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总布胡同32号:人民美术出版社的老艺术家们(续)

北总布胡同32号:人民美术出版社的老艺术家们(续)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阳 著
图书标签:
  • 人民美术出版社
  • 老艺术家
  • 北总布胡同
  • 回忆录
  • 艺术史
  • 文化艺术
  • 北京
  • 历史
  • 人物
  • 出版社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美术出版社
ISBN:9787102073040
版次:1
商品编码:1182976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北总布胡同32号 人民美术出版社的老艺术家们(续)》系对曾在人民美术出版社工作过的14位老艺术家的回忆,他们是鲁少飞、卜孝怀、李青萍、力群、张路、林锴、李平凡、费声福、姜维朴、沈鹏、曹洁、顾同奋、陈惠冠、徐希。这些老艺术家们活跃于20世纪中国美术界,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享有较高的声誉。《北总布胡同32号 人民美术出版社的老艺术家们(续)》作者林阳身兼人民美术出版社总编辑和老艺术家后代之双重身份,满怀深情地叙述了那些老艺术家的生平点滴,高度评价了他们的艺术成就,及其为新中国美术事业所做的贡献。

目录

序:人美的精神
鲁少飞 中国漫坛的伯乐
卜孝怀 新中国连环画的先锋
李青萍 中国抽象画的女性先行者
力群 新兴木刻运动的代表
张路 北大荒版画的开拓者
林锴 诗书画印四能
李平凡 中日版画交流的使者
费声福 连环画是他的终生事业
姜维朴 与连环画同呼吸、共命运
沈鹏 编辑出身的艺术家
曹洁 作嫁,就做最美的嫁衣
顾同奋 从德国留学回来的艺术家
陈惠冠 默默耕耘,不问收获
徐希 勇于创新中国画的艺术家
后记 林阳

精彩书摘

  《北总布胡同32号 人民美术出版社的老艺术家们(续)》:
  鲁少飞1903年出生于上海,父亲鲁承荣是一位民间画工。鲁少飞自幼受家庭熏陶,随父习画。他曾因为临摹广告上的一只锃亮的皮鞋而受到大家的表扬,增强了画画的兴趣和信心。
