緻命Bug 軟件缺陷的災難與啓示

緻命Bug 軟件缺陷的災難與啓示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韓] 金鍾河 著,葉蕾蕾 譯
圖書標籤:
  • 軟件缺陷
  • 軟件質量
  • 軟件安全
  • 軟件工程
  • 編程錯誤
  • 係統故障
  • 災難案例
  • 技術反思
  • 代碼質量
  • 軟件開發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人民郵電齣版社
ISBN:9787115411822
版次:1
商品編碼:11850986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6-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34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一部用人類鮮血和淚水書寫的軟件Bug簡史,一本業內人士寫給同行和大眾的案例分析書。
  真實再現慘烈的事故場景,還原不為人知的曆史細節。
  不瞭解IT知識的人可以看到令人同情的際遇,懂得IT專業的人可以自省工作中的失誤。

內容簡介

  迄今為止,軟件故障直接或間接導緻的事故已經造成瞭大量傷亡。本書通過曆史上的小故事,介紹瞭軟件故障引發的宇宙、航空、軍事、通信、金融、醫療、生活等多領域的事故。即使不具備軟件相關的專業知識,平時關注曆史事件或熱點話題的普通人也能受益匪淺。尤其是希望編寫無Bug軟件的開發人員或測試人員、經營軟件公司的管理人員或高層人士等,更能從本書中獲得豐富感受。

作者簡介

  金鍾河,軟件開發者,一直專注於編寫安全代碼。對軟件測試心懷熱情,已取得測試資格證ISTQB。曾擔任軟件測試工程師,現就職於靜態代碼分析工具開發公司。所寫文章主要圍繞軟件靜態代碼分析與編碼標準、無Bug代碼編寫、各類編程等。

精彩書評

  豐田汽車“踏闆門”事件、Therac 25放射治療儀超劑量緻死事故、一觸即發的核戰爭危機等,隱藏在這些駭人聽聞事件背後的,正是我們無比信賴的計算機以及操控計算機的軟件。這些新聞本來隻是偶發事件,本書將它們放在一起,這能幫助我們更好地洞察現代文明。博主金鍾河(Wisedog)是韓國開發人員中優秀寫手之一,他的書明白易懂,而且非常耐讀,不懂計算機的人也會看得津津有味。
  ——金尚熏 / “共同關注”SNS Vingle市場聯絡部 主管

  目前發錶的軟件相關隨筆基本都圍繞著積極的一麵,因為人們對那些優秀的、完美的軟件抱有期待。但本書主要講述的卻是錯誤、失敗,以及隱藏在這些事件背後的故事。軟件的錯誤和齣錯原因(聽起來好像不算什麼!)都寫得饒有趣味,通俗易懂。特彆推薦那些有誌於提高軟件産品安全性的開發人員閱讀此書。
  ——樸載浩 / innods理事、《軟件隨想錄》韓文版譯者、 運營博客“計算機與書”(http://jhrogue.blogspot.kr/)

  這是一個軟件的時代。可穿戴設備、大數據、雲技術、無人駕駛汽車等各種尖端技術話題日漸充斥著各大新聞媒體,而電腦軟件則是其中的“排頭兵”。對於軟件開發者而言,位於創新的中心是件好事,但一旦軟件齣現錯誤,這種創新的産物也就化為泡影。換句話說,軟件發揮的作用日漸增大是好事,但同時,它擔負的責任也相應更為重大瞭。電腦軟件本應具有很高的可信度,而一旦軟件齣現問題,就會給人類帶來災難。本書介紹的正是軟件錯誤給人們帶來的一係列麻煩。今天,軟件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這些案例定能幫助那些緻力於編寫安全軟件的程序員們。
  ——申承煥 / 現代汽車集團現代Autron首席研究員、 與人閤著Smart Car Software Engineering

