季羡林谈人生(精装珍藏版)

季羡林谈人生(精装珍藏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季羡林 著
图书标签:
  • 季羡林
  • 人生感悟
  • 文化随笔
  • 国学
  • 人生哲理
  • 散文
  • 名家散文
  • 经典
  • 传记
  • 回忆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3069666
版次:1
商品编码:11821898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季羡林唯一亲定自选集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特种纸
页数:36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 季羡林亲定自选集,浓缩季羡林一生著作精华

★ 「精装珍藏版」,单册、套装同步上市!

★ 季羡林九十多年的人生感言,文字朴素、情感真挚。

★书中文字有许多耐读之处,并且发人深省。

内容简介

丛书简介:本套丛书是季羡林亲定自选集,是作者晚年在医院疗养期间亲自编选的作品集。文集收录了作者在各个人生阶段的代表作品,涵盖散文、随笔、游记、回忆录、日记、学术著述等多种体裁,集中体现了季老的治学之志、文章之风和人格之美。

内容简介:关于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缘分与命运、做人与处世……季羡林亲定四十余篇人生哲思散文集,文字情感真挚,将九十多年的人生经验娓娓道出。一个从黑暗时期走过的人,还能葆有对一切美好事物的追求和热爱,是一件令人肃然起敬的事。


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2009),字希逋,又字齐奘,山东临清人,语言学家、东方文化研究专家、散文家,被称为“学界泰斗”。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翌年作为交换研究生赴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归国,任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开拓中国东方学学术园地。曾任北大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等职。

精彩书评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感动中国》颁奖词


与季羡林而言,家国情怀也许就是具体为这里有他的亲人、朋友、师长,这里有美丽的山川江河,有无数种让人垂涎欲滴的美食小吃,也有让人流连忘返的小书摊。或许,对知识分子而言,这就是家国情怀的寄托所在吧。

——新京报


季节变换人无常,羡慕大师学识庞。林中顿减千秋树,世界都在喊彷徨!

