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雨丛谈(清代史料笔记丛刊·繁体竖排)

听雨丛谈(清代史料笔记丛刊·繁体竖排)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 福格 著
图书标签:
  • 清代史料
  • 笔记小说
  • 听雨丛谈
  • 繁体竖排
  • 史料
  • 文学
  • 清史
  • 地方志
  • 笔记
  • 丛刊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16987
版次:2
商品编码:11917445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清代史料笔记丛刊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2
字数:154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作者福格为满族,本书所记主要是有关满洲的典章制度和风俗掌故等。

前言/序言


听雨丛谈 一、 缘起与背景 《听雨丛谈》是一部内容宏富、体例精善的清代史料笔记。其编纂缘起,可追溯至作者对国家兴衰、世事变迁的深切关怀。在那个风云激荡、社会转型的前夜,作者以其敏锐的观察力与深厚的学养,将所闻所见、所思所想,以笔记的形式悉心整理,旨在留存历史的真实,为后人提供借鉴。 本书所处的时代背景,是清王朝由盛转衰的关键时期。内忧外患,社会矛盾日益激化,传统文化面临冲击,新的思想观念悄然萌生。作者身处其中,耳闻目睹的种种现象,无不引发其对历史规律、治国之道、人物品评的深刻思考。本书的编纂,既是个人学术追求的体现,也折射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 二、 内容概述 《听雨丛谈》的条目繁多,内容驳杂,却又脉络清晰,自成体系。其内容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政治制度与官场百态: 本书对清代政治制度的运转机制、官员的选拔任用、官场的潜规则、权力斗争的阴谋诡计等,均有深入的记述。作者以近距离的观察,揭示了制度设计与实际执行之间的偏差,以及权力在人性面前的种种扭曲。 官员考察与任免: 详细记录了各级官员的考察标准、升迁途径、降职惩处等流程。既有对清廉正直、政绩卓著的官员的褒扬,也有对贪污腐败、玩忽职守者的严厉鞭挞。 官场潜规则: 触及了官场中常见的“打点”、“疏通”、“送礼”等现象,揭示了权钱交易、利益输送的隐秘网络。作者对这些腐败现象深恶痛绝,并对此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权力斗争: 记录了朝廷内外、各派势力之间的权力争夺。从后宫干政到大臣结党,从地方藩镇到京城党争,作者无不细致描绘,揭示了政治斗争的残酷性与复杂性。 政策法令的制定与执行: 关注重大政策法令的出台背景、制定过程以及在地方的实际执行情况。作者常能一针见血地指出政策执行中的弊端,以及其对民生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2. 经济民生与社会风情: 本书不仅关注庙堂之上的政治,也深入民间,记录了清代经济发展的状况、民生疾苦的状况以及社会各阶层的风俗习惯。 农业与商业: 记述了各地的农作物种植、粮食产量、赋税征收的情况,以及商业贸易的兴衰、物价的涨跌、商人的经营模式等。 手工业与城镇发展: 描绘了各地特色手工业的发展状况,以及城市商业的繁荣景象,也记录了部分城镇的衰落与没落。 民生疾苦: 详实记录了天灾人祸(如水旱灾害、瘟疫等)对民众造成的灾难,以及官府在赈灾救济中的作为与不足。作者对底层民众的苦难深表同情,并呼吁关注民生。 社会风俗: 涵盖了婚丧嫁娶、节日庆典、宗教信仰、民间习俗、服饰饮食等方方面面,为我们勾勒出一幅生动鲜活的清代社会生活画卷。 3. 文化思想与学术流派: 作者对清代的文化思潮、学术发展、文学艺术等领域亦有涉猎,展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学术流派: 记述了当时著名的学术流派及其代表人物,如乾嘉学派的考据学、程朱理学的演变、阳明心学的流传等。作者对各学派的观点、论争均有所涉及。 文学艺术: 评论了当时的诗词歌赋、小说戏曲、书画艺术等。对一些重要的文学作品、艺术流派及其代表人物进行了评价。 思想观念: 探讨了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各种思想观念,如经世致用、考据求实、复兴汉学等,以及这些思想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教育与科举: 关注当时的教育制度、科举考试的状况,以及读书人的人生境遇。 4. 人物传记与轶事: 本书对清代历史上的重要人物,无论是帝王将相、文臣武将,还是文人雅士、名臣遗老,都有所记述。作者不仅关注他们的功业,更注重挖掘他们的人生经历、性格特点、乃至不为人知的轶事。 帝王将相: 涉及康熙、雍正、乾隆等几位在位时间较长的皇帝,以及重要的开国功臣、权臣等。作者对这些人物的评价,既有史料依据,也融入了自己的见解。 