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法水處理過程與設備

物理法水處理過程與設備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廖傳華,米展,周玲,李誌強 編
圖書標籤:
  • 物理水處理
  • 化學水處理
  • 水處理工藝
  • 水處理設備
  • 工業水處理
  • 給水排水
  • 環境工程
  • 水質淨化
  • 膜分離技術
  • 水處理技術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化學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22261625
版次:1
商品編碼:11899895
包裝:平裝
叢書名: 水處理過程與設備叢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4-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44
字數:606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本書可作為汙水處理廠、汙水處理站的管理人員與技術人員、環保公司的工程設計、調試人員參考用書,也可作為環境科學與工程、市政工程等專業師生的教學參考書。
  1.本書是《水處理工藝與設備叢書》中的一個分冊,叢書共三個分冊。
  2.詳細介紹瞭物理法水處理工藝過程、設備選型方法。
  3.對每種方法的介紹,不僅有相關理論,還有實際例子,方便讀者理解。
  4.文中收集瞭大量實用的數據,參考性強。

內容簡介

  本書是《水處理過程與設備叢書》中的一個分冊,本書將物理法水處理工藝分為格柵、篩網、沉砂、調質等預處理工藝和澄清、沉澱、氣浮、過濾、萃取、吸附、膜分離、蒸發濃縮、結晶、吹脫與汽提等,並分彆針對各處理方法的工藝過程及相關設備的設計與選型進行瞭介紹。
  本書可作為汙水處理廠、汙水處理站的管理人員與技術人員、環保公司的工程設計、調試人員參考用書,也可作為環境科學與工程、市政工程等專業師生的教學參考書。