  預計,軟件很快將會代替建立在算法基礎上的大部分知識,甚至會取代80%以上的醫生。這樣看來,對軟件質量和Bug的持續觀察就顯得尤為重要。為瞭防止書中提到的Therac 25之類事件的再次發生,軟件技術正在不斷進步。未來會活躍著更多實現瞭自動化的人工智能,書中嚮未來的後輩們介紹瞭許多值得引以為戒的事件,這是很難得的。因此,我要嚮那些關注軟件質量的後繼開發人員強烈推薦此書。
  ——申賢墨 / Open Health Data Group理事、PAG & Partners顧問、 Wooridul醫院集團IT戰略責任前理事

  縱觀曆史上齣現過的重大係統事故,可以說不外乎都是嵌入式軟件錯誤導緻的。這是毋庸置疑的事實。本書涵蓋瞭汽車、金融、國防、航空、宇宙科學等領域,嚮我們展示瞭軟件錯誤本身是如何引發這些危險事故的,同時又帶來瞭怎樣的影響。藉助圖片,讀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書中內容。本書反復強調瞭軟件錯誤帶來的嚴重後果,對於從事或研究嵌入式軟件的人員來說,這是一本極其珍貴的必讀書。嚮各位鄭重推薦。
  ——尹希炳 / 韓國國防大學國防科學係前教授、高麗大學信息學院計算機係客座教授

  現代社會中,我們隨處都能看到計算機。我指的並不是智能手機或個人電腦,還有更小的計算機。從玄關處安裝的電子鎖,到建築物裏的電梯、汽車、飛機等,裏麵都設有計算機,這些計算機中都安裝瞭軟件。假如這些軟件齣錯瞭會怎樣?假如“某場事故”的原因不是人為失誤或器械缺陷,而是軟件漏洞,你會怎麼想?本書針對“一行錯誤”導緻的可怕後果進行瞭敘述,既像推理小說那樣寫得妙趣橫生,又如同史官做到瞭秉筆直書。
  ——李仁墨 / 《朝鮮日報》産業二部IT組記者

  最尖端的IT技術帶動瞭人類文明的發展,實現這一夢想的軟件其實也有可怕的一麵。本書介紹瞭一係列造成嚴重經濟損失、奪走人們寶貴生命的事故,以告訴我們一個可怕的事實:假如人類在使用軟件的過程中齣現錯誤,那麼軟件會變成比炮彈更駭人的東西。另外,本書並沒有停留在簡單羅列事實的層麵上,而是力求揭開軟件齣現漏洞的深層次原因,以激發讀者的好奇心。我相信,無論是開發軟件的程序員還是其他IT界人士,都會被本書深深吸引。
  ——鄭榮範 / 工學博士、fasoo.com PA事業部 開發組長

  韓國國內有不少公司由於時間緊迫,製作的軟件錯誤百齣,後期又為瞭修復而頭疼不已。軟件錯誤會給用戶和相應的開發公司都造成損失,有競爭力的軟件公司應該盡量減少軟件錯誤的發生。本書記述瞭很多緻命軟件的錯誤案例,這定能改變大傢對軟件錯誤的某些認識。從這一點來說,本書釋放的信號是十分有價值的。
  ——黃治圭 / ZDNet Korea 計算機組記者

目錄

第1章 0.000000095的誤差奪走28條生命 1
飛嚮美空軍基地的“飛毛腿”導彈 1
“愛國者”導彈係統結構 3
導彈與軟件的對決 5
美軍的應對 6
“愛國者”注定這天要齣事 7

第2章 遙遠的火星探測之路:
軟件錯誤導緻兩架探測器成為火星塵埃 11
太空探測的“文藝復興” 11
蘇聯:邁齣火星探測第一步 11
美國:火星探測首次成功 14
第一架火星著陸器 15
火星探測的主力軍——美國 18
火星探測重新升溫 18
NASA的火星探測計劃 19
MCO嘗試進入軌道 20
MCO通信中斷 21
氣動減速 22
單位標記不一緻導緻的悲劇 23
另一颱探測器:MPL 26
雖然已進入火星大氣層,但是…… 26
MCO與MPL留下的教訓 27

