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里夫人自传(全译本)

居里夫人自传(全译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法] 玛丽·居里 著,陈筱卿 译
图书标签:
  • 居里夫人
  • 玛丽·居里
  • 科学
  • 自传
  • 传记
  • 女性科学
  • 波兰
  • 法国
  • 放射性
  • 诺贝尔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文联出版社
ISBN:9787519005368
版次:1
商品编码:11871650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名家译丛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66
字数:9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居里夫人自传(全译本)》是人物传记故事,记叙了*名物理学家和化学家、两次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居里夫人的传奇一生,真实再现了居里夫人凭着对科学事业的热爱和执*,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终取得非凡成就的人生历程。

作者简介

  陈筱卿,1939年出生,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法语专业。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考试中心专家组成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翻译法国名家名约一千万字,主要译作有拉伯雷的《巨人传》,卢梭的《忏悔录》、《新爱洛伊丝》,缪塞的《一个世纪儿的忏悔》,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纪德的《梵蒂冈的地窖》,罗曼·罗兰的《名人传》,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法布尔的《昆虫记》,尤瑟纳尔的《哈德良回忆录》,雅克·洛朗的《蠢事》,科莱特的《谢里宝贝》等。

目录

居里夫人自传
皮埃尔·居里传

精彩书摘

  《居里夫人自传(全译本)》:
  我母亲为人高尚,温柔敦厚,心慈面善,而且她知识渊博,心胸坦荡,严于律己。她尽管宽容大度,温情善良,但在家中却很有威望,大家都信服她。她非常虔诚笃信(我父母亲都是天主教徒),但她能包容一切,对宗教上的不同看法,她从来都是求同存异的,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她对自己的孩子们有着很大的影响,就我个人而言,除了因为是小女儿的缘故而备受呵护、关切,所以我深深地爱着我母亲之外,一种崇拜之情把我和母亲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母亲的不幸去世使父亲悲恸欲绝,但他并未因此而消沉,他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去,投入到对自己的孩子们的教育上来,致使自己没有多少的空闲时间。母亲过世多年后,我们仍感到若有所失,百无聊赖,仿佛家中少了一个主心骨。
  我们兄弟姐妹很小就开始学习了。我六岁时就上学了,是班里年龄最小、个子最矮的学生,每当有人前来听课或参观时,老师总是把我这个坐在第一排的学生叫上讲台朗读课文。我生性腼腆,一叫我上台我就吓得不行,恨不得跑出教室躲起来。我父亲是一位优秀的教师,对我们的学习十分关心,并懂得如何指导我们,但家里的经济条件不太好,开始时我们上的是私立学校,后来不得不转到公立学校去了。
  华沙当时处于俄国的统治之下,而这种统治最残酷中的一个方面就是对学校和学生的严格控制和迫害,波兰人办的私立学校都受到警方的监视,并且一律用俄语教学。学生们很小就开始学俄语,以致母语波兰语反倒说不利索了。幸而这些学校的老师都是波兰人,他们不愿受此迫害,想方设法地让学生们多学一些波兰语。这些私立学校都不准授予正式文凭,只有公立学校才有权利授予。
  所有的公立学校都是由俄国人领导的,他们一味地压制波兰人的民族意识的觉醒。所有的课程都是由俄国人用俄语讲授。这些俄国教师仇视波兰民族,所以对待学生就像是对待敌人似的。德高望重、知识渊博的老师都不会到这种学校去教书的,因为他们无法容忍这种敌视的态度。孩子们在这种校园环境中学习的知识是否有用,颇让人怀疑。尤为严重的是,这种环境对孩子们的道德品质的影响着实令人担忧。孩子们处于这种监视之下,不小心说了一句波兰话,或者用词稍不留神,就会受到严厉的处罚,不仅自己倒霉,而且还会殃及家人。处于这种严酷的环境之中,孩子们天真欢愉的本性丧失殆尽,然而,另一方面,这种可怕的氛围也激发了波兰青少年的极大的爱国热情。
  在这外族入侵和丧母之痛时期,我少年时的日子过得郁郁寡欢,沉闷而无生气。不过,依然有着一些愉快的事情,它们仍旧保留在我的记忆之中。亲朋好友的欢聚让人兴奋欢快,给我们郁闷的生活带来了慰藉与希冀。另外,我父亲非常喜欢文学,熟记着波兰以及外国诗人们的诗歌;他自己也能作诗赋词,而且还经常把外国的优秀诗篇译成波兰文。他就家庭琐事所写的短诗常令我们赞叹不已,佩服之至。每个周末晚间,我们都围在他的膝下,听他给我们朗诵波兰的著名诗歌和散文。这样的夜晚对于我们来说其乐融融,而且爱国主义的情愫在不知不觉之中日益增强。
  我从少年时起就喜爱诗歌,并且能够背诵我国伟大诗人们的大段诗篇,其中我情有独钟的是米奇凯维兹、克拉辛斯基和斯洛瓦茨基。
  ……
