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167个练习-书法技法的分析与训练

中国书法-167个练习-书法技法的分析与训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邱振中 著
图书标签:
  • 书法
  • 中国书法
  • 书法练习
  • 技法
  • 临摹
  • 字体
  • 汉字
  • 书法技法
  • 书法入门
  • 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图书大厦旗舰店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7300065597
商品编码:1500575113
出版时间:2005-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中国书法-167个练习-书法技法的分析与训练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5-06-01
作者:邱振中 译者: 开本: 16开
定价: 49.80 页数:390 印次: 14
ISBN号:7300065597 商品类型:图书 版次: 1

编辑推荐

   中国书法包含丰富而复杂的技法,但从无一份关于全部技
法的清单。《(中国书法:167个练习)》是一部以1 67个练习组成
的书法技法教材,这1 67个练习包括了传统书法和现代书法创
作的全部基本技法,其中包括一些从未被讨论过的内容。
    在对历代作品进行深入、细致的形态分析的基础上,作者
建立了一种以才能的全面发展为主旨的书法训练体系。在传统
技法之外,还引入了由现代视觉经验发展而来的重要技巧。作
者同时致力于建立两种视觉经验之间的联系。
    本书得到来自国内外的广泛赞誉,被称为书法领域“划时
代”的著作。

作者简介

关于作者 
    邱振中,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书法与绘画比较研
究中心主任.潘天寿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美术馆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1 947年生于南昌,1 981年浙
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研究生毕业。1 995—1 997年
任日本文部省外国人教师、日本国立奈良教育大学客员教授。致
力于书法理论与艺术创作。著有《(书法的形态与阐释)》、《(中国书
法:1 67个练习》、《(当代的西绪福斯——邱振中的书法、绘画与
诗歌)》、《愉快的书法——进入书法的24个练习)》、《(书法)》等。在北
京、日内瓦、奈良、洛杉矶等地举办个人作品展览,书法与绘画作
品参加国内外多种重要展览。


