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上海市初中英语考纲词汇用法手册(附光盘)

2016年上海市初中英语考纲词汇用法手册(附光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2016年上海市初中英语考纲词汇用法手册》编写组 编
图书标签:
  • 英语学习
  • 初中英语
  • 上海市
  • 考纲词汇
  • 词汇用法
  • 英语辅导
  • 教材
  • 2016年
  • 光盘
  • 学习手册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ISBN:9787532771516
版次:1
商品编码:1184469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2016年上海市初中英语考纲词汇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8
字数:422000
正文语种:中文,英文
附件:MP3光盘
附件数量:1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考纲词汇,编排新颖,考生必备

  内容充实,循序渐进,考生易记

  名师点拨,重点突出,考生易懂

  精练全面,知识巩固掌握,考生易得高分

  沪上数所重点中学名师团队倾情打造

  开卷统计上海中考英语教辅畅销榜冠军 平均每五名中考考生中就有四人持有

  紧密结合2016年中考考纲词汇考察要求 深入解读,精练全面

  2016年版重磅升级

  按照《2016年中考考试手册》所列全部单词和词组编写,便于考生查缺补漏

  搭配、关联词、词义辨析全面扩充,例句进一步优化,考生复习更加得心应手

  全部词汇按照中考考察频率标星分级,让考生复习更有针对性

  附MP3一张,语言专家精准发音,让考生口试、辨音不用愁

  多重形式产品供考生按需选用,轻松击破词汇难关


内容简介

  词汇学习是各层级英语学习者的重点和难点。每年中考考试前,上海市教育考试院都会出一本《上海市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考试手册》,在书中简易列出学生应该掌握的单词和词组,这样学生只能死记硬背。《2016年初中英语考纲词汇用法手册》就是在此书的基础上对单词配上音标和例句,讲解此单词和词组的用法,使学生了解掌握,并能正确使用所学的词汇和句型及习惯用语和固定搭配。其特点:1、重点归纳梳理了上海市初中考试手册中的英语单词和词组的用法,以及常考的词义辨析,并配例句和有关此单词的相关谚语。例句基本上都是近几年出现在上海市中考卷和各区质量抽查卷中的句子,对于常出现在各区质量抽查卷和中考试卷中的考纲词汇用星号标出,使考生牢固基础,熟练掌握英语考纲词汇,及其习惯用语和固定搭配。2、重点复习解析易错的、常考的考纲单词和词组、常考的词形变化和词性转换、常考的词义辨析,使学生能正确使用考纲单词和词组。3、重点归纳整理词性变化、不规则动词、人称代词、物主代词、反身代词、基数词和序数词等,并列入列表,便于学生记忆掌握。书后附MP3一张,其内容是:考纲单词、考纲词组、2016年新增考纲词汇和不规则动词的正确读音。

目录

第一单元 2016年上海市初中毕业考试考试手册中的英语考纲单词和词组
一、 考纲单词的基本用法
二、 考纲词组的基本用法
第二单元 常考的词义辨析
附 录 一、词性变化表
二、不规则动词表
三、人称代词、物主代词、反身代词表
四、基数词和序数词表
五、月份和星期
六、国家、大洲及其对应的人

精彩书摘

  27.*after [?ɑ:ft?] prep. 在……之后;在……后面
  adv. 在后;后来
  conj. 在……以后
  He leaves after lunch. 他午饭之后离开。
  He left on Monday and returned two days after.
  他星期一走的,两天后回来了。
  After discussing for a whole day, they finally reached a conclusion to solve the problem.
  经过一整天的讨论,他们终于得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结论。
  谚语 A proverb says, ”After a storm comes a calm.” 有句谚语说:“雨过天晴。”
  名师点拨 after是常考单词,所以学生一定要掌握其固定搭配,及比较与in的用法区别:
  表示将来时:after后接时间点;in后接时间段。
  例如:I’ll be ready in 10 minutes. 我将在10分钟内准备好。
  He’ll come back after 10 o’clock. 他将在10点钟以后回来。
  ……

