槽边往事

槽边往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和菜头 著
图书标签:
  • 回忆
  • 成长
  • 家庭
  • 亲情
  • 乡愁
  • 童年
  • 生活
  • 旧时光
  • 温情
  • 散文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 中信出版集团
ISBN:9787508654485
版次:1
商品编码:11943742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10-01
用纸:纯质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槽边往事》中饱含一个中年人对世界的观察和思考以及肺腑之言,写出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灵魂和身体的错位。

  另外,作者具有极高的文字驾驭天分,此次精选的是那些穿越网络喧嚣的经典之作,呈现了当代汉语写作的文字之精准和精妙,是可供写作者精读、借鉴的范本。

  和菜头是自90年代末期到2015年一直保持活跃的知名网络写手,从BBS转战博客江湖,再到推特、微博,微信,目前新浪微博42万粉丝,微信公众号36万订阅者。是具有市场号召力的作者。


内容简介

  从和菜头将近300万字的网络创作中精选100篇左右精华。内容集中在三个方面:一、 说真话的心灵鸡汤:一个中年人对世界的观察和思考以及肺腑之言。二、 勾人魂的吃肉喝汤:单凭文字就能让人口水四溢饥饿难当的文字。三、 回不去的云南故乡:现代人的生存困境,灵魂和身体的错位,但和菜头的故乡,比其他人更有温度色彩和味道。


作者简介

  和菜头,生于1975年,肖兔。云南白族,气象预报专业。因为常年在网上胡说八道而广受喜爱,是中国互联网文化领域的活化石。曾经把网络比作自家菜园,又经常自比一头拉磨的驴,多年来散落在网上的文章有数百万字,他认为这是他作为一头驴,拉完一天的磨,在槽边吃草时的思维。所以,他把自己的文集称为《槽边往事》。


