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西方艺术史(下卷)

二十世纪西方艺术史(下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 乌尔里希·莱瑟尔,[德] 诺伯特·沃尔夫 著,杨劲 译
图书标签:
  • 艺术史
  • 西方艺术
  • 二十世纪艺术
  • 现代艺术
  • 当代艺术
  • 艺术流派
  • 绘画
  • 雕塑
  • 建筑
  • 艺术理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15285
版次:1
商品编码:11880454
包装:精装
丛书名: 未来艺术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铜版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艺术史爱好者、艺术史

  二战是20世纪历史的转折点,对于艺术的发展也同样如此。本书*面而详尽地介绍了西方艺术在二战后的发展情况,从中可以窥见到艺术在世界历史中的断裂与革新。杰克逊·波洛克、安迪·沃霍尔、伊夫·克莱因、菲利普·约翰逊等艺术大家都被收在作者的讨论范围内,使得本书成为一本*景式地反映当代艺术跨界性质的指南。本书更配有30余副插图,可令读者直观地体验当代艺术的万千姿态。

内容简介

  相较于1945年前的经典现代艺术,西方当代艺术在后现代思潮下呈断裂式的推进与革新之势,以更激进的形式、更前卫的理论探讨艺术与现实、艺术与感知、艺术与身体等话题。当代艺术瓦解了绘画、雕塑、摄影的传统分类,打破了高雅艺术与低俗艺术之间的界线;借助新的形式、材料或媒介拓展“艺术”概念,采用新技术手段扩大造型艺术的边界,并重新考察与塑造观者(艺术接受者)的角色,以此不断回应一再出现的艺术终结论。

  与本书上卷的写法不同,下卷谋篇布局的特色在于,以实验型艺术家个人所提供的创作个案为中心来展现当代艺术。

  本卷*一部分,即绘画—雕塑—实物—装置,由乌尔里希·莱瑟尔所写;第二部分,即建筑,由诺伯特·沃尔夫所撰,建筑部分占本卷篇幅的四分之一。

  丛书简介:

  “未来艺术”意味着艺术的未来性,也是向可能性开放的实存行动。作为实存行动的“未来艺术”应该是高度个性的,是对*球民主体系造成的人类普遍同质化和平庸化趋势的反拨,所以它是带着普遍观念镣铐的自由舞蹈。本丛书力图体现二战后日益介入社会生活,以此来回应“艺术终结论”的“未来艺术”。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乌尔里希·莱瑟尔(Ulrich Reier),1961年生于慕尼黑,自1994年起成为自由作家,同时担任文字和图画编辑。已发表有大量文章、展评和艺术评论,并参与撰写了多部展品目录册和辞典,研究重点是巴洛克、洛可可和古典现代主义艺术。


  诺伯特·沃尔夫(Norbert Wolf),1949年生于德国雷根斯堡,1992年获慕尼黑大学教授资格,此后曾在德国多地担任客座教授,并从事专业类书籍和文章的撰写。已发表有大量文章,内容涉及中世纪宗教艺术、泥金插图手抄本、委拉斯开支、皮拉内西、浪漫派绘画、欧洲风景画、19世纪艺术和艺术理论等。


  译者简介:

  杨劲,女,柏林洪堡大学博士,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副教授,校二级科研学术骨干,上海翻译家协会会员,2012年“浦江人才”计划入选者。已出版专著两部,发表论文20余篇。

