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了解自己神奇的身体,又怎能期待拥有健康的身体?
适合每一个想要更加了解自己、了解生命的人。
※渊博的医学知识+丰富的临床经验+高瞻远瞩的视野+细腻悲悯的情怀+高超的叙事水平+思辨性的说理能力=精力旺盛的天才舍温·努兰
※叙事医学二十年经典
※全美年度优秀读物奖
※《出版人周刊》年度好书、长销佳作
※《中国医学论坛报》《光明日报》,众多医学界、文学界名人推荐
※国内医学人文畅销书《心外传奇》作者李清晨 倾情作序
《生命的脸》是耶鲁大学备受欢迎的医学教授、传奇外科医生舍温·努兰的经典作品,荣获全美年度优秀读物奖。《生命的脸》阐释了与我们相伴一生的身体,绝不是一个简单的“臭皮囊”,而是一个包罗万象、完美精妙的宇宙。它散发着智慧的光芒,在各种惊涛骇浪的动态中调整平衡。
我们的身体,蕴藏着惊人的智慧。每一种器官、组织与系统,都巧妙地扮演着关键角色,通过精准协力合作、复杂信息传递,维系人每一次的呼吸、心跳。面对生老病死,人体灵活应变的过程,犹如上帝造物一样神奇。
我们的身体,从不轻言放弃,面对威胁,每个细胞都会奋起抗敌,只要活着,就会有好事发生,这种精神就是生命的本质。面对性命攸关的时刻,身体比我们想象中蕴含更强大的求生意志,然而我们每每赞叹群山之高、河海之深,却未曾对对自己的身体发出一声惊叹。一旦我们愈深入了解自己的身体,就愈能发现人体奥妙与惊奇!
国内医学人文畅销书《心外传奇》作者李清晨诚挚推荐、倾情作序。
舍温·努兰(Sherwin Nuland):
· 耶鲁大学医学院外科医生,问诊过万病人
· 耶鲁大学医学院外科学、医学史、医学伦理学教授
· 《纽约客》《纽约时报》《时代》《纽约书评》专栏作家,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得者
· TED演讲人
· 他站在医学的角度用哲学家的宽厚和历史学者的审慎、清晰地阐述了生与死的定义、生与死的意义和生与死的境界,让这个本来属于医学领域的话题,具有了浓厚的哲学、伦理学的意味。
这本书可说是一本“完全生存手册”。即便是那些对人生沮丧绝望,打算一了百了的人,看完这本书,说不定也会打消轻生的念头,因为,我们不得不感动:身体的每个细胞、组织和器官是如此尽心尽力、不断地顺应环境,绝不放弃求生的努力。因此,生存的意志与其说是不愿与这个世界别离的意识,不如说是一种本能。
——《光明日报》
生动地解剖了人类的生命,令人敬畏、无比振奋。
——《时代周刊》
难忘!叙事医学经典中一个有独特价值的作品。
——《波士顿环球报》
既是一部医学惊悚片,又是一首对人类身体之美的赞歌。
——《华尔街日报》
推荐序
何以死?何以生?
