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水文地质学 [Karst Hydrogeology]

岩溶水文地质学 [Karst Hydrogeology]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韩行瑞 著
图书标签:
  • 岩溶
  • 水文地质学
  • 地下水
  • 喀斯特
  • 地质学
  • 水资源
  • 环境地质
  • 地貌
  • 含水层
  • 岩石力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ISBN:9787030445735
版次:1
商品编码:11889373
包装:精装
外文名称:Karst Hydrogeology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31
字数:5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岩溶水文地质学》是有关岩溶水文地质的学科性专著,不仅总结和反映了我国岩溶水文地质实践与研究的成果,而且吸收了国外新理念和研究成果。全书共10章,内容包括:岩溶水文地质学研究内容和发展现状、岩溶发生及发育基本理论、岩溶地下水的赋存、岩溶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岩溶水系统、岩溶水动力特征、岩溶水化学特征、岩溶水系统模型化研究、岩溶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岩溶水资源及水环境保护。
  《岩溶水文地质学》的特点是理论先进,学科体系完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法与实例相配合,是从事岩溶地区水资源及环境开发利用、管理保护,以及岩溶区工程设计、施工等各方面科技人员的参考用书。同时,为有关岩溶专业的师生和科研人员提供一本较为系统的参考用书。

作者简介

  韩行瑞,研究员,岩溶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学家。1938年生于哈尔滨市,1961年长春地质学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系毕业。1961~1965年完成研究生学业,研究方向为岩溶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65~1985年在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任科研项目负责人。1985年以后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先后任研究室主任、副所长、《中国岩溶》主编、岩溶专业委员会委员、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国家注册岩土工程师等。长期从事岩溶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地方重点项目及重大工程的地质研究项目共50余项,项目涉及北方岩溶区、山西煤电能源基地、西部鄂尔多斯及渭北能源基地、西南岩溶石山地区及重点工程等。获得国家第1届科技大会奖,国家科技二等奖,部科技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多项。先后发表专著《岩溶水系统》、《丹河岩溶水系统》、《岩溶单元流域综合开发与治理》、《中国西北黄土地区典型岩溶水系统研究》、《隧道岩溶涌水与处治》、《岩溶水文地质学》六部,合著《中国城市地质》、《中国岩溶学》、《山西省岩溶泉域水资源保护》、《中国云台山岩溶及岩溶水文地质研究》、《中国北方岩溶地下水环境问题与保护》五部。在国内外发表论文60余篇。学术上,在北方岩溶及岩溶水研究中颇有建树,提出的岩溶水系统(泉域)模式分析方法被广泛应用,对华北奥陶系膏溶似层状含水层的研究和认定,为大规模井采岩溶水提供了理论依据,极大地促进了北方岩溶水的开发利用;在西南岩溶区提出的“岩溶单元流域概念”为西南石山综合治理提供了明晰的思路,并被广泛接受;在工程方面提出的“隧道岩溶涌水专家评判系统”成功应用于铁路及高速公路建设中。在国际学术交往中,曾作为高级学者访问土耳其、德国,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会多次,并宣读论文。在50年职业生涯中,跑遍了国内主要岩溶区,为群众找水定井100余眼,帮助地方开发地下河,处理水库渗漏等10余处,参加大长隧道涌水预报处治及重大岩溶地基处治工程20余项。
  《岩溶水文地质学》的出版是作者为我国岩溶水文地质学科体系建设所作的尝试和努力。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岩溶及岩溶水的分布
1.2 岩溶地下水的功能
1.2.1 宝贵的水资源
1.2.2 不可忽视的生态功能
1.2.3 珍贵的自然、文化遗产与旅游资源
1.2.4 岩溶地质灾害的致灾因子
1.3 岩溶水文地质学的研究内容
1.4 岩溶水文地质学的发展
1.4.1 国外岩溶水文地质学
1.4.2 中国岩溶水文地质学的发展

