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圖上的德國史·第二版/地圖說史係列一 [Mapping the History of Germany]

地圖上的德國史·第二版/地圖說史係列一 [Mapping the History of Germany]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孟鍾捷,霍仁龍 著,華東師範大學曆史係 編
圖書標籤:
  • 德國史
  • 地圖史學
  • 歐洲史
  • 曆史地理
  • 地圖集
  • 德國
  • 曆史
  • 第二版
  • MappingHistory
  • 說史係列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東方齣版中心
ISBN:9787547309377
版次:2
商品編碼:11909012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地圖說史係列之一
外文名稱:Mapping the History of Germany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4-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26
字數:20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曆史地理愛好者,學生,老師
  上海東方齣版中心聯手華東師範大學曆史係再版我社經典著作《地圖說史》四捲!!!
  我們在聽取各方意見基礎上進行瞭修訂,第二版得到史學界諸多 學者的推*,也得到中學教育界眾多特級教師的推*!!!
  所以版本*威,作者*威,內容*威!!!
  ——“看懂地圖 直觀曆史”
  ——學會看懂地圖,學會繪製地圖,纔能更直觀、更簡明地讀懂曆史!
  01 地圖上的德國史
  02 地圖上的法國史
  03 地圖上的美國史
  04 地圖上的古希臘史
  地圖具有直觀簡明錶現時間和空間的特點,能彌補文字之不足,增強學術作品的洞察力和影響力,在國外曆史學界一嚮得到廣泛應用。而在國外學術齣版領域,曆史地圖集類著作是相當成熟的一個種類,如我國讀者較為熟知的《泰晤士曆史地圖集》和《錢伯斯曆史地圖集》,就是其中的經典之作,其他地圖加文字的通俗曆史地圖集著作也相當常見,國內亦有所引進。
  但反觀地圖和曆史地圖集在我國本土的應用發展狀況,不能不說存在著相當大的缺憾,“圖說”作品雖多,“地圖說”作品卻很少,尤其是在世界史研究領域,可算是*為罕見,這樣的空白狀況,與世界史一級學科的地位不甚符閤,不利於國內研究界與國際研究界的接軌。
  本套“地圖說史”叢書正抓住瞭這樣一個空白點,力圖將豐富的地圖與簡明的說明文字結閤起來,嘗試以文圖對應的方式來敘述某段曆史的來龍去脈,頗具創新意義。
  華東師範大學曆史學係建立於1951年,經過六十餘年的發展,在世界史領域形成瞭具有自己特色的學術傳統和教學風格,並建立瞭從本科到博士後、包括繼續教育的曆史學專業人纔培養體係,其學術研究水平和人纔培養質量在國內同類係科中均位於前列,有些研究方嚮進入國際學術研究的前沿。其中國際冷戰史、美國史、非洲史、德國史、法國史、蘇俄史等領域均有不俗的實力。

內容簡介

  《地圖上的德國史》(第二版)以六十多幅原創繪製地圖加簡短說明文字的形式,文圖對應地講述瞭德國從古至今的曆史。古代日耳曼人與羅馬人的攻防戰、神聖羅馬帝國的興衰、哈布斯堡傢族的擴張、馬丁·路德的生平軌跡、普魯士的崛起、俾斯麥的精妙外交體係、兩次世界大戰的蛛絲馬跡……德國曆史上種種風雲際會,將在地圖和文字的交融中,得到*直觀、*簡明的呈現,便於隨時快速查閱,簡明扼要理解。第二版在*一版的基礎上,對文字和地圖進行瞭修訂。

作者簡介

  孟鍾捷,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曆史係教授。目前國內德國史研究界的後起之秀,也是公共曆史教育的大力推動者。主要從事20世紀世界史、德國現當代社會史和*球化曆史教育的教學和研究。現為國際曆史教育學會成員、中國德國史研究會理事。書中收錄瞭六十多幅原創繪製矢量地圖,所配文字也非常簡明易懂,既適閤曆史教師教學輔助之用,也適閤學生自學入門,是瞭解德國曆史的必備入門書。

  霍仁龍,復旦大學曆史地理所博士。

精彩書評

  ……把文字的想象力和地圖的錶現力結閤在瞭一起,文字力求通俗但也嚴謹,地圖力求簡明但仍有理有據,讓曆史的講述更加豐富直觀,也能推動初學者已開始就形成“把曆史放置在特定時空中去考慮”的正確觀念。
  ——邢來順,德國史研究專傢
  中國德國史研究會會長
  華中師範大學教授

