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文化經典譯叢 歐洲現代史:從文藝復興到現在(套裝上下冊)

曆史·文化經典譯叢 歐洲現代史:從文藝復興到現在(套裝上下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約翰·梅裏曼 著,焦陽,賴晨希,馮濟業 等 譯,黃海楓,霍小騫 校
圖書標籤:
  • 曆史
  • 歐洲史
  • 現代史
  • 文藝復興
  • 文化
  • 經典
  • 譯文
  • 套裝
  • 上下冊
  • 社會思想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人民齣版社
ISBN:9787208134324
版次:1
商品編碼:11843529
包裝:平裝
叢書名: 曆史·文化經典譯叢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177
套裝數量:2
字數:128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廣大讀者

  《歐洲現代史》是一部講述從文藝復興時期到當代歐洲曆史的學術類著作。本書吸收瞭很多研究成果,利用的材料包括瞭發生在21世紀的新鮮事件,且內容涵蓋麵廣,對現代歐洲政治、經濟、文化、科學、藝術、宗教、社會等諸多方麵的發展曆程作全景式考察,在刻畫歐洲曆史發展中重要人物的同時,也關注普通人的生活及其在曆史進程中的作用。將歐洲置於全球的背景之下也是本書的一大特點,作者對歐洲與世界其他地區之間的相互影響給予瞭充分的重視。本書每個章節既能獨立閱讀,又和上下篇章緊密銜接,豐富的錶格、插圖和地圖幫助讀者加深理解,生動幽默的敘事筆法讓流逝的曆史重新鮮活起來,帶給讀者愉快的閱讀體驗。

內容簡介

  《曆史·文化經典譯叢 歐洲現代史:從文藝復興到現在(套裝上下冊)》是西方有關歐洲史的知名著作,對文藝復興以來至今包括全球化、恐怖主義活動等的歐洲曆史進行瞭全麵的闡述與分析。
  《曆史·文化經典譯叢 歐洲現代史:從文藝復興到現在(套裝上下冊)》作者長期緻力於歐洲史的研究,並在歐洲工作學習多年,對歐洲及歐洲曆史的研究頗具成果。
  《曆史·文化經典譯叢 歐洲現代史:從文藝復興到現在(套裝上下冊)》的特點就是以簡單明瞭的方式將歐洲近現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及前因後果串聯起來。

作者簡介

  約翰·梅利曼,耶魯大學曆史學教授。他的專業是法國和現代的歐洲曆史,並且獲得密歇根大學的博士學位。他有許多著作,其中包括《城市生活的邊緣:探索1815-1851年的法國都市邊緣人》;《紅色的城市:裏摩日和19世紀的法國》;《共和國之痛:1848-1851年法國大革命左派的鎮壓》以及《巴拉聚剋:曆史時光中的法國小鎮》。他定期在耶魯大學教授《歐洲現代史》這門課程,深受講師和學生的喜愛。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1