內頁插圖

目錄

第1章緒論
1.1中國的水資源現狀1
1.1.1水資源的分布1
1.1.2水資源量4
1.2水的循環5
1.2.1水的自然循環5
1.2.2水的社會循環5
1.3廢水的水質6
1.3.1生活汙水和城市汙水的水質7
1.3.2工業廢水的水質8
1.4水汙染物排放標準的分類與製定原則9
1.5廢水處理工藝15
1.5.1廢水處理程度的分級15
1.5.2工業廢水的處理方式15
1.6廢水的物理處理方法16
第2章預處理
2.1格柵17
2.1.1格柵的分類17
2.1.2格柵的設置18
2.1.3格柵除渣機19
2.1.4設計參數與計算公式25
2.1.5柵渣27
2.1.6操作管理27
2.2篩網28
2.2.1作用與設置28
2.2.2篩網設備28
2.3沉砂31
2.3.1作用與設置31
2.3.2平流式沉砂池31
2.3.3曝氣沉砂池33
2.3.4鏇流式沉砂池34
2.3.5操作管理34
2.3.6除砂與砂水分離設備35
2.4均質與水量調節36
2.4.1調節池的分類36
2.4.2調節池的位置設置37
2.4.3調節池的容積計算38
2.4.4設計參數38
參考文獻39
第3章澄清
3.1澄清池的特點與類型40
3.1.1澄清池的特點40
3.1.2澄清池的類型41
3.1.3澄清池的主要設計參數41
3.2機械攪拌澄清池42
3.2.1機械攪拌澄清池的結構42
3.2.2機械攪拌澄清池的類型44
3.2.3機械攪拌澄清池設計要點46
3.2.4機械攪拌澄清池的設計計算內容47
3.2.5運行管理51
3.3水力循環澄清池52
3.3.1水力循環澄清池的特點52
3.3.2水力循環澄清池設計要點54
3.3.3水力循環澄清池的設計計算內容54
3.3.4運行管理57
3.4脈衝澄清池57
3.4.1脈衝澄清池的組成及特點57
3.4.2脈衝發生器的類型58
3.4.3其他類型的脈衝澄清池60
3.4.4脈衝澄清池設計要點62
3.4.5鍾罩脈衝發生器的設計內容62
3.4.6脈衝澄清池的運行管理63
3.5懸浮澄清池64
3.5.1懸浮澄清池的分類64
3.5.2懸浮澄清池設計要點65
3.5.3懸浮澄清池的計算內容67
3.5.4運行管理69
參考文獻70
第4章沉澱
4.1沉澱的原理與分類71
4.2顆粒的沉澱特性72
4.2.1自由沉澱72
4.2.2絮凝沉澱75
4.2.3擁擠沉澱76
4.3沉澱池的顆粒去除特性78
4.3.1理想沉澱池的工作模型78
4.3.2理想沉澱池對顆粒的去除率79
4.3.3理想沉澱池中特定顆粒沉速與錶麵負荷的關係79
4.3.4影響沉澱池沉澱效果的因素80
4.3.5絮凝沉澱的沉澱池顆粒去除率81
4.4沉澱池82
4.4.1平流式沉澱池82
4.4.2竪流式沉澱池86
4.4.3輻流式沉澱池88
4.4.4斜闆(管)式沉澱池90
4.4.5操作管理93
4.5清泥設備95
4.5.1颳泥機和濃縮機95
4.5.2吸泥機96
4.6隔油池96
4.6.1平流式隔油池97
4.6.2斜闆隔油池98
4.7離心分離99
4.7.1離心分離的原理99
4.7.2懸浮顆粒離心分離徑嚮運動速度100
4.7.3離心分離設備100
4.8磁力分離法105
4.8.1原理105
4.8.2磁分離技術的特點106
4.8.3磁分離裝置106
4.8.4磁分離技術的應用108
參考文獻108
第5章氣浮
5.1氣浮的理論基礎109
5.1.1懸浮物與氣泡的附著條件109
5.1.2氣泡的分散度和穩定性111
5.1.3乳化現象與脫乳112
5.2氣浮法的特性113
5.2.1氣浮法的特點113
5.2.2氣浮法的適用對象113
5.2.3氣浮法的分類113
5.3加壓溶氣氣浮工藝114
5.3.1加壓溶氣氣浮法的工藝組成及特點114
5.3.2加壓溶氣氣浮法的工藝計算116
5.4氣浮係統的主要設備119
5.4.1加壓水泵119
5.4.2氣浮設備119
5.4.3壓力溶氣罐121
5.4.4溶氣釋放器122
5.4.5氣浮池123
5.4.6颳渣機124
5.4.7運行管理124
5.5其他氣浮法125
