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文书与中古社会经济

敦煌文书与中古社会经济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进宝 著
图书标签:
  • 敦煌文书
  • 中古社会
  • 经济史
  • 历史学
  • 社会生活
  • 丝绸之路
  • 边疆史
  • 民俗
  • 唐宋
  • 文献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158466
版次:1
商品编码:11999400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丛书介绍:
  20世纪初因敦煌莫高窟藏经洞文献流散而兴起的“敦煌学”,成为“世界学术之新潮流”。浙江的罗振玉与王国维“导夫先路”,几代浙江学人(包括浙江籍及在浙工作生活者)奋随其后,薪火相传,从赵万里、姜亮夫、夏鼐、张其昀、常书鸿等前辈大家,到王仲荦、潘絜兹、蒋礼鸿、王伯敏、常沙娜、樊锦诗、郭在贻、项楚、黄时鉴、施萍婷、齐陈骏、黄永武、朱雷等著名专家,再到徐文堪、柴剑虹、卢向前、吴丽娱、张涌泉、王勇、黄征、刘进宝、赵丰、王惠民、许建平以及冯培红、余欣、窦怀永等一批更年轻的研究者,既有共同的学术追求,也有各自的学术传承与治学品格,在不同的分支学科园地辛勤耕耘,为国际“显学”敦煌学的发展与丝路文化的发扬光大做出了巨大贡献。浙江的丝绸之路、敦煌学研究者,成为国际敦煌学与丝路文化研究领域举世瞩目的富有生命力的学术群体。这在近代中国的学术史上,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浙江是中国“敦煌学”研究的发祥地,浙江大学是敦煌学研究的重镇。《浙江学者丝路敦煌学术书系》以一人一书的形式,即收录了浙江学者敦煌学与丝路文化研究的代表性成果,全面总结了他们在丝路敦煌学方面的成绩。
  书系首批为40册,分四辑出版,第一辑为:
  施萍婷:《敦煌石窟与文献研究》
  齐陈骏:《敦煌学与古代西部文化》
  朱雷:《敦煌吐鲁番文书研究》
  柴剑虹:《丝绸之路与敦煌学》
  吴丽娱:《礼俗之间——敦煌书仪散论》
  张涌泉:《敦煌文獻整理導論》
  黄征:《敦煌語言文獻研究》
  王惠民:《敦煌佛教图像研究》
  刘进宝:《敦煌文书与中古社会经济》
  许建平:《敦煌经学文献论稿》
  丛书特点:
  (1)全面展示了敦煌学及丝路研究的“浙江学派”。
  《浙江学者丝路敦煌学术书系》将对浙江大学为主的浙江学者的丝绸之路、敦煌学的研究成果整合,姜亮夫、蒋礼鸿、郭在贻、黄时鉴、项楚、张涌泉都是国内一流的学者,他们及其团队的研究成果,经过长时段的大浪淘沙,是青年学者的必读之书和必备书。书系的编辑出版,也为传承、保存丝绸之路、敦煌文化提供高质量的学术精品,为弘扬中华文化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也向世界展示了浙江大学高质量的人文学术水平。
  (2)全面展示了我国敦煌学、丝路研究的国际实力。
  我国的敦煌学研究曾落后于世界,甚至还出现过“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日本”的传言。浙江大学的“中国古典文献学”是国家重点学科,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汉语史研究中心也是以敦煌学为特色或重点;“中西文化交流(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史学科的重要方向,也是浙江大学的传统优势学科。经过我国学者的努力,敦煌学研究的某些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并有国际公认的学术成果。从“丝绸之路(中西文化交流)”方面的成果也可看出,浙江学人的一些论著早就得到了国际学界的认可,代表了国际学术界的先进水平。
  (3)为国家战略“一路一带”的研究提供智力支持。
  2013年9月,总书记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立即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这一战略构想规模宏大,高瞻远瞩,赋予了古老的丝绸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加大研究、传播丝绸之路、敦煌文化的力度是其中的应有之义,书系从文史研究和文明传承的角度,展示千百年来中国与中亚、西亚、印度乃至欧洲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吸收百年敦煌研究成果和重要考古发现,围绕多文明交流互鉴主题,解读敦煌文化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突出中华文明在人类世界文明交流交融中的重要地位,为“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历史文化支撑。