緻謝………………………………………………………………………………… 1

第一部分 歐洲近代文明的基礎

第一章 中世紀的遺産和改變歐洲的發現……………………………………… 3

中世紀的繼續………………………………………………………………… 5

四分五裂的歐洲………………………………………………………… 5

在文化的十字路口……………………………………………………… 7

社會結構………………………………………………………………… 9

封建製度……………………………………………………………… 11

維持基本生存的經濟………………………………………………… 13

宗教和大眾文化……………………………………………………… 16

現代歐洲的麵貌初見端倪………………………………………………… 18

人口增長……………………………………………………………… 19

經濟的發展…………………………………………………………… 21

城鎮的增多…………………………………………………………… 23

自由都市……………………………………………………………… 25

主權國傢的齣現……………………………………………………… 25

國傢機關的發展……………………………………………………… 28

限製國傢權力………………………………………………………… 29

改變世界的發現…………………………………………………………… 31

火藥、戰爭與軍隊……………………………………………………… 31

印刷機和印刷文字的力量…………………………………………… 33

探險並徵服新世界:歐洲帝國的起源………………………………… 34

結束語……………………………………………………………………… 42

第二章 文藝復興……………………………………………………………… 43

意大利半島的城邦國傢…………………………………………………… 44

經濟繁榮……………………………………………………………… 45

社會結構……………………………………………………………… 48

文藝復興時期的政治生活…………………………………………… 48

佛羅倫薩:一個文藝復興城市的剖析………………………………… 52

活力四射的文化…………………………………………………………… 54

重新發現古典知識…………………………………………………… 55

從經院哲學到人文主義……………………………………………… 55

文藝復興與宗教……………………………………………………… 57

文藝復興時期的男性和女性………………………………………… 58

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 61

建築…………………………………………………………………… 61

資助者與藝術………………………………………………………… 62

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傢……………………………………………… 64

繪畫與雕塑…………………………………………………………… 65

文藝復興盛期的風格………………………………………………… 70

文藝復興的結束…………………………………………………………… 71

衰退的經濟…………………………………………………………… 71

外國入侵……………………………………………………………… 72

馬基雅維利…………………………………………………………… 75

城邦的衰落…………………………………………………………… 76

彆處的驅動…………………………………………………………… 77

第三章 兩種宗教改革………………………………………………………… 78

北方文藝復興……………………………………………………………… 79

歐洲北部藝術與人文主義…………………………………………… 80

伊拉斯謨對教會的人文主義批判…………………………………… 82

宗教改革的源頭…………………………………………………………… 83

1378—1417年的天主教會大分裂…………………………………… 84

異端和精神運動……………………………………………………… 84

公會議運動挑戰教皇權威…………………………………………… 86

教士之弊和贖罪券…………………………………………………… 87

馬丁·路德…………………………………………………………… 89

德意誌邦國宗教改革的社會背景………………………………………… 92

城市:改革的中心……………………………………………………… 92

改革的進程…………………………………………………………… 93

農民起義……………………………………………………………… 94

宗教改革的傳播…………………………………………………………… 96

基督教世界的分裂…………………………………………………… 96

查理五世和新教徒…………………………………………………… 97

《奧格斯堡和約》……………………………………………………… 100

瑞士和法蘭西的宗教改革………………………………………………… 100

茨溫利與改革………………………………………………………… 100

激進的改革者………………………………………………………… 102

加爾文和宗教改革…………………………………………………… 104

皈依加爾文派………………………………………………………… 107

英格蘭的宗教改革………………………………………………………… 108

亨利八世及其與羅馬教廷的決裂…………………………………… 108

與羅馬決裂後………………………………………………………… 110

天主教的內部改革………………………………………………………… 111

迴歸教條主義………………………………………………………… 112

依納爵·羅耀拉和耶穌會…………………………………………… 112

特倫托公會議………………………………………………………… 113

先管好自己…………………………………………………………… 114

兩種宗教改革時期的文化………………………………………………… 115

印刷文化……………………………………………………………… 115

世俗教育和閱讀……………………………………………………… 116

大眾儀式和節日……………………………………………………… 116

女性的地位…………………………………………………………… 117

巴洛剋風格…………………………………………………………… 119

兩種宗教改革的遺産……………………………………………………… 120

第四章 宗教戰爭……………………………………………………………… 122

16世紀法蘭西的宗教戰爭……………………………………………… 123

強化的君主製………………………………………………………… 123

經濟危機……………………………………………………………… 124

法蘭西的加爾文派和法蘭西的內部危機…………………………… 125

納瓦拉的亨利………………………………………………………… 129

建國立業……………………………………………………………… 136

路易十三和君主專製起源…………………………………………… 139

三十年戰爭(1618—1648)………………………………………………… 141

神聖羅馬帝國的宗派主義…………………………………………… 141

三十年戰爭的起因…………………………………………………… 142

波希米亞的衝突……………………………………………………… 144

衝突擴大……………………………………………………………… 146

丹麥階段……………………………………………………………… 146

瑞典階段……………………………………………………………… 148

三十年戰爭中的軍隊………………………………………………… 151

宗教戰爭與王朝鬥爭(1635—1648)………………………………… 153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1648)………………………………………… 154

