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中心治理:分权、合作与创新

多中心治理:分权、合作与创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敬乂嘉 编
图书标签:
  • 多中心治理
  • 分权
  • 合作
  • 创新
  • 公共管理
  • 政治学
  • 组织管理
  • 区域治理
  • 网络治理
  • 复杂系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34478
版次:1
商品编码:1183361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复旦公共行政评论第14辑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8
字数:22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多中心治理:分权、合作与创新》将主要从公共管理中的多中心治理出发,研究在多个公共与非公共行动者共存条件下的公共管理。多中心治理是一种较新的现象,即拥有不同资源、权力、信息和其他能力的机构和非机构行动者,参与到公共事务治理的各环节和各层面。在《多中心治理:分权、合作与创新》中,将通过三个主要的方面来探讨多中心治理在中国的发展。专栏一聚焦公共财政与公共服务,反映出在财政地区差异和分权的条件下,公共服务供给的多中心和多层次格局的发展。专栏二聚焦治理与政府创新,从“合作”、“整合”和“信任”等角度,讨论治理的中国实践。专栏三聚焦社会组织与政府的合作关系,从社会发展和社会组织发展角度出发,研究购买服务中的政社合作以及由此发生的政社关系变化。《多中心治理:分权、合作与创新》最后还就贪腐测量质量与媒体认知反应进行讨论。

作者简介

  敬乂嘉,博士,是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复旦大学外事处副处长、《复旦公共行政评论》主编。从事治理、民营化、公共服务提供和比较公共行政方面的研究,其研究重点是在现代公共管理发展过程中,在政府、市场与社会组织之间建立的创新性合作关系及其管理。在《管理世界》、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Journal of Policy Analysis and Management,Intemational Public ManaKement Journal等国内国际SSCI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其主编的英文著作The Road to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in China在近期出版。目前担任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副编辑,International Public Management Journal联合编辑,并担任多份中外期刊的编委会成员。敬义嘉博士还担任国际公共管理研究学会(International Research Society for Public Management)的副会长,以及Palgrave英文书系《21世纪的中国治理》联合主编。近年来,他主办了Public Management Research Association国际年会(2012),Association of Public Policy and Management国际年会(2013),以及International Research Society for Public Management的国际会议(2015),并主编了多份SSCI期刊的专刊。

内页插图

目录

专栏一 公共财政与公共服务
中国公务人员工资水平地区差异的政治经济学/游宇 张光
测量中国的省内财政分权/杨良松
教育供给的多中心体制:转型中国的经验证据/张昕

专栏二 治理与政府创新
治理的微观基础——一个基于“合作”的概念框架/于君博
整合、动员与脱耦:地方政府创新的制度逻辑——以浙江省N县“小微权力清单”改革为例/蔡长昆
阶层认同与警察信任:基于全国性调查数据的分析/王永杰 颜莹莹

专栏三 社会组织与政府的合作关系
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过程中的“合谋”问题研究——以A市社会组织B协会为例/邹珊珊
资源依赖与社会组织的发展:促进还是阻碍?——基于上海市行业协会的实证分析/李学楠
专栏四廉政测量与认知
贪腐测量质量与媒体认知反应——以2013全球贪腐趋势指数为例/葛传宇 余致力 苏毓昌 林佳蓉