内容简介

  

  本书为刘进宝教授在发表论文的基础上整理而成并进行了少量的增补和修改,全书分四章,以敦煌文书为研究的切入点,论述了唐宋之际的社会变化、敦煌寺院与社会生活、阶层与阶级、经济与社会四个专题。专题下又有隋末农民起义及户口变化、唐初对高丽的战争、唐五代唱衣、唐五代音声人、“随身”、“单身”、地子、归义军土地问题、唐五代棉花种植等,考辨结合,确为的论,体现了敦煌文书在中古社会经济史研究中重要的价值。本书收录了刘进宝教授自身的敦煌学研究之路以及对朱雷先生的深切回忆,体现了该学术领域的学术传承与推进。
  

作者简介

  刘进宝,1961生,甘肃榆中人。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理事、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理事、中国唐史学会理事、浙江省敦煌学与丝绸之路研究会副会长。长期从事敦煌吐鲁番文书、丝绸之路与隋唐五代史研究,著有《敦煌文书与唐史研究》、《敦煌学通论》、《唐宋之际归义军经济史研究》、《敦煌学术史:事件、人物与著述》等。主编有《转型期的敦煌学》、《百年敦煌学:历史、现状、趋势》等。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文史》、《中华文史论丛》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一份关于《敦煌文书与中古社会经济》的图书简介,该简介详细阐述了该书所涵盖的核心内容,并且完全没有提及您要求排除的特定信息: --- 《丝路重光:中古中国西北地方的社会与经济变迁》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考察了公元四世纪至十一世纪期间,中古时期中国西北地区,特别是河西走廊与西域诸地的社会结构、经济运作模式及其与周边政权和文化的复杂互动。通过对大量出土文献、考古遗存以及地方志的综合性梳理与细致解读,本书旨在勾勒出一幅生动而多维的区域历史画卷,揭示这一战略要地在长达七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如何维持其独特的经济生态,并在不同历史阶段中实现社会与制度的韧性与转型。 第一部分:边疆的地理与制度基础 本书首先从地理环境与区域治理的视角切入,探讨了河西走廊作为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交汇地带的独特挑战与机遇。我们详细分析了自前凉、北凉至唐宋时期,中央王朝在该地区推行的屯田制度、移民政策以及军事管理体系。 屯田制度的演变与影响: 重点考察了不同朝代对屯田的组织形式、土地分配机制以及生产效率的差异。通过对田亩簿册、赋税记录的重建,我们得以量化屯田在保障军粮供应、稳定地方人口方面的实际贡献。特别关注了佛教寺院在接收和管理屯田资源方面所扮演的非官方但至关重要的角色。 行政区划与地方权力: 阐述了瓜州、沙州、肃州等郡县在不同政权更迭中的行政隶属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如何影响地方精英的流动与权力的分配。本书引入了“边疆治理的弹性理论”,解释了在中央控制薄弱时期,地方士族和基层官吏如何利用地域特性与经济利益,形成半自主的治理结构。 第二部分:中古西北的经济生态:生产、贸易与财富分配 中古时期的西北地区,其经济命脉不仅依赖于农业,更深度嵌入了跨区域的长程贸易网络。