第二部分 建國曆程

第五章 大西洋經濟的崛起:西班牙與英格蘭……………………………… 161

經濟發展…………………………………………………………………… 162

提高的農業生産力…………………………………………………… 163

貿易發展……………………………………………………………… 163

全球經濟……………………………………………………………… 164

價格革命與經濟蕭條………………………………………………… 165

西班牙的崛起……………………………………………………………… 166

中央集權和西班牙君主製…………………………………………… 167

西班牙經濟…………………………………………………………… 169

西班牙帝國的擴張…………………………………………………… 170

腓力二世時代………………………………………………………… 172

英格蘭的崛起……………………………………………………………… 174

都鐸王朝……………………………………………………………… 174

伊麗莎白一世時期宗教問題的解決與衝突………………………… 179

伊麗莎白時期的建國曆程…………………………………………… 180

人口增長及經濟擴張………………………………………………… 182

都鐸王朝時期的英格蘭社會………………………………………… 185

尋求公共秩序………………………………………………………… 187

伊麗莎白時代的劇院………………………………………………… 189

崛起的貿易帝國……………………………………………………… 190

西班牙帝國的衰落………………………………………………………… 192

荷蘭起義……………………………………………………………… 192

經濟衰退……………………………………………………………… 195

過度擴張的帝國……………………………………………………… 197

結束語……………………………………………………………………… 200

第六章 17世紀的英國與荷蘭共和國……………………………………… 201

斯圖亞特王朝時期的衝突………………………………………………… 202

詹姆斯一世與議會的衝突…………………………………………… 202

宗教分裂…………………………………………………………………… 204

查理一世與議會的衝突……………………………………………… 205

英國內戰…………………………………………………………………… 207

走嚮衝突……………………………………………………………… 208

選擇陣營……………………………………………………………… 209

奧利弗·剋倫威爾和新模範軍……………………………………… 211

議會內部的分裂……………………………………………………… 211

激進派………………………………………………………………… 213

議會的勝利…………………………………………………………… 213

清教徒的共和國與王朝復闢………………………………………… 214

光榮革命…………………………………………………………………… 218

斯圖亞特王朝的宗教大計…………………………………………… 218

“新教之風”…………………………………………………………… 220

《權利法案》…………………………………………………………… 222

荷蘭共和國的黃金時代…………………………………………………… 223

荷蘭共和國的構架…………………………………………………… 224

經濟擴張……………………………………………………………… 224

寬容與繁榮…………………………………………………………… 227

17世紀的荷蘭文化………………………………………………… 229

荷蘭共和國的衰落………………………………………………………… 231

結束語……………………………………………………………………… 233

第七章 專製主義的時代:1650—1720年…………………………………… 234

專製主義的理論…………………………………………………………… 235

專製統治的特徵…………………………………………………………… 237

君主和貴族…………………………………………………………… 237

擴大的國傢結構……………………………………………………… 239

專製主義與戰爭……………………………………………………… 239

專製主義與宗教……………………………………………………… 241

建築與藝術的碑銘主義……………………………………………… 242

法國的專製主義……………………………………………………… 243

投石黨運動:馴服“超級臣民”……………………………………… 243

路易十四統治下的重商主義………………………………………… 245

專製的路易十四……………………………………………………… 246

路易十四在凡爾賽宮………………………………………………… 248

路易十四對宗教少數派的迫害……………………………………… 250

法國專製主義的極限………………………………………………… 251

勢力均衡…………………………………………………………………… 252

國際法的起源………………………………………………………… 252

哈布斯堡王朝……………………………………………………………… 253

普魯士的崛起……………………………………………………………… 256

俄羅斯帝國和瑞典帝國…………………………………………………… 259

莫斯科公國的擴張…………………………………………………… 260

競爭對手瑞典帝國…………………………………………………… 262

彼得大帝的西化政策………………………………………………… 263

路易十四的王朝戰爭………………………………………………… 269

現代國傢…………………………………………………………………… 274

第三部分 新文化和新的政治視野

第八章 新科學哲學…………………………………………………………… 279

宇宙觀的改變……………………………………………………………… 280

古代和中世紀的科學………………………………………………… 280

哥白尼挑戰亞裏士多德的宇宙觀…………………………………… 282

人體的普遍規律……………………………………………………… 283

布拉赫和開普勒探索天空…………………………………………… 285

弗朗西斯·培根和科學方法論……………………………………… 287

對伽利略和科學的審判……………………………………………… 288

笛卡爾和牛頓:相抗衡的科學認識論…………………………………… 289

笛卡爾和演繹推理…………………………………………………… 290

牛頓的綜閤…………………………………………………………… 291

科學的文化………………………………………………………………… 293

科學方法的普及……………………………………………………… 293

科學的使用…………………………………………………………… 297

科學與宗教…………………………………………………………… 298

科學革命的影響…………………………………………………………… 301

......

前言/序言


  我們恰逢全球經濟危機時期,全世界各經濟體、國傢和社會之間的相互聯係越發明顯。被曾經的強大帝國從主流社會驅逐的移民群體中,社會與文化的騷亂仍然持續著,這顯示著曆史並未離我們遠去:雖然歐洲的龐大帝國及其野心已經消亡,但它們仍對我們産生著影響。蘇聯,這個在1989年到1992年勢力逐漸衰弱的帝國,是離我們相當近的帝國滅亡的事例,此事對歐洲、也對世界多數地區産生巨大的影響,改變瞭國際關係,並帶來嚴峻的挑戰。誠然,俄羅斯仍舊是一個強國,但是如今人們普遍認為美國還是那個超級強國,以它在經濟、政治和軍事上強大的影響力在全球構築起一個非正式的帝國。

  從文藝復興時代開始,帝國極大地改變瞭歐洲。與非洲、亞洲和美洲的貿易,導緻瞭殖民地和帝國的齣現。而歐洲內部,各個帝國間互相對峙,如16世紀和17世紀的英格蘭和西班牙,18世紀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和俄羅斯帝國,以及同一世紀的不列顛與法蘭西,它們鞏固和擴大瞭國傢權力,也演進瞭戰爭。19世紀前15年裏,拿破侖帝國徵服瞭歐洲大部分土地,甚至擴展到瞭埃及。

  諸如葡萄牙、西班牙、荷蘭、奧斯曼土耳其、英國、法國,以及蘇聯等歐洲帝國的興衰,是這本《歐洲現代史》(第三版)主要涉及的主題。與從前相比,現在若要瞭解歐洲的曆史,就更必須注意歐洲和世界上其他文化之間的相互作用。誠然,歐洲長達幾個世紀以來一直學習亞洲、非洲以及美洲文化。本書特彆注意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對東歐和巴爾乾地區的影響。同時,歐洲的霸權和文化通過商業貿易、武力徵服、傳播思想、宗教、政治理念,以及去殖民化等手段,影響到世界上其他地區的曆史。強大而有效率的國傢的建立促進瞭民族認同的發展。如大英帝國的存在,助長瞭18、19世紀大不列顛人的民族自豪感,而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許多英國人對大英帝國的土崩瓦解感到痛心和迷茫。同樣是二戰後,民族認同感卻在那些曾經是殖民地的新興獨立國傢興盛起來。本書第三版吸收瞭最新的學術成果,更詳細地描述瞭大英帝國在非洲的殖民統治是如何瓦解的,特彆是肯尼亞獨立的曆史。

  本書第三版強調歐洲人在貿易、移民以及武力徵服方麵的活力,及其對亞洲、非洲、美洲以及歐洲民族自身的影響。本書對西班牙人在拉丁美洲的殖民和英國人在美洲的殖民作瞭比較。不同於西班牙帝國,不斷發展的大英帝國的根基是貿易。西班牙人的殖民反映齣西班牙的專製王權和讓當地土著改信天主教的決心,如有必要甚至不惜訴諸武力。而大英帝國則正好相反,許多來到北美英國殖民地的定居者是為瞭追求宗教信仰自由。在建立殖民帝國這點上,英國人也不同於一個世紀前的西班牙人,英國人並不強迫當地土著改信天主教,而是直接將他們趕齣瞭英國人的殖民定居點。中央集權是西班牙殖民統治的方式,而英國人則是分權統治,最後分權達到頂峰,産生齣美國聯邦式架構。英國在印度的統治尤其讓人感興趣,兩種文化在印度相互影響是一個非常值得研究的現象,本書對此作瞭更為充分的論述。同樣有意思的還有荷蘭在東南亞的統治,以及中國和日本在應對歐洲強權時的不同反應。

  本書許多章節有所精簡,便於閱覽。此外還有其他變動。關於中産階級這部分內容移到瞭第十四章《工業革命》,這樣《自由主義挑戰歐洲復闢時期》就單獨列為第十五章。20世紀的約瑟夫·斯大林和斯大林主義則從《俄國革命和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第二十三章),調到《經濟蕭條和獨裁的歐洲》(第二十五章)。此外,本書增添瞭對兩次世界大戰期間法西斯納粹的國傢社會主義遍及歐洲這個現象的更為詳盡的探討。二戰後的章節被重新組織。去殖民化和冷戰這兩個二戰後的重大事件,被一起安排到第二十八章。本書的最後章節篇幅減少,但是增加瞭最近發生的事件。

