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语词汇分类学习小词典(新版 阿汉英对照)

阿拉伯语词汇分类学习小词典(新版 阿汉英对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振华 译
图书标签:
  • 阿拉伯语
  • 词汇
  • 分类
  • 学习
  • 小词典
  • 阿汉英
  • 对照
  • 语言学习
  • 外语学习
  • 工具书
  • 词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1943953
版次:2
商品编码:11866695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40
字数:485000
正文语种:中文,阿拉伯文,英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用于自学——便捷地掌握不同话题的基本词汇
  用于提高——快速地扩展各种类别的常用词语
  在校学生——轻松地完成口头作业和写作任务
  收词量大——超过7000条
  收词面广——涵盖50个主题类别
  收词时代感强——包括生活、科技、社会等领域新鲜词汇
  便于携带、方便检索
  快速拓展各类别常用词汇及短语

内容简介

  《阿拉伯语词汇分类学习小词典(新版 阿汉英对照)》特色:
  收词量大,超过7000条,收词面广,涵盖50个主题类别
  收词时代感强,包括生活、科技、社会等领域新鲜词汇
  便于携带、方便检索,快速拓展各类别常用词汇及短语。

作者简介

  李振华,博士,北京语言大学阿拉伯语专业副教授,口译经历丰富,参加过多项重要活动的翻译、交传、同传。
  译著
  《黄金时代》
  《我们的生活》等
  专著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阿拉伯语应用偏误研究》。

内页插图

目录

编写说明
发音简表
一、数量与度量
1 数量
1.1 度量衡
1.2 描述数量
2 数学
2.1 数字概念
2.2 数的种类
2.3 数学运算
2.4 数学的基本概念
2.5 数学的分支学科
3 几何
3.1 几何图形
3.2 几何的基本概念

二、空间与时间
4 空间
4.1 地点与方位
4.2 物体的运动
5 时间
5.1 述说时间
5.2 时间的划分
5.3 时间的表达
5.4 计时工具
6 日期、月份和季节
6.1 星期
6.2 月份
6.3 季节
6.4 星象
6.5 表达日期
6.6 重要日子

三、自然与物质
7 天气
7.1 基本天气词汇
7.2 描述天气情况
7.3 天气观测仪器
8 颜色
8.1 基本颜色
8.2 描述色彩
9 物质
9.1 宇宙
9.2 环境和物质
9.3 物质和材料
9.4 物体的形状
9.5 容器
9.6 地理
……
四、人
五、交流
六、日常生活
七、业余生活
八、旅行与交通
九、教育
十、工作与商界
十一、科学技术
十二、政治、法律、宗教与历史
十三、紧急情况
十四、热点问题

