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还没有注定:学诚法师开示人生无常

一切都还没有注定:学诚法师开示人生无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学诚法师 著
图书标签:
  • 佛教
  • 人生无常
  • 学诚法师
  • 人生哲理
  • 心灵成长
  • 禅修
  • 佛教文化
  • 智慧
  • 生命意义
  • 开示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台海出版社
ISBN:9787516808566
版次:1
商品编码:11927172
品牌:博集天卷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6-05-01
用纸:胶版纸
正文语种:简体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佛学院院长,北京龙泉寺方丈学诚法师的佛学经典。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佛学院院长,北京龙泉寺方丈,《法音》杂志主编学诚法师的佛学经典。书中囊括了学诚法师数年来的佛学之道及修行法则,为众生开示了一条智慧之道。


★一本助你主导命运、获得福报的修行之书。

很多现下的上班族、学生都或多或少会对自己的工作、生活充满了困惑和焦虑,很容易深陷在梦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中苦苦挣扎,找不到出路。学诚法师主张:“修行不是等待来生,而是要创造今生。”旨在用佛法来开示大众如何在无常人生的修行道路上,做到从迷惑到清醒、从愚昧变智慧、弃烦恼寻本心的觉悟。帮助身心俱疲的大众斩断烦恼,脱离苦难,回归宁静;指引努力奋斗的青年释放智慧,主导命运,获得福报。


★欢脱逗趣的龙泉寺漫画搭配高深的佛法,让每一位读者都能参透佛法的精髓,治愈心灵。

学诚法师的佛学书与之同类的佛学书最大的不同在于,书中除了学诚法师的开示,还配有贤书、贤帆绘就的欢脱逗趣的漫画,将深邃的佛家思想以浅显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有趣的小片断、温馨的小故事、智慧的小哲理,让更多的普通大众能读懂佛法的精髓,从中获得身心的治愈。

"


内容简介

《一切都还没有注定》是一本集心灵疗愈漫画与佛学经典开示语录于一体的修行之书。书中从工作、生活、情感、理想等多方面,向信众开示如何在无常人生的修行道路上,做到从迷惑到清醒、从愚昧变智慧、弃烦恼寻本心的觉悟。帮助身心俱疲的大众斩断烦恼,脱离苦难,回归宁静;指引努力奋斗的青年释放智慧,主导命运,获得福报。


作者简介


"1966年出生于福建仙游。1982年于莆田广化寺出家,于定海长老座下剃度,并依止圆拙老和尚修学。1991年于中国佛学院研究生毕业。2007年被泰国朱拉隆功佛教大学授予教育行政学名誉博士学位。2010年获孟加拉国阿底峡大师和平金奖。2011年被全印度比丘僧伽会授予“三藏大法师”称号。

现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佛学院院长,福建省佛教协会会长,福建莆田广化寺、陕西扶风法门寺、北京龙泉寺方丈。同时,学诚法师还担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宗教界和平委员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副院长、《法音》杂志主编等职。


目录

"第1章 觉悟之道

所以我们学佛法的目的就是要从迷的思维模式逐步修到觉悟的思

维模式逐步修到觉悟的思维模式,让内心的

整个思维模式完全变化。


第2章 真正的皈依

皈依本身就包含了“我们相信三宝能够

救护我们”,皈依本身就表示,我们许下了

诺言,就要照三宝的教授、教诫去行持。

第3章 念死门中勤修皈依

学习、工作、修行是一心的,修行、学

佛不妨碍工作,你把工作做得好的业,回向

到无上正等正觉,回向到成佛,你工作还是

会很好。

第4章 用智慧心观照无常

我们修行、用功,就是要来认知我们凡夫

心起心动念的整个过程,以及它的状态、它的

问题,同时要知道该怎么办,怎么来对治。

第5章 调伏烦恼寻找本心

我们对物质世界有经验之后,慢慢地要

让自己对精神世界也有经验;我们对凡人的

世界、生活有经验之后,也要对圣者的世界

有经验。

"


"


精彩书摘

"用智慧心观照无常


我们修道次第——三士道: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修下士道的目的,就是不堕落三恶道。一旦堕落到三恶道,就不容易听到佛法了。所以只有修好下士道,生生世世才能够有暇满的人身来听闻佛法。修中士道的目的,是因为我们在生死中轮回,一直随着业力在轮回,不能自主。如果修好了中士道,我们就能够得到解脱,在生死中获得自在。修上士道的目的,就是为了成佛,为了利益一切有情,为利众生愿成佛,然后来修行。所以三士道各有不同,一个是为了不堕恶道,一个是为了于生死中得自在,一个是为了利益有情,修道成佛。


