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法水处理过程与设备

物理法水处理过程与设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廖传华,米展,周玲,李志强 编
图书标签:
  • 物理水处理
  • 化学水处理
  • 水处理工艺
  • 水处理设备
  • 工业水处理
  • 给水排水
  • 环境工程
  • 水质净化
  • 膜分离技术
  • 水处理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61625
版次:1
商品编码:1189989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水处理过程与设备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4
字数:606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可作为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站的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环保公司的工程设计、调试人员参考用书,也可作为环境科学与工程、市政工程等专业师生的教学参考书。
  1.本书是《水处理工艺与设备丛书》中的一个分册,丛书共三个分册。
  2.详细介绍了物理法水处理工艺过程、设备选型方法。
  3.对每种方法的介绍,不仅有相关理论,还有实际例子,方便读者理解。
  4.文中收集了大量实用的数据,参考性强。

内容简介

  本书是《水处理过程与设备丛书》中的一个分册,本书将物理法水处理工艺分为格栅、筛网、沉砂、调质等预处理工艺和澄清、沉淀、气浮、过滤、萃取、吸附、膜分离、蒸发浓缩、结晶、吹脱与汽提等,并分别针对各处理方法的工艺过程及相关设备的设计与选型进行了介绍。
  本书可作为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站的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环保公司的工程设计、调试人员参考用书,也可作为环境科学与工程、市政工程等专业师生的教学参考书。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绪论
1.1中国的水资源现状1
1.1.1水资源的分布1
1.1.2水资源量4
1.2水的循环5
1.2.1水的自然循环5
1.2.2水的社会循环5
1.3废水的水质6
1.3.1生活污水和城市污水的水质7
1.3.2工业废水的水质8
1.4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分类与制定原则9
1.5废水处理工艺15
1.5.1废水处理程度的分级15
1.5.2工业废水的处理方式15
1.6废水的物理处理方法16
第2章预处理
2.1格栅17
2.1.1格栅的分类17
2.1.2格栅的设置18
2.1.3格栅除渣机19
2.1.4设计参数与计算公式25
2.1.5栅渣27
2.1.6操作管理27
2.2筛网28
2.2.1作用与设置28
2.2.2筛网设备28
2.3沉砂31
2.3.1作用与设置31
2.3.2平流式沉砂池31
2.3.3曝气沉砂池33
2.3.4旋流式沉砂池34
2.3.5操作管理34
2.3.6除砂与砂水分离设备35
2.4均质与水量调节36
2.4.1调节池的分类36
2.4.2调节池的位置设置37
2.4.3调节池的容积计算38
2.4.4设计参数38
参考文献39
第3章澄清
3.1澄清池的特点与类型40
3.1.1澄清池的特点40
3.1.2澄清池的类型41
3.1.3澄清池的主要设计参数41
3.2机械搅拌澄清池42
3.2.1机械搅拌澄清池的结构42
3.2.2机械搅拌澄清池的类型44
3.2.3机械搅拌澄清池设计要点46
3.2.4机械搅拌澄清池的设计计算内容47
3.2.5运行管理51
3.3水力循环澄清池52
3.3.1水力循环澄清池的特点52
3.3.2水力循环澄清池设计要点54
3.3.3水力循环澄清池的设计计算内容54
