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智慧之源丛书 精装(套装共6册)

国学智慧之源丛书 精装(套装共6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老子,庄子,孙武 等 著
图书标签:
  • 国学
  • 传统文化
  • 智慧
  • 精装
  • 套装
  • 文化经典
  • 历史
  • 哲学
  • 中华文化
  • 启蒙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ISBN:11840000
版次:1
商品编码:11840000
包装:精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5-12-01
用纸:轻型纸
套装数量:6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国学专家倾力编注教育名家联袂推荐

  1.集经典性与普及性,通俗性于一体。

  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郭齐勇担纲丛书主编

  国学专家袁行霈、唐明邦、赵逵夫、唐浩明等倾力编注

  教育专家顾明远、李镇西、钱梦龙、魏书生等联袂推荐

  2.零障碍阅读

  以尊重原典、呈现原典为准则,对经典作了精辟而又通俗的疏通、注译和评析,为读者阅读国学扫除障碍。

  3.精装珍藏。

  全套精装,装帧典雅,印刷精良,典藏精品。


内容简介

  国学智慧之源丛书,包含了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体系的的奠基之作和具原典性质的诸子之作。有儒家的代表作《论语》《孟子》,道家的代表作《老子》《庄子》,诸子代表作《周易》《孙子兵法》。

  该丛书以尊重原典、呈现原典为准则,对经典作了精辟而又通俗的疏通、注译和评析,为现代读者尤其是青少年阅读国学经典扫除了障碍。所推出的品种,均选取了当前国内已经出版过的优秀版本,由国内专家唐明邦、杨逢彬等倾力编注,集经典性与普及性与通俗性于一体,是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智慧的一套优秀读本。


作者简介

  《论语》杨逢彬,《论语》名家杨伯峻的堂侄、国学大师杨树达嫡孙杨逢彬注释翻译。杨逢彬武汉大学教授博导,长年来教授并研究论孟老庄。此《论语》以杨伯峻先生的《论语》底本简化注译而成。


  《孟子》徐洪兴,现任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上海哲学学会中国哲学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


  《老子》尚荣,浙江大学教授。《庄子》夏国强


  《周易》唐明邦,中国周易学会客座教授湖北周易学会会长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孙子兵法》黄朴民,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执行院长,著有《春秋军事史》《孙子评传》《黄朴民解读孙子兵法》等

