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书籍文库:教育伦理探微
原价:63.00元
作者:吕朝
出版社:中国书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1-01
ISBN:9787506831154
字数:
页码:31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中国书籍文库:教育伦理探微》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直追教育伦理的基本问题,论述六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教育伦理的历史轨迹。第二,透视教育的新视野。第三,对伦理学的当代解读。第四,现代教育的伦理批判。第五,教育伦理的本质。第六,实现教育伦理本质的条件。第二部分是进入教育的具体领域,对构成教育的各个要素作伦理的审视,然后得出相应的命题。
内容提要
《中国书籍文库:教育伦理探微》作者以宏大的视野,综合哲学、人类学、社会 学、教育学、伦理学等多种学科,以独到的见解、细腻的笔触,生动的语言 描述了教育伦理的历史轨迹,提出了透视教育的新视野,解读了伦理的人性 意蕴,批判了教育的伦理缺失,分析了教育伦理的本质内核,阐述了实现教 育伦理的基本条件。同时以浓郁的人伦情怀概括出教育伦理的六大命题:学 校是化育学生性情的圣所;教学是成就学生人生的桥梁;教师是缔造自身幸 福的使者;学生是完善自身性情的主人;课程是滋润学生心田的汁液;方法 是开启学生心智的明灯。《中国书籍文库:教育伦理探微》站在时代的前沿,用智慧的光亮、思想的魅力、文字的优美勾勒了教育伦理的全新领域,也为人们从事教育、培养“既美且善”的人开辟了新的道路。
目录
上篇 教育伦理的基本问题
一、教育伦理的历史轨迹
(一)古代教育:朴素的全方位的伦理精神的渗透
(二)近代教育:分门别类的各门学科知识的传授
(三)当代教育:新型的伦理精神成为教育的灵魂
二、透视教育的新视点
(一)知识一能力的视野
(二)生命一情感的视野
(三)哲人一理性的视野
(四)道德一人格的视野
(五)生活一成长的视野
(六)伦理一人的视野
三、对伦理学的当代解读
(一)对伦理学的解读
(二)对伦理的解读
(三)伦理和道德关系辨析
四、现代教育的伦理批判
(一)没有了冷静
(二)没有了头脑
(三)没有了信仰
(四)没有了崇高
(五)没有了学问
(六)没有了人格
(七)没有了神圣
(八)没有了涵养
五、教育伦理的本质
六、实现教育伦理本质的条件
(一)让学生健康地成长
(二)让学生很好地生活
下篇 教育伦理的基本命题
一、学校是化育学生性灵的圣所
(一)学校是现代社会最神圣的地方
(二)学校唯一的目的是人
(三)成就人的本质就是成就人的“性灵”
(四)人性生长的途径是化育
二、教学是成就学生人生的桥梁
(一)教学活动的核心是人
(二)教学活动的意义是成就人生
(三)教学活动的过程是成就学生人生的桥梁
三、教师是缔造自身幸福的使者
(一)这是一个需要幸福的时代
(二)教师幸福的重要性
(三)教师幸福沦落的危险
(四)教师幸福的特点
(五)获得幸福的思维方法
(六)幸福教师的本质
(七)教师幸福的内容
四、学生是完善自身性情的主人
(一)认识学生
(二)学生成长的困境
(三)树立适合学生成长的教育理念
五、课程是滋润学生心田的汁液
(一)课程的源起
(二)课程的两种本质
(三)课程的大小观
(四)课程的核心观
(五)教材的精神涵养
六、方法是开启学生心智的明灯
(一)认识方法
(二)大师的方法
(三)方法的意义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介绍
吕朝?,男,甘肃合水人,1990年7月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政治系,获法学学士学位;2004年获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现为陇东学院教务处副处长、教授,主要从事哲学、伦理学、教育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近年来主持完成6项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硕士毕业论文《教学过程中的伦理问题研究》入选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出版的学术专著《性情教育》获甘肃省高校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负责完成的“陇东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获甘肃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文摘
