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第二版)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树荫 编
图书标签:
  • 中国共产党
  • 思想政治教育
  • 教育史
  • 马克思主义
  • 中国近现代史
  • 高等教育
  • 党史
  • 理论教育
  • 意识形态
  • 学科建设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221328
版次:2
商品编码:1183493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新编21世纪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系列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是研究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发生、发展的历史规律的科学。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界,分为新民主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也可以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的中国共产党中心工作、中心任务的变化,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本书以此定性和划段为依据,设置绪论、十章和结语,构建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的学科框架和教材体系,展示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发展全貌,明确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的基本任务和主要内容,总结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历史经验。

作者简介

  王树荫,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副会长、全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常务委员、中共北京党史学会副会长、北京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理事会副理事长、北京市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会副理事长;主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育部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教材编写课题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项目3项、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重大与重点项目各1项等;出版专著、主编教材15部(套)、发表学术论文120多篇;获得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等。

目录

绪论

第一章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开端

第一节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萌芽
第二节中国共产党诞生,思想政治教育正式创立

第二章思想政治教育在国民革命中初见成效
第一节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初步尝试
第二节教育农民投身国民革命
第三节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萌芽

第三章土地革命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艰辛探索


第一节工农红军的思想政治教育
第二节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形成
第三节红军长征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第四节建立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

第四章抗日战争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熟完善
第一节掀起全民族抗日的浪潮
第二节抗日战争时期党的干部教育
第三节延安整风是党内教育的伟大创举
第四节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成熟
第五节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夺取抗战胜利



第五章解放战争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实践
第一节动员全国人民参加解放战争
第二节人民解放军的思想政治教育
第三节解放战争时期的党内教育


第六章新中国初期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推进
第一节新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创立
第二节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第三节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方位展开
第四节毛泽东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第七章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曲折发展
第一节思想政治教育探索过程中的两种趋向
第二节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的全面推进
第三节“文化大革命”中思想政治教育的
严重挫折

第八章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拨乱反正与科学化进程
第一节思想政治战线上的拨乱反正
第二节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与理论发展和学科化
第三节邓小平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第九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
与时俱进
第一节各条战线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推进
第二节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与时俱进
第三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思想政治教育
理论发展

第十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
开拓创新
第一节党内思想政治教育的稳步推进
第二节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加强与改进
第三节科学发展观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第四节中共十八大精神的贯彻落实


