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史話》的大傢風範,首先體現在作者強烈的曆史責任意識,還錶現在一些經得住時間檢驗的觀點。它是一部通俗曆史讀物,然而通俗中卻包含著淵博的知識,是小中見大、通俗中見高雅的典範。
本書幫助人們廓清《三國演義》對曆史的誤讀,告訴大傢一個真實的三國。作者分析文學和曆史的問題,認為文學需要刺激和感情滿足,撲風捉影勢在必然,而曆史卻要真憑實據,謹慎從事,來不得半點馬虎。全書史料紮實而精確,曆史的來龍去脈、前因後果敘述清楚,見解獨到而精闢。
呂思勉(1884-1957),著名曆史學傢。生於江蘇武進,幼年係統閱讀經學、史學、小學、文學等各種文史典籍。二十三歲後專治史學。1905年起開始從事文史教育和研究工作,先後在蘇州東吳大學、常州府中學堂、南通國文專修科、上海私立甲種商業學校等校任教。1914年至1919年,先後在上海中華書局,上海商務印書館任編輯,後又於江蘇省立第二師範學校(即現上海市上海中學)、上海滬江大學、上海光華大學(1949年以後院係調整並入華東師範大學)任教。
楔子
宦官
外戚
黃巾
曆史和文學
後漢的地理
董卓的擾亂
曹操是怎樣強起來的
曹孟德移駕幸許都
袁紹和曹操的戰爭
赤壁之戰的真相
劉備取益州和孫權取荊州
替魏武帝辯誣
從曹操到司馬懿
替魏延辯誣
薑維和鍾會
附錄
孫吳為什麼要建都南京
司馬懿如何人
司馬氏之興亡
晉代豪門鬥富
袁曹成敗
論魏武帝
曹嵩之死
諸葛亮南徵考
諸葛亮隨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彆治生
孫策欲襲許
三國之校事
中國建築藝術不朽
王軍
林洙先生編輯的梁思成文集《中國建築藝術》就要與讀者見麵瞭,先生囑我寫一篇短文作為導讀,我自知纔疏學淺,深恐不能勝任,先生再三鼓勵,今始能落筆,企能充引玉之磚。
讀梁思成先生的文章,總是常讀常新。這一次,也不例外。
《中國建築藝術》收錄或摘錄瞭1943年至1961年梁思成先生關於中國建築藝術的代錶性文章,此一時期,正值梁思成學術生涯之第二季。
此前,自1928年留美歸來創辦東北大學建築係,試做瀋陽故宮、北陵和東陵的調查工作,至1940年完成川康兩省古建築調查,梁思成的學術研究,以實地調查為主綫,此為其學術生涯之第一季。
此後,梁思成在從“外業”轉入“內業”,對調查成果進行總結,於1943年完成《中國建築史》,約1944年完成《圖像中國建築史》英文稿這兩部書稿的完成時間,見1968年10月29日梁思成“文革”交代材料,林洙提供。——王軍注,投身抗戰勝利後的重建工作,創辦清華大學建築係,參加新中國首都建設,緻力於學以緻用、古為今用,傾情於建築遺産的保護、建築文脈的傳承創新。
他曾是投身五四運動的熱血青年,那場運動掀起的新文化思潮以整理國故、再造文明為使命。梁思成學術生涯之第一季,正是腳踏實地整理國故;學術生涯之第二季,正是亦步亦趨再造文明。他是新文化運動的弄潮兒。
他人生中的這兩季,與劇變之時代撞擊,如電光火石,精彩各異,卻浸透著同樣的憂患。收錄本書的《為什麼研究中國建築》就撰寫於他這兩季人生的交叉點,開篇即言“研究中國建築可以說是逆時代的工作”,飽蘸著的就是穿透他人生的憂患。
梁思成寫道:“近年來中國生活在劇烈的變化中趨嚮西化,社會對於中國固有的建築及其附藝多加以普遍的摧殘。雖然對於新輸入之西方工藝的鑒彆還沒有標準,對於本國的舊工藝,已懷鄙棄厭惡心理。”“純中國式之秀美或壯偉的舊市容,或破壞無遺,或僅餘大略,市民毫無覺可惜。”“這與在戰爭炮火下被毀者同樣令人傷心,國人多熟視無睹。蓋這種破壞,三十餘年來已成為習慣也。”
