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读城

空中读城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振宇 著
图书标签:
  • 奇幻
  • 冒险
  • 悬疑
  • 魔法
  • 成长
  • 友谊
  • 轻小说
  • 架空世界
  • 超能力
  • 解谜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同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0860985
版次:1
商品编码:1194008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5-01
用纸:胶版纸
字数:269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对于国人而言,能够从空中俯瞰城市的机会越来越多,而对世界的认知需求也发生着变化。《空中读城》也许可以开启一个新的感观视角,带来不一样的感动。

内容简介

  《空中读城》是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李振宇的一本城市摄影图集,全书共收录五十五座城市,以五大洲划分章节,共计三百四十五张精选照片。十五年来,作者往来于世界各地,用普通单反相机在普通民航飞机起飞和降落的瞬间俯拍城市。然而,作者的学术背景又使得这一行为变得不普通,本书详细记述了作者的“空中读城”之道。

作者简介

李振宇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教授
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建筑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德国包豪斯基金会学术咨询委员、《时代建筑》编委等
主要从事建筑学教学、设计、研究工作,重点关注住区与住宅设计、外交建筑、国际建筑教育合作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五大洲,十五年时间,五十五座城市,三百四十五张精选照片。建筑师、建筑学教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李振宇带您从“空中读城”。

目录

序一 Preface 1 裴钢 PEI Gang?002?
序二Preface 2 彼得 · 海尔勒Peter Herrle?004
地图Map?006
空中读城City Air Reading?010

中国CHINA
北京BEIJING?034
长沙CHANGSHA?040
广州GUANGZHOU?044
合肥HEFEI?050
香港HONGKONG?054
嘉定JIADING?058
昆明KUNMING?062
临港LIN'GANG?066
青岛QINGDAO?070
青浦QINGPU?074
上海SHANGHAI?078
深圳SHENZHEN?086
台北TAIBEI?092
文山WENSHAN?096
西安XI'AN?100
厦门XIAMEN?104

亚太ASIA-PACIFIC
阿德莱德ADELAIDE?110
曼谷BANGKOK?114
釜山BUSAN?118
胡志明市HOCHIMINH CITY?124
新潟NIIGATA?130
首尔SEOUL?136
新加坡SINGAPORE?140
悉尼SYDNEY?144
东京TOKYO?148

欧洲EUROPE
阿姆斯特丹+ AMSTERDAM+?154
安卡拉ANKARA?158
阿讷西与埃克斯莱班ANNECY &
AIX-LES-BAINS?163
柏林BERLIN?166
法兰克福FRANKFURT?174
哥德堡GOTEBORG?180
伊斯坦布尔ISTANBUL?184
里斯本LISBOA?188
伦敦LONDON?192
里昂LYON?198
马德里MADRID?202
莫斯科MOSCOW?206
慕尼黑MUNICH?210
巴黎PARIS?216

美洲AMERICA
亚特兰大ATLANTA?222
丹佛DENVER?228
底特律DETROIT?232
哈瓦苏湖城LAKE HAVASU?236
洛杉矶LOS ANGELES?238
蒙特利尔MONTREAL?244
纽约NEW YORK?250
旧金山SAN FRANCISCO?258
里约热内卢RIO DE JANEIRO?264
圣保罗SAO PAULO?270
温哥华VANCOUVER?274
华盛顿WASHINGTON D.C.?280

非洲AFRICA
亚的斯亚贝巴ADDIS ABABA?286
达累斯萨拉姆DAR ES SALAAM?292
胡加达HURGHADA?296
内罗毕NAIROBI?300

后记Postscript?306


精彩书摘

平的北京

只有在很高的空中,我们才可以发现,原来北京还算是平的。今天,人们纠结于半个多世纪前没能实现的“梁陈方案”,痛惜失去的老城肌理。好在从5 000米以上的空中看去,以故宫为中心的二环以内,高度算是部分控制住了,由此我们还能看到天坛、北海、什刹海,看到足够长的长安街。可惜老城墙的位置是分辨不清了,仅仅留下了淡淡的印痕。

在二环以外,各种高层建筑在过去的三四十年中顽强生长。住宅、办公、商业,铁路、高架、开发区。和大多数中国的大城市一样,拼贴和交织的图景比比皆是。由此北京成为一个大大的扁盆,在二环和三环处形成高出的盆沿,向着四面八方倾泻而去。环堵四望,会惊叹于古人选择的都城,竟然被三面的山峦环抱。有了这风水上佳、起伏连绵的群山,稍稍平衡了无趣的三环、四环、五环们的不由分说,留下的村庄和田地也多少带来些透气的空隙。但愿这些将来会给我们带来弹性和喘息。

15年来,我飞了无数次北京。只有这一次,拍到了雪中的北京。虽然像素比较低,镜头焦距不够长,但仍让我无比珍惜。记得尹丽川说过,一下雪,北京仿佛又成了北平(1912—1949)。



