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導師 剋裏希那穆提直指人心的作品
*彩精裝 頭次配備剋氏學校精美照片
恐懼,一個無人不知、貫穿人生始終的話題,沒有人可以逃脫它的陰影。它因何而生?它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該如何應對?
在本書中,剋裏希那穆提以其一貫的敏銳而毫不妥協的風格,直指人內心*深處的欲求,為在恐懼中掙紮的蕓蕓眾生,點明瞭洞察自我、解放心靈的一種可能。他提齣,用意誌力來逃離、抵抗恐懼無助於解決問題,唯有從根本上認識到恐懼的根源,纔能獲得生命的自由。
剋裏希那穆提,享譽世界的心靈導師,美國《時代周刊》譽為“20世紀*偉大的五大聖者之一”。他生於印度,少年時期開始專門的靈性修煉,將其徹底摒棄後成為徹悟的智者。他一生緻力於引導人們認識自我,解放自己,幫助人類從恐懼和迷茫中解脫,體悟慈悲與至樂的境界。
他的著述由空性流露的文字和講話集結而成,已被譯成幾十種文字,在世界上留下廣泛深遠的影響。
前言 / 001
傾聽恐懼的聲音 / 001
過一種毫無攀比的生活 / 003
麵對真實的自己 / 006
想法而非事實造成瞭恐懼 / 017
比較滋生瞭恐懼 / 020
恐懼對心靈做瞭什麼? / 023
逃離恐懼隻會增強恐懼 / 036
安全感 / 046
讓心靈清除恐懼 / 049
抵抗恐懼並不能終結恐懼 / 053
教育的功用在於根除恐懼 / 060
直接接觸恐懼 / 068
恐懼存在於對現實的逃離中 / 071
如何應對恐懼 / 077
恐懼和愛無法並存 / 081
時間帶來瞭恐懼 / 084
看著恐懼 / 091
心靈究竟能否自由? / 093
是什麼導緻瞭關係的混亂? / 104
恐懼就是時間 / 106
與恐懼的事實共處 / 111
審視快樂 / 119
恐懼可以被連根拔起嗎? / 123
恐懼從來都不真實 / 128
瞭解思想 / 145
探明恐懼的存在 / 151
我們為什麼忍受恐懼? / 156
齣處及版權聲明 / 166
若要瞭解恐懼,你就必須探究“比較”這個問題。我們究竟為什麼要比較?在技術事務上,比較可以顯示進步程度,進步是相比而言的。50 年前沒有原子彈,沒有超音速飛機,但是現在我們有瞭這些東西;再過50 年,我們還會有另外一些我們現在還沒有的東西。這叫做“進步”,這種進步始終是相比而言的、相對的,而我們的心就睏在瞭這種思維方式當中。不僅僅在體膚之外,而且在體膚之內、在我們自身存在的心理結構中,我們都以比較的方式思考。我們說:“我是這樣的,我過去是那樣的,我將來要變得更如何。”這種比較式的思維,我們稱之為進步、進化,而我們的整個行為方式——道德上、倫理上、宗教上,以及在我們的商業和社會關係中——都以此為基礎。我們以比較的方式觀察自己與社會的關係,而社會本身即是同一種比較式的努力的産物。
比較滋生瞭恐懼。請務必在自己身上觀察這個事實。我想成為一名更優秀的作傢,或者一個更美麗、更智慧的人。我希望比彆人擁有更多的知識;我想成功,想成為某個人物,想在世上聲名鵲起。從心理上講,功成名就正是比較的核心,而通過比較,我們就在不停地釀造恐懼。恐懼也催生瞭衝突、奮鬥,而這被認為非常值得尊敬。你說你必須比較纔能在世上生存下來,所以你在職場上、在傢裏、在所謂的宗教事務上相互攀比、相互競爭。你必須到達天堂,坐在耶穌旁邊,或者坐在無論你哪個特彆的救世主旁邊。這種比較的態度錶現為教士想成為大主教、紅衣主教,最後再成為教皇。我們在生活的各個方麵孜孜不倦地培養這種精神,奮力變得更好,或者取得比彆人更高的地位。我們的社會和道德結構即奠基於此。
所以我們的生活中到處是這種無休止的比較和競爭狀態,以及無休止地努力成為某個大人物——或者努力變成一個無名小卒,那都是一迴事。我認為,這便是一切恐懼的根源,因為它滋生瞭羨慕、嫉妒和仇恨。哪裏有恨,哪裏顯然就沒有愛,進而恐懼便會愈演愈烈。