书评
中国的社会变迁与社会政策:
评《社会政策与“社会中国”》/闫章荟 朱春奎

前言/序言


《城市更新的制度设计:多元参与、协同治理与可持续发展》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在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更新所面临的复杂挑战与机遇,并聚焦于构建一套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制度设计。作者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视角出发,系统阐述了如何通过多元主体的积极参与、协同高效的治理机制以及长远可持续的发展战略,推动城市有机更新,提升城市品质,最终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第一章:城市更新的时代背景与挑战 本章首先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宏观背景,分析了在这一进程中,传统城市发展模式的弊端以及由此引发的诸多城市问题,例如: 空间结构失衡与蔓延: 城市无序扩张,职住分离加剧,交通拥堵成为常态,公共服务供给与人口增长不匹配。 历史文化遗产的消解: 城市更新中对传统街区、历史建筑的破坏,导致城市特色与地域文化的流失。 社会矛盾的凸显: 拆迁安置、利益分配不均引发的居民冲突,社会公平与正义面临挑战。 生态环境的压力: 城市发展对资源的过度消耗,以及污染物排放对环境造成的损害。 治理能力的滞后: 传统的政府主导模式在应对复杂多元的城市更新需求时显得力不从心,缺乏有效协调与灵活应对的机制。 在此基础上,本章进一步分析了当前城市更新面临的核心挑战,包括: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如何兼顾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如何打破部门壁垒实现跨领域协同,以及如何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下引导可持续的城市发展。作者强调,理解这些挑战是构建有效制度设计的前提。 第二章:多元主体参与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 本章着重探讨了在城市更新中实现多元主体参与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提出了具体的实践路径: 理论基础: 利益相关者理论: 城市更新并非仅仅是政府的责任,而是涉及土地所有者、居民、开发商、企业、社区组织、社会资本、专家学者等多方利益相关者的共同事业。承认并尊重各方合法权益,是实现和谐更新的基础。 公共事务理论: 城市更新是典型的公共事务,需要整合不同主体的资源与智慧,通过协商、合作与共识来解决复杂问题。 社会资本理论: 强调社区网络、信任与互助关系在推动城市更新中的重要作用,激活社区自治能力。 实践路径: 建立信息公开与透明的沟通平台: 确保所有参与主体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取相关信息,增进理解与信任。 完善协商与对话机制: 设立社区议事会、听证会、座谈会等多种形式,为各方提供表达诉求、提出建议的渠道。 鼓励社会组织与专业机构的介入: 支持非营利组织、专业咨询机构在城市规划、环境评估、社区营造、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引入市场化机制与社会资本: 引导企业参与城市更新的投资、建设与运营,但要强调其社会责任与合规性。 赋能居民参与: 通过培训、宣传教育等方式,提升居民的参与意识与能力,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本社区的规划与决策过程中。 区域协调与联动: 推动不同区域、不同城市之间的经验交流与合作,形成跨区域的协同更新网络。 本章通过分析国内外成功案例,展示了多元主体参与如何有效化解冲突、汇聚资源、提升更新项目的针对性与满意度。 第三章:协同治理的模式与机制创新 本章的核心在于阐述如何构建协同高效的城市更新治理模式,以应对传统行政体制下的“条块分割”与“部门孤岛”现象: 协同治理的内涵: 协同治理是一种打破部门界限、整合行政资源、联合社会力量、共同解决公共问题的治理模式。它强调合作、协商、共识与共同责任。 现有治理模式的局限性: 分析当前城市更新中存在的政府部门间协调不畅、信息共享不足、决策流程冗长、责任划分不清等问题。 协同治理的模式创新: 建立跨部门协调机构: 设立常设性的城市更新协调小组或委员会,负责统筹规划、审批、监督等环节,打破部门壁垒。 构建“大部门”或“综合执法”模式: 优化政府部门设置,整合相关职能,提高行政效率。 推行“项目制”管理: 针对具体更新项目,组建多部门联合工作组,集中力量,协同推进。 建立信息共享与协同平台: 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构建城市更新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数据互联互通,提高决策科学性。 创新规划审批流程: 简化审批环节,实行“并联审批”、“一口受理”,提高效率。 健全问责与评估机制: 明确各方责任,建立客观公正的评估体系,对治理成效进行评价与反馈。 区域协同治理: 针对跨区域的更新项目,建立区域合作机制,协同解决跨界问题。 本章通过对不同治理模式的比较与分析,为读者提供了构建高效协同治理体系的理论框架与实践指南。 第四章: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城市更新中的应用 本章聚焦于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穿于城市更新的全过程,强调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注重社会公平与环境保护: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原则: 阐述经济、社会、环境三重底线的相互关联与协同增效,强调代际公平与代内公平。 绿色更新与生态保护: 推广绿色建筑与节能技术: 鼓励使用可再生能源,提高建筑能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加强城市生态修复与建设: 保护城市绿地、水系,提升城市生物多样性,建设海绵城市。 