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近现代史.现代卷

日本近现代史.现代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仲涛 著
图书标签:
  • 日本史
  • 近现代史
  • 现代史
  • 历史
  • 政治
  • 文化
  • 社会
  • 东亚
  • 明治维新
  • 二战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出版集团,现代出版社
ISBN:9787514353495
版次:1
商品编码:12086328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一部全面了解日本社会前世今生不可不读物的作品。——甲午战争对于日本有何意义?日本对中国的入侵是必然的吗?“二战”前日本国内境况如何?“二战”后美国对日本的真实态度是怎样的?日本和美国是一条心吗?日本的经济泡沫如何产生?日本首相走马灯式地更替,有何深层次原因?安倍将把日本引向何方?日本的成败经验对于中国有何意义?

2、新史实的运用的作者,对日本进行近距离观察——政治、经济、文化、国民心理……多维度、全方面考察与评述。

3、历经多次打磨,中国人写的日本史方面的扛鼎力作。只有了解日本的过去,才能预判它的未来,做到未雨绸缪!


内容简介


甲午战争日本的胜利,揭开了日本现代史的序幕。本书正是从这个时间点开始一直讲述到如今安倍晋三再次执政这段时期的日本历史。从甲午战后日本的国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以及国际大环境讲起,理出了日本最终走向法西斯国家的逻辑线索。对“二战”后,在美国的改造和扶持下,日本如何抓住机遇对国家体制进行全面革新,并由此实现经济的复苏和崛起,同时又野心勃勃地谋求“政治大国”国际地位的企图心,进行了翔实的记录与的评析。

本书运用了许多新挖掘的史料,从日本国家的成长,国内政治、社会的民主化,对内的经济压榨与镇压,以及对外的帝国主义、军国主义侵略扩张政策这两条相互交错与相互影响的主线索展开,并辅以大量的经济、文化、国民心理等诸多层面的史实参照,构建了对日本得以进行近距离观察的一个历史维度。这就使本书能够成为一部全面理解当今日本社会现实的重要作品,并为这个国家发展走向的预判提供了充足的依据。此外,本书对战后日本经济崛起与衰落的原因,以及日本政党政治的演变等,也都给予了别具特色、富有创意的解读,很有借鉴意义。

本书两位作者都是日本史研究方面的专家,本书历经多次打磨,可谓中国人写的日本史方面的扛鼎力作。


作者简介

汤重南,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史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日本史学会名誉会长、中国中日关系史学会顾问、中日共同历史研究委员会中方委员、北京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会副会长。参与著作、主编的作品主要有《中日近代化比较》(日文版)、《日本帝国的兴亡》《日本文化与现代化》《日本文明》等近20部。另有《坂本龙马与倒幕维新》《独具特色的日本近代天皇制》《传统文化对近代中日两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双重作用》等百余篇论文。


