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汪曾祺,在自创的艺术形式中达到完美的大师级作家。其小说,被称为中国现代小说足以傲世的极少数重大收获之一
★在汪曾祺先生自编文集基础上修订,注重系统性及版本价值。
★由连续两届获得“中国*美的书”设计师张胜先生精心设计,典雅大气,装帧雅致温润,布面精装,尽显纯正文学趣味。
★编校者精益求精,耗费十年心血,参校作者手稿、手校本及各种文集,力求当代文学新善本。
内容简介
汪曾祺和沈从文一样,是那种培养作家的作家,是二十世纪下半叶在自己独创的形式中达到艺术完美的惟一大师级中国小说家,其成就不亚于被国人津津乐道的博尔赫斯。他对白话文的贡献是****的,文字干净而传神。他的小说作品“肯定是中国现代小说*足以傲世的极少数重大收获之一”。
《菰蒲深处》是一部献给故乡的情歌,以汪曾祺故乡高邮为背景。经历风雨的老人,深情回顾故乡,只书写*熟悉的故乡人和故乡事,发掘卑微生命里的坚韧,恬淡而自足,机智而淳朴。这本“献给家乡”高邮的书,包括《异秉》《受戒》《大淖记事》《岁寒三友》等名篇。此次重编,仍遵循作者当初的编选原则,以高邮为背景的主要作品悉数收录。
本书编者在汪曾祺先生自编文集的基础上编选修订,尽可能保留了各种文集本身的趣味;每部文集各自独立,又具一定的系统性;可以满足各个层面的汪曾祺先生的读者,也具有相当大的版本价值。
作者简介
汪曾祺,江苏高邮人,一九二〇年生。-九三九年就读于西南联合大学,为沈从文先生的及门弟子。约-九四〇年开始发表散文及小说。大学时期受阿索林及弗吉尼亚?吴尔夫的影响,文字飘逸。以后备尝艰难辛苦,作品现实感渐强,也更致力于吸收中国文学的传统。毕业后曾做过中学教员,历史博物馆的职员。一九四九年以后,做了多年文学期刊编辑。曾编过《北京文艺》《说说唱唱》《民间文学》。一九六二年到北京京剧院担任编剧,直至离休。著有小说集《邂逅集》《晚饭花集》《菰蒲深处》《矮纸集》,散文集《蒲桥集》《晚翠文谈》《塔上随笔》《独坐小品》《旅食集》《逝水》等。
精彩书评
曾祺的创作,不论采用何种形式,其**精神所寄是“诗”。无论文体如何变换,结体的组织,语言的运用,光彩闪烁,炫人目睛,为论家视为“士大夫”气的,都是“诗”,是“诗”造成的效果。
曾祺在文学上的“野心”是“打通”,打通诗与小说散文的界限,造成一种崭新的境界。
——黄裳(著名散文家,藏书家)
汪曾祺的小说,什么都平平淡淡,但读完之后你却不能平静,内心深处总会有一种隐隐的激动,沧海月明,蓝田玉暖,不能自已。
——李陀(著名作家,理论家,评论家)
汪先生的好,是如今大多数中国作家身上没有的好。他那种夫子气,文士气,率性而真切,冲淡而平和,有大学而平易,阅人阅世深厚而待人待物随意。
——何立伟(著名作家)
在某种意义上,我们说汪曾祺是个红色年代的士大夫。
他只是在荒芜的岁月里恢复了某个文化的传统与趣味。在小说叙述模式上不及茅盾的恢弘,在文字的精约上也弗及废名与张爱玲,但他找到了属于自己也属于众人的恬静洗练的世界。
在他看来,这个世界可能更接近于自己的本真,也接近于常人的本真。也缘于此,他那里流动的确是清美的意绪。
——孙郁(著名评论家,鲁迅研究专家)
目录
自序
小学校的钟声…………………………………………1
异秉……………………………………………………17
受戒……………………………………………………34
岁寒三友………………………………………………61
大淖记事………………………………………………86
鉴赏家…………………………………………………114
八千岁…………………………………………………124
昙花、鹤和鬼火………………………………………147
