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根据20世纪《易》学大师尚秉和先生生前遗留的书稿校理而成,包括《周易古筮考》、《焦氏易诂》、《焦氏易林注》、《周易尚氏学》、《易说评议》等五种,为作者毕生具代表性的《易》学著述。其中《周易古筮考》十卷,详考历代《易》筮旧例:《焦氏易诂》十一卷,《焦氏易林注》十六卷,《周易尚氏学》二十卷,《易说评议》十二卷,(书末附编两种,一为作者同事吴承仕先生《检斋读易提要》一卷,一为作者弟子黄寿祺先生《易学群书评议》七卷。
目录
第一卷
周易古筮考黄氏批校本题签及书影我最近在研究古代的历法变动和祭祀制度的演变,这套书简直是意外的惊喜。我原本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翻阅,没想到里面竟然藏着许多关于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结构变迁的微观线索。它不是宏大叙事,而是通过对一些看似不起眼的术语或注释的细致考证,反向构建起当时人们的宇宙观和行为模式。这种“以小见大”的研究方法,比那些泛泛而谈的通史要来得生动和真实得多。我甚至能从中体会到古代学者在面对模糊不清的史料时,那种既敬畏又急切想要还原真相的心态。每一次解读,都让我对那个遥远的时代有了更具象化的认识,仿佛能听到那个时代人们低沉的讨论声,那份历史的厚重感,真不是一般书籍能带来的。
评分这套书简直是为我这种痴迷于传统文化,尤其是对古典哲学和历史文献有深厚兴趣的人量身定做的。我最近沉浸其中,最大的感受是那种扑面而来的学术气息和研究的严谨性。它不是那种浮光掠影的通俗读物,而是真正深入到文本肌理之中,带着一种“考据”的匠心。每次翻开新的篇章,都像是进入了一个被时间封存的宝库,里面的各种论断和考证,都让人不得不停下来,细细品味作者是如何一步步从看似散乱的史料中梳理出清晰脉络的。尤其是那些关于古代文献的校勘和版本比对,看得人手心冒汗,那种对细节的执着,简直令人敬佩。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更像是在参与一场跨越时空的学术对话,跟那些古人以及后来的整理者进行思想的碰撞。读完后,那种满足感是难以言喻的,仿佛自己也沾染上了一丝先贤的智慧光芒。
评分这套书带给我的震撼,在于它展现了一种近乎偏执的治学态度。它让我反思自己对待知识的态度。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很容易满足于对一个概念的皮毛了解,但阅读这些经过长期积累和反复打磨的文字时,会深刻感受到“深入”的意义。作者在处理那些争议性极大的问题时,并没有急于给出盖棺定论,而是将所有的论据和反驳都摆出来,让读者自己去权衡判断。这种开放性,反倒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引导。它教会我的不是“是什么”,而是“如何去思考”一个复杂的问题。每一次读到关键转折处,我都忍不住想,如果作者还在世,我该如何向他请教接下来的方向?这种对知识传承的敬畏感,是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风格,带着一股浓厚的“旧学”气味,这对于习惯了现代简洁设计的人来说,或许需要一个适应期。但恰恰是这种略显繁复和传统的呈现方式,更贴合其内容的严肃性。我把它放在书桌上,光是看着它的封面和厚度,就觉得心神安定下来。它更像是一套工具书和案头参考书的混合体,不同于快餐式的阅读材料。我常常会随手翻开某一页,不是为了读完,而是为了对照我手头的其他资料,寻找交叉印证的点。这种“检索式”的阅读,更能体现出其作为存稿汇编的价值——它提供了大量的原始素材和尚未完全定型的思考过程,这对于正在进行独立研究的学者或资深爱好者来说,是无价之宝。
评分与我之前读过的很多“国学入门”书籍相比,这套书展现出了一种截然不同的气质——它更像是一份私人化的学术笔记和研究结晶的汇编,充满了探索的激情和未经打磨的原始力量。阅读体验是多层次的,时而需要极度的专注力来跟随作者的逻辑推演,时而又会因为某个精妙的观点而豁然开朗。我特别欣赏它那种不迎合大众口味的“硬核”风格。它不试图用简单的比喻来解释复杂的概念,而是直接将读者带入到原始语境中,让我们自己去感受文本的张力与深邃。这种阅读过程是艰辛的,需要查阅大量的背景资料来辅助理解,但正是在这种“搏斗”之中,对知识的掌握才显得格外牢固和深刻。它考验的不仅是知识量,更是读者的心性与耐力,这在今天这个追求即时满足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