目录

第一章 与列强为伍

一、甲午战后经营 …… 002

二、政党政治的进展 …… 009

三、八国联军 …… 026

四、日英同盟与日俄战争 …… 032

日英同盟 …… 032

日俄战争 …… 035

五、吞并朝鲜 …… 050

六、桂园时代 …… 060

第二章 “米骚动”与大正民主

一、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 084

参加“一战” …… 084

强迫中国接受“二十一条要求” …… 086

出兵西伯利亚—— 干涉苏俄革命 …… 087

朝鲜三一运动 …… 088

中国五四运动 …… 088

二、“米骚动” …… 090

三、大正民主运动与政党政治的形成 …… 093

关东大地震 …… 093

大正民主运动 …… 093

四、工农运动与日共成立 …… 096

社会运动 …… 096

日本共产党成立 …… 096

五、大正的文化 …… 099

近代文化的繁荣 …… 099

文学 …… 100

美术 …… 101

雕塑、建筑和工艺美术 …… 102

音乐 …… 103

戏剧和电影 …… 104

新闻媒体 …… 105

科学的进步 …… 105

日常生活 …… 107

六、经济危机 …… 111

第三章 走向法西斯与“大日本帝国”败亡

一、日本法西斯萌芽、军队法西斯兴起 …… 116

二、侵华战争与中国抗战 …… 120

九一八事变 …… 120

七七事变 …… 121

中国抗战 …… 122

三、日本法西斯体制 …… 125

国防国家体制 …… 125

德日意三国轴心 …… 127

四、挑起太平洋战争 …… 129

日美矛盾斗争 …… 129

太平洋战争 …… 132

五、“大日本帝国”败亡 …… 135

六、建立战后国际秩序 …… 142

第四章 占领与改革

一、美国占领及对日政策 …… 146

美国对日占领 …… 146

对日政策 …… 148

二、非军事化与东京审判 …… 152

解除武装、撤销军事机构 …… 152

政治整肃 …… 152

审判战犯 …… 153

三、战后改革 …… 160

政治改革 …… 160

经济改革 …… 166

文化教育改革、医疗保险 …… 171

政治民主化指令 …… 174

政党重建、社会群众运动 …… 175

四、旧金山体制 …… 185

《对日和约》 …… 189

《日美安全保障条约》 …… 190

“日蒋条约” …… 191

第五章 经济复兴与起飞

一、经济复苏 …… 194

战后初期日本的悲惨状况 …… 194

采取倾斜生产方式 …… 196

“道奇路线” …… 198

朝鲜战争 …… 201

二、“五五年体制” …… 205

战后日本政治内幕 …… 207

“五五年体制”下的政治外交 …… 209

对韩国外交 …… 213

琉球问题 …… 214

三、高速增长 …… 216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 217

教育的现代化 …… 219

农业现代化 …… 220

经济繁荣 …… 221

问题和副作用 …… 230

四、经济大国 …… 234

“稳定增长”和科技创新 …… 235

经济全球化中的日本 …… 238

积极扩大在亚洲的投资和市场 …… 238

日美贸易摩擦 …… 239

第六章 大国战略

一、“已经不是战后” …… 242

景气开始 …… 242

回归国际社会 …… 242

“尼克松冲击”与中日邦交正常化 …… 247

稳定时期的政治 …… 249

二、“消费革命” …… 252

社会巨变 …… 252

大众文化 …… 254

三、走向政治大国 …… 260

“政治总决算” …… 260

日本外交 …… 264

“冷战”结束与日本 …… 266

四、“五五年体制”终结 …… 269

细川内阁的成立及其内外政策 …… 272

五、日本向何处去 …… 274

政界的分化组合 …… 274

福田内阁 …… 277

麻生太郎内阁 …… 278

民主党执政 …… 278

黑色“3?11” …… 280

安倍政权欲向何方 …… 281

结束语 …… 284

附录

一、日本近现代史索引 …… 292

(一)名词、事项 …… 292

(二)主要人名索引 …… 317

二、日本近现代史大事略年表 …… 326

三、主要参考书目 …… 333


精彩书摘

一、甲午战后经营

1895年4月17日,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后,英、美等列强以“利益均沾”而获益匪浅。但英国并不希望日本在中国大陆过分发展,俄国在东亚的“利益”也受到直接影响,不能容忍日本占领辽东半岛,遂在德、法支持下采取强行干涉政策。1895年4月23日,俄、德、法三国驻日公使向日本政府提交三国要求日本交还辽东半岛给中国的“劝告”照会。5月10日,日本被迫宣布接受三国“劝告”,同意清政府再交付3000万两白银“赎回”辽东半岛。11月8日,中日签订《辽南条约》,日本向中国“交还”了辽东半岛。

1895年5月29日,日军在台湾基隆登陆,强行占领台湾,遭到当地军民的奋勇抵抗。台南守将刘永福率黑旗军与以徐骧、吴汤兴等为首的抗日义军并肩作战,先后在新竹、台中、彰化等地与日军激战,英勇悲壮,可歌可泣。直到11月下旬,日军才占领台湾全岛。在这6个月中,日军死亡人数达1万余人,相当于《马关条约》前9个月内即整个甲午战争中日军在华作战死亡人数(2647人)的4倍。此后台湾人民的抗日斗争从未停止,直到1945年“大日本帝国”在侵华战争、太平洋战争中败亡,台湾、澎湖列岛回归祖国。

日本通过甲午战争从中国获得2.3亿两白银的赔款,当时折合3.5亿日元,加上利息等共3.6亿日元。而19世纪90年代日本每年财政收支仅0.8亿~1亿日元。这笔巨额赔款,为日本疯狂扩军备战,急速发展资本主义提供了条件和保证。正如日本非常著名的财政大臣井上准之助所说,日本做梦都没有想到会这样源源不断地流入这么多金钱,从而大大刺激了日本国内各个方面的发展。以此为契机,资本主义的日本以军事、化学工业等重化工业为中心高速发展经济,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