——新浪网


目录

目 录

做真实的自己(代序) /1

第一辑 人生漫谈

人生 /5

再谈人生 /7

三论人生 /9

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11

不完满才是人生 /14

人生箴言 /17

禅趣人生 /20

人生漫谈 /24

人生小品 /30

缘分与命运 /35

走运与倒霉 /38

世态炎凉 /40

爱情 /42

成功 /48

谈人生.indd 1 15/12/21 下午3:59

第二辑 做人与处世

满招损,谦受益 /53

谦虚与虚伪 /56

做人与处世 /58

牵就与适应 /60

知足知不足 /62

有为有不为 /64

难得糊涂 /67

糊涂一点潇洒一点 /70

三思而行 /73

谈孝 /75

谈礼貌 /77

论朋友 /80

论正义 /83

漫谈伦理道德 /90

慈善是道德的积累 /100

漫谈撒谎 /102

容忍 /106

谈人生.indd 2 15/12/21 下午3:59

忘 /108

毁誉 /113

坏人 /116

傻瓜 /118

隔膜 /120

关于人的素质的几点思考 /123

公德( 一) /132

公德( 二) /134

公德( 三) /136

公德( 四) /139

第三辑 我们面对的现实

论压力 /143

论恐惧 /145

我们面对的现实 /148

论博士 /152

论教授 /155

衣着的款式 /158

谈人生.indd 3 15/12/21 下午3:59

漫谈消费 /160

论包装 /165

一个值得担忧的现象—再论包装 /168

论“据理力争” /171

论怪论 /175

思想家与哲学家 /177

真理愈辨愈明吗? /180

用历史的眼光看待一切问题 /183

从哲学的高度来看中餐与西餐 /186

我的怀旧观 /188

我的座右铭 /192

座右铭(老年时期) /194

我的美人观 /195

我害怕“天才” /201

勤奋、天才( 才能) 与机遇 /204

一寸光阴不可轻 /206

时间 /209

目中无人 /213

谈人生.indd 4 15/12/21 下午3:59

第四辑 谈老年

谈老 /219

老年 /221

老年谈老 /223

谈老年( 一) /228

谈老年( 二) /230

谈老年( 三) /233

老年十忌 /236

再谈老年 /254

老年四“得” /256

赞“代沟” /259

老少之间 /263

老马识途 /266

谈所谓“老龄化社会” /268

养生无术是有术 /270

长寿之道 /272

长生不老 /274

漫谈“再少” 问题—向普天下老年人祝贺春节 /276

谈人生.indd 5 15/12/21 下午3:59

第五辑 希望在你们身上

新年述怀 /281

八十述怀 /283

新年抒怀 /288

虎年抒怀 /296

梦游21 世纪 /303

千禧感言 /306

迎新怀旧—21 世纪第一个元旦感怀 /310

新世纪新千年寄语 /316

九十述怀 /318

九三述怀 /328

狗年元旦抒怀 /334

九十五岁初度 /336

温馨,家庭不可或缺的气氛 /340

希望21 世纪家庭更美好 /343

希望在你们身上 /346

跋 /349


精彩书摘

论正义

我先说一件小事情:

我到德国以后,不久就定居在一个小城里,住在一座临街的三层楼上。街上平常很寂静,几乎一点声音都没有,只有一排树寂寞地站在那里。但有一天的下午,下面街上却有了骚动。我从窗子里往下一看,原来是两个孩子在打架。一个有十四五岁,另外一个顶多也不过八九岁,两个孩子平立着,小孩子的头只达到大孩子的胸部。

无论谁也一看就知道,这两个孩子真是实力悬殊,不是对手。果然刚一交手,小孩子已经被打倒在地上,大孩子就骑在他身上,前面是一团散乱的金发,背后是两只舞动着的穿了短裤的腿,大孩子的身躯仿佛一座山似的镇在中间。清脆的手掌打到脸上的声音就拂过繁茂的树枝飘上楼来。

几分钟后,大孩子似乎打得疲倦了,就站了起来,小孩子也随着站起来。大孩子忽然放声大笑,这当然是胜利的笑声。但小孩子也不甘示弱,他也大笑起来,笑声超过了大孩子。

这似乎又伤了大孩子的自尊心,跳上去,一把抓住小孩子的金发,把他按在地上,自己又骑到他身上。面前仍然又是一团散乱的金发,背后是两只舞动的腿。清脆的手掌打到脸上的声音又拂过繁茂的树枝飘上楼来。

这时观众愈来愈多,大半都是大人,有的把自行车放在路边也来观战,战场四周围满了人。但却没有一个人来劝解。等大孩子第二次站起来再放声大笑的时候,小孩子虽然还勉强奉陪,但眼睛里却已经充满了泪。他仿佛是一只遇到狼的小羊,用哀求的目光看周围的人,但看到的却是一张张含有轻蔑讥讽的脸。他知道从他们那里绝对得不到援助了。抬头猛然看到一辆自行车上有打气的铁管,他跑过去,把铁管抡在手里,预备回来再战。但在这时候却有见义勇为的人们出来干涉了。他们从他手里把铁管夺走,把他申斥了一顿,说他没有勇气,大孩子手里没有武器,他也不许用。结果他又被大孩子按在地上。

我开头就注意到住在对面的一位胖太太在用水擦窗子上的玻璃。大战剧烈的时候,我就把她忘记了。其间她做了些什么事情,我丝毫没看到。等小孩子第三次被按到地上,我正在注视着抓在大

孩子手里的小孩子的散乱的金发和在大孩子背后舞动着的双腿,蓦地有一条白光从对面窗子里流出来,我连吃惊都没来得及,再一看,两个孩子身上已经满是水,观众也有沾了光的。大孩子立刻就起来,抖掉身上的水,小孩子也跟着爬起来,用手不停地摸头,想把水挤出来。大孩子笑了两声,小孩子也放声狂笑。观众也都大笑着,走散了。

