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序
前言
致谢
第1章简介
1.1功率变换器和电机
1.1.1旋转功率变换器
1.1.2静止功率变换器
1.1.3电磁能量转换的作用
1.1.4运行原理
1.1.5磁路和电路
1.1.6旋转电机
1.1.7可逆电机
1.2意义和典型应用
1.3变量和旋转运动的关系
1.4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1.4.1电机的基本特点
1.4.2等效电路
1.4.3机械特性
1.4.4电机中的暂态过程
1.4.5数学模型
1.5采用的方法和分析步骤
1.6变流器供电的变速电机的注意事项
1.7高效电机的评价
1.8铁和铜的利用率的评价
第2章机电能量转换
2.1洛伦兹力
2.2平行导体的相互作用
2.3运动导体的电动势
2.4发电模式
2.5制动转矩
2.6制动力
2.7电场中导体所受到的力
2.8介电常数的改变
2.9压电效应
2.10磁致伸缩
第3章电磁耦合场
3.1基于静电场的机电能量转换装置
3.1.1电荷、电容和能量
3.1.2电能、机械能和场能
3.1.3电场力表达式
3.1.4机电能量转换循环
3.1.5电场和磁场的能量密度
3.1.6耦合场和能量传递
3.2基于磁耦合场的机电转换装置
3.2.1直线运动的转换装置
3.2.2旋转运动的转换装置
3.2.3反电动势
第4章磁路
4.1磁路的分析
4.1.1磁通守恒定律
4.1.2安培环路定律
4.1.3磁场强度H和磁感应强度B的基本关系
4.2磁键矢量
4.3铁磁材料的磁化特性
4.4磁路中的磁阻
4.5磁路中的能量
4.6磁路的参考方向
4.7磁路中的损耗
4.7.1磁滞损耗
4.7.2涡流损耗
4.7.3磁路中的总损耗
4.7.4减少铁耗的方法
4.7.5叠片结构铁磁材料中的涡流
第5章旋转电机
5.1旋转电机中的磁路
5.2机械端口
5.3绕组
5.4磁路中的槽
5.5绕组轴线的位置和符号
5.6转换损耗
5.7气隙中的磁场
5.8磁场能量、尺寸和转矩
第6章电机建模
6.1建模的准备
6.1.1建模会遇到的问题
6.1.2结论
6.2忽略的现象
6.2.1分布式能量和分布式参数
6.2.2忽略寄生电容
6.2.3忽略铁耗
6.2.4忽略铁的非线性
6.3电源功率
6.4电动势
6.5电压平衡方程
6.6漏磁通
6.7耦合磁场中的能量
6.8机电能量转换中的功率
6.9转矩表达式
6.10机械子系统
6.11机械子系统中的损耗
6.12动能
6.13机电子系统的建模
6.14机电能量转化装置中的功率平衡
6.15数学模型方程
第7章单馈和双馈变换器
7.1单馈变换器的分析
7.2自感的变化
7.3功率和转矩的表达式
7.4双馈变换器的分析
7.5互感的变化
7.6转矩表达式
7.6.1平均转矩
7.6.2产生非零转矩的条件
7.7磁极
7.8直流电机和交流电机
7.9矢量乘积形式的转矩表达式
7.10旋转电机磁链矢量的位置
7.11旋转磁场
7.12电机的类型
7.12.1直流电机
7.12.2感应电机
7.12.3同步电机
第8章气隙中的磁场
8.1具有分布式导体的定子绕组
8.2正弦电流片
8.3定子磁场分量
8.3.1磁场的轴向分量
8.3.2磁场的切向分量
8.3.3磁场的径向分量
8.4定子磁场回顾
8.5用矢量表示的磁场
8.6转子磁场分量
8.6.1转子磁场的轴向分量
8.6.2转子磁场的切向分量
8.6.3转子磁场的径向分量
8.6.4转子磁场各组成分量的总结
8.7用矢量形式表示磁场的准则
第9章磁能、磁通和转矩
9.1定子磁场和转子磁场的相互作用
9.2气隙磁场中的能量
9.3电磁转矩
9.3.1电磁转矩表达式
9.4单匝线圈磁通和绕组磁通
9.4.1定子单匝线圈中的磁通
9.4.2转子单匝线圈中的磁通
9.4.3绕组磁通
9.4.4绕组磁通矢量
9.5绕组轴线和磁通矢量
9.6定子磁通矢量和转子磁通矢量的矢量积
9.7电磁转矩产生的条件
9.8电磁转矩和电机尺寸之间的关系
9.9旋转磁场
9.9.1两相正交绕组系统
9.9.2三相绕组系统
第10章电动势
10.1变压器电动势和运动电动势
10.2单匝线圈中的电动势
10.2.1计算穿过单匝线圈的磁通的一阶导数