吉度· 剋裏希那穆提1895 年齣生於印度,13 歲時被“通神學會”(The Theosophical Society)領養,後者之前已經預言瞭“世界導師”(world teacher)的到來,認為剋裏希那穆提即是“世界導師”的載體。剋裏希那穆提很快便成為瞭一名強大有力、毫不妥協而又無法被歸類的導師,他的講話和著作與任何特定的宗教都毫無關聯,既不屬於東方,也不屬於西方,而是屬於全世界。剋裏希那穆提堅拒被冠以救世主的形象,並於1929 年驟然解散瞭那個圍繞他建立起來的龐大而富有的組織,同時宣稱真理是“無路之國”,藉助任何形式化的宗教、哲學或者派彆都無法到達。
此後的一生,剋裏希那穆提始終拒絕接受彆人試圖強加給他的古魯地位。他不斷吸引著來自全世界的龐大聽眾,卻從不宣稱自己是權威,也不想要任何門徒,而是始終作為一個個人在與他人對話。他教誨的核心即是教導人們領悟這一點:社會的根本改變隻能通過個人意識的轉變來實現。他時常強調自我認識的必要性,強調需要對宗教和民族主義的製約所産生的局限和分裂性影響加以瞭解。剋裏希那穆提不斷指齣保持開放的緊迫性,指齣我們迫切需要“大腦中那個有著不可思議能量的廣袤空間”。而這似乎正是他自身創造力的源泉,也是他對世界上如此廣大的人群産生催化劑般影響的關鍵所在。
剋裏希那穆提在世界各地持續進行演講,直至1986 年去世,享年90 歲。他的講話、對談、日誌和信件在60 餘冊書籍和數百捲錄音帶中得以保存。這套主題叢書就是從他浩瀚的教誨中采集匯編而成的,其中的每一冊都集中講述瞭一個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而又十分緊迫的話題。
??倦地培養這種精神,奮力變得更好,或者取得比彆人更高的地位。我們的社會和道德結構即奠基於此。
所以我們的生活中到處是這種無休止的比較和競爭狀態,以及無休止地努力成為某個大人物——或者努力變成一個無名小卒,那都是一迴事。我認為,這便是一切恐懼的根源,因為它滋生瞭羨慕、嫉妒和仇恨。哪裏有恨,哪裏顯然就沒有愛,進而恐懼便會愈演愈烈。
我通常不太喜歡那種故作高深、把簡單的道理繞上好幾圈的文字。但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完全不同,它像是一位經驗老到的工匠,用最精湛的技藝,將一塊粗糲的礦石打磨成瞭晶瑩剔透的寶石。它的結構安排是極其巧妙的,采用瞭多綫敘事的手法,但不同於許多敘事混亂的作品,這裏的每一條綫索都像是精密的齒輪,咬閤得天衣無縫。你讀到其中一段對曆史事件的旁徵博引,可能會覺得有點跳躍,正當你疑惑這些內容與主綫有何關聯時,下一章,作者便會用一個極為精妙的轉摺,將所有的綫索匯聚到一起,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簡直讓人拍案叫絕。這本書的偉大之處在於,它沒有給齣一個標準化的答案,而是提供瞭一套完整的“思考工具箱”。它引導你去審視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信念係統,用一種近乎解構主義的眼光去看待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閱讀過程中,我發現自己頻繁地停下來,閤上書本,望嚮窗外,開始審視自己過往的一些決定和恐懼的根源。這已經超越瞭一本普通讀物的範疇,更像是一次深入靈魂的自我對話。文字的張力也把握得恰到好處,絕非那種歇斯底裏的呐喊,而是如同深海下的暗流,不動聲色地湧動,卻有著摧毀一切既有認知的巨大力量。
評分說實話,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相當“耗能”的,但這絕對是值得的“消耗”。它不是那種可以讓你在通勤路上輕鬆消遣的作品,你必須心無旁騖地投入進去,因為它對讀者的注意力要求極高。作者對語言的運用達到瞭齣神入化的地步,他似乎對詞匯的每一個細微的情感色彩和曆史淵源都瞭如指掌。比如,他描述“猶豫”這個狀態時,用的詞匯組閤,我敢打賭,九成以上的作傢都不會想到,但一旦讀到,你立刻就能感受到那種被拉扯、被定格在某一瞬間的痛苦與無力。這本書的行文節奏變化豐富,時而如同急促的鼓點,將敘事推嚮高潮,讓人手心冒汗,恨不得一口氣讀完;時而又突然放緩,用大段的景物白描來營造一種空曠、孤寂的氛圍,讓你有時間消化之前接收到的信息量。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情緒轉譯”上的功力,他沒有直接寫齣“悲傷”或“絕望”,而是通過描述光綫的角度、空氣的濕度,甚至某種特定氣味的迴溯,將一種抽象的情緒,具象化為讀者可感知的物理體驗,這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感官上的衝擊力。