第2章 岩溶发生及发育基本理论
2.1 概述
2.2 碳酸盐岩溶解理论
2.2.1 岩溶动力系统理论
2.2.2 灰岩与白云岩溶蚀差异性研究
2.2.3 岩溶分异作用
2.2.4 温度变化产生的混合溶蚀作用
2.2.5 含碳酸盐的水溶液与卤水的混合溶蚀作用
2.2.6 硫化物对碳酸盐岩的溶解作用
2.3 硫酸盐岩岩溶发育特征
2.3.1 硫酸盐岩的分布
2.3.2 硫酸盐岩溶蚀作用
2.3.3 硫酸盐岩-碳酸盐岩复合岩溶作用——以中国华北地区为例
2.4 岩溶含水层中溶隙-管道-通道系统的发育理论
2.4.1 概述
2.4.2 洞穴系统形成演化模式的研究现状
2.4.3 溶隙-管道-通道系统形成演化模式研究
2.4.4 典型地质构造条件下岩溶裂隙管道系统发育特征

第3章 岩溶地下水的赋存
3.1 岩溶含水介质特征
3.1.1 岩溶含水介质的不均一性
3.1.2 岩溶含水介质的各向异性
3.1.3 岩溶含水介质的演化
3.2 岩溶含水层、隔水层与弱透水层
3.3 岩溶含水层系统
3.4 岩溶地下水的垂直分带
3.5 按埋藏条件的岩溶地下水分类

第4章 岩溶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
4.1 岩溶含水层的水力参数
4.1.1 岩溶含水层的孔隙度
4.1.2 水头
4.1.3 水力传导率和导水率
4.1.4 水力传导率的规模效应
4.1.5 岩溶地下水流速
4.2 岩溶地下水运动基本规律
4.2.1 概述
4.2.2 多孔连续介质渗透定律
4.2.3 裂隙介质水力学定律
4.2.4 岩溶管道介质水力学定律

第5章 岩溶水系统
5.1 岩溶水系统的基本概念
5.2 岩溶水系统的构成
5.2.1 构成要素
5.2.2 岩溶水系统边界
5.2.3 岩溶蓄水构造
5.2.4 岩溶水系统的排泄
5.3 岩溶水系统分类
5.3.1 概述
5.3.2 岩溶水系统分类
5.4 岩溶水系统分析与系统模式
5.4.1 岩溶水系统分析概述I
5.4.2 岩溶水系统形成模式

第6章 岩溶水动力特征
6.1 概述
6.2 中国北方岩溶裂隙水的水动力特征
6.3 中国北方岩溶水动力场类型
6.3.1 单斜逆置型岩溶水系统水动力场
6.3.2 单斜顺置型岩溶水动力场
6.3.3 向斜-盆地型岩溶水动力场
6.3.4 复杂结构的岩溶水动力特征
6.4 中国南方岩溶裂隙-管道水及岩溶裂隙-管道-通道水的水动力特征
6.5 中国南方岩溶裂隙-管道-通道水水动力类型
6.5.1 峰林谷地平缓构造区的岩溶裂隙一管道一通道水系统——以桂林冠岩地下河为例
6.5.2 岩溶化背斜山地岩溶水动力特征
6.5.3 覆盖岩溶区岩溶裂隙-管道水动力特征

第7章 岩溶水化学特征
7.1 概述
7.2 干旱-半干旱区岩溶水化学特征——以山西为例
7.2.1 岩溶地下水系统的水化学特征
7.2.2 岩溶地下水的溶蚀能力及溶蚀速度
7.2.3 岩溶大泉水化学场分析——以丹河岩溶水系统为例
7.3 热带-亚热带岩溶水化学特征——以洛塔岩溶水系统为例
7.3.1 概述
7.3.2 岩溶水化学特征
7.3.3 溶蚀速度
7.4 巨型盆地的岩溶水动力-水化学特征
7.4.1 鄂尔多斯盆地岩溶水动力-水化学分带
7.4.2 华北平原古潜山水动力-水化学特征