3.3.4运行管理57
3.4脉冲澄清池57
3.4.1脉冲澄清池的组成及特点57
3.4.2脉冲发生器的类型58
3.4.3其他类型的脉冲澄清池60
3.4.4脉冲澄清池设计要点62
3.4.5钟罩脉冲发生器的设计内容62
3.4.6脉冲澄清池的运行管理63
3.5悬浮澄清池64
3.5.1悬浮澄清池的分类64
3.5.2悬浮澄清池设计要点65
3.5.3悬浮澄清池的计算内容67
3.5.4运行管理69
参考文献70
第4章沉淀
4.1沉淀的原理与分类71
4.2颗粒的沉淀特性72
4.2.1自由沉淀72
4.2.2絮凝沉淀75
4.2.3拥挤沉淀76
4.3沉淀池的颗粒去除特性78
4.3.1理想沉淀池的工作模型78
4.3.2理想沉淀池对颗粒的去除率79
4.3.3理想沉淀池中特定颗粒沉速与表面负荷的关系79
4.3.4影响沉淀池沉淀效果的因素80
4.3.5絮凝沉淀的沉淀池颗粒去除率81
4.4沉淀池82
4.4.1平流式沉淀池82
4.4.2竖流式沉淀池86
4.4.3辐流式沉淀池88
4.4.4斜板(管)式沉淀池90
4.4.5操作管理93
4.5清泥设备95
4.5.1刮泥机和浓缩机95
4.5.2吸泥机96
4.6隔油池96
4.6.1平流式隔油池97
4.6.2斜板隔油池98
4.7离心分离99
4.7.1离心分离的原理99
4.7.2悬浮颗粒离心分离径向运动速度100
4.7.3离心分离设备100
4.8磁力分离法105
4.8.1原理105
4.8.2磁分离技术的特点106
4.8.3磁分离装置106
4.8.4磁分离技术的应用108
参考文献108
第5章气浮
5.1气浮的理论基础109
5.1.1悬浮物与气泡的附着条件109
5.1.2气泡的分散度和稳定性111
5.1.3乳化现象与脱乳112
5.2气浮法的特性113
5.2.1气浮法的特点113
5.2.2气浮法的适用对象113
5.2.3气浮法的分类113
5.3加压溶气气浮工艺114
5.3.1加压溶气气浮法的工艺组成及特点114
5.3.2加压溶气气浮法的工艺计算116
5.4气浮系统的主要设备119
5.4.1加压水泵119
5.4.2气浮设备119
5.4.3压力溶气罐121
5.4.4溶气释放器122
5.4.5气浮池123
5.4.6刮渣机124
5.4.7运行管理124
5.5其他气浮法125
5.5.1电解气浮法125
5.5.2射流气浮法125
5.5.3扩散板曝气气浮法126
5.5.4叶轮气浮法126
5.6气浮法的应用128
5.6.1气浮法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128
5.6.2气浮法在给水处理中的应用128
参考文献130
第6章过滤
6.1过滤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131
6.1.1过滤的分类131
6.1.2过滤的要素132
6.1.3快速过滤的机理133
6.1.4过滤在水处理中的应用134
6.2过滤的基本方程式及操作方式134
6.2.1过滤基本方程式134
6.2.2恒压过滤与恒速过滤138
6.3快滤池的结构与工作过程141
6.3.1普通快滤池的结构141
6.3.2快滤池的工作过程与周期141
6.3.3滤池的水力损失142
6.3.4滤池的过滤方式144
6.3.5滤层内的杂质分布情况146
6.4滤料及承托层147
6.4.1滤料147
6.4.2承托层149
6.5配水系统与滤池冲洗150
6.5.1滤池配水系统150
6.5.2滤池的冲洗方式154
6.5.3影响滤池冲洗的有关因素155
6.5.4滤池冲洗水的排除与供给158
6.5.5表面冲洗装置160
6.5.6管廊布置160
6.6普通快滤池设计计算161
6.7其他滤池165
6.7.1虹吸滤池165
6.7.2重力式无阀滤池167
6.7.3移动冲洗罩滤池169
6.7.4上向流滤池171
6.7.5V形滤池171
6.7.6压力滤池173
6.7.7操作管理173
6.8表层过滤及过滤机174
6.8.1过滤机174
6.8.2过滤机的生产能力180
6.8.3过滤机的选型182
参考文献184
第7章萃取
7.1概述185
7.1.1萃取过程的分类185
7.1.2液液萃取操作的特点186
7.2液液萃取的相平衡与物料衡算186
7.2.1三角形相图186