翰墨丹青:中国传统绘画的精妙世界 本书旨在引领读者深入探索中国传统绘画的广袤领域,着重剖析其独特的艺术理念、审美情趣以及世代相传的技法精髓。我们不涉及书法练习的范畴,而是聚焦于笔墨、线条与色彩在中国绘画中的表现力与象征意义。 第一章:神韵与意境——中国画的哲学基础 本章首先建立起中国画区别于西方绘画的核心概念——“以形写神”与“气韵生动”。我们将探讨道家“虚实相生”、儒家“中正平和”的思想如何渗透到绘画的构图和笔触之中。 气韵生动: 深入解析此一中国画的最高审美标准。它不仅仅指画面上的动态感,更是一种生命力的体现。通过分析历代大师如顾恺之、陆机的论述,阐明“气”的运行轨迹与墨法的关系。 虚实相寓: 探讨中国画中留白(计白当黑)的艺术手法。这种“空”并非真正的空白,而是酝酿意境、引导观者想象力的重要载体。通过具体画例,展示如何用有限的笔墨构建无限的空间感。 诗画合一: 分析题跋在画面中的作用。诗句如何提升画面的文学价值与情感深度,以及书法本身(作为独立艺术形式)如何与绘画主题相互映衬,共同构建一个完整的艺术体验。本书不分析书法的结构或练习方法,而是将其视为完成画作意境的附属元素。 第二章:线条的语言——中国画的骨法用笔 线条是中国画的“骨架”和“血肉”。本章将彻底转向对绘画用笔的分析,区别于书法对单笔结构、间架结构的精细拆解,我们关注线条在描绘物象时所蕴含的力度、速度和情感张力。 十八描法辨析: 详细介绍并配图解析中国画中描绘不同材质(如衣纹、山石、树干)所用的经典线条技法。例如,水波纹的“柳叶描”、山石的“披麻皴”与“斧劈皴”在表现对象质感上的差异。 刚柔相济: 探讨如何运用中锋、侧锋、逆锋等笔法来控制线条的粗细、干湿变化。这并非是训练运笔的力度,而是分析这些变化如何服务于物象的立体感和生命感。例如,用枯笔表现老树的苍劲,用润笔描绘花瓣的娇嫩。 墨分五色: 聚焦于墨法在绘画中的应用。从焦、浓、重、淡、清五个层次,分析墨色如何替代或辅助色彩,实现画面的丰富层次和微妙过渡。探讨泼墨、破墨等技法如何创造出朦胧、深邃的视觉效果。 第三章:物象的描摹——山水花鸟的程式与创新 本章深入细分中国画的两大主要门类:山水画与花鸟画,分析它们各自的造型语言和传统图式。 山水意境的构建: 点景与取舍: 探讨传统山水画中高远、平远、深远三种透视方法的运用,以及如何通过“缩景”手法在有限的画幅中容纳壮阔的山河景象。 皴法与肌理: 详尽分析董源、巨然、范宽、郭熙等历代山水大家所创的标志性皴法(如牛毛皴、雨点皴),说明这些“笔墨语言”如何模拟自然界的岩石、土坡的纹理和结构。 花鸟灵性的捕捉: 写意与工笔: 对比分析宋代院体的工笔重彩与元明清写意花鸟在表现手法上的差异。工笔如何追求形神的精准,写意如何以简练的笔墨捕捉动态与神采。 “四君子”的象征意义: 探讨梅、兰、竹、菊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内涵,以及画家如何通过特定的笔墨处理来体现其精神品格(如竹子的挺拔、梅花的傲骨)。 第四章:色彩的运用与留白的空间 中国画中的色彩体系与西方油画体系截然不同。本章侧重于矿物颜料的特性及其在传统绘画中的应用原则。 矿物颜料的特性: 介绍石青、石绿、朱砂等传统颜料的来源、质地及其在画面上持久的生命力。分析设色中的“罩染”技法,即在墨稿完成后,如何以层层叠加的色彩来增强物象的厚度和光感。 淡雅与浓烈: 区分“青绿山水”的富丽堂皇与“水墨浅绛”的清雅含蓄,探讨画家如何根据主题和个人性情选择不同的设色倾向。 空白的艺术: 回归并深化留白的讨论。不仅仅是“不画”,更重要的是“画出”空灵感。分析如何通过云雾、水面、远山与近景的对比,使画面中的“无”成为有力的构成要素,引导观者进入画面的精神空间。 结语:传承与当代视野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简要回顾中国画在近现代的流变,探讨传统笔墨语言在面对现代审美和材料时的适应与转型,强调理解传统技法和哲学思想,是进行任何绘画实践的坚实基础。本书的重点始终在于对中国画艺术本体的深入分析,而非具体的书法练习指导。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我体验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专注感,这得益于其对“技法分析”的深度挖掘。许多市面上的书法教材往往停留在“模仿”的层面,即“照着写”,但这本书显然更进一步,它致力于解构“如何写好”。作者似乎化身为一位经验丰富的大师,站在读者的笔端,细致入微地剖析每一个笔画的运行轨迹和内在力度。比如,在分析楷书的“点”法时,它不仅会告诉你“点要精神”,还会用图解的方式展示“悬针点”的入笔角度、驻笔深度以及收笔回锋的微妙变化,甚至还会探讨不同字体中同一个笔画在整体结构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这种层层深入的剖析,极大地提升了读者的“眼力”和“手感”的对应能力。不再是盲目地重复练习,而是带着明确的认知去感受笔锋触纸的一瞬间所蕴含的力量与情感,这对于突破瓶颈、实现从“熟练”到“精妙”的跨越,无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真正做到了将技术层面的东西,以一种清晰可见的方式呈现出来。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艺术品,从封面到内页的纸张选择,无不透露着一种对传统文化深深的敬意与考究。我尤其欣赏它在排版上的用心,每一个字、每一幅范例的布局都经过了深思熟虑,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性,又在视觉上营造出一种沉静、内敛的氛围。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些极具代表性的古代书法碑帖的清晰摹本,那墨韵的浓淡干湿,笔锋的提按顿挫,都仿佛能透过纸面扑面而来。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这种高质量的视觉呈现至关重要,它能极大地激发学习的兴趣,并帮助我们建立起对“美”的初步感知和判断力。而且,我发现它在选取范本时非常注重多样性,涵盖了篆、隶、楷、行、草等多个书体,这使得读者在系统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全面地领略到中国书法的博大精深,而不是局限于单一的风格。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学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每一次翻阅都像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让人心神宁静,沉浸其中,体会到古人通过笔墨所传递的哲学思考和审美情趣。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惊喜在于其对学习路径的定制化思考,它似乎洞悉了不同学习者可能遇到的困境。对于书法“小白”来说,那些排版精美的范例本身就是一种强烈的激励,能让他们在初学阶段就建立起对高标准的向往。而对于那些已经练习了一段时间,却总感觉自己的字“写不出味道”的进阶学习者而言,书中对于“气韵”和“章法”的探讨,则提供了打破现有僵局的钥匙。作者并没有沉湎于高深的玄学讨论,而是将“气韵”落实到了具体的笔法组合和字形结构的处理上。我注意到,书中会对比同一个字在不同书家笔下的形态差异,并引导读者去思考这种差异背后的用笔逻辑和心理倾向,这迫使我们跳出单纯的“形似”追求,转向对书法精神内涵的探寻。这种由“术”及“道”的过渡处理得非常自然得体,使得这本书的受众面极广,无论是想打好基础,还是想寻求风格突破的爱好者,都能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阶梯。