前言/序言


进阶学术写作与批判性思维指南 聚焦高阶学术规范、跨学科研究方法与复杂文本解读 本书旨在为准备进行本科乃至研究生阶段学习,或需要在专业领域进行深度研究与写作的读者,提供一套全面、系统的学术素养提升方案。本书不侧重于特定学科的知识点记忆或初级应试技能训练,而是将重点放在培养读者驾驭复杂学术环境所需的批判性思维、严谨的论证能力以及规范的学术表达方式上。 --- 第一部分:学术思维的构建与逻辑基础 本部分深入探讨支撑一切有效学术工作的思维框架和逻辑结构。它要求读者超越信息的简单接收和复制,转而成为主动的知识构建者和质疑者。 第一章:批判性思维的核心要素 1.1 质疑的艺术: 如何识别和解构预设前提(Assumptions)。探讨“为什么是这样?”与“难道不是那样吗?”的思维转换。 1.2 论证结构的剖析: 区分描述性陈述、解释性论断与规范性主张。系统学习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溯因推理的有效性和局限性。 1.3 谬误识别与规避(Advanced Fallacies): 不仅限于稻草人谬误或人身攻击,重点分析复杂语境下的诉诸权威(Appeal to Authority in specialized fields)、循环论证(Begging the Question)及滑坡谬误(Slippery Slope)在专业文献中的微妙表现形式。 1.4 证据的层级与效力评估: 探讨实证研究(Empirical Evidence)、理论论证(Theoretical Argument)和案例分析(Case Study)在不同学科中的权重差异。学习如何评估研究方法(Methodology)的可靠性(Reliability)和有效性(Validity)。 第二章:跨学科研究的视角整合 2.1 范式转换的理解: 借鉴库恩(Thomas Kuhn)的理论,分析不同学科领域(如社会学、物理学、文学批评)的根本性假设和研究范式如何影响其结论的产生。 2.2 概念的迁移与重构: 研究如何在不同理论框架下定义和使用核心术语(如“权力”、“资本”、“熵”、“意义”),避免简单粗暴的术语嫁接。 2.3 方法论的混合使用(Mixed Methods): 探讨何时以及如何科学地结合定量分析(Quantitative)与定性分析(Qualitative)来构建更全面的研究图景。重点分析数据三角互证(Triangulation)的实际操作步骤。 --- 第二部分:高阶学术写作的规范与实践 本部分专注于将清晰的思维转化为符合国际学术标准的书面表达,强调清晰度、精确性和格式的严谨性。 第三章:研究性写作的蓝图构建 3.1 选题的深度与可行性分析: 如何从现有文献中发现真正的“研究缺口”(Research Gap),并将其转化为一个可操作、有理论价值的研究问题(Research Question)。 3.2 文献综述的战略部署: 综述不仅仅是摘要的堆砌,而是构建自身论点的战略基础。学习如何进行“主题式”而非“作者式”的综述,并建立清晰的文献地图。 3.3 摘要(Abstract)与引言(Introduction)的精准撰写: 掌握“漏斗结构”在不同学科中的具体应用,确保摘要能在百字之内精确传达研究背景、方法、核心发现和理论贡献。 第四章:论证的严密性与文本结构 4.1 段落的内部逻辑流: 强调主题句(Topic Sentence)的中心地位,确保每个段落只围绕一个核心观点展开,并使用过渡句实现平滑衔接。 4.2 复杂论证的展开技巧: 针对需要多层次辩护的论点,学习如何使用“让步段落”(Concession Paragraphs)来预先处理潜在的反驳意见,从而增强自身论点的防御性。 4.3 结果呈现与讨论的区分: 严格区分“报告观察到的事实”(Results)与“解释这些事实的意义”(Discussion)。强调在讨论部分,必须将研究发现置于既有理论背景中进行对话。 第五章:学术引用与伦理规范 5.1 主要引用格式的深入应用: 详细解析MLA(人文科学)、APA(社会科学)和Chicago/Turabian(历史学与部分人文学科)格式在文内引用(In-text Citation)和参考文献列表(Bibliography)中的细微差别和强制要求。 5.2 自我引用的审慎性: 探讨在后续研究中引用本人既有成果时,如何恰当地平衡对先前工作的承认与避免重复贡献的伦理要求。 5.3 数据和图像的规范标注: 学习如何为图表(Figures and Tables)撰写独立、清晰的标题(Captions),确保它们在脱离正文的情况下仍能被准确理解。 --- 第三部分:研究方法的概览与反思 本部分提供一个超越基础统计概念的视角,审视当前主流研究方法背后的哲学基础。 第六章:定量研究的设计与局限 6.1 实验设计的高级考量: 深入了解因素设计(Factorial Designs)、准实验(Quasi-Experimental)与时间序列分析(Time-Series Analysis)的适用场景和内在偏差来源。 6.2 统计显著性的误读与审慎使用: 讨论P值(p-value)的真实含义,并引入效应量(Effect Size)和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s)作为衡量研究重要性的更优指标。 6.3 大数据时代的伦理挑战: 讨论在利用大规模数据集时,隐私保护、算法偏见(Algorithmic Bias)以及数据“采矿”的伦理界限。 第七章:定性研究的深度挖掘 7.1 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与现象学(Phenomenology): 区分这两种主流定性范式的目标差异(一个是建构理论,一个是描述经验本质)。 7.2 访谈的深度与效度: 探讨如何设计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访谈提纲,以引导受访者进入深层叙事,并讨论转录(Transcription)过程中的主观介入。 7.3 编码与主题提炼的严谨性: 介绍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与选择性编码的迭代过程,以及如何通过同行检查(Peer Debriefing)来增强研究的可信度(Trustworthiness)。 --- 本书特色总结: 本书不提供任何科目的词汇表、语法练习或应试技巧。它是一本面向“认知升级”的工具书,旨在帮助读者建立起一套面对任何专业领域研究挑战时都适用的、高标准的思维和表达习惯。它要求读者已经具备基础的学科知识,并渴望将这些知识转化为具有原创价值的、结构严谨的学术成果。全书的基调是引导读者学会如何提问,而非直接提供答案。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我作为一个目标读者的角度出发,选择一本教辅材料时,内容的逻辑性和易用性是决定性因素。我希望这本书的编排不是按照字母顺序简单堆砌,而是能够体现出一定的语言学习规律,比如词族分类、同义词辨析组、或者按主题场景划分。这样,我的记忆曲线会更自然,也更容易在大脑中建立起知识的网络,而不是孤立的记忆点。如果它能清晰地区分出“高频核心词”和“拓展性词汇”,并为不同级别的词汇标注不同的学习优先级,那我会觉得这本书的设计非常贴合考生的实际需求。毕竟,初中生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如何高效地掌握考纲内的所有知识点,是比单纯的“全”更重要的“精”。这本书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它就真正具备了指导价值。

