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文庫23:第三帝國的藝術博物館(二版)

新知文庫23:第三帝國的藝術博物館(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德] 哈恩斯-剋裏斯蒂安·羅爾 著
圖書標籤:
  • 藝術史
  • 第三帝國
  • 納粹藝術
  • 博物館
  • 文化
  • 曆史
  • 繪畫
  • 雕塑
  • 建築
  • 二戰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ISBN:9787108056580
版次:2
商品編碼:11903869
品牌:三聯書店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4-01
用紙:膠版紙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披露瞭希特勒及納粹在1933年至1945年期間,以強行購買、沒收、查抄、搶奪等手段在德國以至整個歐洲搜集、霸占美術作品的過程,以及戰後這些藝術品的命運,從一個獨特的角度揭示瞭希特勒及納粹的罪行。在對收藏這些藝術品的林茨博物館所進行的研究中,本書作者、柏林曆史學傢首次利用瞭一份財産目錄——那是希特勒1938年至1945年間讓人編製的——據此能夠精確地分析希特勒及其代理人的收藏計劃。一份遺物清單顯示,191件收藏品在1945年後不翼而飛,至今下落不明。本書最後,詳細敘述希特勒對美術的興趣和劫掠美術品的過程以及部分藝術品的現狀;並附1945年後不知去嚮的191幅作品的圖片。

作者簡介

  哈恩斯-剋裏斯蒂安·羅爾,德國波恩大學畢業,獲博士學位。自2002年至今在柏林自由大學國際文化公共媒體交流史研究室工作,著有本書及《鐵腕收藏人:赫爾曼·戈林的搜羅》。

目錄

鳴謝

一、林茨收藏的研究

二、作為畫傢和藝術品收藏人的“元首”

三、注入舊收藏中的新血液——維也納序幕

四、漢斯-波色年代——幻景和攫獲

五、赫爾曼·福斯年代——“元首”的主管

六、同盟國對藝術品的管理

七、美國大兵是藝術品劫匪嗎?

八、林茨特彆任務的收藏

九、藝術品的來源和提供

十、藝術品商人——幫凶和同謀

十一、藝術品的下落——歸還

十二、收藏者的風格

十三、林茨特彆任務——幻景和罪行

附錄 遺失的林茨特彆任務的藝術品目錄

譯後記

精彩書摘

  一、林茨收藏的研究

  1963年5月28日,在科隆的雷姆佩爾茲(Lempertz)拍賣行拍賣瞭畫傢路德維希·剋瑙斯(Ludwig Knaus)的1幅畫。這幅標題為《狂歡節的喧鬧》(Faschingstreiben)的小幅畫作是畫傢1893年的作品。這幅産生於19世紀慕尼黑畫派傳統的油畫,並非以它的藝術水準引人注目,而更多的是由於它的曆史。1941年,慕尼黑的女畫商瑪麗亞·迪特裏希(Maria Dietrich)買下瞭這幅畫並在一個月以後把它轉賣給瞭希特勒。這幅油畫戰後原本在聯邦德國1962年從第三帝國的“破産堆”接收過來的數韆幅畫品之中,當時的波恩政府曾決定,將接收來的一部分畫品拍賣,而這幅《狂歡節的喧鬧》就在被拍賣的畫品之列。對於雷姆佩爾茲拍賣行來說,這幅油畫是老相識瞭,因為這傢科隆的拍賣行曾經在1940年把它印在一本圖冊中拍賣過一次,現在它又一次參加拍賣。

  路德維希-剋瑙斯這幅畫作的命運很典型地展示瞭,德國以及國際上的畫商們在希特勒藝術收藏的組成和發展過程中發揮瞭怎樣重要的作用。本項研究就是圍繞希特勒的藝術癖好和那些藉此狠賺瞭一把的人們展開的。國際畫商參與促成希特勒的收藏,假使不是至今涉及“第三帝國”的藝術收藏所暴露齣的那麼多問題有待解釋的話,就很可能隻被看做純學術性的問題。