循环经济理念的应用: 鼓励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减少资源消耗。 社会包容与公平发展: 保障弱势群体的权益: 关注老年人、残障人士、低收入家庭等群体的需求,提供适宜的居住环境与公共服务。 促进社区融合与文化传承: 尊重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与文化传统,鼓励社区参与,维护社区的社会结构。 完善住房保障体系: 针对不同收入阶层,提供多样化的住房选择,抑制房价过快上涨。 经济可行性与创新模式: 多元化的融资模式: 探索政府投资、社会资本、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融资方式。 鼓励创新型产业与业态: 结合城市特色与区位优势,发展创意产业、科技创新、文化旅游等,提升城市经济活力。 长期视角下的价值创造: 强调城市更新并非短期利益最大化,而是为城市未来发展奠定基础,提升城市长远竞争力。 本章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城市更新,如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和谐统一。 第五章:政策支持与法规保障 本章探讨了政府在城市更新中应扮演的角色,以及如何通过完善政策与法规来引导与规范城市更新行为: 政府的角色定位: 从“管理者”向“服务者”与“引导者”转变,提供规划指导、政策支持、市场监管、公共服务保障。 土地政策的调整与创新: 探索集约节约用地模式,优化土地供应与利用结构。 财政金融政策的支持: 设立城市更新专项基金,引导金融机构提供信贷支持,出台税收优惠政策。 规划与用途管制: 制定科学的城市总体规划与详细规划,明确更新区域的功能定位与开发强度。 法律法规的完善: 修订与完善城市更新相关法律法规: 明确产权关系,规范拆迁补偿,保护居民合法权益。 建立健全评估与仲裁机制: 为解决更新过程中的争议提供法律依据。 加强市场监管: 规范开发商行为,打击非法开发与投机。 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 建立科学的城市更新绩效评估体系,对表现优异的地区与项目给予激励。 本章强调,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与健全的法规保障是实现城市更新目标的关键。 结论 本书的结论部分对全书内容进行总结,并展望了中国城市更新的未来发展趋势。作者认为,面对日益复杂的城市挑战,未来的城市更新必须摒弃单一的拆建模式,转向以人为本、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有机更新。通过构建多元参与、协同治理、注重创新的制度框架,中国城市必将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实现更美好的未来。本书旨在为政策制定者、城市规划者、实践工作者以及所有关心城市发展的人们提供深刻的洞察与可行的参考,共同推动中国城市迈向更加健康、绿色、宜居的新时代。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一下就抓住了我的眼球:“多中心治理:分权、合作与创新”。在当下这个复杂多变的时代,我们似乎总是在寻找一种更灵活、更有效的方式来解决各种问题。传统的层层审批、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虽然在某些领域仍然有效,但面对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和快速的技术变革,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我非常好奇,这本书会如何阐述“多中心治理”这个概念?它是否能提供一套系统性的框架,帮助我们理解如何在不同主体之间进行权力的有效分配,从而激发更多的合作可能?我期待作者能够深入探讨分权的具体路径,例如哪些权力适合下放,如何建立有效的制衡机制,以及如何确保分权后的责任落实。同时,“合作”这个词也让我联想到跨部门、跨区域,甚至跨领域的协同,这其中必然涉及到信任的建立、沟通的成本、利益的协调等等一系列现实的挑战。如果这本书能够给出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哪怕只是理论上的启示,对我来说都将是宝贵的财富。更不用说“创新”了,分权与合作的最终目的,我认为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打破僵局,催生新的思想、新的模式、新的技术。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案例分析,展示多中心治理如何在实践中促进创新,又或者探讨在创新过程中,多中心治理所扮演的关键角色。总而言之,我带着对解决现代社会治理难题的期盼,翻开了这本书。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合作”在社会运作中的重要性深有体会,但也常常感到其推行之不易。在不同的利益群体、不同的组织单位之间,如何建立起真正有效的合作机制,始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本书的标题,“多中心治理:分权、合作与创新”,恰好点出了我所关注的焦点。“分权”二字,让我好奇作者将如何阐述其必要性和可行性。是否意味着我们要将权力下放给更多的主体?这些主体又该如何被界定和赋权?“合作”无疑是这本书的另一大亮点,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在分权的基础上,如何构建起一个能够促进各方积极参与、协同共赢的合作网络。这其中涉及到的沟通成本、信息不对称、信任缺失等问题,都是我非常想了解的。作者是否能够提供一些成功的合作范例,或者分析失败的案例,从中提炼出宝贵的经验和教训?而“创新”,更是让我对这本书充满期待。我认为,有效的分权和紧密的合作,最终都将指向创新。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揭示,多中心治理模式是如何打破传统的壁垒,激发集体智慧,从而催生出新的解决方案和发展模式。是否会有关于如何鼓励试错、容忍失败,以及在多元化的治理结构中孕育创新文化的内容?我带着对社会组织和治理方式更深层次的理解的渴望,翻开了这本书。

