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波罗艺术史

阿波罗艺术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赖那克 著,李朴园 译
图书标签:
  • 艺术史
  • 西方艺术
  • 阿波罗
  • 艺术欣赏
  • 绘画
  • 雕塑
  • 建筑
  • 艺术理论
  • 文化史
  • 艺术流派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09564615
版次:1
商品编码:1190645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4-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品读来自卢浮宫的艺术史,用法国学者的视角浏览漫长而绚丽的艺术变迁,通过一件件传世的艺术瑰宝,回到历史现场,用心感受美的意义。
  ★中文版采用民国时期的语言风格,在领略艺术历史长河中不同地区的人民对美的追求的同时,也能细细咀嚼民国文人优雅又值得回味的文笔。

内容简介

  《阿波罗艺术史》是一部西方艺术史名著,源于法国学者赖那克于1902至1903年在卢浮宫学院演讲时的讲稿。作者以简约的文笔、清晰的线索和客观的评述将从蛮荒时代到19世纪的艺术史娓娓道来,不只是简单地串联铺陈,更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是一本雅俗共赏的作品,非常适合那些想迫切了解西方艺术史的读者。

作者简介

  赖那克(Salomon Reinach,1858—1932),法国著名考古学、人类学、艺术史作家,有众多考古发现,曾任国家博物馆管理员、考古杂志编辑。著有《经学手册》《拉丁文法》《希腊和罗马雕塑目录》《基督教简史》等,都是研究古代欧洲文化艺术的重要著作。

  李朴园(1901—1956),河北曲周人,画家、戏剧艺术家。曾任西湖国立艺专(今中国美院)教授,图书馆馆长等职,著有《中国艺术史概论》。

目录

第一章 艺术的起源
第二章 磨光石器时代与青铜时代的艺术
第三章 埃及、卡尔提阿及波斯
第四章 爱琴海迈诺斯人与迈锡尼人的艺术
第五章 非提阿斯以前的希腊艺术
第六章 非提阿斯与帕特农神庙
第七章 普拉克西泰利斯、斯科巴斯与来西巴斯
第八章 亚历山大大帝之后的希腊艺术
第九章 希腊的小艺术
第十章 伊特鲁里亚和罗马的艺术
第十一章 东方与西方的基督教艺术
第十二章 罗马式与哥德式的建筑
第十三章 罗马式与哥德式的雕刻
第十四章 文艺复兴的建筑和现代的建筑
第十五章 在西挨那与佛罗棱萨的文艺复兴
第十六章 威尼斯人的绘画
第十七章 雷俄那托·达·文西和拉腓尔
第十八章 迈开兰哲罗与雷吉欧
第十九章 法国与夫朗德斯的文艺复兴
第二十章 德国的文艺复兴
第二十一章 意大利的颓唐与西班牙派
第二十二章 17世纪的荷兰艺术
第二十三章 17世纪的法国艺术
第二十四章 18世纪的法国艺术——英国学派之兴
第二十五章 19世纪的艺术