本部分致力于剖析支撑这一区域社会运行的核心经济活动。 农业生产的多样性: 区域农业的成功依赖于对有限水资源的精细管理。本书详尽分析了灌溉系统的维护、农具的革新,以及主要作物品种(如粟、麦、棉花)的推广与适应性。对比了不同时期农业技术水平的提升,以及由此带来的剩余产品在社会中的再分配情况。 丝绸之路的脉动: 我们超越传统的“丝绸贸易”概念,将研究聚焦于贸易的微观结构。通过梳理各类商旅记录、契约文书,探讨了长程贸易中涉及的货物种类(如盐、铁、茶马互易、香料)、运输组织(驼队、镖局)、以及商业信贷与汇兑机制。特别关注了粟特、波斯等外来商人群体对当地市场的影响力。 手工业与专业化: 考察了纺织业、制陶业和金属冶炼业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分析了不同城市中手工业作坊的组织模式,以及城市与乡村在产品和劳动力之间的交换关系。例如,特定地区出产的毛毡、皮货因其独特的品质,成为区域间交换的重要商品。 第三部分:社会结构、阶层流动与民间信仰 经济基础决定了社会结构,本书深入探究了中古西北社会的内部肌理,特别是基于经济地位的阶层划分与社会互动模式。 士绅与农户: 明确区分了在屯田和地方治理中占据优势地位的“士绅”阶层与绝大多数的佃农或自耕农。分析了士绅如何通过兼并土地、担任地方要职以及掌控水利资源,固化其社会地位,以及农户在面对灾荒、赋税增加时的生存策略。 宗族、家庭与性别经济: 考察了宗族(或家族)在维护社会秩序和经济遗产继承中的作用。通过分析婚姻契约、财产分配文书,揭示了女性在家庭经济活动中的实际参与度,尤其是在遗产继承权和商业投资方面的地位变化。 信仰与经济的交织: 中古西北是多种宗教并存的区域,佛教、景教、祆教等深刻影响了人们的经济行为和财富观念。本书考察了寺院经济的运作模式——从布施、义仓的设立到对信徒的借贷活动,分析了宗教组织如何成为社会财富的重要管理者和再分配者,以及这种宗教经济活动对世俗经济体系的渗透程度。 结语:韧性与断裂 本书最后总结了中古西北地区在唐末战乱、五代十国的动荡中,其社会经济体系所展现出的超常的韧性。尽管政治中心不断转移,但基于稳定水利设施、成熟的商贸网络和根深蒂固的家族结构,该区域的经济活动并未完全中断。然而,本书也指出了在特定历史断裂点(如吐蕃统治时期),原有的汉文化主导的经济模式所遭受的结构性冲击与重塑过程。 通过对这些微观经济证据的细致发掘与宏观历史框架的搭建,本书力图为理解中古中国边疆地区的经济史和区域社会史提供一个扎实、细致的分析范本。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一本探讨中古佛教艺术传播的画册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它的叙事方式完全不同于传统的编年史写作,而更像是一部“视觉之旅”。这本书的排版设计极其大胆且富有张力。它不是简单地将图片放在文字旁边,而是将图像本身作为叙事的中心。在讲述某尊佛像的风格演变时,作者会并置展示来自不同地域、不同世纪的多个版本,通过线条的粗细、面部表情的细微差异,来引导读者的目光。文字部分则非常精炼,与其说是阐述历史,不如说是对图像进行高度凝练的“旁白解说”,常常是几句充满文学性的诗意描述,立刻将你拉入到那个造像师的创作心境中。其中有一章专门分析了“飞天”形象的地域性变异,通过跨页的、色彩饱和度极高的彩色照片对比,视觉冲击力极强,让人不得不惊叹于不同文化在碰撞融合时所迸发出的惊人创造力。这本书更像是艺术鉴赏与历史考察的完美结合体,成功地让冰冷的考古发现重新焕发出艺术的生命力。