  本書不再如同傳統的教科書那樣不停地對比西歐和東歐。《歐洲現代史》(第三版)會談到政治主權思想不僅僅齣現於近代的英格蘭和荷蘭共和國,而且齣現在同時期的波蘭立陶宛聯邦。我們會拓展關於1943年華沙猶太人區起義反抗納粹,以及僅僅一年後的華沙起義的論述。我們也會探尋一直睏擾西歐和東歐的經濟和政治問題的根源,如說明南斯拉夫分裂後,日趨緊張的民族關係如何引爆波斯尼亞的內戰。南斯拉夫解體事件與一個世紀前高貴的哈布斯堡王朝因紛爭而導緻的衰亡遙相呼應。

  本書第三版還會利用觀念的社會史領域內激動人心的研究成果,這是思想史、社會史和文化史的交叉領域。本書第一部分會闡述文藝復興時期和荷蘭的黃金時代對藝術的資助行為如何體現瞭藝術的社會基礎。對傢庭經濟、村落和鄰裏生活以及工作結構的變化的最新研究充實瞭本書對歐洲從純粹的農業社會轉型為日趨城市化和工業化的世界這方麵的探討。有關19世紀政治的興起的敘述,參考瞭大眾文化、象徵主義和語言的力量等方麵的最新研究。

  本書保留瞭敘事性的框架,力求既分析本書的核心主題———歐洲曆程,又保持曆史故事敘述的生動性。每個章節都能獨立閱讀,其內容也能和上下篇章結閤成一篇更為龐大的曆史故事。此外,本書強調經濟、社會、政治和文化方麵變遷所産生的動力,但須將此置於歐洲自身驚人的多樣性的背景之下。現代歐洲的曆史以及它對世界的影響,無論是眾所周知的,還是鮮為人知的,都具有顯著的特性。本書會讓消逝的曆史重新鮮活起來,刻畫那些在歐洲曆史發展中十分重要的男男女女:宗教改革者馬丁·路德、約翰·加爾文;鞏固瞭英格蘭王權的伊麗莎白一世;維護哈布斯堡王朝的瑪麗亞·特蕾西亞皇後;法王路易十四和沙皇彼得大帝,他們統治下的帝國是專製王權的典範;偉大的思想傢開普勒和伏爾泰;拿破侖,他既是法國大革命的繼承者,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傳統專製暴君的代錶,甚至可能是全麵戰爭的發起人。我們還會不可避免地談到怪物阿道夫·希特勒,剖析一戰後他在德國深得人心的根源,還有約瑟夫·斯大林,我們會談論他的共産主義國傢,以及大清洗運動。但在歐洲的故事中,那些普通的男男女女也起到瞭重要的作用,他們創造瞭各自的曆史。因此,本書會一並再現領袖和普

  通人在急劇的經濟、政治變革時期,以及在革命和戰爭中的生活。

  強大的中央集權國傢的發展奠定瞭現代歐洲的麵貌。中世紀的歐洲如迷宮一般,政治和司法機關重疊相交。1500年,基本上所有的歐洲人都會用傢庭、村莊、鄉鎮、鄰居和宗教團體來度量自己的世界。但在此後的300年內,王朝國傢鞏固並擴張各自的領土,同時中央的有效權力更多地擴展到瞭本國人民身上。葡萄牙、西班牙、英格蘭(以後的大英帝國)、法蘭西、尼德蘭以及俄國建立瞭跨越大洲的龐大的帝國。歐洲大國開始齣現。隨著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時代之後民族主義的覺醒,各民族開始要求建立民族國傢,推動瞭意大利和德國的統一,而渴望建立自己的民族國傢的剋羅地亞人、匈牙利人、羅馬尼亞人則遭遇瞭社會動蕩。普通人要求自由和政治主權,他們的革命既是政治變革的縮影也是政治變革的動力。19世紀自由主義的齣現和對民主政治以及大眾政治的呼籲改變瞭歐洲,變化最早發生在西歐。連當時專政統治的俄國、中歐和東歐也受到這波變化的影響,對民主政治的追求在這些國傢持續發展。

  除瞭討論王朝間的敵對和民族主義,本書也思索戰爭自身怎樣改變政治和社會。法國對北美獨立戰爭的財政和軍事支援使法國王室的金融危機惡化,從而導緻法國大革命。法國的徵兵製取代瞭貴族時代的職業軍,促進瞭18世紀大不列顛和法國民族主義的興起。1905年日俄戰爭,俄軍的失敗讓沙皇作齣政治讓步,從而為1917年俄國革命的爆發埋下伏筆。德意誌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和俄羅斯帝國分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滅亡。戰爭帶來的經濟和社會影響導緻政治的不穩定,促成瞭法西斯主義和共産主義的齣現。一戰及殖民地人民在一戰中發揮的作用帶動瞭大英帝國、法國、荷蘭殖民地人民的獨立運動,最終這些運動取得勝利,改變瞭我們現在生活的世界。

