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剑心著作集:孙过庭书谱笺证

朱剑心著作集:孙过庭书谱笺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剑心<笺证> 著
图书标签:
  • 书法
  • 孙过庭
  • 书谱
  • 朱剑心
  • 古代文献
  • 书法史
  • 艺术史
  • 鉴赏
  • 研究
  • 中国书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4045813
版次:1
商品编码:1189570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朱剑心著作集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2
字数:9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书法爱好者

  唐孙过庭《书谱》之笺证,荟萃了古来论书精粹,汇辑了历代关于《书谱》的评论,搜罗广博,考证缜密,见解深刻,被誉为“书学理论实用,也非常有特色的一部分类文萃”。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朱剑心《书谱笺证》《书谱评考》,前者荟萃了古来论书之语,疏释了《书谱》之名理,后者汇辑了前人对《书谱》的评论,梳理了墨迹、版本源流,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附录了启功的《孙过庭书谱考》和朱氏所释《书谱》原文,以便读者。

作者简介

  朱剑心(1905—1967),名建新,以字行,浙江海宁人。朱氏幼承庭训,博览群书,善诗词书法,精于篆刻金石之学。1925年,毕业于上海国民大学。1936年,奉公赴日本、朝鲜考察,次年因时局变动提前回国。1928年至1935年,辗转任教于浙江台州、杭州、衢州等地。1936年,经张元济引荐,入上海商务印书馆任编辑,抗日战争爆发后随馆南迁香港,香港沦陷后返回上海。1944年,任教南京中央大学。1945年起,先后执教于上海市敬业中学、上海市民立中学、上海电力专科学校,直至病逝。