  曆史地理學在我國……世界史研究領域及麵嚮學生和公眾的曆史教學領域,相關應用*少。這套“地圖說史”叢書,彆齣心裁,用簡明易懂的地圖並配以簡短的文字說明來講述曆史,希望推動世界曆史初學者一開始就形成結閤地圖來閱讀曆史,甚至自己動手繪製曆史地圖的習慣,同時激發學界、曆史教育界關注這個重要的領域。
  ——瀋誌華, 曆史學傢
  華東師範大學曆史係終身教授

  以往的曆史書寫大多是在時間的維度上展開,而本套叢書則將曆史置於空間中進行展現,這是曆史觀念和曆史書寫上的一種創新,豐富瞭曆史的內涵。
  ——李宏圖,法國研究史專傢
  中國法國史研究會副會長
  復旦大學教授

  時間、空間與人,這三個要素齊備,可以定位人類的任何知識,把握曆史中種種變化的本源。自古以來,人們對地形、距離、空間、邊界、世界的認知,在世界曆史的進展中刻蝕齣一層一層的標記。“地圖說史”叢書凸顯瞭史地不可分的曆史學理念,這應是學習曆史的正途。
  ——陳新,中國公眾史學領域領軍人物
  浙江大學教授

  ……中學曆史教師參考叢書備課,既可省卻繪製地圖之苦,亦可豐富教學內容之助……多年關注中學曆史教育……很願意嚮大傢推*這套叢書!
  ——任鵬傑,陝西師範大學基礎教育研究院院長
  《中學曆史教學參考》主編

  “地圖說史”叢書……開啓瞭以圖像敘事和文字敘事互為關照撰寫中學曆史讀本之先河。……圖文互釋,鏈接時空;古今貫通,領悟真諦。“地圖說史”叢書的多樣性和多層麵,使曆史在中學課堂中與我們的直接感知更加呼應、互相銜接。中學曆史不再是枯燥的說教,而是親切的立體的敘事。它正在改變中學曆史教學。
  ——周靖,特級教師,華東師範大學第二附屬中學曆史特級教師
  上海市教育學繪中學曆史專業委員會副會長

  時間與空間就像是人類曆史進程的經緯綫,缺一不可。發生在特定經緯綫交叉點上的重大曆史事件,與齣現的重要曆史人物,往往會改變與影響曆史的進程,令後人神往遐想和思緒萬韆。
  ——孔繁剛,上海中學曆史特級教師
  *guo曆史教研會學術委員會委員

  曆史發生在特定的時空中,沒有地圖的曆史顯然是蒼白無力的。這套書有圖有趣有真相,是愛好曆史的人士必讀之書。
  ——王雄,揚州中學曆史特級教師
  江蘇省*屆教授級中學高級教師
  揚州市曆史學科帶頭人

  時空觀念是曆史學科的核心素養之一,古人即有“左圖右史”之說。曆史地圖是曆史事實形象生動的錶現形式,既是知識成果的載體,也是教學的工具,利用曆史地圖進行曆史教學,有利於學生形成準確的空間概念,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地圖說史”叢書具有簡潔明快、化繁為簡、直觀形象等特點,清晰明瞭地把某些復雜難懂的曆史事件、曆史概念和曆史結論生動活潑地闡釋清楚,並揭示其內在本質,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産生深刻的印象,教師在操作時也可信手拈來,簡便易行。對於中學師生培養必需的世界曆史素養而言,這是一套難得的佳作。
  ——徐貴亮,安徽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
  曆史教研員,特級教師

目錄

第一章部落時代
1.“蠻族”世界
2.攻防之間
3.天賜良機
第二章立國肇始
4.逐鹿中原
5.脫穎而齣
6.畫野分疆
7.破蛹化蝶
第三章帝國榮光
8.承續皇統
9.雙皇相鬥
10.邦國分立
11.東部新貴
12.域外之地
13.自由之風
14.文化遺蹤
第四章宗教改革
15.風暴前夜
16.路德其人
17.社會決裂
18.禍結兵連
19.帝國斜陽
20.多彩文化
第五章三足鼎立
21.普世君王
22.軍中之國
23.普奧爭雄
24.文化立邦
第六章民族覺醒
25.啓濛之光
26.文化民族
27.帝國解體
28.解放戰爭
29.新瓶舊酒
第七章統一之路
30.復闢時代
31.關稅同盟
32.革命之火
33.夢想破滅
34.此消彼長
35.強人登場
36.鐵血統一
第八章第二帝國
37.帝國歸來
38.內部敵人
39.五球不落
40.城市社會
41.海外殖民
42.作戰計劃
43.一戰風雲
第九章共和興衰
44.革命浪潮
45.民主初構
46.割地賠款
47.危機歲月
48.黃金年代
49.納粹興起
第十章納粹德國
50.鑄造神劍
51.尋找盟友
52.戰爭狂人
53.帝國秩序
54.“最後解決”
55.抵抗運動
56.帝國毀滅
第十一章復興之路
57.分區占領
58.走嚮分裂
59.隔離之牆
60.重新統一
後記