一 天人的痛苦

六道——三恶道、三善道。恶道的众生很苦。三善道——天、人、阿修罗。为什么说天人也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目标呢?天人会有哪些痛苦,会有哪些问题?大家请翻开《广论》,看第168页最后一段,一直到第169页的倒数第2行,大家念一下。

“思惟天苦分二:欲天三苦。上二界粗重苦。今初

“初死堕苦中有二。死殁苦者,如云:‘诸天趣乐虽极大,然其死苦大于彼,如是思已诸智者,莫爱有尽天趣乐。’谓较昔受天欲生乐,将临殁时,五死相现,所起痛苦,极重于彼。五死相者,即如彼云:‘身色变为不可爱,不乐本座华鬘萎,衣服垢染身出汗,是于先时所不出。天趣报死五死相,起于住天界诸天,等同地上诸人中,传报当死诸死相。’堕下处苦者,如云:‘从天世间死殁已,设若全无少余善,彼无自在往旁生,饿鬼地狱随一处。’悚慄苦者,谓由有成就广大福聚及上妙五欲天子生时,诸薄福天子,见已惶怖,由此因缘受大忧苦。斫裂杀害苦者,谓天与非天斗争之时,受断支节、破裂其身、及杀害苦。若断其头,即便殒殁,伤身断节,续还如故。驱摈者,谓诸具足强力诸天,才一发愤,诸劣天子,便被驱摈出其自宫。又如《资粮论》云:‘所有受欲天,彼亦无乐心,遭欲贪炽然,内火而烧煮。若诸心散乱,彼岂有安乐,非于无散心,刹那能自在。散逸扰乱性,终不能寂灭,等同有薪火,遍受大风吹。’又云:‘如病愈未久,食所不宜食。’

“色及无色上界诸天,虽无此诸苦,然烦恼随逐,有诸障碍,于死于住悉无自在,故彼亦由粗重为苦。又如《资粮论》云:‘色无色诸天,超越于苦苦,以定乐为性,住劫不倾动。然非毕竟脱,从彼仍当堕,似已得超越,恶趣苦暴流,虽励不久住,等同空飞鸟,如童力射箭,堕落为边际。如久然诸灯,刹那刹那坏,诸行变坏苦,仍当极侵恼。’

“如是思惟五趣六趣,总别诸苦,厌患生死意欲出离,便当观察其因,念云如是生死以何为因。”

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这三界诸天都有种种的痛苦。天人在欲界天中有五衰:“身色变为不可爱,不乐本座华鬘(mán)萎,衣服垢染身出汗。”这是欲界天的有情,在死亡的时候,有这样五个特点。这里的第三个特点“华鬘萎”,在其他经论里是排在第一位的。“华鬘”就是天人戴的帽子,这种帽子是用花做的,这种花不是人间的花,而是非常庄严的。“花鬘萎”就是说当天人要死亡的时候,这些花就会凋谢,天人看到自己戴的帽子上的花不新鲜了,枯萎了,就知道自己的寿命差不多了。

第二个是“衣裳垢腻”,我们这里写的是“衣服垢染”,这在一般的经论里也是第二个特点。天人穿的衣服不像人间的衣服穿了需要洗,天人的衣服永远不沾染尘埃,不会脏。当天人业报尽的时候,快要死的时候,他就会出现诸如衣服肮脏、衣服垢染的现象,这是第二衰。

第三个就是“身出汗”,在一般的经论里说的是“两腋出汗”“腋下出汗”,他平时是不会像我们人一样,天天身上会冒汗的,天人不出汗,他一出汗就说明要死了。

第四个是“身体臭秽”,在这里是“身色变为不可爱”。当天人要死的时候,身上就有很不好的气味。这种臭味出来了,就说明他要死了。

第五个是“不乐本座”。本来天人天天都是在禅定中的,忽然有一天他就坐不住了,入不了定了,这就说明要死了。这些是六欲天的有情,欲界天的有情,天人的五衰。

色界天的有情,“色及无色上界诸天,虽无此诸苦,然烦恼随逐,有诸障碍”。色界天有四禅,初禅天有火灾,二禅天有水灾,三禅天有风灾。火烧初禅,水淹二禅,风吹三禅,这些都是灾难,各种各样的灾难。火烧初禅就是说,在色界初禅天中,天人寿命将尽的时候,自己内在有无明、烦恼的火,这火不同于世间的火,慢慢就把自己烧死了。到二禅天的时候,就是发大水;三禅天的时候,就是风吹。这些都是天人的一些灾难,使天人也不得自在,有种种的痛苦。