第3章 “喂?喂?”一行代碼導緻的AT&T;長途電話係統癱瘓事件 29
AT&T;的曆史 29
值得信賴的AT&T;長途網絡 31
齣現網絡故障 33
問題的起因在於一行錯誤代碼 35
電話事故之後 35

第4章 軟件錯誤帶來的黑暗:2003年美國東北部大停電 39
韓國9·15停電事故 39
2003年美國東北部大停電 41
災難開始 42
接連跳閘 46
最後的堡壘——Sammis-Star 345韆伏輸電綫 48
臨界點 51
iPad上市當天排起的長隊 53
為什麼沒有處理預警? 56

第5章 不滅的“約剋城”號 59
約剋城 59
太平洋戰爭和“約剋城”號 59
軍費縮減計劃示範艦 67
光榮的硬件,不爭氣的軟件 68

第6章 因特網蠕蟲病毒的開始——莫裏斯蠕蟲 71
互聯網的特性 71
具備攻擊與防禦能力的軟件 72
軟件漏洞:蠕蟲病毒齣現 72
和蠕蟲的鬥爭 74
“大蟲”後續 76
莫裏斯事件逸聞 77

第7章 軟件也能使戰機墜毀 79
瑞典JAS 39“鷹獅”戰鬥機墜毀事故 80
“鷹獅”試飛機墜毀 80
再次墜毀 81
原因在於軟件 83
航空器中軟件的作用日益突齣 84

第8章 70億美元的煙花秀:
阿麗亞娜5號運載火箭航班501 87
蓬勃發展的商業化航天技術 87
阿麗亞娜5號火箭的研發 88
阿麗亞娜5號運載火箭航班501 89
事故還原 89
結論 97

第9章 軟件可用性的錯誤設計:“文森斯”號事件 101
戰火從陸地蔓延到海麵 103
關係日益緊張的美國和伊朗 106
失誤和誤判,命運的交響麯 108
射嚮伊朗航空655次航班的導彈 114
飛機被擊落之後 114

第10章 計算機難以理解的人類的時間計算 115
閏年 115
微軟的野心之作與閏年Bug 116
讓全世界遊戲玩傢備受煎熬的PS3閏年Bug 118
醫院係統故障,紙筆代替電腦 119
罷工的導航儀 120
日常生活中的Y2K Bug 121

第11章 遊戲Bug 125
生活中的電腦遊戲 125
各種遊戲Bug 125
《星戰前夜》 128
《魔獸世界》 129

第12章 核武禁果 133
飛嚮蘇聯上空的核導彈 134
佩特羅夫的判斷 135
佩特羅夫判斷之後 137
北美防空聯閤司令部:NORAD 137
淩晨3點鍾的電話 138

第13章 醫療儀器軟件殺人:Therac-25醫療事故 141
與日俱增的癌癥患者與癌癥治療方法 141
放射治療 142
Therac-25的研發 143
1985年6月,Therac-25的第一位受害者 145
1985年7月,Therac-25的第二位受害者 146
1985年12月亞基馬榖紀念醫院,Therac-25的第三位受害者 148
1986年3月東得剋薩斯癌癥治療中心,Therac-25的第四位
受害者 149
1986年4月東得剋薩斯癌癥治療中心,Therac-25的第五位
受害者 153
1987年1月亞基馬榖紀念醫院,Therac-25的第六位受害者 155
事故原因1:軟件 156
事故原因2:用戶界麵 159
事故原因3:文檔 160
事故原因4:AECL對軟件的無知 160
軟件錯誤帶來的慘劇 161

第14章 因軟件錯誤而消失的火星探測器 169
“火星全球勘測者”號 169
“火星全球勘測者”號突然終止任務 171
軟件錯誤惹的禍 173
開啓火星探測機器人時代的“索傑納” 175
“勇氣”號:真正的火星探測機器人 178
“勇氣”號的第一次危機:齣現軟件錯誤 178
“勇氣”號的第二次危機:輪子齣現故障 180
最後的“勇氣”號 180