  和政治一樣,宗教在歐洲人生活中、有時也在現代世界對自由的追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中世紀時,天主教是一股統一的勢力。幾個世紀以來,宗教信仰是歐洲大眾文化的根基。帝國的傳教士們帶著他們的宗教進入非洲和亞洲,熱切地渴望獲得更多信徒。西班牙的徵服者強迫美洲土著人信仰天主教。而在現代歐洲曆史上,宗教也經常帶來分裂。16世紀的宗教改革後,國傢權力超越宗教,而那些少數的宗教異見者們要求能夠信仰自己的宗教的權利。宗教不寬容(同時還有種族和文化不寬容)是歐洲曆程中可怕的一幕,包括15世紀晚期猶太人、穆斯林被驅逐齣西班牙,17世紀路易十四禁絕新教,以及二戰時納粹進行的慘絕人寰的種族大屠殺。20世紀90年代北愛爾蘭的宗教衝突與波斯尼亞上演的暴行和血腥內戰,讓人們想起三十年戰爭時中歐遭到的蹂躪。

  經濟變革的原因和影響是貫穿歐洲現代史的另一條綫。近代的貿易擴展很大程度上歸功於投資資本籌集方式和信貸獲得方式的發展,而這一切又同時改變瞭西歐和東歐的生活,並直接促成瞭後來歐洲各個帝國的誕生。18世紀齣現於英格蘭的工業革命在19世紀時擴散到歐洲大陸。工業革命的前提是人口和農産品的增長,也顯示齣過去與現在的聯係密不可分。與新發明同樣重要的是,工業革命也利用幾百年以來存在著的技術。這場革命從根本上改變瞭歐洲人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在這一過程中,歐洲帝國的存在同樣是重要的、引人入勝的一環。

  瞭解歐洲曆史對理解當今世界依然至關重要。如今對歐洲和全世界的政治、宗教、經濟和全球化方麵的憂慮可通過考察其根源及發展緣由來加以解決。全球化讓各大洲之間的流動上升到瞭新的層麵。幾百年來,歐洲人一直在嚮世界其他地區移民,特彆是嚮北美和南美。現在,局勢已經逆轉。從其他大陸特彆是從非洲和亞洲來的百萬移民,給歐洲國傢和歐洲人帶來瞭挑戰。不但如此,東歐和巴爾乾的部分地區的貧睏,以及20世紀90年代波斯尼亞的悲劇事件,使更多人移民西歐各國。這些新移民讓歐洲的宗教和文化形勢變得更加復雜。全球化繼續改變歐洲和世界,對歐洲曆史的研究變得更加重要和激動人心。隨著歐盟在其多數成員國裏引入新的單一貨幣,以及這個組織的繼續擴展,歐洲已經進入瞭一個新的紀元,盡管它目前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應對可怕的全球經濟危機和後“9·11”時代的恐怖活動。本書第三版加強瞭對當今的歐洲和世界的理解,我們不但深思過去的痛苦失敗和駭人悲劇,也深思那些令人欣喜的勝利,這也是歐洲曆史進程的一部分。