精彩书评

  从民族文化教育的大局出发,从熟读传统文化经典的小眼入手,为青少年打造了一座宏壮的传统文化殿堂。

  ——顾明远

  熟读国学经典,是构建青少年智性和德性的途径。

  ——魏书生

  让孩子们更近距离地感受古圣先哲们的精神世界,让孩子们更有民族文化精神的底蕴。

  ——余映潮

  体味中国古典文化,理解中国古典文化,用中国古典文化培养青少年的德智品性,是我国国民教育的应然之举。

  ——李镇西

  开启深远博大的人生,从品读这套中国古典文化开始。

  ——窦桂梅

目录

1《论语》

学而篇第一 001为政篇第二 009八佾篇第三 018里仁篇第四 029

公冶长篇第五 037雍也篇第六 049述而篇第七 061泰伯篇第八 072

子罕篇第九 080乡党篇第十 091先进篇第十一 099颜渊篇第十二 110

子路篇第十三 120宪问篇第十四 131卫灵公篇第十五 146季氏篇第十六 157

阳货篇第十七 164微子篇第十八 175子张篇第十九 183尧曰篇第二十 192

2.《孟子》

梁惠王上·1梁惠王下·16公孙丑上·36公孙丑下·52

滕文公上·68滕文公下·83离娄上·99离娄下·116

3.《老子》

一章·001二章·003三章·005四章·006五章·007六章·008

七章·009八章·010九章·011十章·012十一章·014十二章·015

十三章·016十四章·018十五章·020

4.《庄子》

内篇逍遥游第一·001 内篇齐物论第二·014内篇养生主第三·041

内篇人间世第四·047内篇德充符第五·070内篇大宗师第六·086

内篇应帝王第七·112外篇骈拇第八·123外篇马蹄第九·133

外篇胠箧第十·139外篇在宥第十一·151外篇天地第十二·171

杂篇则阳第二十五·199杂篇天下第三十三·223

5.《周易》

易经彖传象传·1

乾· (乾下乾上)·003坤· (坤下坤上)·007屯·

(震下坎上)·010蒙· (坎下艮上)·013

……

易传·163文言传·165大象传·173

系辞上传·184系辞下传·215

说卦传·238序卦传·249杂卦传·256

附录:易学名词概念浅释·261

后记·282

6.《孙子兵法》

作战篇015 谋攻篇 027 形篇 041势篇 053 虚实篇065

军争篇079 九变篇091 行军篇101 地形篇116

九地篇129 火攻篇150 用间篇160


精彩书摘

  1-1子曰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②?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③,不亦君子乎?”

  【注释】①子:《论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②说:“悦”的古字,喜悦。③愠:音yùn,怨恨。

  【译文】孔子说:“学过了,再定时地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1-2有子曰①:“其为人也孝弟②,而好犯上者,鲜矣③;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④。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⑤!”

  【注释】①有子:孔子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三十三岁。②弟:音tì,“悌”的古字,弟弟对兄长的正确态度。③鲜:音xiǎn,少。④未之有也:可以理解为“未有之也”;先秦时代,否定句中宾语若是“之”,一般放在动词之前。⑤与:“欤”的古字。

  【译文】有子说:“他的为人,既孝顺父母,又尊敬兄长,却喜欢冒犯上级,这种人很少;不喜欢冒犯上级,却喜欢造反,这种人是从来没有的。君子专注于基础工作,基础树立了,‘道’也就产生了。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这就是‘仁’的基础吧!”

  1-3子曰:“巧言令色①,鲜矣仁!”

  【注释】①巧言令色:巧,高明,有技巧,这里指说话动听;令,美,善,这里用以形容满脸堆笑的谄媚样子;色,脸色。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这种人,是没有多少仁德的。”

  1-4曾子曰①:“吾日三省吾身②: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③?传不习乎?”

  【注释】①曾子:孔子学生,名参(shēn),字子舆,南武城(在今山东枣庄市附近)人,比孔子小四十六岁(前505—前435)。②三省(xǐng):多次地反省。“三”“九”等字,一般表示次数多,不是实数。如果这“三”字是实指以下三件事而言,依《论语》的句法就应当是“吾日省吾身者三”,和《宪问篇》的“君子说者三”一样。这里所反省的恰恰是三件事,只是巧合罢了。③信:诚。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守信呢?老师传授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1-5子曰:“道千乘之国①,敬事而信②,节用而爱人③,使民以时④。”

  【注释】①道千乘之国:道,治理;千乘之国,乘,音shèng,用四匹马拉的兵车。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在孔子之时已经不是大国。②敬事:敬业,工作严肃认真。③爱人:孔子时代,“人”常常指他人,“爱人”即爱别人,爱他人。赵纪彬《论语新探》说《论语》中的“人”都指奴隶主,“民”指奴隶,是经不起文献的检验的。详见译注者另一著作《论语新注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出版)的《附录》部分之《也谈〈论语〉中的“人”与“民”》。④使民以时:古代以农业为主,“使民以时”就是《孟子·梁惠王上》的“不违农时”。

  【译文】孔子说:“治理具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办事要严肃认真,诚实无欺,节约费用,爱护他人,役使老百姓要在农闲时间。”

  1-6子曰:“弟子①,入则孝,出则悌②,谨而信③,泛爱众,而亲仁④。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注释】①弟子:这里指年纪幼小的人。②入、出:指“入父宫”,“出己宫”;宫,古代房屋的通称,后来词义缩小,才专指帝王的住所。③谨:谨慎。这里的“谨”不是寡言少语的意思;因为《论语》时代典籍中找不到可以释为“少言”的“谨”。详见北京大学出版社《论语新注新译》这一章的《考证》。④仁:仁人。古代汉语中常用某一具体的人或事物的特征、性质来指代那一具体的人或事物。