精彩书摘

  艺术乃是一种社会现象
  人类的生产是需要的结果,或如俗话所说,需要是创造之母。从狉獉时代起,人类就不得不制造衣服、用具、武器,并为自身筹备栖身之所,好同风日水火之暴戾以及野兽之攻袭相抵抗。他在选择成为艺术家之前,是先选做生活必需品之生产者的。
  一件艺术作品在本质的特点上是不同于供应直接生活之需要的生产物的。让我们就一座宫殿或是一张绘画说吧,宫殿不必造得那么考究,只要是一座颇大的房屋也尽够作为一个很惬意的住所了。在此地,艺术仅是附带于功用之外的质素。同时,在一个雕像同一张绘画上,功用的质素也并不如何显著。艺术的本质是独立的。
  这质素,有时是附属的,有时是独立的,它本身便是一种人力的产物。但这种人力是非常自由而无羁绊的,目的并不为满足直接的生活需要,而为唤起一种情调,一种活泼的情感——羡慕、愉快、好奇,有时甚至竟是恐惧。
  不管到何种地步,艺术它自身以两种情况显示给我们,一种是奢华,一种是娱乐。
  它们的目的是为唤起别人的情绪,所以艺术的本来面目便是一种社会现象。人们为自己的使用而制造用具,但他们把那用具加以装饰以娱乐他们的同伴,或鼓励他们的兴趣。
  就把不开化的社会算在内,也没有完全不晓得艺术的社会。在奇异的文身者那里,我们看到艺术之雏形。他们把花纹涂在身上,并以同样的努力,给予他们的刀斧柄一种很合适的形式。
  野人与儿童艺术的近似——艺术本能的原始表现物
  研究原始的艺术有两条路好走:从观察现存的野蛮人着手,或是考察从地下发掘出来的原始人的遗物。有趣的是,两方所得的结果完全相同。艺术自身显示给我们,它第一步想把花纹弄得像诗与音乐的节奏那样的对称,并且还有一种不激发起人们的幻想而但愿使它的式样和色彩带给人视觉享受的要求。从这儿再进一步,便想使它的花纹以直线或曲线、平行线或断续线组成。其次,人们设法重现他们周围的动物,初则以圆雕,继则以所谓线画的浮雕。最后,虽然很胆怯的样子,却要尝试重现人类和植物的形象。这种进步的暗示,可从对于儿童的考察上证明,因为在我们这种文明社会,只有儿童们才是和原始的野蛮人站在平行线上的。儿童在欢喜对称形式和色彩趣味之后,是欢喜并列的和交错的线条的。当他开始画画的时候,他的第一个草稿是他觉得比他的同类更有趣味的兽类的形象,此后,他才开始画人和植物。
  俾臧兴的象牙雕刻首饰点缀物和金属作品
  因为有宗教上反对偶像的偏见,所以雕像是不被需要的;但是俾臧兴的嵌瓷和用象牙与金属做的浮雕首饰与羊皮纸上所做的绘画以及五金工的标本都是用极精炼的技巧做成的,而且显有相当富丽堂皇的作风。卢夫尔博物馆存有这种艺术的一种,是在银底上所做的浮雕的杰作,描写一个天使对詹姆斯的姊妹莫德林和玛丽指示救世主的空棺的情形,是属于圣得尼大教堂的作品。可以与这件杰作归在一起的是一件藏在巴黎勋章陈列所的极美的象牙作品,描绘着被基督加冠的一个俾臧兴的皇帝与皇后。但是,要想理解那种带有阴郁庄重感和缺乏表现意义,但却有些戏剧风格的俾臧兴艺术,我们就得研究11 世纪教堂中伟大的嵌瓷作品,特别是在从雅典到埃莱夫西纳中途的那达夫尼教堂的装饰。俾臧兴艺术表现出一种很高的纪念碑式的意义;但它缺乏生命,而且从查斯丁尼时代以来就再三努力于创造不变的典型和法规。这种不幸的倾向到了培利俄罗王朝的艺术复兴期尤为显著,就是在这个时期,仍然产生了在君士坦丁堡的那科拉教堂般美丽的嵌瓷工艺。关于11 世纪以后的俾臧兴艺术衰退了的那说法,事实上是错误的。甚至到君士坦丁堡陷落后,在16 世纪,属于僧正班塞利诺斯的阿托斯山修道院的绘画《阿索斯的拉腓尔》混合着它那高尚的品质和不可救药的瑕疵,显示出了对同一种传统的极新颖的进步。在16 世纪临终,这种瑕疵流行起来。为固定法则所束缚着的俾臧兴艺术变成了照着订货单配货的货品,从已醒的状态又走回到半醒的状态中去,虽然它始终不曾失势过,却已有希腊学派在那儿得胜了。
  阿拉伯与回教艺术
