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谈艺系列·悦读精赏本:艺术哲学(套装上下册) [The Philosophy of Art]

傅雷谈艺系列·悦读精赏本:艺术哲学(套装上下册) [The Philosophy of Art]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法] 丹纳 著,傅雷 译
图书标签:
  • 傅雷
  • 艺术哲学
  • 艺术理论
  • 文化
  • 美学
  • 文学
  • 思想
  • 经典
  • 人文社科
  • 悦读精赏本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书画出版社
ISBN:9787547914977
版次:1
商品编码:12137881
包装:精装
外文名称:The Philosophy of Art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812
套装数量: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傅雷谈艺系列·悦读精赏本:艺术哲学(套装上下册)》起初是丹纳在巴黎美术学习讲述美术史的讲义,包括艺术的本质与发展,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尼德兰绘画,希腊的雕塑和艺术中的理想,材料丰富,论证详尽。在丹纳看来,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性质面貌都取决于种族,环境,时代三大因素,从这三个原则出发,丹纳举出许多显著的例子,是以《艺术哲学》还是一部艺术史。

精彩书评

  ★我在优美的亚平宁山区的丘陵上,在地理上重温着当年傅雷笔下译出的世界,对不通法文的我来说,没有傅雷,就没有丹纳,没有我精神上的维他命,就没有我这样一个今日可以做意大利壮游的作家。
  ——陈丹燕
  
  ★傅雷先生的译书,在我看来,《艺术哲学》远胜于他翻译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和巴尔扎克的名著。我还记得,在内蒙的一个荒寒的村庄,我细细地读它,忘却了寒夜的寂落和每日劳作的单调。由于喜爱它,不仅读过多遍,还把原本的平装改制为精装。正是它,激发我走上了艺术史的道路。
  ——范景中

目录

写在前面的话
译者序


第一编 艺术品的本质及其产生
第一章 艺术品的本质
第二章 艺术品的产生

第二编 意大利文艺复兴期的绘画
第一章 意大利绘画的特征
第二章 基本形势
第三章 次要形势
第四章 次要形势(续)
第五章 次要形势(续)
第六章 次要形势(续)

第三编 尼德兰的绘画
第一章 永久原因
第二章 历史时期

第四编 希腊的雕塑
第一章 种族
第二章 时代
第三章 制度

第五编 艺术中的理想
第一章 理想的种类与等级
第二章 特征重要的程度
第三章 特征有益的程度
第四章 效果集中的程度

附录 人名译名原名对照简介
图版目录

精彩书摘

  《傅雷谈艺系列·悦读精赏本:艺术哲学(套装上下册)》:
  诸位先生,假定我们这个研究能成功,能把促使意大利绘画诞生,发展,繁荣,变化,衰落的各种不同的时代精神,清清楚楚地指出来;假定对别的时代,别的国家,别的艺术,对建筑,绘画,雕塑,诗歌,音乐,我们这种研究也能成功;假定由于这些发现,我们能确定每种艺术的性质,指出每种艺术生存的条件:那么我们不但对于美术,而且对于一般的艺术,都能有一个完美的解释,就是说能够有一种关于美术的哲学,就是所谓美学。诸位先生,我们求的是这种美学,而不是另外一种。我们的美学是现代的,和旧美学不同的地方是从历史出发而不从主义出发,不提出一套法则叫人接受,只是证明一些规律。过去的美学先下一个美的定义,比如说美是道德理想的表现,或者说美是抽象的表现,或者说美是强烈的感情的表现;然后按照定义,像按照法典上的条文一样表示态度:或是宽容,或是批判,或是告诫,或是指导。我很欣幸不需要担任这样繁重的任务;我没有什么可指导你们,要我指导可就为难了。并且我私下想,所谓教训归根结底只有两条:第一条是劝人要有天分;这是你们父母的事,与我无关;第二条是劝人努力用功,掌握技术;这是你们自己的事,也与我无关。我惟一的责任是罗列事实,说明这些事实如何产生。我想应用而已经为一切精神科学开始采用的近代方法,不过是把人类的事业,特别是艺术品,看作事实和产品,指出它们的特征,探求它们的原因。科学抱着这样的观点,既不禁止什么,也不宽恕什么,它只是鉴定与说明。科学不对你说:“荷兰艺术太粗俗,不应当重视,只应当欣赏意大利艺术。”也不对你说:“哥特式艺术是病态的,不应当重视,你只应该欣赏希腊艺术。”科学让各人按照各人的嗜好去喜爱合乎他气质的东西,特别用心研究与他精神最投机的东西。科学同情各种艺术形式和各种艺术流派,对完全相反的形式与派别一视同仁,把它们看作人类精神的不同的表现,认为形式与派别越多越相反,人类的精神面貌就表现得越多越新颖。植物学用同样的兴趣时而研究橘树和棕树,时而研究松树和桦树:美学的态度也一样;美学本身便是一种实用植物学,不过对象不是植物,而是人的作品。因此,美学跟着目前精神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接近的潮流前进。精神科学采用了自然科学的原则.方向与谨严的态度,就能有同样稳固的基础,同样的进步。
  ……