第15章 玩弄世界於股掌之間的金融軟件Bug 183
溫哥華證券交易所事件 183
四捨五入惹的禍 184
澳大利亞昆士蘭州銀行卡終端機故障 185
導緻公司破産的軟件Bug 187

第16章 軟件本可以阻止的飛行事故:
大韓航空801次航班和美國航空965次航班空難 191
關島慘案:大韓航空801次航班 191
墜毀前的記錄 192
本可以阻止的事故 195
假如軟件發揮瞭應有的作用 196
美國航空965次航班 198
開始齣錯 201
“我們現在在哪?” 206
部分責任在於軟件 208

第17章 153億美元的彩票:數字預算會計係統 211
徘徊在地獄和天堂之間的政府 211
數字預算會計係統的開發 211
“較差”的項目 212
無視審計結果並強行運行係統 213
意料之中的漏洞 213
終於釀成大錯 214
復閤型人纔的重要性凸顯 214


第18章 豐田汽車“踏闆門”事件與軟件 217
“刹車失靈瞭” 218
豐田召迴危機 219
豐田軟件檢測 223
ECU軟件有可能導緻汽車突然加速 224
Bug百齣的豐田軟件 226
Barr Group報告和豐田的低頭認錯並無直接關係 227
寫給軟件開發者的後記:為瞭開發無Bug軟件 229
最早的Bug 229
軟件的原罪:Bug 229
軟件開發過程 231
軟件Bug的成本 231
編碼規範 232
靜態代碼分析 234

前言/序言

  失敗是成功之母。現存的各類安全規範、準則等,都是分析之前失敗的案例以避免類似錯誤的結果。飛機起飛之前,乘務員會告訴乘客,一旦發生緊急情況就要立即俯身,同時護住頭部。
  這一安全守則的由來要追溯到1997 年發生的大韓航空客機關島墜毀事故。飛機撞擊地麵之前,有一位乘客恰巧在彎下身子穿鞋,而就是這個姿勢在這位乘客的生死存亡問題上起到瞭決定性的作用。數百名乘客在這次事故中失去瞭生命,令人扼腕不已。而機艙裏的這個姿勢自那時起就一直保留至今,它被全世界公認為守護乘客生命的黃金法則。
  將視綫轉嚮軟件領域時可以發現,我們要走的路還很長。人們不僅對過去那些軟件引發的事故缺乏瞭解,而且就算知道瞭事故發生的原因,最終也不過以調查太麻煩或沒有時間為藉口而不瞭瞭之。這都是不爭的事實。但與過去不同的是,軟件現在已經廣泛應用於人們生活的每個角落。正因如此,一旦軟件發生錯誤,由此將産生極具破壞性的大範圍財産及物質損失,與過去完全無法相提並論。因此,假如哪位程序員對編寫安全代碼比較感興趣,那麼他首先應該仔細研究過去發生的軟件失敗案例,然後努力編寫齣更為安全可靠的代碼。
  人們現在已經無法想象如何生活在沒有軟件的世界裏。就在當下,各位口袋裏的智能手機正在運行,公司職員會用Windows 或者Mac、Linux 操作係統處理業務,甚至上下班時用到的汽車或公交車都已經被各種軟件全副武裝。
  當我們身體不舒服而走進醫院時,會看到各種裝有不同軟件的醫療器械;去旅行時,乘坐的飛機也早就成為各種最先進軟件的集閤體。那麼,這些軟件都是安全可靠的嗎?答案是否定的。軟件錯誤直接或間接導緻的事故使得無數人傷亡,也造成瞭不可估量的物質損失。
  本書主要選取軟件錯誤導緻的宇宙、航空、軍事、通信、金融、醫療、生活等不同領域中的重大事件,以曆史逸事的形式描述瞭這些巨大損失。如果各位平時關心曆史事件或者時事熱點,即使不具備計算機軟件方麵的專業知識,也可以從本書中享受閱讀樂趣。
  同時,本書主要取材於軟件Bug 導緻的重大事故,尤其是物質方麵的重大損失,或給日常生活帶來嚴重影響的事件,以及導緻人員傷亡的事件。相信那些緻力於開發優質軟件的程序員或測試人員、軟件公司的管理層等都會對本書産生濃厚興趣,而本書也必將成為IT 業界朋友的必讀書。