  在7 世纪阿拉伯人侵入叙利亚和埃及的时候,他们在那儿看到有较高传统的俾臧兴建筑流行着,到处附有混合作风的绘画和雕刻(即科普特艺术,科普特是埃及土著的基督教徒,用这名词以区别于回教徒)。他们受到了这种传统的影响,再照着自己的需要加以修正,就发展出了一种给人们很舒服印象的新艺术,如开罗和西班牙的回教堂。开罗的阿姆卢回教堂建于643 年;格拉那达的阿兰布拉宫或称“红宫”建于1300 年,是属于摩尔族的建筑中非常惊人的作品。阿拉伯艺术尊重《可兰经》的缘故,如非特别原因就禁止描写人类的形状。但是在这种严格的限制之下,必定需要一种对于植物和几何形的意匠的丰富变化。从“阿拉伯”这一含有完美的装饰系统的可爱名词产生以来,就是在我们的时代的阿拉伯人也仍然擅于此道。阿拉伯建筑的另一个新鲜形式是用石膏棱柱聚合而成的石钟乳状的穹窿,能产生一种如画的效果。这做法的本源,或许能从木质小神龛上找得出来。
  19世纪的英国学派和拉腓尔前派
  从19 世纪中叶而后,法国派涂出了欧洲大陆在艺术上的色彩;英国独自成为一个独立的区域,虽然如此,到了后来,有独创天赋的艺术家也就少起来了。在这个世纪的前半叶,最伟大的英国艺术家是用一种癫狂的敬意崇拜着光线的特纳(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1775—1851),他是一个浪漫派的克洛德? 洛兰,狂热而有些戏剧风格。我曾说过,与他同时代的康斯特布尔应该取得创造现代风景画的名誉。因为他是第一个理解那作为艺术作品之基础的自然之本真的人物。他的影响是深刻且普遍的。在这个世纪的前半叶,比在别处更为著名的联邦的地方学派之一到底在现在,在诺里奇那庄严城市中生长起来了。它产生了几个可以和别个学派最好的画家同列的风景画家,如克罗姆(Crome,1769—1821)、科特曼(John Sell Cotman,1782—1842)、文森特(Vencent,1798—1831) 和斯塔克(James Stark ,1794—1859)。在劳伦斯(Thomas Lawrence,1769—1830)的影响之下,18 世纪英国肖像画家那伟大的学派已经堕落到古典主义去了,并且英国一般的绘画也经过了一种琐碎并无足轻重的情势。在1848 年,它被创立了“拉腓尔前派同盟”的亨特(William Holman Hunt,1827—1910)、罗塞蒂(Dante GabrielRossetti,1828—1882 )和米莱(John Everett Millais,1829—1896)这三个朋友救了起来。米莱逐渐抛弃了同盟中那动人的要素,成了一个第一流的传统线条的画家;而罗塞蒂则有了伯恩? 琼斯那样杰出的学生,那时虽然在发展上是独立着的瓦茨(George Frederic Watts ,1817—1904) 也受了同样理想的感应。拉腓尔前派受到许多古典派人士的猛烈攻击,但受到美学家约翰?拉斯金(John Ruskin,1819—1900)热忱的保护。拉斯金是一个著作家,对于英国的散文非常精通,或者在这方面他所加于美学的特殊的影响比他那独断且不负责任的批评是要好些的。拉腓尔前派把拉腓尔看成一个抛弃了理想古典派的虔诚的信徒。他们把自己放在菩提彻利和曼特尼亚的模型之前。可是,他们是没有勇气的摹仿者。他们一派特殊的特色是主智主义,是对于“为艺术而艺术”那格言的一种藐视。他们企图述说与教导,去感受大众的心,并使它转向美的新观念。他们仍然没有把他们的企图穿过那在贺加斯模样之下的粗俗的奇谈。古代和凯尔特式的那中世纪的风尚向他们提供了神话,他们受了这种启示,并且企图造出别种自示的记号。他们中间有些人虽然在1848 年那样早的时候在法国派之前就有了外光派和点彩派的经验,但他们却不是印象派;他们对于那种松动且迅速的手法怀着一种恐惧;他们自己的方法是急剧而好夸示教养的笔触和无意使其调和且并排着粗野与热烈的色彩。
  ……

