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名傢主編,形式便利,版本精良,高清放大,印刷精美,絕不反光。
1.摺頁形式,可伸可縮。既可以單麵臨摹,也可以展開整體欣賞,充分考慮讀者需要,極為便利。
2.內容全麵,版本優良。全套一共70種,囊括瞭曆代書法精品,是很好的書法學習資料。
3.特選不反光紙張,四色高清印刷,適當放大,鋒芒墨色縴毫畢現,可謂“下真跡一等”。
內容簡介
本係列叢書精選曆代常用碑帖範字加以放大,並配以摺頁的形式,有彆於市麵上的其他書法類圖書,是本社黑白版《中國曆代法書名碑原版放大摺頁》(常銷,暢銷)的彩色升級版。既可用於學校、書法培訓中心,也可為書法愛好者自學使用。
作者簡介
古鐵,原名鬍紫桂,係中國書協第四屆書法發展委員會委員、第五屆新聞齣版委員會委員、文化部青聯中國書法篆刻藝術委員會委員、全國“七十年代書傢”藝委會委員、湖南省書協副主席。
內頁插圖
精彩書摘
歐陽通及其《道因法師碑》
馮勇
歐陽通,字通師,歐陽詢之子。生年不詳,卒於武周天授二年(691)。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人。唐高宗儀鳳年間(676—679)官中書捨人。武後垂拱年間(685—688)官至殿中監,晉爵為渤海縣子。天授元年(690)任夏官尚書。天授二年(691)任司禮卿、判納言事,加宰相之列。與其父仕途坎坷不同,歐陽通受天子寵信,仕途一帆風順,位極人臣。故竇臮《述書賦》稱:“父掌邦禮,子居廟堂。隨運變化,為龍為光。”歐陽通居宰相之位僅月餘,因反對立武承嗣為皇太子,開罪武氏一族,被人以謀反罪誣告,鏇斬於市。唐中宗時,獲平反,追復官爵,以禮改葬。歐陽通在歐陽詢八旬左右齣生,其父辭世時,通尚年幼,由母徐氏撫養長大。其為人至孝,在母親去世後,朝廷不許其服喪的情況下,悲痛不已,“入朝徒跣,非公事不語,還傢輒號慟,居廬四年不釋服,鼕月,傢人以氈絮潛置席下,通覺即撤去”(《湖廣通誌》)。歐陽通在官場一路亨通,但仍以“識量凡淺,誌業空廢,乏刀筆之吏能,無俎豆之經術,徒以積勞為忝,久宦成資”為由,連讓夏官尚書、司禮卿之位,足見其謹慎謙恭之德。《舊唐書》稱“自武德已來,起復後而能哀戚閤禮者,無與通比”。歐陽通忠孝兩全,武周朝能獲五次升遷亦不足為奇。
歐陽通幼年喪父,書法上未能得其父親炙,其母徐氏督其師法父書,還令其買來父親遺跡,刻意臨仿。歐陽通因此承繼瞭其父書法風格,並與父親齊名,人稱“大小歐陽”。武周年間,歐陽通書法擅名一時;晚年則過自矜重,寫字“必以象角牙、犀角為管,狸尾為心,覆以鞦毫,鬆煙為墨,以麝香,紙必須堅白緊滑者,乃書之”。(《墨池編》)
由於歐陽通頗惜筆墨,很少為人作字,所以作品傳世者甚少。《宣和書譜》記載其善行書,與虞世南、歐陽詢、陸柬之、李邕等諸大傢並列。《曆代名畫記》《六藝之一錄》也有其行書流傳的記錄,惜今多不傳。相反,楷書《道因法師碑》卻成為後世公認的歐陽通的代錶作。
《道因法師碑》立於龍朔三年(663),全稱《大唐故翻經大德益州多寶寺道因法師碑文並序》,李儼撰文。碑額書寫楷書“故大德因法師碑”七字。碑高320厘米,寬140厘米,計三十四行,每行七十三字。今藏西安碑林。道因法師,濮陽(今河南)人,俗姓侯,七歲喪父,悲痛不已,從此悟到人生之無常,遂斷凡念齣傢。後避隋末之亂而居益州(今成都)多寶寺,僧道聞其名,鹹來依附。貞觀十九年(645)奉召往長安,協助玄奘翻譯天竺佛經。顯慶三年(658)圓寂於慧日寺,年七十二。五年後,其弟子玄凝等立此碑以為紀念。時歐陽通官奉議郎,行蘭颱郎、渤海縣開國男、騎都尉,年僅二十餘歲,正是意氣風發之時。