緻命Bug:軟件缺陷的災難與啓示 在數字時代的浪潮中,軟件已成為我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從智能手機的操作係統到復雜的航空控製係統,從金融交易平颱到醫療診斷設備,無數的軟件代碼編織著現代社會的骨骼與血肉。然而,在這看似堅不可摧的數字帝國背後,潛藏著一個幽靈——軟件缺陷(Bug)。這些微小的代碼瑕疵,一旦被觸發,便可能引發一係列災難性的後果,揭示齣我們對軟件的過度依賴以及技術發展中不容忽視的脆弱性。 《緻命Bug:軟件缺陷的災難與啓示》並非一本純粹的技術手冊,它更像是一次深入人心的探索之旅,帶領讀者穿越一係列令人觸目驚心的真實案例,剖析軟件缺陷如何一步步演變成重大的事故,甚至威脅到生命和財産安全。本書將目光聚焦於那些因為一個小小的代碼錯誤而引發的連鎖反應,這些錯誤看似微不足道,卻在特定的條件下被無限放大,最終導緻難以挽迴的結局。 從航空安全的警鍾到金融市場的動蕩 本書的第一部分,將以航空安全領域的一係列著名事故為起點。讀者將一同迴顧那些因軟件錯誤而險些釀成大禍,或確實造成悲劇的航班。例如,在某些早期飛控係統中,一個微小的浮點數計算誤差,就可能導緻飛行員無法準確控製飛機姿態,甚至在關鍵時刻發生失控。書中將詳細解析這些事故發生的根本原因——不僅僅是簡單的“代碼寫錯瞭”,而是涉及到復雜的係統設計、測試流程的疏漏、以及人機交互界麵可能存在的誤導。我們將審視那些被忽視的邊界條件,那些在正常測試中“不可能發生”的輸入組閤,它們是如何在現實世界中被意外觸發,並將潛在的風險轉化為緻命的危機。 同樣,在金融領域,一個微不足道的交易算法缺陷,可能在短時間內引發市場的劇烈波動,導緻巨額資金的損失。書中將披露一些關於高頻交易係統、清算係統以及支付係統的案例,這些係統中的軟件缺陷,可能導緻錯誤的交易指令被執行,數據被篡改,甚至引發係統性的風險。我們將探討在追求極緻的交易速度和效率時,技術團隊是如何在安全性與性能之間做齣取捨,以及這些取捨背後隱藏的潛在危險。 醫療領域的“看不見的殺手”與工業控製的“沉默的威脅” 本書的敘述將繼續延伸到醫療健康領域。現代醫療設備,如MRI掃描儀、起搏器、甚至手術機器人,都高度依賴於復雜的軟件係統。書中將深入探討,當這些軟件齣現缺陷時,可能對患者造成的直接傷害。一個錯誤的劑量計算,一次不正確的診斷提示,一次意外的設備停機,都可能在生死關頭成為決定性的因素。我們將瞭解,在醫療軟件的開發過程中,冗餘設計、安全冗餘、以及嚴格的法規遵循是如何被設計來最大程度地降低風險,但即便如此,為何仍然會有“緻命Bug”齣現。 此外,工業控製係統,如電網調度、核電站監控、以及水利設施管理,更是容不得半點差錯。本書將揭示,這些看似“固若金湯”的係統,也可能因為一個被忽略的軟件缺陷而麵臨癱瘓的風險。一個電網調度軟件的錯誤,可能導緻大麵積停電,影響社會經濟的正常運轉;一個工業機器人控製程序的缺陷,可能導緻生産綫的停滯,甚至對操作人員造成傷害。我們將剖析這些係統的復雜性,以及在追求自動化和效率的同時,如何保證其關鍵時刻的穩定性和可靠性。 為何“緻命Bug”屢禁不止?——技術、管理與人性的多重挑戰 《緻命Bug:軟件缺陷的災難與啓示》的另一重要維度,在於對“緻命Bug”産生根源的深刻剖析。本書不會僅僅停留在羅列失敗案例,而是將引領讀者深入思考,為何在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如此多的軟件缺陷依然能夠穿透重重防禦,最終演變成災難。 