前言/序言


深度解析与展望:当代文学理论与跨文化叙事研究 本书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当代文学理论的最新发展脉络,并聚焦于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叙事如何重塑我们对身份、历史与意义的认知。全书结构严谨,论证充分,旨在为文学研究者、文化批评家以及对后殖民主义、媒介理论和数字人文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多维度、高阶次的学术平台。 第一部分:当代文学理论的重构与前沿 本部分系统梳理了二十世纪末期以来,西方和非西方文学理论思潮的演变轨迹。我们首先探讨了后结构主义在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面临的挑战与新的激活方式,特别是德里达的“延异”概念在数字文本环境下的新解读。 1. 现象学与具身性(Embodiment)的回归 近年来,一股强劲的“回归现象学”思潮正在冲击传统的文本中心主义。本书详细阐述了梅洛-庞蒂(Merleau-Ponty)的具身认知理论如何被引入文学分析,尤其是在探讨身体经验、创伤记忆以及非人类主体(如动物、技术)在当代叙事中扮演的角色时。我们分析了多部当代小说中,作者如何通过精密的感官描写,构建起超越传统心理分析的、基于身体在场感的意义系统。这不仅仅是感官层面的复兴,更是一种对知识生产主体性的重新定位。 2. 新唯物主义与物质文化研究 本书将大量篇幅用于介绍“新唯物主义”(New Materialism)对文学研究的影响。不同于传统的历史唯物主义,新唯物主义强调物质(Matter)本身的主动性和能动性(Agency)。我们考察了格雷厄姆·哈曼(Graham Harman)的“客体导向本体论”(Object-Oriented Ontology, OOO)如何被应用于分析文学文本中的“无生命”角色——无论是建筑、工具还是自然景观——它们如何不再仅仅是人类经验的背景,而是积极参与意义构成的力量。这种理论视角促使我们重新审视诸如科技小说、生态文学中人与非人物质的复杂互动关系。 3. 媒介考古学与后媒介(Post-Media)的批判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媒介本身成为研究的核心。本书引入了对“媒介考古学”(Media Archaeology)的深入探讨,特别关注赫尔曼斯(Hermanns)和克拉乌斯(Krauss)的研究路径。我们不仅仅关注新媒体技术如何影响文学的传播,更关注历史上的媒介形态(如印刷术、胶片)如何以“幽灵”的形式潜伏在当代数字文本中,共同构成了我们理解“媒介性”的复杂地层。此外,对“后媒介”(Post-Media)状态的批判性分析,探讨了文本、图像、声音如何日益融为一体,挑战了既有的艺术形式界限。 第二部分:跨文化叙事:身份、历史与边缘的重塑 全球化语境下,文学的交流与冲突日益频繁。本部分侧重于分析不同文化间的张力、融合与权力关系,重点关注移民文学、后殖民叙事中的主体性构建。 1. 移民叙事与流散(Diaspora)身份的动态建构 本书摒弃了将移民文学视为单一“文化冲突”的简单模式。我们采用“流散研究”的前沿理论,探讨“家园”这一概念如何被不断地解构与重构。重点分析了“第三空间”(Third Space)理论在处理混血身份和跨界经验时的局限与潜力。通过细致的比对,我们考察了不同地理背景(如欧亚大陆、拉丁美洲)的移民作家如何处理语言的“失语症”与“多语共存”的创作实践,展现出身份认同的非线性、碎片化特征。 2. 后殖民语境下“历史性”的修补与重写 历史的叙事权一直是后殖民研究的核心议题。本书深入分析了当代文学如何通过“修补性叙事”(Repair Narratives)来介入官方历史的空白与扭曲。我们关注“微观历史”与“口述史”的文学化进程,探讨作家如何利用虚构的力量,为被压抑的群体重建时间感和在场感。特别地,对于“南方知识”(Southern Knowledges)的采纳与应用,本书提供了一种超越西方中心主义的分析框架,强调了非线性时间观在抵抗殖民现代性中的作用。 3. 创伤、记忆与伦理责任 创伤理论在文学研究中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但其研究范式正向伦理学和政治哲学延伸。本书探讨了“代际创伤”(Intergenerational Trauma)如何在文本中实现跨越时空的传递。我们引进了新的伦理学视角,如列维纳斯(Lévinas)的“他者伦理”,来分析叙事者在呈现创伤经验时的不可避免的“缺席”与“在场”之间的伦理张力。这要求我们不仅要问“发生了什么”,更要问“讲述者有何种义务去讲述,以及听者该如何回应”。 第三部分:方法论的拓展:数字人文与文学的未来形态 最后一部分聚焦于研究方法论的创新,探讨技术进步如何为文学研究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1. 大数据分析与文本计量学在文学研究中的应用 本书并非简单介绍“一键式”的文本挖掘工具,而是批判性地讨论了“文学计量学”(Literometrics)如何与深度阅读(Close Reading)相结合。我们展示了如何利用主题模型(Topic Modeling)来识别传统阅读易于忽略的、潜藏在大量文本中的宏观结构性变化,例如某一时期内“情感强度”的集体漂移。关键在于,如何将这些量化数据转化为具有文学解释力的定性论断,而非陷入纯粹的统计还原主义。 2. 人工智能与生成文本的审美边界 随着生成式AI技术的飞速发展,本书对“作者身份”和“文本原创性”的传统定义提出了挑战。我们分析了当前AI生成文本的特点,探讨了人类读者在面对“算法美学”时所产生的认知失调。这部分不仅是对技术的好奇,更是对文学本质——即人类经验的独特表达——的深刻反思。 3. 档案学与数字策展的文学实践 在数字时代,文学的“文本”概念已扩展至其所有的数字残余、关联数据和网络生态。本书介绍了“数字档案学”的方法,探讨了如何为那些依赖于即时性、易逝性的网络文本(如博客、社交媒体长文)建立可持续的、具有解释力的研究档案。这要求研究者具备新的策展能力,理解“数据作为遗迹”的意义。 结论: 本书以宏大的视野,熔铸了哲学思辨、社会批判与前沿技术分析,旨在推动文学研究走出狭隘的文本批评,进入一个更加具身化、物质化、全球互联的学术新境域。它不仅是理论的汇编,更是对未来文学研究方向的明确指引。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其多语种对照的实用性。作为一本阿汉英三语对照的工具书,它在不同语言使用者之间架起了一座非常便捷的桥梁。对于像我这样需要参考英美学界对阿拉伯语研究成果的学习者来说,这个功能简直是救星。我可以快速地通过英文释义来核对和深化对中文解释的理解,这大大拓宽了我的信息检索渠道。而且,汉英部分的翻译质量也相当稳定,很少出现那种生硬、不符合现代汉语或英语习惯的“翻译腔”。在紧急情况下,如果你想用英语向非中文母语者解释一个阿拉伯词汇的含义,这本书也能立刻提供可靠的第三方支持。这种多重保险的设计,让它不仅仅是一本学习书,更像是一个多功能语言适配器,适应了全球化学习和研究的需要。