序言
另有一部从文化人类学角度切入的中国史著作,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它完全避开了传统的帝王将相线性叙事,转而关注普通民众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生存状态与文化心理。作者大量引用了民间故事、地方志中的风俗记录,甚至包括古代的医学典籍中对日常生活的描摹。比如,书中对唐宋时期城市商业繁荣的描述,不再仅仅停留在税收数字和官府管理层面,而是细致地描绘了市井小贩的叫卖声、不同地域商帮之间的行话暗语,以及士人阶层对市井文化的复杂心态。这种写法使得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政治事件堆砌,而是充满了烟火气和人情味,让人仿佛能闻到宋代酒楼里的脂粉香和丝竹声。虽然在宏观的政治变动上着墨不多,但它成功地让人理解了,支撑起庞大帝国运转的,终究是千千万万个鲜活的个体及其生活方式。
评分最近翻阅了一些关于中国历史的书籍,发现很多作品在叙述的角度和侧重点上各有千秋,让人在吸收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不同作者对同一段历史的独特理解。比如,有一本我正在看的通史,它在处理先秦时期的社会结构演变时,花费了大量的篇幅去解析甲骨文和青铜器铭文背后的权力关系,文字非常细密,对宗法制度的讨论深入到了日常祭祀和土地分配的细节,读起来感觉就像是跟着考古学家一起在现场触摸历史的纹理。作者似乎特别热衷于考证那些零散的文献记载,试图重建一个比教科书上更加立体、也更为复杂的早期王朝图景。这种钻研精神固然可贵,但有时会让人觉得叙述的节奏略显缓慢,尤其是在涉及具体制度的解释时,需要极大的耐心去跟上作者的思路。不过,一旦领会了其中的逻辑,对理解后世儒家思想的源头便大有裨益。
评分相较于前几本侧重于制度或民俗的著作,有一本关于魏晋南北朝历史的译著,则着重于思想领域的剧烈碰撞与重构。该书的行文风格非常具有学理性,大量引用了对《庄子》《老子》以及佛学经典的精微解读,旨在说明在王朝更迭带来的巨大社会动荡中,知识分子是如何通过对“玄学”和“禅宗”的探寻,来重建个体精神世界的意义的。作者花了极大的笔墨去梳理不同学派对“有”与“无”、“名”与“实”的辩论,文字间充满了哲学思辨的张力。对于不熟悉那个时代具体政治斗争的人来说,初读可能会感到有些晦涩,因为它要求读者不仅要了解历史背景,还要对中国古典哲学乃至外来的佛教义理有基本的概念。但一旦进入其逻辑体系,便能体会到那个“士人精神”的黄金时代是如何在乱世中淬炼出其思想的锋芒。
评分我最近在读的一本聚焦于明清转型期的研究,其特点在于它采用了“自下而上”的视角来审视帝国晚期的危机与应对。这本书没有过多纠缠于康乾盛世的虚假繁荣,而是将焦点放在了地方士绅、乡绅阶层与中央政府之间的权力博弈上。作者通过分析地方性的契约文书、宗族族谱以及地方冲突的记录,揭示了在国家权力衰微的背景下,地方精英是如何通过建立自己的治理网络来维持社会秩序,以及这种地方自治如何反过来制约了中央政府的政策推行能力。特别是书中对湘军、淮军等地方武装兴起的分析,被置于整个社会结构松动的背景下,而非仅仅视为军事事件。这种对权力“渗透”而非“统治”的理解,为理解中国传统政治的韧性与局限提供了一个非常现代的分析框架,观点犀利,论证扎实。
评分还有一本我最近感兴趣的是一本聚焦于近代化进程的断代史,它突破了传统上以“器物—制度—思想”的单一演进模式。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着眼于清末民初“时间感”和“空间感”的革命性变化。作者通过分析报刊杂志、新式学堂的课程设置以及城市空间布局的变化,来探讨中国人是如何被动地、又在某种程度上主动地接受了西方的度量衡、纪年法和地理概念。例如,书中对比了传统“地方”与近代“国家”概念的转换,以及“速度”这一概念如何从慢节奏的农业社会渗透到工业和政治话语中。这种关注历史经验本身感受的写法,非常具有洞察力,它揭示了现代化绝非简单的技术引进,而是一场深刻的、对人类基本认知框架的重塑。读完后,我对理解当下社会对效率和进步的迷恋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评分好不错。
评分送货快,
评分不错,日本书还是很严谨
评分日本人对中国历史的分析与见解,确实具有独到的角度,而且通俗,可以扩大视野,推荐
评分很好,包装非常后,有时间再慢慢细读
评分好不错。
评分文轩的书绝对正品哦,质量不错,这次买的价格应该也是几家里面最便宜的。
评分非常好看的一套历史书
评分正版,很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