7.2.2三角形相图中的相平衡关系187
7.2.3三角形相图中的杠杆定律189
7.3液液萃取过程的流程和计算189
7.3.1液液萃取的操作流程189
7.3.2单级萃取的流程和计算191
7.3.3多级错流萃取的流程和计算192
7.3.4多级逆流萃取的流程和计算194
7.4液液萃取过程萃取剂的选择197
7.4.1溶剂的选择性与选择性系数197
7.4.2萃取剂与稀释剂的互溶度197
7.4.3萃取剂的物性198
7.4.4萃取剂的回收难易198
7.4.5其他因素198
7.5液液萃取设备199
7.5.1萃取设备的分类199
7.5.2混合�渤吻宀�200
7.5.3塔式萃取设备201
7.5.4卧式提升搅拌萃取器205
7.5.5离心萃取器205
7.5.6高压静电萃取澄清槽206
7.5.7萃取法的应用206
7.6液液萃取设备计算207
7.6.1液液萃取设备的流动特性和液泛207
7.6.2萃取效率208
7.6.3萃取塔塔高的计算208
7.7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萃取210
7.7.1超临界二氧化碳的性质210
7.7.2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的溶解性能及影响因素211
7.7.3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萃取处理污染物的工艺流程212
7.7.4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在污染物治理领域的应用214
参考文献220
第8章吸附
8.1吸附现象与吸附剂221
8.1.1吸附现象221
8.1.2吸附的分类221
8.2吸附平衡和吸附速率222
8.2.1吸附平衡223
8.2.2吸附速率223
8.2.3吸附速率的测定224
8.3吸附容量与吸附等温线225
8.3.1吸附容量225
8.3.2吸附等温线225
8.3.3吸附的影响因素228
8.4吸附剂及其再生230
8.4.1吸附剂230
8.4.2吸附剂的再生233
8.5吸附工艺与设计236
8.5.1间歇吸附236
8.5.2固定床吸附238
8.5.3移动床吸附241
8.5.4流化床吸附242
8.6活性炭吸附243
8.6.1可以被活性炭吸附的物质244
8.6.2粉末活性炭预处理与应急处理244
8.6.3颗粒活性炭吸附工艺245
8.6.4活性炭吸附处理设备247
8.6.5活性炭的再生248
8.7吸附在水处理中的应用248
8.7.1活性炭用于饮用水净化248
8.7.2吸附法处理工业废水250
参考文献252
第9章膜分离技术
9.1概述253
9.1.1几种主要的膜分离过程253
9.1.2膜分离过程的特点254
9.1.3膜分离的表征参数254
9.1.4膜材料与分离膜255
9.1.5膜组件256
9.2反渗透与纳滤258
9.2.1反渗透现象和渗透压258
9.2.2反渗透原理259
9.2.3影响反渗透的因素260
9.2.4纳滤原理260
9.2.5反渗透膜与膜组件261
9.2.6反渗透工艺流程264
9.2.7工艺设计266
9.2.8反渗透膜的污染及其防治267
9.2.9反渗透和纳滤膜的应用268
9.3超滤与微滤272
9.3.1超滤与微滤的分离原理273
9.3.2超滤膜与微滤膜273
9.3.3超滤的操作方式277
9.3.4微滤的操作方式278
9.3.5影响渗透通量的因素279
9.3.6超滤技术的应用279
9.4电渗析282
9.4.1电渗析原理283
9.4.2离子交换膜及其作用机理285
9.4.3浓差极化与极限电流密度286
9.4.4电渗析器的构造与组成288
9.4.5电渗析的工艺流程290
9.4.6电渗析器的工艺参数291
9.4.7电渗析工艺设计与计算292
9.4.8电渗析技术的应用293
9.5扩散渗析295
9.5.1扩散渗析的原理295
9.5.2扩散渗析的应用296
9.6液膜分离技术296
9.6.1液膜及其类型296
9.6.2液膜分离的传质机理298
9.6.3流动载体的类型、特性及选择299
9.6.4液膜分离流程300
9.6.5液膜分离技术的应用300
9.7膜分离技术的发展趋势302
9.7.1技术上的发展趋势302
9.7.2应用上的发展趋势303
参考文献303
