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文化论(第二版)

印度文化论(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郁龙余 等 著
图书标签:
  • 印度文化
  • 文化研究
  • 印度哲学
  • 社会学
  • 人类学
  • 历史
  • 文明
  • 宗教
  • 东方学
  • 文化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66557
版次:2
商品编码:1191089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4-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92
字数:32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印度文化论》全方位、多角度地介绍印度文化的独特之处,为读者了解印度文化提供了一条便捷之途。

内容简介

  《印度文化论》在中国学者、印度学者和西方学者对印度文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就印度研究的重要性、中印关系的历史与现在、对印度文化的总体把握及印度的八大文化景观,进行了论述,进而从世界观、生命观、种姓观、宗教观、人生观、修炼观、意志观、教学观、文艺观、矛盾观等十个方面,进行独到而深刻的阐述。它为中国读者打开了一扇了解印度文化的窗户,也使印度人能通过这扇窗户了解中国人眼中的印度文化。

作者简介

  郁龙余,深圳大学印度研究中心教授、主任。中国印度文学、中印文化关系研究专家。主要学术成果有:《中印文学关系源流》《中国印度文学比较》《东方文学史》(主编)、《梵典与华章:印度作家与中国文化》《中国印度诗学比较》《中外文学交流史·中国-印度卷》《季羡林评传》等;主编《外国戏剧鉴赏辞典》(古代卷)、《泰戈尔作品鉴赏辞典》《谭云山》《天竺纪行》《泰戈尔落在中国的心》等20多部。印度译著30多万字,在国内外期刊或媒体上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