前言/序言

  法国史学家兼批评家丹纳自幼博闻强记,长于抽象思维,老师预言他是“为思想而生活的人”。中学时代成绩卓越,文理各科都名列第-;1848年又以第一名考入国立高等师范,专攻哲学。1851年毕业后任中学教员,不久即以政见与当局不合而辞职,以写作为专业。他和许多学者一样,不仅长于希腊文,拉丁文,并且很早精通英文,德文,意大利文。1858-1871年间游历英,比,荷,意,德诸国。1864年起应巴黎美术学校之聘,担任美术史讲座;1871年在英国牛津大学讲学一年。他一生没有遭遇重大事故,完全过着书斋生活,便是旅行也是为研究学问搜集材料;但1870年的普法战争对他刺激很大,成为他研究“现代法兰西渊源”的主要原因。
  他的重要著作,在文学史及文学批评方面有《拉封丹及其寓言》(1854),《英国文学史》(1864-1869),《评论集》(1858)《评论续集》(1865)《评论后集》(1894);在哲学方面有《l9世纪法国哲学家研究》(1857),《论智力》(1870);在历史方面有《现代法兰西的渊源》十二卷(1871-1894);在艺术批评方面有《意大利游记》(1864-1866)及《艺术哲学》(1865-1869)。列在计划中而没有写成的作品有《论意志》及《现代法兰西的渊源》的其他各卷,专论法国社会与法国家庭的部分。
  《艺术哲学》一书原系按讲课进程陆续印行,次序及标题也与定稿稍有出入.1865年先出《艺术哲学》(今第一编),1866年续出《意大利的艺术哲学》(今第二编),1867年出《艺术中的理想》(今第五编),1868-1869年续出《尼德兰的艺术哲学》和《希腊的艺术哲学》(今第三、四编)。
  丹纳受19世纪自然科学界的影响极深,特别是达尔文的进化论。他在哲学家中服膺德国的黑格尔和法国18世纪的孔提亚克。他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无论物质方面的或精神方面的,都可以解释:一切事物的产生,发展,演变,消灭,都有规律可循。他的治学方法是“从事实出发,不从主义出发:不是提出教训而是探求规律,证明规律”,换句话说,他研究学问的目的是解释事物。他在本书中说:“科学同情各种艺术形式和各种艺术流派,对完全相反的形式与派别一视同仁,把它们看作人类精神的不同的表现,认为形式与派别越多越相反,人类的精神面貌就表现得越多越新颖。植物学用同样的兴趣时而研究橘树和棕树,时而研究松树和桦树:美学的态度也一样,美学本身便是一种实用植物学。”这个说法似乎他是取的纯客观态度,把一切事物等量齐观;但事实上这仅仅指他做学问的方法,而并不代表他的人生观。
艺术的本质与边界:一部跨越历史与哲学的深度探索 图书名称:《艺术的本质与边界:一部跨越历史与哲学的深度探索》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视角,审视艺术在人类文明演进中所扮演的核心角色,并深入剖析艺术哲学的核心议题。我们不探讨具体某一本艺术理论专著的编排或某一特定译本的选材,而是致力于构建一个宏大的思想框架,理解艺术作为一种人类经验的特殊形式,其本体论地位、美学价值以及社会功能。 本书的结构分为上下两册,分别侧重于艺术哲学的历史脉络梳理与当代前沿议题的探讨。 上册:奠基与范式——从古典到现代的艺术本体论追问 上册聚焦于艺术哲学思想的源起及其在西方哲学传统中的重要演变。我们从古希腊对“模仿”(Mimesis)的理解开始,追溯柏拉图的理念论如何将艺术置于“影像的影像”的次要地位,以及亚里士多德如何通过“净化”(Catharsis)概念赋予艺术以特定的情感教育功能。 随后,本书详细考察了中世纪神学视角下艺术与神圣性的关系,直至文艺复兴时期“天才论”的兴起。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地位的提升带来了对创造力与技艺的全新思考,这为后来的美学奠定了基础。 启蒙运动阶段是本书着重探讨的重点之一。康德的《判断力批判》被视为艺术哲学史上的分水岭。我们深入分析了康德关于“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和“崇高”(The Sublime)的美学概念,这些概念极大地拓宽了审美经验的范围,使其脱离了纯粹的效用和道德判断。紧接着,我们将审视德国唯心主义(如谢林和黑格尔)如何将艺术视为绝对精神自我显现的最高形式之一,尽管在黑格尔那里,艺术最终被哲学和宗教所超越。 