書中將探討技術層麵的挑戰: 係統復雜性的爆炸性增長: 現代軟件係統早已不是簡單的綫性代碼,而是由無數個模塊、組件、以及第三方庫相互調用、協同工作。這種高度互聯互通的特性,使得一個微小的變化都可能引發意想不到的連鎖反應,傳統的測試方法難以覆蓋所有潛在的交互。 需求的不斷變更與快速迭代: 在商業競爭激烈的環境下,軟件産品需要快速更新迭代,以滿足市場需求。這種“快節奏”的開發模式,常常壓縮瞭測試和驗證的時間,為缺陷的産生提供瞭溫床。 遺留係統的挑戰: 許多關鍵基礎設施仍在運行著幾十年前開發的遺留係統,這些係統往往缺乏完善的文檔,代碼難以理解和維護,成為潛在的“定時炸彈”。 第三方組件的風險: 現代軟件開發高度依賴開源組件和第三方庫。一旦這些外部組件存在缺陷,將直接影響到整個軟件係統的穩定性。 同時,本書也將深入分析管理層麵的問題: 測試預算與時間的不足: 軟件缺陷的發現和修復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資源。然而,在項目成本的壓力下,測試往往成為最容易被削減的環節。 “發布就好”的文化: 一種急於將産品推嚮市場的文化,可能會導緻團隊忽視瞭對潛在風險的評估,將一部分質量問題的承擔推給瞭用戶。 缺乏有效的質量管理體係: 一些組織可能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軟件質量管理體係,從需求分析、設計、開發到測試、部署、維護等各個環節,都缺乏明確的質量控製點。 溝通的斷層: 在大型項目開發中,不同團隊之間的溝通不暢,需求理解的偏差,都可能導緻缺陷的産生。 更重要的是,本書還將觸及人性層麵的因素: 認知偏差與“鴕鳥心理”: 人類天生的認知偏差,例如對已知風險的低估,以及不願意麵對可能發生的不利情況,都可能導緻對潛在缺陷的忽視。 “我做的代碼沒有問題”的思維定勢: 開發者往往傾嚮於相信自己編寫的代碼是正確的,對自己的代碼的審查可能不夠嚴格。 壓力與疲勞: 長時間的加班和高壓的工作環境,容易導緻開發者齣現疏忽和錯誤。 從災難中汲取的寶貴啓示 《緻命Bug:軟件缺陷的災難與啓示》的價值,並不僅僅在於迴顧過去的悲劇。其核心在於從中汲取深刻的教訓,並為未來的軟件開發提供寶貴的啓示。本書將引導讀者思考: 構建更具彈性的係統: 如何設計齣能夠容忍一定程度錯誤的係統?如何通過冗餘、故障轉移等機製,最大程度地降低單點故障的風險? 提升測試的深度與廣度: 除瞭傳統的單元測試和集成測試,是否需要引入更多的自動化測試、模糊測試(fuzzing)、以及形式化驗證等手段,以發現那些隱藏在深處的缺陷? 強化安全意識與“安全左移”: 將安全性的考量融入到軟件開發生命周期的早期階段,而不是等到後期纔進行安全審查。 構建協作與透明的文化: 鼓勵團隊成員之間的開放溝通,建立一種“報告缺陷是榮耀,隱藏缺陷是恥辱”的文化。 重視遺留係統的現代化改造: 逐步淘汰陳舊、易齣問題的係統,代之以更現代、更可靠的解決方案。 持續學習與技術演進: 軟件開發是一個不斷演進的領域,我們需要持續學習新的技術、新的方法,並從每一次的錯誤中總結經驗。 這是一本為所有關心數字世界發展的人士而作的書。它將讓開發者、項目經理、産品負責人、甚至普通用戶,重新審視我們與軟件的關係,認識到技術背後的復雜性與風險。通過深入剖析“緻命Bug”的發生機製,本書旨在喚醒我們對軟件質量的警覺,並為構建一個更安全、更可靠的數字未來貢獻力量。它是一麵警示的鏡子,也是一盞引路明燈,照亮我們在技術海洋中前行的道路。

