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閎的主要研究領域為文化哲學與文化批評、中國現當代文學及魯迅研究。在大眾文化批評理論和實踐方麵,有諸多開拓性的貢獻。倡導文本細讀和文化符號學批評,並以獨立的批判立場、銳利的思想鋒芒和奇警的話語風格,在文化批評界獨樹一幟,是新生代批評傢的重要代錶人物。本書是其現代詩學研究專著,清晰地梳理瞭現代代錶詩人、詩派的抒情藝術。
張閎的主要研究領域為文化哲學與文化批評、中國現當代文學及魯迅研究。在大眾文化批評理論和實踐方麵,有諸多開拓性的貢獻。倡導文本細讀和文化符號學批評,並以獨立的批判立場、銳利的思想鋒芒和奇警的話語風格,在文化批評界獨樹一幟,是新生代批評傢的重要代錶人物。《聲音的詩學:現代漢詩抒情藝術研究》是其現代詩學研究專著,清晰地梳理瞭現代代錶詩人、詩派的抒情藝術。
張閎,文化批評傢,隨筆作傢。曾為醫生,後獲文學博士學位。現為同濟大學人文學院中文係教授兼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文化哲學與文化批評,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著有《文化街壘》《黑暗中的聲音——魯迅<野草>的詩學及精神密碼》《感官王國——先鋒小說敘事藝術》《烏托邦文學狂歡——**文學史》《欲望號街車——流行文化符號批判》《言辭喧囂的時刻》等。
上篇 抒情的荒年
北島,或一代人的“成長小說”
第一部北島的學習年代
廣場聲學練習
啼哭與吼叫
哈姆萊特或“父子對抗”遊戲
嚮石頭學習
幸存者及其神話
第二部北島的漫遊年代
自我的迷失
在路上
“道”與“行”
“一個潛入字典的外來語”
舒婷:世紀末的詩歌“口香糖”
一、朦朧傢族的“獨生女”
二、朦朧修辭
三、軟性話語
四、撒嬌美學
五、道德策略
六、詩歌“口香糖”
介入的詩歌:20世紀90年代的漢語詩歌寫作諸問題
1.一段問題史
2.1989:終結與開始
3.90年代的詩歌的“介入性”
貧乏時代的抒情詩人
多多:孤獨騎士的精神劍術
鬍寬:緻命的呼吸
鍾鳴:“旁觀者”清
歐陽江河:虛構的立場
小海:像河流一樣抒情
宋琳:麗娃河畔的納喀索斯
蕭開愚:簡樸的力量
藍藍:無奈嘆息的美妙
王乙宴:雨中的欲望與夢想
軒轅軾軻:誤解的病毒與諷喻的詩
昏暗的詩歌
抒情的荒年
詩歌為什麼暗淡無光?
當代詩歌的“外省精神”
《年代詩叢》與詩選的“尺度”
數碼時代的詩歌風暴
我們這個時代的詩歌江湖
淡藍色的藥片。或生與死
詩神與死神的對話
泰山與鴻毛
愷撒的權柄
淡藍色的藥片
“寄生蟲”如是說
下篇 沉默與傾聽
聽與說:漢語文學言說的問題史
聖的沒落
道的空虛
聽的誤差
言的窘迫
記憶的缺失
自我意識的練習簿
《野草》:沉默的聲音
從“呐喊”到“自言自語”
“聲音”·自我意識·權力
“聲音”的詩學
“聲音”中的恐懼
“無聲”的焦慮
沉默與言說的窘迫
生命力的聲音
附:釋《鞦夜》
現代國傢的聲音神話及其沒落
無綫電廣播:現代國傢的聲音發生器
電颱播音員:聲音神學的樣闆
便攜式收錄機:聲音的自主裝置
流行音樂:聲音的變亂
聲音中的西方想象
空心的音樂
卡拉oK:空心的音樂
李春波:流行歌麯中的戲謔與反諷
崔健VS林誌炫:兩代人的“花房姑娘”
憤青的“花房姑娘”
小資的“花房姑娘”
王菲:“酷時代”的塞壬
刀郎:均質的“膨化”聲音
周傑倫:流行天王變形記
龔琳娜:你真的不懂“神麯”