目录

印度文化论
绪论
一、 印度学是东方学的重要成分
二、 中国和印度亲如肺腑
三、 怎样理解CHINDIA中印大同
四、 怎样认识印度和印度文化
五、 印度独特的八大人文景观
第一章梵我一如 万物有灵——印度人的世界观
一、 一元论世界本原说
二、 古代印度的时空观
三、 万物有灵的自然观
第二章慈爱厚生 非战戒杀——印度人的生命观
一、 平等神圣的生命价值观
二、 不害的生命伦理观
第三章人分四等 贵贱天定——印度人的种姓观
一、 种姓制度的产生及特点
二、 种姓制度的阐释理论
三、 种姓制度在现代印度
第四章神权至上 天人同欲——印度人的宗教观
一、 从宗教仪轨到宗教生活
二、 宗教精神的重估
三、 宗教对话的深厚传统
四、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宗教融合
第五章生死轮回 业报有常——印度人的人生观
一、 经典中的业报轮回说
二、 业报轮回的核心理论
三、 业报轮回的伦理作用
四、 追求四要的完满人生
第六章苦修造福 冥思得道——印度人的修炼观
一、 印度:世界苦修之乡
二、 苦行:福乐神通之途
第七章精神不灭 瑜伽万能——印度人的意志观
一、 意志在印度的表现
二、 瑜伽:意志亲证之路
三、 解脱:意志自由之境
第八章师道尊严 梵学秘授——印度人的教学观
一、 吠陀:印度教育之源
二、 师道尊严:教与学皆神圣
三、 森林学校:印度的人生教育
第九章宏大叙事 神话思维——印度人的文艺观
一、 印度文艺的叙事特征
二、 印度文艺的神话思维
第十章异见万端 天包地容——印度人的矛盾观
一、 学者名人论印度矛盾观
二、 非凡矛盾观典型例析
三、 非凡矛盾观的成因
四、 印度矛盾观的学理分析
第二版后记
参考文献
译名对照表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梵我一如 万物有灵——印度人的世界观
人是世界的人,文化是人的文化。对人世的感知,对宇宙的思索,对生命的阐述,从人之初便发生。世界观是人类文化的心灵。我们研究印度文化,最好从印度人的世界观——印度文化的心灵开始。
印度人善于沉思,早在远古时代,他们对世界的认识便已远远超乎西方人。在西方,“物理学家们爱说,爱因斯坦把时间和空间归并成了‘时空’。”而在古印度,表示“世界”的词语有“路迦驮睹”(lokadhātu)、“帷湿卧”(vis'va)、“生杀日”(samsāra)等,这些概念不但具有“世”(时间)和“界”(空间)的意义,而且具有生命、人类的意义。“生杀日”一语除了表示“世界”之外,同时还有(生命时空)轮回的意义,印度各宗教中的业报轮回即是此语。“路迦驮睹”包括“有为世界”和“无为世界”。可见,印度人的世界观不但成熟很早,而且内容丰富、深邃。认识印度人的世界观,对于了解其他民族的世界观,具有非常重要的比较人类学和比较文化学上的意义。
一、 一元论世界本原说
印度人对世界的基本看法的形成可追溯至吠陀时代。吠陀先民站在浩渺的星空下,以好奇而敏感的心灵感知着世界的各种现象,以朴素而简洁的思想猜度着宇宙的发生和发展。他们的种种想法,构成了印度人最初的世界观。
1. 吠陀中的世界本原说
印度最古老的典籍《梨俱吠陀》,记录着印度先民关于世界的许多思考。吠陀诗人朦胧而又坚定地认为,世界是被创造的,创造世界者具备超强的力量,能统摄宇宙所有。早期吠陀诗人对世界本源的定义众说纷纭。他们称世界的创造者为造一切者、原人、生主、太一、遍照者、梵、我、水、火、金胎,等等。《造一切者赞》描绘出世界的创造者:“眼睛之父,心意决定,生产原水,创设此二;古老边界,划定之时,上天下地,从此广延。造一切者,心广遍现,总持一切,规律制定;至极真理,正确洞见。彼等愿望,因得食物,甚感满足。彼等同呼:是此唯一,超越七仙。彼乃我等,生身父母,是此世界,创造之主;我等所在,及诸有情,彼全知晓。彼乃唯一,诸天神祇,由他赐名;其余众生,超前询问。……在天之外,在地之外,诸天之外,非天之外。是何胎藏,水先承受,复有万神,于中显现?即此胎藏,水先承受。诸天神众,于此聚会。无生脐上,安坐唯一,一切有情,亦住其内。”在这一神曲中,吠陀诗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造一切者,世界的基本原素是水,他们粗线条地勾勒出造一切者创造宇宙的过程:先是创造出原水,进而由原水创造出天和地,天地既成,而后创造出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先民的宇宙论是朴素而直观的,他们的思维往往从自身生活经验出发。水,是生命之源,水自然而然成为构成宇宙的基本物质。《水胎歌》写道:“在天、地、神和阿修罗之前,水最初怀着什么样的胚胎,在那胎中可以看到宇宙中的一切诸神。水确实怀着胚胎,其中集聚着宇宙的一切天神。这胎安放在无生(宇宙最高存在)的肚脐上,其中存在着一切东西。”原水说是吠陀诗人对世界物质构成的朦胧思考,他们将世界的本源归结于某种物质,颇有唯物主义色彩。
人的生命孕育于胚胎中,印度先民由此认为,宇宙创造者是胚胎。《金胎歌》写道:“太初出现了金胎,他生下来就是万物的主宰。他安立了这个天和地。”在这里,印度先民们将宇宙之本原形象地描述成金卵,由金卵而生出诸神、天地、万物。金卵是天地的创造者,是两足(人)和四足(牲畜)的主宰,他给予生命以呼吸和力量,连诸神都要听从他的命令。金卵创造了人赖以生存的物质世界,大海、天河、天域都是他创造的,“由于他,威严的大地能安住,由于他,苍天和穹隆得支撑。”而在著名的《原人歌》中,吠陀诗人以人的形象描述宇宙的创造者,将最为抽象的宇宙理念隐藏在具象的人体之后,从时空角度描述宇宙的最高实在——原人(purusa)。原人实际上是放大了的人,是人自身感知的投射,是人对宇宙超强力量的揣摩和模仿。原人有千头、千眼、千足,拥抱大地,站立的地方遍布太空。作为时间的创造者,原人是现在、过去、未来的一切,是不朽的主宰。作为空间的创造者,原人的四分之一构成万有,四分之三是不朽的天界。从他的肚脐生出了空界,从他的头生出了天界,从他的脚生出了地界,从他的耳朵生出了方位。《原人歌》提出了宇宙基本的两维——时间和空间,并认为时间由过去、现在和未来构成,空间由空界、天界和地界构成,这种时空论,为后世多数的哲学流派所接受和发展。
基于人类生活体验,早期吠陀诗人以感性的思维方式思考宇宙的本源,原人作为最高的实在,作为世界之本体,其叙述模式跟金卵说、原水说异曲同工。随着人类思维的不断发展,我们发现,吠陀先民对宇宙之源的阐述已经超越了感性思维,取之用理性思维构筑抽象玄奥的理念,他们将宇宙的最高实在归结于无、或有、理法、我、梵等更为高级的玄而又玄的概念。《无有歌》写道:“那时‘无’不存在,‘有’也不存在。没有太空,也没有太空以外的天。那时死亡不存在,永生也不存在。没有昼夜的任何迹象。太一由于自身的力量呼吸而无气息,此外没有其他的东西存在。那里就是黑暗,最初全为黑暗所掩,一切都是混沌,一切都是水,那太一为虚空所掩,由于自身的热力而产生出来。此后最初的爱欲在太一中显现出来,它是产生思想最早的种子。圣人们用智慧在心中探索,找出‘有’生于‘无’的联系。它们的光线在横面伸展。……那时有生育者和滋养者:下面是自存的能力,上面是冲动的力量。……这造化从哪里出现的?它是创造出来,拟或不是创造出来的。只有在最高天上看管的他才知道,或者他也不知道。”在诗中,吠陀诗人虽然也承认世界是由水、火、空三种原素复合而成,但在解释世界之本原的时候,并没有停留在物质论上,而是用抽象的概念将世界之本源描述成绝对实在。无既非有,有亦非有,有和无是对世界本源的规定,非有非无也是对世界本源的规定。“规定必然发展到无可规定——回归到无规定性的绝对本体。”因此,作为世界本源的绝对实在的本性是无规定性的。吠陀先民的思维总是带有原始宗教的情节,这种绝对实在要为人所认识,须在外显现为最高的神。最高神住在最高层的天宫,洞察世界万物,完全掌握宇宙的起源和发展。另一首神曲则将世界之本原归结为“理法”。歌中写道:“从炽热中生出永久的理法和实在,从此产生了黑夜,也升起了海中的波涛。从那海中的波涛后产生了年月,昼夜的司管者,一切眨眼生物的主宰。伟大的造物主于是依次创造了日月,他依次创造了天、地、空和光。”“永恒理法的基础是根深蒂固的;它有无限光辉美丽的形貌。依靠神圣的理法,他们带给我们永久的食物;依靠神圣的理法,母牛在我们的祭祀中出现。”在诗人看来,宇宙理法是最高的所在,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抽象原理,世界万物皆受制其中。时间、空间皆遵循理法所规定的秩序。