我开头就说到这是一件小事情,但我十几年来多少大事情都忘记了,却偏不能忘记这小事情,而且有时候还从这小事情想了开去,想到许多国家大事。日本占领东北的时候,我正在北平的一个大学里做学生。当时政府对日本一点办法都没有,尽管学生怎样请愿,怎样卧轨绝食,政府却只能搪塞。无论嘴上说得多强硬,事实上却把一切希望都放在国际联盟上,梦想欧美强国能挺身出来主持“正义”。我当时虽然对政府的举措一点都不满意,但我也很天真地相信世界上有“正义”这一种东西,而且是可以由人来主持的。我其实并没有思索,究意什么是“正义”,我只是直觉地觉得这东西很是具体,一点也不抽象神秘。这东西既然有,有人来主持也自然是应当的。中国是弱国,日本是强国,以强国欺侮弱国,我们虽然丢了几省的地方,但有谁会说“正义”不是在我们这边呢? 当然会有人替我们出来说话了。

但我很失望,我们的政府也同样失望。我当然很愤慨,觉得欧美列强太不够朋友,明知道“正义”是在我们这边,却只顾打算自己的利害,不来帮忙。我想我们的政府当道诸公也大概有同样的想法,而且一直到现在,事情已经过去十几年了,他们还似乎没有改变想法,他们对所谓“正义”还没有失掉信心。虽然屡次希望别人出来主持“正义”而碰了钉子,他们还仍然在那里做梦,梦到在虚无缥缈的神山那里有那么一件东西叫作“正义”。最近大连问题就是个好例子。

对政府这种坚忍不拔的精神和毅力,我非常佩服。但我更佩服的是政府诸公的固执。我自己现在却似乎比以前聪明点了,我现在已经确切知道了,世界上,除了在中国人的心里以外,并没有“正义”这一种东西,我仿佛学佛的人蓦地悟到最高的智慧,心里的快乐没有法子形容。让我得到这样一个奇迹似的“顿悟”的,就是上面说的那一件小事情。

那一件小事情虽然发生在德国,但从那里抽绎出来的教训却对欧美各国都适用。说明白点就是,欧美各国所崇拜的都是强者,他们只对强者有同情,物质方面的强同精神方面的强都一样,而且他们也不管这“强”是怎样造成的。譬如上面说到的那两个孩子,大孩子明明比小孩子大很多岁,身体也高得多,力量当然也强。相形之下,小孩子当然是弱小者,而且对这弱小他自己一点都不能负责任;但德国人却不管这许多。只要大孩子能把小孩子打倒,在他们眼里,大孩子就成了英雄。他们能容许一个大孩子打一个小孩子,但却不容许小孩子利用武器,这是不是因为他们认为倘用武器就不算好汉?或者认为这样就不fairplay? 这一点我还不十分清楚。

我不是哲学家,但我却想这样谈一个有点近于哲学的问题,我想把上面说的话引申一下,来谈一谈欧洲文明的特点。据我看欧洲文明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力的崇拜,身体的力和智慧的力都在内。这当然不自今日始,在很早的时候,他们已经有了这个倾向,所以他们要征服自然,要到各处去探险,要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情。在中世纪的时候,一个法官判决一个罪犯,倘若罪犯不服,他不必像现在这样麻烦,要请律师上诉,他只要求同法官决斗,倘若他胜了,一切判决就都失掉了效用。现在罪犯虽然不允许同法官决斗了,但决斗的风气仍然流行在民间。一提到决斗,他们千余年来制定的很完整的法律就再没有说话的权利,代替法律的是手枪、利剑。另外还可以从一件小事情上看出这种倾向。在德国骂人,倘若应用我们的“国骂”,即便是从妈开始一直骂到三十六代的祖宗,他们也只摇摇头,一点不了解。倘若骂他们是猪、是狗,他们也许会红脸。但倘若骂他们是懦夫(Feigline),他们立刻就会跳起来同你拼命。可见他们认为没有勇气、没有力量是最可耻的事情。反过来说,无论谁,只要有勇气,有力量,他们就崇拜,根本不问这勇气、这力量用得是不是合理。谁有力量,“正义”就在谁那里。力量就等于“正义”。我以前每次读俄国历史,总有一个问题:为什么那几个比较软弱而温和的皇帝都给人民杀掉,而那几个刚猛暴戾而残酷的皇帝,虽然当时人民怕他们,或者甚至恨他们,然而时代一过就成了人民崇拜的对象? 最好的例子就是伊凡四世。他当时残暴无道,拿杀人当儿戏,是一个在心理和生理方面都不正常的人,所以人民给他送了一个外号叫作“可怕的伊凡”。可见当时人民对他的感情并不怎样好。但时间一久,这坏感情全变了,民间产生了许多歌来歌咏甚至赞美这“可怕的伊凡”。在这些歌里,他已经不是“可怕的”,而是为人民所爱戴的人物了。这情形并不限于俄国,在别的地方也可以遇到。譬如希特勒,在他生前固然为人民所爱戴拥护,当他把整个的德国带向毁灭、自己也毁灭了以后,成千万的人没有房子住,没有东西吃;几百年以来宏伟的建筑都烧成了断瓦颓垣;一切文化精华都荡然无存;论理德国人应该怎样恨他,但事实却正相反,我简直没有遇到多少真正恨他的人,这不是有点不可解么?但倘若我们从上面说到的观点来看,就会觉得这一点都不奇怪了,可怕的伊凡和更可怕的希特勒都是强者,都有力量,力量就等于“正义”。