5.5.1電解氣浮法125
5.5.2射流氣浮法125
5.5.3擴散闆曝氣氣浮法126
5.5.4葉輪氣浮法126
5.6氣浮法的應用128
5.6.1氣浮法在廢水處理中的應用128
5.6.2氣浮法在給水處理中的應用128
參考文獻130
第6章過濾
6.1過濾的基本原理及其應用131
6.1.1過濾的分類131
6.1.2過濾的要素132
6.1.3快速過濾的機理133
6.1.4過濾在水處理中的應用134
6.2過濾的基本方程式及操作方式134
6.2.1過濾基本方程式134
6.2.2恒壓過濾與恒速過濾138
6.3快濾池的結構與工作過程141
6.3.1普通快濾池的結構141
6.3.2快濾池的工作過程與周期141
6.3.3濾池的水力損失142
6.3.4濾池的過濾方式144
6.3.5濾層內的雜質分布情況146
6.4濾料及承托層147
6.4.1濾料147
6.4.2承托層149
6.5配水係統與濾池衝洗150
6.5.1濾池配水係統150
6.5.2濾池的衝洗方式154
6.5.3影響濾池衝洗的有關因素155
6.5.4濾池衝洗水的排除與供給158
6.5.5錶麵衝洗裝置160
6.5.6管廊布置160
6.6普通快濾池設計計算161
6.7其他濾池165
6.7.1虹吸濾池165
6.7.2重力式無閥濾池167
6.7.3移動衝洗罩濾池169
6.7.4上嚮流濾池171
6.7.5V形濾池171
6.7.6壓力濾池173
6.7.7操作管理173
6.8錶層過濾及過濾機174
6.8.1過濾機174
6.8.2過濾機的生産能力180
6.8.3過濾機的選型182
參考文獻184
第7章萃取
7.1概述185
7.1.1萃取過程的分類185
7.1.2液液萃取操作的特點186
7.2液液萃取的相平衡與物料衡算186
7.2.1三角形相圖186
7.2.2三角形相圖中的相平衡關係187
7.2.3三角形相圖中的杠杆定律189
7.3液液萃取過程的流程和計算189
7.3.1液液萃取的操作流程189
7.3.2單級萃取的流程和計算191
7.3.3多級錯流萃取的流程和計算192
7.3.4多級逆流萃取的流程和計算194
7.4液液萃取過程萃取劑的選擇197
7.4.1溶劑的選擇性與選擇性係數197
7.4.2萃取劑與稀釋劑的互溶度197
7.4.3萃取劑的物性198
7.4.4萃取劑的迴收難易198
7.4.5其他因素198
7.5液液萃取設備199
7.5.1萃取設備的分類199
7.5.2混閤�渤吻宀�200
7.5.3塔式萃取設備201
7.5.4臥式提升攪拌萃取器205
7.5.5離心萃取器205
7.5.6高壓靜電萃取澄清槽206
7.5.7萃取法的應用206
7.6液液萃取設備計算207
7.6.1液液萃取設備的流動特性和液泛207
7.6.2萃取效率208
7.6.3萃取塔塔高的計算208
7.7超臨界二氧化碳流體萃取210
7.7.1超臨界二氧化碳的性質210
7.7.2超臨界二氧化碳流體的溶解性能及影響因素211
7.7.3超臨界二氧化碳流體萃取處理汙染物的工藝流程212
7.7.4超臨界二氧化碳萃取在汙染物治理領域的應用214
參考文獻220
第8章吸附
8.1吸附現象與吸附劑221
8.1.1吸附現象221
8.1.2吸附的分類221
8.2吸附平衡和吸附速率222
8.2.1吸附平衡223
8.2.2吸附速率223
8.2.3吸附速率的測定224
8.3吸附容量與吸附等溫綫225
8.3.1吸附容量225
8.3.2吸附等溫綫225
8.3.3吸附的影響因素228
8.4吸附劑及其再生230
8.4.1吸附劑230
8.4.2吸附劑的再生233
8.5吸附工藝與設計236
8.5.1間歇吸附236
8.5.2固定床吸附238
8.5.3移動床吸附241
8.5.4流化床吸附242
8.6活性炭吸附243
8.6.1可以被活性炭吸附的物質244
8.6.2粉末活性炭預處理與應急處理244
8.6.3顆粒活性炭吸附工藝245
8.6.4活性炭吸附處理設備247
8.6.5活性炭的再生248
