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从事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研究,质谱分析,生物信息学,计算科学,数据挖掘等研究领域的读者 ·新章节反映了基因组学领域内新的主题和发展
·通过新伦理知识提醒读者关注围绕基因组学展开的伦理问题。
·作者的写作风格受到读者普遍点赞,每一章以明确、清晰的方式引导您切入概念上富有挑战性的主题,有助于增强学习信心和热情。
·正文的知识框和案例研究,灵活运用,为高层次研究课题提供了更详细的信息。
·学习工具遍布全书,尤始得关注的是章末的“练习题、问题和网络问题”,鼓励并支持自主学习,帮助学生通过动手学习掌握主题。
内容简介
《基因组学概论(第二版)》的内容框架设计独具匠心,作者把基因组比拟为生物学研究的集线器。由此分层次介绍了DNA、蛋白质序列和结构、基因组、蛋白质组、转录组和系统生物学内容,也分别对原核生物、真核生物、人类基因组结构和特性进行了介绍和比较,并将基因组变化和进化联系起来。《基因组学概论(第二版)》的布局特别适合教学需要,每章均先指明学习目标,学习内容有章有节,循序渐进,逐步展开,关键字设有标签进行简要说明。全书的图表丰富,有助理解,每章结束时提供了参考文献,让有兴趣的读者深究;布置的练习,可帮助读者复习和进一步思考,而网络问题则能引导读者借助于各种网络工具深入学习和研究基因组。《基因组学概论(第二版)》对于生命科学领域的教师、本科生、研究生或研究人员而言,是一本了解基因组不可或缺的入门教材和参考书。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基因组学因高技术驱动,在生物学领域中发展迅猛。该书对基因组学研究做了精彩的概述,内容广泛全面,并将所有技术信息翻译成具有生物学意义的概念。”
——荷兰泽兰德大学DICKROELOFS
★“本书非常通俗地概述了基因组学在生物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性,对有兴趣于基因组学及其基础技术,不同程度的学生而言,这是一本优秀的入门书籍。”
——英国威尔士班戈大学THOMASCASPARI
★“本书作者是一位颇有说服力的作家。他通过非常具体的例子,以类比和幽默的方式,阐明科学原理,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的写作流畅,易于阅读。”
——美国密西西比州立大学DANIEL6.PETERSON
目录
译者序
第二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第二版概述
第二版新内容
第1章 基因组学概论
1.1 人类基因组
1.2 人类基因组的内容
1.3 编码蛋白质组的基因
1.4 基因组结构种类
1.4.1 染色体、细胞器和质粒
1.4.2 基因
1.4.3 基因组的动态组成
1.5 基因组测序计划
1.6 种群内和种群间的差异
1.7 人类基因组测序
1.8 人类基因组和医学
1.8.1 疾病的预防
1.8.2 检测和精确诊断
1.8.3 有效治疗手段的发现和实施
1.8.4 卫生保健服务
1.9 数据库的进化和发展
1.9.1 数据库的进化和发展(evo-deVo)
1.9.2 基因组浏览器
1.10 蛋白质进化:物种内和物种间序列及结构的分歧
1.11 伦理、法律和社会问题
1.12 推荐阅读
1.13 练习、问题和网络问题
第2章 基因组是生物学的集线器(Hub)
2.1 个体、群体、生物圈:过去、现在和未来
2.2 中心法则和周边规则
2.3 表达模式
2.3.1 基因表达的调控
2.3.2 蛋白质组学
2.3.3 基因组学和发育生物学
2.3.4 基因和思维:神经基因组学
2.4 群体
2.4.1 单核苷酸多态性和单体型
2.4.2 临床上重要的单体型: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
2.4.3 突变和疾病
2.5 遗传性疾病的诱因及其治疗的病例
2.5.1 血红蛋白病是由异常血红蛋白引发的分子疾病
2.5.2 苯丙酮尿症
2.5.3 阿尔茨海默病
2.5.4 SNP和癌症
2.6 物种
2.7 生物圈
2.7.1 物种灭绝
2.7.2 袋狼的灭绝
2.7.3 麋鹿的幸存
2.8 推荐阅读
2.9 练习、问题和网络问题
第3章 图谱、测序、注释和数据库
3.1 经典遗传学背景
3.2 图谱和旅行指南
3.2.1 遗传图谱
3.2.2 连锁
3.2.3 连锁不平衡
3.2.4 染色体带型图
3.2.5 直接基于DNA序列的高分辨率图谱
3.2.6 限制性酶切图谱
3.3 DNA结构的发现
3.4 DNA测序
3.4.1 FrederickSanger和DNA测序的发展
3.4.2 Maxam-Gilbert化学裂解法
3.4.3 DNA自动化测序
3.5 组织大规模测序计划
3.5.1 产生克隆:分层或“BACtoBAC”基因组测序
3.5.2 全基因组鸟枪法测序
3.5.3 高通量测序
3.5.4 生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lifeinthefastlane)
3.6 分子生物学数据库
3.6.1 核酸序列数据库
3.6.2 蛋白质序列数据库
3.6.3 遗传性疾病数据库:OMIM和OMIA
3.6.4 结构数据库
3.6.5 蛋白质结构的分类
3.6.6 专业或精品(boutique)数据库
3.6.7 表达和蛋白质组学数据库
3.6.8 代谢路径数据库
3.6.9 文献数据库
3.6.10 分子生物学数据库和服务器概观
3.7 推荐阅读
3.8 练习、问题、网络问题
第4章 比较基因组学
4.1 引言
4.2 生命的一致性和多样性
4.3 基因组的大小和结构
4.4 病毒基因组
4.4.1 重组病毒
4.4.2 流感:过去和当前的威胁
4.5 原核生物的基因组结构
4.5.1 复制和转录
4.5.2 基因转移
4.6 真核生物基因组结构
4.7 如何区别基因组
4.7.1 单核苷酸水平的多样性
4.7.2 复制
4.7.3 染色体水平上的比较:共线性
4.8 是什么让我们成为人类?