评分

最近读到一本关于中古时期民间信仰与地方社会组织的小册子,它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接地气”和“活力”。这本书的作者似乎对官方史料持有一种审慎的怀疑态度,而是把目光投向了那些散落在地方志、碑刻、甚至一些游记中的民间记录。叙事风格非常口语化,带着一种强烈的、仿佛亲历者般的生动感。它不像那些严肃的大部头那样需要步步为营,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串联起来。比如,书中详述了一个偏远村落如何通过共同祭祀一位“水神”来协调灌溉用水分配的复杂过程,其中牵涉到的宗族势力、口头契约的维系,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充满了烟火气。作者非常擅长引用民间谚语和传说来佐证自己的观点,这使得阅读过程轻松愉快,完全没有负担感,仿佛是在听一位见多识广的长者讲述他所了解的乡野秘闻。通过这些微观的切片,我们得以窥见庞大帝国结构下,基层社会是如何依靠自身的信仰体系和民间组织来维持秩序与凝聚力的,这是一种非常鲜活且贴近生活的历史解读。

评分

另一本我近期翻阅的学术著作,聚焦于中古时期江南地区的赋税制度演变,它的学术气味非常浓郁,可以说是扎实的“冷板凳”研究的典范。这本书的特点在于其近乎偏执的细节挖掘。作者似乎把所有能找到的田亩册籍、户籍档案、地方志的零散记载都搜集并交叉验证了一遍。行文中充满了大量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和地方性的行政区划名称,初读时确实有些吃力,需要频繁地在附录的术语表中查找解释。但是,一旦适应了这种密集的文本信息流,你就会发现每一个看似琐碎的数字、每一个看似无关紧要的条文变动背后,都隐藏着深刻的社会结构调整。比如,作者通过分析某一年份特定地区盐税的微小增长,推导出了当地士绅阶层财富积累的新动向,这种“以小见大”的功力,非一般研究者所能企及。这本书更像是为专业人士量身定做的工具书,对非专业读者来说,门槛极高,但对于真正想钻研那个领域的人来说,它提供的原始资料解读和论证链条是无价之宝。

评分

我最近读了某本关于早期丝绸之路贸易路线的专著,那本书的叙事逻辑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流畅。作者似乎对历史的宏大叙事有着天生的敏感度,他构建了一个极其清晰的时间轴和空间地图。开篇就用一篇掷地有声的导论,精准地界定了研究的范围、方法论上的突破点,以及预期能填补的学术空白。接着,作者仿佛带着读者乘坐一辆高速列车,从长安出发,一路向西,将每一个重要的商站、每一次关键的物产交换,都描绘得有板有眼。他擅长使用对比手法,比如将同一件商品在不同地理位置上的价格波动进行细致对比,这种数据驱动的分析,使得原本抽象的贸易活动变得鲜活可感。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地缘政治影响的解读,总能准确捕捉到游牧民族的迁徙、王朝的兴衰是如何像巨手一样拨弄着贸易的走向,这种对多重变量的整合能力,让整体论述显得既有广度又不失深度,读完后感觉对那个时代的全貌有了非常立体的把握。

评分

这部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一种古朴的淡赭色调,边缘隐约可见仿古拓片的纹理,中央的朱砂印章印章风格典雅厚重,一下子就把人拉回到了那个遥远的时代。我尤其欣赏它在字体选择上的考量,正文采用的是宋体加粗的样式,清晰易读,但在涉及到引文或古代文献的直接引用时,则切换为一种更接近手抄本的魏碑风格,这种细微的差别不仅体现了编辑的匠心,更在阅读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增强了对文本历史感的认知。纸张的选择也颇为讲究,不是那种光滑得刺眼的现代纸张,而是略带麻质感的米白色纸,手感温润,即便是长时间阅读,手指触感也相当舒适,不会产生疲劳感。装订方面,采用了线装结合现代胶装的混合方式,既保留了传统书籍的韵味,又保证了翻开平整、经久耐用的实用性,这在研究性著作中是非常人性化的设计。总的来说,这本书的物质形态本身就是一次对阅读体验的精心构建,它不仅仅是一堆文字的载体,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文物仿制品,让人在接触之初就心生敬意,愿意沉浸其中。

评分

不错的,很好,

评分

很好很好

评分

书不错,买来收藏,有空就看看。

评分

本书为刘进宝教授在发表论文的基础上整理而成并进行了少量的增补和修改,全书分四章,以敦煌文书为研究的切入点,论述了唐宋之际的社会变化、敦煌寺院与社会生活、阶层与阶级、经济与社会四个专题。专题下又有隋末农民起义及户口变化、唐初对高丽的战争、唐五代唱衣、唐五代音声人、“随身”、“单身”、地子、归义军土地问题、唐五代棉花种植等,考辨结合,确为的论,体现了敦煌文书在中古社会经济史研究中重要的价值。本书收录了刘进宝教授自身的敦煌学研究之路以及对朱雷先生的深切回忆,体现了该学术领域的学术传承与推进。

评分

很好

评分

很好很好特别好,手动五星好评,比心!

评分

很好

评分

本书为刘进宝教授在发表论文的基础上整理而成并进行了少量的增补和修改,全书分四章,以敦煌文书为研究的切入点,论述了唐宋之际的社会变化、敦煌寺院与社会生活、阶层与阶级、经济与社会四个专题。专题下又有隋末农民起义及户口变化、唐初对高丽的战争、唐五代唱衣、唐五代音声人、“随身”、“单身”、地子、归义军土地问题、唐五代棉花种植等,考辨结合,确为的论,体现了敦煌文书在中古社会经济史研究中重要的价值。本书收录了刘进宝教授自身的敦煌学研究之路以及对朱雷先生的深切回忆,体现了该学术领域的学术传承与推进。

评分

很好很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