他要逆的,就是這樣一個“普遍的摧殘”的時代。這也為他人生的起伏,寫下瞭注腳。
1901年梁思成生於日本東京,也正是在這一年,日本學者伊東忠太等人在八國聯軍侵占北京之時,對紫禁城進行瞭調查測繪。此後,日本與歐洲的學者,包括關野貞、常盤大定、鮑希曼、喜龍仁等,對內憂外患的中國所留存之建築遺産進行瞭大規模調查。這一場學術競賽,如同沒有硝煙的戰爭。
在那個特殊年代,即便是純正的學術,也會為武力的殖民提供藉口:你這個國傢對自己的曆史全然不知,淪為“非曆史”之“墮落”一族,我這個“進化”的民族,不但要來為你寫史,還可以殖你的民。
在這個意義上,作為中國學者,梁思成的學術研究帶有鮮明的反侵略色彩。他要逆的,也是那樣一個殖民主義橫行的時代。他的心緒,讀者在書中能夠看到。
中國學者對中國古代建築的係統研究,是1930年中國營造學社正式成立之後開始的。梁思成同年加入學社,次年任法式部主任,在學術上不斷突破。
他發現瞭隋代趙州橋、唐代佛光寺等一大批珍貴的建築遺産,釋讀瞭宋代《營造法式》、清代《工程做法》這兩部僅存的中國古代建築官書,破解瞭材栔分°模數製、鬥口模數製,獨具慧眼地指齣其“在中國建築研究中實最重要者”,理解瞭中國建築之“文法”。
他擁有開闊的視野,構建瞭中國建築史研究框架。在收入本書的《中國建築史》緒論之《中國建築之特徵》中,他指齣:“建築顯著特徵之所以形成,有兩因素:有屬於實物結構技術上之取法及發展者;有緣於環境思想之趨嚮者。對此種種特徵,治建築史者必先事把握,加以理解,始不緻淆亂一係建築自身優劣之準繩,不惑於他時他族建築與我之異同。治中國建築史者對此著意,對中國建築始能有正確之觀點,不作偏激之毀譽。”
他提齣的“結構技術+環境思想”研究體係,為中國建築史研究提供瞭支撐,是這一領域最可寶貴的思想遺産。今天,我們已能看到,模數化設計貫通中國古代建築之結構技術與環境思想,新石器時代以來諸多經典案例皆可為證,這是中國古代建築與空間設計之精華所在。這也說明,“結構技術+環境思想”具有重大指導意義。
而梁思成當年的研究,以結構技術為重點。他明言,這是因為古代文獻“鮮涉殿堂之結構”,“記宮苑、寺觀亦皆詳其平麵布署製度,而略其立麵形狀及結構”。他撰寫《中國建築史》,就是想填補這一空白,“以明此結構係統之源流而已”。他的工作是開天闢地的。
可他並不滿足於此,在《中國建築史》之緒論中,他敏銳地指齣:“政治、宗法、風俗、禮儀、佛道、風水等中國思想精神之寄托於建築平麵之分布上者,固尤深於其他單位構成之因素也。”今天,這一層麵的研究已成顯學,可在當年復雜的社會環境下,他的探索未能繼續。
在學術生涯之第二季,梁思成一次次經曆人生中刻骨銘心的事件——
1950年,他與陳占祥提齣完整保存北京古城、另闢中央行政區、平衡發展城市的方案,並投身筆戰,為北京城牆的存留請命,不幸皆敗下陣來。
1951年,“京津高等學校教師學習改造運動”展開,梁思成被列為改造對象,被要求肅清歐美資産階級思想意識的殘餘,被迫寫下檢討,刊於《人民日報》。
1955年,他為自己對中國建築藝術的堅守付齣代價。“對以梁思成為首的復古主義建築理論的批判”在這一年展開,他的人生與學術伴侶林徽因撒手人寰。
收入本書的《中國建築發展的曆史階段》由梁思成、林徽因、莫宗江閤作完成,發錶於1954年12月,成為林徽因的絕筆。
那場批判之後,梁思成說:“總有一天我要組織一個廢話協會,我任會長,我的廢話是最多的。”“自從建築思想批判以後,除瞭作為‘任務’接受下來,並按交代下來的‘精神’交捲外,我沒有寫過任何有關建築問題的文章。我以為這樣總可以不至於再犯錯誤瞭。”
在他所言之“廢話”和奉命完成的“任務”中,我們總能透過時代的烙印,捕捉到他的思想脈動和赤子之心。他在嚮我們傳遞這樣的信念——
中國建築藝術不朽!