结语




第二版后记

精彩书摘

  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三次论战工人运动中国共产党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先进的知识分子以高昂的革命热情,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处于萌芽阶段。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人民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也为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组织基础,思想政治教育正式开端。  第一节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萌芽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先进知识分子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学派,开始将马克思及其学说介绍到中国。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开来。此时,中国共产党尚未诞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处于萌芽阶段。  一、马克思学说在中国的最初传入  最早向国内介绍马克思及其学说的,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思想家。当时,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处于发展阶段,但是世界资本主义制度却面临危机。作为民主革命领导者的资产阶级希望找到既能发展资本主义又能医治其弊病的药方,于是纷纷从事社会主义的介绍和研究,企图从中吸取自己所需要的东西。马克思主义正是作为西方社会主义学说的一个派别在这个时期传入中国的。  中国书刊首先提到马克思这个名字,可以追溯到1898年夏上海广学会出版的英人克卡朴著、胡贻谷译的《泰西民法志》(原名为《社会主义史》)。此书专门辟有“马克思”一章,较为详细地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及思想。书中说:“马克思是社会主义史中最著名和最具有势力的人物,他及他的同心朋友昂格斯(即恩格斯)都被大家承认为‘科学的和革命的’社会主义派的首领。这一派在文明各国都有代表,而大家对于这一派认为是社会主义中最可怕的新派。” 1899年2月(旧历己亥正月)出版的《万国公报》第121期发表李提摩太节译、蔡尔康笔录、英国进化论者颉德著的《大同学》(原名《社会的进化》)第一章,其中写道:“其以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4月出版的《万国公报》第123期发表《大同学》第三章,其中写道:“德国之马客偲,主于资本者也。”虽然把马克思的国籍都弄错了,但马克思是工人领袖和著《资本论》却是事实。  最早在著作中引述马克思名字的中国人是资产阶级改良派代表人物梁启超。1902年9月,他在《新民丛报》第18号上发表《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次年发表《二十世纪之巨灵托辣斯》,都附带提到过马克思(译作“麦喀士”),并分别在两文的注释中称:马克思“日耳曼人,社会主义之泰斗也”,“社会主义之鼻祖,德国人,著述甚多”。但梁启超并未对马克思学说作介绍。1903年,上海广智书局和《浙江潮》分别出版了《近世社会主义》(日本人福井准造著)和《社会主义神髓》(日本人幸德秋水著)的中文译本,简要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及学说。同年10月,《浙江潮》第8期刊登了署名“大我”的文章《新世界之理论》。该文对马克思(译作“埋蛤司”)、共产主义者的国际组织(译作“万国劳动党”)和马克思主义原理作了介绍,并赞叹道:“今社会主义之披靡欧美,为雷奔电掣、山摧海啸之奇观。”  在翻译和介绍马克思主义方面,资产阶级革命派比改良派有所前进。1903年2月,马君武在《译书汇编》杂志发表《社会主义与进化论比较》称:“马克司者,以唯物论解历史学之人也,马氏尝谓阶级竞争为历史之钥。”文末“马克司所著书”列举了《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恩格斯著)、《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政治经济学批判》、《资本论》等。1906年1月,朱执信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第2号上发表了《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第一次对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共产党宣言》(译作《共产主义宣言》)的要点和“十条纲领”以及《资本论》作了较多介绍,并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的不同。尽管朱文对马克思主义还有很多误解,但其贡献不可抹杀。1912年10月,孙中山发表《社会主义之派别及批评》一文,称赞马克思“研究资本问题垂30年之久,著为《资本论》一书,发阐真理,不遗余力,而无条理之学说,遂成为有系统之学理。研究社会主义者,咸知所本”。  另外,中国无政府主义者创办的刊物也介绍过马克思恩格斯及其学说。如刘师培、何震主编的《天义报》,曾在1908年第15号上刊登了恩格斯1888年为英文版《共产党宣言》所写序言的译文。该刊第16~19号还刊载了《共产党宣言》第一章译文和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节译本。1912年,上海出版的《新世界》连载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的大部分译文,题为《理想社会主义和实行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最初传入中国,只是零星的、片面的,甚至有误解和歪曲,其社会影响微不足道。介绍者由于理解程度、翻译水平和阶级立场等原因,并不懂得马克思主义,更谈不上信奉马克思主义。资产阶级改良派认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行不通。资产阶级革命家们则是抱着预防资本主义弊病的主观愿望介绍马克思学说的,认为中国可以不经过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而实现社会主义,这就从根本上曲解了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前,马克思主义未能在中国传播开来,究其原因,一是当时中国资本主义不发达,工人阶级数量很少,没有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不具备阶级基础;二是封建主义思想根深蒂固,禁锢着人们的头脑;三是第二国际的修正主义领袖们把殖民地半殖民地的革命运动排斥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之外,严重地阻碍了马克思主义在全世界,尤其是在东方国家的传播。  二、先进知识分子传播马克思主义  1917年11月7日,俄国爆发了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马克思主义开始了在中国的真正意义上的传播。特别是五四时期,中国早  期的先进知识分子在对各种“主义”、学说进行反复比较和认真思考后,开始转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  (《毛泽东选集》,2版,第4卷,147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向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全面系统地宣传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既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结果,又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先进知识分子传播了马克思主义,同时又促使了先进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为马克思主义更大范围、更深程度的传播创造了条  件。五四时期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包括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李达、李汉俊、杨匏安、瞿秋白、赵世炎、恽代英、蔡和森、周恩来、邓中夏、董必武、陈潭秋、向警予、何孟雄等,他们相继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救中国之良方,阶级斗争是改造中国之手段,革命的目的是要建立劳动阶级的国家,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建立无产阶级政党。这种醒悟,只能推动而不能代替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了解。因此,系统地、全面地向中国人民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就成为迫切的历史任务。  (一)创办刊物,宣传马克思主义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刊物成为当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五四时期,宣传新思潮的刊物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据不完全统计,五四运动后的一年里,新出版的刊物达400多种,数量之多,分布地域之广前所未有。《新青年》、《每周评论》、《晨报副刊》、《民国日报副刊》、《少年中国》、《曙光》、《时事新报》、《星期评论》、《国民》、《今日》、《建设》、《解放与改造》、《新社会》、《互助》、《武汉星期评论》、《劳动界》、《女界钟》、《共产党》、《湘江评论》、《新湖南》、《觉悟》、《励新》、《广东群报》、《中华新报》、《星期日》、《新空气》、《浙江新潮》、《钱江评论》、《天津学生联合会报》等报刊,不但思想内容新颖,而且文字生动活泼,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犹如一阵飓风,极大地震动了神州大地。  李大钊是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热情讴歌十月革命的先驱。1918年,他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和《Bolshevism的胜利》,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和结局,揭露帝国主义的本质;比较法、俄两国革命的区别,介绍十月革命和布尔什维主义;把十月革命与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联系起来考察,号召中国人民迎接新世纪的曙光。1919年4月6日,李大钊和陈独秀共同创办的《每周评论》在第16号上刊登了《共产党宣言》第2章“无产者与共产党人”的结束部分,鲜明地论述了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1919年5月,李大钊为《新青年》主编《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刊登了《马克思学说》、《马克思学说批评》、《俄国革命之哲学的基础》、《马克思研究》、《马克思传略》和他本人撰写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尤其是《我的马克思主义观》,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即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和唯物史观,这是在中国系统地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标志。此后,李大钊又陆续发表了《物质变动与道德变动》、《马克思的历史哲学》和《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等侧重宣传唯物史观的文章,对帮助当时进步青年克服普遍存在的“教育万能”等唯心主义倾向,起到了积极作用。李大钊还帮助北京《晨报》从1919年5月5日至11月11日,增设了《马克思研究专栏》,首次刊载《雇佣劳动与资本》的全译文,并发表了马克思主义其他经典著作的摘译和考茨基、河上肇等人撰写的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使《晨报》发挥了重要的宣传作用。  陈独秀是又一位有很大政治影响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1919年4月,他在《每周评论》上发表《20世纪俄罗斯的革命》,肯定十月革命“当作人类社会变动和进化的大关键”陈独秀:《20世纪俄罗斯的革命》,载《每周评论》第18号,19190420。。12月,他为《新青年》第7卷第1号起草《本志宣言》,宣布“我们相信世界上的军国主义和金力主义造成了无穷的罪恶,现在是应该抛弃了”  《独秀文存》,244页,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8。。1920年5月,他又在《新青年》上发表《马尔萨斯人口论与中国人口问题》、《劳动者底觉悟》、《上海厚生纱厂湖南女工问题》等文,用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学说揭露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真相,阐述了工人阶级的地位和前途。9月,他在《新青年》第8卷第1号上发表长篇论文《谈政治》,更明确地宣传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陈独秀对十月革命的研究和对中国社会改革方案的积极探索,产生了很大影响,他因而被誉为“知识界领袖”、“新思潮明星”、“政治革命前驱”。在他的主持下,《新青年》从五四运动到共产党成立的两年间,共刊登宣传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文章137篇,成为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阵地和“青年之益师良友”。  各地一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也不同程度地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进程中发挥作用。如广州的杨匏安,1919年11月在《广东中华新报》连载《马克思主义——一称科学的社会主义》的文章,以唯物史观和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论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同年10月至12月,他又发表《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社会改良主义》等文章,对社会主义各流派作了介绍,使人们在鉴别中了解马克思主义。李达是较早接受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日本留学生。当五四运动发展到“六三”的时候,他撰写了《什么叫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目的》等文章在国内发表。他在1920年夏回国后,继续进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工作,并主编《共产党月刊》。李汉俊于1918年底从日本回到上海,投入大量的精力从事翻译和写作,于1920年9月出版《马克思〈资本论〉入门》,还发表了《劳动者与“国际运动”》等30多篇论文和译文。年仅19岁的张闻天1919年8月在《南京学生联合会日刊》发表《社会问题》一文,文末节录了《共产党宣言》第2章中的“十条纲领”。  ……