从以上列举的神曲可以看出,印度先民对世界的认识经由感性思维阶段渐渐过渡到理性思维阶段,但无论是将世界的本原描绘成带有具象色彩的造一切者、金卵、原人,或者是将之陈述为无、有、理法乃至后来的梵、我等抽象概念,在印度人的心灵深处,都承认世界有一个唯一的本原存在,万物皆由它而生发,万物的存在和发展皆受其掌控。唯一的世界本原尽管高高在上,但它并不是从自身之外去创造世界,而是在自身中生发出万象,如原人说认为世界万物是由原人自身衍化而成;金胎论则认为万物为金卵所孕育,理法论认为作为宇宙根本原理的理法衍生了世界万有。世界本原与万物的关系在根本上是相通的,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初显出“大宇宙包含小宇宙”的思想端倪。这种带有一元论倾向的世界观对奥义书时期的梵我一如论产生极大的影响。
2. 从梵、我到梵我一如
吠陀提出的生主、原人、梵我和理法等关于世界本原的论述,在梵书中得到进一步阐发。“以梵为原理之哲学,充分发其光辉者,虽属奥义书,但梵书时代,正为其乡土,且属其培育期。”梵书中期,三大主神之一的梵天渐渐升级到与宇宙本原等同的位置,梵书哲人将梵天这个神祇抽象概括为形而上学的实体梵,中性名词梵(brahman)代替了阴性名词梵天(brahmā)。《白道梵书》声称梵是全世界之主,是天地的护持者,创造了诸天神祇,掌管三界。至奥义书时期,梵被普遍认为是世界唯一的本原,是所有事物存在的原因。“太初,此世界唯大梵也”,“大梵明而化为大全”,梵创造世界,衍生万物,并使日月分悬,天地分立,万物都是梵的表现。大梵具有可知和不可知的性质,不可知者为梵的本体,而可知者为梵的外现。奥义书从正反两面解释作为宇宙本原的梵。《大林间奥义书》以否定思维将梵的本性描述为不可见,不可闻,不可识,无内无外,不生不灭,不依赖于人的认识而存在。书中言道:“此即婆罗门所称为不变灭者也!非粗,非细,非短,非长,非赤,非润;无影,无暗;无风,无空;无着;无味,无臭,无眼,无耳,无语,无意,无热力,无气息,无口,无量,无内,无外;彼了无所量,亦无食彼者。”大梵无形无性,无任何特征,无参照物可比拟,超越人类感性和理性经验,超越逻辑理解和言语表达的范畴。这种否定性思维是吠陀时代《无有歌》中世界“无”本原的延续和发展,对非正统派的顺世论、佛教、耆那教和正统派的正理论、胜论等哲学流派产生了深刻影响。
另一方面,奥义书又从正面阐述梵作为万物之始、世界之原的理论。《蒙查羯奥义书》写道:“始生有大梵,是乃诸天首,创造此宇宙,护持此群有。”哲人们认为梵是宇宙始基,谓太初之时,唯有梵在,它变现世界的一切,维护世界的一切。《唱赞奥义书》认为,梵是生命欢乐的源泉,梵因此被描述为食物、气息、心灵、知觉、欢乐等每一个生命赖以产生、存在和延续,乃至死亡的依据。《爱多列雅奥义书》较为详细地论述了梵作为世界之本原:“此即大梵,此即因陀罗,此即般茶帕底,此即诸天,即五大:地,风,空,水,火,即诸微生,如混杂生,即此种与彼种,即诸卵生,胎生,湿生,化生,即马,牛,人,象,即凡此有气息者,行者,飞者,不动者。——凡此,皆为般若那所领导,皆安立于般若那中,般若那即大梵也。”梵,被放到至高无上的位置,统摄所有,它作为世界本原的唯一性得到最为权威的肯定。奥义书的哲学家们并没有超越吠陀世界一元论的思维模式,而是在一元论的思维模式下完成梵作为世界本原的理论建设,赋予梵无比崇高的地位,使梵成为印度世界观的核心词汇。
世界本原的问题在哲学上得到了权威的解答,世界本原与万象的关系,又是如何的呢?奥义书在世界本原之外以人为底本设置了一个人本体,这个人本体不是肉体的人,而是人的灵魂、精神,甚至推而广之是生命万物的灵魂或精神。这就是ātman,音译为阿特曼,意为我、灵魂、神我,等等。阿特曼在梵书中通常被解释为人体的器官或者与人体器官有关的气息;而在《森林书》中,进一步被解释为万物创造的原理,能渗入到万物之中。阿特曼的内涵从身体的自我,发展到经验的自我,再到超越的自我,最后是绝对的自我,与梵相提并论。《大林间奥义书》说:“太初,宇宙唯‘自我’也。其形为人。”“盖在万物之先,已焚其一切罪恶尽矣,故彼称为‘神我’。”作者认为世间的一切存在者,皆与“自我”有内在的关系,我为大梵者,“则化为此宇宙大全;是则虽诸天亦无能使其不化,盖彼已化为彼等之自我矣。”我可看作大我,等同于大梵,大我包括智、意、生命、眼识、耳识、地、水、风、空、法、世界的基本构成物质,等等,代表着最高的本质。我,也是“小我”,可以是个体灵魂,也可代表多个,但小我必包摄于万有的大我之中。如《唱赞奥义书》所称:“斯则吾内心之性灵也。其小也,小于谷颗,小于麦粒,小于芥子,小于一黍中之实也。是吾内心之性灵也,其大,则大于地,大于空,大于天,大于凡此一切世界。是涵括一切业,一切欲,一切香,一切味,涵括万物而无言,静然以定者,是吾内心之性灵者,大梵是也。”我即是梵(ahambrahmasmi)成为奥义书时代的哲学名言。我创造了世界,也就是梵创造了世界。作为外在的,世界本原的梵和作为内在的,人的本质的阿特曼在本性上是同一的,大宇宙和小宇宙是统一的,梵与我是如一的。奥义书认为“我”最终要因“梵”而得到亲证。然而,梵我的亲证并非易事。梵创造了世界,掌控世界,并通过幻力——摩耶使得世界变得纷繁复杂,使众生受到“幻”的制约。幻是梵与人之间的一道精神屏障,世人由于无知,由于尘世生活的诱惑和业报规律的束缚,总是将我和梵分离,看不到梵的真相,因而错误地将“幻”当作梵的真相,难以达到梵我一如。奥义书主张人们通过禅定,摒弃凡尘干扰,践行达磨之道,精进修持,参悟反思,穿透幻的屏障,进而直观“我”的本质,亲证梵我一如。
梵我一如(brahmātmaikyam)作为印度人最基本的世界观,数千年来支配着印度的文化和思想,成为印度各民族共同的思维和信仰模式,哲学、宗教、文学、艺术乃至人们的日常行为,无不围绕着它而展开。“茫茫宇宙,无处没有神灵或一元论吠檀多的不具人形的梵。众人背后之主宰的人格的各个方面显现在人间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宇宙的巨大空间充满了神祇、至高神的各个方面或者部分形象。”在宗教信仰上,印度人认为,“梵”存在于诸神中。据说印度有三千三百万神,都是梵的不同具体形态,毗湿奴、大梵天和湿婆三大神是梵借以显现的主要形态,象征梵的各个方面。印度人认为崇拜任何一位大神,其终极目标都是指向梵。“就像雨水从天空倾泻而下最终要流入大海,所有对神的崇拜,无论向哪位神祈祷或者你喜欢什么样的神,最终都将指向无尽的、根本的、至高的实体。”因此,在历史上,尽管也出现过不同宗教或同一宗教的不同教派冲突,但更多时候,印度是处于多种宗教或教派并存、多神崇拜并存的状态。
“梵”是外在的宇宙终极原因,“我”是人的内在灵魂,梵我如一,实现的是精神的欢乐。渴望与梵的结合,成为一切精神活动的最高目标。印度鼓励他们的艺术家在艺术的领域里进行梵的探索,凭借艺术亲证梵我同一。在这种思想笼罩下,印度艺术进行种种尝试之后“接受了一个有性有形的梵——具有一定形式和性格的神。这个神既可想象为湿婆,也可想象为毗湿奴派或萨克蒂,而且如果没有湿婆派和毗湿奴派的巴克提宗教崇拜运动,就不会有大量建造的庙宇和雕刻的建筑。舞蹈也是认识神的一种方式。我们必须看到婆罗多、卡塔克、曼尼普利等不同的舞蹈派别是湿婆和毗湿奴派别的产物。没有信徒对他所信仰的神的虔诚,就不会有通过舞蹈、音乐、建筑、雕刻等来表现神的努力。……美学的价值靠单纯的形式或单纯的内容都永远不能发现,而要靠两者有机的结合。一个美的艺术永远是崇高至上和具体个别——理想和感情的汇合点。”这样,梵我的理论自然而然渗透到艺术美学中。印度古典文艺审美的最高原则是“味”(rasa),艺术家们孜孜不倦追求在作品中蕴涵耐人寻味的“味”。在他们看来,对“味”的体验是亲证梵我一如的一种形式。味在印度的原始意义是指植物的汁液,后来,随着形而上学理论的发展,精神的味代替物质的味,味成为梵我一如的欢乐体验符号。如《夜柔奥义书》所写的,“大梵是味的形成,人们获得了味,也就抚触了你,沉浸在欢乐之中”。“味”是艺术审美体验神圣化的表达,与宇宙最高的本质等同。同样,在韵论中,“韵”被认为是诗歌的灵魂,几乎等同于梵,词句、词音、修饰等都为显示“梵”而存在。“在‘梵我同一’宇宙观指导下产生的印度诗学,神谕天启作为其基本阐释方法,是极为顺理成章的。至于印度诗学另一个重要的阐释方法‘拟人喻义’,实际上是神谕天启的特殊形式,都是梵我同一宇宙观的产物。”
梵我一如是印度天人关系的极致表达。印度人的人生目的在于学习梵我理论,获得有关梵的一切知识,亲证梵我意味着走向解脱。“梵”是最高的绝对存在,也是普遍的存在,“我”是“梵”在人类身上的体现,它富有普世意义,记录人类生命现象的全部密码。因此,任何人通过努力学习梵的知识都有亲证梵我的可能。印度人的人生安排和日常生活几乎都围绕着实现梵我一如的目标展开。印度人理想的人生应经历梵行期、家居期、林栖期和遁世期四个行期。梵行期要离家拜师学习有关梵的知识,学有所成后进入家居期,按照吠陀知识的要求,进行五祭。到了年老的时候,再度离家,隐居于森林中冥思苦想梵的知识,以达到梵我一如。当人生走入遁世期的时候,种种的修炼和禁欲,只为求得一个完美的归宿,获得最高的梵,获得彻底的解脱。印度的圣人如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耆那教创始人大雄等,其人生经历基本都遵循四行期的节奏进行,他们终其一生思索,创立学说,皆为亲证最高的实在——梵。

