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法院系统的领导、同事,以及国家知识产权局、律师事务所、专利代理公司的诸位朋友也为本书内容提供了指正性的意见和建议,在理论的基础上又有实际案例分析。
本书从对外观设计属性的探讨出发,对外观设计现有保护模式的起源、现状及现存的问题进行了逐一分析,指出外观设计自诞生之日起就是一类独立的智力成果,并尝试着提出外观设计独立保护中的一些基本原则,试图为日后可能的外观设计独立立法提供可供参考的资料。本书可供知识产权领域的理论研究人员及实务工作人员的阅读和参考。
马云鹏,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审判二庭助理审判员,1985年生,法学博士,2010年至2014年工作于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民五庭,历任法官助理、助理审判员,2014年至今工作于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审判二庭,在专利理论和实务领域有一定研究和经验,曾参与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侵权判定与救济制度研究》、《专利代理人制度规划研究》等课题,参加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理解与适用》一书的编纂工作,作为合作作者参与《电子产品图形用户界面的外观设计保护》,在《知识产权》《电子知识产权》《科技与法律》《中国专利与商标》《专利法研究》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
第1章 引 言
第2章 外观设计概论
第3章 我国外观设计保护的发展及问题
第4章 外观设计可专利性分析
第5章 著作权法视野下的外观设计
第6章 商标意义下的外观设计保护
第7章 外观设计独立保护模式构建———整体构想
第8章 外观设计独立保护模式构建———制度规划
参考文献
后 记
不同的保护模式决定了不同的保护范围、授权条件和侵权判定标准,因此,从外观设计产生的起源及权利化的初衷出发,探析其根本的法律属性,研究并总结不断演化和发展的各种保护模式,指出不同模式的优势与弊端,结合外观设计的法律属性对保护困境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进而构建出相对独立,与外观设计保护兼容性良好的保护模式,并尝试对其中最重要的基本问题给出原则性的规范与建议,即为本书所遵循的思路。
……
作为知识产权领域一类特殊的保护客体,外观设计自其诞生之初就一直是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系中争议最多的一个领域,从其起源来看,其产生的原因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和市场需求的转型,在产品的功能和用途已不能满足厂家竞争所需时,外观设计美化产品外形,提升产品内涵的价值开始逐渐显露出来,许多厂家亦因抓住了这一特性而得以激烈的同类产品竞争中抢先占领市场,外观设计法律保护的必要性也进入到了立法者视野中。
然而,历数当时已经成型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外观设计的定位保护模式选择成了人们面临的最大问题,实际上,无论是著作权法、商标法还是专利法,其本身均是对应不同的保护需求而生的法律体系,这种法律体系的存续是必要的,外观设计在不同模式下的保护对应的其实是不同的保护思想,与法律体系本身的合理性无关,我们需要关注的是究竟何种保护思想是契合外观设计的保护需求的,这一问题的确定,不仅有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外观设计的性质,掌握其保护的模式,从长远来看,合理的保护思想和模式也有利于促进相关产业的繁荣和发展。
本书从对外观设计属性的探讨出发,对外观设计现有保护模式的起源、现状及现存的问题进行了逐一分析,目的在于使人们明白,外观设计自诞生之日起就是一类独立的智力成果,现有的保护模式均不足以契合其保护的需要,在此基础上,本书尝试着提出外观设计独立保护中的一些基本原则,试图为日后可能的外观设计独立立法提供可供参考的资料。
看到《外观设计法律保护模式研究》这本书,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绝对是一本能够帮助企业和设计师解决实际问题的宝典。我一直觉得,很多时候,优秀的设计之所以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往往是因为对法律保护的认知不足,或者不知道如何有效地利用法律工具。我预感这本书会非常务实,它可能不会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会深入分析不同国家或地区在外观设计侵权认定中的一些关键要素,比如“整体印象”原则的应用,或者对功能性排除的判断标准。我甚至想象书中会提供一些表格或图示,清晰地对比不同法律模式下的申请流程、审查周期、保护期限等具体细节。我非常希望能够从中学习到,如何在跨国经营中,针对不同市场的法律特点,制定出最适合自己产品的外观设计保护策略。这本书的价值,我想就在于它能够提供一种系统性的、可操作的框架,帮助我们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更好地守护和发挥设计的价值。
评分《外观设计法律保护模式研究》这个题目,立刻勾起了我对知识产权法律细节的浓厚兴趣。我一直认为,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践,而对于外观设计这种高度具象化的创作,其法律保护模式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具体的司法判例和操作实践中。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外观设计侵权诉讼中,关于“相似性”的判定标准,以及“恶意模仿”的认定要素。我非常好奇,在面对快速迭代的消费品市场,法律如何能够跟得上创新的步伐,如何界定哪些设计元素属于“功能性”而排除在外观设计保护之外,哪些又属于“装饰性”的创新。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跨国视野,帮助我理解不同文化背景和法律传统下,对“美”和“独创性”的理解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最终反映在法律的保护力度上。总之,我希望能从这本书中获得对外观设计法律保护模式的全面、深刻的认识,并从中汲取智慧,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外观设计法律保护模式研究》听起来就非常专业,我一直对知识产权,特别是设计领域的保护很感兴趣。虽然我还没有真正翻开这本书,但仅从书名就能感受到它在探讨一个相当深入和前沿的议题。我预设这本书会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体系出发,对比分析它们在外观设计专利申请、审查、侵权判定和救济等环节的异同。也许它会详细阐述欧盟的“社区外观设计”制度,美国的设计专利制度,以及中国在外观设计法律保护方面的特色和发展。我期待书中能够包含大量的案例分析,通过真实的法律纠纷和判决,来直观地展示不同保护模式的优势和不足。比如,不同司法管辖区在原创性、独特性、以及功能性排除等方面的判断标准是如何应用的,以及这些标准对企业创新和市场竞争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我希望能从中学习到如何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我们呕心沥血创作的设计,避免被他人轻易模仿或盗用。
评分读到《外观设计法律保护模式研究》这个名字,我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些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复杂问题。我之前在工作中遇到过一些关于产品外观被仿冒的困扰,当时就想深入了解一下法律是如何界定和保护这些“看得到”的创意的。这本书听起来就像是为我量身定制的,它可能深入探讨了不同法律模式下,外观设计是如何被定义、如何获得保护的。我特别好奇它会不会详细介绍各国在审查外观设计时的“显著特征”要求,以及当一件产品的设计与其他已有设计高度相似时,法律是如何进行区分和判定的。我猜想,书中应该会涉及到一些重要的国际条约和公约,比如TRIPS协议,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各国国内法的制定。而且,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实操性的建议,比如企业在产品设计阶段就应该注意哪些法律要点,如何构建有效的内部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以及在遭遇侵权时,有哪些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
评分《外观设计法律保护模式研究》这个书名,瞬间激起了我对设计创新与法律之间关系的强烈好奇。我总觉得,一件优秀的外观设计,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智力财富,它凝聚了设计师的智慧和企业的投入,理应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保护。我猜测这本书会以一种宏观的视角,梳理全球范围内在外观设计法律保护方面的主要流派和发展脉络。它或许会剖析不同法律模式在保护范围、保护力度、以及司法实践中的侧重点差异。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在当今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中,例如数字技术、3D打印等新技术对传统外观设计法律保护模式带来的挑战,以及各国是如何尝试通过修法或司法解释来应对这些挑战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不同法律框架下的外观设计保护,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激励原创,促进市场公平竞争,以及如何平衡保护创新和鼓励市场流通之间的关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