  【译文】孔子说:“后生小子,在父母跟前,就孝顺他们;离开自己房子,便敬爱兄长;谨慎而且信实,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实践之后,有剩余力量,便凭着它去学习文献。”

  1-7子夏曰①:“贤贤易色②;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③;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注释】①子夏:孔子的学生,姓卜名商,字子夏,比孔子小四十四岁(前507—?)。②贤贤易色:尊贤轻色。第一个“贤”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尊敬”的意思,第二个“贤”指贤人。易,轻视。何晏《集解》引孔安国说:“言以好色之心好贤则善。”按孔说,“易”是交换的意思。果如孔说,按当时句法,则当为“以贤贤易色”;所以,本章的“易”,只能是“轻视”的意思。《左传》襄公四年“戎狄荐居,贵货易土,土可贾焉”。“贤贤易色”正与“贵货易土”句式相同。详见北大出版社《论语新注新译》这一章的《考证》。③致:献。

  【译文】子夏说:“尊敬贤者,轻视美色;侍奉爹娘,能尽全力;侍奉君上,能够献身;和朋友相交,说话一定诚实守信。这种人,即便没有系统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过了。”

  1-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①;学则不固②。主忠信③。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注释】①君子:这个词是引号中整段话的主语。②学则不固:孔安国说:“固,蔽也。”根据“固”在《论语》时代典籍中的用法,我们以为他的这一说法较为可信。③主:以……为主。详见北大出版社《论语新注新译》这一章的《考证》。

  【译文】孔子说:“君子,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严;他如果学习了,就不致固陋无知。要以忠、信两种品德为主。要交比自己强的朋友。有了错误,就不怕改正。”

  1-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①。”

  【注释】①德:品行;又特指好的品行,即道德。

  【译文】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远代祖先,老百姓的品行便归于忠厚老实了。”

  1-10子禽问于子贡曰①:“夫子至于是邦也②,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③?”

  【注释】①子禽:陈亢(kàng),字子禽;子贡,孔子学生,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人,比孔子小三十一岁(前520—?)。②夫子:古代的一种敬称,凡是做过大夫的人,均可受此称谓。孔子曾为鲁国司寇,所以其学生称他夫子,后来沿袭以称呼老师。在一定场合下,也用以特指孔子。③其诸:大概,或者。

  【译文】子禽问子贡道:“他老人家一到那个国家,一定听到该国的政事,是主动打听来的呢?还是别人主动告诉的呢?”子贡说:“是他老人家凭温和、善良、严肃、节俭、谦逊的美德取得的。他老人家的取得它,大概和别人的取得它,不相同吧!”

  1-11子曰:“父在,观其志①;父没②,观其行③;三年无改于父之道④,可谓孝矣。”

  【注释】①其:这里指儿子。②没:“殁”的古字,死。③行:音xìng。④道:有时无论好坏、善恶都可叫做“道”,更多时候表示善的好的东西。

  【译文】孔子说:“当他父亲健在时,(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父亲死了,要考察他的行为;如果多年不改变他父亲的合理部分,就可以说是‘孝’了。”

  1-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①。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②;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注释】①和:适合,恰当,恰到好处。②以前几乎所有注本这一章都是这样标点的:“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即“小大由之”和“有所不行”是用句号隔开的。我们现在这样标点的理由是,“不……;亦不……”结构,一般是两个相互呼应的复句。详见北大出版社《论语新注新译》这一章的《考证》。

  【译文】有子说:“礼的作用,以和谐为可贵;过去圣明君王的治理天下,以这一点最为美好。但是,小事大事都循此而行,有些事就不一定能行得通了;为了和谐而和谐,不用礼仪制度来节制,也是行不通的。”

