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刘进宝教授在发表论文的基础上整理而成并进行了少量的增补和修改,全书分四章,以敦煌文书为研究的切入点,论述了唐宋之际的社会变化、敦煌寺院与社会生活、阶层与阶级、经济与社会四个专题。专题下又有隋末农民起义及户口变化、唐初对高丽的战争、唐五代唱衣、唐五代音声人、“随身”、“单身”、地子、归义军土地问题、唐五代棉花种植等,考辨结合,确为的论,体现了敦煌文书在中古社会经济史研究中重要的价值。本书收录了刘进宝教授自身的敦煌学研究之路以及对朱雷先生的深切回忆,体现了该学术领域的学术传承与推进。
刘进宝,1961生,甘肃榆中人。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理事、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理事、中国唐史学会理事、浙江省敦煌学与丝绸之路研究会副会长。长期从事敦煌吐鲁番文书、丝绸之路与隋唐五代史研究,著有《敦煌文书与唐史研究》、《敦煌学通论》、《唐宋之际归义军经济史研究》、《敦煌学术史:事件、人物与著述》等。主编有《转型期的敦煌学》、《百年敦煌学:历史、现状、趋势》等。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文史》、《中华文史论丛》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
我对一本探讨中古佛教艺术传播的画册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它的叙事方式完全不同于传统的编年史写作,而更像是一部“视觉之旅”。这本书的排版设计极其大胆且富有张力。它不是简单地将图片放在文字旁边,而是将图像本身作为叙事的中心。在讲述某尊佛像的风格演变时,作者会并置展示来自不同地域、不同世纪的多个版本,通过线条的粗细、面部表情的细微差异,来引导读者的目光。文字部分则非常精炼,与其说是阐述历史,不如说是对图像进行高度凝练的“旁白解说”,常常是几句充满文学性的诗意描述,立刻将你拉入到那个造像师的创作心境中。其中有一章专门分析了“飞天”形象的地域性变异,通过跨页的、色彩饱和度极高的彩色照片对比,视觉冲击力极强,让人不得不惊叹于不同文化在碰撞融合时所迸发出的惊人创造力。这本书更像是艺术鉴赏与历史考察的完美结合体,成功地让冰冷的考古发现重新焕发出艺术的生命力。
评分最近读到一本关于中古时期民间信仰与地方社会组织的小册子,它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接地气”和“活力”。这本书的作者似乎对官方史料持有一种审慎的怀疑态度,而是把目光投向了那些散落在地方志、碑刻、甚至一些游记中的民间记录。叙事风格非常口语化,带着一种强烈的、仿佛亲历者般的生动感。它不像那些严肃的大部头那样需要步步为营,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串联起来。比如,书中详述了一个偏远村落如何通过共同祭祀一位“水神”来协调灌溉用水分配的复杂过程,其中牵涉到的宗族势力、口头契约的维系,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充满了烟火气。作者非常擅长引用民间谚语和传说来佐证自己的观点,这使得阅读过程轻松愉快,完全没有负担感,仿佛是在听一位见多识广的长者讲述他所了解的乡野秘闻。通过这些微观的切片,我们得以窥见庞大帝国结构下,基层社会是如何依靠自身的信仰体系和民间组织来维持秩序与凝聚力的,这是一种非常鲜活且贴近生活的历史解读。