  1916年,年仅13岁的鲁少飞因家庭贫寒辍学,到上海永安公司当练习生。1917年春,他考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印刷所当绘图生,一年后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西画系。1920年,他在上海晨光美术会学画,同时担任上海艺术研究院素描教师。期间,发表《战神崇拜狂》《弄虚作假的艺术家》等令人瞩目的作品。后到上海大中华影片公司当美术员。1924年,赴当时的奉天美术专科学校任西画教员。北伐期间,他到南京参加革命军,在总司令部政治部从事漫画宣传工作,画过《打倒列强》《打倒土豪》《解放妇女》等大幅漫画。1926年至1927年,他任上海民新影片公司美术主任。1927年,他和丁悚、张光宇、叶浅予等漫画家组织了中国第一个漫画团体——漫画会,此会为他出版了一本《北游漫画》。
  1928年,鲁少飞与徐卓呆、季小波等人合作长篇滑稽漫画《改造博士》《毛郎艳史》《陶果儿》,发表在上海《申报》。这是我国最早的长篇漫画。
  1929年,张光宇、张正宇和鲁少飞等人创办了中国美术刊行社,创办周刊《上海漫画》,鲁少飞参加《上海漫画》的编辑工作并开办漫画函授班。蕾文于1945年发表在《商务日报》的文章中说到:“《上海漫画》是较沈泊尘氏主编的《上海泼克》更完善的刊物……” 1932年,张光宇、邵洵美、曹涵美、张正宇和叶浅予联手在上海创办时代图书公司。1934年至1937年,创办了《时代漫画》,出版人张光宇委托鲁少飞全权主持刊物的_[作。
  1934年至1937年,鲁少飞担任《时代漫画》(共计39期)主编。在编刊过程中,他培养造就了一批具有鲜明个性的、日后享誉中国的漫画家,从此,鲁少飞被誉为中国漫坛的“伯乐”、中国现代漫画的“鼻祖”。
  《时代漫画》自1936年2月(第26期)后停刊,原因是鲁少飞在第26期《时代漫画》封面画了一幅《晏子乎?》,讽刺国民政府对日本的屈辱外交,引起日本驻华使节的抗议,鲁少飞被国民党上海市社会局扣上“危害民国”罪而多次被传讯,险遭关押,后被罚款,刊物也被勒令停刊。虽然如此,该刊物暂时改名为《漫画界》,继续出版,不久又恢复原名。
  1936年夏天,鲁少飞与叶浅予、张光宇、张正宇等发起组织“全国漫画家协会”,并筹备举办了中国漫画史上第一次“全国漫画展览”。鲁少飞从此成为中国漫画界的旗帜人物。
  1937年,“八一三”抗战爆发后,鲁少飞与张光宇、王敦庆主编《救亡漫画》三日刊,第二期刊登了自己创作的《日寇将活人当靶子》,无情地揭露了日本侵略军的暴行。《救亡漫画》出版了10期,直到上海沦陷才停刊。
  1938年,鲁少飞去广州,主编《国家总动员画报》,向民兵宣传坚持抗战。此时,鲁少飞是中华全国漫画作家协会战时工作委员会委员。不久,他又去了香港,在那里遇见了曾在上海《立报》共过事的萨空了。
  1938年,鲁少飞在萨空了的介绍下去新疆。他们全家跋涉了8个月,才抵达迪化(现在的乌鲁木齐)。
  鲁少飞在新疆担任《新疆日报》漫画编辑,他每天给《新疆日报》画报头漫画。
  ……