前言/序言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第二版)是一部系统梳理和深入研究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历程的学术著作。该书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紧密结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全面考察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阶段,为统一全党思想、提高党员素质、凝聚社会力量、完成历史任务而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全书围绕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目标、主要内容、基本原则、重要途径、时代特征、理论创新以及实践经验等方面展开论述。它不仅梳理了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如何将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思想武器,也深刻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所承担的特定使命与作用。 在内容上,本书细致地描绘了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演变脉络: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重点阐述了在白色恐怖严峻、革命斗争艰苦的环境下,如何通过政治宣传、组织教育,使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坚定革命信念,认清革命形势,巩固党的领导。这一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突出强调了斗争的必要性、阶级分析的方法以及对敌人斗争的决心。 抗日战争时期: 深入剖析了如何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唤醒民族意识,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并将抗日救国的理念深入人心。这一时期的教育内容,更加侧重于统一战线、民族精神的弘扬以及对共产主义理想的传播。 解放战争时期: 详尽考察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夺取全国政权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如何通过思想动员,激发人民群众支持解放战争的热情,瓦解国民党统治基础,最终实现革命的胜利。此时期,解放战争的战略部署、人民战争的思想以及对新中国的憧憬成为教育的重点。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深入研究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如何开展大规模的思想改造、阶级教育,以及如何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一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着力于巩固新政权,建设社会主义制度,并对“一化三改”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思想引导进行了梳理。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全面分析了在时代变革和对外开放的大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如何适应新形势,如何围绕经济建设中心,坚持改革开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并不断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本书详细阐述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如何被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以及如何应对思想领域的挑战。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 深入解读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战略,如何引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和传播,以及如何构建更高水平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服务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 在理论层面,本书不仅对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经验进行了总结,更对其理论品格、内在规律进行了提炼和升华。它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了其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和话语权构建中的重要意义。 在方法论上,本书注重历史的真实性与分析的深刻性相结合,充分利用了丰富的历史文献、档案资料以及相关的学术研究成果,力求还原历史的原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的理论阐释。作者们坚持以辩证的观点看待历史,既肯定了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伟大成就,也对其中存在的不足和局限进行了审视。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第二版)的出版,对于理解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历史发展,认识党的执政规律,掌握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它不仅是从事中国共产党史、思想政治教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领域研究的学者们的必备参考书,也是广大党员干部、高校师生以及关心中国共产党历史和发展的读者们的优质读物。该书的第二版,在第一版的基础上,吸收了最新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充实了内容,修正了部分观点,使其更加完善和具有时效性。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社会学专业的博士生,目前的研究方向是意识形态与社会变迁。在我的学术生涯中,能够遇到《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第二版)》这样一部详实而深刻的著作,无疑是幸运的。本书在对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进行梳理的同时,非常注重对其社会功能和历史影响的分析。作者不仅仅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视为一种孤立的现象,而是将其置于中国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深入考察其如何与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传承以及民众心理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整合功能”的探讨印象深刻。作者通过大量的史料和案例分析,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在不同历史时期,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凝聚社会共识,维护社会稳定,并推动社会变革。例如,在改革开放初期,思想政治教育是如何帮助社会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旧模式中走出来,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通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解放,为社会经济发展奠定思想基础的。本书在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批判性”方面也做得相当出色。作者并没有回避思想政治教育在某些历史时期存在的局限性和负面影响,而是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和反思,这使得本书的研究更具学术深度和前瞻性。对于我而言,这本书不仅是一部重要的学术参考,更是我未来研究的宝贵思想资源。