意識形態詩學批評
洞見與盲視
文本的解放
《聲音的詩學:現代漢詩抒情藝術研究》:
2.1989:終結與開始
對於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的漢語詩歌寫作者而言,羅蘭·巴爾特的詩學理論可以說是一場及時雨。因為,此時的詩人們也陷入瞭差不多與薩特同樣的窘境。而現在,他們似乎已經找到瞭擺脫這一窘境的理論依據。認為詩歌可以“做什麼”的想法,乃是“今天派”(以及一些所謂“朦朧詩派”)詩人的觀點。他們也確實用自己的詩歌“做”瞭一些什麼。而在更晚一些的詩人們看來,“今天派”所做的,倒不如什麼都不做。或者說,“今天派”雖然在社會政治方麵做得很多,但在詩歌藝術本身做得卻很少。“今天派”的詩歌曾經以其前所未有的“介入性”,給當時的中國社會以極大的精神震撼,鼓舞瞭整整一代人的精神激情。但是,年輕一代的詩人們很快就發現瞭“今天派”詩歌的“介入性”中所包含的濃厚的政治意識形態色彩,而在抒情方式和美學風格上,這些詩歌則往往顯示齣某種粗暴化和簡陋化的傾嚮。他們甚至發現瞭這種粗暴和簡陋的美學與“文革”美學之間的相似性。舒婷的抒情詩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對這種美學缺陷的補償,或者說是另一方麵的補充。舒婷的詩在其情感性質上(但不是抒情方式上)顯得較為縴細和朦朧,因而,比較適閤於“花季”少女們閱讀。而且,它的確很快就同港颱流行歌星的彩色照片一起,被供奉在新一代的“花季”少女們的梳妝颱上。
歐陽江河在《'89後國內詩歌寫作:本土氣質、中年特徵與知識分子身份》一文中,總結瞭他們這一代詩人自80年代中期以來所經曆的精神轉變。歐陽江河寫道:
抗議作為一個詩歌主題,其可能性已經被耗盡瞭,因為它
無法保留人的命運的成分和真正持久的詩意成分,它是寫作中
的意識形態幻覺的直接産物,它的讀者不是個人而是群眾。然
而,為群眾寫作的時代已經過去瞭。
一方麵是對於一種普泛化的“人的命運”的關注,另一方麵又是對於寫作中的個人性的追求,在普泛化的“人”的形象與個人之間,曾經作為中介的現實政治被取消瞭。隻有寫作活動本身纔成為連接這二者的橋梁。新一代詩人相信隻有這樣纔是詩歌藝術的純潔性和“真正持久”的美學價值的保證,是詩歌寫作的新的可能性。因而,拒絕“政治性介入”,成為新一代詩人的基本姿態和新的藝術信仰。在這樣一種新的藝術原則的指引下,1980年代的詩歌産生瞭一些重大的改變。首先是詩歌的主題內容的變化。以往的“政治意識形態”內容被替換為“文化精神”。這一方略自江河和楊煉的後期的一些詩歌(如江河的《太陽和它的反光》,楊煉的《諾日朗》、《自在者說》等)開始,至“整體主義”詩歌中達到瞭高潮(如宋渠、宋瑋的《大日是》、石光華的《和象》、劉太亨的《生物》,以及不屬於“整體主義”的詩人鍾鳴的《樹巢》等)。詩壇湧現齣一大批“文化巫師”般的人物。他們為自己的詩歌尋找瞭一批新的“象徵物”——大地、小麥、高梁、葡萄(這使人感到好像是到瞭一處鄉鎮的集貿市場)、上古文明的遺址和器物殘餘、創世的物質元素(金木水火土之類),並用它們取代瞭以往的革命詩歌中的“象徵物”——紅旗、鐵錘、鐮刀、嚮曰葵,等等。藉助於古老的文化幽靈的神秘魅力,他們的聲音顯得十分奇特,而且富於魅惑力,因而,它很快也感染瞭理論界和小說界。一時間,文壇一派喃喃的“文化咒語”之聲,仿佛正在舉行一個盛大的招魂儀式。
……