故人往事………………………………………………160
戴车匠?收字纸的老人?花瓶?如意楼和得意楼
桥边小说三篇……………………………………179
詹大胖子?幽冥钟?茶干
鲍团长……………………………………………………203
黄开榜的一家……………………………………………212
忧郁症……………………………………………………220
仁慧………………………………………………………229
卖眼镜的宝应人…………………………………………235
熟藕………………………………………………………235
薛大娘……………………………………………………248
莱生小爷…………………………………………………255
钓鱼巷……………………………………………………262
关老爷……………………………………………………269
合锦………………………………………………………276
百蝶图……………………………………………………282
侯银匠……………………………………………………290
附录:
异秉………………………………………………………296
《菰蒲深处》初版本目录…………………………… 310
编后记……………………………………………………312
精彩书摘
受戒
明海出家已经四年了。
他是十三岁来的。
这个地方的地名有点怪,叫庵赵庄。赵,是因为庄上大都姓赵。叫做庄,可是人家住得很分散,这里两三家,那里两三家。一出门,远远可以看到,走起来得走一会,因为没有大路,都是弯弯曲曲的田埂。庵,是因为有一个庵。庵叫苦提庵,可是大家叫讹了,叫成荸荠庵。连庵里的和尚也这样叫。“宝刹何处?”——“荸荠庵。”庵本来是住尼姑的。“和尚庙”、“尼姑庵”嘛。可是荸荠庵住的是和尚。也许因为荸荠庵不大,大者为庙,小者为庵。
明海在家叫小明子。他是从小就确定要出家的。他的家乡不叫“出家”,叫“当和尚”。他的家乡出和尚。就像有的地方出劁猪的,有的地方出织席子的,有的地方出箍桶的,有的地方出弹棉花的,有的地方出画匠,有的地方出婊子,他的家乡出和尚。人家弟兄多,就派一个出去当和尚。当和尚也要通过关系,也有帮。这地方的和尚有的走得很远。有到杭州灵隐寺的、上海静安寺的、镇江金山寺的、扬州天宁寺的。一般的就在本县的寺庙。明海家田少,老大、老二、老三,就足够种的了。他是老四。他七岁那年,他当和尚的舅舅回家,他爹、他娘就和舅舅商议,决定叫他当和尚。他当时在旁边,觉得这实在是在情在理,没有理由反对。当和尚有很多好处。一是可以吃现成饭。哪个庙里都是管饭的。二是可以攒钱。只要学会了放瑜伽焰口,拜梁皇忏,可以按例分到辛苦钱。积攒起来,将来还俗娶亲也可以;不想还俗,买几亩田也可以。当和尚也不容易,一要面如朗月,二要声如钟磬,三要聪明记性好。他舅舅给他相了相面,叫他前走几步,后走几步,又叫他喊了一声赶牛打场的号子:“格当嘚——”,说是“明子准能当个好和尚,我包了!”要当和尚,得下点本,——念几年书。哪有不认字的和尚呢!于是明子就开蒙入学,读了《三字经》、《百家姓》、《四言杂字》、《幼学琼林》、《上论、下论》、《上孟、下孟》,每天还写一张仿。村里都夸他字写得好,很黑。
舅舅按照约定的日期又回了家,带了一件他自己穿的和尚领的短衫,叫明子娘改小一点,给明子穿上。明子穿了这件和尚短衫,下身还是在家穿的紫花裤子,赤脚穿了一双新布鞋,跟他爹、他娘磕了一个头,就随舅舅走了。
他上学时起了个学名,叫明海。舅舅说,不用改了。于是“明海”就从学名变成了法名。
过了一个湖。好大一个湖!穿过一个县城。县城真热闹:官盐店,税务局,肉铺里挂着成边的猪,一个驴子在磨芝麻,满街都是小磨香油的香味,布店,卖茉莉粉、梳头油的什么斋,卖绒花的,卖丝线的,打把式卖膏药的,吹糖人的,耍蛇的,……他什么都想看看。舅舅一劲地推他:“快走!快走!”