  1-13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①。恭近于礼,远耻辱也②。因不失其亲③,亦可宗也④。”

  【注释】①复:实现诺言。②远:音yuàn,使……远离,避免。③因:通“姻”。孔安国说:“言所亲不失其亲,亦可宗敬。”为什么不依照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将“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译为“依靠关系深的人,也就可靠了”?乃是由于当时语言中,当“因”表“依凭”义时,一般不带“不失其亲”这样的谓词性结构作宾语。详见北大出版社《论语新注新译》这一章的《考证》。④宗:尊敬。

  【译文】有子说:“信守的诺言符合义,说的话就能实现。举止庄重合于礼,就能避免受侮辱。对姻亲保持亲近,(这种态度)也是值得推崇的。”

  1-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①,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②,可谓好学也已。”

  【注释】①君子:此处指有德者。②正:匡正。

  【译文】孔子说:“君子,吃饭不要求能饱,居住不要求舒适,干事情勤劳敏捷,说话却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1-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①,其斯之谓与②?”子曰:“赐也③,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④。”

  【注释】①这两句诗见《诗经·卫风·淇奥》。②其斯之谓与:斯之谓,谓斯;斯,这个;与,后来写作“欤”。③赐:子贡的名,孔子对学生都称名。④告诸往而知来者:诸,相当于“之”,指子贡;往,过去的事,这里指已知的事;来者,未来的事,这里指未知的事。

  【译文】子贡说:“贫穷而不阿谀奉承,有钱而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不过,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有钱却谦虚好礼呢。”

  子贡说:“《诗经》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先切料,然后粗粗锉出模型,再精雕细刻,最后磨光。’就是这样的意思吧?”孔子说:“赐呀,现在可以和你说说《诗经》了。告诉你一点,你就能举一反三,有所发挥了。”

  1-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①,患不知人也。”

  【注释】①己知:不知己,不了解自己;知,了解。

  【译文】孔子说:“别人不了解我,我不担心;我担心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

  为政篇第二

  ……

前言/序言

  国学经典丛书总序

  郭齐勇 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

  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曾说“今人率言‘革新’,然革新固当知旧” 。对现代人尤其是青年一代来说,缺乏的也许不是所谓的“革新力量”,而是“知旧”,也即对传统的了解。

  中国文化传统的源头,都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从先秦的《诗经》《易经》,晚周诸子,前四史与《资治通鉴》,骚体诗、汉乐府和辞赋,六朝骈文,直到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在传统经典这条源远流长的巨川大河中,流淌着多少滋养着我们精神的养分和元气!

  《说文解字》上说“经”是一种有条不紊的编织排列,《广韵》上说“典”是一种法、一种规则。经与典交织运作,演绎中国文化的风貌,制约着我们的日常行为规范、生活秩序。中国文化的基调,总体上是倾向于人间的,是关心人生、参与人生、反映人生的,当然也是指导人生的。无论是春秋战国的诸子哲学,汉魏各家的传经事业,韩柳欧苏的道德文章,程朱陆王的心性义理;还是先民传唱的诗歌,屈原的忧患行吟,都洋溢着强烈的平民性格、人伦大爱、家国情怀、理想境界。尤其是四书五经,更是中国人的常经、常道。这些对当下中国人治国理政,建构健康人格,铸造民族精魂都具有重要意义。经典是当代人增长生命智慧的源头活水!

  长江文艺出版社历来重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及普及,近年来更在阐释传统经典、传承核心文化价值,建构文化认同的大纛下努力向中国古典文化的宝库掘进。他们欲推出《国学经典丛书》,殊为可喜。

  怎么样推广这些传统文化经典呢?