回来再看我们中国,就立刻可以看出来,我们对“正义”的看法同欧洲人不大相同。我虽然在任何书里还没有找到关于“正义”的定义,但一般人却对“正义”都有一个不成文法的共同看法,只要有正义感的人绝不许一个十四五岁的大孩子打一个八九岁的小孩子。在小说里我们常看到一个豪杰或剑客走遍天下,专打抱不平,替弱者帮忙。虽然一般人未必都能做到这一步,但却没有人不崇拜这样的英雄。中国人因为世故太深,所以弄到“各扫自家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有时候不敢公然出来替一个弱者说话,但他们心里却仍然给弱者表同情。这就是他们的正义感。

这正义感当然是好的,但可惜时代变了,我们被拖到现代的以白人为中心的世界舞台上去,又适逢我们自己泄气,处处受人欺侮。我们自己承认是弱者,希望强者能主持“正义”来帮我们的忙。却没有注意,我们心里的“正义”同别人的“正义”完全不是一回事,我们自己虽然觉得“正义”就在我们这里,但在别人眼里,我们却只是可怜的丑角、低能儿。欧美人之所以不帮助我们,并不像我们普通想到的,这是他们的国策。事实上他们看了我们这种猥猥琐琐不争气的样子,从心里感到厌恶。一个敢打欧美人耳光的中国人在欧美心目中的地位比一个只会向他们谄笑鞠躬的高等华人高得多。只有这种人他们才从心里佩服。可惜我们中国人很少有勇气打一个外国人的耳光,只会谄笑鞠躬,虽然心被填满了“正义”,也一点用都没有,仍然是左碰一个钉子,右碰一个钉子,一直碰到现在,还有人在那里做梦,梦到在虚无缥缈的神山那里有那么一件东西叫作“正义”。

我希望我们赶快从这梦里走出来。


前言/序言

做真实的自己(代序)


在人的一生中,思想感情的变化总是难免的。连寿命比较短的人都无不如此,何况像我这样寿登耄耋的老人!

我们舞笔弄墨的所谓“文人”,这种变化必然表现在文章中。到了老年,如果想出文集的话,怎样来处理这样一些思想感情前后有矛盾,甚至有天翻地覆的矛盾的文章呢?这里就有两种办法。在过去,有一些文人,悔其少作,竭力掩盖自己幼年挂屁股帘的形象,尽量删削年轻时的文章,使自己成为一个一生一贯正确,思想感情总是前后一致的人。

我个人不赞成这种做法,认为这有点作伪的嫌疑。我主张,一个人一生是什么样子,年轻时怎样,中年怎样,老年又怎样,都应该如实地表达出来。在某一阶段上,自己的思想感情有了偏颇,甚至错误,绝不应加以掩饰,而应该堂堂正正地承认。这样的文章绝不应任意删削或者干脆抽掉,而应该完整地加以保留,以存真相。