前言/序言







印度文化论(第二版)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深入理解印度丰富而多元文化传统的框架。通过对印度历史、哲学、宗教、艺术、社会结构以及当代发展进行系统梳理,本书力求展现印度文明独特而深邃的魅力,并探讨其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演变与影响。 历史脉络与文明源流: 本书开篇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回溯印度文明的起源。从古印度河流域文明的辉煌,到雅利安人迁徙带来的吠陀文化,再到孔雀王朝、笈多王朝等印度黄金时代的兴盛,本书将勾勒出印度历史发展的清晰脉络。我们将探讨不同历史时期对印度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包括政治制度的演变、思想观念的萌发以及对外交流的促进。特别地,本书将关注印度宗教与哲学思想的形成过程,例如吠陀的智慧、奥义书的哲学思辨、佛教与耆那教的兴起,以及它们如何塑造了印度人独特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思想的殿堂:印度哲学与宗教 印度文化最核心的组成部分无疑是其博大精深的哲学与宗教体系。本书将深入剖析印度教的四大吠陀、六大哲学派别(六派哲学),以及其核心概念如梵(Brahman)、我(Atman)、业(Karma)、轮回(Samsara)和解脱(Moksha)。我们不仅会梳理这些抽象概念的哲学渊源,还会探讨它们如何在印度人的日常生活中体现,并分析其对社会伦理、人生态度以及艺术创作的影响。 佛教作为印度本土孕育的另一大宗教,其教义、传播及其在印度本土的演变也将是本书的重要篇章。我们将探讨佛陀的生平与教诲,分析小乘佛教与大乘佛教的差异,以及佛教如何与印度原有的哲学思想相互影响,并向亚洲乃至世界传播。 此外,本书还将触及耆那教、锡克教等其他重要印度宗教流派,揭示它们在宗教多元化背景下的独特性与贡献。我们将探究这些宗教思想如何影响印度人的生死观、价值观以及人际关系,并展现其作为印度社会精神支柱的重要作用。 艺术的繁荣:绘画、雕塑、建筑与文学 印度悠久的艺术传统是其文化的重要载体。本书将分门别类地介绍印度不同时期的艺术成就。在绘画方面,我们将回顾阿旃陀石窟壁画的精美,莫卧儿时期细密画的细腻,以及印度民间绘画的多姿多彩。在雕塑艺术领域,我们将考察古印度佛教雕塑的庄严,印度教神像的生动,以及其在寺庙建筑中的装饰作用。 印度宏伟的建筑风格,特别是壮观的寺庙建筑群,将是本书浓墨重彩的描写对象。我们将解析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寺庙建筑特点,例如北印度的笈多式、德拉威达式以及莫卧儿建筑的融合,探讨其宗教寓意、艺术手法与社会功能。 印度文学的辉煌成就也将得到充分展示。从古老的梵文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到古典梵文戏剧的精妙,再到近现代印度各地方语言文学的蓬勃发展,本书将带领读者领略印度文学的丰富想象力、深刻洞察力和人文关怀。我们将分析这些文学作品如何反映印度社会生活、哲学思想和历史变迁,以及它们对世界文学的贡献。 社会结构与日常生活: 印度社会独特的社会结构,特别是种姓制度的形成、演变及其对印度社会生活的影响,将是本书不可回避的议题。我们将审视种姓制度的历史根源、运作方式以及其在现代印度的转型与挑战。 同时,本书将深入探讨印度家庭结构、婚姻习俗、节日庆典以及日常饮食文化。我们将展现印度人民在这些方面的丰富多样性,以及这些习俗如何维系着社区的凝聚力,并传承着古老的文化传统。本书还将关注印度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与角色变化,以及她们在印度文化发展中的独特贡献。 当代印度:变迁与挑战 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印度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与深刻变革。本书将转向当代印度,探讨其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政治转型以及社会思潮的演变。我们将分析印度在全球化浪潮中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其如何在全球舞台上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 在文化层面,本书将关注印度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碰撞与融合。我们将探讨大众传媒、电影(宝莱坞)、音乐、时尚等如何成为传播和重塑印度文化的新载体。同时,本书也将审视印度在环境保护、宗教和谐、社会公正等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并探讨其应对策略。 结语: 《印度文化论(第二版)》不仅是一部知识性的著作,更是一次思想的探索之旅。本书力求以客观、深入、全面的视角,引导读者穿越印度文化的时空维度,理解其内在逻辑与外在表现。无论您是对印度历史、哲学、艺术感兴趣,还是希望了解当代印度的发展,《印度文化论(第二版)》都将为您提供一个宝贵的参照与启迪。本书的第二版在第一版的基础上,吸收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并对部分内容进行了更新和拓展,力求为读者提供更为完整和前沿的印度文化理解。