前言/序言

空中读城如读诗
裴钢 教授 博士 | 同济大学校长

“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这两句耳熟能详的名言形象地诠释了建筑的艺术属性与美学内涵。然而,单一的建筑不管多么雄伟与优雅,也难以给人节奏和韵律之感。因此,一座建筑作为一个音符,一组建筑构成一个乐章,有机和谐地穿连在一起,一座美丽的城市就是一首动人心弦的交响乐。建筑使城市更美丽,城市使生活更美好!
“诗言志、歌咏言”,在文明的历史长河中,诗与歌是不分家的。如此,建筑可以是动人的乐章,也可以是激情的诗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乐者听歌,文人吟诗。幢幢排排整齐划一如唐诗,高低起伏错落有致似宋词,花园庭院小桥流水为元曲;读城读史,读城读诗。
“背负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间城廓”,庄子当年在《逍遥游》中的冥想如今早已成为现实。“千里江陵一日还”已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便利与无奈,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大多数人无暇也无心欣赏并回味每一座到过的城市。不过天下之大,总会出现有心之人带来一些意外的惊喜与愉悦。今天,同济大学李振宇教授的一本小书,精选其16年间旅途中在飞机上拍摄的55座中外城市的照片,独特的视角带给我们一份额外惊喜。
行万里路,读百座城。作为一名优秀的建筑学老师,李振宇教授在这本书中集中展示了美好的城市是有艺术原则的,是有灵魂的,也是有故事的。我作为从事生命科学专业的建筑外行也赞同这样的观点,我们实验室的学生就曾在学术交流中讨论过建筑大师高迪极富有生命力的作品。我们位于重要的历史转折点上,城市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更多的学者、专家及不可计数的青年学生具有高瞻远瞩的情怀,担负起继往开来的责任,任重而道远。