到了一个河边,有一只船在等着他们。船上有一个五十来岁的瘦长瘦长的大伯,船头蹲着一个跟明子差不多大的女孩子,在剥一个莲蓬吃。明子和舅舅坐到舱里,船就开了。
明子听见有人跟他说话,是那个女孩子。
“是你要到荸荠庵当和尚吗?”
明子点点头。
“当和尚要烧戒疤呕!你不怕?”
明子不知道怎么回答,就含含糊糊地摇了摇头。
“你叫什么?”
“明海。”
“在家的时候?”
“叫明子。”
“明子!我叫小英子!我们是邻居。我家挨着荸荠庵。——给你!”
小英子把吃剩的半个莲蓬扔给明海,小明子就剥开莲蓬壳,一颗一颗吃起来。
大伯一桨一桨地划着,只听见船桨拨水的声音:
“哗——许!哗——许!”
…………
荸荠庵的地势很好,在一片高地上。这一带就数这片地高,当初建庵的人很会选地方。门前是一条河。门外是一片很大的打谷场。三面都是高大的柳树。山门里是一个穿堂。迎门供着弥勒佛。不知是哪一位名士撰写了一副对联: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颜一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弥勒佛背后,是韦驮。过穿堂,是一个不小的天井,种着两棵白果树。天井两边各有三间厢房。走过天井,便是大殿,供着三世佛。佛像连龛才四尺来高。大殿东边是方丈,西边是库房。大殿东侧,有一个小小的六角门,白门绿字,刻着一副对联:
一花一世界
三藐三菩提
进门有一个狭长的天井,几块假山石,几盆花,有三间小房。
小和尚的日子清闲得很。一早起来,开山门,扫地。庵里的地铺的都是箩底方砖,好扫得很,给弥勒佛、韦驮烧一炷香,正殿的三世佛面前也烧一炷香、磕三个头,念三声“南无阿弥陀佛”,敲三声磬。这庵里的和尚不兴做什么早课、晚课,明子这三声磬就全都代替了。然后,挑水,喂猪。然后,等当家和尚,即明子的舅舅起来,教他念经。
教念经也跟教书一样,师父面前一本经,徒弟面前一本经,师父唱一句,徒弟跟着唱一句。是唱哎。舅舅一边唱,一边还用手在桌上拍板。一板一眼,拍得很响,就跟教唱戏一样。是跟教唱戏一样,完全一样哎。连用的名词都一样。舅舅说,念经:一要板眼准,二要合工尺。说:当一个好和尚,得有条好嗓子。说:民国二十年闹大水,运河倒了堤,最后在清水潭合龙,因为大水淹死的人很多,放了一台大焰口,十三大师——十三个正座和尚,各大庙的方丈都来了,下面的和尚上百。谁当这个首座?推来推去,还是石桥——善因寺的方丈!他往上一坐,就跟地藏王菩萨一样,这就不用说了;那一声“开香赞”,围看的上千人立时鸦雀无声。说:嗓子要练,夏练三伏,冬练三九,要练丹田气!说:要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说:和尚里也有状元、榜眼、探花!要用心,不要贪玩!舅舅这一番大法要说得明海和尚实在是五体投地,于是就一板一眼地跟着舅舅唱起来:
“炉香乍爇——”
“炉香乍爇——”
“法界蒙薰——”
“法界蒙薰——”
“诸佛现全身……”
“诸佛现全身……”
…………
等明海学完了早经,——他晚上临睡前还要学一段,叫做晚经,——荸荠庵的师父们就都陆续起床了。
这庵里人口简单,一共六个人。连明海在内,五个和尚。
有一个老和尚,六十几了,是舅舅的师叔,法名普照,但是知道的人很少,因为很少人叫他法名,都称之为老和尚或老师父,明海叫他师爷爷。这是个很枯寂的人,一天关在房里,就是那“一花一世界”里。也看不见他念佛,只是那么一声不响地坐着。他是吃斋的,过年时除外。