  古代经典和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及趣味本来有一定差距,如果再板起面孔、高高在上,只会让现代读者望而生畏。当然,经典也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一味将它鸡汤化、庸俗化、功利化,也会让它变味。最好的办法就是,既忠实于经典的原汁原味,又方便读者读懂经典,易于接受。在这个原则的指导下,《国学经典丛书》首先是以原典为主,尊重原典,呈现原典。同时又照顾现实需要,为现代读者阅读经典扫除障碍,对经典作必要的字词义的疏通。这些必要精到的疏通,给了现代读者一把迈入经典大门的钥匙,开启了现代读者与古圣先贤神交的窗口。

  放眼当下出版界,传统文化出版物鱼目混珠、泥沙俱下,诸多出版商打着传承古典文化的旗号,曲解经典,对现代读者尤其是广大青少年认知传承经典起了误导作用。有鉴于此,长江文艺出版社推出的《国学经典丛书》特别注重版本的选取。这套丛书30个品种当中,大多数择取了当前国内已经出版过的优秀版本,是请相关领域的名家、专业人士重新梳理的。这些版本在尊重原典的前提下同时兼顾其普及性,希望读者能有一次轻松愉悦的古典之旅。

  种种原因,这套丛书必然会有缺点和疏漏,祈望方家指正。


探寻中华文明的深邃回响:一段穿越时空的思想之旅 中华文明,宛如一条浩瀚的长河,孕育了无数璀璨的思想瑰宝,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其中,国学经典更是承载着民族智慧的精华,是理解中华文化独特魅力与深邃内涵的不二法门。本书系,正是一扇开启这扇古老智慧之门的钥匙,它以精装的形式,集结了六部凝聚着先哲思想结晶的传世之作,带领读者在历史的长河中溯源而上,领略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独特风韵。 这套丛书并非简单的文字堆砌,而是一次精心策划的思想导览。我们摒弃了市面上普遍存在的碎片化阅读模式,而是致力于呈现国学经典的整体面貌,展现其内在的逻辑联系与思想的递进关系。每一部作品的选择都经过审慎考量,力求涵盖中华文化中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思想体系,如儒家的伦理道德、道家的自然哲学、法家的政治智慧、兵家的战略谋略、以及医家的养生之道等等。通过对这些经典著作的系统研读,读者将能够构建起一个相对完整而清晰的中华文明思想图谱,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古人是如何观察世界、认识人生、规范社会、以及安顿心灵的。 第一册:仁者之心,礼乐之邦——《论语》与《礼记》的智慧启迪 本册精选了儒家思想的两部扛鼎之作——《论语》与《礼记》。《论语》以其简练的语言、朴实的叙述,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字字珠玑,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修身齐家之道。它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古代社会秩序的基石,更是现代人安身立命的重要指引。阅读《论语》,我们仿佛能穿越时空,与至圣先师对话,感受其循循善诱的教诲,体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习态度,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黄金法则。 而《礼记》,则是一部系统阐述古代礼仪、制度、思想的典籍。它详细描绘了从个人修养到国家治理的方方面面,构建了一个井然有序、和谐稳定的社会图景。《礼记》的价值,不仅在于其记录了古代社会的风貌,更在于它揭示了“礼”在中国文化中的核心地位。“礼”不仅是外在的行为规范,更是内在道德情感的体现,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和谐共处的根本保障。本册将深入剖析《论语》中的仁爱精神与《礼记》中的礼乐制度如何相辅相成,共同塑造了中华民族温良恭俭让的品格,以及重视秩序、追求和谐的民族性格。通过对这两部经典的解读,读者将能够深刻理解儒家思想对于中华文明的深远影响,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的现实意义。 第二册:道法自然,逍遥之境——《道德经》与《庄子》的哲学沉思 如果说儒家构建了一个入世的理想社会,那么道家则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出世的超然之路。《道德经》作为道家思想的源头,以其博大精深的智慧,阐述了“道”的本体、规律及其在天地万物中的体现。老子以其独特的辩证思维,揭示了“无为而治”、“上善若水”、“柔弱胜刚强”等一系列深刻的哲学命题。阅读《道德经》,我们仿佛置身于一个宁静而辽阔的宇宙之中,感受着无处不在的“道”的律动,学习如何顺应自然,减少不必要的欲望和执念,从而获得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庄子》则以其汪洋恣肆的想象、奇谲瑰丽的文风,将道家哲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庄子笔下的寓言故事,如“鲲鹏展翅”、“井底之蛙”、“庖丁解牛”,充满了哲理的启迪和艺术的魅力。