导 读
自 序
维持体内恒定的机制
前 言
第1章
求生之战
第2章
体内恒定的海洋
第3章
淋巴和抗癌的勇气
第4章
同情和神经系统
第5章
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
第6章
命运和自由意志
第7章
爱的行为
第8章
子宫的演出
第9章
搏动的心
第10章
血的传奇
第11章
病菌与盛宴
第12章
发掘心灵:大脑与人性
译后记一
走钢丝者的独白
译后记二
天生我材必有用
自 序
维持体内恒定的机制
本书首度出版时,用的是另外一个名字。我在初版的前言做了解释,当初为什么要选用“身体的智慧”(The Wisdom of the Body)作为书名,然而一年后出平装本时,我把书名换了过来。接下来的这几十年间,我多次翻阅此书,越来越觉得两个书名之间有着十分巧妙的联系。我们能够存活下来,正是依靠身体的智慧。
若要仔细解释这个说法,我们必须回溯至西方医学的源头,也就是今日科学化医疗的起始之处。在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开始行医授徒,以及有一帮人拥护他的理论之前(约为公元前46至公元前36年之间),希腊的医者普遍认为疾病以及病症的治疗都在神明的掌控之下,主要是阿波罗的儿子爱斯库拉皮厄斯(Aesculapius),以及后者的两个女儿:海吉亚(Hygeia)与帕娜刻亚(Panacea)。治病的方法中,最重要的就是对这些超自然的神祇诚心祈求,还有念咒之类的仪式,这些行为主要是在祭祀爱斯库拉皮厄斯的神庙之内,或在神庙的附近举行,当然也有些人会向其他神明求助。这些神庙都设在清风吹拂的山岗上, 附近还有清澈、流动的小溪和涌泉。
希波克拉底那一派的医师引进一个观念,他们认为疾病的起因是自然的,最好的治疗方式也是寻求自然之道。这些人并不认为人生病是因冒犯了神祇,他们信任的原则是,人体会设法寻求维持一个稳定状态,且持续不断地调整身体的正常组成,并让这些成分保持均衡。若是均衡状态遭受破坏,人就会生病。依据这些原则,医师的功用就是协助人体重建平衡状态,具体做法是开立处方(通常是草药或其他植物),供给身体所欠缺的成分,或把过多的成分排出体外。按这种观念,人体的疗愈能力即能维持体内成分的平衡,同时在失去平衡的时候有办法重建均衡。
当然,希腊人并不知晓上述疗愈能力的运作法则,因为他们对荷尔蒙、神经传导物质、传讯分子、受体,或是为数众多的其他化学物质、构造及其活动一无所知;而如今我们知道,体内的细胞借由上述种种机制,持续调节胞内与胞外的环境,以维持健康。历经2 000年的研究与演进,直到19世纪20年代,科学家才得到一个词,可用来涵括身体维持内在均衡的所有方法。我所说的就是“恒定”一词,它是由两个希腊字组合而来,原意是指“维持不变”。
因此,现代生物科学的词汇不但和约莫2 400年前希腊人的理论相符,就连所运用的文字也与古人一致。恒定是延续生命所必要的内在平衡。
人体共约有75万亿个细胞,其中只要有部分稍微失去平衡,附近或别处随时待命的构造,立刻就能采取与此相对应的行动。一旦传来必须采取行动的信息,人体几乎会马上展开修正,并知道要如何因应。所谓“身体的智慧”,正是这个意思,而我们也借此得以存活。不论是体内哪一个器官里的细胞发出求救信号,也不管它是借着血液、神经、细胞或局部的体液传送的,位在他处的腺体、神经中枢还有血液,都会接收到这个信息,知道要提供协助。如此一来,就启动了确保安全的种种机制。
若出于某种遗传、感染、代谢或其他原因,重回稳定的修正机制无法达成任务,人就生病了。有时,过了一阵子之后,人体就会适应新的状态,并在稍后不久重回恒定。如果真能如此,疾病就会缓和消退,不需医疗介入,病人也能不药而愈。但是在特殊的情况下,身体没办法修正失衡状态,疾病持续进展,直到病人自己也有感觉了,此时就需要医疗处理。不论是借药物补足、排出甚至是摧毁过多成分,通过外科手术除去发病的根源,借由放射治疗把病灶消灭,或是结合多个或全部的上述手段,医疗团队均想方设法要重建体内的恒定机制。如果成功了,就能重拾健康。要是不幸失败,疾病仍在,就有可能会走向死亡。
面对破坏恒定的威胁,身体会自动产生反应。所有的修正机制都能实时采取行动,不需我们费心插手。除非细胞被无法抵御的分子畸变完全击溃,上述所有调节程序都一直在持续进行,我们却完全没有任何感觉。
在本书里,你会读到许多这方面的资料。我将描述由器官组成的各个系统,比如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以及生殖系统,并借由我处理过的病例,让读者知道各个系统究竟如何运作。另有章节专论血液、遗传、心脏,以及人体细胞浸泡于其中的组织间液,还会讨论到生命的基本单位,也就是细胞。但愿借着描述几位最有意思的病人,能够让各位看出身体自己也具有智慧,且在现代医学的协助之下,可助我们击退对于体内恒定的种种威胁,而这样的均衡状态正是维系生命所需。