《浮光掠影:城市记忆碎片》 这是一本关于城市变迁与个体记忆交织的散文集。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光影,那些被岁月打磨得模糊却又刻骨铭心的城市印记。每一篇都像是一扇敞开的窗,窗外是熟悉的街道、陌生的面孔,窗内是涌动的思绪,沉淀的情感。 书的第一部分,名为“老街的低语”。作者将镜头对准那些正在消失或已经改变的老街巷。在《斑驳时光里的咖啡香》中,他记述了儿时常去的一家老式咖啡馆。那咖啡馆不大,甚至有些陈旧,但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独特的醇厚香气,那是咖啡豆烘焙的原始味道,混合着时间沉淀下来的淡淡烟草味和纸张味。他回忆起,每逢周末,他会独自一人坐在靠窗的位置,看着窗外人来人往,手里捧着一本泛黄的旧书,耳边是收音机里传来的老上海老歌。那时的阳光总是那么恰到好处,将咖啡馆内的每一个角落都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黄。他记得老板娘,一个总是围着围裙,脸上带着慈祥笑容的中年女人,她总能在你尚未开口前就递上你最爱的饮品,仿佛能读懂你此刻的心情。她还会时不时地跟你聊上几句,说的都是些家长里短,但那种亲切和信任,是如今再也寻不着的情感。然而,咖啡馆最终还是敌不过时代的洪流,被一栋崭新的玻璃幕墙大楼取代,只留下作者笔下这残留的咖啡香,提醒着人们,曾经在这里发生过的无数个平凡而动人的瞬间。 在《石板路上踩碎的童年》一篇里,作者描摹了老城区的石板路。那些被打磨得光滑圆润的石板,承载了无数双脚的行走,孩子的奔跑,老人的踱步。夏日的午后,石板路被晒得滚烫,孩子们就在上面玩着弹珠,汗珠顺着额角滑落,脸上却洋着快乐的笑容。雨后的石板路,倒映着天空的蓝,行人匆匆,脚下的水花溅起,给这古老的街道增添了几分灵动。作者还记得,每当夜幕降临,家家户户的窗户透出温暖的灯光,街边小贩的叫卖声此起彼伏,空气中弥漫着食物的香气,构成了一幅充满烟火气的画卷。如今,这些石板路大多被沥青取代,昔日的繁华和热闹也渐渐消退,只剩下少数残存的片段,静静地诉说着过往。 第二部分,名为“光影里的城市肖像”。这一部分更侧重于捕捉城市中那些不经意间流露出的“人情味”与“生活痕迹”。《天桥上的人海》描绘了城市中心某个繁忙的天桥。作者选择了一个黄昏的时段,从天桥上方俯瞰。桥上人流如织,形形色色,他们朝着各自的目的地奔波,脸上或疲惫,或匆忙,或淡然。桥下的车水马龙,奏响着城市的交响曲。作者试图捕捉的是,在这片看似冷漠的、加速流动的人海中,隐藏着的个体故事。他看见一对情侣在桥边依偎着,耳语着甜蜜的话语;看见一位老人,步履蹒跚地走到桥边,静静地望着远方,眼神中带着岁月的沧桑;看见一群学生,背着书包,嬉笑着跑过,青春的气息扑面而来。他感叹,每一个匆忙的背影背后,都可能隐藏着一个鲜活的故事,一个复杂的内心世界。天桥,成为了一个临时的舞台,上演着人生的百态。 《公园里的下午茶》则聚焦于城市中的公共空间。作者描绘了一个老公园,里面的树木参天,绿草如茵。尤其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公园里充满了悠闲的气息。有老人们在下棋,神情专注,时不时地发出爽朗的笑声;有年轻的父母带着孩子在草地上奔跑,孩子们的笑声清脆而响亮;有情侣坐在长椅上,静静地依偎,享受着属于他们的宁静时光。作者描述了他自己,有时也会带着一本书,来这里寻找片刻的宁静。他喜欢观察那些在公园里度过下午的人们,他们脸上的表情,他们的动作,都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生活画面。公园,就像城市的一个“慢时光”角落,让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得以喘息,找回属于自己的节奏。 第三部分,“时空里的回声”。这一部分更倾向于探讨城市变迁带来的哲学思考,以及个体在时间洪流中的定位。在《高楼下的老树》一文中,作者写到,在一片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之间,赫然挺立着一棵古老的大树。这棵树,见证了这片土地的变迁,从一片荒芜到繁华都市。它的枝干粗壮,树皮斑驳,仿佛承载着无数的故事。周围的高楼,以其现代化的线条和冰冷的玻璃幕墙,与老树的古朴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在树下驻足,感受着一种穿越时空的对话。他思考,在科技飞速发展,城市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是否也该停下脚步,看看那些被我们忽视的、依旧顽强生长的“老树”,它们承载着城市的根基与历史。 《霓虹灯下的陌生人》则是一种更为现代化的观察。在夜晚,城市的霓虹灯闪烁,将这座城市装点得迷离而又诱人。作者描绘了夜晚街头的人物群像。有穿着体面的白领,在加班后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有穿着光鲜的年轻男女,在酒吧或夜店里寻找着快乐;有默默工作的环卫工人,在城市的睡梦中维护着它的清洁;还有一些在街角默默守望的商贩,用微薄的收入支撑着家庭。作者感慨,在这片繁华的霓虹灯下,每个人都像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却又都生活在这同一个时空之下。我们擦肩而过,却可能从未真正了解彼此。这种疏离感,是现代都市生活的一个侧面。然而,作者也从中捕捉到了一些温情,比如,在寒冷的夜晚,一位好心人递给流浪汉一件温暖的外套;比如,在拥挤的地铁里,陌生人之间短暂的让座与感谢。这些微小的善意,如同星星之火,在冰冷的城市中闪烁着温暖的光芒。 《老照片里的旧时光》是作者翻阅自己珍藏的老照片时产生的感悟。照片中的人物,有的已经离去,有的已经改变容貌,有的还在身边,但岁月在他们脸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照片中的场景,许多地方早已面目全非。作者看着这些静止的画面,试图从中找回逝去的时光,找回那些曾经鲜活的面孔和场景。他意识到,照片只是一个时间的切片,它永远无法还原真实的情感和氛围。然而,正是这些模糊的、不完整的记忆碎片,构成了我们对过去的感知,也塑造了我们今天的自己。 在《城市是一首流动的诗》的结尾,作者将前面所有的片段串联起来,表达了自己对城市的情感。他认为,城市并非只是钢筋水泥的堆砌,它是有生命、有温度的。它是一个容纳了无数故事、无数情感的容器。每一个走过它的人,都为它添上了一笔色彩;每一个生活在它里面的人,都是它的一部分。城市在不断地变化,流逝,但那些留在人们心中的记忆,那些流传下来的情感,却是永恒的。他希望读者能够透过他的文字,去发现自己身边的城市,去感受它隐藏的魅力,去珍藏属于自己的城市记忆。 《浮光掠影:城市记忆碎片》是一本充满诗意与人文关怀的散文集。它邀请读者放慢脚步,用心去观察、去感受,去发现城市中那些被忽略的美好,去体味那些在时光中沉淀下来的深刻情感。这不是一本关于宏大叙事的书,也不是一本关于城市规划的教科书,它只是关于那些细微之处,关于那些闪烁在日常生活中的光芒,关于那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关于城市,也关于我们自己。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在语言风格上,展现出一种难以言喻的疏离感与亲近感的矛盾统一。一方面,作者的用词精准、考究,充满了文学性的克制,仿佛一位冷静的观察者,在记录着人类活动的轨迹;另一方面,它又时不时地冒出一些非常口语化、接地气的表达,像是忽然在严肃的交响乐中插入了一段街头即兴演奏。这种张力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惊喜。我注意到,作者似乎对“时间”这个概念有着特殊的迷恋。在描述同一条街道时,她会并置过去与现在的景象,通过老旧的建筑遗迹和新兴的商业符号进行对比。这种对比不是为了批判,而是为了展示生命的延展性,城市是如何在不断的更迭中,保留住某种不变的“精神内核”。这种深层次的哲学思考,被巧妙地编织在了对具体景物的白描之中,让人在享受文字优美之余,也不禁开始沉思自己所处的时空坐标。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最直接感受是“呼吸感”。许多描绘城市的书籍,往往聚焦于宏大的叙事或个人的悲欢,但这本书的视角却奇异地聚焦于“空气”和“声音”本身。作者仿佛是一名声音采集者,记录下了城市背景噪音的复杂交响乐——从远处传来的地铁轰鸣,近处被风吹动的塑料袋的摩擦声,甚至是不同语言在广场上混合产生的奇特声场。她似乎在探讨,声音是如何塑造我们对环境的感知,以及这种感知如何反过来塑造我们的身份认同。读这本书时,我经常会情不自禁地停下来,闭上眼睛,试图去分辨我此刻周遭环境发出的声音,并与书中所描绘的进行比对。这种沉浸式的互动,让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读城”,其实是一种全方位的感官唤醒。这本书无疑是近年来我读到过的,最具“现场感”的非虚构写作之一。