在我的散文和杂文中,我的思想感情前后矛盾的现象,是颇能找出一些来的。比如对中国社会某一个阶段的歌颂,对某一个人的崇拜与歌颂,在写作的当时,我是真诚的;后来感到一点失望,我也是真诚的。这些文章,我都毫不加以删改,统统保留下来。不管现在看起来是多么幼稚,甚至多么荒谬,我都不加掩饰,目的仍然是存真。

像我这样性格的一个人,我是颇有点自知之明的。我离一个社会活动家,是有相当大的距离的。我本来希望像我的老师陈寅恪先生那样,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不求闻达,毕生从事学术研究,又绝不是不关心国家大事,绝不是不爱国,那不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然而阴差阳错,我成了现在这样一个人。应景文章不能不写,写序也推托不掉,“春花秋月何时了,开会知多少”,会也不得不开。事与愿违,尘根难断,自己已垂垂老矣,改弦更张,只有俟诸来生了。



季羡林谈人生(精装珍藏版) 一部思想的盛宴,一次心灵的洗礼。 《季羡林谈人生(精装珍藏版)》并非简单地罗列某位大家的人生经历,它更像是一扇通往智者内心世界的窗户,透过这扇窗,我们得以窥见一位真正的人生智者,如何以其深邃的智慧、广博的学识、以及饱经沧桑却依然纯净的心灵,去体悟、去解读、去塑造自己的人生。这本书,是季羡林先生晚年智慧的结晶,是他对自己一生深刻反思与总结的呈现,也是留给后世宝贵的精神财富。 穿越时空的智慧回响 季羡林先生,一代国学大师,他的名字本身就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分量。从年轻时求学海外,到回国后在学术殿堂的耕耘,再到晚年对人生真谛的探索,他的人生轨迹本身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然而,《季羡林谈人生》所呈现的,远不止于此。它没有拘泥于事件的记述,而是将目光投向了事件背后所蕴含的深刻人生哲理。 这本书,带领读者一同穿越时代的洪流,在历史的跌宕起伏中,感受一位知识分子如何坚守内心的原则,如何在顺境中保持谦逊,在逆境中展现韧性。它探讨的,是关于“何以为人”的最根本问题。当我们阅读时,仿佛能听到季羡林先生低沉而富有磁性的声音,在他那充满智慧的语言中,我们找到了理解人生苦乐、荣辱、得失的全新视角。 “人”的深度探寻 “人生”二字,看似简单,实则包罗万象。季羡林先生以其超凡的洞察力,将人生的各个维度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剖析。他谈论的“人”,不仅仅是生理意义上的存在,更是精神层面的丰富与成熟。 1. 认识自我: 季羡林先生深知,认识自我,是理解人生一切的基石。他鼓励我们深入审视内心的欲望、恐惧、执念,学会与自己和解。在这个过程中,他并非提供一套僵化的理论,而是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悟,引导读者去发现自身潜藏的无限可能,去挖掘内心深处的真正价值。他会让我们思考,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什么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什么才是驱动我们前进的内在力量? 2. 价值的追求: 何为有价值的人生?这个问题自古以来就困扰着无数人。季羡林先生并非简单地鼓吹物质的成功,他更看重精神层面的丰盈。他会引导我们去思考,究竟什么样的追求才能带来长久的幸福和满足?是功名利禄,还是学问之道?是短暂的欢愉,还是恒久的意义?他会让我们明白,真正的价值,往往蕴藏在那些看似平凡却充满奉献的时刻,蕴藏在对真理的不懈追求之中。 3. 面对得失: 人生如潮起潮落,有得必有失,有荣必有辱。季羡林先生的人生经历,本身就是一部关于得失的生动教材。他会以一种豁达的态度,教会我们如何看待人生的得失。得时不骄,失时不馁,在顺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在逆境中寻找到新的希望。他会让我们明白,很多时候,失去的并非一定是坏事,它可能是一种解脱,一种新的开始。而得到的,也未必就是圆满,它可能伴随着新的责任和挑战。 4. 智慧的沉淀: 季羡林先生的智慧,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源于他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对知识的深厚积淀、以及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在书中,他会分享自己的人生智慧,这些智慧或许体现在对一本书的解读,对一个历史事件的评论,亦或是对日常生活细节的感悟。他的智慧,不是枯燥的说教,而是充满人情味和生活气息的分享,它能够点亮我们前行的道路,让我们在迷茫时找到方向。 5. 