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章:每个人的生活方式都是独一无二的
有的人可能会想,人们看待自己和世界的方式不是多种多样的吗?但是,如果一个人想得到幸福,那么就并不是什么样的生活方式都可以的。刚才我们也提到过,有些人虽然也想变得幸福,但是他们却选错了方式。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要把自己不幸福的原因归结于生活方式,因为,那是你自己选择的。
阿德勒将幸福与生活方式的关联总结如下:
“人生其实并不复杂,而是我们将它变得复杂了。幸福地生活也因此变成了一件难事。如果我们能改变自己赋予人生的意义,世界会变得令人难以置信的简单。”
“令人难以置信的简单”这句话来自于曾与阿德勒在维也纳共事的莉迪亚?吉哈(因为我对这句话印象深刻,所以在《阿德勒心理学入门》一书中也引用了此话)。
吉哈于某个星期六阅读了阿德勒的著作《神经质性格》,当时刚好星期一也放假。
“虽然天气酷热难耐,但我很庆幸能一个人独处。我将阿德勒的书从头到尾看了三遍。星期二的早晨,当我从椅子上站起来的时候,我发现整个世界都变得不同了……阿德勒让我知道,原来世界竟是令人难以置信的简单。”
我们所赋予人生的意义,就是如何看待自己和看待世界的一种表现。即使拥有同样的经历,每个人赋予这段经历的意义也都不尽相同。当遇到挫折时,有的人可能只会看到挫折本身,而有的人却能从挫折中学到许多东西。有的人可能会认为身边都是些居心叵测的人,而有的人却会觉得身边的人都在保护着自己。
由此可见,人们看待事物的角度是不同的。如果将它与幸福相关联的话,就会出现“重要的是自己的心境”这种说法。其实这是不正确的。阿德勒认为痛苦的人生不可能因为心境的改变而变得轻松。
如果通过心境就可以使人变得幸福,那么幸福就变得与现实无关,而成为主观上的感觉。假如你被其他人认为是幸福的,那么你也许会感觉到幸福。然而,就如食物一样,关于它的酸甜苦辣,即使不同的人说法不同,也不会产生什么太大的问题。但是关于它对身体的利害,就不是主观可以决定的了。幸福也是一样,如果没有实际生活的幸福,那就毫无意义可言。
想要改变对世界和对自己的看法,就不得不改变自身的行为和自己与世界的关系。接下来我们就要思考究竟如何改变才能得到幸福。
如果按照阿德勒的主张,人们在四五岁的时候选择了生活方式,那么可能会有人进行反驳说:“四五岁那个年纪,语言能力都尚未发育完全,即使选择了某种生活方式,不是也无法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吗?”
关于这点,阿德勒认为,如果我们“现在”了解了自己的生活方式,那么我们就应该对“今后”怎么做而产生一种责任感。在这里,我们引用一句阿德勒所说的话:
“是否能够下决心纠正现在的‘生活方式’,这完全取决于你自己。”
这句话中就包含着如何得到幸福的提示。
这本书的书名,简直就是现代社会无数个压抑着内心声音的人们的心声写照。我们活在一个信息爆炸、观点林立的时代,每天都被各种各样的“应该”、“必须”、“最好”裹挟着。你“应该”选择一份稳定的工作,你“必须”在某个年龄结婚生子,你“最好”拥有某种外表,某种品味。然而,这些“应该”和“必须”,很多时候并非发自内心,而是外界强加的枷锁。我非常好奇,这本书究竟是如何去解构这些外界期待的?它是否会提供一些具体的分析,比如,这些期待是如何形成的?它们又对我们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更期待的是,它能提供一些实用的方法,帮助读者建立起强大的内心防御,不被外界的声音轻易干扰,坚定地走自己的路。也许书中会有一些挑战性的观点,会让你感到不适,但正是这些不适,才可能促使我们反思和成长。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一面棱镜,折射出我们内心深处真实的渴望,让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看见自己,并且有勇气去拥抱那个不被所有人喜欢的,但却是最真实的自己。
评分第一眼看到《我就是不想变成你喜欢的那种人》这个书名,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电影里那些个性鲜明的角色,他们可能特立独行,可能不被主流理解,但他们身上散发出的那种独特魅力,却是任何人无法复制的。这本书,我想一定是一次关于“认同”与“独立”的深刻对话。它可能不会给你提供标准答案,因为它探讨的根本问题,就没有标准答案。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听话,要乖,要符合各种各样的“好孩子”标准。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开始质疑,为什么一定要按照别人的剧本来生活?为什么我不能有我的想法,我的追求,我的不羁?我猜这本书会通过一些故事,一些感悟,来触及那些被压抑的内心呐喊,那些渴望挣脱束缚的灵魂。它可能是一位过来人,用温和却坚定的语气告诉你,你的与众不同,并非缺点,反而是你最宝贵的财富。它可能会让你重新审视那些曾经让你感到自卑的地方,发现它们其实是你独特光芒的来源。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那种“允许自己不完美,允许自己与众不同”的力量,那种敢于对不适合自己的标签说“不”的底气。
