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古代汉语词典 (全新双色版)
:69.80元
作者:曾林
出版社:暂无
出版日期:2016-01-01
ISBN:9787557900151
字数:
页码:
版次:2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字词皆收,内容丰富;联系教材,兼顾实用;特点在于注明词性和词类活用。
内容提要
本词典从学生学习文言文和一般读者阅读古籍的需要出发,收录古汉语常用、次常用字7000个(包括繁体字、异体字);此外还收录了古汉语常用复音词10000余条(包括部分百科行条目)。本词典所选条目有的来自目前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有的来自其他常见古代典籍,例句精短,难懂的例句附有注解或串讲。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词典释义简明,在单字义项前标注了词性,并结合教学实际,指出词类活用的情况;部分单字下还设有【注】和【辨】,对学习古汉语容易出错的地方进行提示辨析。
目录
凡例.......3
汉语拼音章节索引.....1
笔画索引.....9
词典正文.....1-1010
作者介绍
曾林,高中特级语文教师。在担任高中语文老师前,还做过初中语文老师。熟悉教学大纲和文言文教学,熟悉考试要点和学生掌握的难点。
文摘
序言
总而言之,我对这本《古代汉语词典 (全新双色版)》的综合评价是:营销噱头大于实际进步。它似乎在向市场宣告“我们更新了”,但这种更新并未触及古代汉语研究的核心痛点,即释义的深度、引文的可靠性以及检索的便捷性。双色印刷带来的视觉冲击感,很快就被冗余的解释、模糊的逻辑和令人费解的排版所取代。它没有提供任何超越现有权威工具书的独特视角或更精细的考量。对于一个严肃的古代汉语学习者而言,我们需要的不是一本颜色更鲜艳的字典,而是一个能够精准、可靠地指引我们穿越历史文本迷雾的灯塔。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出版社为了清理库存或迎合市场对“新版”的盲目追求而推出的一款产品,其内在价值与它所宣扬的“全新”标签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我更愿意将时间投入到那些内容充实、逻辑清晰的老版本中去,至少它们不会在关键时刻因为信息缺失或解释含糊而误导研究方向。
评分这本词典的“双色”噱头,在我看来,更像是对成本的过度投入和对核心内容的忽视。如果一部词典的内涵不够扎实,再华丽的外表和新颖的色彩搭配也只是空中楼阁。让我非常失望的是它的检索系统。古代汉语词典的便利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编排结构,是遵循部首、笔画,还是采取音序?这本书采用了似乎是混合型的方案,但实际操作起来却异常别扭。当我按照部首查找时,会发现一些本该归属的词条被放在了生僻的检索入口;而当我想通过拼音快速定位时,又会遇到大量同音异义词,其区分标准和提示系统做得非常不够人性化。如果一个读者要花上比预期多一倍的时间来“对付”词典本身而不是内容,那么这部词典在实用价值上就大打折扣了。我希望工具书是能帮我节省时间的助手,而不是一个需要我花费精力去“破解”如何使用的谜题。这种糟糕的用户体验,让我想立刻把它扔回书架,转而使用那些经过时间检验的经典版本。
评分从装帧设计的角度来品评,虽然我更看重内容,但作为一本价格不菲的“全新”版本,细节处理也应有相应的水准。这本书的纸张质感虽然厚实,但偏偏选择了略带反光的铜版纸(或者类似的材质),这在强光或日光下翻阅时,会造成严重的反光,使得某些浅色字体几乎看不清。这完全违背了工具书应该具备的耐用性和易读性原则。想象一下,一个在图书馆或光线不佳的环境下需要使用它的人,会多么痛苦。此外,词典的装订方式也显得有些过于“松散”,尽管它很厚,但感觉翻开到中间部分时,书脊的承重力似乎不够强,我甚至担心如果频繁地查阅某些跨页的词条,会导致书脊过早开裂。一本旨在长久使用的学术参考工具,其物理构造的稳固性是基础中的基础,而这本词典在这方面的表现,实在让我对其耐用性表示担忧,与其说是“经得起考验”,不如说是“易碎的纪念品”。
评分这本号称“全新双色版”的古代汉语词典,我拿到手后,最大的感受就是——厚重得有些过分了。光是掂量分量,就让人觉得编者们的“诚意”十足。然而,翻开内页,那种期待值就开始迅速滑坡。首先,它的排版设计实在是让人不敢恭维,双色印刷的目的是为了区分某些词条的主次还是仅仅为了视觉上的“创新”?我实在看不出来。很多常用词的解释,虽然字数不少,但总觉得抓不住重点,像是在原文里东拉西扯,把一个核心意义用一大堆不必要的引文和旁征博引给稀释了。举个例子,我查一个相对常见的“殆”字,本想看看它在不同时代语境下的精确含义差异,结果发现解释冗长且啰嗦,最后的总结性论断模糊不清,远不如我案头那本老旧的、单色的工具书来得干脆利落。而且,双色印刷带来的那点微弱的区分度,在实际翻阅时,反而因为对比度设置不当,使得墨色深的和墨色浅的文字在某些纸张下会产生轻微的“洇”感,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非常容易疲劳。对于需要精研古籍的人来说,这种阅读体验无疑是一种折磨。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个把所有能找到的例句都塞进去的“资料汇编”,而非一个经过精心提炼和梳理的权威工具书。
评分说实话,我购买这本书是抱着极大的热情希望它能弥补我在文言文阅读中遇到的疑难杂症,尤其是那些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彻底消亡或变异了的词汇。然而,实际使用起来,它的“新”体现在哪里,我深感困惑。所谓的“全新”,似乎只停留在“印刷工艺升级”的层面,而非“释义体系重构”。很多我期待的生僻词条,比如某些战国竹简或魏晋笔记中特有的表达,要么干脆没有收录,要么就是收录了,但给出的解释过于保守和笼统,仿佛是套用了通用的中古汉语定义,缺乏对特定历史时期语境的敏感度。例如,我试着查找一个与古代官制相关的复合词,它只给出了组成词的单个解释,却完全没有对这个组合词在特定朝代的功能性定义,这对于考据者来说,价值几乎为零。更令人恼火的是,它的引文来源标注极其随意,很多引用的出处模糊不清,甚至有几处我对照原典后发现,引文的断句和上下文的选取都有失偏颇,这在一部严肃的工具书中是不可接受的错误。工具书的核心在于准确和可靠,而这本词典在准确性上,起码在我初步的检索中,表现得并不尽如人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