第10章蒸发浓缩
10.1蒸发过程的优缺点及其工艺流程304
10.1.1蒸发过程的优缺点304
10.1.2蒸发过程的工艺流程305
10.2蒸发设备的型式305
10.2.1蒸发设备的选型306
10.2.2自然循环型蒸发器306
10.2.3强制循环蒸发器308
10.2.4单程型蒸发器(液膜式蒸发器)308
10.2.5浸没燃烧蒸发器312
10.3多效蒸发的操作流程312
10.3.1并流(顺流)加料法的蒸发流程312
10.3.2逆流加料法的蒸发流程313
10.3.3平流加料法的蒸发流程313
10.4蒸发器的设计314
10.4.1蒸发器的设计程序314
10.4.2自然循环蒸发器的设计314
参考文献314
第11章结晶
11.1结晶的基本原理315
11.1.1基本概念315
11.1.2结晶的方法316
11.2结晶过程的相平衡316
11.2.1相平衡与溶解度316
11.2.2溶液的过饱和与介稳区317
11.3结晶动力学317
11.3.1晶核的形成317
11.3.2晶体的成长318
11.3.3杂质对结晶过程的影响319
11.4工业结晶方法与设备319
11.4.1结晶方法的分类319
11.4.2结晶器的分类319
11.4.3结晶设备的选型320
11.4.4使用与注意事项323
11.5结晶过程的产量计算324
11.5.1结晶过程的物料衡算324
11.5.2物料衡算式的应用324
11.6其他结晶方法325
参考文献326
第12章吹脱与汽提
12.1吹脱327
12.1.1吹脱的原理327
12.1.2吹脱设备328
12.1.3吹脱效果的影响因素329
12.1.4吹脱尾气的最终处置330
12.2汽提330
12.3填料塔331
12.3.1填料塔的结构331
12.3.2填料塔的特点332
12.3.3填料塔的内件333
12.3.4填料塔的设计计算333
12.4板式塔335
12.4.1板式塔的结构335
12.4.2塔板类型335
12.4.3浮阀塔的设计计算337
12.5真空除气器340
12.5.1构造340
12.5.2系统设计341
12.6应用343
12.6.1含酚废水的处理343
12.6.2含硫废水的处理343
参考文献344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机械制造基础》的图书简介,内容翔实,旨在全面介绍该领域的核心知识体系: --- 《机械制造基础》图书简介 (约1500字) 概述与定位 《机械制造基础》是一本系统、全面、深入阐述现代机械制造核心工艺、原理与设备的基础性教材与参考手册。本书旨在为机械工程、材料科学、自动化工程等相关专业的学生、工程师及技术人员,提供一个扎实的理论框架和实用的技术视角,理解和掌握从原材料到最终精密零部件的制造全过程。 本书摒弃了单纯的工艺流程罗列,而是着重于揭示各类制造技术背后的力学基础、热力学原理、材料科学行为以及数字化控制逻辑。它不仅关注“如何制造”,更深入探讨“为什么这样制造”以及“如何优化制造过程以达到预期的性能要求”。全书结构严谨,逻辑清晰,力求在理论深度与工程实践之间取得完美的平衡。 核心内容深度解析 本书内容涵盖了现代机械制造业的五大核心支柱:材料的成形、切削加工、连接与装配、表面处理技术,以及制造过程的控制与优化。 第一部分:材料与成形基础 本部分是理解后续所有加工技术的前提。 1. 机械材料的组织与性能: 详细剖析了金属材料(特别是钢铁和有色金属)在微观晶体结构、相变过程对宏观力学性能(强度、韧性、硬度、疲劳寿命)的影响。重点讲解了热处理工艺(退火、正火、淬火、回火)对材料性能的精确调控机制,并引入了先进材料如粉末冶金材料和复合材料的制造特性。 2. 铸造工艺与原理: 深入讲解了砂型铸造、金属型铸造、精密铸造(熔模铸造、失蜡法)等主流技术的工艺流程。理论上,本书着重分析了液态金属充型过程中的流动性预测、凝固收缩导致的缺陷(如缩孔、气孔)的产生机理,以及如何通过优化冒口设计和冷却速率来保证铸件的内部质量和尺寸精度。 3. 塑性成形技术: 本章系统阐述了锻压(模锻、自由锻)、轧制、冲压和深冲等工艺。强调了材料在塑性变形过程中的应力-应变状态分析,特别是如何利用有限元分析(FEA)来模拟复杂的模具与坯料的相互作用,预测模具寿命和零件的残余应力分布。对于复杂曲面零件的冷镦与温挤压技术,提供了详细的工艺窗口分析。 