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制造业先进技术译丛:锂离子充电电池 [Lithium Lon Rechargeable Batteries]

国际制造业先进技术译丛:锂离子充电电池 [Lithium Lon Rechargeable Batterie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 Kazunori Ozawa 著,赵铭姝,宋晓平 译
图书标签:
  • 锂离子电池
  • 充电电池
  • 储能技术
  • 新能源
  • 材料科学
  • 电化学
  • 电池技术
  • 可充电电池
  • 制造业
  • 先进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470588
版次:1
商品编码:11540332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际制造业先进技术译丛
外文名称:Lithium Lon Rechargeable Batteries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2
字数:37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国际制造业先进技术译丛:锂离子充电电池》主要介绍了锂离子充电电池的正极材料,包括尖晶石型结构的锂嵌入材料、富锂氧化物、无稀土金属的铁基材料和用于锂微观电池的锂钴氧化物,还介绍了LiMn2O4薄膜、V2O5薄膜、MoO3薄膜等方面的知识。特别是,从热力学的角度介绍了碳质负极材料和正极材料,对过渡金属氧化物基化合物、磷酸盐橄榄石型化合物正极材料进行了拉曼研究。本书还讨论了固态电解质的界面问题及其添加剂的研究现状,描述了具有较大市场潜力的固态锂离子电池及其结构,以及用于高性能环保汽车的新型锂离子电池的研发进展。
  本书可供从事锂离子电池等能源领域的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以及相关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习参考。

内容简介

  《国际制造业先进技术译丛:锂离子充电电池》主要介绍了锂离子充电电池的正极材料,包括尖晶石型结构的锂嵌入材料、富锂氧化物、无稀土金属的铁基材料和用于锂微观电池的锂钴氧化物,还介绍了LiMn2O4薄膜、V2O5薄膜、MoO3薄膜等方面的知识。特别是,从热力学的角度介绍了碳质负极材料和正极材料,对过渡金属氧化物基化合物、磷酸盐橄榄石型化合物正极材料进行了拉曼研究。《国际制造业先进技术译丛:锂离子充电电池》还讨论了固态电解质的界面问题及其添加剂的研究现状,描述了具有较大市场潜力的固态锂离子电池及其结构,以及用于高性能环保汽车的新型锂离子电池的研发进展。
  《国际制造业先进技术译丛:锂离子充电电池》可供从事锂离子电池等能源领域的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以及相关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习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本书贡献者

第1章 一般概念
Kenzo Matsuki and Kazunori Ozawa
1.1 电池概要
1.1.1 伽伐尼电池体系——水溶液电解液体系
1.1.2 锂电池体系——非水溶液电解液体系
1.2 锂离子电池的早期发展
1.2.1 陶瓷生产能力
1.2.2 涂层技术
1.2.3 电解质盐LiPF
1.2.4 正极中的石墨导电剂
1.2.5 硬碳负极
1.2.6 无纺布热闭合效应的隔膜
1.2.7 镀镍的铁壳
1.3 现实目标
参考文献

第2章 新型电池中尖晶石型结构的锂嵌入材料
Kingo Ariyoshi,Yoshinari Makimura,and Tsutomu Ohzuku
2.1 引言
2.2 尖晶石型结构概述
2.3 尖晶石型结构的衍生物
2.3.1 源自"尖晶石"的超晶格结构
2.3.2 源自"尖晶石"超结构的例子
2.4 尖晶石型结构锂嵌入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2.4.1 锂锰氧化物(LMO)
2.4.2 锂钛氧化物(LTO)
2.4.3 锂镍锰氧化物(LiNiMO)
2.5 具有尖晶石型结构的锂嵌入材料在12 V无铅蓄电池中的应用
2.5.1 由锂钛氧化物(LTO)和锂锰氧化物(LMO)组成的12V电池
2.5.2 由锂钛氧化物(LTO)和锂镍锰氧化物(LiNiMO)组成的12V电池
2.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第3章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富锂氧化物Li1+x(NizCo1-2zMnz)1-xO
Naoaki Kumagai and Jung�睲in Kim
3.1 引言
3.2 无钴氧化物Li1+x(Ni1/2Mn1/2)1-xO
3.3 Li1+x(Ni1/3Co1/3Mn1/3)1-xO
3.4 其他材料Li1+x(NizCo1-2zMnz)1-xO
3.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4章 无稀有金属元素的铁基正极
Shigeto Okada and Jun�瞚chi Yamaki
4.1 引言
4.2 二维层状岩盐型氧化物正极
4.3 三维NASICON型硫酸盐正极
4.4 三维橄榄石型磷酸盐正极
4.5 三维方解石型硼酸盐正极
4.6 三维钙钛矿型氟化物正极
4.7 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热力学研究
Rachid Yazami
5.1 引言
5.2 实验
5.2.1 ETMS
5.2.2 电化学电池的结构和循环过程
5.2.3 热力学数据的获取
5.3 讨论
5.3.1 碳质负极材料
5.3.1.1 预焦炭(HTT<500℃)
5.3.1.2 焦炭(HTT为900~1700℃)
5.3.1.3 焦炭(HTT为2200℃和HTT为2600℃)
5.3.1.4 天然石墨
5.3.1.5 熵和石墨化程度
5.3.2 正极材料
5.3.2.1 LiCoO
5.3.2.2 LiMn2O
5.3.2.3 循环对热力学的影响
5.4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延伸阅读材料