评分另一本我近期翻阅的学术著作,聚焦于中古时期江南地区的赋税制度演变,它的学术气味非常浓郁,可以说是扎实的“冷板凳”研究的典范。这本书的特点在于其近乎偏执的细节挖掘。作者似乎把所有能找到的田亩册籍、户籍档案、地方志的零散记载都搜集并交叉验证了一遍。行文中充满了大量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和地方性的行政区划名称,初读时确实有些吃力,需要频繁地在附录的术语表中查找解释。但是,一旦适应了这种密集的文本信息流,你就会发现每一个看似琐碎的数字、每一个看似无关紧要的条文变动背后,都隐藏着深刻的社会结构调整。比如,作者通过分析某一年份特定地区盐税的微小增长,推导出了当地士绅阶层财富积累的新动向,这种“以小见大”的功力,非一般研究者所能企及。这本书更像是为专业人士量身定做的工具书,对非专业读者来说,门槛极高,但对于真正想钻研那个领域的人来说,它提供的原始资料解读和论证链条是无价之宝。
评分我最近读了某本关于早期丝绸之路贸易路线的专著,那本书的叙事逻辑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流畅。作者似乎对历史的宏大叙事有着天生的敏感度,他构建了一个极其清晰的时间轴和空间地图。开篇就用一篇掷地有声的导论,精准地界定了研究的范围、方法论上的突破点,以及预期能填补的学术空白。接着,作者仿佛带着读者乘坐一辆高速列车,从长安出发,一路向西,将每一个重要的商站、每一次关键的物产交换,都描绘得有板有眼。他擅长使用对比手法,比如将同一件商品在不同地理位置上的价格波动进行细致对比,这种数据驱动的分析,使得原本抽象的贸易活动变得鲜活可感。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地缘政治影响的解读,总能准确捕捉到游牧民族的迁徙、王朝的兴衰是如何像巨手一样拨弄着贸易的走向,这种对多重变量的整合能力,让整体论述显得既有广度又不失深度,读完后感觉对那个时代的全貌有了非常立体的把握。
评分这部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一种古朴的淡赭色调,边缘隐约可见仿古拓片的纹理,中央的朱砂印章印章风格典雅厚重,一下子就把人拉回到了那个遥远的时代。我尤其欣赏它在字体选择上的考量,正文采用的是宋体加粗的样式,清晰易读,但在涉及到引文或古代文献的直接引用时,则切换为一种更接近手抄本的魏碑风格,这种细微的差别不仅体现了编辑的匠心,更在阅读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增强了对文本历史感的认知。纸张的选择也颇为讲究,不是那种光滑得刺眼的现代纸张,而是略带麻质感的米白色纸,手感温润,即便是长时间阅读,手指触感也相当舒适,不会产生疲劳感。装订方面,采用了线装结合现代胶装的混合方式,既保留了传统书籍的韵味,又保证了翻开平整、经久耐用的实用性,这在研究性著作中是非常人性化的设计。总的来说,这本书的物质形态本身就是一次对阅读体验的精心构建,它不仅仅是一堆文字的载体,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文物仿制品,让人在接触之初就心生敬意,愿意沉浸其中。
评分不错的,很好,
评分很好很好
评分书不错,买来收藏,有空就看看。
评分本书为刘进宝教授在发表论文的基础上整理而成并进行了少量的增补和修改,全书分四章,以敦煌文书为研究的切入点,论述了唐宋之际的社会变化、敦煌寺院与社会生活、阶层与阶级、经济与社会四个专题。专题下又有隋末农民起义及户口变化、唐初对高丽的战争、唐五代唱衣、唐五代音声人、“随身”、“单身”、地子、归义军土地问题、唐五代棉花种植等,考辨结合,确为的论,体现了敦煌文书在中古社会经济史研究中重要的价值。本书收录了刘进宝教授自身的敦煌学研究之路以及对朱雷先生的深切回忆,体现了该学术领域的学术传承与推进。
评分很好
评分很好很好特别好,手动五星好评,比心!
评分很好
评分本书为刘进宝教授在发表论文的基础上整理而成并进行了少量的增补和修改,全书分四章,以敦煌文书为研究的切入点,论述了唐宋之际的社会变化、敦煌寺院与社会生活、阶层与阶级、经济与社会四个专题。专题下又有隋末农民起义及户口变化、唐初对高丽的战争、唐五代唱衣、唐五代音声人、“随身”、“单身”、地子、归义军土地问题、唐五代棉花种植等,考辨结合,确为的论,体现了敦煌文书在中古社会经济史研究中重要的价值。本书收录了刘进宝教授自身的敦煌学研究之路以及对朱雷先生的深切回忆,体现了该学术领域的学术传承与推进。
评分很好很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