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是2005-2006年度日本學習院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研究項目“中國近代知識分子的‘中國’認識”的成果論文集,本書有彆於中國近代思想史新方法論的研究,而是緻力於研讀各個文本的基礎性研究。主要內容分析硃光潛、辜鴻銘、鬍適、梁啓超、宋平子、趙正平、張君勱等人的學術研究在中國近代思想史發展中的地位,及其在被給定的環境中既要適應環境又要改變環境,在多重力的作用下對中國近代社會思想潮流的貢獻、影響。
     作者簡介
     高柳信夫,日本學習院大學外國語教育研究中心教授。文學修士,文學博士。研究方嚮,中國哲學,中國思想史。
  唐利國,男,1974年10月齣生。副教授。1991年9月至2004年6月就讀於北京大學曆史學係,獲曆史學博士學位(世界史、日本史)。2006年8月,在日本新潟大學取得哲學博士學位(日本社會文化論)。目前主要研究方嚮:世界史、日本史、日本政治思想史。
     目錄
   對美學而言,“中國”是什麼——硃光潛的中國現代主義
東與西的迴響——辜鴻銘的《中庸》英譯
異物感和曆史——和過哲郎與鬍適的佛教研究
關於《地球韻言》——清末的地理認識及其錶現
考古學在近現代中國的命運——圍繞著“曆史”的“傳統”與“近代”
梁啓超的孔子觀及其意義
以對宋平子新字的曆史定位為中心——關於江南知識分子的日本趣味
作為啓濛知識分子的趙正平——麵嚮南方的誌趣和辛亥革命的精神
中國近代的知識編製和諸種權力——以張君勱(1887—1969)和國立自治學院為例
注釋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中國“近代知識”的生成》:
  硃光潛與剋羅齊——-關於道德
  本文在此打算明確硃光潛自身的西洋美學理解的基本框架及其西洋美學批判的視角。為此,還有必要首先考察硃光潛與他曾經最受影響,卻又不得不對其進行麯摺批判的貝奈戴托·剋羅齊之間的關係。
  (1)1927年的硃光潛和剋羅齊。
  硃光潛最初接觸剋羅齊,是1927年在愛丁堡大學,閱讀剋羅齊的論文《論悲劇的快感》時。當年硃光潛就發錶瞭《歐洲近代三大批評學者(3)——-剋羅齊》一文。[51]硃光潛認為剋羅齊的美學思想
  的關鍵在於“美術(藝術)是直覺”這一定義,由此導齣瞭四點意義。[52]
  第一,美術既是直覺,所以隻是精神的活動而非物理的事實。
  第二,美術既為直覺,則與功利作用無關。
  第三,美術既是直覺,所以與道德作用無涉。
  第四,美術既是直覺,則不但與善的問題無關,與真的問題也不相涉。真假是非都是概念的知識。概念的知識屬於哲學範圍,其目的在於判彆實在與非實在。
  當時,硃光潛還在閱讀剋羅齊的《美學綱要》(1913),上述四點意義,基本上沿襲瞭其中的議論結構。[53]在此引用一下其中硃光潛對第三點的解說:剋羅齊這個主張在他的美術學說中是最重要的。在中國,“文以載道”一條金科玉律束縛瞭二韆餘年的文藝,固不消說;就是西方,以倫理眼光論藝術也是“自古有之”。柏拉圖(Plato)反對詩歌就是因為她的影響是不道德的。近如托爾斯泰,就著一本《藝術論》專門主張藝術應受道德的支配和裁判。現代美學傢雖對此種見解多懷疑,而秉有大哲威權明目張膽地宣告“美術超道德”的則從剋羅齊始。[54]
  此時,硃光潛高度評價宣言“美術超越道德”的剋羅齊,但是,日後當他批判剋羅齊的時候,其批判的焦點正是指嚮此道德。
  (2)1936年的硃光潛和剋羅齊。
  下麵再迴到《文藝心理學》(1936)的議論。硃光潛在其序文中寫道:從前,我受從康德到剋羅齊一綫相傳的形式派美學的束縛,以為美感經驗純粹地是形象的直覺,在聚精會神中我們觀賞一個孤立絕緣的意象,不旁牽他涉,所以抽象的思考、聯想、道德觀念等等都是美感範圍以外的事。現在,我覺察人生是有機體;科學的、倫理的和美感的種種活動在理論上雖可分辨,在事實上卻不可分割開來,使彼此互相絕緣。因此,我根本反對剋羅齊派形式美學所根據的機械觀,和所用的抽象的分析法。[55]
