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燃机系统建模与控制导论

内燃机系统建模与控制导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莱诺·古泽拉 著,陈汉玉,滕勤 译
图书标签:
  • 内燃机
  • 系统建模
  • 控制理论
  • 汽车工程
  • 动力系统
  • MATLAB/Simulink
  • 控制系统
  • 仿真
  • 发动机
  • 自动控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27244
版次:1
商品编码:11927544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内燃机先进技术译丛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4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在国外是内燃机及控制领域非常有影响的畅销书,书中内容大多来源于作者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研究成果。本书从基本概念和被控对象的特性出发,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内燃机控制系统的基本结构、面向控制的内燃机系统平均值模型与离散事件建模原理,详细阐述了基于模型的内燃机控制系统设计、分析和优化方法,并引用了作者及其团队的研究成果和应用实例,内容具体翔实,深入浅出,分析透彻。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车辆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和控制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硕士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的教材,也可供从事内燃机控制系统研究、开发、匹配和标定等方面工作的高校教师、研究人员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译者序
原书第2版序
原书序
第1章绪论1
1.1符号1
1.2内燃机控制系统4
1.2.1发动机控制系统的
关联性4
1.2.2电控发动机的硬件
和软件5
1.3点燃式发动机控制
问题概述6
1.3.1总论6
1.3.2点燃式发动机的主要控制回路8
1.3.3未来的发展9
1.4压燃式发动机控制
问题概述11
1.4.1总论11
1.4.2柴油机的主要控制
回路13
1.4.3未来的发展16
1.5本书的结构17
第2章平均值模型18
2.1引言18
2.2因果图21
2.2.1点燃式发动机22
2.2.2柴油机24
2.3空气系统26
2.3.1储气室26
2.3.2节气门的质量流量27
2.3.3发动机的质量流量30
2.3.4废气再循环32
2.3.5增压器34
2.4燃油系统45
2.4.1引言45
2.4.2湿壁动态46
2.4.3气体混合与传输
延迟53
2.5机械系统55
2.5.1转矩产生55
2.5.2发动机转速64
2.5.3旋转振动阻尼器69
2.6热系统72
2.6.1引言72
2.6.2发动机废气焓73
2.6.3排气歧管的热模型75
2.6.4简化的热模型76
2.6.5详细的热模型77
2.7污染物的形成83
2.7.1引言83
2.7.2化学计量燃烧83
2.7.3非化学计量燃烧84
2.7.4点燃式发动机污染物的
形成86
2.7.5柴油机污染物的
形成91
2.7.6面向控制的
NO模型92
2.8污染物净化系统95
目录●●●●●●●●●●内燃机系统建模与控制导论2.8.1引言95
2.8.2三元催化转化器的
基本原理97
2.8.3三元催化转化器的
建模99
2.9柴油机污染物净化系统114
第3章离散事件模型
(DEM)123
3.1DEM介绍124
3.1.1何时需要DEM?124
3.1.2燃烧的离散时间
效应124
3.1.3ECU的离散行为126
3.1.4喷油和点火的
DEM128
3.2发动机系统最重要
的DEM130
3.2.1平均转矩产生的
DEM130
3.2.2空气流量动态
的DEM134
3.2.3燃油流量动态
的DEM136
3.2.4CNG发动机回流动态
的DEM144
3.2.5残余气体动态的
DEM146
3.2.6排气系统的DEM149
3.3基于缸内压力信息
的DEM150
3.3.1总论150
3.3.2已燃质量分数的
估计151
3.3.3气缸充量估计153
3.3.4压力波动引起的
转矩变化156
第4章发动机系统的控制159
4.1引言159
4.1.1总论159
4.1.2软件结构161
4.1.3发动机工作点162
4.1.4发动机标定164
4.2发动机爆燃166
4.2.1自燃过程167
4.2.2爆燃准则168
4.2.3爆燃检测169
4.2.4爆燃控制器172
4.3空燃比控制174
4.3.1前馈控制系统174
4.3.2反馈控制:传统
的方法179
4.3.3反馈控制:H∞180
4.3.4反馈控制:
内模控制190
4.3.5空燃比和发动机转速的
多变量控制199
4.4SCR系统的控制204
4.5发动机热管理208
4.5.1引言208
4.5.2控制问题的形成209
4.5.3前馈控制系统210
4.5.4实验结果213
附录218
附录A建模基础与控制
系统理论218
A.1动态系统的建模218
A.2系统描述和
系统特性225
A.3模型不确定性230
A.4名义对象的控制
系统设计233
A.5不确定对象的控制
系统设计240
A.6控制器的离散化243
A.7控制器的实现251
A.7.1增益调度251
A.7.2抗积分饱和(Anti-
Reset Windup)252
A.8进一步阅读252
附录B实例研究:怠速
控制253
B.1怠速系统的建模253
B.1.1引言253
B.1.2系统结构254
B.1.3子系统描述257
B.2参数辨识和
模型验证260
B.2.1静态特性261
B.2.2动态特性264
B.2.3模型参数的
数值267
B.3线性系统描述269
B.4控制系统的设计
与实现271
附录C内燃机的燃烧与
热力循环计算274
C.1燃料274
C.2热力循环275
C.2.1实际发动机
循环276
C.2.2放热的近似278
C.2.3Vibe参数的变化:
Csallner函数280
参考文献283