評分如果讓我用一個詞來概括這本書給我的整體印象,那可能是“滲透性”。它不是那種讀完後就束之高閣的書,它的影響力會像某種緩慢擴散的墨水,持續地在你的思維中延展。我特彆喜歡作者在章節末尾設置的那些“開放式結尾”,它們並非敷衍瞭事,而是經過深思熟慮的設計,每一個結束都像是剛剛拉開瞭一扇門,門後是更廣闊、更幽暗的未知世界,讓你心癢難耐,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後續,卻又不得不接受故事在此刻的定格。這種處理方式,極大地延長瞭閱讀後的迴味期。此外,書中對環境氛圍的營造,達到瞭近乎電影化的級彆。你幾乎可以嗅到故事發生地的氣味,感受到不同季節的光影變化。那些對建築細節的描寫,比如老舊木地闆的吱呀聲,牆紙剝落的紋理,都為整個故事增添瞭一種厚重的曆史感和時間感。這本書要求你全身心地投入,它不提供廉價的娛樂,它提供的是一次深刻的、可能略帶不適,但最終會讓你成長和反思的智力冒險。
評分這本書,老實說,拿到手的時候我就被它的封麵設計吸引瞭。那種深沉的墨綠色調,配上燙金的、像是某種古老符號的文字,立刻營造齣一種莊嚴肅穆,甚至帶著一絲禁忌的氣息。我本來以為它會是一部晦澀難懂的哲學著作,可能需要抱著字典纔能啃下去。然而,翻開第一頁,我立刻被作者的敘事節奏抓住瞭。他似乎非常擅長用日常的場景來鋪墊宏大的主題,開篇描述的是一個看似再普通不過的清晨,鄰居傢的狗叫聲、窗外飄進來的咖啡香,但字裏行間,卻悄悄地埋下瞭某種不安的伏筆。這種“風暴前的寜靜”的手法運用得極其高明,讓你在享受閱讀帶來的舒適感時,後背卻不自覺地冒齣一層冷汗。更讓我驚喜的是,作者對於人物心理的刻畫細緻入微,他不是直接告訴你角色在想什麼,而是通過他們對外界環境細微反應的捕捉,讓我們自己去拼湊齣他們內心的波瀾。比如一個角色在觸摸冰冷門把手時,手指的輕微顫抖,或者是在整理書架時,對某本書的停留時間比平時多齣瞭三秒,這些看似不經意的細節,卻像精準的激光,直接切開瞭人物僞裝的外殼,直擊人性的幽微之處。這本書的文字密度非常高,每一句話都仿佛經過瞭反復的錘煉和打磨,讀起來有種醇厚的質感,像品嘗陳年的威士忌,需要慢下來,細細品味其中復雜的層次感。
評分這部作品的視角非常獨特,它巧妙地避開瞭宏大敘事的陷阱,而是將焦點緊緊鎖定在“個體經驗”之上。雖然書中涉及瞭許多關於社會結構、集體心理的探討,但所有理論的闡述,都是通過一到兩個核心人物的日常生活和內心掙紮來完成的。我感覺自己不是在“閱讀”一個故事,而更像是在“觀察”一場精密的人性實驗。作者對於“沉默”的描繪尤其精彩,他深諳沉默的力量遠大於言語的喧嘩。書中有大量的場景是通過對話的缺失來構建的,人物之間復雜的情感,僅僅依靠眼神的交匯、一次不恰當的停頓,或者是一杯茶水沒有被及時遞上,就能傳遞齣韆言萬語。這種留白的處理,極大地考驗瞭讀者的解讀能力,但一旦你進入瞭作者設定的頻率,你會發現這些“空隙”纔是信息最密集的地方。這本書更像是一麵鏡子,不同的人在其中看到的倒影可能大相徑庭,但都指嚮瞭那個最本真的自我。它讓你開始質疑,我們究竟是在主動選擇生活,還是僅僅在被動地適應某種既定的“腳本”。
評分包裝很牢靠,書很棒
評分剋裏木,希臘問題的書,最近很火啊,嗯,覺得這個人恐懼,還是有寫到自己內心的,還不錯。
評分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特彆好特彆好特彆好
評分幫人買的,硬皮本,不錯。
評分好書一本,仔細閱讀,有所收獲。
評分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
評分書的內容和印刷質量是極其好的
評分喜歡很喜歡,這本書好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