用户评价

评分

《印度文化论(第二版)》这本书,宛如一坛陈年的佳酿,越是品味,越能从中咂摸出浓郁而醇厚的文化底蕴。我拿到这本书时,内心是带着一份探索的渴望,毕竟印度文化那庞杂而迷人的体系,常常令人望而却步。然而,这本书以其清晰的脉络和深刻的见解,将我牢牢吸引。作者在书中并没有回避印度文化中存在的矛盾与张力,反而将其视为一种活态的、不断演进的生命力,这种坦诚的态度,让我倍感信服。 书的开篇,作者就为我勾勒出了印度文明的宏大图景。从古老的印度河流域文明,到吠陀时代的思想萌芽,再到笈多王朝的辉煌,每一个章节都如同一幅幅精心绘制的历史画卷,让我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印度文明的悠久与深厚。我尤其被作者对不同时期社会结构、政治制度和宗教信仰的分析所吸引,他能够将这些看似独立的元素巧妙地串联起来,展现出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塑造的复杂关系。 其中,关于印度教的阐述,更是让我茅塞顿开。作者没有将印度教简单地定义为一种宗教,而是将其视为一种渗透到印度人生活方方面面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他对“业”(Karma)、“轮回”(Samsara)、“解脱”(Moksha)等核心概念的解读,既严谨又富有启发性,让我对生命、死亡以及存在的意义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我开始理解,为什么印度文化中充满了对短暂生命的超越,以及对精神解脱的追求。 另外,书中对印度社会结构的分析,也让我受益匪浅。作者深入剖析了种姓制度的演变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同时也没有忽视其他社会阶层和群体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帮助我理解了印度社会内部的复杂关系,以及它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挑战。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理解印度文化的钥匙。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智慧的启迪。它让我看到了印度文化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与其他文明相互碰撞、融合,又保持着自己独特的风貌。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印度文化感兴趣的朋友。

评分

《印度文化论(第二版)》这本书,如同一位经验丰富的领航员,带领我在印度文化那浩瀚而深邃的海洋中,找到了清晰的航道。我曾对印度文化的认知,如同大海中漂浮的零星岛屿,缺乏连接,难以形成整体的认知。而这本书,则以其系统性的梳理和深刻的分析,将这些岛屿连接成了一片辽阔的陆地,让我能够对其有了全面而深入的理解。 书的开篇,作者便以宏大的历史笔触,为我勾勒出了印度文明的壮丽画卷。从古老的印度河流域文明的神秘,到吠陀时代的思想火花,再到佛教、耆那教的兴起,以及孔雀王朝、笈多王朝的鼎盛时期,每一个历史节点都被作者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我尤为赞赏作者在梳理历史脉络的同时,不忘深入剖析当时社会、经济、宗教以及哲学思潮的相互作用,让我得以窥见印度文明形成与发展的内在逻辑。 书中关于印度教的阐述,更是令我印象深刻。作者并未将印度教简单地视作一种宗教体系,而是将其解读为一种渗透到印度人日常生活、伦理道德、艺术审美乃至哲学思考的文化基因。他对“业”(Karma)、“轮回”(Samsara)、“解脱”(Moksha)等核心概念的深入剖析,让我对印度人的生命观和宇宙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开始理解,为何印度文化中充满了对短暂生命的超越,以及对精神境界的执着追求。 此外,书中对于印度社会结构的分析,也极具启发性。作者深入探讨了种姓制度的起源、演变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同时也关注了其他社会群体在文化塑造过程中的作用。这种多角度、全方位的审视,让我对印度社会那复杂而多层次的构成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也理解了其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诸多挑战。 总而言之,《印度文化论(第二版)》是一本集学术性、思想性和可读性于一体的优秀著作。它以一种严谨而不失温度的方式,带领我深入探索了印度文明的精髓,让我对这个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国度有了前所未有的理解和感悟。这本书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开启心灵探索的钥匙。

评分

《印度文化论(第二版)》这本书,就像一位博学多才的导游,用他深厚的学识和生动的语言,带领我进行了一场深入的印度文化探索之旅。在我拿起这本书之前,我对印度文化的认知,多来自于影视作品和零星的新闻报道,显得 fragmented 且缺乏系统性。而这本书,则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流畅的叙述风格,将印度文明的脉络梳理得清晰可见,让我得以窥见其博大精深的内涵。 书的开篇,作者便以一种宏大的历史视野,将我带入了印度文明的黎明。从神秘的印度河流域文明,到吠陀时代的思想萌芽,再到后来的佛教、耆那教的兴起,以及孔雀王朝、笈多王朝的辉煌,每一个章节都如同一个精心雕琢的故事,讲述着印度文明如何在地理环境、社会结构和思想潮流的交互作用下,一步步发展壮大。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历史事件时,不仅仅关注政治军事的变迁,更是深入挖掘了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习俗以及宗教信仰是如何受到影响和塑造的。 对我而言,书中关于印度教的解读,是最具启发性的部分。作者将印度教视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世界观,而非仅仅是一种宗教信仰。他对于“梵”(Brahman)、“我”(Atman)等哲学概念的阐释,让我对个体与宇宙的关系有了更深的理解。我开始明白,为什么印度文化中充满了对短暂生命的超越,对永恒的追寻。 同时,我也对书中关于印度社会结构的分析印象深刻。作者深入剖析了种姓制度的演变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同时也没有忽视其他社会阶层和群体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帮助我理解了印度社会内部的复杂关系,以及它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挑战。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观察和理解印度文化的视角,这种视角是开放的、包容的,也是充满人文关怀的。它鼓励读者去思考,去感受,去连接,而不是简单地接受既定的结论。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对照自己已有的认知,进行反思,这种互动式的学习过程,是学习任何文化都不可或缺的。 总而言之,《印度文化论(第二版)》是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著作。它以一种严谨又不失人文关怀的方式,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印度文明深邃海洋的大门,让我能够更清晰、更深刻地理解这个充满魅力的国度。