文人雅士: 记述了众多在文学、艺术、学术领域有突出贡献的文人,如吴敬梓、纪晓岚、袁枚等。作者对他们的才情、品行、交游都颇多提及。 名臣遗老: 记录了一些在政治舞台上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包括其为官经历、政绩功过,以及晚年的生活状态。 轶事趣闻: 穿插了许多生动有趣的轶事、掌故,这些内容常常能展现人物的真实性格,为枯燥的历史增添了生活气息。 5. 考据辨析与历史评论: 作为一部史料笔记,本书的一个重要特色是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历史事件的评论。作者常能从多个角度审视历史,揭示事件的真相,纠正史书记载的谬误。 史料辨伪: 作者对一些流传的史料进行审慎的考证,辨别其真伪,纠正其中的讹误。 事件评析: 对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如文字狱、海禁政策、民族矛盾等,作者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评论,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历史规律探索: 在对具体史实的记述中,作者常常引申出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思考,对兴衰治乱的根源进行了探索。 三、 价值与意义 《听雨丛谈》的价值,体现在其多方面的意义: 1. 史料价值: 本书是研究清代历史,特别是清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一手史料。其内容广泛,信息量大,为后世学者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许多史料,尤其是关于民间社会、官场潜规则、文人生活等方面的记述,填补了正史的空白。 2. 思想价值: 作者在记述史实的同时,融入了自己对历史、政治、人性的深刻思考。他的批判精神、求实态度以及对民生的关怀,都具有重要的思想启示意义。本书折射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为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思想的流变提供了窗口。 3. 文学价值: 《听雨丛谈》以笔记体形式,语言生动,叙事流畅,文笔雅致。其中的许多篇章,如人物小传、轶事趣闻等,都具有很高的文学欣赏价值。作者的叙述方式,既有史学家的严谨,又不乏文人的情趣。 4. 镜鉴意义: 作为一部历史研究的著作,《听雨丛谈》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和教训。通过阅读本书,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运作机制,认识到历史发展的复杂性与曲折性。对于当下的社会治理、文化传承,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四、 编纂体例与语言风格 《听雨丛谈》采用的是中国传统的笔记体例。条目之间相对独立,但又彼此关联,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其编纂体例灵活多变,既有按事件记述的,也有按人物叙写的,还有按主题分类的。 语言风格上,本书继承了中国传统笔记的特点,以简洁、明晰、生动为主要风格。作者善于运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描绘场景。虽然是文言文,但语言通俗易懂,雅俗共赏,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注重史实的准确传达和思想的深入浅出。 五、 总结 《听雨丛谈》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清代史料珍品。它以其广博的内容、深刻的洞见、生动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清代历史画卷。无论是在学术研究还是在文学欣赏层面,本书都具有重要的价值。通过阅读《听雨丛谈》,我们可以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感受历史的脉动,汲取智慧的光芒。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个人非常欣赏编纂者在整理这些零散史料时所展现出的细致与耐心。这些笔记的来源五花八门,年代跨度也比较大,要在保证原文风貌的前提下进行校勘和整理,工作量是惊人的。注释的详略得当,既没有过度解读,也没有放任读者在晦涩之处迷失方向。这种恰到好处的引导,使得即便是对清史研究不甚深入的爱好者,也能大致跟上作者的思路,享受到挖掘历史宝藏的乐趣。可以看出,编者对史料的敬畏之心,使得整本书的学术价值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而非仅仅是旧闻的简单堆砌。