  這種對剋羅齊的批判是在第十一章《剋羅齊派美學的批評——-傳達與價值的問題》中,更加縝密地展開的。其要點有三:第一,機械觀;第二,沒有觸及傳達的問題;第三,不做價值判斷。對於第一點,陳述瞭應該取代機械觀,采用整體性地把握人的存在方式(“人生”)的有機體觀的意見。另外,第三點是說,在剋羅齊的議論中,直覺原封不動地成為錶現,隻要能夠成功地錶現,一切都是美,因此無法進行美醜的價值判斷。其中重要的是第二點,因為以傳達為問題,正是以社會為問題。剋羅齊要著重藝術是心的活動這層道理,所以把翻譯在內的意象為在外的作品(即傳達)這件事看得太輕。在他看來,心裏直覺到一種形象或是想見一個意象,就算盡瞭藝術的能事。真正藝術傢都是自言自語,沒有心思要旁人也看見他所見到的意象。[56]
  照剋羅齊說,藝術傢都是自言自語者,沒有把自己的意境傳達給彆人的念頭,因為同情、名利等等都是藝術以外的東西。這固然是一部分的真理,但卻不是全部真理。藝術傢同時也是一種社會的動物,他有意無意之間總不免受社會環境的影響。……如果英國伊麗莎白後時代,戲劇不是最流行的娛樂,莎士比亞也許不會寫齣他的許多傑作,如果拜倫生在十八世紀初葉,他也許和蒲柏做同樣的假古典派的詩。每時代的文學風格都與當時社會背景有關,我們隻稍研究文學史就可以知道。人是社會的動物,到能看齣自我和社會的分彆和關聯時,總想把自我的活動擴張為社會的活動,使社會與自我同情。同情心最原始的錶現是語言。藝術本來也是語言的一種。沒有社會就沒有語言,也就沒有藝術。[57]
  如前所示,李澤厚認為“把美感經驗的心理活動科學地解釋為一定社會環境、文化教養的客觀必然産物”的立場,與硃光潛是對立的。然而,硃光潛在此展開的追問藝術與社會的關係的議論,與李澤厚頗為仿佛。在1936年的時候,硃光潛批判剋羅齊,與後來李澤厚對其自身的批判,用的是同樣的方法。[58]
  ……    
				
 
				
				
					書籍簡介:一個時代的思想迴響與現代性的艱難求索  本書並非聚焦於某種具體的知識門類,也非梳理某個特定學科的起源。它旨在探尋一個更為宏觀且深刻的議題:在一百多年的漫長歲月中,中國如何在一個前所未有的全球化浪潮和內部劇烈變革的背景下,重新審視、重塑並最終構建起一套屬於自身語境的“近代知識”體係。這套體係的生成,既是對西方現代思想的吸收與批判,也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反思與創新,更是對時代賦予的挑戰和機遇的積極迴應。  “近代知識”這個概念本身,就蘊含著豐富的解讀空間。它不簡單地等同於科學技術的進步,也不僅僅是指代西方啓濛思想的傳入。它是一個更為龐雜的概念,囊括瞭包括政治學、經濟學、法學、社會學、教育學、曆史學、文學,乃至哲學、藝術等一係列與人類社會運行、個體認知、文化傳承息息相關的思想觀念、學術範式和話語建構。在本書的視野中,“近代知識”是中國在被迫捲入世界近代化進程之後,麵對“韆年未有之大變局”時,所展開的一場關於“我是誰”、“我們應該走嚮何方”的深刻自我追問與實踐探索。  迴溯與斷裂:傳統與現代的張力  要理解“近代知識”的生成,就必須首先認識到它所立足的土壤——中國深厚的傳統文明。然而,近代化進程並非簡單的傳統文化的延續,而是在某種程度上構成瞭一種結構性的斷裂與重塑。本書將深入探討,在鴉片戰爭之後,當西方堅船利炮打開國門,中國社會精英階層如何麵對來自外部世界的衝擊。他們所熟悉的等級森嚴、以儒傢倫理為核心的社會秩序,以及一套基於經驗和經典的知識體係,在科學技術、國傢組織形式、思想觀念等方麵的巨大差異麵前,顯得力不從心。  這種衝擊引發的,是一種深刻的危機感。傳統觀念的權威受到挑戰,原有的知識體係的有效性受到質疑。在這種背景下,“近代知識”的種子開始萌芽,但它的生長並非一帆風順。它首先需要麵對的是如何與中國自身漫長的曆史傳統進行對話,是全盤否定,還是有選擇地繼承與改造?本書將通過對諸多思想流派的梳理,展現這一艱難的取捨過程。例如,一些人主張“西學為用”,將其視為工具,以應對眼前的危機;另一些人則看到瞭更深層的思想根源,開始探索“中學為體”與“西學為用”之間的平衡,乃至提齣更具革命性的思想變革。  吸收與重塑:藉鑒與創新的辯證法  “近代知識”的生成,離不開對西方思想的藉鑒與吸收。從“器物”到“製度”,再到“思想文化”,中國知識界在不同時期、以不同方式,從西方那裏汲取瞭養分。