2015年10月31日
我一直覺得,要真正理解三國這段波瀾壯闊的曆史,光看那些厚重的正史是遠遠不夠的,需要一些能夠將復雜脈絡梳理清晰、同時又不失文學趣味的“引路人”。這本《三國史話》恰恰扮演瞭這麼一個絕佳的角色。它的敘事手法極其高明,沒有陷入那種純粹的編年史流水賬,而是巧妙地抓住瞭關鍵的曆史節點和人物命運的轉摺點進行深入剖析。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把握讀者的注意力,總能在看似平淡的敘述中,突然拋齣一個極具洞察力的觀點,讓人不得不停下來深思。例如,他對赤壁之戰前夕曹操集團內部矛盾的刻畫,遠比我以往讀到的任何版本都要細膩和立體。它不是簡單地歌頌勝利,而是展現瞭戰略決策背後的政治博弈和個人心性。對於一個對曆史有一定瞭解,但渴望從更深層次理解人物動機的讀者來說,這種層次感是非常寶貴的。它不是膚淺的稗官野史,也不是高冷晦澀的學術專著,而是恰到好處地找到瞭曆史敘事的美學平衡點。
評分作為一個習慣瞭碎片化信息輸入的現代人,我必須承認,閱讀一本需要全神貫注的書籍,已經成為一種挑戰。《大傢小書》這套書的定位,似乎就是為瞭對抗這種浮躁。這本《三國史話》的語言風格就非常具有“沉靜”的力量。它沒有采用過於華麗的辭藻來堆砌場麵,而是用一種老練、凝練的筆法,將復雜的事情講得清晰明白,邏輯嚴密。這種行文風格,要求讀者也必須放慢速度,細細品味其中的味道。它就像一位技藝精湛的匠人,用最上乘的材料,雕刻齣最精細的作品,每一個細節都禁得起推敲。在閱讀過程中,我發現自己不自覺地減少瞭查閱外部資料的次數,因為作者對背景的交代已經做到瞭相當紮實和流暢的地步。這套書真正做到瞭“大傢”的學識,“小書”的易懂,讓深奧的曆史知識以一種優雅的方式被吸收,這纔是好的普及讀物所應具備的最高標準。
評分從一個純粹的文學愛好者角度來看,這本書在構建曆史場景和人物對話方麵,也展現瞭高超的敘事技巧。雖然它是一本史話,但其文學性絲毫不遜色於優秀的文學作品。作者在重述那些耳熟能詳的經典段落時,總能加入一些獨到的、令人耳目一新的文學性解讀,讓老故事煥發齣新的光彩。比如,他對“空城計”的分析,不僅僅停留在計謀本身,更深入挖掘瞭諸葛亮在那個特定時刻的心態和政治考量,這種由曆史事件上升到哲學思辨的筆觸,非常吸引人。閱讀體驗是多維度的,這不僅是一次曆史知識的獲取,更是一場文字與思想的交鋒。它成功地將曆史的厚重感、人物的戲劇性以及敘事的文學美感熔於一爐,讓閱讀過程本身成為一種享受,而不是負擔。我非常推薦給那些既重曆史準確性,又追求閱讀愉悅感的讀者。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驚喜的,在於它對“人”的關注,而非僅僅是事件的羅列。三國時期群星璀璨,但真正打動人心的,永遠是那些有血有肉的個體。這本書在描繪那些叱吒風雲的英雄人物時,沒有將他們神化或臉譜化。比如對劉備的“仁德”的探討,作者沒有一味地贊美,而是結閤當時的政治環境,分析瞭這種特質在亂世中既是凝聚人心的法寶,也是有時會顯得優柔寡斷的弱點。這種辯證的視角,讓曆史人物變得更加真實可信。我甚至能感受到作者在斟酌每一個用詞時,那種試圖還原曆史本來麵貌的誠懇。當我讀到某個關鍵人物麵對抉擇時的內心掙紮時,仿佛能穿透曆史的迷霧,與那個時代的人産生共鳴。這種細膩的心理描寫,讓原本冰冷的曆史變得有溫度、有情感,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沉浸感,讓我對那個時代的悲歡離閤有瞭更深切的體會。
評分這本《大傢小書》係列中的《三國史話》(精裝本)實在是讓人眼前一亮。首先,從裝幀設計上來看,精裝版的質感就非同一般,拿在手裏沉甸甸的,紙張的觸感也相當不錯,那種略帶紋理的封麵和燙金的標題字樣,散發著一種古典而厚重的氣息。我個人非常看重書籍的物理呈現,因為它直接影響瞭閱讀的心情。每次翻開它,都感覺像是在進行一場莊重的曆史對話。書中的排版布局也做得非常考究,字號大小適中,行距舒適,即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很多曆史普及讀物為瞭追求所謂的“輕量化”而犧牲瞭閱讀體驗,但這本顯然沒有走這條路。它在保持可讀性的同時,也成功地營造齣一種值得珍藏的精品感。我把它放在書架上,單是看著這個封麵,就覺得心裏踏實,仿佛裏麵承載的不僅僅是文字,更是一種對經典曆史的敬意。對於喜歡收藏實體書,尤其鍾愛精裝品質的讀者來說,這個版本絕對是物有所值的投資,能讓三國故事的閱讀體驗提升好幾個檔次。
評分大傢小書精裝本是一套成功的叢書,可惜錢锺書先生的版權在三聯,這套叢書中見不到錢先生的作品瞭。
評分此後,梁思成在從“外業”轉入“內業”,對調查成果進行總結,於1943年完成《中國建築史》,約1944年完成《圖像中國建築史》英文稿這兩部書稿的完成時間,見1968年10月29日梁思成“文革”交代材料,林洙提供。——王軍注,投身抗戰勝利後的重建工作,創辦清華大學建築係,參加新中國首都建設,緻力於學以緻用、古為今用,傾情於建築遺産的保護、建築文脈的傳承創新。
評分非常好的一套書,值得收藏!
評分大傢小書終於齣瞭小精裝,可以洗版瞭
評分小32的書,比較小巧,口袋書。大傢小書,你值得擁有。
評分精裝版的大傢小書,不錯。
評分內容毋需擔心,裝幀也很典雅。
評分大傢小書係列經典圖書,可惜十一月初大力度打摺時沒有入手
評分優惠活動購買,內容也不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