前言/序言


岁月如歌,墨染芳华:二十世纪中国画坛的璀璨群星 本书是一部深情的回望与梳理,聚焦于二十世纪中叶中国画坛的变革与发展,深入描绘了一批在中国艺术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杰出画家。 它并非仅仅是简单的传记汇编,而是一幅宏大的时代群像画,通过对数位艺术巨匠的创作历程、学术思想以及个人命运的细致剖析,力求展现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里,艺术家们如何在传统与革新之间寻求突破,并最终确立新中国绘画艺术面貌的曲折而光辉的历程。 本书以扎实的史料为基础,兼具文学性的叙事笔法,带领读者走进那些充满艺术激情与时代烙印的画室与沙龙。它探讨的核心议题,是如何在新旧交替的文化语境下,那些怀揣着对民族艺术深沉热爱与使命感的艺术家们,如何继承宋元以来的笔墨精髓,同时又积极吸收西方写实技巧,最终熔铸出具有时代精神和民族气派的绘画语言。 第一部分:笔墨的坚守与蜕变——写实主义与民族传统的交融 本书首先将笔触聚焦于那些在学院教育体系中成长,并在新中国成立后致力于将中国画现代化转型的中坚力量。他们深知,要让中国画“面向生活”,就必须在造型能力和对客观世界的描摹上进行深刻的变革。 我们细致考察了以徐悲鸿所倡导的写实精神如何通过教学体系,深刻影响了一代画家的观察方式。书中不乏对这些艺术家早期素描训练、对西方古典大师作品的临摹心得的详细记述。然而,本书的独到之处在于,它并不满足于表面的写实,而是深入探究他们如何将这种严谨的造型能力,巧妙地融入到传统笔墨的“气韵生动”之中。例如,对某位大家笔下人物画的分析,将如何通过精准的结构骨架支撑起传统国画中“线”的流动性与表现力,使得人物既有雕塑般的厚重感,又不失水墨的灵动。 书中还特别开辟章节,探讨了“写意”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复兴与创新。部分艺术家并未盲从写实,而是选择从传统中汲取更深层的精神力量,例如对写意花鸟画的革新。他们如何通过夸张的笔墨语言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真理的追求,如何将传统的“文人画”的清高意趣,转化为一种对劳动人民和新时代景观的赞颂,这些转变背后的思想动因和技术实践,都被详尽地还原。 第二部分:地域之光与师承之道——地域流派的赓续与发展 中国画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源于地域性的文化积淀与独特的师承关系。本书的第二部分,则深入挖掘了几大重要地域画派在二十世纪中期的发展脉络。 我们将目光投向岭南画派的承继者,探讨他们如何将折衷主义的革新精神,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进一步发扬光大,将东南亚的异域风情、西方的光影观念,融入到对本土题材的描绘中,形成更为斑斓绚丽的色彩体系。书中的案例分析,侧重于对某一重要画家如何在继承“二高一陈”的基础上,拓展出对特定地域山水(如热带雨林、海岛风光)的独特表现手法。 同时,对长安画派的崛起也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这个以西北地区为基地的艺术群体,其作品中强烈的地域色彩、粗犷有力的笔触,被视为是对新中国建设精神的最好诠释。书中通过对他们深入生活、深入黄土高原的实践记录,解析了他们如何将“为人生”的创作理念,转化为具有震撼人心的视觉冲击力。 此外,书中还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对传统“四王”画派中留存的杰出代表人物的描摹。这些老一辈的艺术家,在新的政治环境下,如何坚守自身的笔墨修养,如何在保守与开放的张力中,完成了从“摹古”到“造境”的艰难跨越,以及他们对后辈在笔墨基本功上的谆谆教诲,均做了细致入微的记录。 第三部分:光影、色彩与媒介的对话——国画在现代语境中的探索 本书的后半部分,将视野拓宽到对中国画媒介本体性的反思与实验上。随着西方油画和摄影技术的普及,中国画家们开始重新审视水墨自身的可能性。 书中探讨了部分艺术家如何大胆借鉴西方的光影处理手法,试图用传统皴法和墨色的浓淡干湿来模拟光照下的体积感和空间深度,这在山水画中表现尤为明显。他们不再仅仅满足于传统意义上的“散点透视”,而是尝试运用更具现代感的构图来引导观者视线。 另一个重要议题是色彩的革新。传统中国画重墨色,轻纯粹的色彩表达。但在二十世纪中叶,部分画家开始自觉地引入矿物质颜料的厚重感,并结合水墨的晕化效果,创造出既有国画韵味又兼具色彩张力的作品。本书详细记录了某位擅长工笔重彩的大家,如何将敦煌壁画的设色技巧,与更为细腻的当代审美趣味相结合,拓展了当代工笔画的疆域。 总结:艺术家的风骨与时代精神的见证 贯穿全书的,是对艺术家们在特定历史时期所展现出的人格风骨的赞美与记录。他们不仅是技艺的匠人,更是时代的记录者和思考者。他们经历了战争的洗礼、政治运动的波折,但对艺术的赤诚从未磨灭。书中通过翔实的文献资料和亲历者的回忆片段,描绘了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情感,以及在困境中对艺术尊严的坚守。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视角,去理解二十世纪中国画的复杂性和创造性。它是一曲献给那些以生命为画布、以时代为笔墨的艺术巨匠的赞歌,他们的探索与成就,至今仍为我们理解当代中国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参照坐标。阅读此书,如同与那些在墨香中沉潜了一生的前辈进行一次跨越时空的深刻对话。