第6章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拉曼研究
Rita Baddour�睭adjean and Jean�睵ierre Pereira�睷amos
6.1 引言
6.2 拉曼显微光谱术的原理和设备
6.2.1 原理
6.2.2 仪器
6.3 过渡金属氧化物基化合物
6.3.1 LiCoO
6.3.2 LiNiO2及其衍生化合物LiNi1-yCoyO2(0<y<1)
6.3.3 锰氧化物基化合物
6.3.3.1 MnO2型化合物
6.3.3.2 三元系含锂化合物LixMnOy
6.3.4 V2O
6.3.4.1 V2O5的结构
6.3.4.2 LixV2O5的结构特征
6.3.5 TiO
6.4 磷酸盐橄榄石型LiMPO4化合物
6.5 总结
参考文献

第7章 从电解质重要性的角度阐述锂离子电池的发展
Masaki Yoshio,Hiroyoshi Nakamura,and Nikolay Dimov
7.1 引言
7.2 改善锂离子电池性能的添加剂的总体设计
7.3 一系列探究新型添加剂的发展过程
7.4 锂离子电池的正极以及其他添加剂
7.5 调整方式
参考文献

第8章 无机添加剂与电极界面
Shinichi Komaba
8.1 引言
8.2 过渡金属离子和正极的溶解
8.2.1 Mn(II)离子
8.2.2 Co(II)离子
8.2.3 Ni(II)离子
8.3 如何抑制Mn(II)离子的恶化
8.3.1 LiI,LiBr和NH4I
8.3.2 2�惨蚁┗�吡啶
8.4 碱金属离子
8.4.1 Na+离子
8.4.2 K+离子
8.5 碱金属盐的涂覆
8.6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第9章 固体聚合物电解质的特性与全固态锂聚合物二次电池的制备
Masataka Wakihara,Masanobu Nakayama,and Yuki Kato
9.1 锂盐聚合物电解质的分子设计和表征
9.1.1 引言
9.1.2 添加增塑剂的固体聚合物电解质
9.1.3 添加B�睵EG和Al�睵EG增塑剂的SPE膜的制备
9.1.4 添加B�睵EG增塑剂的SPE膜的评价
9.1.5 添加B�睵EG增塑剂的SPE膜的离子电导率
9.1.6 锂离子迁移数
9.1.7 电化学稳定性
9.1.8 小结
9.2 全固态锂聚合物电池的制备
9.2.1 引言
9.2.2 SPE离子电导率的要求
9.2.3 传统液态电解质电池和全固态锂聚合物电池的区别
9.2.4 添加B�睵EG和/或Al�睵EG增塑剂的SPE的锂聚合物电池的制备及
其电化学性能
9.2.5 阻燃锂聚合物电池的制备及其电化学评价
9.2.6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延伸阅读材料