前言/序言


《古希腊神话与建筑的演变:从迈锡尼到罗马帝国》 一部深入剖析地中海世界古典文明宏伟图景的学术巨著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探索古希腊文明从青铜时代的黑暗时期到希腊化时代晚期,再到罗马帝国强盛时期的艺术、建筑、宗教信仰与社会结构的复杂交织与演变历程。我们着重考察的不仅是那些令人叹为观止的物质遗存,更是支撑这些成就背后的哲学思辨、社会结构变迁以及文化交流的脉络。 第一部分:文明的曙光与英雄的时代(约公元前1600年 – 公元前800年) 本部分聚焦于爱琴海文明的奠基阶段。首先,我们将详细梳理迈锡尼文明的宫殿结构、防御工事及其与《荷马史诗》中描绘的英雄世界的关联。通过对特洛伊遗址、迈锡尼城墙以及梯林斯堡垒的考古学解读,我们重建了早期王权社会的军事、行政与宗教功能。随后,重点分析“黑暗时代”并非全然的停滞,而是希腊城邦(Polis)萌芽的关键过渡期。这一时期的陶器风格变化,特别是几何纹样陶器(Geometric Pottery)的兴起,如何反映了社会组织由部落向初级城邦的缓慢转型,并探讨了这一时期文字(字母的引入)的复苏及其对后世文学和铭文艺术的深远影响。 第二部分:城邦的觉醒与古典的诞生(公元前800年 – 公元前480年) 这是希腊艺术风格确立与爆发的前奏。我们细致考察了东方化时期(Orientalizing Period)艺术的特征,包括对近东和埃及艺术元素的吸收与本土化,这在科林斯陶器和早期的花瓶绘画中表现得尤为明显。随后,我们进入到古风时期(Archaic Period),这是希腊雕塑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 对库洛斯(Kouros)和科瑞(Kore)雕像的深入分析是本部分的核心。我们将探讨这些早期立像如何从埃及纪念碑式雕塑中汲取灵感,逐渐发展出特有的“古风式微笑”(Archaic Smile),以及它们在城邦公共空间和墓葬艺术中的功能。同时,本部分将详尽描述早期神庙建筑的演变——从木结构向石材的过渡,并系统梳理多立克柱式(Doric Order)在伯罗奔尼撒和西希腊殖民地中的地域性变体及其成熟的特征,例如早期奥林匹亚的宙斯神庙。 第三部分:黄金时代的辉煌与理想主义的巅峰(公元前480年 – 公元前323年) 此部分是全书的重点,聚焦于波斯战争胜利后雅典城邦的鼎盛时期——古典盛期。 建筑的理性与和谐: 详细解析帕特农神庙的设计理念。我们不仅分析伊克蒂诺斯和卡利克拉忒斯如何运用视觉校正(如柱身的微凸、基座的曲线),以达到“完美的视觉平衡”,更探究了菲狄亚斯在神庙雕塑群(如楣板、山墙和帕特农神像)中体现的“理想化人性”哲学。我们将对比帕特农神庙与前任神庙的差异,突显古典艺术从古风的僵硬到成熟的动态与内在精神表达的飞跃。 雕塑的人性化进程: 通过对波留克列特斯(Polykleitos)《持矛者》(Doryphoros)中“对相”(Contrapposto)原则的剖析,揭示古典艺术家如何将米隆对运动瞬间的捕捉(如《掷铁饼者》)提升到对“理想人体比例”的数学化探求。我们还将讨论这一时期,尤其是在佩里克利时代,艺术如何服务于城邦的公民精神与民主理想。 古典后期的转向: 探讨公元前五世纪末期,随着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爆发,艺术主题开始出现微妙的变化。普拉克西特列斯(Praxiteles)对神祇的温柔化处理,以及斯科普斯(Scopas)作品中流露出的情感张力,标志着从严格的理性美学向更具情感深度和个体体验的过渡。 第四部分:希腊化世界的扩散与融合(公元前323年 – 公元前30年) 亚历山大大帝的征服开启了广阔的艺术新纪元。本部分关注艺术中心从雅典向亚历山大港、安条克和佩加蒙的转移。 风格的戏剧化: 希腊化艺术摒弃了古典的克制,转而追求强烈的戏剧效果、动感的构图和对痛苦、激情等极端情绪的描绘。佩加蒙祭坛的宏大叙事浮雕(特别是与巨人族的战斗)是这一趋势的极致体现,它将叙事性、空间深度和观众的沉浸感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主题的扩展与世俗化: 探讨新出现的肖像艺术(强调个体的特征而非理想化的原型)、对异域风情的描绘(如埃及场景)以及对衰老、疾病等“非理想化”主题的关注。这一时期的雕塑家更像是技艺高超的独立艺术家,而非服务于城邦宗教仪式的工匠。 第五部分:罗马的继承、改造与工程壮举(公元前1世纪 – 公元4世纪) 最后一部分考察了罗马文明如何系统性地吸收并重塑了希腊艺术遗产。 建筑的实用主义与规模: 罗马人对希腊柱式(多立克、爱奥尼、科林斯)进行了灵活的结合与创新,并结合拱券、混凝土技术,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宏伟工程,如渡槽、万神殿和大型浴场。我们将分析万神殿如何将希腊柱廊的立面与创新的穹顶结构相结合,体现了罗马工程学的巅峰。 雕塑的叙事与政治: 罗马雕塑的精髓在于其对历史事件的记录和对政治人物的颂扬。从对希腊原作的复制品研究,到奥古斯都时代的“普里马波塔”雕像(融合了希腊理想化外形与罗马写实主义政治符号),再到图拉真纪功柱上连续叙事的浮雕,都展示了艺术如何成为帝国权力的强大宣传工具。 丧葬艺术与现实主义: 探讨罗马共和国晚期盛行的严肃(Veristic)肖像传统,这种对老年特征的忠实刻画,反映了罗马社会对祖先功绩和家族传统的重视,与希腊古典时期的理想化审美形成了鲜明对比。 结论:地中海文明的艺术遗产 本书最终将总结,古典艺术并非单一、静态的风格,而是一个持续对话、吸收与创新的动态过程。从迈锡尼的堡垒到罗马的万神殿,艺术与建筑始终是理解这一地区政治信仰、哲学思想和社会变迁的不可或缺的钥匙。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把理解这些跨越千年的艺术成就背后复杂驱动力的工具。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流畅与精准。作者的叙述逻辑性极强,仿佛一位经验老道的导游,既能宏观地把握住艺术流派兴衰的大趋势,又能敏锐地捕捉到那些转折点上细微的风格变化。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复杂理论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化繁为简的能力,没有使用过多晦涩难懂的术语,即便是初涉艺术史的读者,也能轻松跟上作者的思路。比如,在探讨某种抽象表现主义流派的形成背景时,作者巧妙地将当时的社会思潮、哲学观点和艺术家个人的心路历程编织在一起,使得那些看似突兀的艺术变革变得合乎情理、水到渠成。这种叙事的深度和广度,让人感到自己正在接受一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专业训练,而不是简单地被动接收知识点,阅读体验酣畅淋漓,毫无滞涩之感。

