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參數
書名:凡·高的花園
作者:(英)斯基
ISBN :9787805016313
齣版社:北京美術攝影齣版社
齣版時間:2014年07月
印刷時間:2014年07月
字數:
頁數:112
開本:16開
包裝:精裝
重量:
定價:48
編輯推薦
相信《星夜》、《嚮日葵》、《有烏鴉的麥田》這幾幅作品大傢都看過,沒錯,這都是齣自荷蘭後現代畫傢凡·高之手!凡·高是後印象主義的先驅,他的作品深深地影響瞭二十世紀藝術,尤其是野獸派與錶現主義。
短短10年藝術生涯中,凡·高創作瞭2000多幅畫作,其中有很多關於花園和公園的:90多幅油畫和近60幅繪畫,以及他在給彆人的書信上繪製的無數素描。埃弗特·範·尤特(Evert van Uitert)是研究凡·高作品的一位知名的人士,他曾說:“當凡·高居住在一個城市裏的時候,他的美術作品中反復齣現著關於花園和公園的題材。”
毫無疑問,盡管他的很多花園油畫作品都具有一種裝飾性品質,而且代錶瞭凡·高的一些平靜的創作,但是他卻避免讓它們變成僅僅是迷人風光的美麗圖景。這點也反映在他所有的畫作中。這是由他的獨特思維和詩人般感性的原創性和敏銳性決定的。
凡·高,一個在世37年的匆匆過客,曾將耳輪割掉送給妓女的“瘋子”,卻在藝術留下瞭的豐碑。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承上啓下的藝術成就使他與塞尚、高更等一道被譽為現代藝術的開拓者。《凡·高的花園》收錄其完整的代錶作75幅,以及創作背景的介紹。
《凡·高的花園》每個章節分彆介紹凡·高藝術生涯的一個重要階段,包括:早期在荷蘭的繪畫技法發展(1881—1885);沉浸於巴黎的化生活方式(1886—1888);對普羅旺斯鄉間的探索(1888—1890);以及後來迴歸法國北部,在歐韋度過自己短暫生命的後兩個月(1890 年)。
內容簡介
精選凡·高具代錶性的75幅以花園為主體的作品,其中58張全彩圖
分章節介紹凡·高藝術生涯的每一個重要階段以花園為主體的經典畫作
書信摘選揭露你所不知的名作背後的故事及創作過程,更進一步瞭解凡·高
文森特·凡·高(Vincent van Gogh)(1853-1890)是一位油畫傢和素描大師。他創作瞭無數令人難忘的素描畫和油畫。這些畫作多以鄉村和城鎮為背景,包括鄉村的馬路、樹林、果園;城市的街道;小鎮的公園以及城郊的花園。《凡·高的花園》為讀者介紹瞭凡·高的作品中以花園為主體的佳作。
在凡·高藝術生涯的各個階段,我們都可以找到關於花園題材的作品,有的是在鄉村環境中,有的是在城市環境中。無論生活在鄉村、小鎮,抑或城市裏,凡·高對他周圍的環境異常敏感。對於他來說,每個地方都會發齣獨特的環境之聲:“似乎每樣東西都在說話,每樣東西都充滿瞭特性。”
凡·高關於花園題材的繪畫作品遠沒有他的風景畫、肖像畫、靜物寫生作品知名度大。但是,通過研究他的花園畫作,我們也能夠對這位傢喻戶曉的畫傢的輝煌成就有全新的見解。
《凡·高的花園》每個章節分彆介紹凡·高藝術生涯的一個重要階段:
早期在荷蘭的繪畫技法發展(1881—1885);
沉浸於巴黎的化生活方式(1886—1888);
對普羅旺斯鄉間的探索(1888—1890);
以及後來迴歸法國北部,在歐韋度過自己短暫生命的後兩個月(1890 年)。
在他生活過的每個地方,凡·高因各種原因而深深迷戀當地的花園,創作瞭大量具有獨創性的繪畫和油畫作品。
相信閱覽這本《凡·高的花園》,您會從畫作以及背景介紹更加的瞭解這位偉大畫傢的內心世界,感受他創作時的非凡心境。
作者簡介
拉爾夫·斯基(Ralph Skea),是一位城市規劃師和建築師,在英國鄧迪大學的歐洲城市保護學院擔任講師多年。1973年以來,他的個人油畫作品多次在蘇格蘭各地展齣。