目录

写在前面的话 / IX

第一篇 一碗心灵砒霜

那些漫无目的的人生 / 003 再不逼婚就晚了 / 006

最准的一枪 / 010

为什么你有了爱人就不再文艺了 / 015

为什么你那么文艺,却还是没有爱人 / 018

老同学聚会 / 021 蓝莲花,永不凋零 / 024

六一儿童节赠小朋友 / 026

世界读书日私人分享 / 031 有牛角刀的青春期 / 035

人海之岛 / 039 美图毁真爱 / 042

迁徙为何 / 046 过年从来不是件正确的事 / 049

手上有血 / 052· 证明题 / 055

卒业旅行 / 059 前男友 / 062

亲爱的宠物 / 066 ·购衣记 / 070

一条叫菜头的旺财 / 074 三十述怀 / 078

借口 / 081· 我恨PPT / 084

电子阅读犯 / 088· 朋友 / 092

中人之难 / 095 按照电视剧的教导 / 098

手书 / 101· 圣光棍节降临 / 105

给一个小朋友 / 111· 网络之罪 / 117

职业荣誉感 / 121 别来考验我,别让我难过 / 124

流星雨往事 / 127 青春期结束了 / 131

毕业纪念日 / 133 上班这件事 / 137

烽火台 / 161 史记补正·冯唐花名考 / 164

水生 / 166 蜜人 / 170

我和《丁丁历险记》/ 174

第二篇 黑暗料理之王

美好的早晨应该有一碗好面 / 181 那天我们去吃鸡 / 184

榨菜 / 187·回锅肉和蒜苗 / 190

领鲜牛肉 / 193 猪筒骨萝卜汤后传 / 197

一种烧排骨 / 201 周末食堂 / 204

有花椒鸡的望京一号 / 207 红烧茄子 / 211

京城潮州粥 / 215 虎皮青椒 / 219

辣味夺鲜 / 222· 南粥北粥 / 226

现在,可以喝普洱茶了 / 229 事关鸭子 / 231

第三篇 斜阳总在青山外

回异乡的人 / 239 一碗家乡面 / 242

回乡片段 / 245 ·大城小事 / 249

总有一种方法回到故乡 / 252 陌生人,我在春天等你 / 255

又到一年菌子熟 / 259 雨季不再来 / 270

写在父亲节 / 273 花好月圆 / 276

昆明日光 / 280 老街 / 283

大雪天 / 287 山地人 / 290

老房子 / 293 散记 / 296

归客 / 299· 重逢 / 301

坐在床边 / 304 吹笛子的人 / 307

昆明天空下 / 310 夏夜星空 / 312

四季如春 / 315


精彩书摘

  那些漫无目的的人生

  从小我们受到的教育都在说:有规划好过没规划,有计划好过没计划,有目标好过没目标。所以学习有计划,职场有规划,人生有目标。从这个角度来看,没有规划、没有目标的人生简直就是在犯罪。井井有条、按部就班的人生是每个人所需要的,所谓到什么年纪做什么样的事情。

  可是,按照我浅薄的人生经验,观察我朋友中所有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人士,他们中没有一个人是有所谓人生规划的。即便是其中最成功的人,也绝对不好意思着脸说今天的一切归功于自己的早期规划。他们都在尘世间漫无目的地游荡了许久,而在这个过程里偶然接触到的一些东西,却成为他们后来成功的缘由。

  如果觉得我的朋友们不够成功,我还可以拿乔布斯举例。他的极简美学来自于早期嬉皮士时代对佛教倾慕的结果,他对Apple(苹果)图形化界面的美学追求来自于大学旁听字体课的思考,但他最终没有成为伟大的堪布,或者伟大的英文字体设计师,而是创建了苹果公司。去印度寻找佛教大能,或者是退学跑去旁听字体课程,都是毫无疑义的闲游浪荡,但是其结果却是惊人的。

  我觉得人生中总得有那么一个阶段要漫无目的地闲游浪荡。在我17岁之前,我的人生梦想就是四个字:考上大学。这个人生目的可谓是实在到了极点,也可谓是轻浮到了极点。因为到了17岁我真正进了大学,陡然发现人生完全失去了重心。苦读12年是为了上大学,一切努力的意义都是为了上大学,等进了大学就很自然地回答不了下一个问题:然后呢?

  然后就是工作、买房、结婚、生子、退休、养老?如果不能为这些行为赋予某种意义,那么它们就毫无价值。想不出这个意义,人就必须漫无目的地闲游浪荡。因为在游荡的过程里,我可以废掉16年经由书本和考试与世界建立起来的联系,这个联系如同动物的条件反射,就像实验里的小白鼠踩踏板,踩下踏板就有食物落下作为奖励,学习就是踏板,分数就是奖励。

  经由游荡,我和这个世界建立起一种新的联系。这种联系源自于我对真实生活的观察和了解,看一件事情如何做成,看一群人为欲望驱使会做出怎样的抉择,看一切有意义没意义的事情,做一切有意义没意义的事情,最终一个人可以多多少少了解到真实驱动这个世界运转的成因。因为理解这个世界,构建了对社会生活的真实图景,我才能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也才谈得上选择,才能了解事物之间微妙的联系,明白多大程度上自己可以利用这些联系做成点什么。

  到了这个时候,我们多多少少才可以谈一点点责任。

  我知道,的确存在许多人,把自己的人生弄成一张行事历,在每一个格子里填写要做什么,最后也做到了,伟大的职业经理人都这样,伟大的运动员也这样,伟大的行政官员还是这样。我可以承认,这些人都早就想得特别明白,动手早,下手准,动手稳。问题是,大多数人没有这么幸运,做不到对自己的人生有如此洞见,总得困惑一段时间。

  我也知道,漫无目的的人生并不相同,有积极观察做积累的漫无目的,也有纯粹无心无脑的漫无目的。两者并不能同日而语,且结果也大相径庭。但是我们都是肉眼凡胎之人,又有什么样特别的德行或者特别的智慧,可以让我们得以分辨两种漫无目的之间的区别呢?或者说,我们无非以结果为导向,用成功与否判断当初的漫无目的究竟属于哪一类。

  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要把漫无目的的人生作为一种疾病一样对待呢?我们又凭什么觉得可以用婚姻来治愈这种所谓的疾病呢?毕竟,我们不是上帝,也不是超级智慧者,更看不透神秘莫测的命运。

  我们可以这么想象:在久远的时间长河之前,有一只猿人脱离了狩猎队伍,躲开了浆果采集任务,手里提着一根棍子漫山遍野漫无目的地游荡。他看到雷击引发山火,好奇地靠近森林中的余烬,用棍子拨拉那些燃烧的木炭。当晚,他把火带回了岩洞。

  我觉得人类很可能就是这样第一次学会用火的。

  ……


前言/序言

  在数字时代里印刷出版一本纸质书是为了什么?