评分

我对中国共产党如何塑造其思想体系并将其贯彻到社会实践中一直感到好奇。《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第二版)》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这个过程的窗户。我不是历史专业出身,但我对中国近现代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关注那些塑造了我们社会价值观和发展道路的思想动力。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吸引人,它并没有采用枯燥的学术语言,而是将复杂的历史事件和思想理论,用清晰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不同时期“教育载体”的详细介绍。从革命时期的“宣传画”、“口号”、“歌谣”,到和平建设时期的“学习小组”、“报告会”、“座谈会”,再到新时期的“互联网”、“新媒体平台”,作者都进行了细致的梳理。这些载体不仅是传播思想的工具,更是当时社会文化和技术水平的体现。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模范人物”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的分析。从雷锋到焦裕禄,再到新时代的英模人物,他们是如何通过自己的事迹,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教材,如何影响一代又一代人的,书中都有深入的阐述。这让我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理论的灌输,更是榜样的力量和价值的引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在思想塑造和价值观传播方面的智慧和努力,也让我对我们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背后的思想根基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我拿到手的时候,就被它的厚重感和精美的装帧所吸引。封面设计简洁大气,中国红的底色辅以烫金的书名,透着一种历史的庄严和思想的深邃。我是一名历史学专业的学生,对于党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而这本《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第二版)》正是我一直在寻找的那一本。翻开书页,一股淡淡的油墨香扑鼻而来,让我瞬间沉浸其中。我最先被吸引的是第一章,它详尽地梳理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在极其艰苦卓绝的环境下,是如何通过各种形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从早期的理论宣传、革命歌曲、到组织学习,再到战火纷飞中的鼓舞士气,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革命画卷。我尤其对其中关于“红色根据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论述印象深刻,作者不仅分析了其背景和目的,更深入剖析了其具体实践,如“马列主义的传播”、“阶级意识的培养”、“革命英雄主义的塑造”等,这些都为理解当时中国共产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提供了深刻的视角。不仅仅是宏观的叙述,书中还穿插了许多生动的故事和案例,比如那些在困境中依然坚持学习和传播思想的普通党员,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让我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我感觉作者在史料的收集和考证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很多细节的描述都非常有说服力,而不是空洞的理论阐述。这本书不仅仅是学术研究的成果,更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和历史温度的作品,它让我对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的艰辛历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有了新的认识。