甲午战争后,日本资本主义进入新的全面发展时期。1895—1903年,日本公司企业由2458家增至9427家,投入资本由1.7亿日元猛增至8.8亿日元。各工业部门如纺织、铁道、煤炭、造船等均出现急速发展势头,尤其是纺织业成倍增长,并且很快走向垄断。从20世纪初开始,以“政商”资本为中心实行资本集中,出现托拉斯组织,对纺织、铁路、银行等部门的企业实行大合并,逐渐形成了三井、三菱、住友、安田四大财阀,还有古河、涩泽、大仓、浅野、鸿池等一批中小财阀。这些财阀拥有银行、铁路、矿山、造船、航运、纺织、贸易等各部门的大公司、大企业,并且以此为中心急剧集中资本,支配产业及金融业,实行垄断经营。在整个银行投资中,以财阀为主的银行资本占40%。1901年底,全国银行存款约5亿日元,其中2/3为财阀所有。

日本对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怀恨在心,提出“卧薪尝胆”口号,并积极准备对俄国开战。1895年4月,山县有朋在《扩充军备意见书》中提出,东亚已成列强争夺目标,日俄之战不可避免,日本欲成“东洋盟主”,必须立即增强兵力。为此,军部制订了扩军计划。1897—1899年,陆、海军省年支出合计每年均在1.1亿日元以上,占1898年国家一般会计年度支出的51.2%。此外,还从中国赔款中拨出近2亿日元用于扩充陆海军。1903年,日本陆军常备和后备兵力均达20万人,海军舰只总吨数达26万多。

甲午战争后,日俄两国在朝鲜和中国东北的争斗更加激烈和表面化。日俄两国均在朝鲜培植亲信,争夺控制权。到1896年5月,日俄双方签署备忘录,日本被迫承认俄国在朝鲜与日本享有同等地位,俄国由此逐渐掌握了朝鲜的军事、财政大权。两国争夺中国东北的斗争亦愈演愈烈。俄国在“三国干涉还辽”后于1896年6月,以“共同防止日本侵略”为幌子,诱迫清政府签订中俄密约,9月,又签订中俄中东路合同,1898年3月,俄国租借旅顺大连,后又修筑哈尔滨至大连的中东路支线。至此,俄国势力范围扩至整个中国东北地区。

从总体上看,日本取得了甲午战争的胜利,无论从政治、社会、经济及国民意识、文化等方面,日本在近代化的变革方面迅速前行。而当时,日本直面的问题是如何将近代化的道路走下去,和列强真正地平起平坐。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日本还有明治维新前后与列强签订的大量不平等条约没有完全修改,仍是个有瑕疵的巨人。此外,它还认为受到了“侮辱”,被视为“国耻”,那就是受俄、德、法三国干涉,不得不把吞下去的中国辽东半岛又吐了出来。一个在内乱频仍中建立的明治新政权,在风云变幻的国际角逐和折冲中取得节节胜利,又有了殖民地的日本,其膨胀起来的野心令今人都实在很难理解。日本作家司马辽太郎有一本巨著,叫《坂上的云》,就是解析明治时代日本所谓精英们的心态的。当时,举国一致对外抗争的气氛是那么浓烈,以致政府稍有疏忽,就要落到国民后面去了。所以当权者居然将“三国干涉还辽”事件视为“国耻”,完全忘了它在侵占夺取中国土地时的疯狂、无耻和贪婪。

当然,与列强为伍,成为东亚第一国家是现代日本的国家目标,为了达成这个战略目的,日本政府认为需要的只是军备和侵略扩张。这和当时日本尊奉西方列强殖民地扩张的“理论”、深受大国强权政治及国际社会风行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影响关系十分密切。但是,也应该注意到后起的暴发户日本与西方大国的某些区别。被西方列强占领的殖民地大多没有形成近代的国家,譬如在非洲,即使当作殖民地,主要也是为了掠夺财富和资源,是以经济目的为主的。而日本(不应该忘记另一个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沙皇俄国)对中国和朝鲜则完全不同,这就是“脱亚”入欧论的真正含义所在,即贬损中国、朝鲜为不文明国家,日本的侵略就成了传播现代文明的正义行为,但这都是站不住脚的谬论。中国不仅是世所公认的东方大国,而且当时列强也还是承认中国主要的疆界的,更重要的是美英等西方列强主要是为了非法的鸦片贸易、通商口岸和“势力范围”而不是为了侵占、吞并中国领土而与中国发生冲突;在中国社会变革方面,西方列强不仅没有予以强力阻止,毋宁说是容忍、支持的。而日本却是妄图彻底地侵占、独霸中国,也不愿看到中国的社会变革与近代化,这从辛亥革命后日本政府对中国的做法(其集中代表是向中国北洋政府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之事)就能得知。在这里要予以强调的是,日本和所谓英、美、法等西方列强在对外侵略扩张和殖民统治的本质上是相同的,只是在手段、方式上有区别和差异。后者是遵循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和理念,即国际性的资本扩张是其目的,虽然有时也伴随武力,但并非主流,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克顿勋爵就说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国在任何一个战场派出的士兵都不超过5万人。而日本则不同,以武力扩张、夺取他国的领土,建立世界霸权是其目的,即是政治和军事性的。有很多人,其中包括一部分能称得上是历史学家的日本人,将这两者混淆在一起,似乎日本只是紧跟西方殖民扩张的步伐而行动的,并说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是追随当时国际潮流,有人还认为西方列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已经改弦易辙,只是日本没有跟上而已。这是错误的认识,不仅不符合当时的情况,也不能解释第二次世界大战同盟国和法西斯轴心国在政治理念、价值观念以及意识形态上的尖锐对立问题及其原因。

