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与视觉——梅洛-庞蒂美学及其他

意义与视觉——梅洛-庞蒂美学及其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颖 著
图书标签:
  • 美学
  • 现象学
  • 梅洛-庞蒂
  • 视觉
  • 感知
  • 存在主义
  • 身体
  • 艺术哲学
  • 知觉心理学
  • 现代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ISBN:9787569913651
版次:1
商品编码:12161917
包装:软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96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学者、艺术爱好者
  

“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建国以来中国艺术学研究领域一流学者著作的首次整体呈现


  

内容简介

  

《意义与视觉——梅洛-庞蒂美学及其他》这本文集收录了作者写于2004-2016年的单篇作品。文体不拘一格,包括论文、译文、研究综述、课堂报告和书评。主要内容分为三编和附录,即第一编“意义与无意义”关注“意义”问题,第二编“可见与不可见”关注“视觉”的问题,第三编“东与西”属扩展研究。“附录”所收录的译文代表西方哲学家的梅洛-庞蒂研究主要成果。作者从存在主义视角研究早期梅洛-庞蒂美学,以视觉问题串接梅洛-庞蒂前、中、后期美学核心文本。作者通过新的国外研究成果结合自己的独立研究,阐述独到见解,彰显其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意义与视觉——梅洛-庞蒂美学及其他》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系列的一本,是作者国内学术界梅洛-庞蒂美学的新研究成果,也是研究梅洛-庞蒂美学的专著,书中尝试对中西方美学旧题做出新的解读。


  

作者简介

张颖,女,1979年11月生于山东。200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供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文艺研究》杂志社。研究方向为法国现代美学。曾出版译著《思想的想象——图说世界哲学通史》、《大象无形,或论绘画之非客体》。