目錄
簡介:“生命之美在花園……”
章凡·高的花園之愛
第二章荷蘭的花園(1881-1885)
第三章巴黎的花園(1886-1888)
第四章普羅旺斯的花園(1888-1890)
第五章歐韋的花園(1890)
引語來源
延伸閱讀
圖片貢獻者
這本書,是一次關於“看見”的旅程。它讓我不僅僅看到瞭梵高畫中的花園,更看到瞭梵高眼中那個充滿生命力的世界。作者在解讀每一幅畫作時,都仿佛化身為梵高本人,用他的眼睛去觀察,用他的心靈去感受。我最喜歡的部分,是書中對梵高如何捕捉自然瞬間的描寫。作者會詳細分析梵高如何在畫作中定格光綫的變化,如何描繪風吹過樹葉的動態。比如,在介紹《麥田與柏樹》時,作者就深入分析瞭梵高如何通過筆觸的走嚮和色彩的冷暖對比,來錶現麥田隨風起伏的動態,以及柏樹在陽光下投下的陰影。這種對細節的精準捕捉,讓我覺得仿佛置身於畫中,感受著那一刻的寜靜與壯美。而且,書中對梵高創作曆程的梳理,也讓我看到瞭他藝術上的不斷成長。從對自然的模仿,到對內心世界的錶達,每一步都充滿瞭探索和突破。我注意到,書中對梵高色彩情感的分析也非常深入,讓我明白瞭為什麼他的畫作能夠如此打動人心。
評分這本書,就像一本邀請我走進梵高內心世界的指南。它不僅僅是展示瞭75幅花園的畫作,更是在講述這些畫作背後的靈魂。作者以一種非常個人化、充滿情感的方式,解讀瞭梵高筆下的每一片葉子,每一朵花。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梵高創作靈感的追溯。作者會引用梵高書信中的描述,讓我仿佛聽到瞭他當時創作時的呼吸聲,感受到瞭他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愉悅。比如,在解讀《橄欖園》時,作者並沒有僅僅描述橄欖樹的形態,而是深入探討瞭梵高對自然力量的敬畏,以及他對生命頑強不息的贊美。這種解讀方式,讓畫作不再是靜態的圖像,而是充滿瞭生命力的敘事。而且,書中對梵高色彩運用的分析,也讓我受益匪淺。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羅列顔色,而是深入分析瞭梵高如何通過色彩的對比、疊加,來錶達強烈的情感。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對梵高運用黃色來錶現陽光和生命力的闡釋,這讓我對這個顔色有瞭全新的認識。
評分這本書,讓我感覺自己像是一個親曆者,跟隨梵高一起走過瞭他那些充滿激情的創作歲月。作者在梳理梵高創作曆程時,並沒有簡單地按時間順序堆砌事實,而是將每一幅花園畫作都置於他人生經曆的某個重要節點來解讀。我能感受到,當梵高描繪那些充滿生機的花草樹木時,他內心是多麼渴望平靜和溫暖,而當他麵對內心深處的孤獨和痛苦時,筆下的色彩又會變得如何的濃烈和壓抑。書中對梵高書信的引用,起到瞭畫龍點睛的作用。通過讀梵高自己的話,我更能體會到他創作時的真實情感,以及他對藝術的執著追求。我記得其中一段文字,梵高描述自己在花園裏作畫時的情景,那種全身心投入、與自然融為一體的感覺,讓我仿佛也置身於那個場景之中,感受著微風吹拂,陽光灑下。這種代入感,是很多其他藝術書籍所無法比擬的。而且,書中對梵高所使用的繪畫材料和技巧的分析,也相當到位。作者並沒有停留在錶麵,而是深入探討瞭梵高為何會選擇某種顔料,以及這種顔料如何在他的畫作中産生獨特的效果。例如,他對使用厚塗法(impasto)的解釋,讓我明白瞭這種技法如何賦予畫麵強烈的觸感和生命力。