10.2.2各个导体产生电动势的总和
10.2.3单匝线圈中的电压平衡
10.2.4电动势波形
10.2.5电动势的均方根值(rms)
10.3绕组中的电动势
10.3.1集中绕组
10.3.2分布绕组
10.3.3短距系数
10.3.4分布系数
10.3.5相带中的谐波表达式
10.4复励绕组中的电动势
10.5谐波
10.5.1分布绕组中的电动势
10.5.2各种谐波
10.5.3绕组电动势的峰值和均方根值
第11章直流电机介绍
11.1结构和工作原理
11.2定子结构
11.3他励直流电机
11.4转子导体中的电流
11.5机械换向装置
11.6转子绕组
11.7换向
11.8换向过程
11.9转子绕组的制作
11.10换向问题
11.11转子磁场
11.12电路和磁路
11.13磁路
11.14电路
11.15直轴和交轴
11.15.1矢量表示
11.15.2定子总磁通
11.15.3电机中的总磁通
11.16电动势和电磁转矩
11.16.1电枢绕组中的电动势
11.16.2转矩的合成
11.16.3转矩和电动势的表达式
11.16.4电动势Ea的计算
11.16.5转矩的计算
第12章直流电机的建模与应用
12.1励磁绕组的电压平衡方程
12.2电枢绕组的电压平衡方程
12.3转子速度的变化
12.4数学模型
12.5永磁直流电机
12.6模型的框图
12.7转矩控制
12.8稳态等效电路
12.9机械特性
12.10机械特性的性能
12.11转速控制
12.12直流发电机
12.13直流电机供电的拓扑结构
12.13.1电枢功率供应要求
12.13.2T�拨竿己蚒�睮图中的四个象限
12.13.3电源的四个象限
12.13.4脉冲宽度调节
12.13.5电流脉动
12.13.6功率变换器的拓扑结构
第13章直流电机的特性
13.1额定电压
13.2机械特性
13.3自然特性
13.4额定电流
13.5热模型和间歇工作
13.6额定磁通
13.7额定转速
13.8弱磁
13.8.1高速运行
13.8.2弱磁时的转矩和功率
13.8.3磁通变化
13.8.4电动势的改变
13.8.5电流变化
13.8.6转矩变化
13.8.7功率变化
13.8.8弱磁运行需要的条件
13.9 暂态特性
13.10稳态运行区域
13.11功率损耗和功率平衡
13.11.1供电功率
13.11.2励磁绕组的功率损耗
13.11.3电枢绕组的功率损耗
13.11.4机电能量转换的功率
13.11.5铁耗(PFe)
13.11.6机械损耗(PF)
13.11.7旋转造成的损耗(PFe+PF)
13.11.8机械功率
13.12额定值和标称值
13.13铭牌值
第14章感应电机
14.1结构和运行规则
14.2磁体
14.3笼型转子与绕线式转子
14.4三相定子绕组
14.5旋转磁场
14.6转矩产生的原则
14.7转矩表达式
第15章感应电机的建模
15.1稳态和暂态现象的建模
15.2数学模型的结构
15.3三相电机和两相电机
15.4克拉克变换
15.5两相等效电路
15.6恒定式
15.6.1K=1时的克拉克变换
15.6.2K=2/3时的克拉克变换
15.6.3K=2/3时的克拉克变换
15.7两相等效绕组
15.8定子绕组的模型
15.9电压平衡方程
15.10笼型转子的建模
15.11转子绕组的电压平衡方程
15.12电感矩阵
15.13漏磁通与主磁通
15.14磁耦合
15.15L矩阵
15.16转子侧变量向定子侧转化
15.17数学模型
15.18缺点
15.19在同步坐标系中建模
15.20帕克变换
15.21变换矩阵
15.22转子变量变换
15.23向量和复数
15.24dq坐标系下的电感矩阵
15.25dq坐标系下的电压平衡方程
15.26电气子系统
第16章感应电机的稳态运行
16.1输入功率
16.2转矩表达式
16.3转差率
16.4机械功率与损耗
16.5稳态运行
16.6与变压器的类比
16.7转矩和电流的计算
16.8稳态转矩
16.9标幺值
16.10动态转矩的相对值
16.11稳态电路的参数
16.12机械特性分析
16.13小转差率下的电机运行
16.14大转差率下的电机运行
16.15并网的感应电机的起动
16.16极限转矩和极限转差
16.17克劳斯方程
16.18静态平衡和非静态平衡
16.19连续工作的稳定区间
