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藝術分門彆類,但卻皆閃耀著人類智慧的光芒。其中建築與雕塑這兩個重要的分支在人類文明的發展曆史中,相互輝映,緊密聯係。在不同的政治、宗教、地域以及文化的影響下,構成瞭世界文明藝術中獨特而耀眼的篇章。古典建築與雕塑最早追溯到尼羅河畔的建築浮雕,從古埃及到古希臘,再到法國路易王朝,以及整個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其藝術的魅力不僅影響瞭十幾個世紀人們的審美修為,其實用價值更是深入到整個歐亞大陸的街頭巷陌——屋簷、壁飾、外牆建築以及室內裝飾。直至今日,這些古典的建築與雕塑也對現代人的生活和藝術水平起著不可磨滅的影響。現代的很多種藝術形式,包括繪畫、雕塑以及建築和室內裝飾無不受到古典風格與流派的影響,在此基礎上纔得到發展和延伸。古代建築大師和雕塑傢的作品是人類文明發展曆史上無價的瑰寶。
本套匯編叢書《古典建築與雕塑裝飾藝術》是歐洲建築師及雕塑傢Raguenet曆經長達十多年的時間遊曆歐洲等多個國傢和地區,精心挑選並編纂的一套古典建築與雕塑手繪圖片資料閤集。收錄瞭從公元10世紀以前至20世紀初的不同風格國傢和地區的建築雕塑作品,介紹瞭埃及、印度、希臘以及歐洲大陸其他國傢不同時期的建築雕塑風格。內容詳盡,分類詳細,從宏大的城堡、聞名的雕塑作品,到窗飾、門柱等細節的內部裝飾。這些畫作大都齣自各個時代著名的建築師和雕塑傢,繪畫精美,錶現力豐富,真實記錄瞭20世紀以前大量珍貴而傑齣的藝術作品。本套匯編按照不同種類的英文名稱首字母順序排列,內容豐富,可以說是古典建築雕塑藝術的百科辭典,為當代建築師、設計師、雕塑傢甚至考古學傢提供瞭極具價值的參考資料。
本書是本套匯編叢書的第2捲,收集瞭韆張古典建築與雕塑藝術珍貴的手繪資料,詳細分類包括瞭領洗池、柵門、柱基、聖水缸、紋章、邊飾、葉飾、凸肚窗、梁托、橋梁、牛眼窗以及半身像。
A.Raguenet,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洲著名的建築師、畫傢及雕塑傢。他多年遊曆於歐亞大陸很多國傢,研究古典建築的風格和特色。實地寫生的同時,也收集大量的手繪資料。同時A.Raguenet也是當時歐洲著名的雕塑傢、畫傢。
★建築師必定是偉大的雕塑傢和畫傢,如果他不是雕塑傢和畫傢,他隻能算個建造者。
——貝聿銘
★所謂大師,就是這樣的人,他們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彆人見過的東西,在彆人司空見慣的東西上能夠發現齣美來。
——羅丹
領洗池
柵門
柱基
聖水缸
紋章
邊飾
葉飾
凸肚窗
梁托
橋梁
牛眼窗
半身像
序言
從起源至今,建築雕塑的發展曆程可以大體分為三個階段:
1. 宗教風格;
2. 自然主義雕塑風格;
3. 現實主義雕塑風格。
第一種雕塑風格——宗教風格有幾種主要的雕塑樣式,並從中生化齣變化無窮的風格,其藝術靈感來源於那些曆史悠久的東方文明:埃及文明和印度文明。
宗教風格的雕刻手法看起來完美無缺,但它的藝術創造性卻經常被無法擺脫的狹隘思想所包圍、禁錮,往往淪為模式化的復製。
建築一旦喪失瞭創造性,便缺少瞭觸動心靈的力量,注定不會擁有持久的生命力。
第二種雕塑風格——自然主義雕塑風格應歸屬於希臘藝術的範疇。希臘人很早就開始探索和研究大自然,並嘗試著錶達他們對大自然的印象。可以說希臘人在古埃及的宗教風格中注入瞭大自然的靈氣和精髓。
在法國,早期的雕刻作品水平還比較低,隻能算是對外國建築的粗略模仿、對古羅馬建築的簡單復製。
直到11世紀,在拜占庭藝術和高盧羅馬藝術的影響下,法國建築雕塑藝術開始覺醒。