前言/序言


《现代动力系统分析与优化》 内容简介: 《现代动力系统分析与优化》聚焦于复杂动力系统的建模、仿真、分析以及性能优化。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系统性的理论框架和实践工具,帮助他们深入理解和有效驾驭现代工程领域中普遍存在的各类动力系统。 本书首先从基础理论入手,详细阐述了动力系统的基本概念、数学描述方法以及系统响应的特性。读者将学习到如何运用微分方程、状态空间方程等数学工具来精确刻画系统的动态行为。对于不同类型的系统,例如机械系统、电气系统、流体系统等,本书将分别介绍其独特的建模方法和关键参数的辨识技巧,强调模型与实际物理过程的紧密联系。 在模型建立之后,本书重点介绍了动力系统的分析技术。这包括系统的稳定性分析、频率响应分析、瞬态响应分析以及非线性系统的特有行为如混沌和分岔的探讨。读者将掌握一系列成熟的分析工具,如根轨迹法、奈奎斯特图、波特图等,并学习如何利用这些工具诊断系统的潜在问题,预测其在不同输入下的表现。 仿真作为验证模型和分析结果的重要手段,在本书中占有重要篇幅。本书将引导读者熟悉各种常用的仿真平台和技术,包括数值积分方法、离散化技术以及模型参数的灵敏度分析。通过大量的实例,读者将学会如何构建准确可靠的仿真模型,并从中提取有价值的性能指标。 本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动力系统的优化。在充分理解系统特性和仿真结果的基础上,读者将被引入先进的优化理论和方法。这包括参数优化、结构优化以及控制策略优化。本书将详细介绍多种优化算法,如梯度下降法、遗传算法、粒子群优化算法等,并结合实际工程案例,演示如何利用这些算法寻找最优的系统设计参数和运行策略,以达到提高效率、降低能耗、增强鲁棒性等目标。 本书特别关注现代工程实践中日益重要的鲁棒控制和自适应控制技术。读者将学习如何设计控制器,使得系统在面对模型不确定性、外部扰动和参数变化时仍能保持良好的性能。对于非线性系统,本书还将介绍基于模型预测控制(MPC)、滑模控制等先进控制策略,以应对复杂工况下的挑战。 此外,本书还涵盖了系统辨识的若干前沿技术,包括基于数据驱动的系统建模方法。读者将了解如何从实测数据中学习系统的动力学特性,从而在缺乏详细物理模型的情况下也能进行有效的分析和控制设计。 《现代动力系统分析与优化》的编写风格力求严谨而不失通俗,理论讲解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本书配备了丰富的图表、算例和习题,旨在帮助读者巩固所学知识,培养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本书适用于机械工程、电气工程、自动化、航空航天、汽车工程以及相关领域的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工程技术人员。通过本书的学习,读者将能够更自信地应对复杂动力系统的设计、分析和优化挑战。

用户评价

评分

一本令人拍案叫绝的关于内燃机系统建模与控制的著作,虽然它并没有像我期待的那样深入探讨,但其宏观的视角和对基础概念的梳理,依然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我一直以来对内燃机的复杂性感到好奇,尤其是在日益严苛的环保法规和性能提升的双重压力下,如何通过精确的建模和智能的控制来优化其运行,是我非常感兴趣的领域。《内燃机系统建模与控制导论》在这一点上,可以说是一种“概览式”的介绍,它并没有过多地纠缠于复杂的数学推导或者具体的算法实现,而是着重于勾勒出整个内燃机控制系统的框架和核心思想。 书中对于不同建模方法的介绍,虽然浅尝辄止,但却足够引人入胜。从经典的物理模型,到基于数据的经验模型,再到如今备受瞩目的模型预测控制,作者都给出了一个清晰的脉络。他并没有强迫读者去理解每一个模型的背后复杂的数学原理,而是侧重于解释这些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与局限。例如,在谈到基于物理的模型时,他用生动的比喻解释了如何将发动机的各个组成部分抽象为数学方程,以及这些方程如何模拟出燃烧、进气、排气等过程。而在介绍数据驱动模型时,他则强调了大数据和机器学习在现代内燃机控制中的关键作用,虽然具体算法的细节并未展开,但其潜在的应用场景和发展趋势足以让人遐想联翩。 同样,在控制策略的部分,作者也呈现了一种“点到为止”的艺术。他没有深入讲解PID控制、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等具体算法的实现细节,而是更多地从宏观层面探讨了不同控制策略的目标和适用范围。他将控制系统比作一个“大脑”,负责接收来自传感器的信息,并根据预设的“思考模式”(即控制算法)来发出指令,以实现最佳的发动机运行状态。这种“类比式”的讲解,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无疑降低了理解门槛,让原本抽象的控制理论变得生动起来。我尤其欣赏他对于“鲁棒性”和“最优性”等控制工程中核心概念的阐述,虽然篇幅不长,但足以引起读者对更深入研究的兴趣。 然而,正是这种“导论”式的写作风格,也带来了一些遗憾。对于已经具备一定内燃机理论基础或者控制工程背景的读者来说,本书可能显得过于“浅白”。书中对于模型参数辨识、控制器设计中的具体步骤,以及实际应用中的硬件选型和集成等工程实践层面的内容,涉及非常有限。我期待能够看到更多关于模型精度对控制性能影响的分析,或者不同控制策略在实际工况下的性能对比。虽然“导论”的定位决定了它无法面面俱到,但如果能加入一些案例分析,或者对某些关键技术的细节进行更深入的探讨,本书的价值无疑会更加凸显。 尽管如此,这本书仍然是我近期阅读中颇具启发性的一本。它成功地在我心中建立起了一个关于内燃机系统建模与控制的“知识地图”。我不再对这个领域感到完全陌生,而是对其中的关键环节和相互关系有了基本的认知。当我阅读其他更专业的文献时,我能够更容易地理解其中的术语和概念,也能够更有针对性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这本“导论”就像是一份精心准备的“入门指南”,它并没有带我走遍每一个角落,但它指引了我前进的方向,让我知道哪里有宝藏,哪里值得探索。 例如,书中所提及的“模型预测控制”理论,虽然仅是寥寥数语,但其“预测未来,优化当下”的核心思想,已经深深地吸引了我。我开始主动去查阅相关的学术论文,了解其背后的数学原理和算法实现。这种由浅入深的学习路径,正是本书作为一本“导论”的独特价值所在。它不会让你望而却步,而是让你产生“想进一步了解”的冲动。 而且,书中对于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也让我受益匪浅。作者提到了人工智能、大数据在内燃机控制中的应用前景,以及面向未来的智能化、网联化内燃机系统。这些前沿性的探讨,让我认识到内燃机技术并非停滞不前,而是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对于我这样一个对新技术充满好奇的读者来说,能够提前了解到这些趋势,无疑能够帮助我更好地规划自己的学习和职业发展方向。 总的来说,《内燃机系统建模与控制导论》是一本非常适合初学者入门的书籍。它以清晰的逻辑、易懂的语言,为读者构建了一个内燃机系统建模与控制的宏观框架。虽然它可能无法满足那些寻求深度技术细节的读者的需求,但其作为一本“导论”,无疑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它点燃了我对这个领域的兴趣,也为我后续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内燃机技术和智能控制感兴趣的读者,尤其是那些希望快速了解该领域概貌的人。 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也值得称赞。清晰的章节划分,合理的图文搭配,使得阅读体验非常舒适。尽管内容上可能略显“概括”,但其结构上的严谨性和逻辑上的连贯性,依然能够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保持清晰的思路。它不是一本堆砌知识点的教科书,而更像是一次循循善诱的引导,让你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逐步认识并理解内燃机系统建模与控制的精髓。 如果说这本书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我希望在未来的版本中,能够增加一些案例研究,或者更详尽的伪代码示例,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例如,针对某个具体的内燃机模型,如何进行参数辨识,如何设计一个简单的控制器,如果能有这样的实际操作指导,这本书的实用性将会大大提升,从而真正成为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评分