目录

前 言 1

第一部分 绘画—雕塑—实物—装置

导 论 3

现代和后现代的定位 5

后现代的“怎么都行” 8

意识到艺术的一个终结 9

杜尚效应 11

作为艺术指称模式的身体 13

媒介时代的艺术 15

抽象主义成为国际风格 17

攻击性和内在性 20

杰克逊·波洛克 21

沃尔斯 23

雕塑中的边界行走者 26

阿尔贝托·贾科梅蒂 26

亨利·摩尔 28

亚历山大·考尔德 29

纽约画派的纯粹主义者 31

伴以身体动作的抽象表现主义 35

威廉·德·库宁 35

罗伯特·马瑟韦尔 36

弗兰茨·克兰 38

色域绘画 38

克莱福特·斯蒂尔 39

伯奈特·纽曼 40

马克·罗斯科 42

约瑟夫·阿尔贝斯 43

海伦·弗兰肯塞勒和纽约画派的末代 44

肯尼斯·诺兰 45

莫里斯·路易斯 45

弗兰克·斯特拉 45

阿德·莱因哈特 46

欧洲的不定形艺术 49

原生艺术、斑点派、另类艺术 51

让·杜布菲 53

让·福特里埃 55

艺术团体“眼镜蛇” 55

材料试验 56

安东尼·塔皮埃斯 57

阿尔贝托·布里 58

抽象与身体动作 58

艾米里欧·维多瓦 60

安东尼奥·绍拉 60

暗码与符号 61

亨利·米肖 62

汉斯·哈通 62

现实与对艺术的感知 65

越界———走向实物 67

罗伯特·劳申伯格 68

贾思培·琼斯 69

新的视觉现实:自然、光线、运动、非物质化 71

卢齐欧·封塔纳 71

艺术团体“零社”及动态扩张 73

伊夫·克莱因 76

皮耶罗·曼佐尼 79

新写实主义与现成品原则 80

阿尔芒 81

让·丁格利 82

妮基·德·桑法勒 83

丹尼尔·斯波利 84

波普艺术———平凡之物的启示 85

波普的摇篮———英国的“独立小组” 87

英美的波普艺术 88

理查德·汉密尔顿 91

艾伦·琼斯 92

汤姆·韦瑟尔曼 92

安迪·沃霍尔 93

罗伊·利希滕斯坦 96

克莱斯·奥登伯格 99

极简艺术———关于中立的幻象 101

唐纳德·贾德 102

卡尔·安德烈 104

丹·弗雷文 104

索尔·列·韦特 105

观念艺术 106

从“艺术与语言”到珍妮·霍尔策 108

约瑟夫·科苏斯 112

马塞尔·布达埃尔 114

艺术与生活———关于行动主义(第二轮)现代艺术 119

偶发艺术、事件艺术、行为艺术 121

“具体”美术协会 123

激流艺术 124

约瑟夫·博伊斯 126

行为艺术、身体艺术及其借助媒介的排演 132

瓦莉·艾斯波尔 133

维也纳行动派 134

维托·阿肯锡 135

克里斯·伯登 137

吉娜·佩恩 138

于尔根·克劳克 139

作为行为艺术者的观者———闭路装置 141

布鲁斯·瑙曼 141

丹·格拉汉姆 145

后现代的新自由:“当姿态成为形式” 149

地景艺术 152

罗伯特·史密森 154

瓦尔特·德·玛利亚 156

迈克尔·海泽 157

克里斯托和珍妮克劳德 158

贫穷艺术 161

罗伯特·莫里斯 163

雅尼斯·库奈里斯 164

米开朗琪罗·毕斯托雷托 166

马里奥·梅茨 167

痕迹保留———后现代的模拟与媒介批评 169

安妮和佩特里克·普瓦里埃 170

尼克劳斯·朗 170

约亨·格尔茨 171

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 174

媒介取向与对现代主义的修正 177

介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绘画 183

格尔哈特·里希特 183

西格玛尔·波尔克 186

格奥尔格·巴塞利兹 188

安塞姆·基弗 192

摄影而非绘画 195

贝恩特和希拉·贝歇尔 197

贝歇尔学派 198

杰夫·沃尔 200

现实与虚拟性———显示器图像与影像投影 202

白南准 205

比尔·维奥拉 208

第二部分 建筑

1945年至今的城市规划 213

各种范式 219

永远年轻的父亲形象:菲利普·约翰逊 221

玻璃住宅 222

美国电讯公司总部大楼 224