此碑以歐陽詢體為基調,但不全類同。其橫畫起筆斜切,收筆或重頓,或挑齣,有隸書遺意。竪畫起筆亦斜切。轉摺處或提筆重按,或如北朝楷書般順勢轉摺。捺畫重按斜齣,動作迅疾。結構緊湊,有險峻之態,可想見書時信筆揮灑之神態。
後人喜將歐陽通書法與其父做比較,而對歐陽通及其《道因法師碑》褒貶不一。如梁巘《評書帖》雲:“一較大歐,醜態百齣,並無穩適處。”《來齋金石刻考略》雲:“正書較信本(歐陽詢)流麗有餘而嚴敬不足。”《墨池編》謂歐陽通“痩怯於父”。《佩文齋書畫譜》雲:“書法齣傢學,矩矱森嚴,意度飄逸,但少含蓄之趣耳。”也不乏推揚的,如《書畫跋跋》稱:“評者謂歐陽蘭颱瘦怯於父,而險峻過之。此碑如病維摩,高格貧士,雖不饒樂,而眉宇間有風霜之氣,可重也。”何紹基跋《道因法師碑》:“都尉此書逼真傢法,握拳透掌,模之有棱,其險勁橫軼處,往往突過乃翁。”
眾所周知,唐朝楷書多趨整飭。初唐歐陽詢把隋代的楷書稍加規範,之後顔真卿、柳公權又把楷書的規整推嚮極緻。歐、顔、柳成為後世學楷之典範,後代楷書也多以此數傢之中正規範、平和肅穆為尚。以此來權衡,歐陽通楷書或有些許另類。其字鋒芒畢露,不甚規整,時有隸意,多六朝墓誌的方切用筆,與審美主鏇律不閤,被目為“少含蓄之趣”。
《道因法師碑》係歐陽通二十餘歲所書,其時風格尚未成型,屬於“不成熟”階段的産物。但成熟與否無關乎美醜,“嚴敬不足”的《道因法師碑》反而因其不成熟,更富有活潑飛動意味。對於此碑,趙宧光在《寒山帚談》中認為:“《道因碑》泛觀欲廢,詳玩則結構森然,可謂不墮嚴訓者也。其棱角峭厲,智者見之益其智,愚者見之增其愚,須具隻眼,而後辨此。”趙氏此論,似更妥帖!
……
前言/序言
翰墨丹青:中國書法藝術的傳承與流變 本書旨在全麵梳理中國書法藝術自上古萌芽至近現代的演進脈絡,深入剖析曆代名傢大師的創作理念、風格特點及其對後世産生的深遠影響。全書以時間為軸,兼顧地域特色,力求展現這部活態的視覺藝術史的博大精深與豐富多彩。 第一部分:書法的起源與早期探索 本部分將追溯漢字的源頭,探討甲骨文、金文作為早期書寫載體的曆史地位與審美特徵。重點分析瞭殷商周三代時期,書寫材料(甲骨、青銅器、簡牘)對字體形態的影響。 甲骨文的神秘符號與蔔辭文化: 詳細考察甲骨文的結構特點、刀刻力度與布局的自然天成,揭示其與早期宗教、政治活動的關聯。 金文的莊重與銘文的禮製: 剖析周代金文(鍾鼎文)從早期稚拙到大篆的成熟過程,闡述“銘”的功用如何塑造瞭字體端莊、厚重的風格,並介紹鍾鼎文字體的典型代錶,如毛公鼎、散氏盤等。 春鞦戰國時期的百傢爭鳴與文字異形: 探討列國文字的區域性差異,包括吳越楚簡、秦係文字(籀文)的特點,以及泰山刻石、琅琊颱刻石所預示的統一趨勢。 第二部分:秦漢的規範與隸楷的定型 秦朝統一六國,推行“書同文”政策,對漢字規範化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此階段,隸書的成熟與楷書的萌芽,標誌著中國書法完成瞭從古文字嚮今文字的根本性轉變。 秦篆的雄渾與規範化: 聚焦小篆的綫條圓潤、結構勻稱,分析李斯等人在文字整理中所付齣的努力,以及秦詔版、權量銘文所體現的官方標準。 隸變:從篆書到隸書的革命: 深入探討隸書的産生背景,即應對書寫效率的需求。重點解析波磔、蠶頭燕尾的結構要素,以及隸書在漢代碑刻中的廣泛應用,如《乙瑛碑》、《曹全碑》等漢碑的風格比較。 章草的開端與今草的雛形: 論述隸書草化過程中的章草,強調其在簡牘上的實用性。同時,簡要介紹蔡邕等人對草書的初步探索。 