精彩书评

  NULL

目录

小序/1

第一编 意义与无意义

早期梅洛-庞蒂的存在主义/3

如何看待表达的主体

— 《塞尚的怀疑》主题探讨/21

存在于世的含混境况

— 论梅洛-庞蒂对《女宾》的解读/50

一种视听格式塔:论梅洛-庞蒂的电影美学/69

第二编 可见与不可见

回归“感性学”:梅洛-庞蒂的绘画美学/83

视觉中的自然

— 早期梅洛-庞蒂的塞尚研究/100

梅洛-庞蒂的“风格”概念/119

可见/不可见:梅洛-庞蒂后期美学面貌/138

视觉的“自恋”:自画像中的镜像经验/168

“存在的分支”:深度、颜色和线条/183

第三编 东与西

意境理论在中国古典艺术学中之形成/207

“气韵生动”范畴的形成与内涵/234

《判断力批判》中“人是自然的终极目的”辨析/267

附录 他者的耳朵

梅洛-庞蒂那里的美学与共同体/277

单声寂静,众声寂静/292

今天的梅洛-庞蒂:实存与知识/305

形而上学、信仰主义、思辨/322

如何思考中欧之间的对话/348

情感与迷狂

— 造型的哲学与艺术:交叉和分离的两条路/364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意义与视觉——梅洛-庞蒂美学及其他》之外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尽,避免提及原书内容,且力求自然流畅。 --- 图书名称:《感官的织体:现象学视野下的身体、空间与艺术》 引言:在具身体验的迷宫中回溯 本书旨在深入探索人类经验的基石——具身体验(embodied experience)在形塑我们理解世界、构建意义以及进行艺术创造中的核心作用。我们常常将身体视为工具或客体,却忽略了它作为我们存在于世的唯一中介,是如何主动地、先天地参与到意义的生产过程之中。本书不再拘泥于传统的二元对立(如主体与客体、心灵与身体),而是将视角聚焦于身体在与环境持续交织、互动中所展现出的丰富层次与复杂动态。 我们将从现象学的传统出发,借鉴了胡塞尔对意识意向性的精细考察,但更侧重于对“在世存在”(Being-in-the-world)的动态刻画。这不仅仅是一种认知上的在场,而是一种充满力量、充满预期的、始终向外的敞开。身体不是被动接收感觉的容器,而是主动编织感官图景的织体。 第一部分:身体作为经验的起点 第一章:身体性与感知学的重构 本章首先挑战了认为感觉是纯粹被动接收的传统观点。我们认为,每一次感知都不是孤立的事件,而是历史的、情感的、以及预期的总和。身体性(Corporeality)是先于言语和抽象思维的结构,它包含了我们的运动习惯、姿态记忆和潜意识的知识。我们将探讨“运动图式”(motor schema)如何预先组织我们的空间感,使我们在尚未明确意识到的情况下,就已然“知道”如何导航于环境之中。从抓握一个工具到行走于不平坦的地面,身体的预先组织性定义了我们经验的边界与可能性。 第二章:空间的原初结构:地方感与拓扑学 空间并非一个客观的、可被测量的背景,而是由身体的运动和关系所构建的“地方”(Place)。本章将区分客观的几何空间与我们日常经验中的拓扑空间——那种基于接近、远近、遮挡与开放的结构。我们深入分析了“地方感”(sense of place)的形成过程,即身体如何通过反复的互动,将一个纯粹的位置转化为一个充满意义的锚点。这包括了对“家”的体验、对公共空间的占有感,以及运动主体在穿越不同环境时所产生的心理地理学变化。 第三部分:时间、记忆与身体的叙事 第三章:时间的流变:持续性与预期 我们对时间的感知并非均匀流逝的钟表时间,而是具有“厚度”的现象学时间。本章探讨了“持续性”(duration)的概念,即过去、现在和未来如何相互渗透。身体的记忆——无论是技能的记忆还是情感的烙印——如何将过去的经验投射到当前的行动中,并同时构建了对未来的预期。一个熟练的音乐家在演奏时,其身体是同时处于对下一个音符的期待和对刚刚完成的乐句的回味之中。时间因此成为一种动态的、多层的存在状态。 第四章:姿态与情感的表达性 情感并非仅仅是内在的心理状态,它们首先通过身体的姿态和张力向外显现。本章关注身体作为情感的表达载体。一个紧绷的肩膀、一个开放的姿态,这些都先于语言对我们的内心世界进行了宣告。我们将分析身体的“倾斜”或“倾向”如何构成了我们对情境的初步判断,以及这些非言语的交流如何构成了社会互动的基础。身体的姿态本身就是一种意义的符号系统,它比任何文字都更为直接和原始。 第三部分:艺术与具身体验的交汇 第五章:媒介的触觉维度与物质性 艺术作品的体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如何与其物质性(Materiality)建立联系。本章探讨了不同艺术媒介(如绘画的笔触、雕塑的质感、音乐的振动)如何直接诉诸于我们的身体感官,绕过纯粹的知性分析。我们关注艺术如何唤醒身体的“回响”——观者在观看或聆听时,身体内部产生的无意识的模仿或共振。这种身体性的交互,是审美判断形成的关键环节。 第六章:身体的“在场”与艺术创作的现场性 在许多艺术形式中,创作者的“在场”(presence)是作品意义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无论是舞蹈的即兴,还是雕塑家在材料上留下的切削痕迹,都指向了身体与物质在某一特定时刻的相遇。