进入19世纪,随着社会结构和科学认识的剧变,艺术哲学开始从本体论转向现象学和社会学维度。本书详细梳理了叔本华的意志论对艺术的悲剧性理解,以及尼采对酒神精神与日神精神辩证关系的阐发。这些思想为理解浪漫主义和后来的现代主义艺术思潮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储备。 总而言之,上册通过对核心概念如“美”、“再现”、“表达”和“判断”的细致辨析,为读者建立起理解艺术何以成为艺术的古典与近代理论基础。 下册:裂变与重构——现代性危机下的审美转向与当代挑战 下册将视角投向20世纪至今的艺术图景,关注现代主义如何挑战既有的美学规范,以及后现代主义对“艺术”这一概念本身的解构。 本书首先探讨了现象学美学(如杜夫海纳)如何将审美经验置于主体与世界相互作用的场域中,强调观看行为的重要性。随后,我们深入剖析了格式塔心理学对艺术形式感知的影响,以及艺术社会学(如本雅明对“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的论述)对艺术灵光(Aura)消逝的深刻洞察。本雅明对大众文化与政治潜能的讨论,至今仍是理解当代艺术传播的关键。 20世纪中叶后,艺术哲学面临诸多挑战: 1. 抽象表现主义与后延性(Post-Medium Condition): 随着媒介的界限日益模糊,我们探讨了克莱因(Clement Greenberg)的媒介纯粹性理论的兴衰,以及后现代艺术家如何主动拥抱跨媒介的创作实践。 2. 阐释学的转向: 伽达默尔的解释学思想如何影响我们对艺术作品意义的理解,强调了传统与接受共同构成了艺术的“有效历史”。 3. 日常化与制度批判: 从杜尚的小便池到安迪·沃霍尔的汤罐,艺术如何进入日常,以及艺术品价值的判定是如何被艺术机构(博物馆、画廊、评论界)所建构的——这一“艺术世界”理论(如乔治·迪基)为我们理解当代艺术的运作机制提供了框架。 4. 伦理与政治的介入: 本书探讨了后殖民理论、女性主义美学如何批判西方中心主义的美学标准,要求艺术承担更积极的社会责任。我们还考察了当代艺术中关于真实性、模仿(如摄影与数字影像的泛滥)的持续争论。 总结: 《艺术的本质与边界》并非一本简单的概念汇编,而是一次对“我们为何需要艺术”、“艺术如何运作”以及“艺术的未来在何方”的系统性追问。它通过梳理跨越数千年的哲学思辨,旨在帮助读者超越感官愉悦的层面,进入对艺术的深层结构、历史责任与永恒价值的理性探究。本书适合对哲学、美学有浓厚兴趣,并希望系统性理解艺术理论发展脉络的深度学习者和研究者阅读。它提供了一套严谨的分析工具,用以审视我们所处的每一个艺术时代。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套书,我最大的感受是,终于有人把那些我模糊感知到的、关于艺术的“玄乎”的东西,用如此精准而优雅的语言描绘出来了。一开始我对“艺术哲学”这个标题还有点抗拒,觉得那听起来太学院派了,肯定充满了枯燥的术语和抽象的论证。然而,这套书的叙述逻辑简直像是一部精心编排的交响乐,从最基础的“感性认识”开始,层层递进,最终抵达对“绝对精神”在艺术中的体现的探讨。它没有简单地堆砌别人的观点,而是清晰地勾勒出一条思想的脉络,让人能够跟上作者的思考节奏。对我个人而言,它重塑了我对“审美经验”的理解——不再是转瞬即逝的情绪波动,而是一种与世界建立深度对话的严肃过程。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简直无法用言语形容,强烈推荐给所有对艺术抱有好奇心,但又不想止步于表象欣赏的读者。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值得称赞,尽管内容厚重,但设计得非常考究,阅读起来不至于让人产生疲惫感。但真正让我着迷的,是作者对“艺术与生命”之间关系的处理。他将艺术视为人类精神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人类超越物质局限、追求永恒意义的载体。不同于一些将艺术功能化的观点,这套书坚定地捍卫了艺术的独立价值和本体论地位。我尤其喜欢他对“意象”的分析,认为意象是连接具象与抽象的桥梁,是艺术语言的核心。这种对细节的精微捕捉,使得整部著作充满了张力和美感。它不是冰冷的学术分析,而是充满激情的哲学思辨,像是一场与一位睿智长者的深度对话,让人受益匪浅,并激发了我对未来生活和创作(即便只是业余的)的全新热情。