第10章 锂微电池的金属氧化物薄膜电极
Jean�睵ierre Pereira�睷amos and Rita Baddour�睭adjean
10.1 引言
10.2 LiCoO2薄膜
10.2.1 溅射LiCoO2薄膜
10.2.2 PLD LiCoO2薄膜
10.2.3 CVD LiCoO2薄膜
10.2.4 用化学方法制备LiCoO2薄膜
10.2.5 小结
10.3 LiNiO2及其衍生化合物LiNi1-xMO
10.3.1 固体电解质
10.3.2 液体电解质
10.3.3 Li�睳i�睲n薄膜
10.3.4 小结
10.4 LiMn2O4薄膜
10.4.1 溅射LiMn2O4薄膜
10.4.2 PLD LiMn2O4薄膜
10.4.3 ESD LiMn2O4薄膜
10.4.4 用化学方法制备的LiMn2O4薄膜
10.4.5 取代LiMn2-xMxO4尖晶石薄膜
10.4.6 小结
10.5 V2O5薄膜
10.5.1 溅射V2O5薄膜
10.5.2 PLD V2O5薄膜
10.5.3 CVD V2O5薄膜
10.5.4 蒸发技术制备的V2O5薄膜
10.5.5 静电雾化沉积法制备的V2O5薄膜
10.5.6 溶液技术法制备的V2O5薄膜
10.5.7 小结
10.6 MoO3薄膜
10.6.1 液体电解质
10.6.2 固体电解质
10.6.3 小结
10.7 总结
参考文献

第11章 高性能环保汽车中新型锂离子电池的研发进展
Hideaki Horie
11.1 引言
11.2 驱动电动车的能源
11.3 对锂离子电池高功率特性的要求
11.4 电池的热性能与电池体系的稳定性
延伸阅读材料