内页插图

目录

孙过庭书谱笺证序例
孙过庭书谱笺证
孙过庭书谱评考
附录一 孙过庭书谱考
附录二 孙过庭书谱

前言/序言

  朱剑心(1905—1967),名建新,以字行,浙江海宁人。朱氏幼承庭训,博览群书,善诗词书法,精于篆刻金石之学。1925年,毕业于上海国民大学。1926年,奉公赴日本、朝鲜考察,次年因时局变动提前回国。1928年至1935年间,辗转任教于台州、杭州、衢州等地。1936年,经张元济引荐,入上海商务印书馆任编辑,抗日战争爆发后随馆南迁香港,后因香港沦陷返回上海。1944年任教南京中央大学。1945年起,先后执教于上海市敬业中学、上海市民立女中、上海电力专科学校,直至病逝。  孙过庭(646—691),唐代书法家、书论家。字虔礼,富阳人,官至右卫胄参军。一说名虔礼,字过庭,陈留人,官至率府录事参军。好古博雅,工文辞,得名翰墨间,擅正、行、草书,尤以草书见长。其草书宪章二王,风神潇洒,俊逸遒美,甚得右军法度。善临摹,往往令人真赝莫辨,有“唐草得二王法者,无出其右”之誉。有草书墨迹《书谱》传世。《书谱》结体疏密有致,书风飘逸沉静,文辞宏美,议论精辟,被誉为“有唐第一妙腕”,历代学书者奉之为圭臬。  朱剑心自幼临池,深得书法三昧,擅长行草及篆籀,对《书谱》极为推崇,“酷爱其书,尤重其文,临摹钻研,垂三十年”。1942年,朱氏讲学金陵之际,泛览历代论书之作,写就《孙过庭书谱笺证》;并“摭拾众说,参以己见”,撰成《孙过庭书谱评考》,发表于同年的《真知学报》。前者以笺证之体,逐段采辑前人论书之语,疏释《书谱》之名理。涉及文献达百种之多,凡古来论书精粹之语皆荟萃于此,而分类排比之间,多有独得之见。后者以考评之形式,推证世传《书谱》实为全文,汇辑前人对于《书谱》评论,爬梳《书谱》墨迹及刻本源流。疏证缜密,见解深刻,被认为是当时“书学理论最实用,也是非常有特色的一部分类文萃”。  朱氏《笺证》(附《评考》)成稿之后,经长期删润修改,于1963年由中华书局出版,随即引起学界重视。启功于次年撰《孙过庭书谱考》一文,发表于《文物》杂志,即对朱文部分观点进行商榷。两家之说各有侧重,互有异同,足资参考,故本次出版将《孙过庭书谱考》一并收录。另附朱氏所释原文于末(启功所释异同者,亦于该字后标出),以便读者。
碑帖之光:中国书法艺术的审美与传承 引言:追溯翰墨源流,领略书体风华 中国书法,作为中华民族独有的艺术瑰宝,其历史源远流长,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审美情趣。它不仅仅是文字的书写,更是一种心性的表达,一种精神的寄托。自甲骨文、金文的古朴凝重,至篆隶的规整雄浑,再到楷行的草书的演变,每一个阶段都烙印着时代的风貌和书家的心迹。 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探寻中国书法艺术发展脉络中的重要环节与杰出代表。我们聚焦于那些塑造了后世书风、奠定了书法格局的里程碑式作品与理论体系,旨在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富于洞察力的艺术鉴赏视角。 第一章:汉魏风骨——篆隶的雄强与质朴 汉魏时期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隶书的成熟与楷书的萌芽,标志着书写从古老的、偏向象形的阶段,向更具实用性、更注重笔法结构的阶段迈进。 本章将详细剖析汉代碑刻的雄浑气象。泰山、武梁祠等著名摩崖石刻与碑刻,以其独特的“蚕头燕尾”结构,展现出古拙、朴茂、大气磅礴的艺术风格。我们不仅会考察其书写形式,更会深入探究其背后的时代精神——大一统王朝建立初期的自信与张力。 继而,我们将讨论隶书向楷书过渡的微妙过程。魏晋时期的墓志铭,是研究这一变化的关键材料。这些散见于民间的书写,常常比官方的碑刻更为生动自由,体现了书家在日常应用中对笔画和结构的探索,为后世楷书的定型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第二章:晋韵流芳——二王一脉的典范确立 魏晋时期,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黄金时代”,以王羲之为代表的士族文人将书法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艺术高度。王羲之被誉为“书圣”,其成就并非偶然,而是集前人之大成,开创了法度严谨而又不失风流飘逸的新格局。 本章将重点解析“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精髓。我们将从笔法结构、章法布局以及用墨之道等方面,细致入微地解读他们的作品风格。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为何能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它体现了怎样的中和之美与自然天成?王献之的“破体”与创新,又如何拓展了行草书的表现力? 此外,我们还将探讨当时文人圈层对书法的审美标准。书法不再仅仅是记录信息的工具,而是进入了对“韵致”、“性情”的追求。谢安、卫夫人等人的理论和实践,共同构建了晋代书法高雅、脱俗的艺术品位。 第三章:南北交融——北碑的奇崛与南帖的温润 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权更迭频繁,文化呈现出多元互动的局面。这在书法上表现为风格上的明显分野:北方以碑刻为主导,南方则以墨帖流传为主流。 北魏的造像记和墓志,如《龙门二十品》、《始平公造像记》,以其粗犷、方峻、多有隶意和古拙的笔法,形成了极具个性的“北碑”风格。这种风格的形成,深受北魏政权对佛教文化推崇的影响,线条刚劲有力,结体险峻,充满了力量感和装饰性。 相对而言,南朝的书法,继承了王羲之的传统,注重笔势的连贯与线条的圆润,形成了“南帖”的温润细腻。本章将对比南北两派的艺术特征,分析它们如何相互影响,最终为隋唐楷书的集大成奠定基础。南北文化的交汇,如同熔炉,孕育出更具包容性的书法艺术。 第四章:盛唐气象——楷书的典范与草书的狂放 隋唐,国力强盛,文化自信达到巅峰,书法艺术也进入了其规范化和高峰期。楷书在此时臻于成熟,形成了法度森严、结构完备的典范。 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被誉为“初唐四家”,他们各自在楷书的结构、用笔、结体上形成了独特的面貌,将楷书推向了精微、端正的极致。 盛唐时期,颜真卿与柳公权将楷书推向了另一个高峰。颜真卿以其雄浑博大、气势磅礴的书风,表达了盛世之气度和儒者之风范。柳公权则以其瘦劲、清晰的笔法,创立了“柳体”,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同时,盛唐也是草书最为奔放恣肆的时代。张旭的“狂草”与怀素的“颠张醉素”,将草书的抒情性推向了极致。他们突破了笔画的界限,将情感的喷薄与线条的韵律完美结合,展现了盛唐士人的艺术胆识和非凡气魄。 第五章:宋代尚意——文人书法的自觉与变革 唐代对法度的追求达到了顶峰,而宋代则开启了“尚意”的书风。宋代的文人阶层,在哲学思辨和文学修养上更为侧重,他们认为书法应表达个体的学识、修养与意趣,而非仅仅是技巧的展示。 “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是这一变革的核心人物。苏轼倡导的“我书意造法”,强调书写中的“拙”与“意趣”;黄庭坚则以其瘦硬的姿态和长枪大戟般的笔势,开创了独特的行书风貌;米芾则以“刷字”的洒脱与对古人书法的精研,展现了宋人对个性解放的追求。 本章将对比宋人与唐人书法的核心差异,分析宋代哲学思想如何渗透到书法的审美取向之中,以及他们对笔墨趣味的创新。 结语:经典的回响与未来的展望 从篆隶的质朴到楷书的规范,从晋人的风韵到宋人的意趣,中国书法艺术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自我革新。每一部经典作品,都是一次对前人经验的总结与对自身性情的投射。 本书力图通过对这些关键历史节点和艺术流派的梳理,帮助读者建立起一个清晰、立体的书法艺术知识体系。掌握了这些基础与流变,方能更好地理解书法的精髓所在——那是线条的舞蹈,是文化的沉淀,更是中国人精神世界的一面镜子。深入研究这些经典,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未来传承的最好献礼。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套书,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考据上的那份近乎偏执的钻研精神。其中关于一些碑帖源流的辨析,简直像侦探小说一样引人入胜。他不仅仅是罗列前人的观点,更是通过大量的实地考察、拓片对比,甚至是文献语境的还原,来重建历史现场。有一处关于“某家法帖”在不同朝代流传过程中关键信息的丢失与重构,作者用了整整一章的篇幅进行推演,逻辑链条环环相扣,每一步都建立在扎实的证据之上,让人不得不叹服其深厚的学养和缜密的思维。这已经超越了一般的学术研究,更像是一种对历史真相的虔诚追寻。读起来虽然需要一定的专业基础,但一旦进入作者构建的知识体系,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其他任何通俗读物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