评分

在使用过程中,我注意到它在处理阿拉伯语特有的形态变化时展现出的严谨性。阿拉伯语的词根系统是理解其构词法的关键,而这本词典在收录词条时,似乎非常重视将相关词根下的派生词汇进行集中展示或关联提示,这一点对于理解阿拉伯语的内部逻辑至关重要。这种处理方式,比那种孤立地罗列单词的词典要高明得多。虽然它名字里带“小词典”,但内容密度非常高,几乎没有空间浪费。唯一的改进建议是,如果能在某些高频动词旁标注其在不同人称下的常用变位形式的简要参考,哪怕只是几个核心时态的示意,对学习者在组建完整句子时的帮助将是无价的。整体而言,它展现出一种对语言结构本身的深刻理解,而非简单的词汇堆砌。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初看之下,给我一种相当务实的感觉,并没有过多花哨的修饰,这一点对于工具书来说是恰到好处的。纸张的质感摸上去比较舒适,即便是长时间翻阅,眼睛也不会感到特别疲劳。印刷的清晰度也令人满意,无论是阿拉伯字母还是对应的汉英释义,都排版得井井有条,字体大小适中,在光线不佳的环境下也能轻松辨认。特别是那些专业术语的标注,处理得非常细致,可以看出编者在细节上确实下了不少功夫。不过,封面设计上如果能增加一些更具文化底蕴的视觉元素,或许能更好地吸引初学者,让他们在接触到语言学习的枯燥之初,就能感受到一丝来自中东文化的美感。整体来说,作为一本随时可以放在手边查阅的词典,它的物理形态已经做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符合一本实用型学习工具的定位,让人愿意频繁地拿起来使用。

评分

从一个已经有一定阿拉伯语基础的学习者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体现在它对“深度”的挖掘上。很多入门级的词典往往停留在名词和基础动词的层面,但这本书明显更进了一步,收录了大量在新闻报道、商务邮件中经常出现的、但初级教材中很少涉及的进阶词汇。尤其是它对一些一词多义现象的处理,通过在释义后标注不同的使用语境,避免了学习者在实际应用中产生混淆。我特别欣赏它在某些文化特定词汇上的处理方式,那些带有强烈文化烙印的词汇,它不仅给出了直译,还附带了简短的文化背景解释,这对于理解中阿语言背后的思维差异非常有帮助。这本词典与其说是“小词典”,不如说是一个高效的“词汇精炼库”,非常适合需要快速提升词汇量的中级学习者。

评分

我是在备考一个与中东事务相关的证书时开始使用这本工具书的。起初我对阿拉伯语的接触非常有限,很多基础词汇和常用表达都感到陌生和畏惧。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清晰的分类结构,这对于系统性地构建词汇体系帮助极大。它不像一般的A-Z词典那样只是简单地罗列单词,而是将词汇按照生活场景、专业领域、动词变位等维度进行了细致的划分。这种结构化的编排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学习曲线。我发现,通过按照主题进行集中学习,词汇的记忆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而且在实际的口语和阅读中,能够更自然地调用相关领域的词汇群。如果能加入一些简短的例句来展示词汇在不同语境下的实际用法,那无疑会更加完美,不过就现有结构而言,它的分类逻辑已经非常成熟和可靠了。

评分

书就像人类的精神营养剂,缺了它,生活必缺陷。让我们别留下遗憾,拿起书吧!

评分

-----题记

评分

大学阿拉伯语4

评分

薄情转是多情思,曲曲柔肠碎。她和他的结局,痛苦的如同眼见一朵木兰在秋风中暗自凋零。韶华凋,木兰看成了遮不住的伤。

评分

十一、科学技术

评分

那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什么时候,这句话犹如那朵清雅木兰在她心中缓慢绽放?又是什么时候,她的笑靥深深印在他的脑海里,消不掉,忘不了。虽然落了个生离死别的结局,但我想,若是有一日她午夜梦回,她还是会笑吧。她在那个最美好的年华里遇见他,爱上他。遇上他,是她的劫,这场情劫虽痛苦,却也美丽异常。

评分

每个人出生的时候都是一块璞玉,时间就如一把锉刀,慢雕细琢你的这块璞玉。经过无数次的打磨,在岁月的洗礼中,逐渐彰显辉煌,闪闪发光,绽放出令世人惊叹的美丽。

评分

阿拉伯语开口就会s说(附光盘)w

评分

非常不错的书,值得购买,可以作为资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