用戶評價

評分

我是一名軟件測試工程師,每天的工作都圍繞著“發現Bug”展開。我一直覺得,我的工作就是個“找茬”的活,把那些不符閤預期的東西挑齣來。但是,讀瞭這本書之後,我纔真正理解到,我這份工作的意義遠不止於此。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微小的Bug,一旦齣現在關鍵的節點,它能夠引發多麼可怕的連鎖反應。我記得書裏講到一個關於自動駕駛汽車的案例,一個隱藏瞭多年的算法Bug,最終導緻瞭嚴重的交通事故。作者在分析這個Bug時,不僅僅是描述瞭它的技術細節,更是描繪瞭受害者傢屬的悲痛,以及整個社會對自動駕駛技術的信任危機。這讓我第一次如此深刻地體會到,我的工作不僅僅是為瞭讓産品“可用”,更是為瞭守護用戶的安全和信任。這本書讓我更加堅定瞭我的職業信念,也讓我開始反思,我是否能夠做得更好?除瞭機械地執行測試用例,我是否能夠更深入地思考潛在的風險,更主動地去提齣改進建議?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扇新的大門,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廣闊、更具挑戰性的職業前景,也讓我認識到,作為一名測試人員,我肩負的責任有多麼重大。

評分

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的思維方式被徹底顛覆瞭。過去,我一直認為軟件開發是一個高度理性、邏輯嚴謹的過程,每一個環節都應該在控製之中。然而,這本書用一係列觸目驚心的案例,狠狠地扇瞭我一巴掌。從航天飛機的失誤到金融係統的崩潰,再到醫療設備的安全隱患,作者如同一個技藝精湛的解剖師,將那些隱藏在繁復代碼中的“病竈”一一呈現。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個關於航空管製係統的章節,一個小小的優先級判斷錯誤,差點釀成一場空中浩劫。作者在描述那一刻的緊張和絕望時,字裏行間都充滿瞭畫麵感,我仿佛能聽到警報聲此起彼伏,飛行員們在生死邊緣掙紮。更讓我驚嘆的是,作者並沒有停留在羅列失敗案例,而是深入分析瞭這些“Bug”産生的根本原因:是流程上的漏洞?是溝通上的障礙?是團隊文化的問題?還是人類自身認知的局限性?這種多維度的審視,讓我看到瞭軟件缺陷背後所摺射齣的復雜人性和社會因素。這本書迫使我去思考,技術本身是中立的,但它的應用卻充滿瞭不確定性,而所謂的“完美”往往是脆弱的假象。它讓我認識到,對風險的敬畏,對細節的極緻追求,以及跨學科的協作,纔是避免災難的關鍵。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非常有吸引力,那種深邃的藍色背景,中間跳躍著一個紅色的、不規則的符號,仿佛在訴說著一種危險和神秘。我拿到它的時候,第一感覺就是它絕對不是一本輕鬆的讀物,而是一場關於技術深淵的探索。我本身不是一個純粹的程序員,但我對科技發展帶來的那些不為人知的隱患一直充滿好奇。尤其是近年來,我們經常聽到各種因軟件錯誤導緻的大規模係統癱瘓、數據泄露,甚至是影響到日常生活方方麵麵的災難性事件,這些都讓我深思。我一直想知道,那些看似微小的代碼缺陷,是如何演變成足以顛覆整個體係的“緻命Bug”的?這本書的名字恰好擊中瞭我的痛點,它承諾要揭示那些不為人知的幕後故事,那些隱藏在完美用戶界麵下的脆弱邏輯。我期待它能像一部引人入勝的紀錄片,用生動的故事和案例,深入淺齣地講解那些復雜的概念,讓我們這些非專業人士也能理解其精髓。我希望作者能夠帶領我穿越代碼的迷宮,去感受那些曾經發生過的驚心動魄的事件,去瞭解那些在危機時刻奮力挽救的技術人員的心路曆程,以及從這些事件中我們能汲取到哪些寶貴的教訓,以避免重蹈覆轍。這本書的價值,我預感將遠不止於技術層麵,它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在追求技術進步的同時,需要付齣的審慎和責任。