4.8.1 比较基因组学
4.8.2 结合的方法:OXP2基因
4.9 黑猩猩和人类基因组
4.10 小鼠和大鼠基因组
4.11 研究人类疾病的模式生物
4.11.1 秀丽隐杆线虫基因组
4.11.2 黑腹果蝇基因组
4.11.3 人类、线虫和果蝇的同源基因
4.12 DNA元件百科全书计划
4.13 推荐阅读
4.14 练习、问题和网络问题
第5章 进化和基因组变化
5.1 进化是探索
5.2 生物系统学
5.2.1 生物学命名
5.2.2 生物学相似性和差异性的测定
5.3 同源性和家族
5.4 模式匹配——生物信息学的基本工具
5.4.1 序列比对
5.4.2 最佳比对的定义
5.4.3 快速扫描数据库的近似方法
5.4.4 三维结构的匹配模式
5.5 蛋白质序列、结构及功能的进化
5.5.1 单个点突变的影响
5.5.2 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进化
5.6 系统发育
5.6.1 系统进化树
5.6.2 聚类法
5.6.3 分支法
5.6.4 进化率变化的问题
5.6.5 贝叶斯法
5.7 快速进化:遗传工程
5.8 推荐阅读
5.9 练习、问题及网络问题
第6章 原核生物基因组
6.1 原核生物进化与系统发育的关系
6.1.1 原核生物的主要类型
6.1.2 是否了解生命系统发生树的根源?
6.2 古细菌
6.2.1 甲烷球菌基因组
6.2.2 极端温度下的生命
6.2.3 超嗜热古菌比较基因组学:热球菌和火球菌
6.3 细菌
6.3.1 致病菌基因组
6.3.2 基因组学和疫苗的研发
6.4 宏基因组学:同一个环境样品中收集的全部基因组
6.5 推荐阅读
6.6 练习、问题和网络问题
……
第7章 真核生物基因组
第8章 基因组学和人类生物学
第9章 芯片和转录组学
第10章 蛋白质组学
第11章 系统生物学
索引
后记
前言/序言
快速、廉价的测序技术,使基因组学发生了全新的转变。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千美元个人基因组”目标可能很快就能实现了。本书写作过程中,成千上万的个人全基因组已经完成测序,多的单基因序列测定工作也在进行中。例如,BRCAI基因的突变会使乳腺癌或卵巢癌发生的概率增大。
基因组学的应用领域极为广泛,疾病基因检测在临床医学上的应用位居首位。毋庸置疑,基因检测能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因而推动了最初人类基因组计划项目。厘清基因和疾病之间的关系将有助于更精确的诊断,以便对患者及其后代疾病增加的风险作出预警。并可根据患者的各种生理生化指标、特性设计相应的治疗方案,称之为药物基因组学。其他生物的基因组对人类健康也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某些致病菌已经产生或可能产生对抗生素的耐药性。除此之外,基因组学还可以应用于农作物和家畜的改良、粮食产量的提高,以及濒危物种的保护。发展替代能源无论是对物理学,还是对生物学,都是一项重大的挑战。
在这些应用中,基因组学深刻揭示了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就个人层面而言,基因组注释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对自身的看法:人类是什么?答案就存在于人类基因间复杂的交互作用和生活史中。人类的某些特征,如眼睛的颜色、镰状细胞性贫血症,都完全取决于特定的基因序列。然而,对于大多数的表型性状,基因组、表观遗传学和生活史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弄清三者的贡献分配情况,则是一项严峻的挑战。