这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就是说天人也不是我们的皈依处,天人也不是究竟处,天人也一样会死,也一样会有种种的苦恼,总之是不究竟的。这样我们对天人才不会有一种向往之心。日常生活中,对于天上的有情,我们总是觉得他们离我们这个世界比较近,因此比较有兴趣去了解。实际上,天上的众生只是造的善业比我们人要多,但他们要听到佛法,是非常不容易的,他们更多的时候是在世间的一种禅定的状态中。人道的众生——当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听到佛法,听到佛法的人也是很少数的——听到佛法之后,能够很认真地去实践,就更加不容易。如果不能很认真地去实践,那是因为对生命的状态,对轮回的痛苦认识不清。



二 心是一种相续

我们常常讲人的心是一种相续,就如同河流的水一样相续,如同时间一样相续:1号、2号、3号……一直到30号,1月、2月、3月……一直到12月,到了30又回到初一,12月以后又是1月。人的心就像这一样,也是相续的。所以说人的心既不是物质,也不是物质的附属品、副产品,它本身就是一种相续存在。你说相续是什么?相续就是持续存在下去的状态。

人都有死的时候,天人会死,人也会死。人要死的时候,地水火风四大分离,心识却是相续的。我们的粗浅心——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前面的这六识停止;但人的微细心——七识、八识,还是无始无终地相续下去,持续不断地坚持下去。人的心中,再去投胎、再去转世的微细心,就带着前面的业、前世的业。

我们从无量劫以来所造的种种的业,都会在我们的心中,在第八识中流传,存在,一直带到后世。后世的出现,另外一期生命形态的出现,也都是因为我们的第八识——阿赖耶识中的这些种子的成熟。我们死的时候,是善心还是恶心,是很重要的;是善念还是恶念,是很重要的。如果死的时候是善心,我们就比较容易到善道;死的时候如果是恶心,就容易到恶道里去。我们平时的用功,也就是培养我们这种善心的力量、善法的力量,就是为了在死的时候,自己做得了主,能够有把握。人死的时候,要经过“中阴身”的阶段。中阴身一般有7天,最多49天,在这期间,人的心识一直处于游荡、飘荡的过程中,他去寻找投胎的因缘。因缘具足了,他慢慢就会相续到另外一生。所以我们修行,修道次第,就是修心。我们现在人的身体好好的,神智比较清明,就开始修心,修我们的相续,知道自己是怎么相续的,是怎么持续的。我们在平时学习也好,工作也好,修行也好,做事也好,在日常生活中的所作所为,一切世间的部分,都能够用来对照和认识自己的本心。如果不能用来认识自己的本心,那么我们的心就非常容易向外跑,跑到这些要做的事情上去,那效果刚好是相反了。


三 一切都在变化中

我们不要以为自己年轻、健康、身体好,也不要以为外在的一切都是不会变化的、外在的一切都是很圆满的。实际上外在的一切都是会改变的,都是会变化的,都是无常的。因为我们认为外在的东西不会变化,所以就无所谓,就不容易去用心。比如,我们在这里共修,7天到了,你说“我要再修”,那是没用的,已经没得修了,时间到了就回去了,过了7号就结束了。你可能在这里念佛,你知道一天又一天地过去,但是这也是在变化的。可能一开始不适应,然后慢慢适应了,适应以后又结束了,你又要面对一个新的境界。

世界是在变化中存在的。我们的知识、我们的能力、我们的心态,要能够应对这些变化。人在变化——死了就是变化,生病了也是变化,人的情绪在变化,气候也在变化,种种的一切都是在变化的过程中。我们一旦有了常执,就不对了,就跟佛法不相应了。因为会变化,所以一个人穷不等于他永远就是穷人,因为会变化;一个人富不等于他永远是富人,因为会变化;你没文化,通过学习能够变得有文化,因为会变化,哪怕你现在文化水平再高,不学习,慢慢人也会退步。房子也会变化,5年、10年、20年,房子慢慢也会老化、出危险,你要去修理。人的各种关系也是会变化的,但是我们没有体会到这一点,你总觉得自己对别人怎么好,别人怎么会这样子来对自己呢?反过来,别人也这么想,第三个人也这么想,第四个人也这么想。实际上人的种种关系也是无常的,也是变化的,没有不变的。因为人会变化,所以人才会进步,人才会有各种各样的创意。