精彩書摘

  後記
  以地圖的方式來反映德國曆史的演進,既是一個好主意,也是一種巨大挑戰。在中國書市上,有關德國曆史的通史著作不少,唯獨缺少一本使用方便的地圖集。從這一點而言,當東方齣版中心提齣這一想法時,筆者甚是贊同。不過,在付諸實踐時,一大堆問題便浮現齣來,特彆是德國曆史的紛繁復雜性先天決定瞭地圖繪製絕不是一件易事。再者,本書的定位是把曆史與地圖結閤在一起,而且定位於雅俗共賞,這便對筆者的曆史觀、敘述能力與方位意識提齣瞭考驗。不管怎樣,筆者還是願意吃下“第一隻螃蟹”,為德國曆史走嚮公眾略做綿薄之力。
  本書是閤作的産物。華東師範大學曆史係的孟鍾捷負責文字敘述與參考地圖底本的挑選及翻譯,復旦大學曆史地理研究所的霍仁龍負責地圖繪製。東方齣版中心的責編歐陽敏十分盡心仔細地監督本書的寫作過程,幾位審讀編輯提齣瞭許多重要的修改建議,對他(她)們的辛勤工作,筆者在此緻以真摯的謝意。
  本書既是嘗試之作,必定存在各種問題,懇請讀者不吝賜教。
  孟鍾捷
  2014年孟春於滬上三省齋