第三部分:魏晉風度與書體的成熟 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蕩與玄學思潮的興起,使得文人對自我情感的錶達更為重視,書法藝術真正確立瞭獨立的審美地位。這一時期,楷書、行書、今草三大主要書體最終定型並達到高峰。 鍾繇與楷書的初創: 探討鍾繇(“楷書之祖”)如何將隸書的筆法融入到端正的體式中,奠定楷書的基礎。 王羲之與“書聖”的地位: 集中分析“書聖”王羲之(及王獻之)的藝術成就,特彆是其對行書和今草的突破性貢獻。解析其“盡善盡美”的境界,強調其用筆的遒勁與結體的妍美。 南北書風的差異: 對比南方以“二王”為代錶的妍美流派與北方魏碑的質樸雄強。詳細介紹北魏太武帝、宣武帝時期的墓誌銘(如《元耽墓誌》)和摩崖石刻所展現齣的古拙、險峻、內斂的“金石氣”,這是後世反樸歸真思潮的重要源泉。 第四部分:隋唐的法度與高峰 隋唐是中華帝國全盛的時代,書法藝術在國傢意誌的推動下,達到瞭程式化和規範化的巔峰。唐代的楷書確立瞭後世學習的圭臬。 初唐的承繼與開創: 介紹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等初唐四傢,分析他們如何繼承“二王”筆法,並各自發展齣鮮明的個人麵貌,如歐體的森嚴謹飭、虞體的平和溫潤。 盛唐的雄健與氣象: 重點分析顔真卿的“顔體”,探討其如何以渾厚、博大的氣勢,融入儒傢的忠義精神,形成“忠義之書”的風格。同時,對比描述唐代書法大傢中,顔真卿的沉雄與另一高峰——張旭、懷素的狂草之間的張力。 唐代碑版與墓誌: 鑒賞唐代楷書的標準範本,如唐太宗的《晉祠銘》、褚遂良的《同州三藏聖教序》、以及唐代墓誌的精到刻工,它們是研究唐楷結構的重要依據。 第五部分:宋元明的流變與文人書風 中晚唐以後,書法的審美重心逐漸從官方的法度和外在的法度轉嚮內在的情感錶達和個性的張揚,文人書風開始占據主導地位。 宋代尚意書風的興起: 深入解析宋四傢(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的藝術主張。蘇軾的“我書意造,獨由心裁”,黃庭堅對中宮的緊收與筆勢的跌宕,米芾的“刷字”與瀟灑不羈,都標誌著書法徹底擺脫瞭單純的“寫字”概念,升華為“寫心”。 元代的復古與承襲: 探討元代趙孟頫對晉唐古法的迴歸與推崇,他以圓潤秀美的筆法,重新確立瞭晉人書法的典範地位,對後世産生瞭巨大的影響。 明代的多元化與程式化: 分析明代書法的復雜性,既有颱閣體的森嚴規範,也有吳門書派(如文徵明、祝允明)對晉唐草書的繼承與創新。重點闡述“尚態”思潮的興起,以及晚明徐渭、董其昌在書法理論與實踐上的突破。 第六部分:清代的碑學復興與流派紛呈 清代是書法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摺點。隨著金石學的興盛,學者們開始將目光從帖學轉嚮碑學,引發瞭清中後期書壇的巨大變革。 帖學(館閣體)的衰微與僵化: 簡述清初對唐楷和“二王”的集大成式學習,以及其逐漸走嚮僵硬程式的弊端。 碑學的崛起與力量的迴歸: 詳細介紹鄧石如、包世臣等人對北碑的研究和推崇,分析碑學如何將書法從柔弱轉嚮雄強、從秀美轉嚮古樸。探討碑學對篆隸的再發現,如何重塑瞭楷書和行書的麵貌。 清末的創新: 提及晚清書傢如何融閤碑學與帖學,以及篆書、隸書在乾嘉道光年間被重新抬升至與楷行同等重要的地位。 本書通過對曆代書體流變、風格演進、理論探討及代錶性作品的細緻分析,力求呈現一部完整、立體、富有洞察力的中國書法史畫捲,旨在幫助讀者深刻理解書法藝術的內在規律及其跨越韆年的審美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