我对内燃机的理解,一直停留在一个相对静态的层面,认为它就是一个将燃料转化为动力的机械装置。《内燃机系统建模与控制导论》这本书,则彻底颠覆了我原有的认知,它像是一位技艺精湛的魔术师,将看似冰冷、机械的内燃机,赋予了“生命”和“智慧”。我原本以为会面对的是一堆枯燥的公式和晦涩的理论,结果却发现自己置身于一场关于“智能”内燃机的精彩对话之中,而我,竟然也能勉强跟上这位“魔术师”的节奏。 书中对于“建模”的描述,让我深刻理解了“化繁为简”的艺术。作者并没有直接抛出复杂的数学模型,而是从最基础的物理原理出发,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理解如何将一个复杂的内燃机系统,分解成一系列可被计算机理解和处理的数学模块。他将燃烧过程、进排气系统、热力学变化等,都比作一个个精密运转的齿轮,通过这些齿轮的相互作用,最终模拟出整个发动机的行为。我尤其欣赏他对“状态空间模型”的介绍,这种将系统的动态行为用一组微分方程来描述的方法,让我对如何捕捉发动机的瞬时变化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而“控制”的部分,则更像是一部关于“智能决策”的史诗。作者并没有将控制系统简单地描述为“指令-响应”模式,而是将其比作一个能够“思考”和“学习”的“大脑”。他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传感器实时获取发动机的运行信息,再通过复杂的算法进行分析和判断,最终发出最优的控制指令,以在满足各种性能要求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燃油经济性并降低排放。我对“模型预测控制”的讲解尤为着迷,这种“未雨绸缪,优化当前”的控制策略,让我看到了内燃机系统智能化发展的巨大潜力。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能够以一种非常“人性化”的方式,将高深的理论知识传递给读者。作者在解释复杂概念时,常常运用类比和比喻,使得原本枯燥的技术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例如,他将控制器的设计过程比作“为乐队指挥编写乐谱”,将传感器的作用比作“乐器演奏者的耳朵”,这种富有画面感的描述,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仅学到了知识,也感受到了科技的魅力。 然而,作为一名对实践应用充满渴望的读者,我确实希望书中能够有更多关于具体算法实现细节的探讨。例如,在实际的发动机控制系统中,如何选择合适的传感器和执行器?在面对复杂的模型参数辨识问题时,有哪些成熟的工程方法?如果能有更多的实际案例分析,或者提供一些伪代码示例,本书的实用性将会大大提升。 尽管如此,《内燃机系统建模与控制导论》依然是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著作。它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内燃机智能化世界的大门,让我对这个领域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它不仅解答了我的一些困惑,更重要的是,它点燃了我持续探索的热情。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例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在内燃机控制中的应用,以及面向未来的“下一代内燃机”的概念,这让我对内燃机技术的前景充满了信心。 这本书的结构逻辑非常清晰,从建模到控制,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即使是初学者,也能在这种有条不紊的引导下,逐步建立起对整个系统的认知。它并不是一本堆砌知识的百科全书,而是一次精心设计的学习之旅,带领读者领略内燃机建模与控制的精髓。 总而言之,《内燃机系统建模与控制导论》是一本非常优秀的入门书籍。它以其独特的视角、清晰的逻辑和引人入胜的叙述,成功地为读者构建了一个内燃机系统建模与控制的宏观框架。虽然在工程实践层面还有进一步深化的空间,但其在概念普及、理论启蒙方面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我将它视为我深入研究内燃机技术的一个宝贵起点,它为我未来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明确的方向。 书中对于“多变量耦合控制”的讨论,让我认识到内燃机系统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以及如何通过整体最优的控制策略来实现各个目标的协调一致。这为我理解复杂系统的优化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述技术,更是在传递一种“工程思维”。它鼓励读者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全面地看待问题,并寻求最优的解决方案。这对于任何从事技术工作的人来说,都是宝贵的财富。