他倡导“逍遥游”,鼓励人们超越功利束缚,摆脱世俗烦恼,追求精神的自由与解放。在本册中,我们将深入探讨《道德经》的“道”的观念如何体现在《庄子》的“自然”与“自由”之中,揭示道家思想所追求的“天人合一”、“返璞归真”的精神境界。通过对这两部经典的研读,读者将有机会瞥见中华民族另一面的精神追求——那份对生命本源的探寻,对自由个性的张扬,以及对超然物外的达观态度。 第三册:法理天下,权谋至臻——《韩非子》与《孙子兵法》的治国方略 在追求秩序与和谐的道路上,法家与兵家提供了截然不同的视角和方法。本册精选了《韩非子》与《孙子兵法》,展现了古代中国在政治治理和军事策略上的智慧结晶。《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它系统地阐述了“法、术、势”相结合的君主统治理论,强调严刑峻法、权术运用对于维护国家稳定和君主权威的重要性。韩非子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剖析了人性的弱点,论证了制度的必要性,为后世君主提供了重要的治国参考。 而《孙子兵法》则是中国古代兵学思想的巅峰之作,它以其精炼的语言、深邃的战略,超越了单纯的军事领域,延伸至政治、经济、外交等各个方面。“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战而屈人之兵”等经典名句,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孙子将战争视为一种艺术,强调审慎、谋略、灵活和适应性。本册将深入解析《韩非子》的法治思想与《孙子兵法》的军事智慧如何共同塑造了古代中国强大的国家机器和高度发达的军事文化。通过对这两部著作的学习,读者将能够理解中国古代统治者是如何运用权术与谋略来维护统治、扩张疆域,以及如何理解“以人为本”与“以法为基”之间的辩证关系。 第四册:阴阳五行,养生之道——《周易》与《黄帝内经》的生命智慧 中华文明不仅关注社会秩序与人生哲理,更对生命的本质、宇宙的规律有着独特的探索。《周易》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哲学经典之一,以其精妙的阴阳变化、卦象演替,揭示了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以及事物盛衰更迭的内在逻辑。它不仅仅是一部占卜之书,更是中国人认识世界、理解变化、趋吉避凶的思想源泉。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积极进取,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包容宽厚,《周易》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宇宙人生的一套宏大而精妙的思维框架。 《黄帝内经》则是中国古代医学的奠基之作,它不仅是关于疾病的治疗,更是关于如何顺应自然、调养身心,以达到延年益寿的生命智慧。书中阐述的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脏腑学说,以及“治未病”的养生理念,至今仍是中医理论的核心。《黄帝内经》的价值,在于它将人视为一个与自然紧密相连的有机整体,强调天人感应,认为人体的健康与外界环境、季节变化、生活习惯息息相关。本册将深入解读《周易》中的宇宙观与《黄帝内经》中的生命观如何相互印证,揭示了中华民族如何从宏观的宇宙法则中探寻生命的奥秘,并将其应用于养生保健,追求身心健康的和谐统一。 第五册:文采斐然,诗意人生——《诗经》与《楚辞》的文学瑰宝 古人的智慧,不仅体现在哲学、政治、医学之中,更闪耀在文学艺术的光辉之中。本册精选了《诗经》与《楚辞》,展示了中国古代诗歌的早期辉煌。《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以质朴的语言、真挚的情感,记录了周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爱情的甜蜜,到劳动的艰辛,从祭祀的虔诚,到征战的悲壮。它犹如一面多棱镜,折射出古代人民丰富的情感世界和朴素的生活态度。“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悠扬,“硕鼠硕鼠,无食我黍”的控诉,无不充满了生命的力量和艺术的魅力。 《楚辞》则是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地文人,以其奔放的想象、瑰丽的辞藻,创造了与《诗经》截然不同的文学风格。屈原笔下的《离骚》、《九歌》,充满了对故国、对理想的深情眷恋,以及对黑暗现实的愤懑不满。其作品的悲壮与崇高,至今仍能震撼人心。《诗经》与《楚辞》的并列,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两大重要源流——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以及不同的地域文化如何孕育出独特的文学风格。本册旨在带领读者领略这些早期诗歌的艺术魅力,感受古人在情感表达、审美追求上的独特方式,从而更全面地理解中华文化的文学底蕴。 