评分

我对这本书在跨文化比较方面的处理方式印象最为深刻。它并没有局限于传统的西方艺术史叙事框架,而是相当有意识地将不同文明背景下的视觉表达进行了巧妙的对照和烘托。例如,当讨论到某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透视法突破时,作者会适时地引入同时期东方卷轴画在空间处理上的独特哲学,两者并非简单的并列,而是在互相映照中凸显了各自时代对“真实”与“理想”的理解差异。这种广阔的视野,极大地拓宽了我对“艺术”这一概念的理解边界,让我意识到,艺术史不应是孤立的,而应是全人类精神探索轨迹中相互交织的一部分。这种平衡且富有洞察力的比较视角,无疑提升了全书的学术价值和阅读的趣味性。

评分

这本书的索引和附录部分,做得非常体贴和专业,体现了编纂者的严谨态度。我经常需要查阅特定的历史时期或艺术家的生平资料,以往的工具书经常因为索引模糊不清而令人沮丧。但这本书的交叉引用系统做得极为细致,它不仅标注了主要出现页码,还清晰地指明了相关主题在其他章节中的呼应位置,建立起了一张密实的知识网络。此外,后附的专业术语表也极为详尽,对于那些首次接触到某种建筑风格或绘画技法的读者来说,提供了即时的释义,免去了频繁翻阅字典的麻烦。这种对读者学习路径的周全考虑,使得这本书不仅适合通读,更成为了我案头必备的、可以随时取用的专业参考工具书,实用性极高。

评分

说实话,我拿到这本书之前,对艺术史的学习一直抱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总觉得那是一片充满术语和年代信息的“苦海”。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将艺术创作的“人”性光辉置于了核心地位。每一位被提及的艺术家,都不再是冰冷的标签或名字,而是有血有肉、充满挣扎与激情的个体。作者花费了不少笔墨去描绘他们在特定历史时期所做的抉择、他们对传统的反叛,以及他们如何通过画笔或雕刀来对抗命运的不公。这种“人性化”的切入点,极大地拉近了读者与遥远历史的距离,让我能真切地体会到,那些流传千古的杰作背后,蕴含着怎样惊心动魄的个人奋斗史。这让阅读变得充满情感共鸣,甚至带着一丝感动。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典雅的气质,光是放在书架上就已经是件艺术品了。扉页上的那句引言,措辞考究,像是经过了无数次打磨,一下子就把人带入了一种对美的深邃思考之中。我特别喜欢它在版式上的处理,留白恰到好处,让那些精美的插图得以充分呼吸,而不是被文字拥挤地塞在一起。特别是对某些古典雕塑的局部特写,光影的层次感处理得极为细腻,即使用普通纸张印刷,那种质感也仿佛能穿透纸面直达心灵。阅读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对视觉愉悦的享受。它似乎不仅仅是在陈述历史,更像是在策展一场跨越时空的视觉盛宴,让人忍不住想要翻阅下一页,去探寻下一处被精心布置的“展厅”。这种对阅读体验的重视,在当今快节奏的出版市场中,实属难得,足见出版方对艺术传播的诚意与敬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