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设计

在中国设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罗怡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设计
  • 设计史
  • 建筑
  • 艺术
  • 文化
  • 城市规划
  • 室内设计
  • 工业设计
  • 视觉传达
  • 当代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
ISBN:9787503943263
版次:1
商品编码:1009230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2010年值得关注的中国设计读物!完整展现中国当代一线产品设计师发展历程。
  为什么他们,恰好与这样的方向相遇?他们的成长路径、设计经验、工作方向、设计认知、职业成果和困惑是什么?他们如何处理创意、执行、商业三大层面?如何从细节上关注方法、精神特质、对东西方的认知、材料、沟通、科技、工艺、商业环境、品牌塑造与通路、生存与发展?……又一山人、叶字轩、吕永中、谢东、贾立、石川、刘峰、oho-oho、毛娜、王杨、多相工作室11位设计师与美术馆的对话,是中国独立设计师首次集体发声,是难能可贵的一手历史

内容简介

当下中国产品设计的方向是什么?可以有哪些思考方式?什么是中国产品设计的精神与国际化路径,我们可以期待什么?……这《在中国设计》,以11位产品设计师的实践为蓝本,由来自中央美院与清华美院的三位青年学者海军、李德庚、蒋华展望中国产品设计。
生活用品与我们自己的关系是什么?好的设计与好的生活是什么关系?什么是文化名人限中的好设计?……洪晃、梁文道、王小慧、孙甘露、高艳津子、梁冬、胡思威、杜海滨、沈黎晖、尹珊珊、刘琼雄11位涉猎舞蹈、音乐、出版、戏剧、文学、电影、电视……各个层面的文化界名流与11位设计师的对谈精华,展在这本书中。

内页插图

目录

序一
设计的方向之策展人语
序二
我是谁?-2
乡愁-20
间-40
长物志-62
是设计师的家具,还是你的-78
设计不设计-96
简单物理-112
日常奢华-128
转瞬即逝的-148
遇见文学-166
远古的未来-186

做好设计之设计实践
思想篇
东方VS西方-12
精神特质-30
设计方法说-50
执行篇
材料语言-72
工艺实践-88

设计中的科技应用-108
与使用者沟通-122
商业篇
商业环境-140
品牌塑造与营销通路-158
生存与发展-170
设计理想国
又-山人-10
吕永中-28
刘峰-48
叶宇轩-70
石川-86
贾立-106
多相工作室-120
王杨-138
谢东-156
毛娜-x74
oho-oho-192

附录
设计师简介-194
策展人简介-206
“在中国设计”组委会-208
特别鸣谢-209

精彩书摘

  模具要很复杂地开模,成本也降不下来,而且良品率低,主要是不好看。刚开始找的厂家是一个比较小的厂子,看中利益,不用心去做。其实也不能怪他们。做生意的人,有自己做生意的理念。我们新找的这家工厂老板人很厚道,我们很谈得来,他愿意在不亏本的情况下帮我们把产品实现出来。
  光神角做了两年。主要是有一些电子的东西涵盖在里面,改版的时候,不单单是把外形改了就OK,里面还要陆续地改一些东西,比如刚开始出,内部灯泡用的是两脚灯珠的那种灯泡,很烫。后来主要目标就是降低热量,解决散热问题。这也是困扰中国设计师很大的一个难题。我有想法,但是我实现不了。随便一个电子元件小批量订,人家不给你订。去阿里巴巴找厂家打电话,没人理。光神角的触摸开关,是一个银的小点,最开始是张超挖进去的。他先从底部穿一根巨细的线,然后从那个小眼里面弄出去,再把它们焊在一起,全部手工。其实弄进去就很麻烦,得拿镊子,还得对得极准。我们都想在说明书上写Pure Hand了。
  说到成本的时候,张超和张斌都很轴。张斌说:“不行,这电池目前国际上都在用,最安全的,不会爆炸。”张超也会说:“不行,这种材料才能体现咱们这个东西的品质感,别的材质根本不能给顾客用。”降低成本是有一个底线的,东西做出来,大家都感到心灵很震撼,就是因为设计它的人有一种极端的思想在里面,轴人才能做出好东西来。

