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党性修养史论(1921-1966)

中国共产党党性修养史论(1921-196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房晓军,张子礼,胡业福 著
图书标签:
  • 党性修养
  • 中共历史
  • 思想政治
  • 历史研究
  • 政治理论
  • 中国近现代史
  • 马克思主义
  • 党史
  • 政治发展
  • 理论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群众出版社
ISBN:9787501454532
版次:1
商品编码:1189769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3-01
用纸:纯质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全书共七章内容,作者在占有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按时间脉络详细阐释了党的成立到遵义会议期间的党性修养(1921-1935),遵义会议到抗日战争期间的党性修养(1935--1945),解放战争时期的党性修养(1945--1949),革命党党性修养的理论与规律,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党性修养(1949-1956),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党性修养(1956-1966),革命党党性修养的理论探索,执政党党性修养理论的初步探索。

目录

导论
第一节 从党性谈起
一、党性概念的历史渊源
二、党性的基本含义
三、党性是与时俱进的
四、与党性相联系的几对关系
第二节 党性修养面面观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党性修养观
二、党性修养的基本含义
三、党性修养的主要内容
四、加强党性修养是党的优良传统

第一章 党的成立到遵义会议期间的党性修养(1921-1935)
第一节 党的成立到遵义会议期间党性修养面临的问题
一、机会主义的危害特别严重
二、党内存在阶级意识和思想觉悟不纯的现象
三、党内生活存在民主集中制不健全、纪律不严的现象
第二节 党的成立到遵义会议期间党性修养的实践探索和时代特点
一、党的成立到遵义会议期间党性修养的实践探索
二、党的成立到遵义会议期间党性修养的基本经验
三、党的成立到遵义会议期间党性修养的历史局限性
第三节 古田会议与党性修养
一、古田会议召开之前红四军党内环境审视
二、从党性修养视角对《古田会议决议》的文本研读
三、古田会议对党性修养的重要历史贡献

第二章 遵义会议到抗日战争期间的党性修养(1935-1945)
第一节 遵义会议到抗日战争期间党性修养面临的问题
一、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面,存在“左”倾关门主义和冒险主义的错误
二、党内广泛存在着主观主义、教条主义、自由主义的思想
三、有些党员干部素质不高
第二节 遵义会议到抗日战争期间党性修养的实践探索
一、全党范围学习马列主义:增强理论修养
二、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加强思想修养
三、发扬党内民主:增强组织和纪律修养
四、克服脱离人民群众的倾向:加强善于联系群众的党性修养
五、加强学习:提高文化修养
第三节 《中央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党性修养的重要文献
一、《决定》产生的背景
二、《决定》的文本解读
三、《决定》成为延安整风中改正党员思想、转变工作作风的锐利武器之一
第四节 《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党性修养的典范之作
一、《修养》产生的简要过程
二、《修养》的主要内容
第五节 延安整风与党性修养
一、整风运动的经验回顾
二、延安整风运动的本质是一场党性修养运动

第三章 解放战争时期的党性修养(1945-1949)
第一节 解放战争时期党性修养的必要性
一、党员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存在成分不纯的问题
二、党的作风不纯,存在官僚主义的问题
三、党员的政治理论修养有待更进一步提高
四、党员的组织修养有待更进一步加强
五、解放战争的关键时局要求党员加强党性修养
第二节 解放战争时期党性修养的实践经验及特色
一、解放战争时期党性修养的实践探索
二、解放战争时期党性修养的特色
第三节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与党性修养
一、执政党党性修养的首要方面:确立和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二、执政党党性修养的重要内容:积极探索执政规律,加强执政能力建设
三、执政党党性修养的核心:转变党风,提高防腐拒变能力
四、执政党党性修养的武器:批评和自我批评

