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哲学史(套装上下册) | ||
| 定价 | 80.00 | |
| 出版社 | 重庆出版社 | |
| 版次 | 1 | |
| 出版时间 | 2009年11月 | |
| 开本 | 16开 | |
| 作者 | 冯友兰 | |
| 装帧 | 平装 | |
| 页数 | 0 | |
| 字数 | 50000 | |
| ISBN编码 | 9787229012632 | |
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省唐河县人。1918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赴美,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曾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哥 伦比亚大学名誉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哲学系教授,1928至1952年任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西南联合 大学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52年起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
中国哲学史上:
自序一
自序二
自序三
第壹篇 子学时代
第壹章 绪论
一、哲学之内容
二、哲学之方法
三、哲学中论证之重要
四、哲学与中国之“义理之学”
五、中国哲学之弱点及其所以
六、哲学之统一
七、哲学与哲学家
八、历史与哲学史
九、历史与写的历史
十、叙述式的哲学史与选录式的哲学史
十一、历史是进步的
十二、中国哲学史取材之标准
第二章 泛论子学时代
一、子学时代之开始
二、子学时代哲学发达之原因
三、子学时代之终结
四、古代大过渡时期之终结
五、古代著述体裁
第三章 孔子以前及其同时之宗教的哲学的思想
一、鬼神
二、术数
三、天
四、一部分人较开明之思想
五、人之发现
第四章 孔子及儒家之初起
一、孔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
二、孔子对于传统的制度及信仰之态度
三、正名主义
四、孔子以述为作
五、直、仁、忠、恕
六、义利及性
第五章 墨子及前期墨家
一、关于墨子之考证
二、《经》、《经说》及《大取》、《小取》六篇 之时代
三、墨者为一有组织之团体
四、墨子哲学为功利主义
五、何为人民之大利
六、兼爱
七、宗教的制裁
八、政治的制裁
九、余论
第六章 孟子及儒家中之孟学
一、孟子之抱负及其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
二、孟子对于周制之态度
三、孟子之理想的政治及经济制度
四、性善
五、孟子反功利
六、天、性及浩然之气
第七章 战国时之“百家之学”
一、杨朱及道家之初起
二、陈仲子
三、许行、陈相
四、告子及其他人性论者
五、尹文、宋轻
六、彭蒙、田骈、慎到
七、驺衍及其他阴阳五行家言
第八章 《老子》及道家中之老学
一、老聃与李耳
二、老学与庄学
三、楚人精神
四、道、德
五、对于事物之观察
六、处世之方
七、政治及社会哲学
八、《老子》对于欲及知之态度
九、理想的人格及理想的社会
第九章 惠施、公孙龙及其他辩者
一、辩者学说之大体倾向
二、惠施与庄子
三、《天下篇 》所述惠施学说十事
四、惠施与庄子之不同
五、公孙龙之“白马论”
六、公孙龙所谓“指”之意义
七、公孙龙之“坚白论”
八、公孙龙之“指物论”
九、公孙龙之“通变论”
十、“合同异”与“离坚白”
十一、《天下篇 》所述辩者学说二十一事
十二、感觉与理智
第十章 庄子及道家中之庄学
一、庄子与楚人精神
二、道、德、天
三、变之哲学
四、何为幸福
五、自由与平等
六、死与不死
七、纯粹经验之世界
八、绝dui的逍遥
九、庄学与杨朱之比较
第十一章 《墨经》及后期墨家
一、战国时墨家之情形
二、《墨经》中之功利主义
三、论知识
四、论“辩”
五、《墨经》中“同异之辩”
六、《墨经》中“坚白之辩”
七、《墨经》对于其他辩者之辩论
八、《墨经》对于兼爱之说之辩护
九、对于当时其余诸家之辩论
第十二章 荀子及儒家中之荀学
一、荀子之为学
二、荀子对于孔子、孟子之意见
三、荀子对于周制之意见
四、天及性
五、荀子之心理学
六、社会国家之起源
七、礼论、乐论
八、王霸
九、正名
第十三章 韩非及其他法家
一、法家之学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各方面之趋势
二、法家之历史观
三、法家之三派
四、三派与韩非
五、法之重要
六、正名实
七、严赏罚
八、性恶
九、无为
十、法家与当时贵族