四 莫执着五蕴色身

我们都执着于自己的五蕴色身。什么叫作“执着于自己的五蕴色身”呢?他不会认为,今天的我、昨天的我、明天的我,变化有多大,他觉得这看不出来。看别人也是一样,看不出来人的身体——色蕴有什么变化。那么人的感受——受蕴也一样,他不太容易察觉到今天的感受、昨天的感受、明天的感受,或者说1个小时前的感受、现在的感受、5分钟后的感受有什么不同。对别人也是一样,别人种种的感受、别人种种的思想动态、别人种种的思维、别人种种的内心的信息,他不容易感受到——他不容易感受到别人五蕴的变化。

如果你能够感受到别人五蕴身心的变化,那情况就会不同。你能够感受到对方现在有苦受,知道他已经很难过了,你才会想用什么办法能让他不那么苦。你能够感受到对方现在处于一种快乐的状态中,你才知道应该怎么做。你能够感受到对方处于一种非苦非乐的状态中,你才知道应该怎么去对待。你能够感受到对方现在在想什么,他的行蕴,他的造作,你才有办法跟他交流,跟他沟通。你不知道对方现在在想什么,那你跟他说话,跟他交流,就变成打岔了。比如他现在刚好在思考问题,你非找他讲话,那人家就很反感,就起烦恼了。对于自己也一样,自己知道自己在想什么,自己在背书,或者在思考,或者在念佛,非常清楚,然后也能够清楚别人在干吗,这样我们才能了知自己身心的状态。

实际上,我们在大多数情况下对自己的五蕴——色、受、想、行、识的状态,是不了解的,对别人的更是不了解。因为不了解,所以会引起很多的问题、很多的麻烦。因为人心里所想的东西不同,心里的种种感受不同,境界不同,那么在沟通、交流中就很难相应,很难达到一个层次,很难达到一个平台。

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去认清自己的心,去净除内心的种种业障。因为内心有障碍——过去造的业所留下来的影子,所以我们不能认清自心。我们净除业障,就犹如在田地里锄草。要种庄稼,就要把杂草锄掉,杂草不锄掉,庄稼就没办法种。我们要认识本心,我们要修行,就要净障——净除业障。净除业障还不够,把这些杂草锄完了,庄稼种下去了,你心发起来了,还要施肥,施肥就是要“积聚资粮”。如果没有资粮,你要发心也是很难的。只是施肥还不够,还需要阳光、雨露、空气等这些条件,这些都是佛菩萨、三宝的加持。只有这些具足了,庄稼才能够长好,我们人修行才能够修好,我们内心才有办法清净。所以这三点——净罪、积资、祈求,是不可缺少的,都是对治我们内心的问题的,而不是说我们天天在寺庙里说说而已,它实际上是非常有用的。


五 让内心专注、清净、有力量

我们的心如果一直处在净罪、积资、祈求的状态中,内心就会非常容易专注、清净、有力量。反之,我们内心就容易散乱,内心就没有力量,就不能扫除自己的种种习气、障碍。业的习气去不掉,就会对我们的心理产生障碍,这就是业障。因为有业障,所以就对五蕴身心认识不清楚,对自己的、对别人的五蕴身心认识不清楚。由此,对由五蕴身心所造作出来的种种“事”跟“业”就更看不清楚。因为别人说的话、做的事都是身心所透露出来的气息,所以对身心不了解,那对他做的事,对他说的话自然就不了解。不仅是对别人不了解,对自己也不了解。很多人有时候话说过了,自己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说,自己做的事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都是糊里糊涂的。糊里糊涂就是烦恼、业在作祟——从最深的层次来讲,就是烦恼、业在起作用。

我们如果执着于自己,对自己非常执着,就不容易去了解别人。执着于自己的观点,执着于自己的认识,执着于自己的看法,执着于自己的感受,乃至执着于自己的价值观,自己何作何为,今天要干吗,明天要干吗,现在要干吗,然后让别人也如此。这样的话,我们在思想上,在知识上,在平时的合作共事上就容易出问题。所以我们不能以固定的、固化的心态来对待人和事,而是要以无常的、变化的心态来对待人和事。