第四章 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党性修养(1949-1956)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党性修养面临的新问题
一、党的历史地位的变化和工作重心的转移给党性修养提出了新课题
二、党员队伍的迅速发展给党性修养提出了新任务
三、一小部分党员思想上腐化堕落给党性修养提出了新要求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党性修养活动的实践探索
一、注重理论跟进:提高党性修养理论水平
二、反对贪污腐化:保持党性纯洁
三、开展整风、整党:普遍加强党性锻炼
第三节 “三反”运动与党性修养
一、开展“三反”运动的主要原因
二、“三反”运动的主要经过
三、“三反”运动与党性修养
第四节 高饶反党事件后的党性修养
一、高饶反党事件的主要经过
二、《关于增强党的团结的决议》的文本解读
第五节 执政初期执政党党性修养规律的破题

第五章 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党性修养(1956-1966)
第一节 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性修养面临的新问题
一、国际国内环境对加强党性修养的要求
二、党的自身建设对加强党性修养的要求
第二节 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性修养的实践探索
一、中共八大对加强党性修养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1957年整风运动对党性修养的作用
三、这一时期提高党员个人党性修养的实践探索
第三节 七千人大会与党性修养
一、七千人大会的成就
二、七千人大会与党性修养
第四节 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性修养的经验与启示
一、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性修养的重要内容
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性修养的经验与启示

第六章 革命党党性修养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毛泽东关于革命党党性修养的理论
一、创建完全布尔什维克化的党:明确了党性修养的根本目的
二、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指出了党性修养的最终体现
三、实事求是:揭示了党性修养的思想方法
四、进行整风运动:创造了增强党性的有效形式
五、实施党内民主:促进了党性修养的健康发展
六、弘扬典范精神:倡导了党性修养的学习榜样
第二节 刘少奇关于革命党党性修养的理论
一、全面阐述了党性修养的内容与方法
二、深刻揭示了党性修养的精神实质
三、明确指出了理想信念在党性修养中的关键地位
四、高度重视理论修养在党性修养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节 周恩来关于革命党党性修养的理论
一、肃清非无产阶级意识,树立布尔什维克的精神
二、注重军队的政治工作,锻炼坚定的革命战士
三、积极以身作则,制定党性修养要则
四、提出领导者标准,确立了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原则
第四节 朱德关于革命军队党性修养的理论
一、坚定的信念是革命战士无形的武器
二、 自觉遵守纪律是革命军队得以巩固的基础
三、政治训练是启发和提高指挥员、战斗员无产阶级觉悟的必要措施
四、革命英雄主义是共产党员具有坚强党性的具体体现
五、共产党人要有高尚的人格操守和先进的革命品格
第五节 任弼时关于革命党党性修养的理论
一、任弼时关于革命党党性修养理论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
二、任弼时关于革命党党性修养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六节 革命党党性修养的经验与规律
一、革命党党性修养的基本经验
二、革命党党性修养的规律

第七章 执政党党性修养理论的初步探索
第一节 毛泽东关于执政党党性修养的理论探索
一、思想理论修养方面:防止资产阶级思想,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
二、作风修养方面:坚持“两个务必”,反对官僚主义
三、组织修养方面: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增强党的团结
四、执政修养方面:加强执政能力,服务人民
五、制度建设方面:加强民主集中制,接受党内外监督
第二节 刘少奇关于执政党党性修养的理论探索
一、思想和理论修养方面:坚定理想信念,加强理论修养
二、组织建设方面:注重党员的纯洁性,提高党员的先进性
三、贯彻党的宗旨方面: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
四、作风建设方面:树立实事求是作风,发扬密切联系群众作风
五、制度建设方面:进一步完善民主集中制,健全党的领导体制
第三节 周恩来关于执政党党性修养的理论探索
一、思想修养方面:通过加强思想改造来促进党性修养
二、组织修养方面:加强团结和完善民主集中制
三、作风修养方面:要反对官僚主义和改善党的工作作风
四、制度建设方面:要扩大党内民主和严格贯彻党的集体、民主领导
五、党员个人修养方面:要切实完善自身和勇于、善于作自我批评
六、民主决策的修养方面:提倡调查研究,实现决策科学
后记