好的,這裏為您撰寫一份圖書簡介,不包含您提供的書名《地圖上的德國史·第二版/地圖說史係列一 [Mapping the History of Germany]》的內容。 --- 圖書簡介:帝國、革命與重生:一部跨越韆年的歐洲心髒地帶史詩 導言:曆史的經緯與人類的軌跡 本書帶領讀者穿越歐洲大陸的心髒地帶,聚焦於一個塑造瞭現代世界格局、文化與衝突的復雜區域。我們不以傳統綫性的編年史敘事為綱,而是通過對關鍵曆史節點的深度剖析,探尋特定地理空間(即今日德國所在的區域)在過去兩韆年中的政治、社會與文化變遷軌跡。這是一部關於權力、認同、地理限製與超越性的探討,旨在揭示為何這個位於東西歐交匯處的土地,能夠孕育齣如此多樣的思想流派,並引發影響深遠的戰爭與轉型。 第一部分:起源的熔爐——從部落到神聖羅馬帝國的建立 (約公元1世紀至12世紀) 本部分始於羅馬帝國對萊茵河與多瑙河以東地區的有限滲透,以及日耳曼部落群體的內部動態。我們考察瞭法蘭剋王國如何通過查理曼大帝的統治達到早期的高峰,這一時期塑造瞭中歐的初始政治版圖。隨後,重點轉嚮神聖羅馬帝國的起源及其內在的張力。帝國並非一個統一的國傢,而是一個由諸侯、主教和自由城市構成的復雜網絡。 我們將詳細分析以下幾個核心議題: 1. 教會與王權之爭: 教皇與皇帝之間關於“授職權”的長期鬥爭,如何奠定瞭歐洲政治權力的雙元結構。 2. 地方分權的根源: 為什麼中央集權在神聖羅馬帝國境內如此睏難?對采邑、領地以及自治城市權力發展軌跡的考察。 3. “東方移民”的推動力: 中世紀盛期,德意誌諸侯嚮東部擴張的驅動力,以及這對斯拉夫民族和波羅的海沿岸地區帶來的深遠影響。 第二部分:分裂與重塑——宗教改革、三十年戰爭與絕對主義的興起 (16世紀至18世紀) 中世紀的統一神學體係在宗教改革的浪潮下徹底瓦解,這是中歐曆史上最劇烈的文化與政治重構期。 馬丁·路德的挑戰: 宗教改革如何利用新興的印刷術迅速傳播,並與世俗諸侯的利益相結閤,從根本上動搖瞭教廷的權威。我們不僅關注神學辯論,更關注其對德意誌語言統一、農民階層心態乃至女性社會角色的影響。 三十年戰爭的煉獄: 1618年至1648年的戰爭如何演變成一場歐洲列強乾預的代理人衝突,以及這場戰爭對德意誌人口、經濟和政治碎片的毀滅性後果。戰後《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確立的主權國傢體係,對這一地區未來走嚮的奠基意義。 崛起的普魯士與奧地利的對峙: 考察瞭霍亨索倫傢族如何從一個邊陲的選侯國崛起為能與哈布斯堡王朝抗衡的歐洲列強,以及“雙頭鷹”體製下德意誌世界內部的權力平衡博弈。 第三部分:民族國傢的渴望——啓濛、浪漫主義與統一的代價 (18世紀末至1871年) 隨著啓濛運動的思想傳入,以及法國大革命的衝擊,區域性的貴族統治麵臨著“民族認同”這一全新挑戰。 啓濛的復雜遺産: 康德、歌德等思想巨匠對人類理性與自由的探討,與德意誌地區在拿破侖戰爭後麵臨的政治壓抑之間的內在張力。 浪漫主義的轉嚮: 麵對法國文化的強勢輸齣,浪漫主義運動如何尋求挖掘德意誌“民族精神”的獨特根源,以及它如何被後來的民族主義政治所利用和扭麯。 從卡爾斯巴德決議到革命的失敗: 自由主義的萌芽如何被保守勢力壓製,以及1848年革命嘗試建立統一的、自由的德意誌國傢的失敗及其教訓。 俾斯麥的鐵血手腕: 1871年統一的達成,不是通過人民的意誌,而是通過普魯士的軍事和外交策略。本節深入分析瞭“自上而下”的統一模式如何將自由主義理想束之高閣,並為帝國未來的製度性缺陷埋下瞭伏筆。 第四部分:帝國的輝煌與崩潰——威廉時代的擴張與兩次世界大戰的陰影 (1871年至1945年) 統一後的德意誌帝國(德意誌第二帝國)迅速崛起為歐洲的工業和軍事強國,但其內在的社會矛盾和對國際秩序的挑戰最終引嚮災難。 工業化的加速與社會裂痕: 考察瞭“第二次工業革命”如何在中部地區引發空前的經濟增長,以及隨之而來的工人階級運動、階級衝突和社會達爾文主義的盛行。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與帝國終結: 德意誌的“世界政策”野心、聯盟體係的僵化,以及戰爭動員如何加速瞭內部的政治崩潰。 魏瑪共和國的脆弱試驗: 戰敗後的德意誌試圖建立一個民主共和政體,但它必須應對巨額戰爭賠款、政治極端主義(左翼與右翼)以及經濟的劇烈波動。 納粹主義的崛起與種族滅絕: 深入分析納粹政權如何利用戰後的創傷、經濟危機和深刻的反猶情緒,係統性地摧毀民主製度,並將現代技術和國傢權力導嚮空前的種族清洗與世界徵服戰爭。 第五部分:戰後的廢墟與重構——分裂、統一與歐洲一體化 (1945年至今) 二戰的終結將德意誌地區置於盟軍的占領之下,並被冷戰的鐵幕一分為二。 東西德的路徑分化: 聯邦德國(西德)在馬歇爾計劃和阿登納的領導下,如何實現“經濟奇跡”並重新融入西方陣營;而德意誌民主共和國(東德)則如何在蘇聯體係內建立一個高度集中的國傢。柏林牆的建造,成為冷戰最具體的物理象徵。 西德的“正常化”: 對納粹曆史的反思(Vergangenheitsbewältigung)、對西方民主製度的采納,以及在歐洲一體化進程中的積極角色。 統一的迴歸: 1989年柏林牆的倒塌,以及1990年兩德的重新統一,這一過程在政治、經濟和社會層麵帶來的挑戰與機遇。 21世紀的歐洲心髒: 統一後的德意誌聯邦共和國在歐盟中的地位變化,以及其在應對全球化、能源轉型和身份認同新挑戰時的角色定位。 結語:曆史的持續迴響 本書最終試圖說明,中歐的曆史並非一係列孤立事件的集閤,而是地理、思想、宗教衝突和權力鬥爭之間復雜互動的産物。理解這一區域的過去,是理解現代歐洲乃至全球政治氣候的關鍵所在。曆史的疆界可能已經重劃,但古老的文化和政治的幽靈,仍在中歐的每一寸土地上低語。 ---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極其精準,仿佛一位經驗老到的曆史導遊,帶著你一步步走過德國曆史的漫長畫捲。作者在處理不同曆史時期的轉摺點時,那種敘述的張力和情感的投入,讓人身臨其境。我特彆喜歡它在描述重大曆史事件時所采用的細節描繪手法,那些看似不起眼的日常片段,反而為宏大的曆史敘事增添瞭生動的肌理感。讀完某一章節後,腦海中會自然而然地浮現齣清晰的畫麵感,而不是一堆冷冰冰的年代和人名。這種敘述的流暢性,使得即便是對於初涉德國曆史的讀者來說,也能輕鬆地跟上作者的思路,不會因為信息的密度過大而感到吃力。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和設計感實在太棒瞭,拿到手裏就能感覺到作者和齣版團隊的用心。封麵設計簡潔卻又充滿曆史的厚重感,配色很舒服,既不失學術的嚴謹,又不乏藝術的吸引力。內頁的紙張質量也很好,閱讀體驗非常舒適,長時間翻閱也不會覺得眼睛疲勞。而且,這本書的排版布局非常閤理,文字與留白之間的平衡掌握得恰到好處,讓人在閱讀過程中感到一種視覺上的享受。書脊的設計也很結實,感覺可以長久收藏,不會輕易損壞。特彆要提一下,書本的開本大小非常適閤單手持握,無論是坐在沙發上還是在通勤路上閱讀,都感到很方便,這對於一本曆史讀物來說非常重要,因為它常常需要隨時停下來思考或查閱。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簡直是一股清流,它成功地在學術的嚴謹性與大眾的可讀性之間找到瞭一個絕妙的平衡點。作者的文筆優雅,用詞精準,但又充滿瞭富有感染力的文學色彩,絕不是那種乾巴巴的教科書腔調。很多段落的措辭和比喻,都讓人忍不住會心一笑,或者陷入沉思。它讓人覺得,原來嚴肅的曆史研究也可以如此引人入勝,如此具有魅力。我發現自己常常會因為一句精妙的總結或一個形象的比喻而停下來,反復品味,這種閱讀體驗是很多同類書籍難以提供的,它讓“學習”變成瞭一種享受。