第8章 岩溶水系统模型化研究
8.1 概述
8.1.1 岩溶水系统评价
8.1.2 岩溶地下水科学管理
8.1.3 岩溶区大型地下工程涌水及环境影响预测评价
8.2 岩溶水系统方法研究流程
8.3 岩溶水系统水均衡研究
8.3.1 岩溶泉域水均衡——以山西丹河岩溶泉域为例
8.3.2 地下河系统水均衡——以贵州仁怀长岗地下河为例
8.4 泉水流量衰减分析法
8.4.1 方法讨论
8.4.2 中国北方岩溶泉水流量衰减分析
8.4.3 中国南方岩溶裂隙一管道泉流量衰减分析
8.5 泉水流量频率分析法
8.5.1 经验频率法
8.5.2 理论频率法
8.6 泉水流量与降水量相关分析方法
8.6.1 一元回归分析
8.6.2 多元回归分析
8.7 岩溶水系统的数值模拟研究
8.7.1 概述
8.7.2 大型泉域岩溶水系统数值模拟研究——以山西丹河岩溶水系统为例
8.7.3 岩溶裂隙含水层与岩溶管道耦合线性流模型化数值模拟研究
8.7.4 岩溶裂隙水线性流与岩溶管道非线性流耦合模型数值模拟研究
8.7.5 美国地质调查局管道流数值模拟方法(20 0 8 )简介

第9章 岩溶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9.1 岩溶地下水资源的特性
9.2 中国北方岩溶泉域地下水的综合开发利用
9.2.1 概述
9.2.2 丹河岩溶水系统的综合开发利用
9.3 中国南方岩溶水的开发利用
9.3.1 概述
9.3.2 中国南方岩溶泉的开发利用
9.3.3 中国南方地下河的开发利用
9.3.4 中国南方岩溶水系统的综合开发利用
9.4 国外岩溶水开发利用
9.4.1 概述
9.4.2 岩溶泉开发利用
9.4.3 岩溶水流域的综合开发利用——以克罗地亚欧姆布拉泉域为例