16.20损耗和功率平衡
16.21铜耗、铁耗和机械损耗
16.22机械内功率
16.23电压和磁通的关系
16.24功率平衡
第17章异步电机变频调速
17.1电网供电电机的转速变化
17.2电压改变
17.3绕线转子电机
17.4变极对数
17.5多极电机的特性
17.5.1电网供电的多极电机
17.5.2由静态功率变换器供电的多极电机
17.5.3多极电机的缺点
17.6双速定子绕组
17.7相关符号
17.8变频电源供电
17.9变频电源
17.10电源转换器的拓扑结构
17.11脉冲宽度调制
17.12输出电压的平均值
17.13正弦输出电压
17.14PWM波形的频谱
17.15电流纹波
17.16频率控制
17.17弱磁
17.18稳态和瞬态运行区
17.19稳态运行的限制
17.19.1RI补偿
17.19.2临界转速
17.20感应电机的结构
17.20.1电网供电的电机
17.20.2变频感应电机
第18章同步电机
18.1运行原理
18.2定子绕组
18.3旋转磁场
18.4转矩的产生
18.5同步电机的结构
18.6定子磁路
18.7转子的结构
18.8励磁绕组的供电
18.9旋转变压器励磁
18.10永磁体励磁
18.11永磁体材料特性
18.12永磁体的磁路
18.13表贴式和内埋式磁体
18.14永磁电机的特性
第19章同步电机的数学模型
19.1同步电机的建模
19.2磁动势
19.3两相等效
19.4克拉克三相/两相变换
19.5电感矩阵和电压平衡方程
19.6帕克变换
19.7dq系中的电感矩阵
19.8用复数表示矢量
19.9电压平衡方程
19.10隐极电机(各向同性电机)的电气子系统
19.11隐极电机中的转矩
19.12凸极电机(各向异性电机)
19.13磁阻转矩
19.14磁阻电动机
第20章稳态运行
20.1稳态时的电压平衡方程
20.2等效电路
20.3电流、电压的峰值和有效值
20.4隐极电机的矢量图
20.5凸极电机的矢量图
20.6凸极电机的转矩
20.7随功角变化的转矩
20.8机械特性
20.9由刚性电网供电的同步电机
20.10同步发电机的运行
20.10.1涡轮机功率的增加
20.10.2频率的增加
20.10.3无功功率和电压变化
20.10.4功角变化
第21章同步电机瞬态运行
21.1机电时间常数
21.2同步电机的位置
21.3LC阻尼电路
21.4同步电机的阻尼
21.5阻尼绕组
21.6同步电机的短路
21.6.1直流分量
21.6.2ISC1的计算
21.6.3ISC2的计算
21.6.4ISC3的计算
21.7瞬态和次瞬态现象
21.7.1时间间隔1
21.7.2时间间隔2
21.7.3时间间隔3
第22章同步电机变频技术
22.1逆变器供电的同步电机
22.2转矩控制原理
22.3电流控制原理
22.4弱磁控制
22.5暂态和稳态运行区域
参考文献
《星尘的轨迹》是一部令人耳目一新的科幻巨著,它成功地避开了传统硬科幻的晦涩理论,转而聚焦于“文明的存续”这一宏大主题。故事发生在遥远的未来,人类文明已经分裂成多个相互隔绝的派系,各自遵循着不同的“生存法则”。作者构建的世界观极其宏大且逻辑自洽,那些关于星际政治、能源分配和人工智能伦理的探讨,都处理得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性。书中对太空旅行的想象力尤其令人惊叹,那些超越我们现有认知的空间折叠技术和奇异的行星生态,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更重要的是,它探讨了在一个技术高度发达的社会中,人类的情感、信仰和记忆如何才能不被数据洪流所吞噬。主角作为一个“记忆修复师”的经历,充满了对存在意义的追问,让这部作品在硬核的设定之下,依然保持着一份温暖的人文关怀。它成功地做到了既能满足科幻迷对奇观的渴望,又能引起普通读者对未来的思考。