  十一年前,我出版了人生里第一本书。在这十一年间,我并没有停止过写作。在网上,我的文字散落在各处都有。有些文章让人传唱不已,有些文章只是过眼烟云。而我自己非常清楚,所有这些文字随着自己的情绪、心力和创造欲望起伏不定,能够把其中我满意的部分集结出版,是对自己也是对读者的尊重。对于读者而言,我持续在网上更新是一种陪伴;其中最精彩的部分则是一种告白。陪伴那么久,也应该告白了。

  我在网上经历过BBS时代、博客时代,以及正在经历的微博时代。从个人电脑到智能手机,在极短的时间里我见证了极为快速的变化。相比之下,写作是一件漫长而缓慢的事情。当进入写作状态之后,感觉整个世界都在以快进的方式疯狂向前,唯有键盘前的方寸之地时光停驻,可以让人慢下来。我相信,当人们拿着这本书的时候,也会感到相同的时光流速。我不想去挤占手机软件里快速流动的时间线,如果可能,我希望它能拥有一杯茶的时间。

  这本书以电子文档的形式存在于手机、电脑或者阅读器里有问题么?没有。事实上,其中的很多文字迄今为止都是以比特的形式存在。但我还是迷恋纸质书的感觉,就像是很多年前的夏日午后,我和父亲顶着烈日步行五公里去书店,趴在柜台上极力望里看的时候,那种心头跳跃沸腾的渴望。记得我的头刚好高过柜台一点点,我贪婪地看着那些封面,心里明白每次只能买一本走。难以下定决心时,我就用门牙轻轻地啃柜台边缘,“咔嚓”一声,牙齿穿过漆皮,直入木头。我想,如果想把这种感觉完整无缺地传递给读者,也许一本可以握在手中的纸质书是必须的。如同古老的召唤仪轨,需要合适的法器。

  我从事的工作和文字没有任何关系,那是和写作完全不同的一种表达方式。写作是我的业余爱好,就和做菜一样。也因为这个原因,多年来没有太长足的长进。和十一年前张扬桀骜的文字相比,现在我写得少了,也写得慢了,更加节制和内敛。在阅读不同篇目的时候,可能会明显地感觉到这种节奏上的变化,很难说我自己更喜欢那一种。我只知道,在任何一个阶段,我都努力尝试到了自己笔力的边缘,希望你能喜欢。