評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是一種全新的視角來審視技術的發展。我一直認為,科技進步是綫性的,是不斷朝著更美好、更高效的方嚮前進的。但這本書卻以一種近乎殘酷的方式,揭示瞭科技發展背後潛藏的巨大風險。作者沒有迴避那些令人不安的細節,而是將那些曾經發生的、足以讓很多人損失慘重甚至付齣生命的“Bug”赤裸裸地展現在讀者麵前。讓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書中對一些大型項目在開發過程中遇到的種種阻礙和失誤的描繪,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疏忽,最終卻成為瞭吞噬整個項目的“毒藥”。這讓我不禁思考,我們是否過於自信地追求“更快、更強”,而忽略瞭“更穩、更安全”的重要性?這本書讓我認識到,技術的光鮮亮麗之下,隱藏著無數需要被審視和警惕的隱患。它不僅僅是關於軟件缺陷,更是一種關於“失敗的哲學”,一種關於如何從錯誤中學習,如何建立更 robust(健壯)的係統和流程的深刻反思。它迫使我重新審視我對技術進步的理解,認識到每一次的突破都可能伴隨著巨大的代價,而對這些代價的認識,恰恰是我們繼續前進的動力和指南。

評分

我一直對工程領域的“偶然性”和“必然性”之間的微妙關係很感興趣,而這本書在這方麵給予瞭我極大的啓發。作者通過大量真實案例,巧妙地將那些看似偶然的軟件缺陷,背後卻有著深刻的必然邏輯展現在我們麵前。比如,一個在某個特定條件下纔會觸發的“Bug”,其根源可能在於項目管理中的某個決策失誤,或者是一個被忽視的行業標準。這本書讓我明白瞭,很多災難並非憑空而來,它們是無數個小小的失誤、錯誤的判斷、以及思維盲區纍積的必然結果。作者在分析這些案例時,並沒有簡單地指責某個個人或團隊,而是深入挖掘瞭導緻這些問題的深層原因,包括技術架構的缺陷、溝通機製的失效、以及組織文化的影響。這讓我看到瞭“緻命Bug”的齣現,往往是一個係統性問題的體現。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是揭露瞭失敗,更是提供瞭一個寶貴的學習平颱,讓我們能夠從彆人的錯誤中汲取教訓,從而構建齣更具韌性、更可靠的係統。它讓我明白,真正的工程智慧,在於預見風險,管理風險,並在不可避免的錯誤中找到學習和成長的機會。

評分

好貴啊 就當作科普瞭 感覺不值

評分

書還不錯的~書還不錯的~書還不錯的~書還不錯的~書還不錯的~書還不錯的~

評分

不錯,書籍挺新的,還可以。

評分

不錯

評分

評分

睡前讀物

評分

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

評分

挺好的 印刷清晰 買瞭送給同事 還沒看 不過應該還不錯

評分

不錯不錯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