12世紀中期,法國建築雕塑藝術纔真正自成一體,剋呂尼(Cluny)在其中發揮瞭舉足輕重的作用。這一時期的建築盡管依然尚未完全擺脫拜占庭藝術的影子,但其自我意識已經越來越明確,取得瞭長足的進步。雕刻的素材不再局限於傳統因素,而是開始從大自然中汲取靈感,雕刻技藝也取得瞭重大發展。
隨著13世紀的到來,法國雕塑藝術達到瞭前所未有的高峰。藝術傢們自覺地從大自然中獲取創作靈感,而不再原班照抄外國既有的雕塑風格。這一時期齣現瞭植物裝飾圖案,各種本土植物激發瞭藝術傢們的創作潛力。
14世紀,法國齣現瞭現實主義雕塑風格。這一時期的植物裝飾圖案幾乎看不齣人工雕琢的痕跡,活靈活現,巧奪天工,仿佛是雕刻師信手摘下直接安放在石頭上一樣。
15世紀,建築雕刻技藝本身看起來完美無缺,但構圖樣式開始矯揉造作,日漸繁蕪。
隨著16世紀的到來,法國進入瞭文藝復興時期。這是屬於意大利花葉飾風格的建築時代,也是屬於鋸齒狀葉飾的時代,花葉飾的枝條極其縴巧,這樣的雕塑風格集中體現在弗朗索瓦一世時期的都蘭地區。
在亨利二世時期,沉重的幾何元素占據瞭主導地位。
17世紀,也就是路易十三時期,建築雕塑的特點是藝術形式誇張而煩冗,這一時期是鋸齒狀裝飾藝術的統治時期。
路易十四時期,建築物上的雕塑齣現瞭復古樣式的圖案。在路易十四統治初期,雕刻樣式稍顯凝滯,但到瞭末期,雕刻樣式開始靈動起來,變得越來越優美,為路易十五時期的風格轉變埋下瞭伏筆。
18世紀,雕塑藝術的發展可以分為兩個完全不同的時期。第一個時期的特點是雕刻綫條柔美順和、蜿蜒玲瓏,這個時期被稱為“洛可可風格”時期或“岩石風格”時期,但這段追求極緻的風格隻持續瞭很短的時間。不久之後,復古風潮再度興起,為人們帶來瞭源源不斷的創作靈感。到瞭路易十六時期——準確地說,自路易十五時期就已開始——藝術風格日趨優雅完美、收放有度而饒有品位。路易十六時期的裝飾性雕刻,其精美程度足以與文藝復興時期的花葉飾相媲美。
到瞭拿破侖帝國時期,雖然建築水平越發完善,但藝術的創造力趨於貧乏,靈感枯竭,一直在復製羅馬時期的古建築,幾乎沒有任何新的藝術錶現力。
從拿破侖帝國時期至今,沒有再齣現新的雕刻形式。但藝術傢們為創造齣一種完全不同於以往的風格而殫精竭慮,做瞭大量值得稱道的努力。
如今,藝術傢們重新迴到大自然中,不斷尋找新的植物裝飾圖案。或許他們並沒能創造齣全新的現代藝術形式,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他們的工作體現瞭充分的創造性和品味。從另一角度來看,路易十六時期的雕塑風格在當前的復蘇,讓我們似乎看到瞭希望——現在的努力都不會白費,我們會在未來見證雕刻藝術的復興。
***
下麵讓我們談談這套匯編集錄。沒有任何同類作品能夠與本套叢書豐富而全麵的文獻相匹敵。這套集錄不僅涵蓋瞭法國雕塑一路走來的重要藝術傢的作品,還包含瞭其他國傢不同時期的大約14 000幅圖樣,為建築師、雕刻師、裝飾工作者以及考古學者提供瞭珍貴的資料。
本套叢書以字母順序排列,檢索更為方便。想要查閱關於柱頭、梁托、簷口、簷壁、雕像等裝飾藝術的文獻,打開本套叢書即可坐擁這一切。該“詞典”可以非常便捷地讓您查找到所需要的內容,不同時期、不同國傢的大量作品會一一呈現在您眼前。
輯錄本套叢書的目的是希望它能夠為藝術傢所用,為其研究工作提供便利,使其無須花費巨大代價即可擁有豐富而實用的素材。這便是我們一以貫之的追求。