前言/序言

  “在中国设计”是一种深描,而不是一种定义。“在中国设计”是对此时此刻发生在中国的设计实践的丰富性的把握和理解。
  “在中国设计”也是一种包容。它对所有具有独立探索意识和实践精神的设计努力表示出最大的理解、认同和支持。
  我们相信,那些面向中国和在中国所进行的设计实践、思考、探索和研究,无论它是高贵的、低下的、粗俗的、精致的、从容的、紧张的、严肃的、嬉笑的……他们为这种实践所付出的挣扎、不屈和努力是富有魅力的。
  今天的中国是一个试验场。她正在经历经济的飞跃、商业社会的形成、社会体制的转型、全球化的展开……而当代设计,就是在这样复杂的社会运动中展开的。因此,所谓的中国设计,从来就不是自律的行为,它已经被卷入了中国现代化的速度中,不断地与政治、经济、社会等各种藤蔓的生长缠绕在一起。
  基于这样的前提,我们对于设计师和作品的选择从没有以商业的成功作为重要条件,我们特别在意每个设计师所提供的实践的独特性对于这个主题的阐释是有价值的。我们认为这11位产品艺术家分别从11个不同角度为我们诠释了对于这个主题的理解。
  当然,这个展览并不能阐释出“在中国设计”的全部内涵。事实上,这也是一个需要大家不断阐释和实践的主题。比如,我们需要更多为弱势人群的设计,对于当下中国的这种动荡、变化不居的局面,我们需要有更多的行动力体现在为公共的设计上,体现在为农村的设计上,体现在为低收入者的设计上,等等。因此,这个展览并不是我们对于某些设计类型的总结,而是我们用这样一些设计实践来倡导“在中国设计”理念的开始。
  事实上,对经典的追求,使得我们今天的设计越来越脱离了对最朴素的公共日常生活的关注。片面地用美学和风格来理解设计是危险的,这将丧失对于设计智慧的关注和把握,而把设计归于一种表面的形式。“在中国设计”是一种动态的不断发生状态的呈现,我们只是想要对于这种呈现的努力和智慧进行关注和传达,我们并不在乎呈现的形式如何。

在线试读

《在中国设计》:作品相关

中国是一个诗歌历史非常悠久辉煌的古国,诗有什么实际的功用?你今天三餐没有着落肯定抓狂,但有人可能一生一首诗都没有读,它不是必需品。可是对有的人来讲又是必需品,因为它关乎人的基本感情,因为你会恐惧,你会忧伤。