曆史·文化經典譯叢:文藝復興與現代世界的迴響 本套譯叢聚焦於人類文明史上那些具有裏程碑意義的思潮、事件與人物,旨在通過精選的西方經典著作,勾勒齣一部波瀾壯闊的現代世界形成史。以下是對本套譯叢中其他捲目的詳細介紹,這些捲目共同構築瞭一個理解現代性起源與發展的完整知識框架,但不包含《歐洲現代史:從文藝復興到現在》。 --- 第一捲:古希臘的理性之光——民主、哲學與悲劇的源頭 本捲收錄瞭對西方思想基石産生決定性影響的古希臘文獻選編。它深入探討瞭雅典民主的運作機製、蘇格拉底、柏拉圖、亞裏士多德的哲學體係如何奠定瞭理性思維的基礎,以及古希臘悲劇(如索福剋勒斯、歐裏庇得斯的作品)如何揭示瞭人性的永恒睏境與城邦倫理的衝突。 核心內容包括: 政治哲學溯源: 對《理想國》中正義觀的深度剖析,以及亞裏士多德《政治學》中對城邦結構和公民身份的係統論述。這部分內容側重於考察早期政治思想如何試圖解決城邦內部的和諧與秩序問題。 形而上學與認識論的開端: 梳理瞭從泰勒斯到畢達哥拉斯再到柏拉圖“理念論”的演變路徑,重點分析瞭理性如何被視為通往真理的唯一途徑,這對後世的科學精神産生瞭深遠影響。 文學與倫理的交匯: 通過對《俄狄浦斯王》等經典劇作的文本解讀,探討瞭命運(Moira)、自由意誌與城邦律法之間的張力,展現瞭早期西方文化中對個體責任的深刻反思。 本書不僅是瞭解西方哲學的入門,更是理解現代法律、政治結構以及人道主義思想起源的關鍵鑰匙。它提供瞭一個視角,審視當理性之光初現時,人類社會所展現齣的宏大與局限。 --- 第二捲:中世紀的信仰與秩序——神權、經院哲學與世俗王權的角力 本捲著眼於公元五世紀西羅馬帝國衰亡至十四世紀文藝復興前夜的漫長曆史時期。它不再將中世紀簡單視為“黑暗時代”,而是細緻描繪瞭基督教信仰如何在廢墟之上重建歐洲精神秩序、塑造其社會結構的過程。 核心內容包括: 教會的興衰與世俗化趨勢: 探討瞭教皇權力的巔峰(如格裏高利七世改革),以及世俗君主(如查理曼大帝)如何試圖利用教會力量鞏固自身統治,展現瞭“劍與杖”的復雜互動。 經院哲學的邏輯建構: 聚焦於托馬斯·阿奎那的《神學大全》,分析其如何運用亞裏士多德的邏輯工具,係統化地整閤希臘理性與基督教教義,構建瞭一個宏大而嚴密的宇宙觀和神學體係。 修道院文化與知識的保存: 闡述瞭修道院在保存古典文獻、發展農業技術和塑造早期大學雛形方麵的核心作用。同時,也批判性地考察瞭封建製度在這一時期的固化及其對社會流動性的限製。 本捲旨在揭示,中世紀並非停滯不前,而是在統一的信仰框架下,孕育瞭高等教育機構、復雜的法律傳統以及為現代科學革命準備瞭必要的邏輯工具。 --- 第三捲:啓濛的時代——理性、自然法與人類解放的宣言 本捲是探究現代政治與社會思想誕生的核心文本集。它集中展示瞭十八世紀哲學傢們如何將理性置於至高無上的地位,挑戰傳統權威,倡導普世的人權、自由與科學進步。 核心內容包括: 政治契約論的辯論: 匯集瞭霍布斯(對絕對主權的論證)、洛剋(對生命、自由和財産的自然權利的界定)以及盧梭(對“公意”與人民主權的激進闡釋)的經典論述。這三者構成瞭現代憲政思想的理論基石。 科學方法的成熟與影響: 選取瞭培根關於歸納法的早期思想以及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分析瞭科學方法論如何從自然科學領域滲透到社會政治領域,要求一切信念都必須接受理性的審視。 百科全書精神與社會批判: 考察瞭狄德羅和伏爾泰等人如何通過知識的普及和對迷信及專製的辛辣諷刺,推動社會輿論的覺醒。本捲重點分析瞭啓濛思想傢如何將“進步”視為人類曆史的必然目標。 本書清晰地展示瞭啓濛思想如何為隨後的政治革命提供瞭理論武器,並塑造瞭現代人對個人自主權和進步的執著追求。 --- 第四捲:工業的巨變與意識形態的誕生——資本、階級與新秩序的構建 本捲聚焦於十九世紀,一個由蒸汽機驅動、社會結構劇烈重組的時代。它探討瞭工業革命帶來的物質財富的爆炸性增長,以及隨之而來的社會矛盾、新的階級劃分和一係列試圖解釋或改造世界的宏大意識形態的産生。 核心內容包括: 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奠基: 深度研讀瞭亞當·斯密關於“看不見的手”和勞動價值理論的論述,以及大衛·李嘉圖對比較優勢的闡釋。這部分內容分析瞭自由市場經濟邏輯的初步形成。 馬剋思主義的批判與曆史唯物論: 詳細呈現瞭卡爾·馬剋思和弗裏德裏希·恩格斯對資本主義生産方式的結構性批判,特彆是關於異化勞動、剩餘價值的理論,以及階級鬥爭如何成為曆史發展的根本動力。 民族主義與社會達爾文主義的興起: 分析瞭十九世紀中後期,隨著國傢概念的強化,民族主義如何成為重塑歐洲身份認同的力量,以及赫伯特·斯賓塞等學者如何誤用生物進化論來論證社會不平等和帝國擴張的“自然性”。 本捲為讀者提供瞭理解現代經濟體係、勞資衝突以及二十世紀全球政治衝突的思想源頭。它揭示瞭進步的代價,以及人類對社會公正的新探索。 --- 第五捲:二十世紀的碎片與重構——危機、戰爭與後現代的開端 本捲涵蓋瞭從兩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到冷戰格局確立的關鍵曆史節點。它不再敘述統一的進步史觀,而是深入探討瞭宏大敘事(如自由主義、社會主義)的破産,以及文化、心理學、科學領域齣現的深刻危機感。 核心內容包括: 現代性的危機與心理學革命: 重點呈現瞭弗洛伊德關於潛意識的開創性理論,分析瞭它如何衝擊瞭啓濛理性主義對“完整自我”的信念,以及它對藝術和文學的巨大影響。 兩次世界大戰的深層原因: 不僅考察瞭外交事件,更分析瞭帝國主義競爭、軍備競賽以及極端民族主義情緒的醞釀過程,以及戰爭如何徹底顛覆瞭歐洲大陸的權力結構。 科學哲學的轉嚮與不確定性: 介紹瞭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基本概念對經典物理學的顛覆,並探討瞭卡爾·波普爾等思想傢對科學真理界定方式的改變,這暗示瞭對確定性知識的普遍懷疑。 極權主義的興起與反思: 分析瞭法西斯主義和斯大林主義的意識形態基礎及其政治實踐,考察瞭諸如漢娜·阿倫特等思想傢對“極權主義的起源”的早期追問。 本捲是理解我們當下所處世界——一個充滿不確定性、身份多元化和對宏大敘事保持警惕的時代——不可或缺的指南。它展示瞭在巨大的曆史衝擊下,人類精神如何掙紮、反思與重塑。 --- 總結: 《曆史·文化經典譯叢》 通過對古希臘的理性奠基、中世紀的信仰構建、啓濛運動的自由宣言、工業時代的經濟革命以及二十世紀的危機與反思這五個階段的經典文本梳理,構建瞭一個多維度的曆史分析框架。它旨在引導讀者超越單一綫性的曆史敘述,深入理解支撐現代世界的復雜思想遺産及其內在的張力與矛盾。每一捲的選篇都力求精準地捕捉到該時代最核心的知識突破口和最尖銳的社會矛盾。

用戶評價

評分

我最近看瞭一本關於中世紀煉金術與早期化學萌芽的科普讀物,這本書的視角非常獨特,它避開瞭傳統科學史中對“僞科學”的簡單批判,而是站在曆史的十字路口去審視那些充滿神秘主義色彩的實驗。作者沒有去追究那些煉金術士是否真的找到瞭點金石,而是著重探討瞭他們在失敗的追求中無意間積纍下的實際操作經驗和化學知識。書中對各種復雜的蒸餾、提純設備圖示的描繪極其精確,甚至配有現代化學傢的注釋,解釋瞭這些古老的操作在現代化學中的對應原理。我尤其欣賞作者的敘事節奏,他將那些中世紀的作坊描繪得如同充滿魔力的地下實驗室,那些穿著長袍、終日與坩堝為伴的“術士”,其實是人類對物質世界最初、最執著的探索者。這本書成功地將厚重的曆史感與嚴謹的科學精神結閤在一起,讓晦澀的早期化學史變得引人入勝,讀起來像是在破解一個跨越韆年的謎團。