讀完一半時,我發現這本書的敘事視角非常獨特,它似乎並不局限於某個單一的“權威”觀點,而是引入瞭許多不同學派的解讀,尤其是在對晚期巴洛剋裝飾的評價上,作者呈現瞭極其多元的視角。我注意到書中有一段對意大利巴洛剋室內裝飾的描述,它沒有直接稱贊其奢華,反而著重分析瞭這種繁復背後所反映齣的宗教與政治的緊張關係,以及它如何試圖通過視覺衝擊力來重新確立權威。這種批判性的眼光讓整本書的厚度倍增,不再是簡單的“美物陳列集”。我個人尤其欣賞這種“去浪漫化”的學術態度,它迫使我跳齣“古典即完美”的固有印象,轉而去思考這些藝術形式誕生的社會土壤。這種深層次的反思,遠超齣瞭我購買此書時對一本“裝飾藝術”書籍的最低期望。
評分我對藝術史的涉獵不算淺,市麵上關於古代藝術的圖冊看瞭不少,但很少有能像這本書一樣,將不同地域、不同時期的建築風格進行如此深入且富有邏輯的對比分析。它沒有停留在對“美”的空泛贊美,而是深入到材料的選擇、結構力學的運用以及社會階層對藝術贊助的影響等多個層麵進行剖析。比如,它對比瞭古希臘帕特農神廟的黃金分割與古羅馬萬神殿的宏大穹頂結構,不僅僅是尺寸上的差異,更是背後哲學思想和工程技術的演進脈絡。閱讀這部分內容時,我甚至感到有些燒腦,因為它要求讀者必須調動起對幾何學和結構學的基本認知,纔能真正理解為何特定的裝飾手法會在特定時期成為主流。作者的筆鋒犀利而精準,沒有絲毫的拖泥帶水,每深入一層,都能發現一個新的認知層次被打開,這種智力上的挑戰感,恰恰是我在閱讀其他導覽式讀物時所缺失的寶貴體驗。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引人注目,厚重的封麵帶著一絲曆史的沉澱感,初次上手就給人一種“乾貨滿滿”的期待。我本來以為它會像許多同類書籍一樣,堆砌著大量的曆史年份和枯燥的學術名詞,但翻開之後,那種細緻入微的圖版和清晰的綫條勾勒,立刻抓住瞭我的眼球。尤其是對那些宏偉的建築細節,比如科林斯柱式上渦捲的精準角度、山花牆上的浮雕層次感,作者似乎傾注瞭極大的心血去捕捉和還原。我記得有一章專門講文藝復興時期雕塑傢是如何利用光影變化來賦予大理石生命力的,那段文字描述得極富畫麵感,仿佛能透過紙張聞到石料打磨後的清新氣息。雖然我不是專業人士,但閱讀過程中,那種對於美學和工藝的極緻追求,還是深深地震撼瞭我。它不隻是在記錄,更像是在引導讀者進行一次穿越時空的鑒賞之旅,讓我開始重新審視那些看似熟悉的古典元素背後所蘊含的深厚文化底蘊。
評分這本書的排版和字體選擇,也體現齣一種低調的奢華感。在很多關於古代藝術的齣版物中,為瞭追求所謂的“復古感”,常常會使用一些難以辨認的老式字體或者過於昏暗的印刷色調,閱讀體驗極差。但這本書不同,它在保持古典韻味的同時,完美地平衡瞭可讀性和藝術性。大開本的篇幅讓那些復雜的建築剖麵圖得以充分舒展,每一個細節都清晰可見,這對於想要臨摹或者深入研究結構的人來說,簡直是福音。更值得稱贊的是,作者在闡述那些復雜的希臘神話主題雕塑時,並沒有采用生硬的文獻翻譯,而是用非常現代、流暢的語言去解釋神話內核與雕塑姿態之間的張力,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觸這些典故的讀者,也能迅速領會其中的情感錶達和象徵意義。這是一種非常成功的跨界溝通。
評分這本書的索引和注釋係統做得非常詳盡,這一點對於一個有長期學習計劃的讀者來說至關重要。很多藝術史書籍的參考文獻往往是敷衍瞭事,讀者想進一步查證某個細節的齣處或深入瞭解某個學者的觀點時,往往會功虧一簣。然而,這本書的每一章末尾都附有嚴謹的注釋群,標注瞭引用的原始文獻、相似館藏的編號,甚至連某些爭議性結論的來源都標注得一清二楚。這錶明作者在撰寫過程中進行瞭極其紮實的研究工作,而不是簡單的資料整閤。我甚至花瞭不少時間去追蹤書中提及的幾位十九世紀的法國藝術理論傢,通過這些指引,我的知識地圖得到瞭極大的擴展,感覺自己像是獲得瞭一份高級的藝術研究“導航圖”,為我接下來的深度學習鋪平瞭道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