用户评价

评分

哎呀,最近翻阅的这本书,真是让人沉醉其中,仿佛一下子被拉回了那个充满烟火气和艺术气息的老北京胡同里。虽然我手头的这本聚焦的是特定年代和机构里的人群,但它所描绘的那种浓厚的人文情怀和对艺术事业的执着追求,却具有跨越时空的感染力。我特别喜欢作者那种细腻入微的观察,那些老一辈艺术家们在创作间隙闲聊的场景,柴米油盐与艺术理想的交织,读来让人忍俊不禁又深感敬佩。书里对于生活细节的捕捉,比如胡同里早晨的叫卖声,邻里间互相帮衬的温情,都勾勒出了一幅生动的生活画卷。它不像某些传记那样板着面孔去歌颂,而是用一种近乎家常的口吻,讲述着一代人的奋斗史。看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不仅仅了解了艺术家的生活侧面,更理解了那个时代特定社会环境如何塑造了他们的精神世界。这本书的文字功底扎实,叙事节奏张弛有度,读起来非常舒服,让人忍不住想一口气读完,但又舍不得太快翻页,生怕错过了哪个动人的瞬间。这种“慢阅读”的体验,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在老旧的唱片机里,慢慢播放着一首熟悉的、带着岁月痕迹的爵士乐。它的节奏是舒缓的,但每一个音符都饱含信息量。我欣赏作者在资料搜集上的严谨态度,那些引用的老信件、日记片段,都为整个故事提供了坚实的支撑。但最让我难忘的,是那些关于“传承”的描绘。老一辈艺术家们对年轻一代的提携和期望,那种不求回报的付出,让人不禁热泪盈眶。他们深知自己身上肩负的文化责任,并用实际行动去践行它。全书的排版和装帧也十分考究,虽然我关注的是内容,但可见出版方对这些前辈的尊重。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记录了“谁做了什么”,更重要的是阐释了“为什么这样做”,以及“这样做的意义何在”。它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让后来的我们,能窥见一代艺术家的风骨与担当。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有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它没有刻意去煽情,但情感的洪流却在不经意间涌动。我特别关注到作者在处理历史转折点时的叙事策略,是如何巧妙地将宏大的时代背景,融入到个体命运的微观叙事之中。比如,面对外部环境的变化,这些老艺术家们是如何调整自己的创作姿态,是妥协,是坚守,还是找到了新的平衡点。书中对此的探讨显得非常克制和深刻。它成功地避免了将历史人物脸谱化,而是将他们还原成有血有肉、有优点也有缺憾的普通人,这使得人物形象更加可信和立体。读到一些关于他们晚年生活的片段,那种看淡名利后的豁达与安详,令人心生敬意。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回忆录,更像是一堂生动的“人生哲学课”,它告诉我们,真正的艺术成就,往往是日复一日的平凡坚持所铸就的,而非一蹴而就的灵感爆发。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一种强烈的“在场感”,作者的笔触仿佛自带一台高清摄像机,将那些被时间冲刷的往事,清晰地重现在眼前。我尤其欣赏它对“集体记忆”的挖掘和梳理。它没有把笔墨仅仅集中在那些名气最大的几位身上,而是平等地呈现了许多默默耕耘的幕后英雄。这种群像式的描绘,使得整体的艺术生态图景更加丰满和立体。我能想象出,在那些简朴的工作室里,颜料的气味和纸张的摩擦声构成了那个时代独特的背景音。更令人动容的是,书中对人与人之间复杂情感的处理。有师徒间的传承与矛盾,有同事间的切磋与竞争,但最终沉淀下来的,更多是那个特定行业圈子特有的、互相扶持的深厚情谊。这种“有温度的记录”,远比冷冰冰的史料陈述要打动人心得多。它让我反思,现代的艺术圈,是否还保留着那份质朴和纯粹。这本书无疑是一剂强心针,提醒着我们艺术的根基,永远扎在生活和人情味之中。

评分

坦率地说,我拿起这本书的初衷是想找一些关于艺术创作技巧的“秘籍”,但读进去之后,我发现它提供的价值远超我的预期。它展示的不是如何画出惊世之作,而是如何在一个资源相对匮乏的年代,保持对美的极致追求和对职业的敬畏心。作者对细节的把握,比如对一次重要展览前夕大家一起挑灯夜战的描写,那种紧张又兴奋的状态,简直让人感同身受。我注意到,书中用了大量的篇幅去描绘生活中的“小插曲”,这些小插曲非但没有冲淡主题,反而像盐一样,为整体的叙事增添了独特的风味。每一个看似偶然的对话,都折射出那个年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这种深入骨髓的文化氛围的再现,是当代许多流水线出版物所缺乏的。它教会我的,与其说是艺术史,不如说是“做人”的艺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坚守住内心的那份清醒与热爱。

评分

商品给力 京东无敌 速度快 质量好 购物第一选择

评分

好。

评分

第一集买了,出续集当然还要买。书做得不错,内容稍嫌流水账。

评分

很不错,得找时间好好享受下。

评分

活动入手,质优价廉!

评分

大院里众多名家 文章一般 但配图漂亮

评分

活动入手,质优价廉!

评分

没有塑封,实在喜欢,就这样吧

评分

文字一般,图大好,虽然书实在一般,还是希望它大卖。官方简历式文章。缺个人经历和体验,没啥趣味。书内配图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