日本对国际形势的判断,以及对西方文明的理解就是帝国主义、军国主义式的,俾斯麦说的“强权即公理”、“强权胜于公理”,成了日本奉若圭臬、身体力行的座右铭。从这点可以看出日本在学习西方文明时的狭隘性和非历史性,我们称之为“截取”方式,这也是决定日本对国际形势的基本看法和日本发展方向最重要的因素。

日本扩充军备当然是针对俄国和中国的,但中国当时已经是个巨大的腐尸,所以挡在日本“前进”途中的是俄国,而日本前进的第一站是朝鲜。从日本的大陆政策而言,朝鲜志在必得。

因此,当时的首相、重量级政治家松方正义在甲午战争结束后,立刻提出意见,表明今后更要扩军备战。

虽然有中国清朝政府的巨额赔款(其对日本经济等的发展、刺激的巨大作用已如前述,自不待言),但也不过是弥补了日本战时的开支。日本在甲午战争中花费了2亿日元左右的军费,还发行了1.2亿日元公债,大体上和中国的赔款相当。

所以增税是为了进一步的发展。在这里我们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就是甲午战争在极大程度上决定了日本现代历史的进程,此前日本对东亚的战略主要是为了吞并朝鲜而不惜和清朝一战,但还没有侵略中国,但这以后就不同了,日本采取了积极进攻的战略,就是进攻和侵略中国。应该说,以后日本的对中国的战略大体上就是在这时确立的:一个战略路线是采取和欧美帝国主义一样的手段,这就需要和欧美协调;一个是按照自己所需采取自身的战略,不惜和欧美发生冲突。这两条对外战略路线一直持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当然要是说这两条路线有所传承的话,即与欧美协调是明治时期启蒙学者福泽谕吉提出的“脱亚”入欧,而和欧美竞争乃至发动战争是开国初期封建领主和武士倡导的攘夷。我们要说的是,日本现代以后的攘夷不光是狭隘的排外的民族主义的对抗西方列强,而是和欧美争夺殖民地和各种权益产生的矛盾、争斗(尤其是要霸占中国和朝鲜,这其实在明治维新的思想领袖之一的吉田松阴那里就已经确定了)。

此外,在这里应该指出的是,甲午战争后的日本已经走上了“以战养战”的军国主义道路,正如我们在后面看到的,战争,包括大小战争在内,日本的军队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也许人们要说,日本是走进了恶性循环,戴上了不能挣脱的枷锁。的确如此,但实际上也不尽然,近代日本并非命定地只能走军国主义的道路,还是有许多次选择机会的,是有可能洗心革面,走另一条发展道路的。

正如上面说的那样,日本要扩充军备,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钱何谈扩军。于是,政府有两个办法,一个是借债,一个就是增加税收,如酒税等消费税在议会可以通过,但那还是不够,而发公债的承购力也不足,1898年的预算案遭遇了危机。于是,政府就把目光放在了地租上。由于,中日甲午战争以来,米价暴涨,实际上地租减轻了,政府自然觉得这里有油水可榨,于是,当时的松方正义政府提出了财政预算案的构想。松方当时和进步党合作,进步党党首大隈重信当了该内阁的外相。进步党和政府主张也有不同,提出应先进行行政和财政整顿,这当然是捅到了官僚的痛处,松方内阁拒绝了进步党的要求,于是,大隈辞职。进步党退出了合作,松方内阁更加孤立。增加税收在任何一个近代国家里都是难事,遭到议会反对也是正常的。但地租确实是件大事,几乎没有人同意政府的做法。连财界都批判政府的财政了。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这时的明治宪法下的日本政治的特殊性。一来这时的宪政绝不能说是民主的,但却也不能说是完全专制独裁的,因为,宪政毕竟给了以后的政党政治以一定的发展空间。也就是说,政党政治在这种宪政下,按照自身的规律在发展,那就是和藩阀官僚政府对抗,最终获取政权。于是,我们就看到,在甲午战争时,日本议会(众议院)毫不犹疑地支持政府的侵略战争,但这种沆瀣一气不过是暂时的,是相对的,一旦战争结束后,立刻翻过脸来,和政府进行争斗。在财政上虽然不能称为民主财政,但众议院却对此有同意与否决的权力,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政府的独裁。