无常变化是要靠我们的智慧来观照的。我们煮饭,生米能够煮成熟饭,就是变化。这变化的整个过程,也是需要智慧的,要多少水,要多少米,要多大锅,要煮多久,也是有讲究的。变化是一种原理,在具体的事项方面,需要经验,需要知识。所以我们要很用心去观察、去思考、去分析、去交流、去总结,然后才能够对我们内心的状态,一层又一层、一步又一步地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对别人也是如此。这样,我们就不会执着于一点,认为就这一点对,就这一点好。


六 一切都要用心

我们做事也好,平时读书也好,常常说要用心——用心做事、用心读书、用心听、用心看,所以一切都要用心。那么你用心看、用心听、用心做,其中都要有心。你如果不用心,仅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手做,那它是显示不出意义的。我们只有用心去听,才能够听出它的意义,听出它的意思;我们只有用心去看,才能够看出它的内涵;我们只有用心去做,那这件事情本身才能够有价值。念经也好,打坐也好,参禅也好,都是如此,都离不开心。

我们如果仅仅用耳朵听,用眼睛看,就听不清楚,也看不清楚。因为我们听到的东西,或者看到的东西,仅仅是声音,或者仅仅是颜色、仅仅是形状。它有多大的意义,有多大的价值,有多大的作用,这是要由人的心来分辨的。我们煮饭,哪些东西能吃,哪些东西不能吃,哪些原料能搭配,哪些原料不能搭配,都要用心。如果不用心,煮饭的时候,5斤大米,倒两斤盐进去,你看看能吃吗?肯定不能吃。煮豆角,如果豆角没煮熟,吃了也有麻烦。有些菜不能炒得很熟,炒得很熟反而不好吃;有些菜你必须要把它炒熟,是不是?

光用眼睛是不行的,光用手也是不够的,还要有知识,还要有经验,还要用心。因为无常变化只有心才能够感觉出来,眼睛是感觉不出来的,耳朵也是感觉不出来的。眼睛、耳朵怎么能感觉到无常呢?它们只能感受到外相。一旦感受到它的无常、它的变化、它的组合,都是跟心有关系的,所以观世音菩萨说“反闻闻自性”。禅宗参话头,说话的源头在什么地方?它的出处在什么地方?就在我们人的心,是从人心发出来的。做事也是从我们的心发出来的,说话、听话都跟我们的心有关系。

道次第,不仅仅是要我们了解道次第的知识,更关键的是要我们付诸实践。付诸实践,我们内心才能够产生深刻的感受。如果没有付诸实践,我们对道次第仅仅是知识的了解,就犹如看了一本小说或者看了一本地图册。社会上有些人觉得看小说也很有意思,他觉得那也是真的,把小说当作真的,所以他看得津津有味。那种感受跟你看佛经——如果不注意的话——是很难区分的,甚至可能你看佛经,还很难像他看小说一样有那么强烈的感受。这都跟人的心和智慧有关系。我们修行,包括遵循这些仪规,做这些宗教的活动,目的都是为了训练我们的心。

有些人喜欢旅游,有些人喜欢看电影、玩游戏等,生活会有很多不同的层面。比如一个人住在这个地方,他想到另一个地方去,到第三个地方去,到第四个地方去……实际上,他是对现有的空间不适应、不满意。为什么对现有的空间不适应、不满意呢?因为在现有的这个空间的层面,他很难去观心,很难去修行,所以他住的时间长了,就要换一个地方。有些人一天不出门就难受,在房间里待一天,在办公室里坐一天,他受不了。所以我们山上办公室很多,人很少。没有在办公室里,也不在房间里,到处乱跑,自己瞎忙一通,这就是烦恼。我们的法师说谁谁谁想要办公室,我说要那么多办公室干什么,办公室里都没人办公。社会上的人也一样,该办公的时候不办公,而去做别的事情。该办公的时候你应该好好办公,去干别的事情,就说明你对现在做的事情不满意。让你去做别的事情的时候,你又去干另外一件事情,所以这人就非常奇怪。这就说明人对现实的人生不满意。对现实的人生、实际的人生不满意,他才随着自己的烦恼走,随着我执、法执走,不断承认和加深自己的我执、法执,这要靠佛法的力量才有办法转变。如果不靠佛法的力量,转变是非常难的,我们会一直随顺自己的习气走。