本书在1997年首度问市。虽说这些年间,医学已有很多重大发现,但书中所描述的内容并未因而失去价值。本书的内容既实在又实用,和首度问世时并无不同。
尤其是过去半个世纪以来,科学家已发现许多方法可增进身体抵御危害的能力,或可完全避免受到这些不良的影响。我说的不仅是疫苗、控制体重、戒烟等作为,而是指有些直接而个人的日常活动,能够增进我们保持健康的能力。这类活动已证实对于抵抗身体的头号大敌特别有效,这个大敌一直被认为相当无情而难以克服,直到最近几年我们的认知才有所改变。这个大敌就是老化。
不管我们多么小心,注意营养均衡、避免有毒物质,并且定期做健康检查,老化过程仍然坚定地一一取走我们的身体和心灵,且逐步削弱体内维持均衡机制的能力,以至于当面对威胁时,不再能够有效地做出回应。荷尔蒙、免疫、神经以及其他传递信息和修补的系统,就和我们的皮肤和脸一样会老化。1800年,一般美国人的预期寿命是39岁;到了1900年,则是49岁;可是时至21世纪,已超过75岁。然而,除了感染和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有所改进,20世纪最大的变化是公共卫生的进步,例如洁净的饮用水、居住环境改善、卫生条件提升、良好的个人习惯及防疫措施。现在有很多人无病无痛地活到八九十岁,甚至可以突破百岁大关,然而这当中有太多人的日常生活需要旁人协助,也不能独居。
老年人口这么多,如今应该要关注的是,要如何在这些多出来的岁月当中,过着有活力而享受的生活,而不是像一般人所认为,余生都得住在养老院。我们也知道有很多方法能够补足身体的智慧,同时照料身心,并获致有活力而有益的老年生活。如此看来,显然我们的生活方式将会影响到年老之后的生活形态。这需要点智慧,亦即每个人对于周遭世界极为小心谨慎所累积得到的智慧。
过去十年当中,有个极为根本的事实已越来越明显,那就是:一位老者是否能够照顾自己,继续维持活力,并对社会有所贡献,最重要的关键即在于体能,而不是疾病本身或其他病理现象。对象的年纪越大,肌力和骨质密度之类的因素也就更为重要。
幸好,研究再三证实,年老体衰的情况不但可以事先防范,而且配合适当的运动,实际上可逆转此过程。即使是年过85岁的长者,在专人指导下进行高阻力训练以及重量训练,仍可在六至八周内让肌力成为原先的两倍。更多且更强的肌肉拉动,能够增加骨密度,且减少骨质疏松症及骨折的情况,同时显著地增强身体的平衡、行走能力,并有办法进行室内或室外的日常动作。没错,规律的运动可增加寿命。
然而好处还不止于此。我们已经知道,人的身体(特别是脑部)要比过去认为的更有智慧。唯一能够对自己的老化过程有所作用的器官,就是脑子。研究人员已发现,有一类蛋白质能够保护神经细胞对抗伤害与死亡,使得神经细胞之间的联系更有效率,因而促进思考的交流,还能增加脑部的血液供应量,并使得脑中能有新的神经细胞生成。要刺激这类蛋白质的制造十分简单,亦即追求积极的智力活动:阅读、思考、研究、听演讲,甚至进行诸如参观博物馆之类的活动。
通过以上描述的方式,我们如何过生活,将可决定人体所展现出来的美好特质。这才是身体的智慧之道,我们应该好好珍惜。
这本书的文字密度极高,像是一块被精心雕琢过的琥珀,每一层肌理都凝结着作者对人类情感复杂性的深刻洞察。我读得非常慢,常常需要反复咀嚼某一段落,因为它不仅仅是在描述一个故事或一个观点,更是在构建一个完整的、有呼吸感的意境。作者似乎拥有将抽象概念物质化的魔力,比如他对“孤独”的描绘,不再是简单的形单影只,而是一种渗透在日常物件中的存在感,是空气中悬浮的微尘,是久未使用的工具上积攒的灰垢。这种叙事策略,使得读者必须调动起全部的感官去参与到文本的构建中。我特别喜欢其中穿插的那些看似不经意的哲学反思,它们如同暗流涌动,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下,悄悄地改变着读者的认知框架。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不动声色”,它不试图说服你,而是用一种近乎完美的语言结构,让你自己得出结论,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远比直接的教导来得更加持久和有力。