精神的寄托: 在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人们的精神世界却常常感到贫瘠。季羡林先生强调精神生活的重要性,他会引导我们去寻找内心的宁静,去培养高尚的情操。他可能会谈到阅读的乐趣,音乐的魅力,以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义。这些精神层面的滋养,是抵御生活压力、保持内心平和的良方。 精装珍藏版的意义 “精装珍藏版”几个字,本身就赋予了这本书一种独特的价值。它不仅仅是一本读物,更是一份值得珍藏的艺术品。 严谨的编辑与装帧: 精装的封面,考究的纸张,精美的排版,都体现了出版方对这本书的尊重和对读者的诚意。每一处细节都经过精心打磨,旨在为读者提供最佳的阅读体验。 长久的生命力: 珍藏版意味着这本书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淹没,它将成为书架上的一道亮丽风景,在未来的岁月里,依然能够被反复品读,其价值历久弥新。 精神的传承: 购买和收藏这本书,本身就是对季羡林先生思想和精神的一种认可与传承。它不仅是个人精神财富的积累,也是将这份宝贵的智慧传递给后人的方式。 这本书是写给谁的? 《季羡林谈人生(精装珍藏版)》适合所有对人生有思考、对智慧有追求的人。 迷茫的青年: 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感到困惑和迷茫的年轻人,可以在季羡林先生的智慧中找到启迪和方向,学会如何认识自我,如何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 步入中年的读者: 在事业和家庭的压力下,开始审视人生意义的中年人,可以在书中找到共鸣,学会如何平衡生活,如何保持内心的平和与满足。 经历风雨的老者: 对于已经历经人生风雨的长者,这本书或许能勾起他们对过往的回忆,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去理解自己的人生,找到生命的归宿。 所有渴望精神滋养的人: 无论年龄、职业、背景,只要你对人生有着深刻的探索,渴望获得精神上的滋养和升华,这本书都将是你不可多得的伙伴。 阅读《季羡林谈人生》的收获 阅读这本书,绝非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一种心灵的洗礼与升华。 拓宽人生视野: 季羡林先生的智慧,如同一盏明灯,照亮我们人生的各个角落,让我们看到更广阔的世界,理解更深邃的道理。 提升人生境界: 在与智者对话的过程中,我们的思想会得到升华,人生观、价值观会得到重塑,从而达到更高的精神境界。 获得内心平静: 季羡林先生豁达的人生态度,能够帮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宁静,学会释然和从容。 成为更好的自己: 通过学习季羡林先生的智慧,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发掘自身潜能,最终成为一个更加成熟、更加有智慧、更加幸福的人。 《季羡林谈人生(精装珍藏版)》是一本值得你细细品味,反复阅读的经典之作。它不是一本速成的教科书,而是需要你在阅读中去感悟,去思考,去践行。相信在与季羡林先生思想的这场深度对话中,你定能收获满满,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答案。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季羡林谈人生》(精装珍藏版) 简直是让我爱不释手,随手翻开一页,就能被季老先生那种淡然豁达的人生哲学所吸引。书中的语言朴实无华,却字字珠玑,透露着深厚的人生智慧。我尤其喜欢季老在谈论“平常心”时,那种对生活细节的体察入微,仿佛他能轻易看透人生的悲欢离合,并将其化为一种平和的力量。他不是高高在上地教导,而是如同一个慈祥的长者,娓娓道来,让我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亲切。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态度,反思自己对待人生的方式。那些关于困境、关于选择、关于得失的论述,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结合了他个人丰富的人生经历,充满了真实的情感和深刻的洞察。即便是在谈论一些看似沉重的话题时,季老也能用一种幽默感来化解,让人在会心一笑中有所领悟。这本书就像是一位良师益友,在你迷茫时给你指引,在你疲惫时给你慰藉,让你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内心宁静的港湾。精装珍藏版的质感也非常好,封面设计典雅大气,内页纸张细腻,拿在手中就有一种庄重感,仿佛捧着的是一段宝贵的时光。

