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建国以来中国艺术学研究领域一流学者著作的首次整体呈现
《意义与视觉——梅洛-庞蒂美学及其他》这本文集收录了作者写于2004-2016年的单篇作品。文体不拘一格,包括论文、译文、研究综述、课堂报告和书评。主要内容分为三编和附录,即第一编“意义与无意义”关注“意义”问题,第二编“可见与不可见”关注“视觉”的问题,第三编“东与西”属扩展研究。“附录”所收录的译文代表西方哲学家的梅洛-庞蒂研究主要成果。作者从存在主义视角研究早期梅洛-庞蒂美学,以视觉问题串接梅洛-庞蒂前、中、后期美学核心文本。作者通过新的国外研究成果结合自己的独立研究,阐述独到见解,彰显其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意义与视觉——梅洛-庞蒂美学及其他》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系列的一本,是作者国内学术界梅洛-庞蒂美学的新研究成果,也是研究梅洛-庞蒂美学的专著,书中尝试对中西方美学旧题做出新的解读。
张颖,女,1979年11月生于山东。200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供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文艺研究》杂志社。研究方向为法国现代美学。曾出版译著《思想的想象——图说世界哲学通史》、《大象无形,或论绘画之非客体》。
小序/1
第一编 意义与无意义
早期梅洛-庞蒂的存在主义/3
如何看待表达的主体
— 《塞尚的怀疑》主题探讨/21
存在于世的含混境况
— 论梅洛-庞蒂对《女宾》的解读/50
一种视听格式塔:论梅洛-庞蒂的电影美学/69
第二编 可见与不可见
回归“感性学”:梅洛-庞蒂的绘画美学/83
视觉中的自然
— 早期梅洛-庞蒂的塞尚研究/100
梅洛-庞蒂的“风格”概念/119
可见/不可见:梅洛-庞蒂后期美学面貌/138
视觉的“自恋”:自画像中的镜像经验/168
“存在的分支”:深度、颜色和线条/183
第三编 东与西
意境理论在中国古典艺术学中之形成/207
“气韵生动”范畴的形成与内涵/234
《判断力批判》中“人是自然的终极目的”辨析/267
附录 他者的耳朵
梅洛-庞蒂那里的美学与共同体/277
单声寂静,众声寂静/292
今天的梅洛-庞蒂:实存与知识/305
形而上学、信仰主义、思辨/322
如何思考中欧之间的对话/348
情感与迷狂
— 造型的哲学与艺术:交叉和分离的两条路/364
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相当“磨人”的,它挑战了我原有的认知舒适区。我习惯于线性的、逻辑清晰的论证过程,而这本书更像是一幅由无数碎片拼贴而成的马赛克画,你需要不断地后退、侧移,才能捕捉到整体的结构和意图。其中一些关于感知和在场的探讨,初读时让人感到有些晦涩难懂,仿佛作者正在用一种独特的“内部语言”与我们交流。但正是这种挑战性,让我体会到了它真正的价值所在——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重塑训练。它强迫我跳出日常经验的桎梏,去重新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观看”行为,进而理解美学体验的生成机制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和深刻。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看世界的方式,即使是日常的散步,也多了一层审视的维度。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给我带来的最大触动,在于它对传统二元对立思维的瓦解。我们习惯于将“意义”视为内在的、精神性的,而将“视觉”视为外在的、可被捕获的图像。然而,作者却巧妙地展示了两者是如何在现象学的层面相互渗透、相互生成。这种论述的精妙之处在于,它没有简单地宣布某一方优于另一方,而是揭示了两者在经验发生时的那种不可分割性。这种深度的思辨,让我开始重新评估自己在面对艺术作品时那种即时的、直觉性的反应,并开始探究这些直觉背后潜藏的更深层次的身体记忆和历史语境。对于任何渴望超越表面现象,深入探究美学本质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部里程碑式的、极具启发性的文本,它提供的视角是如此独特,以至于让人难以找到其他可以完全替代它的读物。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封面采用了那种略带纹理的特种纸张,触感温润而有力量,让人爱不释手。色彩的运用上,它摒弃了那种平铺直叙的直白,而是选择了更为内敛和富有层次感的色调,比如深沉的墨绿与微光的古铜色交织,营造出一种既复古又现代的神秘感。内页的排版也极其考究,字体的选择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在细节处体现了设计者的巧思,比如章节标题的字体处理,仿佛在暗示着某种深邃的思想正在缓缓展开。我特别喜欢它在配图方面的处理,那些看似不经意的插画或照片,与文字形成了若即若离的对话关系,激发了读者对于“意义”和“视觉”之间张力的无尽想象。仅仅是捧着这本书,就已经获得了一种仪式感,感觉自己即将进入一个精心构建的审美空间,这种设计上的用心程度,远超出了普通书籍的范畴,它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迷雾中寻找一处清晰的坐标点,既有顿悟的喜悦,也有深入探索的艰辛。作者的文字功力极其深厚,行文间那种跳跃的、充满生命力的节奏感,让人很难用传统的学术框架去简单界定。他似乎总是在探讨那些最根本的问题,比如“身体如何感知世界”,“现象如何转化为意义”,但他的论述路径又常常出乎意料,时而像哲学家那样进行严密的思辨,时而又像艺术家那样运用丰富的感性描摹。我常常需要反复咀嚼那些长句,那些由复杂从句和精妙比喻构成的文字迷宫,但一旦找到那个连接点,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简直是无与伦比的智力快感。这绝不是一本可以囫囵吞枣的书,它要求读者拿出极大的耐心和专注力,去跟随作者那不羁却又精准的思想之流。
评分与其他一些侧重于理论梳理的艺术哲学著作相比,这本书最迷人的一点在于它对“在场感”的执着描摹。作者的笔触总是极具现场感,他不是在讨论抽象的符号或概念,而是将我们带回那个充满细节、温度和时间流逝的具体情境中。无论是描述一束光线如何落在雕塑表面,还是肢体运动如何构筑起空间感,那些文字都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仿佛读者可以亲手触摸到文本所描绘的实体。这种对身体经验的强调,让原本高深的哲学思辨变得触手可及,充满了人性的温度。它成功地搭建起了一座桥梁,连接了冰冷的理性分析与滚烫的感性体验,让人真正体会到“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持续不断的美学实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