第二部分:切削加工与机床技术 切削加工是机械制造中最基础和最广泛的应用技术。 1. 切削理论与刀具设计: 本书将切削过程视为一个复杂的摩擦、塑性变形和热量传递问题。详细分析了切削力、切削热的计算模型,并引入了现代刀具材料(如硬质合金、陶瓷、CBN、PCD)的抗磨损机理和涂层技术(PVD/CVD)。重点探讨了刀具几何角度(前角、后角、主偏角)对切削效率和表面质量的综合影响。 2. 加工精度与表面完整性: 详细论述了机床结构误差、夹具误差、刀具误差和热变形误差对最终加工精度的贡献。在表面完整性方面,区分了切削引起的表面粗糙度(Ra, Rz)与亚表层损伤(如加工硬化层、微裂纹),这对提高零件疲劳强度至关重要。 3. 特种加工技术: 除了传统的车、铣、磨,本书对现代高精度和难加工材料的加工技术进行了深入介绍: 电火花加工(EDM)与电化学加工(ECM): 侧重于放电/电解机理、材料去除率与电极损耗的平衡。 激光加工与水射流切割: 分析了高能束流与材料的相互作用模型,尤其是在微加工领域的应用。 第三部分:连接、装配与表面工程 现代制造不仅是零件的单独制造,更是系统集成。 1. 现代连接技术: 系统对比了传统的机械连接(螺纹、铆接)与现代的连接方法。重点讲解了焊接工艺的冶金基础,包括熔池的冷却与结晶、热影响区(HAZ)的微观组织变化及其对焊接接头强度的影响。同时,对胶接、粘接技术在轻量化结构中的应用进行了剖析。 2. 计量与检测技术: 基于“没有测量就没有制造”的原则,本章详细介绍了现代测量学。从传统的机械量具到先进的三坐标测量机(CMM)和光学非接触式测量系统(如激光扫描、机器视觉)。强调了几何尺寸与公差(GD&T)标准的正确解读与应用,确保零件之间的功能配合性。 3. 表面改性与涂层技术: 讨论了提高零件耐磨损、耐腐蚀性能的关键技术。内容包括热浸镀、电镀、化学气相沉积(CVD)、物理气相沉积(PVD)等,并从薄膜的附着力、内应力控制角度分析了涂层失效的模式。 第四部分:制造系统的数字化与柔性化 本书紧跟工业4.0的趋势,探讨了先进制造系统的组织与控制。 1. 数控(NC)编程与几何模型: 深入讲解了CNC系统的工作原理,从手工G代码到基于CAD/CAM(如CATIA, NX, Mastercam)的自动化路径生成。特别强调了后处理程序在确保机床运动准确性中的关键作用。 2. 柔性制造系统(FMS)与自动化: 分析了自动化生产线的设计原则,包括物料搬运系统(AGV/RGV)、机器人应用、在线监测与质量反馈控制。探讨了如何通过系统集成提高生产线的响应速度和批次小批量生产的经济性。 总结特点 《机械制造基础》的显著特点是其跨学科的融合性:它将材料的微观世界、力学的宏观分析与自动化控制的前沿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本书配有大量的工程实例和典型计算题,旨在培养读者分析复杂制造问题并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案的能力。阅读本书,读者将构建起一个完整、现代化的机械制造知识图谱。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在“生物处理技术”方面的内容也让我受益匪浅,虽然我理解的“物理法水处理”主要侧重于非生物的物理化学过程,但书中巧妙地将生物处理的某些方面融入其中,形成了一种更全面的视角。例如,在讨论“曝气沉淀池”时,作者详细阐述了其作为一种高效的生物反应器,如何通过微生物的代谢活动来去除有机污染物。书中对不同类型曝气设备(如鼓风曝气、表面曝气)的效率和能耗进行了比较分析,并探讨了曝气强度对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此外,书中还提到了“膜生物反应器(MBR)”技术,这是一种将膜分离技术与生物处理技术相结合的先进工艺。作者详细介绍了MBR的优势,如占地面积小、出水水质高,并且能够实现污泥的有效固液分离。书中对于MBR膜组件的类型、运行维护以及可能遇到的膜污染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让我意识到,许多现代水处理技术都是跨学科、跨领域的融合与创新,而这本书恰恰展现了这种融合的魅力。

评分