评分

翻阅《季羡林谈人生》(精装珍藏版) 的过程,与其说是在阅读一本书,不如说是在聆听一位智者与我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季老先生的文字,有一种穿越时空的力量,能够直抵人心最柔软的部分。他对人生的理解,超越了物质的喧嚣,直指精神的丰盈。我常常被他在书中流露出的那种对学术的虔诚、对文化的热爱,以及对祖国深沉的眷恋所打动。他的人生,本身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但他在书中却以一种近乎白描的方式,将那些历史的沧桑、个人的跌宕,都化作了对人生真谛的阐释。他谈论学问,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探索真理;他谈论生活,不是为了享受,而是为了感悟生命。那种在逆境中保持乐观,在顺境中保持谦逊的态度,对我来说是极大的启示。书中的一些段落,我甚至会反复阅读,每一次都能从中读出新的感悟。精装的装帧,更增添了这本书的价值感,它不仅仅是一本启迪思想的书,更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精神的象征。

评分

这本《季羡林谈人生》(精装珍藏版) 给我带来的,是一种洗涤心灵的宁静。季老先生的人生哲学,并非是要我们去刻意追求什么,而是教导我们如何去“活好”当下,如何去认识自己,认识世界。他谈论“爱”时,那种对生命万物的关怀,那种深沉的民族情感,都让我深受感染。书中的语言,简洁明了,却蕴含着无穷的深意,仿佛他用最朴素的词语,描绘出了最深刻的人生画卷。我常常在读到他的一些个人经历时,被他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所鼓舞。他对待苦难的态度,不是抱怨,而是将其视为人生的一部分,并从中汲取力量。这本书让我明白,人生的价值,不在于外在的成就,而在于内心的丰盈和精神的自由。精装的质感,也让这本书在触感上就传递出一种厚重和珍贵,它是一件值得细细品味的精神食粮。

评分

《季羡林谈人生》(精装珍藏版) 是一本让我反复翻阅,每次都能有新体悟的书。季老先生的文字,有一种返璞归真的力量,他将复杂的人生道理,用最简单、最真诚的方式呈现出来。他谈论“自由”时,并非是那种无拘无束的放纵,而是强调一种心灵上的解放,一种不受外物羁绊的独立精神。我非常喜欢他对于“名利”的看法,那种淡泊名利的超然,是我一直以来所追求的境界。书中那些关于“顺其自然”的论述,并非是消极等待,而是一种理解了生命的规律后,与之和谐相处的智慧。他对待学术的严谨,对待工作的热情,都让我看到了一个真正的人生榜样。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地学习、成长,在于如何更好地与自己、与他人、与世界相处。精装的版式,更是为这本书增添了一份永恒的魅力,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份值得代代相传的精神财富。

评分

《季羡林谈人生》(精装珍藏版) 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精神滋养。季老先生的人生哲学,并非是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而是从他丰富而坎坷的一生中提炼出来的宝贵经验。他对于“知足常乐”的理解,并非是消极的妥协,而是一种积极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达观。书中那些关于文化交流、关于中西合璧的思考,让我看到了一个学者开阔的国际视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他谈论“闲适”与“忙碌”,不是对忙碌的否定,而是强调在忙碌中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在闲适中体味生活的真味。我尤其欣赏他对“宽容”的解读,那是一种建立在深刻理解之上的包容,而非简单的忍让。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与一位饱经沧桑却依然保持童心的老人对话,他用他的智慧和经历,为我们点亮了人生的方向。精装版的收藏价值,更是让我觉得物超所值,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份传承。

评分

很好很强大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不错啊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评分

红红火火恍恍惚惚

评分

买好了,接下来要坚持看!

评分

学校老师推荐读物,季老已经驾鹤西去,此书家长也可看看。京东物流也给力。

评分

质量挺好的,物流也可以,值这个价

评分

送货快

评分

用着还可以。。评价超过十个字啦

评分

很好的很好的一本书,我喜欢,内容也很棒,质量也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