评分

作为一个对汽车工程领域怀揣热忱的学习者,《内燃机系统建模与控制导论》这本书,无疑是我近期阅读中最具启发性的一部作品。它并没有像我预期的那样,将我置于一堆枯燥的数学公式和晦涩的术语之中,而是以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清晰度和广度,为我勾勒出了一个动态、智能的内燃机世界的蓝图。我原本以为它会是一本“教你如何计算”的书,结果却发现它是一本“教你如何理解”的著作,并且,这理解,是关于“智慧”的发动机。 书中对于“建模”的阐述,让我看到了“简化”与“准确”的精妙平衡。作者并没有直接抛出复杂的数学模型,而是从最基础的物理原理出发,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理解如何将一个庞大、复杂的内燃机系统,转化为一系列可被计算机理解和处理的数学方程。他将燃烧过程、气流运动、热力学变化等,都比作一个个精密运转的齿轮,通过这些齿轮的相互作用,最终模拟出整个发动机的行为。我尤其欣赏他对“参数辨识”的提及,这让我意识到,模型的准确性与实际数据的关联至关重要。 而“控制”的部分,则更是将内燃机描绘成了一个能够“思考”和“学习”的智能体。作者并没有简单地介绍PID控制等传统方法,而是着重探讨了如何让发动机在复杂多变的路况和环境条件下,始终保持最佳的运行状态。我对“模型预测控制”的讲解尤为着迷,这种“预知未来,优化当前”的控制策略,让我看到了内燃机系统智能化发展的巨大潜力。书中还提到了“自适应控制”和“模糊逻辑控制”等概念,这些都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未来的内燃机将不再是简单的机械装置,而是集成了先进人工智能技术的复杂系统。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能够以一种非常“用户友好”的方式,将高深的理论知识传递给读者。作者在解释复杂概念时,常常运用类比和比喻,使得原本枯燥的技术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例如,他将控制器的设计过程比作“为乐队指挥编写乐谱”,将传感器的作用比作“乐器演奏者的耳朵”,这种富有画面感的描述,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仅学到了知识,也感受到了科技的魅力。 然而,作为一个渴望将理论付诸实践的读者,我确实希望书中能够有更多关于实际工程应用和案例分析的内容。例如,在实际的发动机标定过程中,如何有效地进行模型参数的辨识?在面对突发工况变化时,不同的控制策略在实际性能上的差异如何体现?如果能有更多的具体实例,或者对某些关键技术的工程化实现进行更详尽的阐述,本书的实用性将会大大提升。 尽管如此,《内燃机系统建模与控制导论》依然是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著作。它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内燃机智能化世界的大门,让我对这个领域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它不仅解答了我的一些困惑,更重要的是,它点燃了我持续探索的热情。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例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在内燃机控制中的应用,以及面向未来的“下一代内燃机”的概念,这让我对内燃机技术的前景充满了信心。 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非常精良,章节划分清晰,图文并茂,使得阅读过程非常流畅。作者的语言风格严谨而不失趣味,能够有效地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引导读者深入思考。 总而言之,《内燃机系统建模与控制导论》是一本非常优秀的入门书籍。它以其独特的视角、清晰的逻辑和引人入胜的叙述,成功地为读者构建了一个内燃机系统建模与控制的宏观框架。虽然在工程实践层面还有进一步深化的空间,但其在概念普及、理论启蒙方面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我将它视为我深入研究内燃机技术的一个宝贵起点,它为我未来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明确的方向。 书中对“卡尔曼滤波”等先进状态估计算法的初步介绍,虽然篇幅不多,但足以引起我对这些强大工具的兴趣,并驱动我去了解它们如何在实际系统中发挥作用。 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内燃机技术并非只是一个冰冷的机械装置,而是一个充满智慧、不断进化、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复杂系统。它为我提供了理解这个系统运作的钥匙。

评分

作为一名对汽车工程领域抱有强烈兴趣的学习者,我近期有幸阅读了《内燃机系统建模与控制导论》。坦白说,我之前对内燃机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停留在“燃烧燃料,产生动力”的浅层认知。然而,这本书以其非凡的清晰度和深度,彻底刷新了我对内燃机的认知,它让我看到了一个“有思想”、“有策略”的内燃机。它并没有用晦涩难懂的公式将我拒之门外,反而是像一位技艺精湛的向导,带领我穿越错综复杂的内燃机技术迷宫。 书中对“建模”的阐释,让我第一次深刻体会到“抽象”的力量。作者并没有直接丢出复杂的数学模型,而是从最基础的物理原理出发,循序渐进地展示了如何将一个庞大、复杂的内燃机系统,分解成一系列可被计算机理解和处理的数学模块。他将燃烧过程、进排气系统、热力学变化等,都比作一个个精密运转的齿轮,通过这些齿轮的相互作用,最终模拟出整个发动机的行为。我尤其欣赏他对“机理模型”和“数据驱动模型”的对比分析,这让我认识到,不同的建模方法各有优劣,需要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 而“控制”的部分,则更像是一部关于“智能决策”的精彩演绎。作者并没有将控制系统简单地描述为“指令-响应”模式,而是将其比作一个能够“思考”和“学习”的“大脑”。他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传感器实时获取发动机的运行信息,再通过复杂的算法进行分析和判断,最终发出最优的控制指令,以在满足各种性能要求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燃油经济性并降低排放。我对“模型预测控制”的讲解尤为着迷,这种“预知未来,优化当前”的控制策略,让我看到了内燃机系统智能化发展的巨大潜力。 这本书的独到之处在于,它能够在理论的深度和易读性之间找到一个绝佳的平衡点。作者善于运用类比和生动的语言,将复杂的科学原理转化为易于理解的“故事”。例如,他将控制系统的稳定性比作“走钢丝的杂技演员”,将模型参数的准确性比作“导航仪的精确度”,这种富有画面感的描述,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仅学到了知识,也感受到了科技的魅力。 然而,作为一个对实际工程应用充满期待的读者,我确实希望书中能够有更多关于具体工程实践的内容。例如,在实际的发动机标定过程中,如何有效地进行模型参数的辨识?在面对复杂的模型不确定性时,如何设计鲁棒的控制器?如果能有更多的实际案例分析,或者对某些关键技术的工程化实现进行更详尽的阐述,本书的实用性将会大大提升。 尽管如此,《内燃机系统建模与控制导论》依然是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著作。它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内燃机智能化世界的大门,让我对这个领域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它不仅解答了我的一些困惑,更重要的是,它点燃了我持续探索的热情。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例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在内燃机控制中的应用,以及面向未来的“下一代内燃机”的概念,这让我对内燃机技术的前景充满了信心。 这本书的叙述风格也非常具有感染力。作者的语言严谨而不失幽默,使得阅读过程轻松而愉快。他对于复杂概念的解释,总是能够直击要害,让读者快速掌握核心思想。 总而言之,《内燃机系统建模与控制导论》是一本非常优秀的入门书籍。它以其独特的视角、清晰的逻辑和引人入胜的叙述,成功地为读者构建了一个内燃机系统建模与控制的宏观框架。虽然在工程实践层面还有进一步深化的空间,但其在概念普及、理论启蒙方面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我将它视为我深入研究内燃机技术的一个宝贵起点,它为我未来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明确的方向。 书中对“鲁棒控制”的介绍,让我理解了在面对模型不确定性和外部干扰时,如何设计出能够稳定工作的控制器,这对于任何实际工程系统都至关重要。 这本书让我明白,内燃机并非一个静态的机械装置,而是一个充满智慧、不断优化、与环境和谐共生的复杂系统。它为我提供了理解这个系统运作的密码。