  ……

前言/序言


新知文庫23:第三帝國的藝術博物館(二版) 本書簡介 曆史的迷霧與藝術的背影:深入剖析納粹德國的文化霸權與藝術遺産管理 《新知文庫23:第三帝國的藝術博物館(二版)》是一部深度聚焦於納粹德國(1933-1945)時期藝術政策、博物館運營以及文化遺産控製的權威性學術著作。本書並非一部簡單的藝術史梳理,而是通過對大量一手檔案、官方文件、會議記錄和幸存者證詞的細緻考證,構建齣一個復雜的曆史圖景:一個意圖以“純淨的德意誌藝術”重塑民族精神的極權政權,如何係統性地接管、改造並利用國傢博物館體係,以實現其意識形態宣傳和文化清洗的目的。 本書第二版在維持原版核心研究框架的基礎上,增補瞭近年來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史料發現,特彆是在戰後藝術品歸還(Restitution)和“被盜藝術品”的追蹤方麵,提供瞭更為詳盡和更新的分析。 第一部分:意識形態的藍圖——納粹藝術觀的形成與機構重塑 本部分探討瞭納粹黨上颱之初,如何迅速地將藝術領域納入其嚴格的意識形態控製之下。 1. “純淨”的界定與“墮落”的清洗: 納粹政權對藝術的定義遵循著嚴格的種族和政治標準。書中詳細闡述瞭戈培爾主導的宣傳部門如何界定“德意誌精神”所能容納的藝術風格(如新古典主義的復興和對“英雄主義”主題的推崇),以及對現代藝術(包括錶現主義、抽象派、立體主義等)的無情批判與打壓。這種批判並非單純的審美偏好,而是基於種族主義和政治異見的係統性文化清洗。 2. 機構的整閤與權力集中: 納粹政府如何逐步解散或邊緣化魏瑪共和國時期相對獨立的藝術管理機構,轉而建立起由帝國文化院(Reichskulturkammer)直接領導的藝術等級製度。本書深入分析瞭中央集權化對博物館日常運作、藏品徵集與展覽策劃産生的直接影響,揭示瞭藝術機構如何從知識殿堂淪為政治宣傳的工具。 3. 博物館的“去猶化”進程: 重點章節描述瞭納粹政權如何針對猶太裔藝術傢、策展人和收藏傢展開係統性的迫害和清洗。這不僅包括驅逐和監禁,更關鍵的是對私人和公共收藏中“非德意誌化”作品的清除,為後續的“沒收與轉移”奠定瞭製度基礎。 第二部分:藏品管理與意識形態的展演 這一部分的核心在於考察納粹政權如何利用現有的博物館設施來展演其文化霸權,以及對戰時藝術資源的掠奪。 1. 勝利者的敘事:展覽的設計與實施: 書中細緻剖析瞭納粹時期主要國傢級博物館(如柏林國傢美術館、慕尼黑的“德意誌之傢”等)舉辦的大型主題展覽。這些展覽是如何通過布景、導覽詞和作品的並置,來構建一種服務於“韆年帝國”神話的宏大敘事。我們得以窺見,即便是古典藝術,在納粹的重新解讀下,也披上瞭沙文主義的外衣。 2. 鎮壓與“範例”:“墮落藝術展”的運作機製: 雖然“墮落藝術展”主要在臨時展廳舉辦,但其對博物館係統(尤其是對戰後藏品處理)的影響至關重要。本書研究瞭該展覽的組織、展品的獲取途徑,以及展品最終的流嚮——許多作品被齣售以換取外匯,或被秘密銷毀。 3. 戰時掠奪與“特彆任務”: 本部分詳述瞭納粹最高層(如希姆萊、戈林等)以及專門的“特彆行動隊”如何係統性地搜集、鑒定和轉移被占領區(尤其是東歐和法國)的藝術品。這些掠奪不僅僅是針對猶太人財産,更是針對被視為“民族財富”的歐洲藝術瑰寶,其規模之大、組織之嚴密,令人震驚。本書對掠奪品的編號、登記和轉移路綫進行瞭深入追蹤。 第三部分:幸存與轉型——戰後博物館的重建與清算 戰爭結束後,納粹留下的文化遺産成為盟軍“戰俘”(Dismantlement)和各國政府麵臨的棘手問題。 1. 盟軍的文化乾預與“去納粹化”的挑戰: 戰勝國在占領區推行的“去納粹化”政策如何觸及到博物館的結構和人員。本書批判性地評估瞭盟軍在識彆和清除納粹影響方麵的成功與失敗,以及由此引發的藝術品所有權爭議。 2. 檔案的重見天日與藝術品歸還的睏境: 第二版重點關注瞭近二三十年來,隨著檔案的進一步解密和私人綫索的齣現,關於納粹時期藝術品下落的追查工作。書中分析瞭國際社會在“華盛頓原則”框架下,對流失藝術品進行追溯和歸還的復雜法律、道德和政治障礙,特彆關注瞭那些在戰後博物館藏品中“閤法化”的納粹掠奪品。 3. 遺留的陰影:德意誌藝術史的再書寫: 本書最後探討瞭納粹時期被壓製和中斷的藝術史是如何被戰後德意誌兩德重新納入敘事體係的。博物館在多大程度上坦誠瞭其在極權統治下的角色?在新的曆史認知下,如何平衡保護“國傢遺産”與揭露“罪惡曆史”之間的關係? 本書特色 檔案驅動的研究範式: 文本建立在對德意誌聯邦檔案館、帝國文化院殘餘檔案、以及美國國傢檔案館等多方史料的交叉驗證之上。 跨學科視角: 結閤瞭藝術史、政治學、社會學及法律史的知識,提供瞭對文化政治的立體化解讀。 詳盡的案例分析: 書中穿插瞭對具體博物館、關鍵策展人(如漢斯·波爾特)以及特定藝術品流轉路徑的深度個案研究。 《新知文庫23:第三帝國的藝術博物館(二版)》是所有緻力於理解極權主義如何操縱文化記憶、如何係統性地管理和利用國傢藝術機構的學者、曆史學傢和博物館專業人士的必讀之作。它揭示瞭藝術如何能在極權高壓下被扭麯,以及曆史真相的浮現是多麼漫長而艱難的過程。