精彩书摘

  《中国共产党党性修养史论(1921-1966)》:
  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那样,教条主义同一切迷信一样,是一种主观盲目性,既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精神实质的无知,也是对客观现实的无知,是双重的盲目。正因为如此,教条主义在实践中给中国革命和党的事业造成了巨大危害。教条主义者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精神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说过的每一句话混为一谈,从而桎梏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同时,教条主义者把理论与实践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把本本作为准绳,导致理论脱离实际,从而有悖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和发展观点,给人们在思想和行动上造成极大的混乱。
  总之,右倾和“左”倾思想都是违背马克思主义的,都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为特征。它们虽是从两个各不相同的极端出发,但思想基础都是主观主义,因此在一定条件下,两者可以互相转化。建党初期,党的主要领导人脱离中国革命的实际,违背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党性原则,看不到革命形势的有利因素,从个人意志出发,不可避免地导致党的政治路线的错误,致使党内出现了右倾错误。这一错误危害性甚大,最终导致大革命的失败。而党在纠正右倾错误时,没有在思想上彻底弄清错误的实质及其根源,也未能自觉地、及时有效地改造党内存在着的小资产阶级等非无产阶级思想,致使党内连续三次出现了背离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党性原则的“左”倾错误,尤其是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从本本出发,从外国经验出发,从共产国际的指示出发,几乎使中国革命陷入绝境。
  ……
信仰的熔炉,力量的源泉:中共党性修养的百年淬炼(1921-1966) 本书宏观梳理并深入剖析了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伊始至1966年这一关键历史时期内,党性修养的理论发展、实践演进及其对党的建设、革命斗争和国家发展产生的深刻影响。在那个风云激荡、充满挑战的年代,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严峻的斗争环境以及艰巨的革命任务,中国共产党始终将“党性修养”置于党建的核心地位,将其视为凝聚全党意志、巩固党的领导、锻造坚强队伍的根本法宝。本书旨在揭示这一历史进程的内在逻辑,呈现中国共产党人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作风上不断自我革命、自我完善的壮丽画卷。 第一部分:革命熔炉中的初心铸就(1921-1949)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本身就承载着救亡图存、改造中国的崇高使命。早期党员,大多是怀揣着马克思主义信仰、矢志追求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的知识分子和工人阶级代表。在那个白色恐怖笼罩、革命斗争残酷的年代,党性修养并非空洞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生存之道和斗争艺术。 信仰的坚定与探索: 本书将考察早期共产党人如何从各种救国思潮中选择马克思列宁主义,并将其作为指导思想。这一过程本身就包含了思想上的批判与辨析,是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在早期党组织建立过程中,党员们面临着来自国民党反动派的严酷镇压,每一次的被捕、牺牲,都考验着他们的政治坚定性和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忠诚。本书将通过史料还原,展现早期党员在极端困境下,如何通过学习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参加党的会议、与同志交流,不断巩固和深化对革命前途的认识,将个人的命运与党的事业紧密相连。 艰苦奋斗与自我牺牲: 从大革命的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从反围剿斗争的严酷到长征的生死考验,中国共产党人在一次次失败与胜利中,淬炼出宝贵的革命意志。本书将重点探讨在艰苦卓绝的斗争环境中,党性修养如何体现为艰苦朴素的作风、舍生忘死的精神、严守纪律的自觉。无论是井冈山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制定与践行,还是长征途中面对饥寒交迫、弹尽粮绝的绝境,党员们如何依靠高度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克服重重困难,坚持革命到底。这其中,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生命利益服从革命利益的党性原则,得到了最生动的诠释。 思想斗争与路线辨析: 革命过程中,党内并非铁板一块,也曾出现过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等错误路线。本书将深入分析这些思想斗争,考察党是如何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召开会议,进行思想教育,来纠正错误,统一思想,捍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延安整风运动,更是党性修养理论和实践的集大成者。本书将详细阐述整风运动的背景、过程、方法(如学习文件、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调查研究等),以及其对于确立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提高全党思想理论水平、巩固党的团结统一所发挥的巨大作用。通过整风,党员们学会了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如何正确认识自己、认识党、认识革命,从而在思想上真正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化”。 群众路线与党风建设: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独特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也是党性修养的重要体现。本书将考察党如何在革命战争年代,通过深入 peasantry,了解民情,依靠群众,发动群众,赢得了最广泛的民心支持。党员干部如何深入农村,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到千家万户,又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带回党内,这既是党性修养在实践中的生动展现,也是党能够获得群众拥护、不断壮大的根本原因。 第二部分:建设时期的新篇章(1949-1966)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面临着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的时代课题。