第10章 岩溶水资源及水环境保护
10.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0.2 中国北方岩溶水文地质环境问题与保护
10.2.1 岩溶水文地质环境问题
10.2.2 岩溶水文地质环境问题成因
10.2.3 中国北方岩溶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保护
10.3 中国南方岩溶水资源及环境保护
10.3.1 概况
10.3.2 地下河污染问题
10.4 国外岩溶水资源及环境保护
10.4.1 岩溶地下水保护带划分
10.4.2 岩溶含水层的人工补给和保护——以美国爱德华岩溶含水层为例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我国是世界岩溶分布面积最广、发育类型最多的国家,也是岩溶水资源开发最普遍、相关环境问题最多的国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设在我国,说明世界对我国岩溶科学的重视。近年来,国际岩溶界已将岩溶水文地质学作为岩溶学或水文地质学的重要分支,国外已出版了多部岩溶水文地质学学科性专著,系统地论述岩溶水文地质学的理论与方法问题。我国广大岩溶工作者多年来结合国民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需要开展了大规模的岩溶水文地质调查及各种专门性研究工作,发表了很多专题研究及综合性研究成果。应当说在某些方面的研究工作及解决国民经济建设重大问题方面,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方面都不亚于世界水平。但由于各种原因在岩溶水文地质学的学科体系建设方面显得滞后。
  我国水文地质界泰斗陈梦熊院士1993年在为作者《岩溶水系统》一书作序时指出,该书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典型意义,在理论研究上不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对推动我国岩溶水文地质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多年来作者始终铭记陈院士的鼓励,不断地参加各种专业实践及研究工作,先后主持有关岩溶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的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地方重点项目50余项,涉及中国北方岩溶区和南方岩溶区,出版专著6部、合著5部,多次出国考察和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会议。所有这一切让作者对国内外岩溶水文地质的研究有了较全面的认识,并燃起了完成中国版岩溶水文地质学学科性著作的愿望。经过五年的努力,终于完成了这本《岩溶水文地质学》的编写及出版工作。
  本书得以完成,应感谢我工作和生活了30年的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它的学术氛围为每个有志于岩溶事业的同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回顾自己50年的职业生涯,走过的是一条实践与理论互动的道路。地质学要求我们不仅要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作者职业生涯中有一多半的时间是在野外调查、参加开发岩溶水的实践、解决重大工程地质问题、为群众找水定井等工作中度过。理论只有在实践中得到验证,才能成为理论。而深入地实践,才能发展理论。经过这样的磨炼,才能认识岩溶,爱上岩溶。这里要缅怀引导我走上这条道路的谷德振先生。我有幸在刚走上工作岗位就跟随他参加西南三线大巴山铁路长隧道岩溶涌水预报与施工防治的全过程。他的学术思想、工作方法及导师风范让我终生受用。
  这里谨向袁道先、崔光中、朱学稳、张人权、D.Ford、P.Milanovic等学者表示敬意,他们的学术思想对作者有很大影响,此外,与我共事多年的梁永平、时坚、唐健生、李庆松等中年学者,我们共同完成了多项北方岩溶水资源的研究项目,为北方岩溶水系统理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在南方岩溶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方面,陈定容、甘伏平、杜毓超、李光辉等与作者共同完成了多项重大科研及工程项目,为深入认识南方岩溶水文地质特性提供了条件。
  在本书编写过程中,崔光中教授提供了宝贵建议和资料,《中国岩溶》编辑部前主任韦复才研究员对全书进行校对,王濯凝译审帮助检索并翻译了大量外文资料,在此一并致谢。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岩溶水文地质学》之外的图书的详细简介,旨在提供一个深度和广度兼备的概述,同时确保内容自然流畅,不带任何人工智能痕迹。 --- 书名:《地下水动力学与水资源管理实践》 作者:[此处可插入一个假想的资深学者姓名,例如:李文涛 教授] 出版社:[此处可插入一个专业出版社名称,例如:大地科学出版社] ISBN:[此处可插入一个假想的ISBN,例如:978-7-5611-XXXX-X] --- 内容简介 《地下水动力学与水资源管理实践》 一书,深入剖析了地下水运动的物理机制、控制因素及其在复杂地质环境中的响应规律。本书并非关注特定地貌单元(如岩溶)的水文特征,而是致力于构建一个普适性的地下水系统动力学框架,侧重于孔隙介质和裂隙介质中流体的宏观与微观行为,并将其直接应用于现代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管理。全书以严谨的数学模型和大量的工程实例为支撑,旨在为水文地质工程师、环境科学家以及规划决策者提供一套系统化、可操作的理论指导和技术工具。 全书共分为六个主要部分,共计二十章,结构清晰,逻辑严密。 第一部分:基础理论与本构关系 (Fundamentals and Constitutive Relations) 本部分奠定了理解地下水流动的理论基石。