历史的沉思:一部探寻启蒙时代思想变迁的编年史 书名:理性的微光与时代的风暴:1750-1815年欧洲思想图景的重构 书籍简介: 本书是一部宏大而精微的学术专著,旨在梳理和剖析在欧洲历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期——1750年至1815年间——席卷整个大陆的思想图景的深刻变革。这段时期,不仅是启蒙运动达到鼎盛、继而走向激进与幻灭的时期,也是现代政治、科学和社会观念体系得以奠基的关键阶段。作者以严谨的史学方法和跨学科的广阔视野,拒绝了将这一时期简单视为“启蒙”或“革命”的二元对立叙事,而是力求展现其内部的复杂性、矛盾性与内在的逻辑演进。 第一部分:光芒万丈的启蒙核心与知识的传播(1750-1770) 本部分聚焦于启蒙思想在知识精英阶层中的成熟与扩散。作者首先细致考察了百科全书派的组织、资金来源及其编辑策略,揭示了狄德罗和达朗贝尔在信息控制与知识普及中所扮演的复杂角色。他们不仅是哲学家,更是精明的文化企业家。重点分析了孟德斯鸠的权力制衡理论如何被各国君主和改革者误读和挪用,以及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如何在巴黎沙龙与地方社群中引发了截然不同的解读。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本书对“自然神论”在贵族与新兴资产阶级中的传播进行了深入的社会学考察。它不再仅仅是神学辩论,而是成为了一种区分“开明”与“蒙昧”的社会身份标识。我们探讨了伏尔泰对宗教不宽容的批判,如何从一种哲学立场转变为一种政治动员工具,尤其是在涉及犹太人权利和加拉斯事件等具体案件中,这种理论如何被应用于现实的法律斗争。 此外,本卷还开辟了专门章节,探讨了启蒙思想在女性知识分子群体中的接受与转化。如奥兰普·德·古日等人的早期政治诉求,并非是简单地复制男性理论,而是对“普遍理性”框架内性别差异的挑战,这为后世的女性主义思想埋下了重要的伏笔。 第二部分:理性的边界与情感的觉醒(1770-1789) 随着启蒙运动进入后期,本书认为,欧洲思想界开始出现对纯粹理性主义的反思和张力。这是“感性”与“理性”对垒的时期。康德的批判哲学——特别是其对人类认识能力局限性的深刻剖析——被视为对十八世纪中期乐观主义的首次系统性哲学清算。作者详述了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出版前后,思想界如何从对“自然法则”的盲目信仰,转向对“道德法则”和“自由意志”的内在探寻。 在文学领域,本书详尽分析了“狂飙突进”运动(Sturm und Drang)的兴起,它不仅仅是对新古典主义的审美反叛,更是对启蒙理性压抑个体生命力的哲学回应。歌德和席勒早期作品中对“天才”的颂扬,是对传统社会等级和理性秩序的隐秘挑战。这种对情感、激情和历史特殊性的强调,为即将到来的政治风暴提供了强大的情感基础。 这一部分还关注了经济思想的转变。重商主义的衰落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的发表,标志着经济活动被首次从道德和政治的束缚中部分解放出来,成为一门可以被“自然法则”支配的独立科学。然而,作者也指出,这种对自由市场的推崇,在当时的社会实践中,往往加剧了贫富分化,为法国大革命后期的社会动荡埋下了经济根源。 第三部分:革命的洪流与意识形态的锻造(1789-1800) 法国大革命的爆发,是本书叙事的中心高潮。作者超越了传统的政治史视角,着重分析了革命如何成为一个“思想的实验室”。《人权宣言》被细致地拆解,展示了启蒙思想如何在激进的政治实践中被选择、重塑,并产生了新的、有时甚至是相互矛盾的意识形态。 本书对“雅各宾派的恐怖统治”进行了深刻的意识形态分析,将其视为“激进理性”的极端体现——即当“公意”被绝对化时,对异见的清除如何披上了“为人民的幸福服务”的外衣。罗伯斯庇尔的“德性共和国”构想,是启蒙道德主义与国家暴力结合的典型案例。 此外,本书首次将“革命的文化战争”置于显著位置。对天主教的去基督教化运动、对历法的重新设计,无不体现了革命者试图通过重塑日常生活和象征系统,来彻底“创造”一个新的人与新的公民。这一过程,揭示了革命不仅仅是政治权力的转移,更是对人类存在的意义和历史方向的重新定义。 第四部分:帝国、反动与现代思想的遗产(1800-1815) 拿破仑时代的到来,标志着革命理想的制度化与军事化。本书探讨了“军事天才”的概念如何取代了“哲学天才”,成为时代的主流叙事。拿破仑的《民法典》,被视为启蒙的理性成果被官僚体制固化和推广的典范,但其对女性财产继承权的倒退,也反映了革命对初期激进主义的修正与回撤。 在思想界,面对革命的血腥与帝国的威权,欧洲涌现出强烈的反动思潮。德意志的浪漫主义运动,从最初的审美转向,演变为对启蒙普世主义的反击。费希特和谢林等人对“绝对精神”和历史必然性的强调,开始构建一种以民族、历史和有机体概念为核心的“反启蒙”的哲学基础,这直接预示了十九世纪民族主义的兴起。 本书的结论部分,总结了1750至1815年间的思想遗产:启蒙所揭示的个体自由的巨大潜力,与它在实践中催生的极端主义和国家权力扩张的内在联系。它证明了,我们今天所讨论的大部分政治、社会和科学议题,其核心的辩论框架,都始于这段充满激情、冲突与奠基的四十五年。本书不仅是历史文献的梳理,更是一面映照现代世界困境的透镜。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本我最近才读完的书,虽然我对传记类的书籍一直抱有兴趣,但玛丽·居里这个名字对我来说,总带着一种科学巨匠的距离感。然而,当我翻开这本《居里夫人自传(全译本)》时,我立刻被她那种朴实而真挚的叙述所吸引。她并没有用华丽的辞藻去包装自己的成就,而是以一种近乎流水账的方式,记录下了她生命中最重要的时刻。从她童年时在家乡华沙的经历,到她为了求学而远赴巴黎的艰辛,再到她与皮埃尔·居里相遇、相知、相爱的过程,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我尤其喜欢她描述自己和皮埃尔在简陋的实验室里,日复一日地提炼镭和钋的场景,那种对科学的纯粹热情,那种不畏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真的深深地打动了我。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伟大科学家背后,一个普通女性的喜怒哀乐,她的坚持,她的爱,她的失去,都让我觉得那么真实,那么可敬。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感到无比震撼的书。居里夫人在《居里夫人自传(全译本)》中所展现出的非凡毅力和科学精神,简直可以用“惊天地泣鬼神”来形容。她不仅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更是一位拥有着无畏精神的斗士。她面对的不仅是科学上的难题,还有社会偏见、经济困境,甚至是亲人离世的巨大打击。然而,她从未屈服,而是选择了迎难而上,用她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一次又一次地突破了自我,也突破了时代的限制。我尤其被她对镭和钋的研究过程深深吸引,那是一种近乎执拗的探索,一种对未知世界的无尽渴望。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了,真正的伟大,源于对梦想的执着追求,以及在逆境中永不放弃的精神。