七 语言很重要

除了认清自己的心,以及心里各种各样的活动以外,我们对自己说的话、对自己语言的掌握也是很重要的。度众生要靠语言,你一说“随喜”“感恩”,人家听了就很容易接受;如果你说“你做事怎么那么差劲呢?”对方即刻就会起烦恼。所以我们要天天把佛法挂在嘴上,让人家做什么,你说“阿弥陀佛”,他听了就高兴;你说“走开,别挡路!”人家听了就不高兴。因为我们通常根本不知道自己是谁,别人也一样,根本不知道天高地厚。不知道自己是谁,更不知道自己在干吗,都是散乱心、狂妄心在作怪。散乱心、狂妄心缘到佛法的时候,他一听到“阿弥陀佛”,听到这些善的语言,他的心就会有一定的敏感度,就会有一定的作用。如果听到一些不好的语言,就不行了。所以我们学的佛法,都是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感受到的。

《楞严经》讲:“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就是说自己的心暗合道妙,能够同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相通,能够同十方一切六道众生相通。向上,我们的心求佛道,与诸菩萨的悲心愿力相通;向下,我们的心与六道众生相通。这点是非常重要的。为什么说非常重要呢?因为如果内心不能与佛菩萨这种信息相通,不能上求佛道,那么你就不能下化众生。所以佛与众生是我们修道不可缺少的因缘,是非常重要的,偏向哪一方都会造成欠缺。



前言/序言


"序言


我们的人生恰似一段旅程,或短或长,有快有慢;每个人的路数也都不一样,时空不一,风光不同。

但是,所有旅程都有关键的一个因素——方向。

佛陀告诉我们,我们是迷惑的众生,我们所要完成的是内心的觉悟,从无明中醒过来,看破这场痛苦而迷幻的人生大梦,洞察每一段苦难的人生旅程,认识它,了解它,从中解脱。凡夫很难做到这一点,由于习性的缘故,通常只能随着岁月之流、业力之流,漫无目的地跋涉,下滑;圣者可以通过慈悲和智慧掌控自己的命运,并且帮助更多的人走上觉悟的人生之路。

这是对修行之路的一个比喻、一个说法。

觉是觉醒,悟是领悟,道就是方法。

这个次第常常被解读为教理行果。我们需要明理,需要文字,需要教法,需要过来人的讲说,需要认真听闻和领纳。先做一个明理的人,懂得了道理,就知道哪个是人生正确的方向,哪个是错误的方向。静下心来,仔细地盘点自己过往路途的闪失,思考未来究竟要走什么样的道路,要抵达哪里。

明理之后,我们要去行持,去落实,一步一步地,在每一个当下用心、用功,持之以恒,不屈不挠。

佛法究其根本还是心路历程,是人内心的道路,所有的觉悟都是内心的觉悟,是内心世界的事情,而不是外在的。通过学习来改变错误的思维模式,获得正确的思维方式,并最终领悟佛陀为我们开示出的苦、空、无常和无我。

人生,不管选择什么样的道路,总是要在路上,或者继续迷惑,或者觉悟,这取决于我们的起心动念,取决于我们用功的程度,取决于我们领悟的程度。三藏十二部经典都是在告诉我们人生是可以觉悟的,告诉我们有很多很多的方法,所谓八万四千法门。

有多少众生,就有多少法门。

但是,方向只有两个,一个是觉悟,一个是迷惑。

"