评分

作为一个对中国政治发展和意识形态演变感兴趣的国际观察者,我一直希望能够找到一本能够系统梳理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历程的著作。《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第二版)》的出现,让我眼前一亮。这本书以其宏大的历史视野和深刻的理论分析,为我提供了一个宝贵的研究视角。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不同历史时期敏感问题时的客观和审慎。例如,书中在论述“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时,并没有简单地全盘否定,而是深入分析了其发生的历史背景、教育内容以及对社会产生的影响。这种辩证的分析方法,使得本书的研究更具学术价值和说服力。我注意到书中对“思想政治教育与国家治理”之间关系的探讨,这对于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执政逻辑至关重要。作者通过对各个历史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考察,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在维护社会稳定、凝聚社会力量、实现国家发展目标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书中对“教育目标”的演变分析也让我印象深刻,从早期强调“阶级觉悟”的提高,到后来注重“国家意识”、“民族精神”的培养,再到新时期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些目标的演变,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发展方向和民众思想认知的深刻把握。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理解中国共产党如何构建和维护其意识形态体系的全面框架。

评分

我是一位对中国当代思想史颇感兴趣的自由撰稿人,常常需要查阅大量史料来梳理不同时期思想流派的演变。《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第二版)》为我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我一直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理解其发展脉络,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把握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的发展方向。这本书在对各个历史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梳理上,逻辑清晰,层次分明。我最欣赏的是,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事件,而是深入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载体及其相互作用。比如,在改革开放初期,面对新的国内外形势,思想政治教育是如何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教育内容是如何围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展开的,教育方式是如何更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和说服教育的。这些转变的背后,折射出的是中国共产党对时代发展和思想规律的深刻认识。书中对不同时期“思想理论武器”的介绍,也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仅停留在介绍理论本身,更重要的是分析了这些理论是如何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深入人心,成为指导实践的强大思想力量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抽象的思想理论与具体的教育实践紧密结合,让我们看到了思想是如何转化为行动,理论是如何指导实践的。对于我来说,这不仅仅是一本历史书籍,更是一本关于思想传播和塑造的“百科全书”。

评分

这本书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学术著作,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中国共产党执政史的学者,我对此书给予了高度评价。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学术上的严谨性与创新性。《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第二版)》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拓展和实证分析。在研究方法上,作者不仅运用了传统的文献研究法,还大胆地采用了跨学科的研究视角,将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融入到对思想政治教育史的研究之中。例如,在分析某个历史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停留在政治话语层面,而是结合当时的社会变动、民众心态以及思想传播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多维度的考察。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机制”的探讨,作者深入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党是如何利用各种社会组织、媒体平台以及文化载体,将党的思想和主张有效地传播给广大民众的。这其中包括了对“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书籍出版”、“文艺演出”等多种传播形式的详细梳理和评价。更重要的是,作者还关注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者”——人民群众,并分析了在不同社会背景下,民众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接受和反馈过程。这种“以人为本”的研究视角,使得本书的研究更加贴近历史现实,更加具有说服力。从学术价值上看,这本书不仅填补了某些研究领域的空白,更重要的是,它为理解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长期执政的政党,是如何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凝聚共识、巩固执政基础、推动社会发展的,提供了深刻的理论框架和丰富的历史实证。