本章研究了艺术现场(live performance)中,观众与表演者之间身体场域的相互影响,以及这种瞬间性如何为作品赋予了独一无二的价值。我们探讨了艺术如何通过重建或挑战我们习以为常的身体经验,来拓展我们对现实的理解边界。 结语:回归感官的丰富性 本书最终目的,是引导读者重新审视我们自身存在的根本方式——即我们是如何通过一个有血有肉、充满历史与预期的身体,来经验、理解并创造我们所居住的世界。这是一种对经验复杂性的回归,是对那些被现代理性主义和二元论所压抑的、生动的、具身体验的重新肯定。我们相信,真正的洞察力,始于脚踏实地的感知与运动。 ---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相当“磨人”的,它挑战了我原有的认知舒适区。我习惯于线性的、逻辑清晰的论证过程,而这本书更像是一幅由无数碎片拼贴而成的马赛克画,你需要不断地后退、侧移,才能捕捉到整体的结构和意图。其中一些关于感知和在场的探讨,初读时让人感到有些晦涩难懂,仿佛作者正在用一种独特的“内部语言”与我们交流。但正是这种挑战性,让我体会到了它真正的价值所在——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重塑训练。它强迫我跳出日常经验的桎梏,去重新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观看”行为,进而理解美学体验的生成机制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和深刻。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看世界的方式,即使是日常的散步,也多了一层审视的维度。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给我带来的最大触动,在于它对传统二元对立思维的瓦解。我们习惯于将“意义”视为内在的、精神性的,而将“视觉”视为外在的、可被捕获的图像。然而,作者却巧妙地展示了两者是如何在现象学的层面相互渗透、相互生成。这种论述的精妙之处在于,它没有简单地宣布某一方优于另一方,而是揭示了两者在经验发生时的那种不可分割性。这种深度的思辨,让我开始重新评估自己在面对艺术作品时那种即时的、直觉性的反应,并开始探究这些直觉背后潜藏的更深层次的身体记忆和历史语境。对于任何渴望超越表面现象,深入探究美学本质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部里程碑式的、极具启发性的文本,它提供的视角是如此独特,以至于让人难以找到其他可以完全替代它的读物。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封面采用了那种略带纹理的特种纸张,触感温润而有力量,让人爱不释手。色彩的运用上,它摒弃了那种平铺直叙的直白,而是选择了更为内敛和富有层次感的色调,比如深沉的墨绿与微光的古铜色交织,营造出一种既复古又现代的神秘感。内页的排版也极其考究,字体的选择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在细节处体现了设计者的巧思,比如章节标题的字体处理,仿佛在暗示着某种深邃的思想正在缓缓展开。我特别喜欢它在配图方面的处理,那些看似不经意的插画或照片,与文字形成了若即若离的对话关系,激发了读者对于“意义”和“视觉”之间张力的无尽想象。仅仅是捧着这本书,就已经获得了一种仪式感,感觉自己即将进入一个精心构建的审美空间,这种设计上的用心程度,远超出了普通书籍的范畴,它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迷雾中寻找一处清晰的坐标点,既有顿悟的喜悦,也有深入探索的艰辛。作者的文字功力极其深厚,行文间那种跳跃的、充满生命力的节奏感,让人很难用传统的学术框架去简单界定。他似乎总是在探讨那些最根本的问题,比如“身体如何感知世界”,“现象如何转化为意义”,但他的论述路径又常常出乎意料,时而像哲学家那样进行严密的思辨,时而又像艺术家那样运用丰富的感性描摹。我常常需要反复咀嚼那些长句,那些由复杂从句和精妙比喻构成的文字迷宫,但一旦找到那个连接点,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简直是无与伦比的智力快感。这绝不是一本可以囫囵吞枣的书,它要求读者拿出极大的耐心和专注力,去跟随作者那不羁却又精准的思想之流。

评分

与其他一些侧重于理论梳理的艺术哲学著作相比,这本书最迷人的一点在于它对“在场感”的执着描摹。作者的笔触总是极具现场感,他不是在讨论抽象的符号或概念,而是将我们带回那个充满细节、温度和时间流逝的具体情境中。无论是描述一束光线如何落在雕塑表面,还是肢体运动如何构筑起空间感,那些文字都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仿佛读者可以亲手触摸到文本所描绘的实体。这种对身体经验的强调,让原本高深的哲学思辨变得触手可及,充满了人性的温度。它成功地搭建起了一座桥梁,连接了冰冷的理性分析与滚烫的感性体验,让人真正体会到“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持续不断的美学实践。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