评分

从内容本身来看,这本书的选材眼光独到,汇集了不少鲜为人知的史料碎片。虽然这些笔记可能不如正史那样系统完整,但正是这种零散、私密的记载,才更添了几分真实的人间烟火气。它像是一面多棱镜,折射出清代社会各个阶层的真实侧写,那些朝堂上的风云变幻,市井间的俚俗百态,都以一种近乎“八卦”的方式被记录下来,读起来既轻松又发人深省。这种非官方的叙事视角,往往能揭示出正史文献中被刻意淡化的细节,提供了理解那个时代复杂性的新维度,让人在会心一笑的同时,也对历史人物有了更立体、更鲜活的认识。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更像是一份等待有心人去解读的密码本,而不是一本面向大众的通俗读物。它的价值在于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切入口,去观察一个宏大历史背景下的微观生态。它不提供标准答案,而是抛出无数的疑问和线索,激发读者去联系其他史料进行交叉验证和思考。当你合上书本,脑海中萦绕的不是某个确定的结论,而是关于“人”在特定历史情境下行为逻辑的种种揣测。这种开放式的阅读体验,远比被动接受信息要来得更有力量,它培养的是一种主动求真的态度,这才是此类史料汇编最宝贵之处。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极其考究,那种典雅却不失生动的文笔,着实考验读者的古典文学功底。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仿佛经过了精心的雕琢,韵味十足。阅读时,需要放慢速度,细细品咂其中的妙处,否则很容易错过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意。对于习惯了现代白话文的读者来说,初读可能会有些许障碍,但这恰恰是沉浸式阅读体验的一部分。它迫使你走出舒适区,去重新调动那些沉睡已久的文言文语感,这种“激活”思维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知识的再构建,远比快速浏览要来得痛快。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没得挑剔,那种传统的繁体竖排版,一下子就让人回到了那个墨香四溢的年代。纸张的质感摸起来很舒服,那种略带粗粝的触感,配合着清晰的排版,简直是一种享受。每次翻开它,都仿佛能感受到古人那份严谨与专注。装帧的细节处理得非常到位,线装的工艺既美观又结实,看着就让人觉得这本书的价值非凡。那种沉甸甸的厚实感,让人觉得手里捧着的不是一本书,而是一段被精心珍藏的历史记忆。对于喜欢收藏、注重阅读体验的读者来说,光是这份实体书的呈现方式,就已经值回票价了。每一次把玩它,都像是在进行一次对古籍的致敬仪式,让人心生敬畏。

评分

笔记之类的有一个最大的优势---可以想什么就记录什么,没有什么韵调的要求。

评分

这几本书终于重印了,可以撸了

评分

物流很快,书包装不错,内容丰富,值得购买!

评分

《汉官仪》曰:“尚书四员,武帝置,成帝加一为五。有常侍曹尚书,主丞相御史事。二千石尚书,主刺史、二千石事。户曹尚书,主人庶上书事。主客尚书,主外国四夷事。成帝加三公尚书,主断狱事。”成帝置尚书五人,秩六百石,分掌三公曹、常侍曹、二千石曹、户曹、主客曹,职权始重。东汉政悉归尚书台,各曹尚书地位更见重要,其主客尚书令至成为总揽事权的贵官。时尚书分掌各曹,官名只称尚书,不冠以某曹名义。汉灵帝任梁鹄为选部尚书,始用曹名。魏有五曹,晋增为六曹。后尚书台改名尚书省,曹改称部,列曹(各部)尚书遂为贵官。隋以后尚书为六部长官,是古代中央政府部级长官(相当于现代的中央政府的部长)。尚书在隋、唐正三品。尚书在明正二品。

评分

非常好,速度又快,价格又便宜。感谢京东给我们提供品质好的物品和优良的服务。非常好,速度又快,价格又便宜。感谢京东给我们提供品质好的物品和优良的服务。非常好,速度又快,价格又便宜。感谢京东给我们提供品质好的物品和优良的服务。

评分

清代史料笔记,了解清朝满洲制度人物有帮助。

评分

不错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评分

非常好,速度又快,价格又便宜。感谢京东给我们提供品质好的物品和优良的服务。非常好,速度又快,价格又便宜。感谢京东给我们提供品质好的物品和优良的服务。非常好,速度又快,价格又便宜。感谢京东给我们提供品质好的物品和优良的服务。

评分

不错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