好的,以下是根据您的要求撰写的图书简介: --- 《千年匠心:东方美学与现代生活》 导言:寻觅流淌于血脉中的设计基因 在这个全球化浪潮席卷一切的时代,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锚定自己的文化根基。我们身处的环境、我们使用的器物、我们体验空间的方式,无不渗透着某种深层的、难以言喻的“气韵”。《千年匠心:东方美学与现代生活》并非一本关于具体设计案例的图录,而是一场深入探索东方传统智慧如何重塑当代设计哲学的精神漫游。 本书以时间为轴,以哲学为骨,追溯了那些根植于东方文明深处的审美原则——从魏晋的清逸淡泊,到宋代的“韵外之致”,再到明清的精巧匠心。我们试图揭示,这些看似古老的观念,实则蕴含着一套完整的、极具前瞻性的设计方法论,足以指导我们应对现代社会高速迭代带来的迷失感。 第一章:天地人合一的哲学底色 东方设计思想的基石在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这不仅仅是一种哲学思辨,更是直接影响着空间布局、材料选择乃至用户体验的底层逻辑。 1. 顺应自然:不干预的艺术 我们首先考察了中国传统建筑与园林中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它不是将建筑强行植入景观,而是通过“借景”、“对景”等手法,让建筑成为自然呼吸的一部分。这种“无为而治”的设计理念,与当下流行的可持续设计、与环境共生的理念,形成了跨越千年的深刻共鸣。我们将探讨,如何在现代高密度城市环境中,通过微观尺度的设计语言,重新唤醒人与自然的亲密对话。 2. 留白与虚实:叙事的空间语言 东方美学推崇“虚”的力量。大面积的留白,不是缺乏,而是为观者的想象力预留了充裕的空间。这种“空”构成了“有”的依托。书中将深入分析水墨画中的计白当黑,以及室内设计中“空”与“藏”的艺术。探讨如何在极简主义的表象下,保持文化深度的叙事能力,避免现代设计流于表面的空洞。 第二章:器物之性:材料与手工艺的生命力 器物,是连接精神与物质的桥梁。《千年匠心》将聚焦于材料的“本性”与匠人的“心性”,探讨如何让材料在设计中“说话”。 1. 木的哲学:纹理、温度与时间 木材在中国传统器物制造中占据核心地位。我们不会简单罗列木种,而是深入剖析明式家具中对木材“自然纹理”的崇拜——即所谓的“不饰雕琢”。这种对材料本身美感的珍视,与现代工业化批量生产中对标准化、均质化的追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本书将通过对传统榫卯结构的解析,阐释结构本身即是美学的概念,以及这种结构智慧如何启发现代家具的耐久性和可修复性。 2. 陶的沉静:从泥土到日常 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到宋代汝窑的“雨过天青”,陶瓷是东方人精神寄托最直接的载体之一。本章将侧重于瓷器釉色的变化,探讨烧制过程中温度、湿度、化学反应如何塑造出难以复制的“窑变”之美。这不仅仅是技艺,更是对不确定性、对时间沉淀的敬畏。我们将联系当今的手作复兴运动,思考如何通过对日常餐具、花器的重新设计,提升生活的仪式感和宁静感。 第三章:秩序与意境:空间序列的编排 设计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秩序的组织和对体验的引导。《千年匠心》超越了对具体风格的模仿,转而探究东方空间布局背后的心理学和仪式感。 1. 序列与渐变:从门户到核心 中国传统建筑的动线设计是极具智慧的。通过层层递进的院落、曲折的回廊、和不同开阔度的空间转换,引导进入者完成一个心理上的“净化”过程,最终抵达核心空间。这种“藏”与“露”的渐进式体验,与西方建筑中追求的直接、开敞的视觉冲击力形成了有趣的对比。本书将分析这种空间序列如何被应用于现代办公环境和居住空间中,以创造更具沉浸感和层次感的用户旅程。 2. 光影的调性:环境光与情感暗示 东方设计对光的运用是间接且富有诗意的。它很少依赖强烈的直射光,更偏爱通过格栅、障子、轩窗引入的漫射光、散射光。这种“柔光”营造的氛围,与西方古典建筑对光线的戏剧化处理截然不同。我们将探讨这种“光影游戏”如何影响人的情绪、感知深度和空间尺度,并提供在LED时代如何用技术手段模拟并重现这种古典光照意境的实践思路。 终章:面向未来的传承——设计伦理的再审视 设计绝非仅是美学层面的修饰,它承载着对使用者和社会环境的责任。《千年匠心》的最终落脚点,在于对东方设计伦理的现代激活。 当今的设计趋势往往强调“迭代”和“更新”,但传统东方美学强调的是“永恒”与“修补”。我们将深入探讨“金缮”这一看似微小的修复技术背后蕴含的哲学——接受残缺,拥抱历史,赋予使用痕迹以新的价值。这对于当前“快速消费”模式下的设计困境,提供了深刻的反思。 本书旨在引导设计师、建筑师、策展人以及所有热爱生活美学的人,从东方千年沉淀的智慧中汲取灵感,而非简单地挪用符号。真正的传承,是理解其精神内核,并将其转化为适应现代生活、具有温度和深度的设计语言。 --- 目标读者: 建筑师、室内设计师、工业设计师、艺术史研究者、文化学者,以及对东方生活美学有深度追求的普通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门槛不低,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开放的心态去接纳那些颠覆性的观点。但一旦你沉浸其中,那种被知识和洞察力充盈的感觉,是无与伦比的。它成功地做到了“立足本土,对话世界”,但这种对话不是单向的接受或简单的模仿,而是充满张力和创造性的交锋。书中对“媒介转换”在设计传播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了从传统手稿到数字媒介,信息载体的变化如何反过来影响了设计思维本身。作者的写作风格有一种冷静的浪漫主义色彩,他既能用严谨的逻辑拆解现象,又能用富有诗意的语言描绘设计背后的情感驱动力。读完最后一页,我感到的是一种豁然开朗的清明感,仿佛被带上了一个高地,可以俯瞰整个设计领域的全景图。这本书无疑会成为我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反复翻阅和引用的重要参考资料,它提供了一种观察世界的全新透镜。