在第十一次议会上,自由党提出了不信任松方内阁的议案,并通过投票,松方正义不得已,只好解散议会,同时也提出辞呈。虽然松方内阁是干不下去了,可也不能让民党接班。元勋萨摩藩的黑田清隆向天皇提出了伊藤博文和山县有朋两个人选,还是要藩阀官僚执政。天皇发布敕旨,让伊藤博文接任内阁。1898年1月,第三次伊藤内阁成立,由于伊藤充分地认识到政党(民党)的政治力量,就邀请大隈和板垣入阁,但遭到了拒绝,伊藤没有办法,只好依靠元老和新官僚组阁。此时,不管如何换人,增加税收是刚性的,要增加地租也是不可动摇的,而民党却反对,针尖对麦芒,两者都不让步。不过,这其中还是有间隙的,有的民党议员认为,应该先改革地税,因为土地的收获不同,有的地税定得过低了。他们认为只有修改了地税,才能增加地租,老实说,这是个不错的想法或提议,但却遭到议会自身的否决,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大概是议员没有理解其中三昧,或者有意识地和政府对抗,不同意这种带有妥协性质的方案。此外,还有技术上的原因,即这是记名投票,有些议员是不愿意让人看作间接支持政府的。这就是现代的政治,即使是有合理性或科学性的措施也会因为政治立场不同而发生争执,这时到底是科学性重要还是政治体制重要,是谁也难以说清的问题,但这件事无疑加剧了民党和藩阀的斗争。不过,我们也应该看到这样的苗头,即在增加地租上,民党也不是什么都反对的。如果能进一步进行协调,不是不可能的。