在和平建设时期,党性修养的内涵和要求也随之拓展和深化。如何保持革命锐气,如何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如何在新形势下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成为党性修养新的重要课题。 执政理念与初心坚守: 新中国成立,意味着中国共产党肩负起领导国家建设的重任。本书将探讨党如何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提出“两个务必”(务必谦虚谨慎,不骄不傲,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等要求,告诫全党警惕糖衣炮弹的攻击,保持革命的初心和本色。面对复杂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变革,党如何通过思想教育、政策调整、干部培训,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个人奋斗的目标与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紧密结合。 社会主义改造与思想统一: 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党面临着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的艰巨任务。本书将分析党如何通过说服教育、政策引导,以及思想上的反复宣传和教育,来完成这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在这个过程中,党性修养体现在党员干部能够带头执行党的政策,能够耐心细致地做好群众思想工作,能够妥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同时,党内也曾出现过关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争论,本书将考察党如何通过民主协商、会议讨论、理论研讨等方式,统一全党思想,形成共同的建设目标。 反对官僚主义与保持联系: 随着执政地位的确立,官僚主义的苗头开始显现。本书将重点关注党如何认识到官僚主义对党的肌体和人民群众关系的危害,并通过一系列整改运动,如“三反五反”运动,来加强党风建设。如何教育党员干部保持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不脱离实际,不脱离群众,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成为党性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时期,党性修养更加强调密切联系群众,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疾苦,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 学习与创新: 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党始终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本书将考察党如何组织党员干部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经济建设的知识,学习科学技术。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党性修养的体现,它要求党员保持谦虚谨慎的学习态度,克服骄傲自满的情绪,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理论水平和业务工作能力。同时,党也鼓励党员干部在实践中创新,敢于探索新的工作方法和解决问题的途径。 政治斗争与思想警惕: 1960年代中期,国际国内政治形势日益复杂。本书将简要提及这一时期党在政治思想领域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党如何通过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党员的政治辨别力和政治敏锐性。尽管具体事件的深入探讨超出本书范围,但其反映出的加强党员思想政治教育,保持政治上的坚定性,是党性修养在这一时期的重要体现。 结语: 《中国共产党党性修养史论(1921-1966)》以史为鉴,力图展现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针对不同挑战,所展现出的独特的党性修养理论和实践。它不仅是一部关于党建的理论著作,更是一部关于信仰、关于奋斗、关于牺牲、关于奉献的史诗。本书所呈现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如何通过不断的自我革新和自我完善,锻造出坚强的政治品格,凝聚起磅礴的革命力量,最终带领中国人民走向民族独立和解放,并迈向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伟大历程。党性修养,作为贯穿这一历史时期的核心命题,不仅塑造了中国共产党,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现代史的进程。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帮助我们理解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取得伟大成就的深层原因,也为今天中国的政治发展和党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启示。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是《中国共产党党性修养史论(1921-1966)》,我刚读完,感觉收获颇丰。作为一个对中国近现代史和政治思想史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想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形成并发展其独特的思想体系和组织原则的。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这一需求。它并非一本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将抽象的“党性修养”置于具体的历史情境中进行考察。从1921年党的诞生,到1966年文革爆发前夕,这四十五年是中国共产党经历生死考验、实现伟大转变的关键时期。书中详细梳理了不同历史阶段,党是如何根据当时的社会矛盾和革命任务,来界定和强调党性修养的内涵和要求。我尤其关注书中对早期党组织如何从理论学习转向实践斗争,以及在革命战争年代,如何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锻造党员的忠诚和牺牲精神的论述。书中的史实考证严谨,引用文献丰富,但作者的叙述语言并不晦涩,而是力求通俗易懂,让我这样一个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松理解。对于那些想要了解中国共产党精神内核是如何在历史长河中沉淀和演变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扇重要的窗口,它帮助我理解了为什么党能够凝聚如此强大的力量,并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