评分

《印度文化论(第二版)》这本书,如同打开了一扇通往古老而神秘的印度文明的窗户,让我得以窥见其丰富多彩的内在世界。在我翻阅这本书之前,我对印度的印象,多是零散的、来自电影和新闻报道的片段,诸如恒河的神秘仪式、瑜伽的奇妙之处,或是印度的社会贫富差距。而这本书,则以一种系统而深刻的方式,将这些碎片化的印象整合起来,为我构建了一个更加完整和立体的印度文化图景。 书的开篇,作者便带领我回溯到印度文明的源头,从古老的印度河流域文明的遗迹,到吠陀时代思想的火花,再到后来的佛陀的诞生,每一个环节都铺陈得非常到位,让我对印度文明的起源与演变有了清晰的认知。我特别欣赏作者在阐述历史事件时,不仅仅关注政治军事的变迁,更是深入挖掘了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习俗以及宗教信仰是如何受到影响和塑造的。 对我而言,书中关于印度教的解读,是最具启发性的部分。作者将印度教视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世界观,而非仅仅是一种宗教信仰。他对于“梵”(Brahman)、“我”(Atman)等哲学概念的阐释,让我对个体与宇宙的关系有了更深的理解。我开始明白,为什么印度文化中充满了对短暂生命的超越,对永恒的追寻。 同时,我也对书中关于印度社会结构的分析印象深刻。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种姓制度描绘成一种压迫性的枷锁,而是尝试去理解其历史成因、功能演变以及对现代印度社会依然存在的深远影响。这种客观而审慎的态度,让我能够更全面地认识这个制度的复杂性。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观察和理解印度文化的视角,这种视角是开放的、包容的,也是充满人文关怀的。它鼓励读者去思考,去感受,去连接,而不是简单地接受既定的结论。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停顿,对照自己已有的认知,进行反思,这种互动式的学习过程,是学习任何文化都不可或缺的。 总而言之,《印度文化论(第二版)》是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著作。它以一种严谨又不失人文关怀的方式,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印度文明深邃海洋的大门,让我能够更清晰、更深刻地理解这个充满魅力的国度。

评分

《印度文化论(第二版)》这本书,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以其沉稳而富有洞察力的笔触,引领我穿梭于印度文明那曲折而辉煌的历史长廊。我常常在阅读中停顿,反复咀嚼作者那些精炼而充满智慧的文字,试图去捕捉印度文化那令人着迷的精髓。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没有将印度文化孤立地看待,而是将其置于世界文明的宏大背景之下,展现了它与其他文明的交流、碰撞与融合。 我最欣赏作者处理历史叙事的方式。他不是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善于捕捉历史事件背后的人物动机、社会思潮和文化背景,使得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栩栩如生。当我读到关于阿育王弘扬佛教的章节时,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个时代宗教传播的巨大力量,以及佛教对印度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作者对佛教在中国、东南亚等地的演变也进行了简要的回顾,这让我看到了一个思想是如何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被接受、被改造、被创新。 书中关于印度教的阐述,也让我印象深刻。作者并没有将印度教简单地视为一种宗教,而是将其视为一种贯穿古今、渗透于社会各个层面的文化现象。他对“梵”(Brahman)、“我”(Atman)等核心哲学概念的解读,既严谨又易懂,让我对“空性”和“个体存在”的关系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且,书中对不同神祇的介绍,以及它们所代表的象征意义,也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印度宗教艺术和节日庆典中那些复杂而多彩的符号。 另外,我对书中关于印度社会结构的分析,也感到非常震撼。作者深入剖析了种姓制度的演变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同时也没有忽视其他社会阶层和群体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帮助我理解了印度社会内部的复杂关系,以及它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挑战。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观察和理解印度文化的视角,这种视角是开放的、包容的,也是充满人文关怀的。它鼓励读者去思考,去感受,去连接,而不是简单地接受既定的结论。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对照自己已有的认知,进行反思,这种互动式的学习过程,是学习任何文化都不可或缺的。 总而言之,《印度文化论(第二版)》是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著作。它以一种严谨又不失人文关怀的方式,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印度文明深邃海洋的大门,让我能够更清晰、更深刻地理解这个充满魅力的国度。

评分

《印度文化论(第二版)》这本书,如同一位饱学之士,用其深邃的洞察力和渊博的知识,为我揭示了印度文化那神秘而又迷人的面纱。在我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对印度的印象,多是碎片化的,像是从电影、新闻报道中零星捕捉到的画面,比如恒河边的神秘仪式,或者是在繁忙市集里那些充满异域风情的香料。而这本书,则为我提供了一个宏观的框架,让我能够将这些零散的印象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更清晰、更有逻辑的认知图谱。 书的开篇,作者就以一种宏大的历史叙事,将我带入了印度文明的黎明。从古老的吠陀时代,到后来的摩揭陀王国崛起,再到孔雀王朝和笈多王朝的辉煌,每一个章节都如同一个精心雕琢的故事,讲述着印度文明如何在地理环境、社会结构和思想潮流的交互作用下,一步步发展壮大。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历史事件时,不仅仅关注政治军事的变迁,更是深入挖掘了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习俗以及宗教信仰是如何受到影响和塑造的。 其中,关于印度教的阐述,让我耳目一新。作者并没有将印度教简单地定义为一种宗教,而是将其视为一种贯穿古今、渗透于社会各个层面的文化现象。他对“梵”(Brahman)、“我”(Atman)等核心哲学概念的解读,既严谨又易懂,让我对“空性”和“个体存在”的关系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且,书中对不同神祇的介绍,以及它们所代表的象征意义,也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印度宗教艺术和节日庆典中那些复杂而多彩的符号。 同时,我也看到了作者在处理印度文化中的多元性方面所做的努力。《印度文化论(第二版)》并没有将印度文化简单地归纳为某一种单一的模式,而是充分展现了其内部的丰富性,包括各种地域文化、语言、种族以及宗教派别之间的相互影响与融合。这种对“混杂性”的强调,让我意识到,理解印度,就必须拥抱其复杂性,而不是试图将其简化。 总而言之,《印度文化论(第二版)》是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著作。它以一种严谨又不失人文关怀的方式,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印度文明深邃海洋的大门,让我能够更清晰、更深刻地理解这个充满魅力的国度。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智慧的启迪。