评分

作为一名对汽车技术,尤其是内燃机动力系统怀有极大热情的技术爱好者,我最近有幸阅读了《内燃机系统建模与控制导论》。我原本以为会面对的是一堆冰冷、晦涩的公式和专业术语,结果却发现自己沉浸在一场关于“智能”内燃机的精彩叙述中,并且,这本书以其出人意料的清晰度和广度,极大地满足了我探索内燃机领域奥秘的渴望。它并没有将我推向那些技术细节的深渊,而是带领我领略了整个系统是如何“思考”和“行动”的。 书中对于“建模”的阐述,让我第一次深刻地理解了“模型”的真正意义,它不仅仅是数学方程的罗列,更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抽象和概括。作者并没有直接抛出复杂的数学模型,而是从最基础的物理原理出发,循序渐进地展示了如何将发动机的各个组成部分,如气缸、活塞、阀门等,抽象成数学实体,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他将燃烧过程、进排气系统、热力学变化等,都比作一个个精密运转的齿轮,通过这些齿轮的相互作用,最终模拟出整个发动机的行为。我尤其欣赏他对“物理模型”和“经验模型”的对比分析,这让我认识到,不同类型的模型各有其适用范围。 而“控制”的部分,则更是将内燃机描绘成了一个能够“思考”和“学习”的智能体。作者并没有将控制系统简单地描述为“指令-响应”模式,而是将其比作一个能够“思考”和“学习”的“大脑”。他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传感器实时获取发动机的运行信息,再通过复杂的算法进行分析和判断,最终发出最优的控制指令,以在满足各种性能要求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燃油经济性并降低排放。我对“模型预测控制”的讲解尤为着迷,这种“预知未来,优化当前”的控制策略,让我看到了内燃机系统智能化发展的巨大潜力。 这本书的独到之处在于,它能够以一种非常“引人入胜”的方式,将高深的理论知识传递给读者。作者在解释复杂概念时,常常运用类比和比喻,使得原本枯燥的技术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例如,他将控制器的设计过程比作“为乐队指挥编写乐谱”,将传感器的作用比作“乐器演奏者的耳朵”,这种富有画面感的描述,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仅学到了知识,也感受到了科技的魅力。 然而,作为一个渴望将理论付诸实践的技术爱好者,我确实希望书中能够有更多关于实际工程应用和案例分析的内容。例如,在实际的发动机标定过程中,如何有效地进行模型参数的辨识?在面对突发工况变化时,不同的控制策略在实际性能上的差异如何体现?如果能有更多的具体实例,或者对某些关键技术的工程化实现进行更详尽的阐述,本书的实用性将会大大提升。 尽管如此,《内燃机系统建模与控制导论》依然是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著作。它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内燃机智能化世界的大门,让我对这个领域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它不仅解答了我的一些困惑,更重要的是,它点燃了我持续探索的热情。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例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在内燃机控制中的应用,以及面向未来的“下一代内燃机”的概念,这让我对内燃机技术的前景充满了信心。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严谨且富有逻辑性,每个概念的引入都恰到好处,过渡自然。作者的叙述方式,能够有效地引导读者一步步深入理解复杂的理论。 总而言之,《内燃机系统建模与控制导论》是一本非常优秀的入门书籍。它以其独特的视角、清晰的逻辑和引人入胜的叙述,成功地为读者构建了一个内燃机系统建模与控制的宏观框架。虽然在工程实践层面还有进一步深化的空间,但其在概念普及、理论启蒙方面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我将它视为我深入研究内燃机技术的一个宝贵起点,它为我未来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明确的方向。 书中对“线性二次调节器”(LQR)的提及,让我对如何通过优化代价函数来设计最优控制器产生了兴趣。 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内燃机的未来,不再是单纯的机械设计,而是软件、算法与硬件深度融合的产物。

评分

在我翻开《内燃机系统建模与控制导论》这本书之前,我对内燃机的认知仅停留在“会烧油,能提供动力”这个非常表面的层面。然而,这本书如同一个精心设计的手术刀,精准地剖析了内燃机系统那复杂而精妙的内在运作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了如何通过“智能”的手段对其进行精密的调控。它并没有像我想象的那样,充斥着枯燥的公式和晦涩的术语,反而以一种引人入胜的叙事方式,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化解为易于理解的逻辑链条。 书中关于“建模”的部分,让我对“模型”的意义有了全新的认识。我曾以为模型仅仅是数学方程式的堆砌,而这本书则让我理解到,模型是连接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桥梁。作者用一系列生动的例子,展示了如何将内燃机的各个组件,如气缸、活塞、阀门等,抽象成数学实体,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更重要的是,他强调了不同建模方法的侧重点,从基于物理原理的“白盒模型”,到基于实验数据的“黑盒模型”,再到如今越来越重要的“灰盒模型”,每一种模型都有其独特的应用场景和优势。这种多维度、多层次的建模视角,让我对如何准确地描述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而在“控制”的章节,作者更是将内燃机变成了一个能够“自主思考”和“主动学习”的智能体。他并没有简单地介绍PID控制等传统方法,而是着重探讨了如何让发动机在复杂多变的路况和环境条件下,始终保持最佳的运行状态。他对“模型预测控制”的阐述,尤其让我眼前一亮。这种“预知未来,优化当前”的控制思想,让我看到了内燃机控制技术的无限潜力。书中还提到了“自适应控制”和“模糊逻辑控制”等概念,这些都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未来的内燃机将不再是简单的机械装置,而是集成了先进人工智能技术的复杂系统。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没有试图将所有细节都一一展开,而是着重于勾勒出整个技术体系的轮廓和发展脉络。它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我在内燃机建模与控制的广阔天地中进行一次精彩的“速览”。他点出了重要的景点,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却留下了足够多的空间,让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进行更深入的探索。这种“留白”式的叙述,反而激发了我更强烈的学习欲望。 然而,作为一个渴望将理论付诸实践的读者,我确实希望书中能够有更多关于实际工程应用和案例分析的内容。例如,在实际的发动机标定过程中,如何有效地进行模型参数的辨识?在面对突发工况变化时,不同的控制策略在实际性能上的差异如何体现?如果能有更多的具体实例,或者对某些关键技术的工程化实现进行更详尽的阐述,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将会大大提升。 尽管如此,《内燃机系统建模与控制导论》依然是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著作。它成功地在我脑海中构建起了一个关于内燃机系统建模与控制的清晰框架,让我不再对这个领域感到陌生和畏惧。它不仅解答了我的一些疑问,更重要的是,它点燃了我对这个领域持续探索的热情。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例如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对内燃机控制提出的新挑战和新机遇,这让我对内燃机技术的前景充满了信心。 这本书的叙述风格也非常具有感染力。作者善于运用恰当的类比和生动的语言,将复杂的科学原理转化为易于理解的“故事”。他将控制系统比作“乐队的指挥”,将传感器比作“乐器演奏者”,这种生动的比喻,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仅学到了知识,也感受到了科技的魅力。 总而言之,《内燃机系统建模与控制导论》是一本为初学者量身打造的优秀读物。它以其独特的视角、清晰的逻辑和引人入胜的叙述,成功地为读者打开了通往内燃机智能化世界的大门。虽然在工程实践层面还有进一步深化的空间,但其在概念普及、理论启蒙方面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我将它视为我深入研究内燃机技术的一个宝贵起点,它为我未来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明确的方向。 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关于“模型融合”的探讨,让我看到了不同建模方法之间并非相互排斥,而是可以相互补充,协同工作。这种“大融合”的理念,不仅适用于内燃机建模,也为其他复杂系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内燃机技术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不断地演进和革新。通过建模与控制的深度结合,内燃机正在变得越来越智能、越来越高效,也越来越环保。这本“导论”,正是我理解这场技术变革的关键钥匙。