评分

《中国共产党党性修养史论(1921-1966)》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新维度。以往阅读党史,往往聚焦于重大的政治事件和政策变动,而这本书则将目光投向了更为内在的层面——党员的自我锻造和组织的精神建设。作者通过对1921年至1966年这一关键历史时期的深入研究,系统梳理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发展阶段,对“党性修养”所赋予的深刻内涵和实践要求。书中详尽地阐述了,从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本土化,到革命战争年代的艰苦奋斗,再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每一个阶段,党性修养是如何随着革命任务和时代背景的变化而演进的。我特别欣赏书中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论述,它并非空谈理论,而是紧密联系具体的历史人物、事件和政策,来展现党性修养的实际体现。读来,既能感受到理论的深度,又能体会到历史的温度,仿佛能看到一代代共产党人如何在实践中锤炼自己的政治品格和思想境界。对于我而言,这本书不仅增进了我对党史的理解,更让我思考了个人如何在集体中实现自我价值,以及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坚守原则。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拿到《中国共产党党性修养史论(1921-1966)》这本书,我担心它会是那种枯燥乏味的学术专著。但读下来之后,我发现我的担忧是多余的。这本书以一种非常引人入胜的方式,讲述了一个政党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打磨和提升其成员的精神内核。作者对1921年至1966年这近半个世纪的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进行了细致而富有洞察力的梳理,并将“党性修养”作为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我之所以觉得它格外有价值,是因为它不仅仅是对历史文献的堆砌,而是对党性修养的内涵、外延、历史演变及其对中国共产党发展影响的深刻解读。书中对不同时期党内思想斗争、组织建设和党员教育的分析,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党是如何在应对内外挑战的过程中,不断塑造其独特的政治文化和价值取向的。例如,书中关于延安整风时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强调,以及建国后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对党员干部如何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探讨,都极具启发性。这本书帮助我理解了,一个政党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源于其成员不断追求进步和自我完善的内在动力。

评分

读罢《中国共产党党性修养史论(1921-1966)》,我仿佛穿越时空,亲历了中国共产党从筚路蓝缕到蓬勃发展的壮丽画卷。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没有简单地罗列党史事件,而是将“党性修养”这一核心概念贯穿始终,如同串联起珍珠的丝线,让历史事件的意义更加鲜明。作者以宏大的历史视野,细致入微地剖析了在不同历史时期,党是如何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和丰富党性修养的要求的。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延安时期党性修养的论述,那段时期,面对严峻的抗战形势和复杂的党内思想斗争,毛泽东等领导人提出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密切联系群众”等原则,是如何成为锻造坚强党组织的基石。同时,书中也探讨了在建国初期,如何将革命时期的党性修养原则,转化为建设时期党员的政治自觉和工作作风。这种跨越式的发展,以及在不同阶段对党性内涵的侧重,都让我对中国共产党自身的成长逻辑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部关于如何在复杂环境中保持政治清醒和组织纯洁性的思想指南,对于理解当代中国的政治生态,具有不可忽视的参考价值。

评分

《中国共产党党性修养史论(1921-1966)》这本书,真的让我对中国共产党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我以前对党史的理解,更多停留在重大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层面,这本书则把焦点放在了一个更为根本性的问题上:党员的“党性修养”。从1921年建党伊始,到1966年这个历史转折点之前,这四十五年无疑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经历风雨洗礼的关键时期。作者以扎实的史料为基础,详细阐述了在不同历史阶段,党对“党性修养”的理解和要求是如何随着革命任务和时代背景而变化的。我特别喜欢书中对理论溯源和实践发展的结合分析,它不只停留在概念层面,而是通过鲜活的历史事例,展现了党如何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指南,以及党员如何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提升自己的党性。书中对革命战争年代如何锻造党员的信仰和意志,以及建国后如何应对和平建设时期的挑战,都有精彩的论述。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组织,其思想和精神是如何在历史实践中不断被塑造和强化的,这对于理解其百年历程和未来走向,都提供了重要的视角。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