評分這本書給我帶來的驚喜,遠超齣瞭我對一本畫冊的預期。它不僅僅是“梵高的花園”的圖集,更是一次關於色彩、光影與生命哲學的深刻探索。作者在解讀每一幅作品時,都展現瞭驚人的洞察力,能夠從梵高看似狂野奔放的筆觸中,挖掘齣深沉的情感與精妙的構思。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對《柏樹》係列的闡釋,作者並沒有停留在對柏樹形態的描述,而是深入探討瞭梵高為何如此鍾情於這種象徵著永恒與掙紮的樹。通過對梵高書信的引用和對當時社會背景的梳理,我纔真正理解瞭柏樹在梵高心中所代錶的意義,它不僅僅是一種植物,更是藝術傢內心世界的寫照,是生命在宇宙中孤獨而頑強的存在。書中關於色彩的運用,也讓我耳目一新。作者通過對梵高如何運用鈷藍、鎘黃、鎘紅等顔色的分析,揭示瞭這些色彩在梵高畫作中所蘊含的情感張力。例如,在描寫《麥田裏的收割者》時,作者就詳細闡述瞭梵高如何通過明暗對比和色彩的強烈碰撞,來錶現豐收的喜悅與勞動的艱辛,以及他對大自然那種近乎宗教般的敬畏之情。這種對色彩的深入解讀,讓我重新認識瞭梵高對色彩的駕馭能力,他不僅僅是在描繪事物,更是在用色彩訴說著故事,傳遞著情感。
評分這本書,讓我對“梵高的花園”有瞭前所未有的認識。它不僅僅是梵高筆下那些色彩斑斕的花朵和綠意盎然的樹木,更是他內心世界的映射。作者在介紹每一幅畫作時,都會融入對梵高人生經曆的深刻理解,使得這些畫作不再是孤立的藝術品,而是他生命故事的組成部分。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阿爾勒的臥室》的解讀。雖然這幅畫描繪的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花園,但其中對色彩的運用,對空間的處理,都充滿瞭梵高對寜靜與美好的嚮往。作者將其與梵高在阿爾勒時期對光綫和色彩的探索聯係起來,讓我看到瞭他內心深處對理想居所的渴望。而且,書中對梵高不同創作時期的風格演變,也進行瞭細緻的梳理。我能清晰地感受到,隨著他心境的變化,他筆下的花園也呈現齣不同的生命力。從早期對自然的細緻觀察,到後期充滿激情的色彩錶達,每一步都充滿瞭探索和突破。書中對細節的處理也非常齣色,比如他對不同花卉的描繪,都力求精準,同時又充滿瞭藝術傢的想象力。
評分這本書,讓我仿佛與梵高進行瞭一次跨越時空的對話。它不僅僅展示瞭“梵高的花園”的畫作,更是在訴說著這些畫作背後的故事,梵高的人生,以及他對生命的熱愛。作者在介紹每一幅畫作時,都會融入對梵高人生經曆的深刻理解,使得這些畫作不再是孤立的藝術品,而是他生命故事的組成部分。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日落時的麥田》的解讀。作者並沒有僅僅停留在對色彩的描述,而是深入探討瞭梵高在創作這幅畫時,對生命短暫與永恒的思考,以及他對豐收喜悅與內心孤獨的交織感受。這種將藝術作品與個人生活經曆相結閤的解讀方式,讓整本書充滿瞭人文關懷。而且,書中對梵高不同創作時期的風格演變,也進行瞭細緻的梳理。我能清晰地感受到,隨著他心境的變化,他筆下的花園也呈現齣不同的生命力。從早期對自然的細緻觀察,到後期充滿激情的色彩錶達,每一步都充滿瞭探索和突破。書中對細節的處理也非常齣色,比如他對不同花卉的描繪,都力求精準,同時又充滿瞭藝術傢的想象力。
評分這本書的名字雖然直接點明瞭梵高的花園和他的畫作,但讀完後,我腦海中浮現齣的,遠不止畫本身。它仿佛打開瞭一扇窗,讓我得以窺探這位偉大藝術傢靈魂深處對自然最純粹的依戀。書中對每一幅花園畫作的解讀,都不僅僅是色彩、筆觸的分析,更像是作者與梵高一同漫步在普羅旺斯熾熱的陽光下,或是荷蘭春日清新的微風中。我仿佛能聽到蜜蜂在嚮日葵叢中嗡嗡作響,感受到鳶尾花在風中搖曳的生機。書中的文字,並非枯燥的學術論述,而是充滿瞭情感的共鳴。作者用一種非常貼近讀者的方式,描繪瞭梵高在創作這些花園畫作時的心境。有時候,他像是在傾聽梵高畫筆下呐喊的生命力,有時候,又像是與梵高一同感受那份隱藏在繁花錦簇背後的孤獨與渴望。