当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一场关于无常与觉醒的生命探索 人生的旅途,宛如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时而平静舒缓,时而波涛汹涌。我们在这条河流中时而被命运的暗流裹挟,时而又奋力划桨,试图抓住属于自己的那片光景。然而,许多时候,我们深陷于既定的轨迹,以为一切都已尘埃落定,却浑然不知,真正的力量,或许就藏在那份对“未定”的全然接纳之中。 这并非一本关于预言未来的书,也非一本教导你如何掌控一切的指南。它是一扇窗,让你得以窥见生命的本质——那份时刻流动、永不静止的无常。通过对无常的深入理解,我们得以挣脱思维的桎梏,重塑我们与世界互动的方式,最终发现,真正的自由,并非来自对事物的掌控,而是来自对事物本质的洞悉与臣服。 无常,生命最真实的脉搏 自古以来,智者们便孜孜不倦地探寻着生命的奥秘。从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的洞见,到东方哲学中“诸行无常”的深刻体悟,无常始终是贯穿人类思想史的重要主题。它并非一种消极的悲观论调,而是一种对世界运转规律的客观认知。我们所追求的恒常、稳定,在时间的洪流中,不过是短暂的停歇。 年轻时,我们渴望成功,憧憬着某种永恒的辉煌;年长时,我们又眷恋着过去的美好,抗拒着岁月的侵蚀。我们拼命抓住手中握有的,却常常忽略了,正是这种紧抓不放,才让我们在失去时痛彻心扉。当身体不再康健,当关系发生变化,当曾经的依靠轰然倒塌,我们才惊觉,原来自己一直以来所构建的“稳固”,不过是海市蜃楼。 然而,无常并非意味着生命的虚无。恰恰相反,正是因为无常,生命才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每一次的告别,都孕育着新的相遇;每一次的幻灭,都为新的希望腾出空间;每一次的结束,都是一次伟大的开始。如同季节的更替,春的生机勃勃,夏的热烈奔放,秋的金黄沉淀,冬的静默孕育,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超越“我执”,拥抱真实的生命 我们之所以对无常感到恐惧,很大程度上源于根深蒂固的“我执”。我们试图将自己塑造成一个独立、恒定的个体,并以此为核心,构建起一套关于“我”的叙事。我们认同自己的身份、经历、拥有的一切,并将其视为“我”的全部。当这些被无常侵蚀时,我们便感觉“我”受到了威胁,从而生出恐惧、焦虑和痛苦。 这本书引导我们看到,“我”的认知,其实也是一种流动和变化。我们的身体细胞每时每刻都在更新,我们的思想念头瞬息万变,我们的社会角色也在不断转换。所谓的“恒常的我”,更像是一种概念上的建构,而非事实上的存在。 当我们将目光从“我”身上移开,转向对生命整体的观察时,我们会发现,我们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与整个宇宙万物相互连接、相互依存。就像河流中的一滴水,它拥有独立的形态,但它的本质却与整条河流,乃至海洋,息息相关。 学会放下对“我”的过度执着,并非要我们变得无情无欲,而是要我们以一种更广阔、更包容的视角来看待自己和他人。当我们不再紧紧抓住“我”不放,当我们不再以“我”为中心去衡量一切,我们便能更自然地适应变化,更温柔地接纳失去,更从容地面对未知。 在不确定中寻找平静与力量 “一切都还没有注定”,这句话并非鼓励我们随波逐流,而是邀请我们去认识到,即使在看似被动的境遇中,我们依然拥有选择的力量。命运并非是预设好的剧本,而是在每一次的互动、每一次的选择中,不断被书写和创造的过程。 当外部环境充满不确定性时,我们往往会感到无所适从。然而,真正的平静,并非源于外部世界的稳定,而是源于内心的安稳。这种内心的安稳,来自于对生命本质的深刻理解,来自于对自身力量的全然信任。 这本书并非提供具体的“秘籍”,而是通过一系列深刻的开示,点亮我们内在的智慧。它引导我们去审视自己的思维模式,去识别那些制造痛苦的观念。它鼓励我们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去面对挑战,去从中学习和成长。 当我们不再将每一次的困难视为绝境,而是视为一次成长的契机;当我们不再将每一次的失落视为终结,而是视为一次重新出发的动力,我们便能在不确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平静与力量。这种力量,不是对抗,而是顺应;不是控制,而是化解;不是逃避,而是转化。 觉醒与转化:生命的无限可能 “一切都还没有注定”,这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召唤。它提醒我们,生命的疆界,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宽广。我们不必被过去的经验所束缚,不必被未来的恐惧所困扰。我们可以在当下,做出属于自己的选择,创造属于自己的未来。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视角,一种理解生命的方式。它不是一套僵化的理论,而是一种活泼泼的引导,带领我们去亲身实践,去体悟生命的真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逐渐觉醒,发现内心深处蕴藏的巨大潜能。 觉醒,并非一夜之间的顿悟,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需要我们的耐心、毅力,以及对生命持续的好奇与探索。当我们的心变得更加柔软,当我们能够以更深的慈悲去对待自己和他人,当我们能够在纷繁的世界中保持一份清明,我们便在走向觉醒。 而转化,则是觉醒的自然结果。当我们的内在发生转变,我们与世界互动的方式也会随之改变。我们不再是被动的受害者,而是积极的创造者。我们能够以更智慧、更从容的态度去应对生活的起伏,去把握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 这趟生命的探索之旅,注定充满未知,也注定充满惊喜。愿你能在翻阅这本书的过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豁然开朗,愿你能在对无常的深刻理解中,发现生命最真实的脉搏,并最终,在“一切都还没有注定”的宏大叙事中,活出属于你的,那份独一无二的精彩。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无常”这个概念的理解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面,无非是感叹世事难料。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框架。它不是空泛的安慰剂,而是提供了一套严谨的、层层递进的思维路径,让你从根本上理解事物运行的底层逻辑。文字的雕琢非常考究,每一个用词的选择都经过了反复的掂量,使得整本书散发出一种内敛而强大的力量。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吸收信息,不如说是一种自我对话的深化。它迫使你直面内心最深处的恐惧与不安全感,然后,在清晰的逻辑推导下,这些恐惧便失去了立足之地。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不是外界强加的,而是自己一步步挖掘出来的,因此更加坚实可靠。