評分

最近翻閱瞭一本關於全球化背景下城市景觀變遷的建築理論閤集。這本書匯集瞭不同地域的學者對“後現代都市”的批判性思考。我最感興趣的是其中關於“場所精神”被商業符號取代的論述。一位來自南美的學者,用非常感性的筆觸描述瞭傳統市集被標準化的購物中心吞噬的過程,他不僅僅是批評資本的無孔不入,更是對那種人與人之間建立起來的非量化連接消亡的哀嘆。書中使用瞭大量的對比攝影作品作為插圖,那些新舊建築並置的畫麵,視覺衝擊力極強,比純粹的文字描述更能說明問題。不同作者間的觀點碰撞也很有意思,有人強調技術對空間重構的決定性作用,有人則堅持文化和記憶纔是抵抗同質化的最後防綫。這本書的特點是結構鬆散卻主題明確,像是一場思想的“自由市場”,各種激進或保守的觀點都在裏麵自由流通,激發瞭我對我們自己居住環境的重新審視。

評分

有一本關於二十世紀後半葉日本“戰後文學”中“私小說”傳統的演變的書,對我産生瞭很大的衝擊。這本書的論述極其尖銳和內省,它毫不留情地揭示瞭文學創作者在麵對集體創傷和個人身份迷失時的掙紮。作者采用瞭碎片化的敘事結構來組織對幾位核心作傢的分析,每一個章節都像是一次深入探究作傢內心黑暗角落的手術。書中對太宰治和三島由紀夫作品中“自我消解”的傾嚮進行瞭非常深入的比較分析,指齣這種對個體痛苦的極端聚焦,實際上是對宏大敘事的逃避與反抗。語言風格非常冷峻、剋製,但字裏行間透露齣的那種對人性的深刻洞察力,讓人感到一種近乎窒息的真實感。我不得不放慢速度來消化那些復雜的心理分析和哲學引申,這本書不是用來消遣的,它要求讀者拿齣百分之百的專注力去麵對人性中最脆弱、最真實的那一麵。

評分

另一本書,一本關於宋代文學流變的研究專著,簡直是文學愛好者的福音。我本以為這會是一部枯燥的學術報告,沒想到作者的文筆竟然如此細膩婉約,完全繼承瞭宋詞的韻味。他聚焦於蘇軾、辛棄疾等大詞人,但並不局限於他們的生平,而是深入挖掘瞭時代背景對他們創作風格的塑造作用。特彆是關於“豪放派”和“婉約派”的界限,作者提齣瞭一個非常新穎的觀點——認為這並非簡單的風格對立,而是在不同曆史壓力下文人精神狀態的自然投射。書中引用瞭大量的詩詞原文進行細緻的詞句分析,那種對遣詞造句的考究到瞭近乎癡迷的程度,比如對一個“過”字在不同語境下的微妙情感差異的闡釋,讓我對文字的力量有瞭全新的敬畏。此外,作者還引入瞭當時的一些民間麯詞作為參照,使得整個宋詞的圖景變得更加豐滿和接地氣。這本書的後記部分寫得尤其感人,作者坦言自己對那個時代的士大夫精神的復雜性的迷戀,讀完後,我仿佛能聞到墨香中夾雜著江南煙雨的味道。

評分

我最近沉迷於另一本關於古希臘哲學的著作,那本書的敘述方式真是讓人拍案叫絕。作者似乎對柏拉圖和亞裏士多德的思想有著極其深刻的理解,他不僅僅是羅列那些晦澀難懂的理論,而是用極其生動的語言,將那些古老的辯論場麵重現齣來。尤其是關於“理念世界”的探討,作者沒有采用傳統的教科書式的講解,而是通過一係列富有想象力的對話場景,讓讀者仿佛身臨其境地參與到蘇格拉底的詰問之中。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城邦政治的分析,作者細緻地剖析瞭雅典民主的優點與緻命缺陷,文字時而如清泉般流暢,時而又似重錘般有力,敲擊著我們對“完美社會”的幻想。讀完之後,我對西方文明的源頭有瞭更為立體的認識,那種對理性與邏輯的極緻追求,至今仍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這本書的裝幀設計也非常考究,內頁的字體選擇和版式布局都充滿瞭古典美感,讓人在閱讀時感受到一種寜靜而莊重的氛圍,絕對是一本值得反復研讀的佳作,不愧是學界前輩的嘔心瀝血之作。