评分这本《心之所向》真是一本让人爱不释手的佳作。作者以细腻入微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在喧嚣都市中追寻内心平静的故事。主人公阿宁,一个看似普通的白领,却怀揣着对音乐的执着和对自由的向往。她如何在新旧观念的碰撞中坚守自我,如何在一连串的误解与和解中成长,都刻画得淋漓尽致。尤其是书中关于“选择的重量”那一段,让我深思了很久。阿宁面临的困境,其实也是我们许多人都会遇到的:是安于现状的平稳,还是冒险追逐心中那微弱却坚定的呼唤?书中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将选择权交给了读者,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也完成了一次自我审视。文字的韵律感极强,仿佛能听到阿宁在深夜里轻抚琴键的声音,那种略带忧郁却又充满希望的旋律,久久在我脑海中回荡。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对于生活本质的探寻,那种对“我是谁,我想要什么”的深刻追问,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其字面意义。
评分翻开《尘封的航道》这本书,我立刻被那种扑面而来的海盐气息和历史的厚重感所吸引。这是一部关于探险、关于失落文明的宏大叙事,但它最动人的地方,在于对人性复杂性的刻画。故事的主线围绕着一张古老的藏宝图展开,跟随探险家罗文深入人迹罕至的南太平洋群岛。然而,真正的“宝藏”并非金银财宝,而是罗文在旅途中不断面对的道德抉择和情感纠葛。作者对环境的描写达到了令人惊叹的地步,从热带雨林中潮湿的闷热,到深海中幽闭的黑暗,读者仿佛能真切地感受到每一次呼吸的艰难和每一次发现的激动。叙事节奏张弛有度,时而紧凑得让人心跳加速,时而又舒缓地带你进入原住民的古老传说。我尤其欣赏作者处理冲突的方式,那些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最终都导向了一种带着伤痕却又无比真实的和解。这本书需要的不仅仅是阅读,更需要沉浸,去感受那种被时间遗忘的史诗感。
评分如果说市面上大多数的悬疑小说都致力于制造令人窒息的紧张感,《暗影回廊》则高明地将悬念植入在了日常的琐碎和人物微妙的情绪变化之中。这本书的叙事视角非常独特,主要通过几位看似毫不相干的角色——一位失意的记者、一位神经质的图书管理员和一位沉默寡言的退休警察——的碎片化记忆和独白来构建一个庞大的谜团。高潮部分的揭露并不依赖于突兀的反转,而是像抽丝剥茧一般,水到渠成地呈现在你面前,让你在回顾前面的所有细节时,不由得拍案叫绝,感叹作者布局之精妙。它探讨的不仅仅是一个谋杀案的真相,更是关于“记忆的可靠性”这一哲学命题。我们所相信的“事实”,有多少是基于被过滤和美化的个人体验?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冷峻而克制,没有任何多余的煽情,纯粹依靠情节和人物的内在张力推动,读完后留下的不是恐惧,而是一种对“真实”定义的深刻怀疑。
评分我很少读到像《琉璃盏下的四季》这样,将对日常生活的细致观察提升到近乎诗歌美学高度的作品。它不是一部情节驱动的小说,而是一部关于“时间流逝的美”的散文诗集。作者以一家位于江南古镇的茶馆为中心,记录了二十年的光景。每一个章节都对应着一个特定的季节或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从春天新茶的初采到冬日围炉夜话的温馨,无不展现出一种精致到令人心醉的生活哲学。书中的人物更像是流动的风景,他们来了又走,带来了故事,留下了淡淡的印记,最终都融入了茶馆那恒久不变的木香之中。我特别喜欢作者对“等待”这一状态的描绘,那种慢到近乎停滞的节奏,让人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了一处可以喘息的角落。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喝了一杯需要细细品味的陈年普洱,初尝平淡,回味无穷,是对“慢生活”最有力的辩护。
评分书不错,价格公道是正版,感兴趣的可以买了看看
评分好评。。。。。。
评分好评。。。。。。
评分还可以的,系统性较强吧
评分书不错,应该是正版,内容也很全面。
评分质量很好
评分很不错,好评
评分经典书籍系列,还是挺好的,老多人推荐这本书了,还是值得看看的。
评分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