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史(第1卷)

马克思主义史(第1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南斯拉夫] 普雷德拉格·弗兰尼茨基 著,胡文建,李嘉恩,杨达洲 等 译,衣俊卿 校
图书标签:
  • 马克思主义
  • 历史
  • 哲学
  • 政治
  • 意识形态
  • 社会科学
  • 理论
  • 共产主义
  • 历史学
  • 政治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黑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811298819
版次:1
商品编码:1189324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译丛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58
字数:45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马克思主义史(第1卷)》以南斯拉夫“实践派”、匈牙利“布达佩斯学派”、波兰及捷克斯洛伐克等国的新马克思主义思想家为代表的“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马克思主义世界格局中的一座当之无愧的重镇,一个亟待开发的学术新领地。系统深入地研究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对于继承马克思主义优良传统和核心精神,对于深刻、完整地理解2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和社会主义实践、积*推进我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对于繁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均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马克思主义史(第1卷)》从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进行了重新的阐释和梳理。

目录

总序全面开启国外马克思主义
研究的一个新领域
中译者序言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语境中的马克思主义
第一版序言
第二版序言
第四版序言
导言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前提和文化前提
一、法国启蒙运动和唯物主义
二、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
三、19世纪初的德国

第一部分 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第一章 革命唯心主义时期(1837一1843)
一、卡尔·马克思(1837—1843)
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38—1843)
第二章 新观点的建立(1843—1847)
一、卡尔·马克思(1843一1845)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第261一313节)
《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神圣家族》
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43一1845)
伦敦通讯
《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和《英国状况》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三、卡·马克思和弗·恩格斯(1845—1847)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德意志意识形态》
《哲学的贫因》
第三章 《共产党宣言》、革命和流亡(1847一1870)
一、《共产党宣言》
二、革命和流亡
三、第一国际
第四章 政治经济学批判
一、历史和理论前提
二、略论方法
三、资本
四、异化现象和商品拜物教
五、价值和剩余价值
六、资本积累
七、资本主义制度下进一步的矛盾和进程
八、克服雇佣关系和自由问题
第五章 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生的最后时期(1870一1895)
一、《法兰西内战》
二、《哥达纲领批判》
第六章 恩格斯的理论观点
一、基本观点
二、实践的原则
三、认识的问题
四、辩证法问题
五、某些逻辑问题
六、必然和自由
七、意识形态、道德和宗教
八、唯物史观
九、国家的产生和消亡