评分

读完这本《居里夫人自传(全译本)》,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科学发现的史诗,更是一曲对人性光辉的赞歌。居里夫人用她自己的文字,描绘了一个充满挑战但又无比坚韧的生命历程。我惊叹于她作为一名女性,在那个时代所遭受的重重困难,但她从未因此放弃过对知识的追求和对科学的献身。书中详细地记录了她和皮埃尔共同进行科学研究的点点滴滴,那些反复的实验,那些不眠的夜晚,那些为了一个小小的发现而付出的巨大努力,都让我体会到了科学探索的艰辛与迷人之处。更让我感动的是,她对家庭的责任感,对两个女儿的爱,以及在失去皮埃尔后的坚强。她将科学研究的严谨态度,同样运用在了生活中,以一种无畏的姿态,独自承担起了一切。这本书让我对“伟大”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成就,更是精神。

评分

当我合上《居里夫人自传(全译本》的最后一页时,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敬意油然而生。居里夫人的人生,是一部关于坚持、关于热爱、关于奉献的史诗。她用她朴实无华的文字,讲述了一个关于科学、关于家庭、关于人生的动人故事。她不仅仅是一位享誉世界的科学家,更是一位拥有着坚定意志和无私奉献精神的女性。我被她对科学研究的纯粹热爱所打动,被她与皮埃尔之间深厚的感情所感动,也被她作为母亲、作为女性所付出的巨大努力而震撼。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普通人如何通过不懈的努力,实现伟大的梦想,也让我看到了,即使面对再大的困难,只要心怀热爱,坚持不懈,终将会有所成就。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真的让我大开眼界。我原本以为居里夫人就是一个在实验室里捣鼓瓶瓶罐罐的神奇人物,但《居里夫人自传(全译本)》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她笔下的文字,充满了孩童般的好奇和对世界万物源源不断的好奇心。她对生活细节的观察之细腻,对情感的表达之真挚,都让我觉得她是一个如此鲜活、如此立体的存在。我尤其喜欢她描述自己在巴黎的学习经历,那种在贫困中依然坚持学习的毅力,那种渴望知识的眼神,至今仍让我记忆犹新。她和皮埃尔的爱情故事,更是让我看到了科学研究之外,一个普通女性对爱情和家庭的渴望与付出。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也让我看到了一个女性如何在不被看好的环境中,凭借自身的才华和不懈的努力,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

评分

可以。孩子很喜欢。

评分

孩子喜欢多读书,印刷质量也不错

评分

没有折角字很清楚下次再来买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孩子喜欢多读书,印刷质量也不错

评分

可以。孩子很喜欢。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评分

孩子喜欢多读书,印刷质量也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