评分

翻开这本书时,我本以为会遇到一堆晦涩难懂的佛学术语,准备好要啃下硬骨头。然而,实际的阅读体验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它更像是一场高明的引导,将复杂的概念巧妙地编织进生活化的场景里。那种叙述的节奏感极强,时而如疾风骤雨,将你猛地拉入某种觉察的境地;时而又如雨后初霁的阳光,带着湿润的清新和明确的方向感。它不是提供标准答案的教科书,而是提供了一套探索内在世界的工具箱。我尤其欣赏它处理“失去”这个主题的方式,没有回避痛苦,而是正视痛苦的必然性,并将之转化为一种前进的动力,一种更深刻的感恩。每次合上书页,都会有片刻的宁静,脑海中仿佛被重新校准了坐标轴,对“现在”这个瞬间的把握更加精准。

评分

我必须称赞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它有一种独特的韵律美,读起来不累心,反而有种润物细无声的效力。作者的表达极具画面感,常常能用一两句话勾勒出一个极其生动的场景,让你瞬间置身其中,体悟到道理的精髓。与市面上许多同类题材书籍的枯燥不同,这本书充满了生命力,仿佛能听到字里行间跳动的心跳声。它没有要求你立刻成为圣人,而是鼓励你在日常的泥泞中,练习如何用更清明的眼光看待每一次跌倒和每一次站起。它教会我,面对不确定性,最好的防备,不是筑起高墙,而是修炼一颗柔软且富有弹性的内心。每一次重读,都有新的领悟,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持续的生命力。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极富匠心,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绝无生硬的转折。它仿佛是一部精心编排的交响乐,由缓慢的引子开始,逐渐积累情绪和力量,在高潮部分达到一种对世界的全新理解,最后以一种平静而坚定的尾声收束。我感觉作者的洞察力穿透力极强,能够直抵人性的幽暗角落,但其表达方式却始终保持着一种温暖的克制。这种克制,恰恰是力量的象征。它让你明白,真正的稳定,不是外界环境的固定不变,而是内心对变化的全然接纳和随顺。读完后,我发现自己看世界的方式发生了一种微妙的转变——不再急于抓住,也就不再害怕放手。这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解放。

评分

这部作品的文字,宛如山间清泉,潺潺流过心田,洗涤着日常的尘嚣与烦扰。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更像是陪伴你漫步在幽深古寺的回廊,身边是一位慈悲而睿智的长者,不急不躁地为你拂去眉间的愁绪。读罢,我感受到的不是知识的堆砌,而是一种深刻的、近乎本能的对生命流转的理解。它让人开始审视那些曾经执着不放的琐事,那些以为天塌下来般的困境,突然间变得轻盈、渺小。作者的笔触细腻到可以捕捉到微风拂过树叶的声响,又宏大到足以容纳宇宙的变幻。这种平衡掌握得极好,使得艰涩的哲理变得触手可及,仿佛触手可摸的禅茶香气,让人在品茗中领悟到“变”才是永恒的真谛。那种被全然接纳的宽慰感,是久违的温暖。

评分

书籍的包装很好,物流很给力

评分

我有多个敬业福和友善福,换

评分

非常好的书,物流也非常给力!

评分

东西挺好的价格也比较实惠。。。。。。。。

评分

书本包装不够好,就一个袋子装着,其他的都满意。

评分

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

评分

书本包装不够好,就一个袋子装着,其他的都满意。

评分

值得购买

评分

喜欢!静心,净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