评分

坦白讲,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需要投入精力的,它不是那种可以随便翻翻的书。其中对城市规划和社会学概念的引用,虽然没有直接解释,但那种潜藏的逻辑线索需要读者主动去挖掘和串联。我花了好几阵子才完全理解作者关于“空间异化”的论述,特别是她如何通过描绘那些被高速发展所遗弃的“次要空间”,来反思现代生活的效率至上主义。书中对不同阶层人群在城市中的活动轨迹的描摹,尤为犀利,没有刻板的标签化,而是通过他们与环境互动的微小细节,勾勒出复杂的人性图谱。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所居住的城市,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它不仅仅是钢筋水泥的集合,更是无数渴望与失落交织而成的巨大有机体。这是一本需要反复阅读,并且每次都能发现新层次的佳作。

评分

这本书,初读之下,便被那种扑面而来的市井烟火气深深吸引。它并非那种高高在上的文学作品,而是像一位老朋友,带着你穿梭在那些熟悉的街头巷尾。作者对细节的捕捉能力简直令人惊叹,无论是清晨市场上小贩的吆喝声,还是午后阳光下斑驳的树影,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读着读着,我仿佛能闻到油条的香气,感受到夏日柏油马路的炙热,甚至能听到邻里之间那些家长里短的闲聊。这本书最妙的地方在于,它没有刻意去拔高或贬低这些生活片段,而是用一种近乎平视的眼光去记录,去呈现。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曾经习以为常的居住环境,那些被快节奏生活匆匆略过的角落,原来都藏着如此丰富的情感和故事。那种“读人如读城”的韵味,在那些细微的场景切换中自然流淌出来,让人在不经意间,就与书中的世界融为了一体。它给予我的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一种久违的、踏实的“在场感”。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说实话,一开始让我有些措手不及。它像一部非线性叙事的电影,场景的跳跃性很大,从一个城市的旧城区瞬间跳转到另一个现代化的中心区,让人感觉信息量非常饱和。但细细品味之后,才发现这种看似松散的结构恰恰是作者高明的匠心所在。作者似乎并不在乎构建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完整故事线,而是更倾向于捕捉一种“流动的本质”。每一次场景的切换,都伴随着一种情绪或哲学层面的递进。我尤其欣赏作者对“光影”的运用,无论是黄昏时分斜射入高楼缝隙的光束,还是阴雨天街灯晕开的朦胧光晕,都仿佛带着一种象征意味,将原本平淡的街景渲染出一种迷离而深沉的意境。读完全书,我感觉自己经历了一场马拉松式的城市漫游,疲惫却又酣畅淋漓,那些曾经模糊的城市印象,在作者的笔下被重新锐化、定焦,形成了一幅幅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内心图景。

评分

世界著名城市空中俯瞰的找照片。由于书的开本太小,图片不太清晰。如果用大开本,图片大一点,效果会好些。

评分

图片多,不错

评分

整本书的结构有点太单一了,多加点分析说明会更好。外行人看热闹,但如果多加点作者的专业讲解将会收获更多的。

评分

得得得额啦啦啦啦啦乐开了

评分

图书蛮不错的,个人很喜欢

评分

速度很快。很方便。

评分

基本额不是不是不闻不问好

评分

一直在京东上买书,种类全,发货快,赶上折扣价格很美好!

评分

比较独特的视角,喜欢看照片的可以买来翻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