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堪称精妙绝伦,它像是一部复杂的交响乐,不同的乐章(或章节)看似独立,实则通过微妙的主题和意象的重复与变奏,最终汇集成一个宏大而和谐的整体。作者对韵律的把控达到了近乎音乐性的程度,即使是纯粹的散文段落,读起来也自带一种内在的节奏感和回环往复的美。我尤其留意到他如何运用色彩和光影的对比来烘托情绪的递进,比如从清晨的冷白光到午后的炽热黄昏,每一种光线都对应着人物内心状态的一次微妙转变。这种对感官细节的极致调动,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丰富的层次感,它不是单纯地讲述故事,而是在创造一种沉浸式的体验。这本书的美学价值远超其叙事价值,它是一次对语言边界的温柔试探,展示了文字在超越信息传递之外,所能达到的艺术高度。它值得被反复阅读,因为每次翻开,都能从不同的声部中捕捉到新的和弦。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久违的、对“真实”的重新定义。作者仿佛是一个社会学观察家,却又拥有诗人的敏感。他笔下的人物,没有绝对的善恶之分,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精心构建的合理性泡沫之中,他们的动机复杂、多变,充满了人性的矛盾和灰色地带。我欣赏作者拒绝简单归纳的勇气,他没有将复杂的人性简化为易于理解的标签,而是让角色的行为和语言在充满张力的互动中自然展开。书中对城市空间和人际疏离感的描绘,精准得令人心悸,仿佛能闻到那种钢筋水泥丛林中特有的潮湿气息。它探讨的不是“我们应该如何活”,而是“我们如何在被设定好的框架内,挣扎着成为我们自己”。这种对个体主体性被稀释过程的冷静剖析,使得全书具有极强的现实批判意义,读完后,你可能会对你身边那些沉默的同事、匆忙的邻居,产生一种全新的、带着敬畏的理解。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挑战性的,但绝对是值得的。它不是那种可以轻松地在通勤路上打发时间的读物。作者的语言风格充满了后现代主义的疏离感和对传统叙事逻辑的解构,使得情节的推进显得支离破碎,充满了跳跃和留白。初读时,我甚至有些迷失方向,感觉自己像是在一个巨大的迷宫中寻找出口,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和闪回,像是指示牌一样不断地误导或引导着我的判断。然而,正是这种“迷失”,成就了阅读的高潮。当所有看似零散的碎片最终在脑海中以一种非线性的方式重新组合时,那种震撼感是无与伦比的。它迫使读者放弃对清晰逻辑的依赖,转而相信直觉和潜意识的连接。这本书成功地模仿了人类记忆和意识流动的内在机制,读完后,你会怀疑自己之前对“叙事”的理解是否过于浅薄了。它更像是一场智力上的攀岩,需要全神贯注,但顶峰的风景绝对壮阔。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就像经历了一场深刻的自我对话,它没有给我标准答案,但却提供了一面清澈的镜子,让我得以审视那些习以为常却又常常被忽略的生活片段。作者的叙事方式极为细腻,仿佛带着一种近乎神经质的敏感捕捉着日常中的微小波动。我尤其欣赏他对“在场感”的探讨,那种全身心地投入到当下瞬间的能力,是现代人普遍缺乏的宝贵品质。书中关于时间流逝的描述尤其触动我,它不是宏大的哲学思辨,而是通过对一盏灯光从亮到暗、一滴水珠在玻璃上滑落的观察,将抽象的时间具象化,让人不由自主地停下来,体会那种“正在发生”的美丽与哀愁。这种对细微之处的执着,使得全书的基调显得既内敛又充满了力量。它没有激昂的口号,却有着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力,让人在读完之后,重新审视自己与周遭环境的关系,发现原来生活本身就是一场无止境的探索。这本书像是为忙碌的灵魂提供了一个安静的角落,让人可以暂时卸下所有的伪装和期待,单纯地感受“存在”本身。
评分生命的脸是什么?生活的意义在哪里?
评分不错,推荐给各位,快递小哥也很给力,周六拍下的,周一就到货了???
评分书很好,尤其是翻译,比《死亡的脸》强了不止一点半点!
评分一如既往地快 便宜 好 下次还来
评分好!一如既往的支持京东。
评分书的质量不错,正版的,物流也很快!
评分不错,推荐给各位,快递小哥也很给力,周六拍下的,周一就到货了???
评分一本好书,值得拥有与推荐
评分红红火火红红火火红红火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