首先,详细阐述了多孔介质中流体运动的基本概念,包括达西定律的适用范围、修正模型(如非线性渗流和高孔隙度流体行为)的推导与验证。重点解析了地下水流动的连续性方程,并引入了多孔介质的渗透性张量概念,解释了渗透率在各向异性条件下的复杂性。 随后,深入探讨了流体与固体骨架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应力状态对渗透率的影响(即水力力学耦合)。书中详细讨论了由地下水位波动引起的孔隙弹性效应,这对于大型抽水井场或地层固结分析至关重要。此外,还涵盖了非饱和带的水分运动理论,包括格拉霍夫曲线(Richards方程)的数值求解策略及其在土壤-地下水相互作用研究中的应用。 第二部分:地下水流动方程的求解与数值模拟 (Flow Equation Solutions and Numerical Modeling) 本部分聚焦于如何运用数学工具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书中系统梳理了经典解析解法,如应用于简单边界条件下的瞬态流动和稳定流的求解方法。然而,鉴于工程问题的复杂性,本书将大部分篇幅投入到数值模拟技术上。 详细介绍了有限差分法(FDM)和有限元法(FEM)在求解二维和三维地下水流动方程中的应用原理、网格划分策略以及边界条件的精确表达。书中对数值稳定性和收敛性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特别强调了如何处理复杂地下水边界(如河流、湖泊与地下水相互作用面)的模拟技巧。最后,引入了有限体积法(FVM),特别是在处理污染物迁移和多相流问题中的优势。 第三部分:水文地球化学与水质演变 (Hydrogeochemistry and Water Quality Evolution) 水质是水资源管理的核心要素。本部分跳脱出纯粹的物理流动范畴,深入研究了地下水在运动过程中与围岩介质的化学相互作用。内容包括溶解、沉淀、离子交换、氧化还原反应等基本水化学过程的动力学描述。 书中详尽讨论了地下水地球化学演化的时间尺度效应,从短期的反应平衡到长期的水岩相互作用。重点分析了影响水质的主要地球化学指标,如总溶解固体(TDS)、硬度、以及特定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机制。此外,还探讨了同位素示踪技术(如氧、氢、碳同位素)在确定补给来源、年龄测定和流场解析中的应用,强调了化学平衡与动力学过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第四部分:地下水资源评价与系统分析 (Groundwater Resource Assessment and System Analysis) 本部分是实践应用的核心。主要内容是如何量化地下水资源储量和可再生能力。书中详述了不同抽水试验的设计、数据采集和数据反演分析方法,包括瞬时和恒定流量抽水试验的解析模型(如Theis、Cooper-Jacob模型)的适用条件与局限性。 重点讲解了“地下水系统分析法”(System Analysis Method),即如何通过水文平衡、流量平衡和参数反演,构建出区域地下水补给、排泄和储存的动态模型。书中提供了大量的案例研究,说明如何利用数值模型进行长期可持续性评估,包括预测在不同气候情景和开发强度下的地下水位下降趋势和水量平衡变化。 第五部分:地下水污染迁移与修复工程 (Groundwater Contaminant Transport and Remediation Engineering) 本部分专注于地下水污染的预测与治理。详细介绍了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传输机制,包括对流(Advection)、弥散(Dispersion)和吸附/反应过程的耦合模拟。书中对Advection-Dispersion方程(ADE)进行了深入的数学推导和数值解法讨论,强调了弥散系数与流速、尺度效应之间的复杂关系。 在修复工程方面,本书系统分类介绍了主流的修复技术,如泵送-气提(Pump-and-Treat)、生物修复(In-Situ Bioremediation)、化学氧化/还原技术(ISCO/ISCR)的机理、设计参数和工程可行性评估。特别关注了非均质介质中污染羽流的形态演变和长期监测策略。 第六部分:水资源可持续管理与政策导向 (Sustainable Water Management and Policy Guidance) 最后一部分将技术分析提升到管理决策层面。探讨了水资源管理中的不确定性问题,包括参数估计误差和模型结构不确定性对预测结果的影响。书中介绍了蒙特卡洛模拟和贝叶斯方法在量化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此外,还探讨了不同管理模式对地下水可持续性的影响,如超采区的管理、跨界含水层的协同管理,以及将社会经济因素纳入水文模型进行综合决策的框架(如水资源-能源-粮食耦合系统分析)。本书旨在强调,科学的水文地质学研究必须服务于有效的、前瞻性的水资源政策制定。 --- 本书特点: 本书的显著特点是其跨学科的整合性,它不仅是关于地下水流动的理论手册,更是一本面向工程实践的工具书。作者避免了对特定地貌类型(如岩溶)水文特性的过度聚焦,而是将精力集中于通用的物理、化学和数学原理在所有地下水系统中的应用。通过丰富的案例分析,本书成功地将复杂的理论模型转化为实际可操作的工程方案,是高等院校水文地质学、环境工程、水利科学等专业研究生和专业人士的必备参考书。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一名长期从事水文地质调查工作的工程师的角度来看,我更看重的是实地勘测方法的可靠性和数据获取的效率。在这本书里,关于钻探取样、洞穴探查等野外工作方法的论述,显得不切实际且过时。例如,对于如何利用声呐或激光雷达技术进行溶洞内部的三维扫描以获取精确的水力控制参数,书中完全没有提及;而在讨论抽水试验的实施时,作者似乎预设了一个无限大的、均匀的介质环境,这在千变万化的喀斯特地下水网络中是极少发生的理想情况。实际工作中,我们经常需要面对水头压力在短时间内急剧变化的极端情况,并设计出能够捕捉这种瞬态响应的监测方案。这本书未能提供针对不同规模、不同深度岩溶含水层进行有效参数识别的优化方法论。因此,它在提供实践指导方面的效力非常低下,更像是一部理论性的文献综述,而不是一本可以带到野外、指导现场决策的实用手册。