评分

我是一名退休的老党员,在年轻的时候,思想政治教育对我影响很大。现在年纪大了,总想回顾一下那些年的经历,也想了解一下思想政治教育到底是怎么发展过来的。《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第二版)》这本书,正好满足了我的这个愿望。我拿到书后,就迫不及待地翻开,从头看到尾。这本书写得很实在,不空洞。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建国初期,我们国家百废待兴,党是如何通过各种方式,比如“新社会”的宣传、劳动模范的表彰、以及各种学习班,来统一人民的思想,建设新中国的。这些回忆起来,都历历在目。书中还写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虽然那个时期有些方面存在争议,但思想政治教育在那段时期是如何被利用和强化的,书中也有比较客观的描述。这让我对那段历史有了更深的理解。尤其让我感到欣慰的是,这本书在讲到新时期,也就是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是如何与时俱进,更加注重人的主体性,更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更加注重人文关怀。这让我看到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在发展、在进步,越来越成熟。这本书虽然篇幅很大,但我看得津津有味,因为里面有很多我熟悉的年代,熟悉的事件,也让我对党和国家的发展有了更深的感悟。我感觉这本书写得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个长期从事基层党务工作的人来说,这本书的到来简直是一场及时雨。我一直觉得,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要了解其历史演变和发展规律。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这个需求。它不仅仅是教科书式的介绍,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手把手地教我如何理解和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精髓。《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第二版)》在叙述过程中,特别注意到了不同历史时期,社会背景、思想潮流以及党面临的任务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不同要求,并由此分析了教育内容的侧重点、教育方式的变化以及教育效果的评估。例如,书中对延安时期“整风运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分析,我反复读了好几遍。它不仅解释了整风运动的必要性,更深入剖析了其中的思想改造、理论武装和党性教育是如何通过多种形式(如学习文件、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文艺宣传等)得以实现的。这对于我们现在如何更好地开展党员教育,如何解决一些党员思想上的困惑,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借鉴。我还特别注意到书中关于“群众路线”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体现,这让我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空中楼阁”,必须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才能真正做到入情入理,取得实效。书中大量的案例分析,让我看到了思想政治教育在解决实际问题、凝聚社会共识方面所发挥的巨大作用。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理论书籍,更是指导我工作的“路线图”和“方法论”。

评分

我是一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青年教师,一直致力于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拿到《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第二版)》这本书,我感到非常振奋。我深知,要讲好思政课,必须对学科的历史发展脉络有清晰的认知。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系统地梳理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围绕着思想政治教育所进行的探索和实践。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教育内容体系”的构建分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作者详细阐述了在不同历史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如何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进行调整和创新的。例如,在革命战争时期,教育内容主要围绕着“革命道理”、“阶级斗争”、“革命乐观主义”等展开,而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则更加注重“科学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爱国主义”等内容的灌输。进入新时期,教育内容则更加丰富多元,涵盖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并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和“创新精神”。书中对不同时期“教育方法和手段”的演变分析也让我受益匪浅。从早期的“口头宣传”、“文件学习”、“会议报告”,到后来的“多媒体教学”、“网络思政”、“实践体验式教学”,作者都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和分析,这对于我如何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启示。这本书对于我们青年教师来说,不仅仅是理论的梳理,更是宝贵的经验总结和方法指导。

评分

我是一名普通的上班族,平时工作比较忙,但我对我们国家的发展和变化一直很关心。《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第二版)》这本书,我是在朋友的推荐下购买的。一开始觉得这么厚的书可能看不下去,但没想到,越看越吸引我。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关于“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相互促进的论述。我一直认为,一个政党要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离不开思想上的引领和政治上的坚定。这本书详细阐述了,在不同历史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如何为党的建设提供思想理论支撑,如何提升党员的党性修养,如何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党员教育”的细致分析。从革命时期对党员的“政治培训”,到和平时期对党员的“理论学习”,再到新时期对党员的“常态化教育”,作者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这些教育内容和形式,不仅体现了党对党员队伍建设的高度重视,也反映了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党员素质提出的不同要求。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共产党是如何通过持续不断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来保持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它让我明白,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理论课,更是关乎一个政党的生存和发展的大问题。

评分

很干净整洁~很好的读本~

评分

不错,质量很好。

评分

发货快,很及时

评分

很不错

评分

按照我党发展时间脉络,详细梳理了各个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很清晰

评分

很好

评分

很不错

评分

很不错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