评分

《印度文化论(第二版)》这本书,如同一位饱经风霜的智者,用一种极其谦逊却又充满力量的笔触,为我展开了印度文明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对印度的印象,大多来自于流行文化的传播,那些闪烁着异域风情的歌舞,那些充满神秘色彩的宗教符号,似乎构成了一个遥远而模糊的形象。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将印度文化的根脉、肌理和灵魂,一一呈现。 书的开篇,作者就将我带入了印度文明的源头,从哈拉帕文明的遗迹,到吠陀时代的思想火花,一步步勾勒出这个古老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我惊叹于作者对历史细节的把握,以及他对不同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因素如何相互作用,从而塑造文化形态的深刻洞察。他并没有将历史事件割裂开来,而是将它们置于一个宏大的叙事框架中,让我看到了一个文明是如何在不断的演进与变革中,形成其独特的精神气质。 令我尤为着迷的是,作者对于印度教哲学的阐述。他并没有简单地将印度教视为一种宗教信仰,而是将其视为一种渗透到印度人生活方方面面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他对“业”(Karma)、“轮回”(Samsara)、“涅槃”(Nirvana)等核心概念的解读,既严谨又富有启发性,让我对生命、死亡以及存在的意义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我开始理解,为什么印度文化中充满了对短暂生命的超越,以及对精神解脱的追求。 书中关于印度社会结构的分析,也让我受益匪浅。作者并没有回避种姓制度的复杂性和争议性,而是从历史演变的角度,深入剖析了其形成原因、发展过程以及对现代印度社会依然存在的深远影响。这种客观而审慎的态度,让我能够更全面地认识这个制度的复杂性,以及它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 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印度艺术、建筑、文学的介绍。作者将这些艺术形式置于特定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下进行解读,让我看到了它们是如何反映和塑造着印度人的精神世界,是如何承载着他们的信仰和情感。当我读到关于印度古典音乐的介绍时,我仿佛能够听到那些悠扬的旋律,感受到那些充满情感的表达。 总而言之,《印度文化论(第二版)》是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著作。它以一种严谨又不失人文关怀的方式,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印度文明深邃海洋的大门,让我能够更清晰、更深刻地理解这个充满魅力的国度。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智慧的启迪。

评分

作为一个对亚洲文化,尤其是南亚次大陆充满好奇的读者,当我翻开《印度文化论(第二版)》时,内心是怀揣着一份既期待又有些许忐忑的心情。期待的是,终于有一部相对系统和深入的作品,能够帮助我拨开迷雾,触及印度那复杂而迷人的精神世界。而忐忑,则源于对印度文化本身那庞杂、多变,甚至是有些令人费解的特性。这本书的名字直白而坚定,似乎承诺了一个探索的旅程,而我,正准备好踏入其中。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虽然没有过于华丽的装饰,但那沉静的色彩和古朴的字体,已经预示着内容的厚重感。翻开扉页,作者的序言便如同一位慈祥的长者,用温和而富有洞察力的语言,为我勾勒出探索印度文化的宏大图景。他没有回避印度文化中存在的矛盾与张力,反而将其视为一种活态的、不断演进的生命力。这种坦诚的态度,让我感到安心,仿佛作者是我的向导,愿意带我一同深入那些可能充满荆棘却也意义非凡的探索之路。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印度文化论(第二版)》并非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论著,尽管它在学术严谨性上毫不妥协。作者运用了大量生动形象的语言,将抽象的文化概念具象化,仿佛在我眼前展开了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从古老的吠陀时代,到辉煌的笈多王朝,再到近代民族独立运动,每一个时期都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我仿佛能听到恒河的潮声,闻到香料市场的气息,感受到寺庙钟声的回响。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是许多同类书籍所难以比拟的。 特别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印度教的阐述,不再仅仅停留在宗教仪式的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思想、社会伦理以及对个体生命观的影响。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印度教描述为一种教义,而是将其看作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世界观。那种关于“业”(Karma)、“轮回”(Samsara)和“解脱”(Moksha)的探讨,让我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我开始理解,为什么印度文化中充满了对短暂生命的超越,对永恒的追寻。 同时,我也看到了作者在处理印度文化中的多元性方面所做的努力。《印度文化论(第二版)》并没有将印度文化简单地归纳为某一种单一的模式,而是充分展现了其内部的丰富性,包括各种地域文化、语言、种族以及宗教派别之间的相互影响与融合。这种对“混杂性”的强调,让我意识到,理解印度,就必须拥抱其复杂性,而不是试图将其简化。 此外,本书对于印度艺术、建筑、文学等方面的介绍,也极具启发性。我开始能够理解,为何印度的雕塑如此繁复精美,为何其建筑充满宗教象征意义,为何其文学作品往往充满了象征和隐喻。作者将这些艺术形式置于特定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下进行解读,让我看到了它们是如何反映和塑造着印度人的精神世界,是如何承载着他们的信仰和情感。 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印度文化论(第二版)》对印度社会结构的分析。作者深入剖析了种姓制度的演变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同时也没有忽视其他社会阶层和群体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帮助我理解了印度社会内部的复杂关系,以及它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挑战。 总而言之,作为一本关于印度文化的入门读物,或者说是深度探索的指南,《印度文化论(第二版)》无疑是出色且值得推荐的。它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带领读者穿越历史的长河,领略印度文化的独特魅力。我从中不仅获得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对这个伟大文明的敬意和更深刻的理解。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观察和理解印度文化的视角,这种视角是开放的、包容的,也是充满人文关怀的。它鼓励读者去思考,去感受,去连接,而不是简单地接受既定的结论。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对照自己已有的认知,进行反思,这种互动式的学习过程,是学习任何文化都不可或缺的。 最后,我想说,《印度文化论(第二版)》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更像是一扇窗,一扇通往印度丰富多彩精神世界的窗户。推开这扇窗,我看到了古老的智慧,也看到了现代的活力;我看到了信仰的力量,也看到了人性的挣扎。这本书带给我的,是远超预期的收获,是一次深刻的心灵之旅。