我通常閱讀這類學術書籍會有些許的壓力,但《聲音的詩學:現代漢詩抒情藝術研究》這本書卻讓我感到異常輕鬆和愉快。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靈活,他將理論的嚴謹性與文學的感性美巧妙地結閤在一起。我尤其欣賞他對“詩歌的聲學景觀”的描述,這讓我仿佛置身於一個由聲音構成的詩歌世界,在那裏,每一個詞語都有它的獨特迴響。書中關於“音韻的敘事功能”的分析,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作者通過具體的詩例,展示瞭不同的韻律如何能夠推動詩歌敘事的發展,如何能夠營造齣不同的情感氛圍。例如,他分析瞭某個詩人如何運用跳躍的韻腳來錶現內心的不安和焦躁,這種聲音的“斷裂”感,直接轉化為情感的“斷裂”。這本書讓我意識到,聲音不僅僅是詩歌的裝飾,更是其敘事和抒情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它是一次關於詩歌聲音的奇妙探索,也是一次關於如何更好地理解和欣賞現代漢詩的寶貴經驗。
評分翻開《聲音的詩學:現代漢詩抒情藝術研究》這本書,我仿佛走進瞭一個由文字編織的聲場,那些曾經在腦海中迴響過的詩句,在這裏被賦予瞭更深邃的解讀。作者以極其細膩的筆觸,層層剝繭,揭示瞭現代漢詩中“聲音”的多元維度。我一直認為詩歌不僅僅是意義的傳遞,更是情感的共鳴,而“聲音”正是連接這兩者的橋梁。這本書讓我對這種連接有瞭前所未有的認識。從詩歌的格律、韻腳,到內在的節奏、音韻的流轉,再到詩人心緒的起伏所激蕩齣的獨特聲響,作者都進行瞭旁徵博引、深入淺齣的分析。我尤其被關於“沉默”與“空靈”的論述所吸引,它挑戰瞭我以往對聲音的直觀理解,讓我開始思考那些“未發齣”的聲音,那些由留白和停頓所構成的詩意空間,它們如何同樣有力地傳達著情感的張力。閱讀的過程,就像是在聆聽一場跨越時空的音樂會,每一段詩歌都幻化成一種獨特的音色,時而激昂,時而低語,時而婉轉,時而空寂。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學術專著,更是一本引導讀者深入體驗詩歌之美的藝術指南。它讓我重新審視自己對詩歌的理解,也讓我更加渴望去探索那些尚未被發掘的詩歌聲音的寶藏。
評分《聲音的詩學:現代漢詩抒情藝術研究》這本書,對我而言,與其說是一本關於詩歌的著作,不如說是一份關於“聆聽”的啓濛。作者以一種近乎“詩意”的筆觸,帶領我們重新審視那些被我們輕易忽略的詩歌中的聲音元素。我尤其被書中關於“共鳴”的論述所吸引。他不僅僅談論瞭詩歌的聲音如何與讀者的情感産生共鳴,更深入探討瞭詩人之間,以及詩人與時代聲音之間的微妙呼應。例如,書中分析瞭某個詩人如何巧妙地藉鑒瞭傳統戲麯的唱腔,將其融入現代詩歌之中,從而賦予詩歌一種獨特的東方韻味和曆史厚重感。這種跨越時空的“聲音對話”,讓我感受到瞭詩歌藝術的傳承與發展。本書讓我明白,詩歌的聲音,是一種有生命力的存在,它能夠穿越時間和空間,連接起無數顆心靈。閱讀這本書,就像是在與一位心靈的知己進行一場關於聲音的對話,讓我對現代漢詩的理解,上升到瞭一個新的維度。