8.7吸附在水處理中的應用248
8.7.1活性炭用於飲用水淨化248
8.7.2吸附法處理工業廢水250
參考文獻252
第9章膜分離技術
9.1概述253
9.1.1幾種主要的膜分離過程253
9.1.2膜分離過程的特點254
9.1.3膜分離的錶徵參數254
9.1.4膜材料與分離膜255
9.1.5膜組件256
9.2反滲透與納濾258
9.2.1反滲透現象和滲透壓258
9.2.2反滲透原理259
9.2.3影響反滲透的因素260
9.2.4納濾原理260
9.2.5反滲透膜與膜組件261
9.2.6反滲透工藝流程264
9.2.7工藝設計266
9.2.8反滲透膜的汙染及其防治267
9.2.9反滲透和納濾膜的應用268
9.3超濾與微濾272
9.3.1超濾與微濾的分離原理273
9.3.2超濾膜與微濾膜273
9.3.3超濾的操作方式277
9.3.4微濾的操作方式278
9.3.5影響滲透通量的因素279
9.3.6超濾技術的應用279
9.4電滲析282
9.4.1電滲析原理283
9.4.2離子交換膜及其作用機理285
9.4.3濃差極化與極限電流密度286
9.4.4電滲析器的構造與組成288
9.4.5電滲析的工藝流程290
9.4.6電滲析器的工藝參數291
9.4.7電滲析工藝設計與計算292
9.4.8電滲析技術的應用293
9.5擴散滲析295
9.5.1擴散滲析的原理295
9.5.2擴散滲析的應用296
9.6液膜分離技術296
9.6.1液膜及其類型296
9.6.2液膜分離的傳質機理298
9.6.3流動載體的類型、特性及選擇299
9.6.4液膜分離流程300
9.6.5液膜分離技術的應用300
9.7膜分離技術的發展趨勢302
9.7.1技術上的發展趨勢302
9.7.2應用上的發展趨勢303
參考文獻303
第10章蒸發濃縮
10.1蒸發過程的優缺點及其工藝流程304
10.1.1蒸發過程的優缺點304
10.1.2蒸發過程的工藝流程305
10.2蒸發設備的型式305
10.2.1蒸發設備的選型306
10.2.2自然循環型蒸發器306
10.2.3強製循環蒸發器308
10.2.4單程型蒸發器(液膜式蒸發器)308
10.2.5浸沒燃燒蒸發器312
10.3多效蒸發的操作流程312
10.3.1並流(順流)加料法的蒸發流程312
10.3.2逆流加料法的蒸發流程313
10.3.3平流加料法的蒸發流程313
10.4蒸發器的設計314
10.4.1蒸發器的設計程序314
10.4.2自然循環蒸發器的設計314
參考文獻314
第11章結晶
11.1結晶的基本原理315
11.1.1基本概念315
11.1.2結晶的方法316
11.2結晶過程的相平衡316
11.2.1相平衡與溶解度316
11.2.2溶液的過飽和與介穩區317
11.3結晶動力學317
11.3.1晶核的形成317
11.3.2晶體的成長318
11.3.3雜質對結晶過程的影響319
11.4工業結晶方法與設備319
11.4.1結晶方法的分類319
11.4.2結晶器的分類319
11.4.3結晶設備的選型320
11.4.4使用與注意事項323
11.5結晶過程的産量計算324
11.5.1結晶過程的物料衡算324
11.5.2物料衡算式的應用324
11.6其他結晶方法325
參考文獻326
第12章吹脫與汽提
12.1吹脫327
12.1.1吹脫的原理327
12.1.2吹脫設備328
12.1.3吹脫效果的影響因素329
12.1.4吹脫尾氣的最終處置330
12.2汽提330
12.3填料塔331
12.3.1填料塔的結構331
12.3.2填料塔的特點332
12.3.3填料塔的內件333
12.3.4填料塔的設計計算333
12.4闆式塔335
12.4.1闆式塔的結構335
12.4.2塔闆類型335
12.4.3浮閥塔的設計計算337
12.5真空除氣器340
12.5.1構造340
12.5.2係統設計341
12.6應用343
12.6.1含酚廢水的處理343
12.6.2含硫廢水的處理343
參考文獻344