评分

《设计中的民族性与全球视野的交融》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是全方位的。我原本以为这只是一本介绍中国本土设计潮流的书籍,但阅读之后才发现,它实际上是一部深刻剖析全球化浪潮下,文化身份与现代设计实践之间复杂张力的学术论著。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尤其在探讨传统符号如何被解构、重组,并最终融入到国际设计语境中的部分,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分析。书中大量引用了跨学科的研究成果,从人类学、社会学到艺术史,构建了一个宏大的分析框架。我特别欣赏作者没有简单地将“中国设计”标签化,而是深入挖掘了不同地域、不同历史阶段的设计师们在面对西方主导的设计体系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既坚持自我又积极学习的复杂心路历程。书中的案例分析也极具洞察力,那些看似寻常的日常用品,在作者的解读下,无不闪耀出文化基因的独特光芒。阅读过程中,我时常停下来,反复思考,那种被触动的感觉,就像是第一次清晰地看到了自己文化背景中那些潜藏的力量。这本书不仅仅是给设计师看的,更是给所有关心文化传承和身份认同的思考者准备的。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启发,更多是关于“语境”的重塑。我一直以为设计是普适的语言,但读完后我明白了,任何有效的、有生命力的设计,都必须深深扎根于其诞生的文化土壤。作者用极为克制且精准的语言,描绘了当代设计实践者们在试图打破“西方中心论”叙事时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策略。特别是关于“在地性”的讨论,它不再是简单的元素挪用,而是一种对文化记忆的深层理解和现代转译。书中穿插了一些设计师的访谈片段,那些朴素而真诚的回答,比任何官方宣言都更有力量,它们展现了设计师们在面对国际潮流时的那种微妙的文化自信与文化焦虑的交织状态。阅读过程是缓慢而充实的,需要反复咀嚼那些充满意象的句子。这本书的排版和用纸也透着一股低调的质感,这种对物质媒介本身的尊重,也侧面印证了作者对“设计”这一行为的整体性思考。它不只是一本理论书,更像是一份对当代文化精神的细致盘点。

评分

坦白讲,我拿起这本书的时候,内心是存着一丝怀疑的,毕竟“设计”这个主题已经被过度书写了。但这本书的切入点,巧妙地避开了那些陈词滥调,它选择了一条更贴近“人”和“场域”的路径。它关注的不是设计界的新星或者最新的软件应用,而是设计如何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土壤中生根发芽,结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果实。书中对“手工艺的复兴”这一章节的论述,尤其让我印象深刻。作者没有把它美化成田园牧歌式的回归,而是冷静地分析了在资本驱动下,传统技艺如何面临市场化和标准化的双重挤压,以及设计师如何在其中寻找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径。这种不回避问题的批判性思维,让整本书的基调显得异常厚重和可靠。文字的组织结构,也体现了一种高度的逻辑性,每一章节的论证都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仿佛在搭建一座精密运转的钟表,每一个齿轮(论点)都服务于整体的精准运行。对于那些追求深度思考的设计师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粮。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简直像是一场沉浸式的视觉与哲思探险。我得说,我之前看过的很多设计类书籍,大多是图录性质的,精美的图片堆砌起来,内容深度总是差那么一层。然而,这本让我耳目一新。它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船长,带领我们穿梭于当代设计理念的迷雾之中,时不时地抛出一些石破天惊的观点,让人不得不立刻停下手中的工作,拿起笔做笔记。我最喜欢的是它对“功能性”和“情感性”之间辩证关系的探讨。在分析某个建筑项目的章节里,作者竟然能将古代文人的“留白”哲学,巧妙地对应到现代极简主义的结构逻辑上,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处理得极为自然流畅,毫无生硬的拼凑痕迹。文字的节奏感把握得也极佳,时而激昂澎湃,阐述宏大理论;时而沉静内敛,描述某个工匠对细节的偏执。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设计词汇库和思维导图都被极大地拓宽了,看待任何设计作品的视角都变得立体和多维起来。

评分

很好的书籍很好的学习必备佳品,,,,希望宣传能给力的,能越做也好,下次还会在来的额,京东给了我不一样的生活,这本书籍给了我不一样的享受,体会到了购物的乐趣,让我深受体会啊。

评分

写的很好

评分

争取在我饿死之前读完这本书,看看管不管用……

评分

粗看了一遍 感觉就是在玩个性 我想看思想的

评分

个人认为是一本很能体现中国设计力量的书 尤其在传统文化对设计的影响的理解上

评分

个人认为是一本很能体现中国设计力量的书 尤其在传统文化对设计的影响的理解上

评分

海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

评分

很好,速度也很快!!

评分

在中国设计很不错很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