日本近现代史研究系列 《幕末开国与明治维新:日本现代化的阵痛与抉择》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日本从德川幕府末期至明治维新初期(约1853年至1890年)的复杂历史进程。聚焦于西方列强叩关、内部权力结构剧烈动荡以及最终完成国家形态重塑的全过程。 第一部分:危机的序幕——幕府的衰落与开国 本章首先考察了德川幕府统治末期的内部矛盾。长期实行的锁国政策在应对全球化挑战时显得力不从心,国内的经济结构性问题(如藩财困窘、武士阶层生活日益艰难)与思想领域的萌芽(兰学的发展与对西方技术的关注)共同构成了危机的土壤。我们详细梳理了自1853年“黑船来航”后,日本如何被迫打开国门,以及由此引发的政治风暴——“尊王攘夷”思潮的兴起与幕府权威的土崩瓦解。重点分析了安政大狱、樱田门外之变等关键事件,揭示了地方藩势力(尤其是萨摩、长州)如何利用中央权力真空,迅速积累政治资本。 第二部分:倒幕运动与戊辰战争 本部分将叙事焦点转向倒幕派力量的整合与最终决战。通过对倒幕派内部政治博弈的细致考察,阐明了“公武合体”主张的破产以及萨长同盟建立的战略意义。接着,本书对戊辰战争(1868-1869年)进行了全面的军事史与政治史的交叉解读。我们不仅描绘了鸟羽・伏见之战等重要战役的经过,更侧重于分析了新政府如何运用现代化的军事组织和外交手段,迅速击败了旧幕府势力,确立了明治天皇作为国家最高象征的合法性。 第三部分:明治维新的制度重构 明治维新不仅仅是一场政治权力更迭,更是一场自上而下的社会与制度全面革新。本章是全书的核心,详细阐述了新政府在“富国强兵”与“殖产兴业”两大战略指导下所采取的各项重大举措: 政治体制的奠基: 对“王政复古”大号令、五条誓文的解读,以及自上而下的“废藩置县”政策的推行。分析了权力如何从旧有的封建藩主手中收归中央,以及由此引发的士族反抗(如西南战争)。 社会结构的重塑: 探讨了四民平等原则的推行对传统身份制度的冲击,以及新的兵役制度(征兵制)如何构建一支忠于国家的常备军。 经济与产业现代化: 重点分析了政府如何通过设立官营工场、引进西方技术、改革地税制度(确立了土地私有制的基础)来积累原始资本,为后来的工业化飞跃奠定基础。 第四部分:法律与思想的转型 本章关注维新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剧变。在积极学习西方的浪潮中,日本知识分子在“和魂洋才”的指导方针下,吸收了西方自由主义、功利主义等思潮。我们详细考察了自由民权运动的兴起,普通民众对政治参与的早期诉求,以及政府对这些运动的压制与引导。最后,本书以《大日本帝国宪法》(明治宪法)的颁布(1889年)作为本阶段的句点。分析了这部宪法在形式上模仿普鲁士模式的君主立宪制,但其实质上如何巩固了天皇的绝对权威,并为日本未来的军国主义扩张埋下了制度性的伏笔。 本书特色: 本书摒弃了传统上将明治维新视为单一、纯粹“进步”叙事的倾向,强调了现代化过程中的内在矛盾、精英阶层的妥协与牺牲,以及被现代化进程边缘化的群体(如下层民众和武士阶层)的经历。通过对档案史料和早期官方文件的重新审视,力求提供一个更为细致、更富批判性的幕末至明治中期的历史图景。 --- 《帝国扩张的逻辑:日俄战争与东亚均势的重构(1900-1912)》 内容简介: 本书聚焦于20世纪初日本帝国主义路线的加速形成与实践,重点分析了日本如何通过一系列外交、军事和经济策略,从地区性强国一跃成为世界级帝国主义体系中的重要一员。 第一部分:远东棋局的演变 本章追溯了甲午战争后,东亚地缘政治格局的急剧变化。重点分析了《马关条约》的后续影响,以及随后的“三国干涉还辽”事件如何刺激了日本国内的“复仇主义”与强军备战情绪。详细梳理了日本与沙俄在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地区利益的直接冲突,包括早期的秘密外交接触和边境摩擦。同时,本书也探讨了英日同盟的签订对日本战略选择的决定性影响,日本如何利用国际体系的平衡力量,为即将到来的冲突做好了外交准备。 第二部分:日俄战争:技术、战略与后果 本书对日俄战争(1904-1905年)的军事层面进行了细致的复盘。从旅顺口攻坚战的残酷性到奉天会战的规模,分析了日本军队在后勤保障、情报收集及西方新式武器运用上的优劣势。更重要的是,本章深入研究了战争背后的经济成本与国内社会反应。战事初期日本国内的狂热与战争后期因财政枯竭、伤亡加重而出现的疲态被同时呈现。 第三部分:朴茨茅斯和约与国际地位的跃升 对《朴茨茅斯和约》的签订过程进行了详尽的叙述,重点分析了罗斯福总统的调停角色以及日本在国内外界对和约评价的巨大分歧。本书认为,尽管日本在军事上取得了胜利,但在经济上已接近崩溃边缘,使得她在谈判桌上并未获得其期望中的全部利益。然而,通过此战,日本成功确立了对朝鲜的绝对控制权,并在国际上获得了“战胜欧洲列强”的独特地位,标志着日本正式被接纳进入西方主导的帝国主义俱乐部。 