評分

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

前身可以追溯到20世紀30年代。1925年故宮博物院建立後,相關學者對留存在宮中的大量文物進行清點、整理,並在稍後編輯齣版瞭不少專業刊物,主要包括偏嚮介紹器皿、書畫等藝術作品的《故宮周(旬)刊》、《故宮》、《故宮書畫集》,以及專於文獻檔案的《掌故叢編》(後改名為《文獻叢編》)、《史料旬刊》等兩大類。這兩類齣品都試圖從不同角度嚮讀者群推介故宮內的豐富藏品,而1932年首版的《故宮日曆》就是其中之一。日曆的正麵印有年、月、日,同時又有英文加以對應。另外,還有節氣、朔望、韻目等因素也齣現在同一頁上。節氣、朔望容易理解,韻目對於當下的人們來說則有些陌生。韻目本來是指用於詩詞創作時使用到的各個韻排列而成的目錄,19世紀中後期“韻目代日”齣現以後被用於記錄日期。簡單來說,就是1個韻目代錶1個月中的1天,一共有31個字,代錶31天,如“文”代錶12日,抗戰中發生在1938年11月12日夜裏的一場大火即被稱為“文夕大火”,“卅”代錶31日,“五卅運動”即得名於此。日曆的反麵印有故宮博物院所收藏的書、畫、古籍、青銅器、瓷器、玉器等等,365張圖畫的排列與日曆正麵的節令相結閤,閱覽的人可以“見圖如見節令、星期、日期”。除此以外,圖畫的顔色也是區彆不同時節的一種方式,色彩賦予讀者的區彆感更為清晰。1935年一則經銷商的廣告上,文案做得十分奪目:“震鑠世界惟故宮日曆足以當之,獨霸天下惟故宮博物院有此資料”、“案頭壁上,皆可適用,自備送禮,均極相宜”。當時《故宮日曆》還有配“厚黑玻璃座盤”的“套餐”,定價2元7角。當時這本日曆僅署“故宮博物院編”,沒有具體編輯的姓名。關於舊版《故宮日曆》的編者馮華,隻有在故宮齣版社資深編輯硃傳榮的迴憶文字中有隻言片語的描述。在那個動蕩的年代,故宮珍寶南遷在即,小小的《故宮日曆》卻年復一年為普通民眾打開瞭古代藝術寶藏的一扇窗,也成為許多人醉心傳統文化、走上求藝之路的開端。在一些老畫傢早年學畫經曆的迴憶文字中可以發現,在當年信息相對閉塞、資源匱乏的環境下,可能就是一本《故宮日曆》,為其啓濛,作其良伴。2010年,被遺忘經久的《故宮日曆》“復活”瞭,以1937年版《故宮日曆》為藍本的“復刻版”問世。原汁原味的“復刻版”,黑白印刷,不僅僅是呼應漸起的懷舊風,也是緻敬於走過85個年頭的故宮博物院、緻敬於老去的前輩故宮人。此後,《故宮日曆》開始嘗試推陳齣新。故宮齣版社在2011年版《故宮日曆》的編纂中,生肖開始成為確定主題或隱或顯的因由。在12個月首的篇章頁裏,放置一件直接描繪兔子的畫作來呼應辛卯生肖。2012年,壬辰年的生肖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整座紫禁城,簡直無處不龍。於是,龍年的《故宮日曆》,“紫禁龍時空”成為主題,以龍為錶現對象的陶瓷、青銅、書畫、琺琅……12個類彆,按照月份一一呈現農曆癸巳年,《故宮日曆》主題是“山水有清音”。因為明代李長卿《鬆霞館贅言》雲:“巳者,四月之卦,於時草茂,而蛇得其所”。草木山川,在故宮藏品中的錶現數不勝數。因此,以“山水有清音”為主題、取材山水畫作、輔以文玩器用等陳設的方案浮齣水麵。“山水有清音”,就是要展現古人寄情山水的詩意生活,更是要喚醒城市喧囂中的你我。山水有清音,山水覓知音。12個月分為3個單元:筆墨尋源、詩意棲居、仙境凡間;其下又以月為單位,既有對山水題材的追根溯源,也有雲山墨戲、界畫樓颱之類的專題展現;而每個星期,也盡量各有側重,並且在多數的周日,以與主題相關的文玩器用等藏品作為新一周開始的標誌,盡可能從新的視角引發讀者的興趣――對傳承有序的山水藝術、對綿延不絕的山水文化。藏品選取,確立瞭這樣的原則:圖像常見的名作,重點展示齣細節,《韆裏江山圖》甚至占盡整個10月;不甚知名但各有特色的藏品也不輕視,明代醫生王履的寫生佳作《華山圖》冊、清代篆刻高手黃易的紀遊“影集”《嵩洛訪碑圖》冊,都是個中翹楚。所選的藏品也不隻山水,如《洛神賦圖》中的邊邊角角、《夜宴圖》裏的圍屏圖障、遠古的水波紋彩陶……不拘一格,盡收其中。如果細細翻讀今年的《故宮日曆》,還會發現許多有趣的細節:除標明公立和農曆日期、二十四節氣,還特意標齣充滿詩意的七十二候。這是古人根據寒暑變化與物候現象對時節的一種獨特劃分:五日為一候,一年共七十二候,何時“東風解凍”,何時“草木萌動”,古人早已注解其中。就讀北大期間選擇小說組的研究,周作人是他的老師。兩人關係密切,通信頻繁。閱讀1932年的《俞平伯年譜》,可以找到許多關於兩人書信溝通的記載,一整個月份裏他們的通訊次可達到七次之多... ...在12月中旬寄齣信件之時,俞平伯將一份《故宮日曆》一同寄給瞭周作人,作為禮物錶達學生對老師的一番心意。梁實鞦在寫給張佛年的信中,也提及獲贈《故宮日曆》一事:“頃接故宮日曆一冊,既有陰陽日曆可察,復逐日有古物照片欣賞(二月二十與五月廿四重復),實日曆中最佳之作,拜領謝謝矣。”梁實鞦可以挑齣二月二十與五月廿四圖。

評分

這套書看瞭很久瞭,現在終於果斷齣手購進瞭;從文藝復興前期開始講起,一直到近現代歐洲;要想真正瞭解曆史、理解曆史,一定要看看歐洲史,西方文明其源頭就是歐洲,瞭解瞭歐洲,也就理解瞭西方文明;

評分

紙張不錯,正在讀

評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

書不錯。快遞員的服務態度也很好。

評分

好書

評分

買書容易看書難,又是買來積灰瞭

評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