下面就是师兄弟三个,仁字排行:仁山、仁海、仁渡。庵里庵外,有的称他们为大师父、二师父;有的称之为山师父、海师父。只有仁渡,没有叫他“渡师父”的,因为听起来不像话,大都直呼之为仁渡。他也只配如此,因为他还年轻,才二十多岁。
仁山,即明子的舅舅,是当家的。不叫“方丈”,也不叫“住持”,却叫“当家的”,是很有道理的,因为他确确实实干的是当家的职务。他屋里摆的是一张账桌,桌子上放的是账簿和算盘。账簿共有三本。一本是经账,一本是租账,一本是债账。和尚要做法事,做法事要收钱,——要不,当和尚干什么?常做的法事是放焰口。正规的焰口是十个人。一个正座,一个敲鼓的,两边一边四个。人少了,八个,一边三个,也凑合了。荸荠庵只有四个和尚,要放整焰口就得和别的庙里合伙。这样的时候也有过。通常只是放半台焰口。一个正座,一个敲鼓,另外一边一个。一来找别的庙里合伙费事;二来这一带放得起整焰口的人家也不多。有的时候,谁家死了人,就只请两个,甚至一个和尚咕噜咕噜念一通经,敲打几声法器就算完事。很多人家的经钱不是当时就给,往往要等秋后才还。这就得记账。另外,和尚放焰口的辛苦钱不是一样的。就像唱戏一样,有份子。正座第一份。因为他要领唱,而且还要独唱。当中有一大段“叹骷髅”,别的和尚都放下法器休息,只有首座一个人有板有眼地曼声吟唱。第二份是敲鼓的。你以为这容易呀?哼,单是一开头的“发擂”,手上没功夫就敲不出迟疾顿挫!其余的,就一样了。这也得记上:某月某日、谁家焰口半台,谁正座,谁敲鼓……省得到年底结账时赌咒骂娘。……这庵里有几十亩庙产,租给人种,到时候要收租。庵里还放债。租、债一向倒很少亏欠,因为租佃借钱的人怕菩萨不高兴。这三本账就够仁山忙的了。另外香烛、灯火、油盐“福食”,这也得随时记记账呀。除了账簿之外,山师父的方丈的墙上还挂着一块水牌,上漆四个红字:“勤笔免思”。
仁山所说当一个好和尚的三个条件,他自己其实一条也不具备。他的相貌只要用两个字就说清楚了:黄,胖。声音也不像钟磬,倒像母猪。聪明么?难说,打牌老输。他在庵里从不穿袈裟,连海青直裰也免了。经常是披着件短僧衣,袒露着一个黄色的肚子。下面是光脚趿拉着一双僧鞋,——新鞋他也是趿拉着。他一天就是这样不衫不履地这里走走,那里走走,发出母猪一样的声音:“呣——呣——。”
二师父仁海。他是有老婆的。他老婆每年夏秋之间来住几个月,因为庵里凉快。庵里有六个人,其中之一,就是这位和尚的家眷。仁山、仁渡叫她嫂子,明海叫她师娘。这两口子都很爱干净,整天的洗涮。傍晚的时候,坐在天井里乘凉。白天,闷在屋里不出来。
三师父是个很聪明精干的人。有时一笔账大师兄扒了半天算盘也算不清,他眼珠子转两转,早算得一清二楚。他打牌赢的时候多,二三十张牌落地,上下家手里有些什么牌,他就差不多都知道了。他打牌时,总有人爱在他后面看歪头胡。谁家约他打牌,就说“想送两个钱给你”。他不但经忏俱通(小庙的和尚能够拜忏的不多),而且身怀绝技,会“飞铙”。七月间有些地方做盂兰会,在旷地上放大焰口,几十个和尚,穿绣花袈裟,飞铙。飞铙就是把十多斤重的大铙钹飞起来。到了一定的时候,全部法器皆停,只几十副大铙紧张急促地敲起来。忽然起手,大铙向半空中飞去,一面飞,一面旋转。然后,又落下来,接住。接住不是平平常常地接住,有各种架势,“犀牛望月”、“苏秦背剑”……这哪是念经,这是耍杂技。也许是地藏王菩萨爱看这个,但真正因此快乐起来的是人,尤其是妇女和孩子。这是年轻漂亮的和尚出风头的机会。一场大焰口过后,也像一个好戏班子过后一样,会有一个两个大姑娘、小媳妇失踪,——跟和尚跑了。他还会放“花焰口”。有的人家,亲戚中多风流子弟,在不是很哀伤的佛事——如做冥寿时,就会提出放花焰口。所谓“花焰口”就是在正焰口之后,叫和尚唱小调,拉丝弦,吹管笛,敲鼓板,而且可以点唱。仁渡一个人可以唱一夜不重头。仁渡前几年一直在外面,近二年才常住在庵里。据说他有相好的,而且不止一个。他平常可是很规矩,看到姑娘媳妇总是老老实实的,连一句玩笑话都不说,一句小调山歌都不唱。有一回,在打谷场上乘凉的时候,一伙人把他围起来,非叫他唱两个不可。他却情不过,说:“好,唱一个。不唱家乡的。家乡的你们都熟。唱个安徽的。”