评分

作为一名对汽车技术,尤其是动力系统抱有极大热情的爱好者,我最近有幸拜读了《内燃机系统建模与控制导论》。尽管我并非科班出身,但这本书以其出人意料的清晰度和广度,极大地满足了我探索内燃机领域奥秘的渴望。我原本以为会面对一堆晦涩难懂的公式和专业术语,结果却发现自己沉浸在一场关于“智能”的发动机的精彩叙述中。这本书并没有把我推向那些冰冷的技术细节,而是带领我领略了整个系统是如何“思考”和“行动”的。 书中对于“建模”的阐释,让我第一次深刻地理解了“抽象”的力量。作者并没有直接抛出复杂的数学模型,而是从最基础的物理原理出发,循序渐进地展示了如何将一个庞大、复杂的内燃机转化为一系列可被计算机理解和处理的数学方程。他将发动机的燃烧过程、气流运动、热力学变化等,都比作一个个精密的齿轮和杠杆,通过这些齿轮的相互作用,最终模拟出发动机的整体行为。这种“可视化”的讲解方式,让我对那些看似抽象的物理模型产生了直观的认识,仿佛看到了一个微缩版的发动机在我的脑海中运转。 同样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于“控制”的介绍,充满了哲学意味。他并没有局限于传统的“指令-响应”模式,而是将内燃机控制系统描绘成一个具备“智慧”的决策者。书中探讨了如何通过传感器获取实时的工况信息,再通过“大脑”(控制算法)进行分析和判断,最终输出最优的控制指令,以实现燃油经济性、排放和性能的平衡。他对于“模糊逻辑控制”的描述,尤其让我着迷。他用生动的比喻解释了如何处理那些“不确定”和“模糊”的信息,就像人类的直觉一样,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做出合理的决策。 这本书的精妙之处在于,它能够巧妙地在深度和广度之间找到平衡。它没有像某些技术手册那样,将读者淹没在冗长的公式推导中,也没有像某些科普读物那样,将复杂的技术简化得面目全非。作者显然花费了大量心思,去理解不同背景的读者可能遇到的困惑,并提供了恰到好处的解释。他对于“模型预测控制”的介绍,虽然篇幅不长,但却精准地抓住了其核心思想——“着眼未来,优化当下”。这种前瞻性的控制理念,让我对未来内燃机技术的发展充满了期待。 然而,正因为其“导论”的性质,书中对于具体算法的实现细节,以及在实际工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提及的相对较少。我希望能看到更多关于不同控制策略的优劣势对比,例如在某些极端工况下,哪种控制方法表现更优异。我也期待能够了解更多关于传感器技术、执行器选择,以及实际系统集成过程中所需要考虑的因素。这些工程实践层面的内容,对于我这样想要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人来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尽管如此,《内燃机系统建模与控制导论》依然是一本极具价值的书籍。它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内燃机智能化世界的大门,让我对这个我熟悉又陌生的领域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书籍,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引领我穿越复杂的技术迷宫,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前进的方向。我非常欣赏书中对于未来发展趋势的探讨,例如人工智能与内燃机控制的融合,这让我看到了这个古老技术领域焕发的勃勃生机。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十分独特,既有严谨的科学性,又不失生动活泼。作者在解释复杂概念时,常常运用类比和比喻,使得原本枯燥的技术知识变得易于理解和消化。例如,他将控制系统比作“人体的大脑”,将传感器比作“眼睛”和“耳朵”,这种生动的描绘,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常常会心一笑,也加深了对知识点的记忆。 总而言之,《内燃机系统建模与控制导论》是一本令人惊喜的著作。它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将内燃机系统建模与控制这两个看似独立的领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视角。虽然在工程实践层面还有提升空间,但其在概念梳理、理论启蒙方面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我将其视为我深入研究内燃机技术的一个重要的起点,它激发了我继续探索的动力,也为我未来的学习指明了方向。 书中关于“模型自适应控制”的讨论,虽然篇幅不多,但其关于“系统不断学习和调整”的理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与当今人工智能领域的核心思想不谋而合,也让我看到了内燃机控制技术未来发展的无限可能。这本书让我明白,内燃机并非只是一个简单的机械装置,而是一个高度智能化的、能够不断自我优化的复杂系统。 最后,我要强调的是,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书籍,更是一次思维的启迪。它鼓励读者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从更宏观、更系统的角度去理解内燃机技术。它让我认识到,在未来的汽车工业中,软件和算法的重要性将与硬件同等重要,甚至可能超越硬件。这本书为我打开了新的视野,让我对内燃机技术的发展趋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作为一名对汽车技术,尤其是内燃机动力系统怀有极大热情的研究者,我最近有幸阅读了《内燃机系统建模与控制导论》。我原本预期会面对的是一堆冰冷、晦涩的公式和专业术语,结果却发现自己沉浸在一场关于“智能”内燃机的精彩叙述中,并且,这本书以其出人意料的清晰度和广度,极大地满足了我探索内燃机领域奥秘的渴望。它并没有将我推向那些技术细节的深渊,而是带领我领略了整个系统是如何“思考”和“行动”的。 书中对于“建模”的阐述,让我第一次深刻地理解了“模型”的真正意义,它不仅仅是数学方程的罗列,更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抽象和概括。作者并没有直接抛出复杂的数学模型,而是从最基础的物理原理出发,循序渐进地展示了如何将发动机的各个组成部分,如气缸、活塞、阀门等,抽象成数学实体,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他将燃烧过程、进排气系统、热力学变化等,都比作一个个精密运转的齿轮,通过这些齿轮的相互作用,最终模拟出整个发动机的行为。我尤其欣赏他对“机理模型”和“数据驱动模型”的对比分析,这让我认识到,不同的建模方法各有优劣,需要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 而“控制”的部分,则更是将内燃机描绘成了一个能够“思考”和“学习”的智能体。作者并没有将控制系统简单地描述为“指令-响应”模式,而是将其比作一个能够“思考”和“学习”的“大脑”。他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传感器实时获取发动机的运行信息,再通过复杂的算法进行分析和判断,最终发出最优的控制指令,以在满足各种性能要求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燃油经济性并降低排放。我对“模型预测控制”的讲解尤为着迷,这种“预知未来,优化当前”的控制策略,让我看到了内燃机系统智能化发展的巨大潜力。 这本书的独到之处在于,它能够以一种非常“引人入胜”的方式,将高深的理论知识传递给读者。作者在解释复杂概念时,常常运用类比和比喻,使得原本枯燥的技术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例如,他将控制器的设计过程比作“为乐队指挥编写乐谱”,将传感器的作用比作“乐器演奏者的耳朵”,这种富有画面感的描述,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仅学到了知识,也感受到了科技的魅力。 然而,作为一个渴望将理论付诸实践的研究者,我确实希望书中能够有更多关于实际工程应用和案例分析的内容。例如,在实际的发动机标定过程中,如何有效地进行模型参数的辨识?在面对突发工况变化时,不同的控制策略在实际性能上的差异如何体现?如果能有更多的具体实例,或者对某些关键技术的工程化实现进行更详尽的阐述,本书的实用性将会大大提升。 尽管如此,《内燃机系统建模与控制导论》依然是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著作。它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内燃机智能化世界的大门,让我对这个领域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它不仅解答了我的一些困惑,更重要的是,它点燃了我持续探索的热情。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例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在内燃机控制中的应用,以及面向未来的“下一代内燃机”的概念,这让我对内燃机技术的前景充满了信心。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严谨且富有逻辑性,每个概念的引入都恰到好处,过渡自然。作者的叙述方式,能够有效地引导读者一步步深入理解复杂的理论。 总而言之,《内燃机系统建模与控制导论》是一本非常优秀的入门书籍。它以其独特的视角、清晰的逻辑和引人入胜的叙述,成功地为读者构建了一个内燃机系统建模与控制的宏观框架。虽然在工程实践层面还有进一步深化的空间,但其在概念普及、理论启蒙方面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我将它视为我深入研究内燃机技术的一个宝贵起点,它为我未来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明确的方向。 书中对“滑模控制”等更高级控制方法的简要提及,虽然未深入展开,但足以激发我对这些前沿控制理论的进一步学习兴趣。 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内燃机技术的进步,是建模、控制、硬件等多方面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它是一个不断追求更优化的动态过程。