第二部分 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时期的马克思主义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在德国、法国和意大利传播的最初阶段
一、约瑟夫·狄慈根
二、保尔·拉法格
三、若尔日·索列尔
四、安东尼奥·拉布里奥拉
第二章 德国的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
一、奥古斯特·倍倍尔
二、路德维希·沃尔特曼
三、爱德华·伯恩施坦
四、弗兰茨·施陶丁格尔
五、弗兰茨·梅林
六、卡尔·考茨基
七、罗莎·卢森堡
八、亨利希·库诺夫
九、安东尼·潘涅库克
第三章 奥地利马克思主义
一、麦克斯·阿德勒
二、鲁道夫·希法亭
三、卡尔·伦纳
四、奥托·鲍威尔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在俄国
一、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最初阶段
二、格奥尔基·瓦连廷诺维奇·普列汉诺夫
主要译名对照表
《早期共产主义的萌芽与探索:从空想到科学的漫漫长路》 卷首语 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一部不断追求解放与平等的壮丽史诗。在漫长的文明进程中,理想主义者们从未停止过对更美好社会的构想与实践。本书《早期共产主义的萌芽与探索:从空想到科学的漫漫长路》正是聚焦于这一宏大叙事中的早期篇章,它不是对既定理论体系的梳理,也不是对某种特定思想流派的最终定论,而是一次深入肌理的考察,去追溯那些在历史洪流中闪耀着智慧光芒的早期思潮,探寻它们如何从朴素的愿望,一步步凝聚成具有深刻洞察力的思想火花,并最终为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奠定思想根基。 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些在黑暗年代里,勇于质疑现有秩序、敢于描绘未来蓝图的先驱者们。他们或许没有统一的旗帜,没有严谨的理论体系,但他们的声音,他们的探索,他们的尝试,如同划破夜空的流星,照亮了前行的方向。本书旨在剥离后世学者的阐释与评论,尽可能贴近历史现场,还原那些思想火花诞生的土壤,展现早期共产主义者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思考逻辑、论证方式以及他们所遭遇的困境与局限。 这不是一本关于“是什么”的结论式读物,而是一本关于“如何是”的探究式著作。我们将细致地剖析那些被后人冠以“空想社会主义”之名的思想,不是为了将其简单地归类或否定,而是为了理解其历史价值、思想贡献以及在当时的社会现实中所扮演的角色。我们将看到,这些“空想”并非凭空而来,它们深深植根于现实的苦难与不公,是对资本主义早期发展所带来的巨大贫富差距、社会异化以及人道危机的一种深刻回应。 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时代迷雾,深入到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欧洲社会的复杂图景中。我们将探寻那些被誉为“三大空想家”的先驱——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他们各自独特的思想体系。我们会深入了解圣西门对工业社会未来发展方向的敏锐洞察,他关于“实业家”阶层领导社会变革的设想,以及他试图构建一个基于科学与生产力发展的社会组织的理想。我们将审视傅立叶那令人惊叹的、充满想象力的社会设计,从和谐的“法朗斯泰尔”到对人性七情六欲的深刻分析,以及他如何试图通过构建一个符合人类本能需求的社会模式来解决社会弊病。我们也将聚焦于欧文在英国工业革命浪潮中的实践与思考,他以人道主义情怀出发,在工厂改革、合作社运动以及教育试验中所付出的不懈努力,以及他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坚定信念。 然而,本书的视野远不止于此。除了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我们还将触及其他同样重要,但可能被学界边缘化的早期共产主义思想的探索者。我们会考察一些早期工人运动中的激进分子,他们的口号可能更为直接,他们的诉求可能更为朴素,但他们对社会公正的渴望,对压迫的反抗,同样构成了早期共产主义思潮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会关注那些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以各自的方式对现存社会制度进行批判和反思的思想火种,理解他们如何受到启蒙思想、法国大革命精神的影响,并试图在新的社会经济环境下寻找出路。 本书的写作原则是“重现而非评判”。我们力求以一种近乎考古学的方法,去挖掘、去呈现、去理解。在分析这些早期思想时,我们将避免使用后来的理论框架来简单套用,而是努力还原他们思考的语境,理解他们所面临的挑战,以及他们所试图解决的问题。我们将审视他们是如何批判私有制、批判阶级压迫、批判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度的,以及他们提出的各种设想,例如如何组织生产、如何分配财富、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 同时,本书也并非浪漫化的赞歌。我们同样会正视早期共产主义探索中的不足与局限。我们会深入分析他们为何被冠以“空想”之名,他们的理论在实践中遭遇了哪些难以逾越的障碍,他们的社会构想在多大程度上脱离了当时社会发展的现实可能性。我们会探讨他们对于国家、对于革命、对于工人阶级的作用的认识,是如何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演变的。我们也会审视他们自身思想体系中可能存在的矛盾之处,以及他们对于未来社会形态的描绘,在细节上可能存在的理想化倾向。 本书的另一核心关注点在于,这些早期思潮是如何在历史的实践中,与其他社会思潮相互激荡、相互影响,并最终孕育出更为成熟的理论体系的。我们将尝试去理解,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的探索,是如何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后来提出的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和批判对象。我们将看到,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早期的不懈探索,才使得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们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对历史进行更为深刻的辩证分析,对资本主义进行更为科学的经济学解读,从而将共产主义从一种理想的愿景,提升为一种具有历史必然性的科学理论。 因此,本书的价值并不在于提供一个关于“马克思主义史”的完整叙述,而是聚焦于其思想的源头活水,去探寻那些在看似“空想”的背后,所蕴含的对人类解放的深沉关怀,对社会公正的执着追求,以及对未来美好社会的无限向往。我们将看到,这些早期探索者的声音,虽然在历史的长河中可能显得微弱,但它们从未被遗忘,而是以一种无形的力量,持续地滋养着后来的思想变革,并最终汇聚成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伟大洪流。 《早期共产主义的萌芽与探索:从空想到科学的漫漫长路》,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思想之旅,一次对人类理性与理想的深沉回溯。它邀请您一同走进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感受那些先驱者们的心跳与思考,理解他们如何在一个充满不公与压迫的世界中,点燃了对解放与平等的希望之光。我们将在这里,看到那些最朴素的愿望,如何逐渐凝聚成改造世界的磅礴力量,看到那些被后人定性的“空想”,如何成为了通往科学理性的重要阶梯。这是一段关于理想主义的求索,一段关于思想演进的轨迹,一段关于人类永恒追求的史诗。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说,这是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学术著作。作为一名对社会科学领域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性地梳理马克思主义发展脉络的读物,《马克思主义史(第1卷)》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它并没有停留在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简单介绍,而是以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追溯了其思想的源头,探讨了其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域的发展演变,并分析了其面临的挑战和内部争论。作者对史料的掌握非常扎实,引用文献丰富,论证过程逻辑严密,读起来既有学术的深度,又不失阅读的流畅性。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研究,它揭示了这些思想如何在工人运动、知识分子群体和革命实践中生根发芽,并逐渐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这本书不仅为我构建了一个清晰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史的框架,更教会了我如何批判性地看待学术成果,如何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或者对社会发展规律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都绝对不容错过。