評分這本《聲音的詩學:現代漢詩抒情藝術研究》對我來說,是一次關於“如何更深層地理解詩歌”的深刻體驗。作者並非簡單地羅列定義,而是將抽象的理論融入具體的詩歌實踐中,讓我能夠清晰地看到“聲音”如何在現代漢詩的創作中發揮作用。我尤其被書中對“詩歌的音調變化”如何塑造人物個性和情感層次的論述所吸引。作者通過對不同詩人詩歌中音調的處理進行比較,展現瞭聲音的起伏和變化是如何直接反映齣人物內心的細微情感波瀾。例如,他分析瞭某個詩人如何通過連續使用降調的詞語,來營造一種低沉、壓抑的情感基調,這種“聲音的下沉”,讓我能深刻感受到人物的失落與悲傷。本書讓我意識到,詩歌的聲音,並非僅僅是語言的外部錶現,更是詩人內心世界的直接映射。通過對聲音的深入解讀,我們可以更準確地把握詩人的情感脈搏,更深刻地體會詩歌的藝術魅力。
評分《聲音的詩學:現代漢詩抒情藝術研究》這本書,對於我這樣的普通讀者來說,更像是一次詩歌的“深度遊”。作者不僅僅是告訴我們“是什麼”,更重要的是“怎麼去感受”。他以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引導我們去傾聽詩歌的聲音。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關於“語感”的探討,它不僅僅是語言的感覺,更是一種跨越文字的,由聲音所引發的直覺。作者通過大量的詩歌實例,展示瞭語感是如何在詩人的精心編排下,變得如此豐富和敏感。比如,他分析瞭某些詩歌中,通過詞語的輕重緩急,如何就能勾勒齣人物內心微妙的情緒變化。這種對“細微之聲”的捕捉和解讀,讓我大開眼界。這本書讓我明白,詩歌的抒情不僅僅是內容的抒發,更是聲音的藝術。當每一個字都找到瞭它最閤適的位置,當每一個音節都帶著情感的溫度,詩歌的生命力便得以完全釋放。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讓我們不僅僅是“讀”詩,更是“聽”詩,用心去體會那流淌在字裏行間的音樂。
評分《聲音的詩學:現代漢詩抒情藝術研究》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扇全新的認識現代漢詩的大門。在此之前,我更多地關注詩歌的意象和思想,而這本書則讓我開始關注詩歌的“聽覺魅力”。作者以一種極其生動的方式,揭示瞭“聲音”在現代漢詩抒情藝術中的核心地位。我特彆欣賞書中對“語言的物質性”的探討。作者不僅僅是談論文字的含義,更是關注文字發齣的聲音,以及這些聲音如何能夠喚起讀者的聯想和情感。例如,他分析瞭某個詩人如何利用詞語的重復和迴環,營造齣一種“餘音繞梁”的效果,從而加深瞭詩歌的感染力。這種對“聲音的痕跡”的關注,讓我看到瞭詩歌藝術的精妙之處。本書讓我明白,詩歌的聲音,是一種比意義更加直接、更加原始的力量。它能夠繞過理性,直接抵達我們的情感深處。閱讀這本書,就像是在進行一次詩歌的“聽覺洗禮”,讓我更加懂得如何去感受詩歌的溫度。
評分初次接觸《聲音的詩學:現代漢詩抒情藝術研究》,我帶著一種純粹的好奇心。我一直對現代詩歌的獨特韻味著迷,總覺得其中蘊含著某種難以言說的美感,而這本書似乎正是解答我疑惑的鑰匙。作者並沒有枯燥地羅列理論,而是將宏大的概念化為一個個生動的案例,通過對具體詩歌作品的精妙剖析,展現瞭“聲音”在現代漢詩抒情藝術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我驚嘆於作者對詩歌細節的敏銳捕捉,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詞語選擇、句式排列,在作者的筆下都煥發齣強大的生命力。比如,書中對某位詩人如何運用疊詞來模擬孩童的稚語,從而營造齣一種純真而略帶憂傷的氛圍,讓我讀來感同身受,仿佛親曆瞭詩人筆下的那個場景。又比如,對另一位詩人如何通過破碎的句子和跳躍的節奏來錶現內心的焦灼和不安,那種強烈的視覺和聽覺衝擊力,至今仍在我腦海中迴蕩。這本書讓我明白,詩歌的聲音並非僅僅是語言的物理屬性,更是詩人情感世界的摺射。通過對聲音的深入研究,我們可以更準確地把握詩人的創作意圖,更深刻地體味詩歌所蘊含的情感力量。它是一次關於聲音的旅行,也是一次關於心靈的探索。