第四部分:吞并朝鲜与“大韩帝国”的终结 本书的后半部分集中探讨了战争胜利后,日本如何系统性地实现其在朝鲜半岛的帝国目标。从《乙巳保护条约》到最终的《日韩合并条约》(1910年),本书详细分析了日本采取的政治渗透、经济掠夺和文化同化政策。我们考察了朝鲜人民(包括义兵运动)的反抗形式,以及日本在朝鲜建立的殖民统治机器的运作模式,探讨了这一吞并行动如何塑造了日本未来半个世纪的对外关系与国内民族主义情绪。 本书特色: 本书强调了战争的经济逻辑和外交博弈,而非单纯的军事胜利叙事。通过对日、俄、英、美四国之间复杂关系的梳理,揭示了日俄战争如何成为东亚权力结构从“欧洲列强主导”向“日本主导”过渡的关键转折点。 --- 《大正民主与昭和初期:军国主义的潜流与体制的转向(1912-1931)》 内容简介: 本书考察了自明治天皇驾崩至“九一八事变”前夜的19年历史,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时期:一方面,日本社会经历了罕见的民主化尝试与文化自由的繁荣;另一方面,经济危机和军部的权力扩张正不断侵蚀既有的文官体制,为最终走向全面战争埋下了深层祸根。 第一部分:大正时期的“民主”浪潮 本章梳理了大正时期(1912-1926)的社会政治变迁。着重分析了政党政治的成熟与局限性,包括“护宪运动”对藩阀政治的挑战。本书详细介绍了大正自由主义思想的兴起,特别是知识分子在大学和报刊中对个人权利、马克思主义和女性解放议题的探讨。我们考察了两次大规模的工人与农民运动(如米骚动)对社会阶层结构的影响,以及政府如何通过有限的政治改革来吸纳社会不满。 第二部分:经济的繁荣与泡沫的破裂 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日本经济的巨大催化剂。本章分析了日本如何通过对协约国提供军需品,实现资本的原始积累,并开始挑战英美的传统经济霸权。然而,战后,经济泡沫迅速破裂,引发了昭和初期的严重经济萧条。我们详细分析了1929年大萧条对日本农业(尤其是农民破产)和工业的毁灭性打击,以及这种经济绝望感如何转化为政治上的极端化诉求。 第三部分:军部势力的膨胀与体制的侵蚀 本书的核心论点之一是,在文官政府因经济危机而信誉受损时,军部——特别是陆军——开始以“国家守护者”的姿态介入政治。本章细致描绘了军部如何利用其对天皇的直接汇报权绕过内阁。重点研究了“三一五事件”和“五一五事件”等暗杀事件,它们标志着政党政治的实质性终结。本书分析了“统制派”与“皇道派”在军部内部的路线斗争,以及“维护皇权”的模糊口号如何为军部的政治干预提供了道德合法性。 第四部分:满洲的诱惑与危机的爆发 本章将注意力投向东北亚的战略焦点——中国东北。在经济萧条和国内政治僵局的双重压力下,对满洲的军事冒险成为军方解决国内矛盾的“出口”。本书详细考察了关东军内部的激进分子如何策划和执行了“九一八事变”(1931年)。重点分析了当时的日本政府(犬养毅内阁)在面对既成事实时的软弱和最终无力控制前线部队的困境,这标志着日本正式走上了脱离国际秩序、全面军事扩张的道路。 本书特色: 本书将大正时期的“民主”视为一种脆弱的、受制于经济基础的现象,而非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通过对军部、财阀、知识分子和农民运动等多方视角的交织分析,揭示了军国主义崛起并非外部强加,而是日本内部社会经济矛盾与政治体制僵化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不错,封面那种深沉的靛蓝色配上手写体的日文标题,一下子就带人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翻开内页,纸张的质感也挺考究,读起来很舒服,不像有些学术著作,硬邦邦的,让人望而却步。我本来对“近现代史”这个宏大的主题有点怯场,总觉得会是枯燥的年代记,但作者的叙事功力确实了得。他没有一味地堆砌史料,而是巧妙地将政治博弈、社会变迁和普通人的命运穿插起来。比如,讲到明治维新的工业化浪潮时,他没有停留在技术层面,而是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描绘那些从乡村走出来的工匠和官员,他们的纠结、他们的野心,这种将“大历史”与“小人物”结合的手法,使得整个阅读过程充满画面感和人情味。读完第一部分,我已经能感受到那个时代日本社会内部蕴含的巨大张力,那种渴望快速崛起又不得不面对传统撕裂的复杂心绪,扑面而来。这本书的排版也很人性化,注释清晰地放在脚注,需要深入了解的读者可以随时查阅,保证了主线阅读的流畅性。总而言之,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的物理存在感和初印象非常成功,为接下来的深度阅读打下了极佳的基础。