姐和小郎打大麦,
一转子讲得听不得。
听不得就听不得,
打完了大麦打小麦。
唱完了,大家还嫌不够,他就又唱了一个:
姐儿生得漂漂的,
两个奶子翘翘的。
有心上去摸一把,
心里有点跳跳的。
……
前言/序言
《菰蒲深处》:一段关于生活、风物与人情的温润回响 这是一本扉页上印着“汪曾祺集”字样,书名唤作《菰蒲深处》的书。翻开它,你不会遇见那些跌宕起伏的英雄史诗,也不会触及那些刻骨铭心的爱情绝唱。它像是一坛温润的老酒,又或是夏日午后的一片荫凉,在不经意间,便将你带入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这个世界,没有宏大的叙事,只有细碎的光影;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只有娓娓道来的故事。它讲述的,是关于生活本身,关于那些被日常消磨的、细微而动人的风物,以及风物之中,那些鲜活而淳朴的人情。 《菰蒲深处》并非一本试图说教的书,也并非一本急于表达观点或立场的书。它更像是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坐在村头的老槐树下,一边摇着蒲扇,一边给你讲述他一生的见闻。他的声音不高,带着一种不动声色的从容,但每一句话,都仿佛是从岁月的深处捞起来的珍珠,闪烁着温润的光泽。你会听他讲,那些年,他在家乡的田埂上,是如何看着一季一季的庄稼从泥土里冒出来,又如何看着它们成熟,收割;你会听他讲,南方水乡那密密的河网,那摇橹的小船,那水边人家的炊烟;你也会听他讲,北国的戈壁,那荒凉却又充满力量的景色,以及在那里,人们是如何与严酷的自然搏斗,又如何在粗砺的生活中寻得诗意。 在这本书里,每一个字,都像是被精心挑选过的。它们不追求华丽的辞藻,却有着一种朴素而坚韧的美感。汪曾祺先生的文字,有一种“少即是多”的智慧。他很少用繁复的句式,也从不堆砌形容词。他只是轻轻地勾勒,就足以让你在脑海中勾勒出栩栩如生的画面。比如,他写一碗面:“面的汤是葱油的,撒着一把香菜,一小撮葱花。汤清,面筋斗,吃起来,香。”这寥寥几笔,就足以让你感受到那碗面的温度、香气,以及它带给人的慰藉。再比如,他写一对老夫妻:“他们坐在门前的竹椅上,头挨着头,一动不动,好像两棵老树,扎根在那里,静静地看着斜阳。”没有惊心动魄的爱情宣言,只有岁月沉淀下来的相依相偎,温情脉脉。 “菰蒲深处”,这个书名本身就蕴含着一种宁静致远的意境。菰蒲,是生长在水边的一种植物,它低调而又充满生命力。在深处的菰蒲之中,隐藏着的是自然的野趣,是岁月的静好,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汪曾祺先生笔下的世界,正是如此。他写食物,不是为了饕餮盛宴,而是为了那份食物背后所蕴含的乡土气息,所承载的过往记忆。他写一道道家常菜,写那切菜的手法,写那烹饪的过程,写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的情景,字里行间,都透着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寻常日子里美好事物的珍视。