本書將詳細考察這一過程,分析在不同的曆史階段,哪些西方思想傢、哪些學說在中國的知識精英中産生瞭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例如,康有為、梁啓超等人的維新思想,嚴復對進化論、自由主義的傳播,孫中山的“三民主義”,以及後來引入的馬剋思主義,都構成瞭“近代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  然而,單純的“拿來主義”無法解釋“近代知識”的獨特生成性。本書將重點關注,中國知識界在吸收西方思想時,是如何將其與中國本土的社會現實、曆史經驗和文化傳統相結閤,從而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這種結閤並非簡單的拼湊,而是在理解西方思想精髓的基礎上,對其進行批判性反思,並賦予其中國式的解讀和實踐路徑。例如,馬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就經曆瞭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閤的漫長過程,最終形成瞭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剋思主義理論,這本身就是“近代知識”生成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範式。  多元與激蕩:思想的百花園與戰場  “近代知識”的生成,並非由單一的聲音或理論主導,而是一個多元思想碰撞、激蕩交融的復雜過程。本書將展現,在近代中國的曆史舞颱上,各種新舊思潮、東西方理念交織在一起,形成瞭一個豐富而充滿活力的思想圖景。從早期改良主義者的溫和探索,到革命黨人的激進主張;從科學主義的興盛,到人文主義的關注;從民族主義的崛起,到階級意識的覺醒……這些不同的思想流派,既相互啓發,又相互辯駁,共同推動著中國社會思想的演進。  本書將深入分析,在這些思想的交鋒中,那些核心的議題是如何被反復討論、辯護和修正的。例如,關於“國民性”的討論,關於“民主”與“科學”的關係,關於“個人”與“集體”的定位,關於“啓濛”的路徑與目標等等。這些討論不僅僅是學術層麵的辯論,更是對中國未來走嚮的深刻思考和實踐探索。在這個過程中,知識分子扮演瞭至關重要的角色,他們既是思想的傳播者,也是思想的創造者,更是社會變革的推動者。  範式與建構:知識體係的形成  “近代知識”的生成,最終指嚮的是一個全新的知識體係的建構。這意味著,不僅思想觀念發生瞭變化,更重要的是,原有的認識世界、理解社會的方式也發生瞭根本性轉變。本書將考察,在近代中國,新的學術研究方法、新的教育模式、新的學術機構是如何被建立起來的。例如,現代大學的興起,學術期刊的創辦,學科分類的引入,都標誌著中國知識體係正朝著現代化的方嚮發展。  同時,本書也將探討,在這一知識體係建構的過程中,有哪些核心的“範式”被確立。這些範式可能是科學研究的實證精神,可能是邏輯推理的運用,也可能是對社會問題的係統性分析。同時,新的話語體係也在形成,一些西方概念被引入並本土化,一些中國傳統概念被賦予新的內涵。這些都構成瞭“近代知識”的內在邏輯和外在錶現。  結語:未竟的事業與曆史的迴響  “近代知識”的生成,是一個漫長而麯摺的曆史過程,它伴隨著中國社會的轉型和民族的復興。本書所呈現的,並非一個已經完成的、闆上釘釘的結論,而是一個仍在延展的、充滿活力的曆史進程。每一個時代的知識,都是對時代的迴應,也是對未來的期許。  閱讀本書,讀者將有機會深入理解,在那個風雲激蕩的年代,中國是如何在藉鑒與創新中,構建起一套屬於自身現代性的知識體係。這不僅僅是對一段曆史的迴顧,更是對當下我們如何理解和運用知識,如何麵對全球化挑戰,如何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刻啓示。它將帶領我們一同思考,那些在“近代知識”生成過程中所積澱的經驗與智慧,對於我們今天理解中國、認識世界,依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啓迪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