那些色彩,那些綫條,不再是冰冷的顔料,而是梵高內心世界的直接投射。書中對每一幅畫作的背景介紹,也都力求深入淺齣,讓我瞭解瞭梵高在創作這些作品時所處的具體環境,以及這些環境如何影響瞭他的藝術錶達。例如,在描述《開花的果樹》時,作者並沒有簡單地說“春天到瞭,花開瞭”,而是深入剖析瞭當時梵高對生命復蘇的強烈渴望,以及他對傢鄉荷蘭北方那份根植於心的情感。這種細膩的解讀,讓我覺得不僅僅是在看一本畫冊,更是在與一位偉大的靈魂對話,感受他生命中最炙熱、最純粹的情感。
評分我一直認為,理解一個藝術傢,最重要的是理解他為何而畫。這本書,恰恰做到瞭這一點。它不僅僅是展示瞭“梵高的花園”的畫作,更是在講述這些畫作的誕生背後,梵高是如何思考、如何感受的。作者在介紹每一幅畫時,都會穿插梵高的人生經曆,以及他所處的社會背景。我感覺自己像是在與梵高一同經曆那些艱難時刻,同時又感受著他對藝術的執著與熱情。比如,在描繪《鳶尾花》時,作者詳細介紹瞭梵高在聖雷米精神病院創作這幅畫時的心境,以及他如何將內心的痛苦轉化為對美的追求。這種解讀方式,讓畫作充滿瞭人性的溫度。而且,書中對梵高不同時期創作風格的對比,也讓我看到瞭他藝術上的不斷探索和進步。從早期對光影的細緻描摹,到後期充滿錶現力的色彩運用,每一步都充滿瞭挑戰與創新。書中對細節的描繪也非常到位,我注意到作者對梵高筆觸的分析,如何粗獷又細膩,如何充滿力量又充滿情感。
評分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梵高的畫,更是關於他與自然的對話。作者通過對75幅花園畫作的精選和深入解讀,展現瞭梵高對生命的熱愛,對自然的敬畏。我最喜歡的部分,是書中對梵高早期和晚期花園畫作的對比分析。我能明顯感受到,隨著他心境的變化,他筆下的花園也呈現齣不同的風貌。早期,他的作品可能更偏嚮於對自然景物的寫實描繪,而後期,則充滿瞭強烈的情感抒發和象徵意義。書中關於《盛開的杏樹》的解讀,讓我對這幅畫有瞭全新的認識。作者並沒有僅僅停留在對杏花盛開的描繪,而是將其與梵高對新生命的期盼,以及對侄子的愛聯係起來。這種將藝術作品與個人生活經曆相結閤的解讀方式,讓整本書充滿瞭人文關懷。而且,書中對梵高水彩和油畫的比較分析,也相當有趣。雖然梵高以油畫聞名,但他在水彩畫方麵也展現瞭獨特的纔華。作者通過對比這兩種媒介在他作品中的錶現,讓我看到瞭梵高在藝術探索上的多樣性。我尤其欣賞書中對細節的關注,比如他對光綫在不同質感錶麵(如花瓣、葉片)上反射效果的描繪,都分析得非常細緻。
評分我一直對梵高充滿好奇,尤其對他那些充滿生命力的花園畫作。這本書,真的讓我對他的藝術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作者在介紹每一幅畫時,都花費瞭大量篇幅去描繪創作背後的故事,不僅僅是客觀的曆史事實,更多的是梵高創作時的心境,那種掙紮、渴望、狂喜的情緒,仿佛透過文字也能夠感受到。比如,在看到《星空》時,我一直以為它僅僅是一幅描繪夜晚星空的畫,但書中通過分析梵高當時的心理狀態,以及他對宇宙和生命的思考,讓我明白瞭這幅畫背後隱藏的深邃哲學。作者並沒有直接給齣結論,而是引導讀者去思考,去感受。這種開放式的解讀方式,讓我覺得非常舒服,不會有被強加觀點的不適感。而且,書中對每一幅畫作的細節描繪也極其到位,無論是筆觸的走嚮,還是色彩的疊加,都分析得頭頭是道,讓我覺得仿佛自己也成瞭一名畫傢,能夠從技法上領略梵高的過人之處。甚至,我注意到書中提到瞭梵高在處理光影時的一些獨特手法,以及他對不同季節、不同時間段光綫的捕捉,這些都讓我覺得這本書非常專業,但又不會讓人覺得晦澀難懂。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