前言/序言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機械製造基礎》的圖書簡介,內容翔實,旨在全麵介紹該領域的核心知識體係: --- 《機械製造基礎》圖書簡介 (約1500字) 概述與定位 《機械製造基礎》是一本係統、全麵、深入闡述現代機械製造核心工藝、原理與設備的基礎性教材與參考手冊。本書旨在為機械工程、材料科學、自動化工程等相關專業的學生、工程師及技術人員,提供一個紮實的理論框架和實用的技術視角,理解和掌握從原材料到最終精密零部件的製造全過程。 本書摒棄瞭單純的工藝流程羅列,而是著重於揭示各類製造技術背後的力學基礎、熱力學原理、材料科學行為以及數字化控製邏輯。它不僅關注“如何製造”,更深入探討“為什麼這樣製造”以及“如何優化製造過程以達到預期的性能要求”。全書結構嚴謹,邏輯清晰,力求在理論深度與工程實踐之間取得完美的平衡。 核心內容深度解析 本書內容涵蓋瞭現代機械製造業的五大核心支柱:材料的成形、切削加工、連接與裝配、錶麵處理技術,以及製造過程的控製與優化。 第一部分:材料與成形基礎 本部分是理解後續所有加工技術的前提。 1. 機械材料的組織與性能: 詳細剖析瞭金屬材料(特彆是鋼鐵和有色金屬)在微觀晶體結構、相變過程對宏觀力學性能(強度、韌性、硬度、疲勞壽命)的影響。重點講解瞭熱處理工藝(退火、正火、淬火、迴火)對材料性能的精確調控機製,並引入瞭先進材料如粉末冶金材料和復閤材料的製造特性。 2. 鑄造工藝與原理: 深入講解瞭砂型鑄造、金屬型鑄造、精密鑄造(熔模鑄造、失蠟法)等主流技術的工藝流程。理論上,本書著重分析瞭液態金屬充型過程中的流動性預測、凝固收縮導緻的缺陷(如縮孔、氣孔)的産生機理,以及如何通過優化冒口設計和冷卻速率來保證鑄件的內部質量和尺寸精度。 3. 塑性成形技術: 本章係統闡述瞭鍛壓(模鍛、自由鍛)、軋製、衝壓和深衝等工藝。強調瞭材料在塑性變形過程中的應力-應變狀態分析,特彆是如何利用有限元分析(FEA)來模擬復雜的模具與坯料的相互作用,預測模具壽命和零件的殘餘應力分布。對於復雜麯麵零件的冷鐓與溫擠壓技術,提供瞭詳細的工藝窗口分析。 第二部分:切削加工與機床技術 切削加工是機械製造中最基礎和最廣泛的應用技術。 1. 切削理論與刀具設計: 本書將切削過程視為一個復雜的摩擦、塑性變形和熱量傳遞問題。詳細分析瞭切削力、切削熱的計算模型,並引入瞭現代刀具材料(如硬質閤金、陶瓷、CBN、PCD)的抗磨損機理和塗層技術(PVD/CVD)。重點探討瞭刀具幾何角度(前角、後角、主偏角)對切削效率和錶麵質量的綜閤影響。 2. 加工精度與錶麵完整性: 詳細論述瞭機床結構誤差、夾具誤差、刀具誤差和熱變形誤差對最終加工精度的貢獻。在錶麵完整性方麵,區分瞭切削引起的錶麵粗糙度(Ra, Rz)與亞錶層損傷(如加工硬化層、微裂紋),這對提高零件疲勞強度至關重要。 3. 特種加工技術: 除瞭傳統的車、銑、磨,本書對現代高精度和難加工材料的加工技術進行瞭深入介紹: 電火花加工(EDM)與電化學加工(ECM): 側重於放電/電解機理、材料去除率與電極損耗的平衡。 激光加工與水射流切割: 分析瞭高能束流與材料的相互作用模型,尤其是在微加工領域的應用。 第三部分:連接、裝配與錶麵工程 現代製造不僅是零件的單獨製造,更是係統集成。 1. 現代連接技術: 係統對比瞭傳統的機械連接(螺紋、鉚接)與現代的連接方法。重點講解瞭焊接工藝的冶金基礎,包括熔池的冷卻與結晶、熱影響區(HAZ)的微觀組織變化及其對焊接接頭強度的影響。同時,對膠接、粘接技術在輕量化結構中的應用進行瞭剖析。 2. 計量與檢測技術: 基於“沒有測量就沒有製造”的原則,本章詳細介紹瞭現代測量學。從傳統的機械量具到先進的三坐標測量機(CMM)和光學非接觸式測量係統(如激光掃描、機器視覺)。強調瞭幾何尺寸與公差(GD&T)標準的正確解讀與應用,確保零件之間的功能配閤性。 3. 錶麵改性與塗層技術: 討論瞭提高零件耐磨損、耐腐蝕性能的關鍵技術。內容包括熱浸鍍、電鍍、化學氣相沉積(CVD)、物理氣相沉積(PVD)等,並從薄膜的附著力、內應力控製角度分析瞭塗層失效的模式。 第四部分:製造係統的數字化與柔性化 本書緊跟工業4.0的趨勢,探討瞭先進製造係統的組織與控製。 1. 數控(NC)編程與幾何模型: 深入講解瞭CNC係統的工作原理,從手工G代碼到基於CAD/CAM(如CATIA, NX, Mastercam)的自動化路徑生成。特彆強調瞭後處理程序在確保機床運動準確性中的關鍵作用。 2. 柔性製造係統(FMS)與自動化: 分析瞭自動化生産綫的設計原則,包括物料搬運係統(AGV/RGV)、機器人應用、在綫監測與質量反饋控製。探討瞭如何通過係統集成提高生産綫的響應速度和批次小批量生産的經濟性。 總結特點 《機械製造基礎》的顯著特點是其跨學科的融閤性:它將材料的微觀世界、力學的宏觀分析與自動化控製的前沿技術有機地結閤在一起。本書配有大量的工程實例和典型計算題,旨在培養讀者分析復雜製造問題並提齣創新性解決方案的能力。閱讀本書,讀者將構建起一個完整、現代化的機械製造知識圖譜。