評分

從內容的深度和廣度來看,這本書的作者顯然是下瞭大功夫做功課的,其史料的紮實程度令人嘆服。它不僅僅是簡單的時間綫羅列,更是在挖掘曆史背後的深層邏輯和文化脈絡。閱讀過程中,我能感受到作者在處理復雜的地緣政治和文化衝突時的那種剋製與平衡,既不偏袒任何一方,又能深刻剖析事件的成因和影響。尤其是在探討一些敏感或爭議性的曆史議題時,作者的處理方式顯得尤為老練和審慎,提供瞭多維度的觀察視角,極大地拓寬瞭我的曆史認知邊界。這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思想上的啓發。

評分

我最欣賞的是這本書在構建曆史整體觀方麵的努力,它將德國數韆年的曆史視為一個有機的整體,而不是割裂的片段。作者似乎非常注重曆史的延續性和內在的關聯性,總能在不經意間將前一個時代的議題,巧妙地引申到後一個時代的背景之中。這種宏觀的視野,幫助我跳齣瞭局部的得失來看待德國的曆史進程,理解瞭為什麼某些曆史性的“基因”會反復齣現。它不是簡單地記錄發生瞭什麼,而是努力解釋“為什麼會這樣”,為理解當今的歐洲局勢也提供瞭深刻的背景知識,無疑是一部極具洞察力的作品。

評分

活動購買的,活動購買的。

評分

不錯可以快速瞭解德國曆史

評分

買來瞭解一下德國曆史,最近比較感興趣

評分

挺不錯的商品,非常好,而且自營快遞很快,客服也很耐心解答我的問題,這次購物非常好

評分

還不錯,在活動的時候買的,用的是優惠券

評分

一直在京東買書比實體店便宜而且送貨到傢門口省心又省力。

評分

德國是如何從古至今發展到今天這幅模樣?

評分

就是開到幾點覺得就到傢解答解答經濟係年紀打擊打擊就打

評分

還不錯。。。。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