本书在“物理分离技术”部分的阐述也相当到位,特别是关于沉淀、过滤和气浮等传统但基础的单元操作。作者并没有因为这些技术的“传统”而敷衍了事,反而深入剖析了它们背后的物理原理,例如沉淀过程中的颗粒沉降速率、过滤过程中的滤饼形成与阻力增加、以及气浮过程中的气泡附着与上浮机理。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类型的沉淀池、过滤器(包括砂滤、滤布、精密过滤器等)以及气浮设备(如溶气气浮、鼓气气浮),并分析了它们在处理不同水质时的效率和局限性。 我特别留意了书中关于“过滤阻力”的解释,以及如何通过反冲洗等方式来恢复过滤性能。这让我了解到,即使是看似简单的过滤,也需要精密的控制和定期的维护才能保证其长期高效运行。此外,书中还对比了不同物理分离方法的组合应用,例如在污水处理中,通常会先通过沉淀去除大部分悬浮物,再通过过滤进一步提高水质,这种组合策略的逻辑和优势被解释得非常清楚。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另一大惊喜是它对“高级氧化技术”的介绍。在此之前,我对“氧化”的理解仅限于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但书中揭示了多种高级氧化技术,例如臭氧氧化、紫外线/过氧化氢联合氧化、芬顿反应等,它们是如何通过产生羟基自由基等强氧化剂,来有效去除水中的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病原微生物甚至一些重金属离子的。作者非常细致地分析了不同技术的作用机理、优缺点、适用范围以及相关的设备配置。例如,书中提到臭氧的杀菌消毒能力极强,但其本身不稳定,需要现场制备和投加,这在工程设计中就需要考虑能量消耗和安全问题。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还对比了不同高级氧化技术在处理特定类型废水时的效果差异,并给出了经济性评估的初步框架。这让我看到了水处理技术的智能化和精细化趋势,不再是“一刀切”的处理方式,而是根据水质和处理目标进行“量体裁衣”式的选择。对于希望提升废水处理效率、降低运营成本的企业来说,书中提供的信息无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评分

我最近读了一本关于“物理法水处理过程与设备”的书,不得不说,这本书在我的认知领域内激起了一场不小的涟漪。虽然我并非水处理领域的专业人士,但出于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兴趣,我一直在寻找能够让我深入了解相关技术进展的读物。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需求,并且以一种非常易于理解的方式,将那些原本可能令人望而生畏的专业概念娓娓道来。 我尤其喜欢书中对“膜分离技术”部分的详尽阐述。作者没有仅仅停留在原理性的介绍,而是深入到不同类型膜(如微滤、超滤、纳滤、反渗透)的结构特点、材料选择、运行参数以及它们在实际水处理工程中的应用案例。我记住了其中关于反渗透膜在海水淡化过程中如何应对高盐度和潜在的结垢问题,以及超滤膜在市政污水回用中扮演的关键角色。书中还提供了一些具体的设备选型原则和操作优化建议,这让我意识到,即使是看似简单的“过滤”,背后也蕴含着复杂的工程学智慧。

评分

我一直对水处理领域的“吸附技术”非常好奇,而这本书的“吸附与离子交换”章节则解答了我不少疑问。书中系统地梳理了活性炭、沸石、离子交换树脂等常见吸附材料的性质,它们如何通过物理吸附或化学吸附来移除水中的悬浮物、溶解性有机物、重金属离子以及某些阴阳离子。作者不仅解释了这些材料的吸附机理,还详细介绍了它们在不同水处理场景下的应用,比如活性炭在饮用水深度处理中的除色除味效果,以及离子交换树脂在锅炉给水软化和废水脱盐中的关键作用。 尤其令我赞叹的是,书中还深入探讨了吸附材料的再生和寿命问题,以及如何根据实际运行数据来优化吸附过程,延长材料的使用寿命,降低处理成本。这涉及到材料的物理化学特性、吸附动力学、热力学等多个方面,书中通过图表和案例分析,将这些复杂的概念变得清晰易懂。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了解一种技术,更是在学习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