用戶評價

評分

本書在“物理分離技術”部分的闡述也相當到位,特彆是關於沉澱、過濾和氣浮等傳統但基礎的單元操作。作者並沒有因為這些技術的“傳統”而敷衍瞭事,反而深入剖析瞭它們背後的物理原理,例如沉澱過程中的顆粒沉降速率、過濾過程中的濾餅形成與阻力增加、以及氣浮過程中的氣泡附著與上浮機理。書中詳細介紹瞭各種類型的沉澱池、過濾器(包括砂濾、濾布、精密過濾器等)以及氣浮設備(如溶氣氣浮、鼓氣氣浮),並分析瞭它們在處理不同水質時的效率和局限性。 我特彆留意瞭書中關於“過濾阻力”的解釋,以及如何通過反衝洗等方式來恢復過濾性能。這讓我瞭解到,即使是看似簡單的過濾,也需要精密的控製和定期的維護纔能保證其長期高效運行。此外,書中還對比瞭不同物理分離方法的組閤應用,例如在汙水處理中,通常會先通過沉澱去除大部分懸浮物,再通過過濾進一步提高水質,這種組閤策略的邏輯和優勢被解釋得非常清楚。

評分

我最近讀瞭一本關於“物理法水處理過程與設備”的書,不得不說,這本書在我的認知領域內激起瞭一場不小的漣漪。雖然我並非水處理領域的專業人士,但齣於對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興趣,我一直在尋找能夠讓我深入瞭解相關技術進展的讀物。這本書恰好滿足瞭我的需求,並且以一種非常易於理解的方式,將那些原本可能令人望而生畏的專業概念娓娓道來。 我尤其喜歡書中對“膜分離技術”部分的詳盡闡述。作者沒有僅僅停留在原理性的介紹,而是深入到不同類型膜(如微濾、超濾、納濾、反滲透)的結構特點、材料選擇、運行參數以及它們在實際水處理工程中的應用案例。我記住瞭其中關於反滲透膜在海水淡化過程中如何應對高鹽度和潛在的結垢問題,以及超濾膜在市政汙水迴用中扮演的關鍵角色。書中還提供瞭一些具體的設備選型原則和操作優化建議,這讓我意識到,即使是看似簡單的“過濾”,背後也蘊含著復雜的工程學智慧。

評分

我一直對水處理領域的“吸附技術”非常好奇,而這本書的“吸附與離子交換”章節則解答瞭我不少疑問。書中係統地梳理瞭活性炭、沸石、離子交換樹脂等常見吸附材料的性質,它們如何通過物理吸附或化學吸附來移除水中的懸浮物、溶解性有機物、重金屬離子以及某些陰陽離子。作者不僅解釋瞭這些材料的吸附機理,還詳細介紹瞭它們在不同水處理場景下的應用,比如活性炭在飲用水深度處理中的除色除味效果,以及離子交換樹脂在鍋爐給水軟化和廢水脫鹽中的關鍵作用。 尤其令我贊嘆的是,書中還深入探討瞭吸附材料的再生和壽命問題,以及如何根據實際運行數據來優化吸附過程,延長材料的使用壽命,降低處理成本。這涉及到材料的物理化學特性、吸附動力學、熱力學等多個方麵,書中通過圖錶和案例分析,將這些復雜的概念變得清晰易懂。我感覺自己不僅僅是在瞭解一種技術,更是在學習一種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

評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另一大驚喜是它對“高級氧化技術”的介紹。在此之前,我對“氧化”的理解僅限於日常生活中一些簡單的化學反應,但書中揭示瞭多種高級氧化技術,例如臭氧氧化、紫外綫/過氧化氫聯閤氧化、芬頓反應等,它們是如何通過産生羥基自由基等強氧化劑,來有效去除水中的難降解有機汙染物、病原微生物甚至一些重金屬離子的。作者非常細緻地分析瞭不同技術的作用機理、優缺點、適用範圍以及相關的設備配置。例如,書中提到臭氧的殺菌消毒能力極強,但其本身不穩定,需要現場製備和投加,這在工程設計中就需要考慮能量消耗和安全問題。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還對比瞭不同高級氧化技術在處理特定類型廢水時的效果差異,並給齣瞭經濟性評估的初步框架。這讓我看到瞭水處理技術的智能化和精細化趨勢,不再是“一刀切”的處理方式,而是根據水質和處理目標進行“量體裁衣”式的選擇。對於希望提升廢水處理效率、降低運營成本的企業來說,書中提供的信息無疑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評分

這本書在“生物處理技術”方麵的內容也讓我受益匪淺,雖然我理解的“物理法水處理”主要側重於非生物的物理化學過程,但書中巧妙地將生物處理的某些方麵融入其中,形成瞭一種更全麵的視角。例如,在討論“曝氣沉澱池”時,作者詳細闡述瞭其作為一種高效的生物反應器,如何通過微生物的代謝活動來去除有機汙染物。書中對不同類型曝氣設備(如鼓風曝氣、錶麵曝氣)的效率和能耗進行瞭比較分析,並探討瞭曝氣強度對微生物活性的影響。 此外,書中還提到瞭“膜生物反應器(MBR)”技術,這是一種將膜分離技術與生物處理技術相結閤的先進工藝。作者詳細介紹瞭MBR的優勢,如占地麵積小、齣水水質高,並且能夠實現汙泥的有效固液分離。書中對於MBR膜組件的類型、運行維護以及可能遇到的膜汙染問題進行瞭深入的探討。這讓我意識到,許多現代水處理技術都是跨學科、跨領域的融閤與創新,而這本書恰恰展現瞭這種融閤的魅力。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