在本书中,作者尝试着为基因组学的背景提供一个平衡的观点,但技术的发展大大增加了数据流,扩增了知识量,充实了人们对数据理解的空间,强化了基因组学技术在医学等领域的应用。我偏爱第一版的简洁。遗憾的是,本领域的快速发展,使得这种简洁不得不被放弃。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假设的、与《基因组学概论(第二版)》无关的图书的详细简介: --- 书名:古代丝绸之路的贸易与文化变迁:从汉代到唐初 作者:张文杰 出版社:华夏历史文库 出版日期:2023年10月 ISBN:978-7-5681-XXXX-X --- 内容简介 《古代丝绸之路的贸易与文化变迁:从汉代到唐初》是一部深入考察欧亚大陆核心连接带——丝绸之路——在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9世纪间,其经济结构、社会互动及文化交流模式的专著。本书旨在突破传统上将丝绸之路视为单一贸易路线的局限认知,着重分析其动态演变、沿线多元社会群体的角色,以及贸易活动如何催生和塑造了区域性的文化融合与身份认同的重构。 本书的叙事框架横跨了汉王朝的开辟、魏晋南北朝的动荡与整合,以及隋唐盛世的全面繁荣,系统梳理了在这一漫长历史时期内,丝绸之路上关键节点城市的兴衰及其功能转换。作者不仅依赖经典的汉唐史料,更整合了近年来在中亚、西亚地区考古发掘所得的非文献证据,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研究视角。 第一部分:欧亚枢纽的构建与初期发展(汉代至魏晋) 本部分着重探讨丝绸之路的早期形成机制。内容涵盖了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背景、汉朝对西域的军事控制与政治渗透,以及由此带来的早期商品交换网络。特别关注了“丝绸”作为核心贸易品的同时,玉石、香料、马匹等其他重要贸易物的流通轨迹。研究剖析了粟特商人集团的崛起,他们如何通过语言、宗教和商业组织上的优势,成为连接东西方贸易的关键中间人。 详细分析了东汉末年及魏晋时期,中原王朝对边疆控制力的减弱如何导致贸易路线的重组,以及游牧民族政权对既有贸易网络的接管与再塑。通过对敦煌莫高窟早期壁画和文书的解读,揭示了佛教东传初期,宗教信仰与商业活动之间复杂的相互依存关系。 第二部分:多元社会的交织与文化融合的深化(南北朝至隋代)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结构和文化认同发生剧烈变化的阶段。本书将丝绸之路置于这一大变局的核心进行考察。研究表明,民族大迁徙带来的不仅仅是军事冲突,更是技术、艺术风格和生活习俗的深度交叉。 内容详述了胡汉融合在沿线绿洲城邦中如何具体体现,例如服饰的变化、音乐的变异以及饮食习惯的传播。重点分析了佛教艺术在这一时期的本土化进程——从犍陀罗风格到中国化佛像的转变,并探讨了祆教、景教等宗教在唐前中国的传播与社会接纳程度。通过对河西走廊遗址出土文书的研究,复原了当时商队组织、税收制度以及法律管辖的实际操作方式。 第三部分:唐代丝绸之路的鼎盛与国际化(唐代) 隋唐统一不仅恢复了中原的稳定,更极大地刺激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空前繁荣。本部分聚焦于唐朝在西域的经营(安西都护府的设置及其管理模式),以及长安作为世界性都城的角色。 详细考察了唐代对外交流的广度,涉及吐蕃、大食(阿拉伯帝国)等主要伙伴。贸易结构从以丝绸为主转向更加多元化,如茶叶、瓷器、印刷术等技术和产品的西输,以及玻璃器皿、香料、珠宝的东来。 特别深入探讨了文化“品味”在贸易中的作用。唐代贵族对异域音乐、舞蹈和体育活动的狂热,不仅仅是简单的模仿,而是国家文化自信在对外交流中寻求新元素的过程。研究也审视了随着贸易量的增加,边疆地区出现的社会治安问题、货币流通的复杂性以及文化冲突的案例,为理解盛唐的开放性提供了更具批判性的视角。 核心论点与研究方法 本书的核心论点是:丝绸之路的持续繁荣并非仅仅依赖于政治稳定或商品需求,而更依赖于沿线不同文明之间不断演化的“互信机制”和“风险共担体系”。作者运用了区域系统理论(Regional Systems Theory)来分析权力中心(长安、撒马尔罕)与边缘地带(绿洲绿洲、高原)之间的物质流和信息流的互动,并采用了长时段分析的方法,超越朝代的更迭,关注贸易网络结构本身的韧性与适应性。 通过严谨的史料考证和跨学科的证据整合,《古代丝绸之路的贸易与文化变迁:从汉代到唐初》为历史学、考古学、文化研究领域的学者和爱好者提供了一部详实、富有洞察力的著作,它揭示了连接古代世界的宏伟动脉是如何塑造了欧亚大陆的共同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