评分

对于一本专注于“用法”的工具书,我关注的重点会落在它如何处理那些“搭配”和“固定表达”上。初中英语的失分点往往不是生词本身,而是搭配用错了,比如介词的固定选择,或者动词后面的常用宾语。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详尽的、系统化的搭配列表,而不是零散地出现在例句中。比如,某个形容词后面习惯用什么介词引导原因状语,或者某个名词后面常跟哪些动词。如果这本书只是简单地列出“单词 + 释义 + 一个例句”,那它和其他任何一本基础词汇书区别不大。真正有价值的是那些“教科书上不常强调,但考卷上屡见不鲜”的用法细节,它们才是区分优秀学生和普通学生的分水岭。希望这本手册能够在这方面展现出超越普通词汇书的“深度挖掘”能力。

评分

随书附带的光盘,这在现在看来确实是个有点“复古”的配置了,我很好奇它的内容构成。通常这种附属光盘要么是配套的音频朗读,要么是电子版的练习题或者测试软件。对于词汇学习来说,听力输入和即时反馈的练习环节至关重要。如果光盘里包含了所有词汇的标准英式或美式发音,并且能够做到点播查询,那无疑是加分项,能帮助我建立正确的语音语调习惯,避免“哑巴英语”。更理想的情况是,光盘里能提供一些基于考纲词汇的模拟测试模块,能够即时显示我的错误并链接回手册中的相应页面进行回顾。如果光盘只是简单地把书里的内容数字化,缺乏互动性,那它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了。毕竟,我们期待的是一个“手册”和“工具”的结合,而不是两份独立的资料。

评分

拿到这本手册后,我立刻去对比了我手头上的另一本更侧重于纯粹词汇记忆的资料。坦白讲,光从装帧和印刷质量来看,它属于那种非常耐用的类型,油墨印得很实,纸张的质感也比较适合长时间阅读和圈点批注,这是作为工具书非常重要的一个优点。但我更关心的,当然是它在“2016年上海市初中英语考纲”这个时间点上的精准度。虽然现在已经不是2016年了,但对于打基础来说,那个年代的考纲词汇覆盖面和考察重点依然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很多核心词汇是不会变的。我尤其留意了那些动词和形容词的辨析部分,那些需要通过上下文才能理解的词,比如“affect”和“effect”在不同语态下的细微差别,这本书是否给出了足够详尽的、贴近中学生认知水平的讲解,而不是直接抛出晦涩的语法术语。如果它能用更形象的比喻来解释这些易混淆的用法,那对我的帮助无疑是巨大的。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挺朴实无华的,一看就知道是那种专注于内容、不玩虚头的教辅材料。我拿到它的时候,首先注意到的是它厚度适中,不像有些词汇书动辄几百页,让人望而生畏。侧重于“用法手册”这个定位,我本来期待里面能有大量针对性的例句分析,能把我那些似懂非懂的词汇用法彻底捋清楚。毕竟,对于初中生来说,光是记住单词的意思远远不够,关键是怎么在句子中用对、用活。我翻开目录看了看,感觉结构上还是比较清晰的,分类似乎是按照考纲的模块来的。不过,说实话,仅仅是看目录和封面,我对它是否能真正解决我在实际做题中遇到的那些细微差别,比如某个介词搭配、某个动词短语的语境限定,心里还是有点打鼓的。毕竟,很多时候,教材上的例句过于简单,而考试的陷阱往往藏在那些我们自认为“掌握了”的词汇的特定语境里。希望它在深度解析上能给我带来惊喜,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词义的罗列。

评分

不错的一次购物

评分

不错,很实用,谢谢!

评分

内容充实,循序渐进,考生易记

评分

东西不错,客服态度挺好,物流给力,京东值得信赖!

评分

挺好的。。。。。

评分

给女儿买的课外书,提高写作水平,很不错。

评分

名师点拨,重点突出,考生易懂

评分

名师点拨,重点突出,考生易懂

评分

质量很好,值得信赖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