这本书在理论构建上的创新性是极其突出的。它并没有停留在对既有书论的整理和重复上,而是提出了一套极具启发性的分析框架。作者巧妙地将书法实践中的“意”与“形”的辩证关系,放在了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进行考察,提出了“笔势的时代性波动”这一核心论点。这个观点对我个人的艺术理解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以往总觉得书法是某种永恒不变的美学标准,但通过这本书的解读,我才意识到,即便是最经典的作品,其背后的时代精神和个体心性是如何影响其笔墨流变的。这种宏观的理论视角,结合微观的笔法细节分析,使得全书的立意拔高了一个层次,让人在阅读结束后,看任何一件古代作品都会多一层历史的维度去审视。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确实让人眼前一亮。硬壳的封面摸上去有一种沉稳的质感,颜色选用的是一种低调而典雅的深蓝色,配上烫金的书名和作者名字,在光线下微微闪烁,显得格外精致。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十分考究,不是那种普通亮面的纸,而是带有轻微纹理的米白色道林纸,写着小楷的篇章在上面显得墨色浓郁,过渡自然,完全没有反光刺眼的感觉。排版上,无论是正文的布局还是引注的安排,都体现了一种严谨的古籍整理风范。尤其是对某些重要文献的引用标注,清晰明了,让人在阅读时能够很顺畅地跳转和对比。对于一个对手写艺术和古代文献学有兴趣的人来说,仅仅是捧在手里翻阅,就已经是一种享受了。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艺术品,让人愿意花时间去细细品味每一个细节。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初看似乎有些晦涩,但细品之下,却能感受到一种独特的古典韵味。作者的行文并非是那种生硬的学术报告腔调,而是夹杂着文人特有的那种克制而优雅的表达方式。他叙述那些枯燥的考证过程时,仿佛在和一位学识渊博的前辈在灯下对弈,娓娓道来,却句句藏机。特别是他引用古代文献时的那种恰到好处的穿插和注释,既保证了学术的准确性,又维持了阅读的流畅性。对于我们这些非科班出身,但又渴望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桥梁。它既有专家学者的深度,又保持了一份对读者友好的耐心和引导,读起来感觉非常舒服,像是被一位良师带着走入了一个充满智慧的殿堂。

评分

说实话,刚拿到手时还有点担心,毕竟这种专业性极强的著作,阅读门槛会很高。但令人惊喜的是,作者在处理那些复杂的技法讨论时,总能找到非常形象且易于理解的类比。比如,他用“筑堤防洪”来形容结构稳定性的重要性,用“风吹麦浪”来描绘气韵生动的连带关系,这些生动的比喻极大地降低了理解的难度。我发现自己即使在面对一些晦涩难懂的术语时,也能迅速抓住其核心含义,并且能够将其运用到自己日常的书写练习中去。这种理论与实践之间紧密的结合度,是很多纯理论书籍所欠缺的。它不只是写给学者看的,它更像是一本为每一个真心热爱并致力于传承笔墨技艺的人准备的“武功秘籍”,实用性极强。

评分

还好&hellip;&hellip;&hellip;&hellip;有空好好学习一下,充实自己。

评分

我是买给父亲的,老先生拿到字帖非常高兴。字比较大,印刷质量好,注释水平高。父亲电话里说:&ldquo;这样的书可以收进家里的藏书,后代有人愿意练字继续用。&rdquo;看来选书不能选低价的,还要看出版社。一次满意的购物体验。

评分

很好的图书,这次京东活动买了,感谢京东,以后还买。

评分

不错的书。本书收录朱剑心《书谱笺证》《书谱评考》,前者荟萃了古来论书之语,疏释了《书谱》之名理,后者汇辑了前人对《书谱》的评论,梳理了墨迹、版本源流,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附录了启功的《孙过庭书谱考》和朱氏所释《书谱》原文,以便读者。

评分

书挺好,感觉稍微贵点

评分

搭配书谱字帖学习更佳~~~

评分

很好的图书,这次京东活动买了,感谢京东,以后还买。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搭配书谱字帖学习更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