前言/序言

  锂离子电池已成为手机和笔记本电脑巨大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并且这些移动通信市场应世界需求仍持续快速发展。因此,人们仍在加强实力继续提高技术以求进一步发展。这种发展的主要目的不仅有益于汽车工业——可以获得具有更高能量和更高功率的汽车,而且也有益于能量储备市场——可以获得太阳能和风能等绿色环保能源。
  锂离子电池的技术十分广泛,尽管本书的内容仅有几个主题,但相信读者可以从中得到研究工作的启迪。
  第1章涵盖了电化学设备和锂离子电池的基础概念。
  从第2章到第4章描述的正极材料来看,第2章尤为重视其新型应用,例如蓄电池的实例。
  第5章和第6章注重一些新材料的描述。这两章的内容十分新颖,读者将会十分感兴趣。
  第7章和第8章集中描述固态电解质的界面问题,也就是所谓的固态电解质膜,简称SEI膜,它对于研发高性能的锂离子电池十分重要。
  第9章和第10章讨论了固态锂离子电池。这些电池将会显示出巨大的市场潜力。
  最后一章尤为重要,它阐述了用于高性能环保动力车的新型锂离子电池。
  每一位作者对于本书而言,都是十分重要的,他们知识渊博,并且在准备书稿方面竭尽全力,精诚合作。在此,我也十分感谢支持本书出版的公司以及他们所能提供的各类信息数据。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国际制造业先进技术译丛:锂离子充电电池》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旨在介绍该译丛中其他尚未涉及的技术领域,以满足您不包含锂离子电池内容的需求。 --- 国际制造业先进技术译丛:关键领域前沿探索 本译丛致力于引进和传播全球制造业最前沿、最具颠覆性的先进技术成果与实践经验。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已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本译丛的宗旨是搭建一座知识桥梁,将国外最新的技术思想、核心工艺流程、关键材料创新以及智能制造的系统性解决方案,精准地传递给国内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工作者和企业管理者。 本译丛旨在覆盖“智能制造”、“先进材料科学”、“高精度加工与成型”、“工业自动化与机器人”、“绿色制造与循环经济”等多个维度,力求为中国制造业的全面升级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与可行的技术路径。以下为本译丛中收录的几部重要著作的详细介绍,这些著作聚焦于除锂离子电池技术之外的关键技术领域: 第一卷:工业4.0与智能工厂的实施路径 《工业4.0与智能工厂的实施路径》 深入剖析了全球领先企业在迈向“智能工厂”过程中所采用的系统性战略与具体技术框架。本书不仅仅停留在概念的阐述,更侧重于实施层面。 核心内容包括: 1. 数据集成与互操作性标准: 详细介绍了OPC UA、MQTT等关键工业通信协议在跨平台、跨设备数据集成中的应用,重点分析了如何构建统一的、可扩展的数据模型,以打破传统信息孤岛。 2. 数字孪生技术在生命周期管理中的应用: 阐述了如何利用高保真度的数字模型,模拟物理资产、流程和系统的性能,实现从产品设计、生产优化到售后服务的全流程虚拟验证和实时监控。书中提供了多个航空航天和重型机械制造行业的案例研究,展示了数字孪生如何大幅缩短产品上市时间并降低试错成本。 3. 边缘计算与云计算协同策略: 探讨了在面对海量实时工业数据时,如何在生产现场部署边缘计算节点以满足低延迟控制需求,同时结合云计算平台进行大数据分析、模型训练和长期数据存储的优化架构。内容详尽解析了安全隔离、数据预处理和云计算资源调度的方法论。 4. 柔性生产系统的调度与优化: 聚焦于如何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如强化学习、遗传算法)对高度定制化和变批量生产线进行动态调度。书中包含一套成熟的算法模型库,可用于评估不同生产布局下的吞吐量、资源利用率和订单满足率。 第二卷:增材制造(3D打印)的极限性能突破 《增材制造(3D打印)的极限性能突破》 聚焦于增材制造技术(特别是金属和陶瓷增材制造)在航空、医疗植入物和高端模具制造中的前沿进展,旨在突破材料性能、精度与效率的瓶颈。 本书的重点章节包括: 1. 高熵合金与功能梯度材料的激光熔融控制: 详细分析了在选区激光熔化(SLM)过程中,如何精确控制不同元素在熔池内的扩散、固化速率和微观结构演化,以制备具有特定力学和热力学性能的高性能材料。书中提供了先进的数值模拟工具参数集和实验验证数据。 2. 缺陷控制与无损检测集成: 探讨了增材制造过程中的孔隙率、未熔合、残余应力等固有缺陷的成因机理。重点介绍了原位监测技术(如高速红外成像、声发射)如何与制造过程实时耦合,并通过反馈控制机制进行缺陷抑制。此外,书中还详细介绍了超声波和X射线层析成像(CT)在最终产品质量保证中的应用标准。 3. 多材料打印技术: 介绍了如何在单一制造过程中实现不同材料的无缝过渡与结合。涵盖了共熔点优化、界面结合强度提升策略,以及面向柔性电子和生物医学工程的多功能一体化制造技术。 第三卷:超精密加工与微纳制造技术 《超精密加工与微纳制造技术》 汇集了当前在亚微米乃至纳米尺度下实现高精度、高效率加工的核心技术。这对于半导体、精密光学和微机电系统(MEMS)的制造至关重要。 本书内容侧重于: 1. 非接触式加工技术的深化应用: 详尽阐述了超声波辅助加工、电火花加工(EDM)以及激光烧蚀在复杂几何形状和超硬材料加工中的优势与局限。尤其关注了如何通过脉冲整形和介质优化来控制表面粗糙度和残余应力。 2. 纳米压印与光刻技术的精度提升: 重点介绍了下一代光刻技术中的关键挑战,如掩模版制造的精度控制、套刻误差的最小化,以及在柔性基底上实现高分辨率图案转移的技术。书中提供了关于掩模版修复和表面能控制的专业指导。 3. 刀具材料与涂层技术革新: 分析了新型陶瓷基复合材料、纳米晶硬质合金在高速切削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原子层沉积(ALD)技术在刀具表面构建具有超高耐磨性和低摩擦系数的保护涂层。 第四卷:可持续制造与循环经济实践 《可持续制造与循环经济实践》 探讨了如何在保持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资源消耗最小化和环境影响降低的制造范式转型。 主要涵盖以下方面: 1. 工业共生与物料闭环: 介绍了跨行业、跨区域的工业共生网络构建模式,重点研究了废热、废气、副产物的梯级利用技术。书中提供了评估工业园区资源循环效率的量化指标体系。 2. 面向回收的设计(DfR)原则: 阐述了在产品设计初期就纳入可拆卸性、材料可分离性和可再生性考量的方法学。特别针对电子产品和大型机械设备的模块化设计进行了深入分析。 3. 先进分离与提纯技术: 针对电子废弃物(E-waste)和稀有金属的回收,详细介绍了湿法冶金、溶剂萃取以及电化学分离等技术在提高回收率和降低二次污染方面的最新突破。 本译丛系列旨在为推动中国制造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提供最及时、最深入的技术支撑。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在案例分析和数据图表的呈现上,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图表制作的质量非常高,数据点清晰,坐标轴标注规范,很多曲线图直接反映了不同材料体系在实际充放电过程中的性能差异,直观且有说服力。特别是关于高镍三元正极材料在不同倍率下的容量衰减曲线对比,那张图表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展示,让原本抽象的性能指标变得一目了然。不过,我发现书中引用的数据大多集中在几年前的工业标准上,虽然基础原理不变,但在电池能量密度和安全标准不断迭代的今天,这些案例显得稍有滞后。我非常期待未来修订版能够增加更多关于近两年发布的新型电池技术(比如钠离子电池的某些关键进展,或者最新的硅基负极技术)的实测数据对比,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其“先进技术译丛”的定位。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我眼前一亮,封面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上简洁的银色字体,透露出一种专业和严谨的气质。翻开扉页,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印刷清晰,没有出现任何墨迹晕染的情况,这对于阅读技术类书籍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细节。装订得也很结实,看起来可以经受住反复翻阅的考验,这一点我很满意。不过,我个人更偏向于那些在封面设计上能体现出更多动态感或者技术突破感的书籍,这本书的封面虽然专业,但略显沉闷,少了一点点激发好奇心的那种“视觉冲击力”。比如,如果能用一些巧妙的几何图形来暗示电池内部的复杂结构,或者用光影变化来象征能量的流动,可能会更吸引我这样对前沿技术感兴趣的读者。整体来看,这本书的物理形态给人一种可靠、耐用的感觉,是那种可以安心放在书架上,需要时随时取用的工具书类型,这点上做得非常到位。