第十四章 秦汉之际之儒家
一、关于礼之普通理论
二、关于乐之普通理论
三、关于丧礼之理论
四、关于祭礼之理论
五、关于婚礼之理论
六、关于孝之理论
七、《大学》
八、《中庸》
九、《礼运》
第十五章 《易传》及《淮南鸿烈》中之宇宙论
一、《周易》之起源及《易传》之作者
二、八卦及阴阳
三、宇宙间诸事物之发展变化
四、宇宙间事物变化之循环
五、易象与人事
六、《淮南鸿烈》中之宇宙论
第十六章 儒家之六艺论及儒家之独尊
一、儒家之六艺论
二、儒家所以能独尊之原因
中国哲学史上:下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甸甸的质感,拿在手里就有一种对知识的敬畏感。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十分考究,虽然是历史著作,但阅读起来丝毫没有传统学术书籍那种枯燥的压迫感,反而有一种墨香的韵味。我尤其欣赏它在排版上的用心,字体大小适中,行间距的处理恰到好处,即便是需要长时间沉浸其中去研读那些深奥的哲学命题,眼睛也不会感到过分的疲劳。这套书的封面设计,虽然简洁,却蕴含了某种古朴的哲学意境,让人在翻开之前,就能感受到其内容的厚重与深邃。拿到手上,就明白这不仅仅是一套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对于我们这些热爱纸质书的读者来说,这种触感和视觉上的享受,是电子阅读永远无法替代的。书脊的设计也很稳固,即便是经常翻阅,也不用担心松散,可见作者和出版社在细节上是下了大功夫的。
评分作为一本试图涵盖“困难时候所读之书”特质的著作,它最大的价值或许在于其提供的精神支撑和历史的参照系。在现代社会节奏越来越快,个人价值感容易迷失的当下,回顾那些古代哲人如何在动荡中坚守自己的信念,如何为生命的意义寻找终极答案,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书中对某些关键历史节点的阐述,例如魏晋玄学的兴起与士人的精神困境,简直是为现代人提供了一面镜子。它没有提供廉价的鸡汤,而是展示了真正的思想家是如何在困境中挣扎、突破和升华的。这种对人性深度和历史必然性的揭示,使得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对话,让人在迷茫时,能从中汲取到一种坚韧的力量,明白所有的困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都是有人思考过的。
评分深入阅读后我发现,作者在梳理中国哲学流派脉络时,展现出了惊人的洞察力和极强的逻辑组织能力。他并没有简单地将历史按时间节点切割,而是巧妙地找到了贯穿始终的核心问题和思想冲突点。比如,在论述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作者不再是简单的罗列观点,而是将不同学派之间的对话和辩证关系描绘得淋漓尽致,仿佛能看到他们之间的思想交锋。对于后世儒家思想的演变,特别是宋明理学的复杂思辨,作者给出了非常清晰的脉络图,将那些晦涩难懂的“心性论”和“理气论”拆解得非常耐心,对于初学者而言,这简直是一座灯塔。这种由宏观架构到微观细节的把握能力,让阅读体验从单纯的信息接收,升华为了思维的构建过程,让人忍不住停下来反复思考作者的论证方式。
评分语言风格上,这套书的作者展现了一种罕见的平衡感,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文学的流畅性。很多历史哲学的著作往往陷入术语的泥淖,让普通读者望而却步,但这位作者的文字却像是在一位博学的老友娓娓道来,娓娓道来中又不乏掷地有声的论断。尤其在描述那些思想家的生平与时代背景的交织时,叙事手法非常生动,仿佛将枯燥的历史人物“复活”了。我特别喜欢他引用典籍时的处理方式,不是简单地堆砌原文,而是精准地嵌入到论述中,并进行恰当的现代语境的解读,使得那些古老的智慧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这种行文的节奏感和文字的张力,极大地提高了阅读的愉悦度。
评分从整体的学术视野来看,这套书的包容性非常令人赞叹。它没有将中国哲学局限在狭隘的“经学”范畴内,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领域。对佛教哲学,尤其是禅宗思想的引入和阐述,显示了作者对跨文化思想交流的重视。这种将内部思潮与外部影响结合起来的宏大叙事,使得对中国思想史的理解更加立体和完整,避免了传统史学中常见的“孤岛化”叙事弊端。读完之后,你会感觉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不再是零散的碎片,而是一个相互影响、不断演进的有机整体。这种体系性的构建,对于希望建立完整知识框架的读者来说,是极具价值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