评分

这本书的章节组织逻辑清晰得令人称赞,它没有急于求成地抛出复杂的理论,而是采取了一种循序渐进的引导方式,非常适合那些希望系统性提升硬笔或毛笔书写能力的人。开篇的理论阐述部分,作者显然花费了大量精力去梳理和提炼,用精炼的语言概括了书法艺术中的核心概念,比如“骨法用笔”、“结构取势”等,这些概念的解释既准确又不失文采,使得原本晦涩的术语变得易于理解和消化。更妙的是,理论讲解之后紧跟着的就是大量的、针对性极强的练习模块。这些模块的设计显示出作者对书法学习过程的深刻洞察力,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字帖,而是将结构上的难点、笔法上的技巧点进行拆解和归纳,为读者提供了明确的训练靶点。例如,在讲解“蚕头燕尾”的隶书技法时,书里会单独提炼出“横画收笔”的细微差别,并配以不同力度的示范图,这种精细化的拆解,极大地提高了练习的效率,让人感觉每一下笔都有的放矢,每一点努力都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进步。

评分

从工具书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实用价值是无可挑剔的。它的“练习”部分简直就是一套为自我修正而设计的闭环系统。每学完一个新的技法单元,作者都会立刻提供一系列针对性的练习任务,这些任务的设计非常巧妙,它们往往是围绕某个特定难点进行反复操练的组合,而非简单地重复书写相同的字。比如,它可能会要求读者连续书写十个不同结构的“横”,以检验对“起笔蓄势”的掌握程度,或者要求在不同大小的字中完成“撇画”的对比练习,以确保对“中竖力度”的控制。这种“模块化+重复强化”的训练模式,极大地提高了练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避免了“写了很多,但进步不大”的挫败感。更重要的是,书中似乎还暗示了对书写工具的选择和墨水控制的微小建议,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细节,恰恰是决定最终书写效果的关键要素,体现了作者在教学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和对细节的极致追求。

评分

印刷清晰,纸质质量不错

评分

可以

评分

不错!

评分

不错不错

评分

好书,真不错

评分

帮人买的。,

评分

不错

评分

好书,真不错

评分

很好的宝贝。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