第六册:论说百家,思想激荡——先秦诸子思想精粹 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涌现了无数的思想流派,为中华文明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本册将汇集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性思想片段,如墨家的兼爱非攻、杨朱的重己、惠施的辩论等,呈现那个波澜壮阔的思想激荡的时代。我们将简要介绍各个学派的核心主张,以及它们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与争鸣。通过对这些思想的梳理,读者将能够看到,中华文明并非由单一思想体系构成,而是不同流派相互激荡、融合、演变的结果。这种思想的多元性,正是中华文明强大生命力和包容性的重要体现。 精装典藏,传承经典 这套《国学智慧之源丛书》以精装的形式呈现,不仅是对经典著作的尊重,更是对读者阅读体验的考量。精美的装帧,考究的纸张,清晰的排版,都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沉浸式的阅读环境。我们相信,通过这套丛书,您不仅能够获得知识,更能体验到一种回归本源、感受智慧的精神之旅。它是一份馈赠给热爱中华文化读者的厚礼,也是一份能够代代相传的文化财富。 在这套丛书中,您将读到: 孔子如何教导弟子修身养性,如何理解“仁”的深刻含义。 老子如何阐述“道”的运行规律,如何体悟“无为而治”的智慧。 庄子如何以其奇幻的想象,带领我们超越功利的束缚,追求精神的自由。 韩非子如何剖析君主治国的权术,如何理解“法”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孙子如何以其军事智慧,教导我们如何在竞争中取胜,如何“不战而屈人之兵”。 《周易》如何揭示宇宙万物的变化规律,如何理解“易”的哲学内涵。 《黄帝内经》如何阐述人体的生命奥秘,如何指导我们养生保健。 《诗经》和《楚辞》如何以其优美的语言,表达古人的情感与理想。 先秦诸子百家如何激荡思想,为中华文明奠定多元的基础。 这套丛书,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是一次与先哲的灵魂交流。它将带您深入中华文明的腹地,领略那源远流长的智慧之光,感受那古老而又永恒的思想魅力。让我们一同踏上这段探寻之旅,在国学智慧的源头,汲取滋养,启迪心灵,收获人生。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国学智慧之源丛书》我真的从书架上拿下来好几次了,每次翻开,都能被其中的博大精深所吸引。它的精装设计本身就很有质感,放在书桌上,自带一股沉静的书卷气。我尤其喜欢的是里面对《论语》的解读,不同于市面上许多生硬的考据,这本书的解读方式更加贴近生活,仿佛孔子就站在眼前,循循善诱地教导我们为人处世的道理。那些关于仁、义、礼、智、信的阐述,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哲学概念,而是化为了具体的行动指南。我试着将书里的一些小故事和人生哲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发现很多棘手的问题似乎都有了更平和的解决之道。比如,书中关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解,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与同事、朋友的相处方式,学会了换位思考,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摩擦。而且,它不仅仅是讲道理,还穿插了许多生动的历史典故和人物传记,让学习过程不再枯燥,充满了趣味性。每一章的结尾,还有一些引人深思的讨论题,可以自己思考,也可以和家人朋友一起探讨,感觉就像上了一堂生动的国学课。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渴望能有一套书,能够系统地、深入浅出地带领我领略国学的魅力。《国学智慧之源丛书》完全满足了我的这个愿望。它的内容涵盖范围非常广,从哲学、历史到文学、艺术,几乎触及了国学的方方面面。我最欣赏的是它对细节的处理,比如在讲解《道德经》时,作者并没有一味地去剖析晦涩的文字,而是巧妙地运用生活中的场景来比喻,让那些深奥的道理变得通俗易懂。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道法自然”的解释,它让我明白,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感到焦虑和不安,是因为违背了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书中提供了许多具体的例子,比如顺应时节的变化,按照事物自然的节奏去生活,就能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挣扎。而且,这套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优美,既有古人的韵味,又不失现代人的理解力。每次阅读,都感觉像是在与古圣先贤对话,受益匪浅。它不仅仅是一套书,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益友,陪伴我在国学海洋中不断探索。