评分

我之所以会被这本书吸引,是因为我对“合作”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有着深刻的体悟,同时又对其实现过程中的复杂性感到困惑。“多中心治理:分权、合作与创新”这个书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痛点。“分权”对我来说,意味着权力不再是单一的、固化的,而是可以流动的、分布的,这让我很好奇其具体的操作机制,以及如何才能做到既有效分权,又不至于导致失序。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如何平衡集权与分权,如何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让各中心能够主动承担责任并发挥其能动性。而“合作”,自然是这本书的核心内容之一。我期待作者能够深入剖析,在分权的背景下,如何才能促成不同主体之间的有效合作,如何克服沟通障碍、信息不对称、以及利益冲突等现实难题。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关于构建合作平台、建立信任机制、以及优化合作流程的建议?我尤其关注“创新”这个词,它似乎是分权与合作最终的导向。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揭示,多中心治理的模式是如何为创新提供土壤,又或者,创新本身又是如何反过来推动多中心治理的演进。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些能够启发我思考,并可能指导实践的洞见,以期在更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寻找到更有效的组织和治理方式。

评分

我之所以选择阅读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对“分权”这个概念在现代社会治理中的应用充满了疑问。长久以来,我们习惯了权力集中在少数几个核心机构手中,这在某些情况下能够保证决策的效率和统一性,但同时也很容易导致信息不对称、决策僵化,甚至滋生官僚主义。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如何有效分权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比如,分权是否意味着放弃控制?如何才能在分权的同时,保证整体的协调性和目标的一致性?书中会不会探讨不同类型的分权模式,例如行政分权、财政分权,或者是在数字时代出现的新的分权形式?我尤其关注“合作”的部分,分权之后,如何促使各分散的中心能够有效地进行合作,而不是各自为政,甚至产生内耗?这其中肯定涉及到利益的重新分配、信息共享的机制、以及跨部门协调的复杂性。我很期待作者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建立信任、培养合作文化、以及化解合作中潜在冲突的策略。最后,“创新”作为这本书的一个核心关键词,让我感到兴奋。分权和合作的最终目的,难道不是为了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激发新的活力吗?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多中心治理是如何为创新提供土壤,又或者,创新又是如何反过来推动多中心治理模式的演进。我希望能从中获得一些关于如何构建更具韧性、更富活人力的治理体系的启示。

评分

“创新”一直是我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在当下社会发展面临瓶颈的时刻。我一直在思考,什么样的治理模式才能最有效地激发创新活力,而这本书的标题“多中心治理:分权、合作与创新”,似乎触及到了我一直以来思考的核心。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将“分权”与“创新”联系起来的?是否意味着将权力分散给更多具有创新潜力的主体,能够打破现有结构的束缚,释放出新的能量?分权在实践中又会遇到哪些挑战?如何才能做到有效的权力下放,而非简单的责任推卸?同时,“合作”这个词也让我对这本书充满期待。我认为,单打独斗很难实现颠覆性的创新,跨主体、跨领域的合作才更有可能碰撞出火花。这本书会如何阐述在多中心治理的框架下,如何促进不同主体之间的有效合作?是否会提供一些关于建立合作平台、协调利益、以及解决合作中潜在冲突的策略?我希望书中能够有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展示多中心治理在推动科技创新、社会创新,甚至制度创新方面的潜力。它是否能为我们提供一套理论工具,帮助我们理解和构建一个更具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我带着对解开创新之谜的渴求,以及对更优治理模式的探索,开始了这段阅读旅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