评分

作为一名对汽车技术,尤其是内燃机动力系统怀有极大热情的爱好者,我最近有幸拜读了《内燃机系统建模与控制导论》。原本我以为会面对的是一堆冰冷、晦涩的公式和专业术语,结果却发现自己沉浸在一场关于“智能”内燃机的精彩叙述中,并且,我的理解能力,在作者的引导下,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这本书并非将我推向那些技术细节的深渊,而是带领我领略了整个系统是如何“思考”和“行动”的。 书中对于“建模”的讲解,让我第一次深刻地理解了“模型”的真正意义,它不仅仅是数学方程的罗列,更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抽象和概括。作者并没有直接抛出复杂的数学模型,而是从最基础的物理原理出发,循序渐进地展示了如何将发动机的各个组成部分,如气缸、活塞、阀门等,抽象成数学实体,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他将燃烧过程、进排气系统、热力学变化等,都比作一个个精密运转的齿轮,通过这些齿轮的相互作用,最终模拟出整个发动机的行为。我尤其欣赏他对“模型精度与计算复杂度”的权衡分析,这让我认识到,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在模型的准确性和计算效率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而“控制”的部分,则更是将内燃机描绘成了一个能够“思考”和“学习”的智能体。作者并没有将控制系统简单地描述为“指令-响应”模式,而是将其比作一个能够“思考”和“学习”的“大脑”。他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传感器实时获取发动机的运行信息,再通过复杂的算法进行分析和判断,最终发出最优的控制指令,以在满足各种性能要求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燃油经济性并降低排放。我对“模型预测控制”的讲解尤为着迷,这种“预知未来,优化当前”的控制策略,让我看到了内燃机系统智能化发展的巨大潜力。 这本书的独到之处在于,它能够以一种非常“引人入胜”的方式,将高深的理论知识传递给读者。作者在解释复杂概念时,常常运用类比和比喻,使得原本枯燥的技术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例如,他将控制器的设计过程比作“为乐队指挥编写乐谱”,将传感器的作用比作“乐器演奏者的耳朵”,这种富有画面感的描述,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仅学到了知识,也感受到了科技的魅力。 然而,作为一个渴望将理论付诸实践的读者,我确实希望书中能够有更多关于实际工程应用和案例分析的内容。例如,在实际的发动机标定过程中,如何有效地进行模型参数的辨识?在面对突发工况变化时,不同的控制策略在实际性能上的差异如何体现?如果能有更多的具体实例,或者对某些关键技术的工程化实现进行更详尽的阐述,本书的实用性将会大大提升。 尽管如此,《内燃机系统建模与控制导论》依然是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著作。它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内燃机智能化世界的大门,让我对这个领域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它不仅解答了我的一些困惑,更重要的是,它点燃了我持续探索的热情。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例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在内燃机控制中的应用,以及面向未来的“下一代内燃机”的概念,这让我对内燃机技术的前景充满了信心。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严谨且富有逻辑性,每个概念的引入都恰到好处,过渡自然。作者的叙述方式,能够有效地引导读者一步步深入理解复杂的理论。 总而言之,《内燃机系统建模与控制导论》是一本非常优秀的入门书籍。它以其独特的视角、清晰的逻辑和引人入胜的叙述,成功地为读者构建了一个内燃机系统建模与控制的宏观框架。虽然在工程实践层面还有进一步深化的空间,但其在概念普及、理论启蒙方面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我将它视为我深入研究内燃机技术的一个宝贵起点,它为我未来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明确的方向。 书中关于“非线性控制”的介绍,让我认识到内燃机系统的复杂性和非线性特性,以及如何设计出能够有效处理这些非线性问题的控制器。 这本书让我体会到,内燃机技术的发展,已不再是单纯的机械创新,而是软件、算法与硬件协同进化的过程。它为我提供了理解这场技术革命的视角。