“白色派”与“灰色派” 225

“白色派” 225

理查德·迈耶与新和谐市展示及旅游资料馆 226

“灰色派” 228

断裂与延续 231

国际化风格与有机建筑 234

瓦尔特·格罗皮乌斯、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勒·柯布西耶、弗兰克·

劳埃德·莱特 234

阿尔瓦·阿尔托、胡戈·哈林 236

在功能性典雅与居住集装箱之间:五六十年代 237

“住宅案例研究计划”:查尔斯·伊姆斯和理查德·纽特拉 237

工业思维方式的机遇与困境 238

粗野主义:从勒·柯布西耶到路易斯·I.康 241

混凝土的表现性 243

埃罗·沙里宁、皮埃尔·路易吉·纳尔维、汉斯·夏隆、约恩·伍重 243

理性建筑 247

后现代……尚无终结 255

无所顾忌的征引和摩尔的意大利广场 259

罗伯特·文丘里:凡娜·文丘里住宅 260

林林总总的可能性 262

博物馆———对体验型文化的导演效果 265

汉斯·霍莱因:位于门兴格拉德巴赫的修士山博物馆 266

詹姆斯·斯特林:位于斯图加特的州立新美术馆 268

持续的陪伴者: 高技派建筑 271

开放结构与帐篷屋顶 273

弗雷·奥托、丹下健三、君特·贝尼施 274

建筑物机器和成形为建筑的科幻 275

理查德·罗杰斯和伦佐·皮亚诺:巴黎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 275

诺曼·福斯特:香港汇丰银行总部 278

技术癖的诙谐 280

古斯塔夫·佩茨尔、尼古拉斯·格里姆肖、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 280

解构主义 283

介于波普与建筑之间:塞特小组 285

领军人物及其典型建筑 286

君特·贝尼施、雷姆·库尔哈斯、伯纳德·屈米、扎哈·M.哈迪德、

蓝天组 287

弗兰克·O.盖瑞:位于毕尔巴鄂的古根海姆博物馆 289

丹尼尔·里伯斯金:柏林犹太博物馆 292

一种展望 295

参考资料 297

附 录 309

参考文献 311

人名索引 317

作者简介 337

译后记 339

阿尔多·罗西与柏林科赫街的集合式住宅 250

其他理性主义建筑师和提契诺学派 252


精彩书摘

  我们处于“后历史”(Posthistoire;阿尔诺德·盖伦,Arnold Gehlen)的丛林中,或言之,无论艺术家还是观众都在按20世纪上半叶留下的规矩采取折中主义做法。各种风格走马灯似地不断变换,这以前卫方式在二战前的绘画这一媒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从野兽派到立体主义和未来主义,从表现主义到抽象主义,从达达主义到超现实主义、至上主义和构成主义,继而重新回到写实主义和抽象主义,形式上的解决方式越来越极端化,这表达出乌托邦式理想主义的艺术主张和充满精神内涵的世界构想。不过,它的繁荣只能持续到架上绘画(Tafelbild)这一媒介仍完好无损之时,而且,按照美学观点和理论构想所进行的形式上的激进化趋势尚且是一条可行(或多或少有效)和不步人后尘的道路。可是,在形式范式多样化的魔力笼罩之下,另一种意识形态在50年代中期渐渐深入人心,它试图摆脱形式跨栏跳的角逐,导致现代主义美学丧失根基。一些影响深远的导火索行动来自纽约、巴黎和杜塞尔多夫,创作者是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罗伯特·劳申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贾思培·琼斯(Jasper Johns)、伊夫·克莱因(Yves Klein)和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如今他们都成了神话,可与20世纪最受推崇的两位艺术巨星相比,即天才艺术家帕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和在艺术的思想世界里始终存在的马塞尔·杜尚(Marcel Duchamp)。