评分

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作者在处理战后“冲绳问题”时的那种克制而有力的笔触。在谈及美国的托管以及后来的“返还”谈判时,那种历史的吊诡感被展现得淋漓尽致。一方面,是日本民族主义情绪在战后的沉寂与重建;另一方面,是冲绳民众在夹缝中求生存的独特历史经验,以及他们对本土身份认同的复杂情感。作者没有将冲绳简单地视为“领土”的归属问题,而是深入探讨了其作为冷战前沿基地的战略价值是如何形塑了当地社会结构的。他引用了一些冲绳当地知识分子的访谈录(或相关文献),展示了那种长期被“他者化”的感受。这种多维度的视角切换,使得历史叙事不再是单向度的“东京视角”,而是充满了地方的抗争和独特声音。相较于一些只关注东京政治中心的宏大叙事,这种关注边缘地带的声音的处理,极大地提升了这本书的史学价值和人文关怀。读到这一段,我感觉历史的重量感更加沉甸甸了。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深度和资料的详实程度,简直让人叹为观止。我特意去对比了几个相关的研究资料,发现作者在梳理战前日本帝国主义扩张的经济根源时,引用了大量来自不同国家档案馆的原始贸易数据和外交电报,这一点非常难得。很多历史叙事往往会为了突出某种意识形态而简化复杂的经济驱动力,但这本著作明显是力求还原全貌。特别是关于“满洲事变”前夕的关东军内部决策链条分析,作者没有采用那种“阴谋论”式的简单归因,而是细致地展示了不同派系之间的权衡、情报的误判以及军部高层与文官政府之间那种微妙的、时常失灵的制衡机制。这种对过程的细致解构,让读者能更清晰地理解历史是如何在无数个微小的人为选择和结构性压力下,一步步滑向不可逆转的深渊。虽然有时候涉及大量的经济统计数字,初读会略感吃力,但作者的分析逻辑非常严密,一旦跟上他的思路,你会发现每一个数据点背后都隐藏着深刻的社会意义。这绝不是一本可以走马观花翻阅的书,它要求读者投入心力,但回报是巨大的。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老派且凝练,读起来有一种如同品鉴陈年老酒般的厚重感。作者似乎很注重历史学传统的叙事规范,句子结构严谨,逻辑衔接几乎无懈可击。例如,在阐述昭和初期政治体制向法西斯主义倾斜的论证中,他会使用大量长句来构建复杂的从属关系,将“天皇的角色模糊化”、“官僚体系的僵化”与“民粹主义的兴起”这几个看似分离的要素,用精妙的语法结构编织在一起,形成一个无法轻易拆解的论证整体。虽然这种风格对习惯了快餐式阅读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一定的适应期,但我个人非常欣赏这种对学术严谨性的坚持。它不迎合现代的碎片化阅读习惯,而是要求读者沉下心来,跟随作者的思维轨迹一步步深入。读完一个章节,常常需要停下来回味一下作者是如何将前一个论点作为基石,支撑起下一个推论的,这种结构的美感,也是本书的一大亮点。

评分

这本书在构建历史框架时,展现出一种宏观的、跨学科的整合能力。它不仅仅是政治史或外交史的简单叠加,我注意到作者在分析两次大战间期的文化思潮时,融入了大量的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的观察角度。比如,当他分析日本文化界对西方现代性的接受与排斥时,他会引用当时著名的文学评论家的论点,并将其与当时的金融政策变化联系起来。这种处理方式,使得“文化”不再是政治的附庸或点缀,而是与经济、军事决策具有同等分析权重的要素。这种综合性的研究路径,极大地拓宽了我对那个时代日本的理解——它是一个同时在狂热建设、激烈冲突、内部迷失和文化焦虑中挣扎的复合体。这本书的贡献,我认为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立体而饱满的时代切片,而不是一个扁平化的事件年表。它让我深刻意识到,理解一个民族近现代的走向,必须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所有层面进行全景式的扫描。

评分

不错

评分

大家出品,必属精品,相信大师。

评分

西清砚谱西清砚谱

评分

非常好的书我非常的满意。非常好的书我非常的满意。非常好的书我非常的满意。非常好的书我非常的满意。非常好的书我非常的满意。非常好的书我非常的满意。非常好的书我非常的满意。非常好的书我非常的满意。非常好的书我非常的满意。非常好的书我非常的满意。非常好的书我非常的满意。非常好的书我非常的满意。非常好的书我非常的满意。非常好的书我非常的满意。非常好的书我非常的满意。非常好的书我非常的满意。非常好的书我非常的满意。非常好的书我非常的满意。非常好的书我非常的满意。非常好的书我非常的满意。非常好的书我非常的满意。非常好的书我非常的满意。非常好的书我非常的满意。非常好的书我非常的满意。非常好的书我非常的满意。非常好的书我非常的满意。非常好的书我非常的满意。非常好的书我非常的满意。非常好的书我非常的满意。非常好的书我非常的满意。非常好的书我非常的满意。非常好的书我非常的满意。非常好的书我非常的满意。非常好的书我非常的满意。非常好的书我非常的满意。非常好的书我非常的满意。

评分

好评好评好评

评分

大家出品,必属精品,相信大师。

评分

不错

评分

大家出品,必属精品,相信大师。

评分

大家出品,必属精品,相信大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