评分

天哪,我终于把这套书啃完了,感觉脑子被彻底洗涤了一遍,焕然一新!说实话,这本书的厚度一开始就让我有点望而生畏,但一旦沉浸进去,那种感觉就像是突然被拉进了一个大师的私人画廊,周围的一切都变得无比清晰。它不是那种教你如何“画画”或者“雕塑”的技术手册,而是直指艺术的本质,探讨美、真理和创造力的深层联系。作者的行文风格极其沉稳有力,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引路人,带着你穿梭在康德、黑格尔这些哲学巨匠的迷宫里,但他的阐述又充满了东方的智慧和审美的细腻,让人在晦涩的理论中总能找到可以触摸、可以感悟的实际案例。我特别喜欢他对“原创性”的探讨,那部分内容让我对那些所谓的“流行”和“经典”的界限有了全新的认识。读完之后,我再看任何艺术作品,都会不自觉地多想一层:它在试图告诉我什么?它的形式服务于什么终极目的?这本书绝对是那种需要反复咀嚼、并且每次都会有新发现的宝藏。

评分

我必须承认,在阅读过程中,有几次我不得不停下来,合上书本,到窗边静静地站一会儿,消化一下刚才读到的内容。作者对“艺术的终结”这一宏大命题的探讨,尤其让我感到震撼。他并没有给出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而是将这个问题放置在时代变迁和人类意识形态演变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那种视野的开阔和思想的穿透力,简直令人叹服。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淬火。它迫使你审视自己的艺术品味、自己的审美偏好,以及这些偏好背后隐藏的文化预设。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对当代艺术的许多困惑都找到了理论上的锚点,不再只是盲目地追随潮流,而是能以一种更批判、更具穿透力的眼光去审视一切。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具有挑战性的,但这种挑战绝对是值得的。它不是那种可以让你在咖啡馆里轻松翻阅的读物,它要求你放慢速度,甚至需要准备好笔和笔记本,随时记录下那些让你深思的段落。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讨论不同艺术门类时的那种平衡感,他既能深入分析音乐的非具象之美,也能剖析雕塑的空间塑造力量,对戏剧和诗歌的论述更是精彩绝伦,充满了对人类情感复杂性的洞察。很多哲学书籍往往为了理论的严谨性而牺牲了可读性,但这套书似乎找到了一个绝妙的平衡点,理论深度足够,同时又保持着对艺术作品发自内心的热爱和敬意。它让我对那些教科书上寥寥几笔带过的艺术史人物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理解,感觉自己真正进入了艺术家的精神世界。

评分

可别被“哲学"两字吓着,是艺术类读物很好的版本,纸张印刷精美,配图超多,愛不释手,值得收藏!喜欢喜欢!

评分

支持正版

评分

支持正版

评分

支持正版

评分

目前最精致的版本,尤其图片不错,值得收藏。

评分

值得一读的好书。

评分

支持正版

评分

可别被“哲学"两字吓着,是艺术类读物很好的版本,纸张印刷精美,配图超多,愛不释手,值得收藏!喜欢喜欢!

评分

可别被“哲学"两字吓着,是艺术类读物很好的版本,纸张印刷精美,配图超多,愛不释手,值得收藏!喜欢喜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