评分

在我开始阅读《内燃机系统建模与控制导论》之前,我对内燃机的理解,更多地停留在物理结构层面。我曾认为,它就是一个由许多金属零件组成的复杂机器,通过燃烧燃料来产生动力。然而,这本书如同一个精密的显微镜,让我得以窥见内燃机背后那令人惊叹的“智慧”——通过建模和控制,它被赋予了“思考”和“决策”的能力。它并没有用枯燥的公式和术语将我吓退,反而以一种充满启发性的方式,将一个动态、智能的系统展现在我面前。 书中对“建模”的阐述,让我第一次真正理解了“模型”的本质——它是连接现实世界与数字世界的桥梁。作者并没有直接抛出复杂的数学模型,而是从最基础的物理原理出发,循序渐进地展示了如何将发动机的各个组成部分,如气缸、活塞、阀门等,抽象成数学实体,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他将燃烧过程、进排气系统、热力学变化等,都比作一个个精密运转的齿轮,通过这些齿轮的相互作用,最终模拟出整个发动机的行为。我尤其欣赏他对“简化模型”与“详细模型”之间取舍的讨论,这让我认识到,模型的选择需要兼顾准确性和计算效率。 而“控制”的部分,则更是将内燃机描绘成了一个能够“思考”和“学习”的智能体。作者并没有将控制系统简单地描述为“指令-响应”模式,而是将其比作一个能够“思考”和“学习”的“大脑”。他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传感器实时获取发动机的运行信息,再通过复杂的算法进行分析和判断,最终发出最优的控制指令,以在满足各种性能要求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燃油经济性并降低排放。我对“模型预测控制”的讲解尤为着迷,这种“预知未来,优化当前”的控制策略,让我看到了内燃机系统智能化发展的巨大潜力。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能够以一种非常“通俗易懂”的方式,将高深的理论知识传递给读者。作者在解释复杂概念时,常常运用类比和比喻,使得原本枯燥的技术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例如,他将控制器的设计过程比作“为乐队指挥编写乐谱”,将传感器的作用比作“乐器演奏者的耳朵”,这种富有画面感的描述,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仅学到了知识,也感受到了科技的魅力。 然而,作为一个渴望将理论付诸实践的读者,我确实希望书中能够有更多关于实际工程应用和案例分析的内容。例如,在实际的发动机标定过程中,如何有效地进行模型参数的辨识?在面对突发工况变化时,不同的控制策略在实际性能上的差异如何体现?如果能有更多的具体实例,或者对某些关键技术的工程化实现进行更详尽的阐述,本书的实用性将会大大提升。 尽管如此,《内燃机系统建模与控制导论》依然是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著作。它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内燃机智能化世界的大门,让我对这个领域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它不仅解答了我的一些困惑,更重要的是,它点燃了我持续探索的热情。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例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在内燃机控制中的应用,以及面向未来的“下一代内燃机”的概念,这让我对内燃机技术的前景充满了信心。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严谨且富有逻辑性,每个概念的引入都恰到好处,过渡自然。作者的叙述方式,能够有效地引导读者一步步深入理解复杂的理论。 总而言之,《内燃机系统建模与控制导论》是一本非常优秀的入门书籍。它以其独特的视角、清晰的逻辑和引人入胜的叙述,成功地为读者构建了一个内燃机系统建模与控制的宏观框架。虽然在工程实践层面还有进一步深化的空间,但其在概念普及、理论启蒙方面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我将它视为我深入研究内燃机技术的一个宝贵起点,它为我未来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明确的方向。 书中关于“状态观测器”的设计理念,让我理解了如何在传感器不准确或缺失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准确地估计系统的内部状态。 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内燃机的未来,在于其“智能”的进化,而建模与控制,正是赋予这种智能的基石。

评分

书不错,精装版本最好了。

评分

这本书是内燃机领域的专家推荐过的。看过之后感觉深度比较深同时涉及的领域相对较窄,可以说是在发动机内部构造的力学等等方面深挖的一本书,专业性很强。适合专业从业人员作设计参考或者专业进修使用,不适合作为非内燃机专业的普通爱好者科普阅读。

评分

看了一下。还是可以工作中能用上!

评分

挺满意的,很实惠的一次购物

评分

内燃机学是一本比较浅显的书籍,可以作为内燃机爱好者科普阅读,也可以作为专业的入门参考。没有太大难度,浅显易懂,一般情况下,都能比较受益。而且其内容涉及比较广泛。当然这本书也有缺点,比如一些细分领域的资料比较陈旧、落后等等。

评分

这书虽然价格高些,但是物有所值,专业性很强,这是关于这方面最满意的一本

评分

京东,一个快,两字很快,三个字非常快。质量也不错,唯一不足就是贵了点呢。

评分

挺满意的,很实惠的一次购物

评分

专业书籍,有一定学术水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