  ……


现代艺术的浪潮与回响:二十世纪西方艺术史(上卷) 内容简介 本书聚焦于二十世纪上半叶,即从印象主义的余晖到现代主义思潮的全面爆发与激烈碰撞。它不仅是一部艺术史的梳理,更是一场对人类感知、理性与无意识世界的深度探索。我们将穿越时间的长廊,见证艺术如何从对外部世界的描摹,转变为对内在精神、社会现实以及纯粹形式本身的拷问与重塑。 第一部分:世纪之交的震荡与观念的萌芽(约1890-1910) 二十世纪的序幕在十九世纪末的巴黎和柏林被拉开,旧有的学院派权威正在瓦解。本卷的开篇将深入剖析后印象主义(Post-Impressionism)如何为随后的革命播下种子。塞尚(Cézanne)对几何形体的提炼,高更(Gauguin)对原始与象征的回归,以及梵高(Van Gogh)强烈主观情感的色彩爆发,共同构筑了通往现代性的桥梁。 我们将详细考察象征主义(Symbolism)在文学与绘画领域的交织影响,探讨莫罗、雷东等艺术家如何运用隐喻和梦幻般的意象,对抗客观主义的束缚,预示着心理深层结构的挖掘。同时,如芬兰的凯利斯(Kallio)或奥地利的克里姆特(Klimt)等地域性风格的兴起,展示了现代性并非单一的巴黎叙事,而是多中心同步发生的过程。 第二部分:色彩的解放与形式的颠覆——野兽派与表现主义的冲击(约1905-1920) 本书的重点之一,是分析“野兽派”(Fauvism)如何通过对色彩的极端解放,实现了对传统透视与造型的彻底背离。马蒂斯(Matisse)及其追随者如何将色彩从描述性工具提升为独立的情感载体,是本章的核心议题。 紧随其后,我们将进入德意志语世界的精神高地——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区别于法国人对“享乐”的色彩运用,德国表现主义,尤其是在“桥社”(Die Brücke)和“蓝骑士”(Der Blaue Reiter)团体中的实践,深刻反映了工业化带来的焦虑、异化以及对精神纯粹性的渴求。基希纳(Kirchner)的城市躁动、席勒(Schiele)对肉体与灵魂的扭曲审视,以及康定斯基(Kandinsky)如何系统性地将音乐的抽象原则引入绘画,标志着艺术首次大胆尝试脱离可见世界的束缚。 第三部分:革命的几何学——立体主义的诞生与几何世界的重构(约1907-1914) 立体主义(Cubism)被公认为二十世纪艺术最关键的转折点。本章将详尽考察毕加索(Picasso)和布拉克(Braque)如何通过“分析立体主义”阶段,将三维空间分解为多个视角的二维平面交错,挑战了文艺复兴以来西方视觉认知的基石。随后的“综合立体主义”如何引入拼贴(Collage)技法,模糊了艺术与日常材料的界限,也为后来的达达主义埋下了伏笔。我们还将探讨立体主义在东欧,如俄国(鞑林、马列维奇的早期影响)和捷克地区所引发的独特回响。 第四部分:速度、机器与乌托邦——未来主义与建构主义的宣言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艺术界内部产生了对速度、动态和机器美学的狂热追捧。意大利的未来主义(Futurism)如何以激进的反传统姿态,赞美战争、工厂与汽车的轰鸣,构成了对传统美学的暴力颠覆。 与此同时,在沙皇俄国即将崩塌的前夜,先锋艺术家们转向了对新社会秩序的构想。构成主义(Constructivism)的兴起,强调艺术必须服务于社会生产和大众工程。罗德琴科、塔特林等人如何将绘画转为“制作”(Production),将艺术家的角色从个人创作者转变为技术工程师,是理解现代设计与功能主义美学的重要脉络。 第五部分:无意义的反抗与潜意识的探寻——达达主义与超现实主义的崛起(约1916-1930)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巨大创伤,催生了对“理性”和“文明”的彻底幻灭。在苏黎世的咖啡馆里,达达主义(Dadaism)应运而生,它不是一种风格,而是一种反艺术的姿态。杜尚(Duchamp)通过“现成品”(Readymade)的介入,宣告了观念对技巧的胜利,彻底颠覆了艺术品的定义。 达达的火种迅速蔓延,并在巴黎催生了更具系统性的潜意识探索——超现实主义(Surrealism)。本书将深入分析布勒东(Breton)的理论基石,以及达利(Dalí)的“偏执狂批判法”、马格利特(Magritte)对语言与图像关系的哲学戏仿,以及米罗(Miró)的有机抽象。超现实主义试图通过梦境、自动书写和偶然性,激活被压抑的无意识,为后世的心理学和艺术表达开辟了广阔的疆域。 结论:现代主义的完成与历史的交汇点 本卷的收束,恰逢西方世界在两次世界大战的间隙,现代主义思潮已基本完成其对传统的大部分解构。至此,艺术领域已经确立了抽象、观念、非再现性和对艺术本体论的持续追问。这些在上卷中确立的基础,为接踵而至的抽象表现主义、波普艺术等后现代思潮的爆发,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语言和思想工具。本书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清晰的、相互关联的二十世纪上半叶的艺术全景图,理解这些先驱者们如何以惊人的勇气和创造力,重塑了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