评分

这本号称要深入探讨水文循环奥秘的著作,在我看来,更像是一本将基础概念堆砌起来的入门手册,而非真正能引导读者跨越专业门槛的桥梁。书中对地下水运动的描述,虽然涵盖了渗透、补给等基本要素,但其深度和广度都远远不及预期。例如,在讨论裂隙和溶洞网络对水流路径的控制时,作者的论述显得过于笼统,缺乏对不同岩溶地貌区(如峰丛、洼地)在水文响应上的精细化对比。我期待看到更多关于瞬时流和基流分离的数学模型应用案例,以及如何利用地球化学示踪技术来解析复杂溶洞系统的水动力学特征,然而,这些内容在书中几乎付之阙如,或者仅以一两句概括性的描述带过。对于一个希望了解岩溶区水资源可持续性管理的专业人士而言,这类肤浅的论述无异于隔靴搔痒,它仅仅触及了问题的表面,未能深入剖析岩溶系统固有的高变异性和快速响应特性所带来的实际工程挑战。总体来说,它更适合那些对地质学完全陌生的初学者快速建立一个模糊的概念框架,但对于寻求深度洞察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次体验平淡的阅读旅程。

评分

我花了大量时间试图从中挖掘出关于岩溶水资源保护的实际操作指南,毕竟在当前环境压力日益增大的背景下,这是对该领域研究者和管理者都至关重要的内容。令人遗憾的是,这本书在“环境影响与保护”这一章节的处理上,显得极其保守和理论化。它罗列了一些常见的污染类型,比如农业径流和点源污染,但对于如何设计针对性的地下水污染监测网络,尤其是在喀斯特地貌多尺度连通性极高的环境下,缺乏具体的案例研究或优化的监测策略建议。书中只是泛泛地提到了“保护地下水水源地”,却未深入探讨如何利用敏感性分析或反演模型来确定关键补给区和影响范围的边界。与其说是“水文地质学”,不如说是“岩溶地质现象的描述学”。一本真正有价值的专业书籍,应当能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现实问题的工具箱,而这本书显然在这方面做出了明显的缺失。对于那些真正身处受喀斯特地貌影响的地区,面临着实际水质安全挑战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帮助微乎其微,更像是一种理论上的安慰剂。

评分

阅读此书的过程,颇有一种走在设计精良却空无一物的样板房中的感觉——外观气派,内里却空洞乏味。作者在绪论部分描绘的宏伟蓝图——关于岩溶碳酸盐岩区独特的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作用机制——读起来引人入胜,让人不禁期待一场关于地质过程与水文响应的精彩对话。然而,一旦进入核心章节,那种严谨的、数据驱动的分析便烟消云散了。比如,书中对于溶蚀速率的讨论,停留在传统的溶解度平衡理论上,未能引入现代气候变化对碳酸盐溶解影响的最新研究成果,更遑论结合同位素水文学的方法来量化不同补给源在枯水期和丰水期的贡献差异。这种对前沿研究的疏离,使得全书的知识体系显得滞后且缺乏生命力。此外,书中引用的图表质量和信息密度也令人诟病,很多示意图过于简化,几乎没有任何量化的坐标轴或比例尺说明,使得读者难以从视觉上建立起对地下水流场复杂性的直观认识。这使得全书的学术价值大打折扣,沦为一本仅供翻阅,却难以作为案头参考工具的书籍。

评分

此书的结构安排透露出一种陈旧的学术思维定势,即过分强调地质成因,而轻视了现代水文过程的动态模拟。从排版和行文风格来看,它更像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教科书被简单地重新印刷,缺乏现代科学著作应有的交叉学科视野。举例来说,它几乎完全没有触及利用遥感技术(如雷达干涉测量或高光谱成像)来识别和监测岩溶塌陷风险区域的潜力,也没有讨论如何将地质信息与三维数值模型(如MODFLOW结合Voxel技术)进行有效耦合,以模拟溶洞系统中的非达西流或双重孔隙介质流。当今的水文地质学研究早已是多尺度、多参数的复杂系统科学,而这本书似乎固执地停留在对宏观水文循环概念的图解上。对于年轻一代的研究生来说,这本书无法为他们提供进入现代计算水文地质学领域的敲门砖,反而可能误导他们将精力过多地投入到那些已被成熟方法取代的研究范式中去,实在令人扼腕叹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