评分

作为一名常年关注国际政治和经济的读者,我一直对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感到好奇,而《马克思主义史(第1卷)》简直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这扇神秘的大门。这本书以其宏大的视角和精深的分析,全面展示了马克思主义从其诞生之初,如何一步步地影响了全球的政治格局、经济理论乃至社会思潮。我尤其被书中对马克思主义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传播的详细梳理所吸引。它不仅仅是讲述理论的传播,更是揭示了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如何与当地的社会现实相结合,产生了怎样的变异和发展。无论是西欧的工人运动,还是东方的革命思潮,书中都给出了详实的论述和深刻的解读。读这本书,我不仅了解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脉络,更看到了它作为一种社会实践力量,如何在世界舞台上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浪潮。它让我对当今世界的一些政治现象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让我对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有了更多的思考。

评分

我从来没有想过,一本关于“主义”的书籍,竟然能写得如此引人入胜,仿佛一部跌宕起伏的历史大戏!《马克思主义史(第1卷)》给我带来的惊喜远不止于此。它以一种近乎文学化的笔触,勾勒出了马克思主义从萌芽到壮大的完整图景。我仿佛看到了年轻的马克思在图书馆里孜孜不倦地钻研,看到了他和恩格斯在咖啡馆里激烈的思想碰撞,看到了他们如何用手中的笔,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书中对那个时代社会矛盾的刻画,对阶级斗争的生动描绘,都让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同身受。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并没有回避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复杂性和争议,而是以一种客观、公正的态度,呈现了不同学派的观点和历史的曲折。它让我明白,任何一种伟大的思想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与现实的互动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历史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光辉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评分

我一直觉得,历史的书写,最难能可贵的是能够捕捉到时代的精神和人物的灵魂。《马克思主义史(第1卷)》正是这样一本能够打动人心的著作。作者以一种充满人文关怀的笔触,深入浅出地描绘了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早期传播的波澜壮阔。我感受到的不仅是理论的逻辑,更是思想的光芒和时代的脉搏。书中对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两位伟大人物的刻画,既有他们作为思想家的深刻洞见,也有他们作为普通人的情感和挣扎。我仿佛看到了他们为了追求真理,不惜付出的巨大努力和牺牲。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并没有将马克思主义仅仅视为一套僵化的教条,而是展现了它在历史洪流中的生命力。它如何回应时代的召唤,如何与现实的矛盾发生碰撞,如何在不同的人群中激起共鸣,又如何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演变。阅读这本书,我不仅仅是在学习历史,更是在与那些曾经为了更美好的未来而奋斗的思想家和行动者们进行一场心灵的交流。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思想旅程!我一直对那些塑造了现代世界格局的思潮充满好奇,而《马克思主义史(第1卷)》恰恰满足了这份渴望。它不是那种枯燥乏味的理论堆砌,而是以一种生动、鲜活的方式,将马克思主义的孕育、诞生和早期传播的过程娓娓道来。当我翻开第一页,就仿佛被带回了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亲眼目睹了工业革命的巨变,感受到了底层人民的疾苦,也体会到了知识分子们对社会不公的愤怒和对未来理想的憧憬。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他不仅深入浅出地介绍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核心思想,更巧妙地将这些思想置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之下,让我们理解了这些理论是如何回应时代呼唤,又是如何反过来影响时代的。读这本书,我学到的不仅仅是理论知识,更是一种观察和分析社会问题的独特视角。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我们所处的社会,看到了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权力运作和经济规律。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与两位伟大的思想家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充满了启发和思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