评分

这本书的目录结构编排得逻辑性极强,从基础的电化学原理讲起,逐步深入到各种电池材料的特性分析,再到制造工艺的细节描述,层次分明,循序渐进。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它没有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花了大量的篇幅去讨论实际应用中的挑战和解决方案,比如热管理、循环寿命的优化等实际工程问题。我注意到其中有一章专门探讨了固态电解质的最新进展,内容详实,引用了多篇近期的权威文献,这对于我追踪行业前沿信息来说,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然而,如果能对不同国家或地区在电池技术标准上的差异做更细致的对比分析,我想会更加完善。毕竟,在进行国际贸易或合作项目时,了解这些“软性”的技术壁垒同样关键。总而言之,内容的覆盖面很广,但深度上,某些面向未来颠覆性技术的讨论,似乎可以再大胆一些。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体验感非常复杂,它更像是一次高强度的学术训练,而不是轻松的知识获取。作者的写作风格偏向于教科书式的严谨,每一个论述都力求精确,大量使用了专业术语和公式推导。我花了大量时间去消化那些关于电极界面反应动力学的章节,理解起来需要极高的专注力,甚至需要配合其他基础电化学的参考书一起阅读,才能完全把握其精髓。坦白说,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本书的门槛设置得相当高,缺乏那种“平易近人”的引导。举个例子,在解释一些复杂的测试方法时,如果能配上流程图或者实验装置的示意图,哪怕是简单的手绘图,都会大大降低读者的理解负担。这本书无疑是为已经具备扎实背景的工程师或研究生准备的“硬核”读物,但对于刚踏入这个领域的年轻人来说,可能需要先做好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

评分

从翻译质量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译者团队显然是下足了功夫,保证了技术术语的准确性和流畅性。大部分专业词汇的翻译都精准对应了行业内的通用表达,没有出现那种生硬的、逐字翻译导致的语意不通顺的情况。例如,对于“析锂”这种关键现象的描述,译文就非常到位,准确传达了其潜在的危险性。但是,在某些涉及文化背景或特定实验习惯的描述中,仍然能察觉到一些细微的文化差异带来的理解偏差。比如,在描述某个特定的实验室操作习惯时,如果能加上简短的注释,说明这在原始国家是如何被普遍接受的,那对于非母语背景的读者来说,将是极大的帮助。总体而言,翻译质量是高标准的,确保了原著精髓的有效传递,但如果能在辅助阅读体验上再多做一些本土化的润色工作,这本书的价值会更上一层楼。

评分

不错,送货比较快,很好用!

评分

正版书籍,纸张质量很好,值得一看

评分

还没看,质量很好是正品。

评分

正版书籍,纸张质量很好,值得一看

评分

书收到,很好!请补开发票给我,谢谢!

评分

书收到,很好!请补开发票给我,谢谢!

评分

这个领域内,还是老外的学术能对得起出版物出版

评分

这个产品不错,我很喜欢的,下次还会购买的

评分

挺好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