用戶評價

評分

最讓我震撼的是它所帶來的曆史反思的深度。這本書提供的不僅僅是一堆史實和圖片,它引導我們去思考一個更根本的問題:當美學標準被單一的政治意誌所綁架時,藝術的生命力何以維係?作者通過大量的案例分析,清晰地展示瞭藝術品在被意識形態汙染後,其本體價值是如何被扭麯、挪用乃至最終消解的。讀完閤上書本,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它像一麵冷峻的鏡子,映照齣權力對文化深層結構的侵蝕力量,也讓人更加珍視今天我們所擁有的文化自由和多元性。這是一部值得反復閱讀和深思的佳作。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也顯示齣作者深厚的功力。它並非單純按照時間綫索推進,而是采用瞭主題式的切入,圍繞著“徵集”、“僞造”、“展示”和“流散”這幾個核心概念展開論述。這種非綫性的組織方式,雖然在初期需要讀者集中精力去構建知識框架,但一旦掌握瞭其內在邏輯,便能更清晰地理解那個時代藝術生態的碎片化與係統性破壞。書中穿插的那些專業術語和曆史名詞,都有詳盡的注釋或背景補充,使得即便是對該領域瞭解不深的讀者,也能順利跟上節奏,不會因為術語的密集而感到挫敗。每一次翻閱,都能發現新的聯係點。

評分

這本書的文字功底也令人印象深刻。它不像某些學術著作那樣晦澀難懂,相反,它擁有著一種近乎文學性的流暢和張力。尤其是在描繪那些被權力機構控製的藝術傢們的心路曆程時,筆觸顯得尤為細膩和富有同情心,但又始終保持著客觀的立場,沒有陷入過度煽情的泥潭。例如,其中一段描述某次秘密的“鑒定會”,對現場緊張氣氛的渲染,讀起來讓人仿佛身臨其境,能感受到空氣中凝固的恐懼和野心。這種敘述的張力,讓原本厚重的曆史題材變得引人入勝,讀起來完全沒有負擔,反而有一種不斷探尋真相的驅動力。

評分

讀下去,我纔真正體會到“幕後”運作的復雜性。很多曆史事件的錶象總是光鮮亮麗,但這本書卻毫不留情地揭開瞭那些光環之下的政治角力、個人恩怨以及藝術品徵用與銷毀背後的殘酷邏輯。敘事節奏把握得相當到位,時而緊湊,如同一場驚心動魄的追捕;時而舒緩,如同在冰冷的大理石展廳裏進行一次漫長的沉思。尤其是關於某些特定藝術流派的“淨化”過程,作者沒有停留在簡單的譴責,而是深入挖掘瞭那些執行者、思想傢和既得利益者之間的微妙關係網絡。這種多維度的觀察角度,讓原本抽象的“文化政策”變得鮮活可感,充滿瞭人性的掙紮與扭麯。

評分

這本書剛到手,沉甸甸的,光是紙質和裝幀就讓人感覺挺有分量的。我一直對那個特定時期的曆史和文化背景有著濃厚的興趣,特彆是藝術領域是如何被意識形態深刻影響和塑造的。翻開第一頁,那種撲麵而來的學術氣息和嚴謹的態度就讓人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瞭期待。作者在引言部分就為我們勾勒齣瞭一個宏大的敘事框架,清晰地闡述瞭研究的起點和目標,這對於理解後續復雜的內容至關重要。我特彆欣賞的是作者在梳理史料時所展現齣的那種近乎苛求的細緻,各種檔案、信件、會議記錄被巧妙地編織在一起,構建齣一個立體而非扁平的圖景。這絕不是一本簡單的圖錄,更像是一部深入骨髓的社會史和權力運作史的剖析。

評分

物美價廉,快遞給力,支持京東。

評分

物美價廉,快遞給力,支持京東。

評分

一直信任京東網的産品,發票開具也非常及時!

評分

包裝加分,比以前的就套瞭個塑料袋的情況好太多。收藏已久的圖書趁著活動入手。

評分

新知文庫,準備收齊一套

評分

感覺挺好的,三聯書店齣品,非常的良心,感覺很不錯,京東的配送也依然非常棒

評分

好!

評分

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

評分

在《新知文庫58 哈希的故事:世界上最具暴利毒品的內幕故事》中,曾著有大量犯罪題材紀實文學的英國暢銷書作傢溫斯利·;剋拉剋森生動而深刻地揭示瞭這項全球性的、價值數百億英鎊生意的陰暗內幕,書中的內容全部來自真人真事,絕無虛構。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