評分我一直覺得,好的詩歌,讀起來應該有一種“音樂感”,但一直不知道如何去界定和描述這種感覺。《聲音的詩學:現代漢詩抒情藝術研究》這本書,恰好為我提供瞭最精準的答案。作者對現代漢詩中“聲音的維度”進行瞭細緻入微的梳理和分析。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詩歌的句法節奏”如何影響情感錶達的部分。作者通過對比不同詩人的句子結構,揭示瞭長句的舒緩與短句的急促,是如何直接影響讀者的情緒體驗的。例如,他分析瞭某個詩人如何通過大量的插入語和復雜的句式,來營造一種內心思緒的纏繞和糾結,這種“聲音的迷宮”,將讀者的情感也一同捲入其中。本書讓我深刻地意識到,詩歌的“抒情”,很大程度上是通過“聲音”來實現的。當每一個字都帶有它最適宜的“音色”,當每一次呼吸都帶著它最恰當的“節奏”,詩歌便能以一種最直接、最有力的方式觸動讀者的心靈。
評分《聲音的詩學:現代漢詩抒情藝術研究》這本書,是一本讓我花費瞭大量時間去咀嚼和迴味的著作。作者的學術功底毋庸置疑,他對現代漢詩發展的梳理脈絡清晰,觀點獨到。但更讓我欣賞的是,他並沒有將自己置於象牙塔中,而是用一種極其貼近讀者的語言,將深奧的理論具象化。我尤其喜歡書中對“音樂性”和“語言的物質性”的探討,這讓我重新認識到,詩歌的魅力不僅僅在於其思想的深度,更在於其形式的精巧。例如,作者分析瞭某個詩人如何巧妙地運用長短句的交錯,模擬大自然的潮起潮落,將一種宏大的時空感融入到抒情的篇章之中。這種將聲音的節奏感與情感的起伏相結閤的手法,令我拍案叫絕。書中對“象徵”與“聲音”之間微妙聯係的闡釋,也給瞭我很大的啓發。很多時候,我們沉醉於詩歌的意象,卻忽略瞭這些意象發齣的聲音,而正是這些聲音,纔讓意象更加鮮活、更加觸動人心。閱讀這本書,就像是在跟一位資深的詩歌嚮導一起漫步在現代漢詩的花園,他不僅指引我欣賞每一朵花的芬芳,更讓我聆聽它們在風中低語的曼妙樂章。
評分坦白說,在閱讀《聲音的詩學:現代漢詩抒情藝術研究》之前,我對“聲音”在詩歌中的作用,並沒有一個係統性的認識。我隻是模糊地感受到,某些詩句讀起來就是比其他詩句更加悅耳,更加有力量。這本書,正是為我補齊瞭這塊短闆。作者從詩歌的各個層麵,如音節、韻律、節奏、語調,乃至詩歌的“無聲之處”,進行瞭全方位的解讀。我尤其被書中關於“節奏”如何塑造情感體驗的論述所打動。作者通過對比不同詩人的節奏處理方式,展現瞭節奏如何能夠直接影響讀者的情緒,從舒緩的節奏帶來的寜靜,到急促的節奏引發的緊張,這一切都離不開聲音的引導。書中對“口語化”與“音樂化”在現代漢詩中的辯證關係的分析,也讓我受益匪淺。它揭示瞭現代詩歌如何在保持口語自然的流暢性的同時,又融入瞭音樂般的韻律美,從而達到一種雅俗共賞的藝術效果。這本書讓我意識到,詩歌的聲音,是一種無形的藝術,它滲透在文字的每一個縫隙裏,最終匯聚成一股強大的情感洪流,直抵讀者的心靈。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