评分

不得不说,《印度文化论(第二版)》这本书,简直就像一本精心绘制的印度文化地图,而且还是那种立体的、能够让你身临其境的地图。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其实并没有抱太高的期望,总觉得文化类的书籍,要么过于艰涩,要么流于表面,很难找到一本既有深度又不至于让人生畏的。然而,这本书彻底打破了我的固有印象,它以一种极其引人入胜的方式,带领我一步步地揭开了印度文化那层层神秘的面纱。 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从最宏观的历史背景入手,然后层层深入,探讨各个层面的文化要素。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作者对于印度教的解读。他没有仅仅罗列教义,而是将印度教与印度人的生活方式、社会习俗、哲学思考紧密地联系起来。当我读到关于“达摩”(Dharma)的概念时,我才真正理解,它不仅仅是“责任”或“义务”,而是一种更深刻的、关乎个体在宇宙中位置和行为准则的哲学。这让我对印度社会中那些看似不合逻辑的习俗,有了更深的理解。 作者在书中对印度社会结构的分析,也让我大开眼界。他并没有回避种姓制度的复杂性和争议性,而是从历史演变的角度,详细地阐述了其形成原因、发展过程以及对现代印度社会的影响。读到这部分,我感觉自己像是穿越回了过去,亲眼目睹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社会地位是如何被固化,以及这种固化如何影响着他们的命运。 另外,书中对印度艺术和文学的介绍,也让我充满了惊喜。我一直对印度的电影和音乐情有独钟,但总觉得它们只是印度文化的“皮毛”。而这本书,则深入到了这些艺术形式背后的文化基因。作者对印度古典舞蹈、雕塑、绘画的讲解,都让我看到了它们是如何承载着宗教故事、哲学思想和审美情趣。当我看到书中对《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这些史诗的介绍时,我仿佛看到了无数个世代的印度人在阅读、传唱这些故事,这些故事已经深深地刻在了他们的民族记忆里。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十分独特。作者既有学者严谨的考证,又不乏诗意的表达。他能够用非常生动的比喻,将抽象的概念解释清楚,让我这个非专业读者也能够轻松理解。我尤其喜欢他在描述一些宗教场景时,那种仿佛亲临其境的描写,让我能够感受到印度教徒虔诚的心情,以及他们对神明的敬畏。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印度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一个充满活力、不断发展和演变的有机体。作者并没有将印度文化塑造成一个完美的、理想化的形象,而是展现了它内部的矛盾、张力和复杂性。这种真实而全面的呈现,让我对印度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尊重。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理解印度文化的钥匙。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智慧的启迪。它让我看到了印度文化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与其他文明相互碰撞、融合,又保持着自己独特的风貌。 总的来说,《印度文化论(第二版)》是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书。它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对一个伟大文明的深度体验和情感共鸣。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印度文化感兴趣的朋友。

评分

读完《印度文化论(第二版)》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奇幻旅程。作者凭借其深厚的学养和独特的视角,将印度那浩瀚如海的文化,以一种精炼而不失温度的方式呈现在我眼前。我曾经对印度文化的印象,多是碎片化的,像是从电影、新闻报道中零星捕捉到的画面,比如恒河边的神秘仪式,或者是宝莱坞的歌舞升平。而这本书,则为我提供了一个宏观的框架,让我能够将这些零散的印象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更清晰、更有逻辑的认知图谱。 书的开篇,作者便以一种宏大的历史叙事,将我带入了印度文明的黎明。从早期的吠陀时代,到后来的摩揭陀王国崛起,再到孔雀王朝和笈多王朝的辉煌,每一个章节都如同一个精心雕琢的故事,讲述着印度文明如何在地理环境、社会结构和思想潮流的交互作用下,一步步发展壮大。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历史事件时,不仅仅关注政治军事的变迁,更是深入挖掘了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习俗以及宗教信仰是如何受到影响和塑造的。 其中,关于印度教的阐述,让我耳目一新。作者并没有将印度教简单地定义为一种宗教,而是将其视为一种贯穿古今、渗透于社会各个层面的文化现象。他对“梵”(Brahman)、“我”(Atman)等核心哲学概念的解读,既严谨又易懂,让我对“空性”和“个体存在”的关系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且,书中对不同神祇的介绍,以及它们所代表的象征意义,也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印度宗教艺术和节日庆典中那些复杂而多彩的符号。 当我读到关于佛教产生与发展的章节时,我感受到了印度文化内部思想碰撞的活力。作者细致地勾勒了释迦牟尼的思想如何从印度本土的哲学土壤中孕育而出,又如何传播到世界各地。他对佛教在中国、东南亚等地的演变也进行了简要的回顾,这让我看到了一个思想是如何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被接受、被改造、被创新。 这本书在处理印度社会结构问题时,也展现了其深刻性。作者对种姓制度的分析,并非停留在对其不公的谴责,而是试图去理解其历史成因、功能演变以及对现代印度社会依然存在的深远影响。这种客观而审慎的态度,让我能够更全面地认识这个制度的复杂性,以及它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印度哲学流派的介绍,如数论、胜论、弥曼差、吠檀多等等。作者并没有将它们仅仅列举出来,而是试图去揭示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及它们对印度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所产生的独特影响。这种对思想史的梳理,让我看到了印度文明的理性探索精神。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印度文化的理解,不再是浮光掠影,而是有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它帮助我看到了印度文化的统一性与多样性并存的特点,看到了其古老智慧与现代发展的交织。这本书就像一位博学的朋友,耐心地为我解答心中的疑惑,指引我深入探索印度的精神世界。 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进一步了解印度历史、艺术、文学的兴趣。书中那些精彩的例子和引用的片段,都像是一扇扇小门,让我渴望推开它们,去发现更多宝藏。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其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其激发学习者好奇心和探索欲望的能力。 总的来说,《印度文化论(第二版)》是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著作。它以一种严谨又不失人文关怀的方式,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印度文明深邃海洋的大门,让我能够更清晰、更深刻地理解这个充满魅力的国度。

评分

ok

评分

夏群夏群我婆婆婆婆一夏群这破

评分

不错

评分

好内容,值得一看。不错不错。

评分

不错

评分

tonkutkkkllkkjjkkjjkk

评分

夏群夏群我婆婆婆婆一夏群这破

评分

夏群夏群我婆婆婆婆一夏群这破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