他笔下的食物,仿佛有了灵魂,有了故事,能够瞬间勾起你心中最柔软的触动。 而书中更引人入胜的,是那些鲜活的人物。他们不是伟人,也不是英雄,只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有操着一口别扭口音的乡下人,有在酒馆里谈天说地的闲人,有在街头巷尾劳作的匠人。他们或许平凡,或许粗粝,但汪曾祺先生却能从他们身上捕捉到最动人的光芒。他写他们的言谈举止,写他们的喜怒哀乐,写他们面对生活的乐观与坚韧。每一个人物,都像是从书页里跳出来,活生生地站在你面前,让你忍不住想去认识他们,去了解他们的故事。你会发现,在那些看似波澜不惊的生活中,其实蕴藏着许多值得玩味的东西,许多让人会心一笑的细节,许多值得我们去学习的生命态度。 《菰蒲深处》更像是一本关于“慢生活”的范本。在如今这个节奏飞快、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常常被裹挟着向前,疲于奔命,却似乎忘了停下来,看看身边的风景,感受一下指尖传来的温度。而这本书,就像是一个温柔的提醒,它告诉你,生活不必总是追求速度和效率,也可以是悠然自在,是细水长流。你可以放慢脚步,去品味一碗茶的香气,去欣赏一朵花的盛开,去倾听一段久远的故事。在汪曾祺先生的文字里,你找不到一丝一毫的焦虑和急躁,只有一种安然与恬淡。 阅读《菰蒲深处》,是一种非常舒适的体验。它不像那些需要你费尽心思去解读的书,也不需要你时刻紧绷神经去理解深奥的道理。它是一种浸润,是一种潜移默化。你会不自觉地被书中那份宁静所感染,被那份真诚所打动。你会发现,那些曾经被你忽略的寻常事物,原来都蕴藏着如此丰富的诗意。你会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开始留意那些被忽略的美好,开始尝试去发现生活中的乐趣。 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内心深处对纯粹、对本真、对温情的渴望。在汪曾祺先生的笔下,没有雕琢的痕迹,没有刻意的煽情,只有一种自然流淌的生命力。他对待文学的态度,就像他对待生活一样,是那么的真诚,那么的质朴。他用最简练的语言,写出了最动人的情感,写出了最深刻的哲理。 《菰蒲深处》,它不是一本让你读完就合上的书。它会停留在你的脑海里,在不经意间,那些美好的画面,那些生动的人物,那些温暖的片段,会悄然浮现。它们会化作一股清流,滋润你干涸的心灵,让你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安宁与慰藉。它会让你重新发现,原来生活本身,就可以是一首诗,一幅画,一曲悠扬的歌。而这首诗,这幅画,这首歌,就藏在那片“菰蒲深处”。 它邀请你去体验一种更深刻的生命质感,去感受那种不被物质欲望所裹挟,而是回归内心,回归自然,回归本真的生活状态。在《菰蒲深处》里,你会遇到一个与众不同的世界,一个让你愿意静下心来,去倾听,去体悟,去感受的世界。它是一场关于生活美学的无声对话,是一次对生命本真的温柔寻访。当你合上书页,你会觉得,仿佛刚刚与一位老友畅谈了许久,心中充盈着一种淡淡的喜悦和满足,同时,也带着一种对生活更深切的理解和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