评分

我是一位对历史人物和他们的思想非常着迷的读者,这套《国学智慧之源丛书》的精装版给了我极大的惊喜。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书中的每一位先贤,从孔子到老子,从诸子百家到唐诗宋词,都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屈原的解读,那不仅仅是对他诗歌的分析,更是对他爱国情怀和高洁品格的深入剖析。读完这部分,我仿佛看到了那个忧国忧民的伟大灵魂,他的忠诚与不屈,穿越千年依然能激荡人心。书里还穿插了许多与这些人物相关的历史事件,让我在理解他们思想的同时,也对当时的社会背景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种将文学、哲学与历史紧密结合的解读方式,让我觉得国学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有血有肉的智慧传承。精装版的装帧也非常考究,纸张的质感、印刷的清晰度都无可挑剔,作为一份礼物送给长辈,也绝对会让他们爱不释手。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个在快节奏生活中努力寻找精神慰藉的人来说,这套《国学智慧之源丛书》简直是一股清流。它没有空洞的理论,也没有遥不可及的教诲,而是充满了切实可行的生活智慧。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修身养性”的篇章,里面提供了很多简单易行的方法,比如如何通过调整呼吸来达到内心的平静,如何通过正念来更好地专注于当下。这些方法,不像一些心灵鸡汤那样虚无缥缈,而是有理论依据,并且在我的实践中也确实看到了效果。我感觉自己的情绪变得更加稳定,对待一些烦恼也多了一份从容。这套书的另一个亮点在于它的包容性,它并没有局限于某一家学说,而是广泛吸收了诸子百家的精华,并将其有机地结合起来。这种“和而不同”的精神,也让我受益匪浅,学会了在多元化的观点中寻找自己的平衡点。精装版的质感也非常好,送给家人朋友,绝对是一份有意义的礼物。

评分

自从入手这套《国学智慧之源丛书》后,我发现自己的阅读习惯和思考方式都发生了一些 subtle 的改变。过去我可能更偏向于阅读一些轻松的读物,但这套书以一种非常温和的方式,将我引向了更深沉的思想世界。我尤其着迷于书中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梳理,比如关于“天人合一”的论述,它并没有简单地罗列概念,而是通过引用大量的经典著作和民间智慧,让我深刻理解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统一。我开始尝试将这种“天人合一”的理念融入到我的生活中,比如在面对压力时,尝试去感受大自然的力量,寻找内心的平静。书中的语言风格也很有特色,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美感,读起来丝毫不会感到枯燥乏味。而且,它的结构安排非常合理,每一册都聚焦于一个主题,让读者可以循序渐进地深入学习。我发现,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重要的是这些智慧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的为人处世。

评分

一直想看这样的书,希望多些文学气,希望内心的平静。

评分

很好,排版也好,而且我实在不喜欢整篇翻译的才买的这本,基本上高中毕业都看得懂,文章到了清代已经没那么艰深晦涩了

评分

《纳兰词》封面很精致,非常喜欢。

评分

速度很快,从先贤经典中感悟

评分

外观好看,书的质量很好

评分

很喜欢纳兰词,终于买到一个比较不错的版本。

评分

很经典的名著,很喜欢,值得购买

评分

一次不错的购物体验,书是正品,用了优惠卷,买书很划算,以后买书就来京东了

评分

学习学习古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