评分读到《我就是不想变成你喜欢的那种人》这个书名,我感觉就像是心底被什么东西轻轻触碰了一下,然后涌起一股莫名的共鸣。它不是那种咄咄逼人的叛逆,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对自我价值的觉醒。我想,这本书一定不会是简单的“反对”或“否定”,而是在“不变成”的背后,去探寻“成为”的意义。它可能会深入剖析,为什么我们会渴望被他人喜欢?这种渴望的根源是什么?而又是什么,让我们在某个时刻,突然意识到,这种被塑造出来的“喜欢”并非真实的自我。我期待书中能够分享一些关于如何建立健康的自我评价体系的见解,如何不依赖于他人的认可来定义自己的价值。它或许会通过一些真实的人物故事,来展现个体在追求内心真实过程中的不易,以及那些不被理解的坚持。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传递一种积极的态度,那就是“我不需要成为你期待的样子,因为我本身,就值得被爱,被尊重”。这种自信与自洽,才是“不想变成”背后,最动人的力量。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实在是太抓人了!“我就是不想变成你喜欢的那种人”,光听名字就觉得一股不羁的叛逆能量在涌动,仿佛是无数个在成长的十字路口,面对着外界的期待、社会的标签,内心发出的最直接、最响亮的回应。我猜想,这本书一定探讨了太多关于“自我”与“他人期待”的边界,关于那些我们被要求成为的样子,以及我们内心深处真正渴望成为的自己。它可能不是一本教你如何迎合他人的教科书,反而是为你撕掉那些不属于你的面具,让你勇敢地袒露真实的自我。也许书中会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故事,有那些不畏流言蜚语,坚持自己风格的先行者,也有那些在迷茫中摸索,最终找到内心声音的普通人。每一个故事,都可能像一面镜子,照出我们曾经的挣扎,也照亮了我们前行的方向。我尤其期待它能够深入剖析,在“不变成你喜欢的那种人”的背后,究竟需要多大的勇气,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又最终能收获怎样的自由与力量。这不仅仅是一本书名,它本身就是一种宣言,一种对个体价值的肯定,一种对僵化观念的挑战,让人迫不及待想要翻开它,去感受那份属于自己的力量。
评分《我就是不想变成你喜欢的那种人》,这个书名自带一种无声的反抗。它不是那种大声疾呼的口号,而是带着一种不动声色的倔强,一种属于个体生命力的坚定。我猜想,这本书的内容,或许会以一种非常细腻、深入的笔触,去描绘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如何面对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甚至朋友的“期望画像”。它不会是空泛的道理,而是会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让我们看到,那些“不愿变成”背后,所经历的内心挣扎、自我怀疑,以及最终破茧成蝶的勇气。我希望能从中看到,如何才能在保持独立人格的同时,又不至于完全与世界隔绝。如何平衡好“不被定义”与“与人连接”之间的关系。这本书,或许会教会我们,如何去识别那些真正适合自己的“喜欢”,而不是盲目地去迎合别人眼中的“喜欢”。它可能还会探讨,当我们勇敢地选择“不变成”的时候,我们会失去什么,又会得到什么。这种深度的探讨,让我觉得,这会是一本能够陪伴读者走过人生不同阶段,并且能从中汲取力量的读物。
评分不错,蛮好的,没有损坏,物流很快。
评分不错的图书,正在阅读!
评分做自己很难,读书强化一下,支持京东。
评分哈哈哈哈哈哈哈好
评分看起来书的质量还挺好的、应该还不错!主要是这几本书的标题就很吸引我、正好闲来无事可以看看书、希望书里面的内容不会让我失望的!
评分宝贝不错,搞活动很合算,会继续购买。
评分为了学习为了学习也是拼了,苦啊苦
评分多次回购了,京东服务妥妥的
评分快递小哥辛苦了,书收到了,质量很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