用户评价

评分

从阅读的体验感来看,这本书的体量确实不容小觑,分量十足,简直可以作为居家旅行的“压舱石”。我通常习惯于在睡前阅读几页,但每一次拿起它,时间仿佛都按下了快进键。那些关于后现代主义和解构主义的论述,初看时需要集中十二分的精力去跟上作者的逻辑链条,稍微走神就可能错过一个关键的转折点。不过,一旦被其精妙的论证结构所吸引,那种智力上的满足感是无与伦比的。它强迫你停下来,拿起旁边的资料去查证某个艺术家的小传,或者去寻找另一本书中提到的某个理论原典。这本书不是让你轻松“消费”知识的读物,而是邀请你进行一场严肃的智力探险,你需要准备好投入时间,并接受思维的挑战。

评分

我必须承认,我对西方艺术史的了解一直停留在非常表层的阶段,很多术语和理论对我来说就像是天书。然而,这本书的叙事方式简直是一剂良药。它有一种近乎口语化的亲和力,高深的理论被拆解成了清晰可辨的小块,就像是有人在你耳边,耐心地为你讲解一幅晦涩难懂的画作背后的故事。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学术著作,而是像一位博学又谦逊的导师,引导着你一步步走进那个充满激情的二十世纪。特别是当作者引入对比分析时,比如将某一阶段的抽象表现主义与同时期的法国存在主义哲学进行对照,这种跨学科的解读,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思维边界,让原本冰冷的艺术史变得有血有肉,充满生命力。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艺术品级别的享受,厚重的纸张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光是翻阅时的触感就让人心旷神怡。封面那幅抽象表现主义的色彩碰撞,大胆而富有张力,仿佛预示着即将展开一场视觉的盛宴。内页的印刷质量也无可挑剔,那些经典作品的图片,无论是立体主义的几何切割,还是超现实主义的梦境描摹,都还原得极为精准,色彩饱满,细节清晰可见,简直就像把博物馆搬回了家。特别是那些探讨战后观念艺术和极简主义的作品插图,那种对材质和空间的微妙处理,通过高清的图片得以充分展现,让人不得不佩服出版方的用心。我尤其欣赏它在版式上的匠心独白,文字与图像的排布极具节奏感,不会让人在沉浸于复杂的理论时感到视觉疲劳。这本书的实体书本身,就是对西方艺术史这场视觉旅程最好的物理承载。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艺术史中“边缘声音”的关注。很多主流教科书往往会忽略那些在特定时期影响力较小,但对艺术进程产生深远影响的女性艺术家、少数族裔艺术家,或者那些长期被主流话语压抑的艺术运动。而这本厚重的下卷,却致力于为这些被遮蔽的声音提供一个发声的平台。它用扎实的考据和敏感的视角,重新审视了那些被历史定格的瞬间,揭示了艺术权力结构是如何运作的。这种批判性的重构,不仅仅是对艺术史的修正,更是一种对我们既有认知框架的有力冲击。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感到一种“原来如此”的释然和对这种全面性叙事的由衷敬佩。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一本历史梳理,更像是一部解剖现代人精神世界的百科全书。作者的笔触犀利而又不失温情,尤其是在分析波普艺术对消费主义文化的讽刺与迎合时,那种洞察力让人拍案叫绝。他没有简单地罗列流派的更迭,而是深入挖掘了社会、政治、哲学思潮是如何像看不见的血管一样,为这些艺术形式输送血液。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战后欧洲先锋派的叙述,那种对个体存在焦虑的捕捉,那种在废墟上重建意义的挣扎,被描述得淋漓尽致。读完有关“艺术与技术”的章节,我感觉自己对当下媒介艺术的理解都提升了一个维度,不再是走马观花的欣赏,而是能够穿透屏幕,直达创作者的意图深处。

评分

启蒙读物

评分

图片不太多

评分

很好

评分

不错

评分

图片不太多

评分

很好

评分

图片不太多

评分

很好

评分

很好很喜欢,希望能有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