  最后,这本书的出版需要感谢罗辑思维的小伙伴们,尤其是李倩同学的帮助。如果不是她用家常红烧牛肉诱惑,如果不是她不辞辛劳翻阅上百万字的博文,这本书就不会得以付印。

  谨以此书献给自己人。

  和菜头2015年7月29日


《尘埃落定》 内容梗概 《尘埃落定》并非一本承载着宏大史诗或惊心动魄情节的小说。它更像是一面古老的镜子,映照出流淌在时间长河中的那些细微、难以捕捉却又深刻影响着我们生命轨迹的瞬间。故事没有一个清晰的开端,也没有一个戏剧性的结尾,它更像是从一堆散落的旧物件中拾起的碎片,拼凑出一段关于成长、失去、记忆与遗忘的絮语。 故事发生在一个南方的小镇,一个被现代化浪潮逐渐淡忘的角落。这里的时间流逝得缓慢而沉重,空气中弥漫着潮湿的泥土和淡淡的草药香气。主人公,一个名叫“阿木”的少年,在这样一个环境中长大。他的童年并非充满阳光灿烂的嬉戏,而是浸润在一种近乎静止的氛围里,伴随着他的是祖母低沉的哼唱,以及那些关于家族往事、关于远方模糊不清的传说。 阿木的家庭并不富裕,但却充满了那种老式家庭特有的温情与疏离。父亲常年在外,母亲则为了生计奔波,年迈的祖母成了阿木最主要的陪伴者。祖母身上有一种仿佛与生俱来的宿命感,她讲述的那些故事,多半是关于过去,关于家族里那些早已消逝的面孔,关于那些无法摆脱的旧时印记。这些故事,对年幼的阿木来说,是模糊的剪影,是睡前摇篮曲的背景音,他并不完全理解,却在潜移默化中,将这些碎片埋藏在心底,等待着某一天,在不经意间,它们会以某种方式显现出来。 小镇的生活是单调而规律的。阿木的日常,就是上学,放学,然后在巷口的老榕树下发呆,听着大人们聊天,看孩子们追逐着一只不知疲倦的流浪狗。他很少主动参与,总是以一种旁观者的姿态,静静地观察着周围的一切。他注意到街角杂货店老板脸上岁月的沟壑,注意到河边洗衣服的妇人脸上挥之不去的忧愁,注意到夜晚路灯下,那摇曳的树影仿佛隐藏着无数秘密。 随着阿木渐渐长大,他对世界的好奇心开始滋生,但小镇的边界似乎也随之收紧。他渴望了解那些书本上描绘的远方,渴望体验那些在老照片里才能看到的繁华。然而,每一次尝试,似乎都让他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与那些“外面”的世界之间,隔着一道看不见的墙。这道墙,既有物质的限制,更有某种精神上的隔阂。他开始意识到,祖母讲述的那些故事,并非仅仅是故事,它们是他生命中一部分无法割裂的过往。 书中的一些章节,聚焦于阿木与几个性格迥异的朋友之间的关系。有聪明伶俐却早早离开小镇去追寻梦想的“阿飞”,有憨厚老实、似乎将一辈子都打算奉献给这片土地的“阿强”,还有那个总是带着一丝神秘气息、似乎知晓许多秘密的“阿兰”。他们之间的友谊,并非总是充满欢声笑语,更多的是在共同经历的懵懂岁月里,彼此的陪伴与默默的支持。他们一起逃课去河边钓鱼,一起在月光下分享心事,一起为失去的某个玩具而沮丧,也一起为某个微小的胜利而雀跃。这些瞬间,虽然平凡,却构成了阿木少年时代最珍贵的记忆。 书中也描绘了一些小镇上的普通人物,他们或许不是故事的主角,却用他们各自的生活轨迹,勾勒出小镇的底色。比如那位总是佝偻着腰、沉默寡言的老木匠,他手中的刻刀仿佛能唤醒木头里的灵魂;比如那位经营着一家小面馆的阿婆,她的每一碗面都带着一种治愈人心的力量;比如那个在集市上唱着古老小曲的盲眼老人,他的歌声仿佛来自另一个时空。阿木通过观察他们,体会着生活中的艰辛与不易,也感受着那些在艰难中闪烁的微光。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镇的变化也悄然而至。老街的房子开始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些风格统一、缺乏人情味的建筑。熟悉的面孔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匆匆而过的陌生人。这种变化,让阿木感到一种莫名的失落。他开始怀念那些曾经熟悉的一切,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角落,那些淳朴而鲜活的面孔。 书中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冲突点,也没有一个需要解决的难题。它更侧重于展现一种“存在”的状态。阿木的成长,不是一个跌宕起伏的奋斗史,而是一个缓慢而细腻的蜕变过程。他开始理解祖母的叹息,理解父亲的沉默,理解母亲眼角的疲惫。他开始明白,生活并非只有光明的一面,也同样伴随着阴影与无奈。 《尘埃落定》中,作者着力于描绘那些被忽略的细节。微风吹过窗帘的轻柔,雨水滴落在瓦片上的声音,夏日午后蝉鸣的聒噪,冬日黄昏的寒意。这些感官的细节,被细致入微地捕捉,并用一种沉静的笔触呈现出来。它们共同营造了一种浓郁的生活气息,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南方的小镇,呼吸着同样的空气,感受着同样的温度。 故事的高潮,并非来自于某个戏剧性的事件,而是来自于阿木内心深处的某种觉醒。也许是在一个雨夜,看着窗外模糊不清的街景,他突然明白了祖母所说的“尘埃落定”的真正含义。那并非一种放弃,而是一种接纳,一种对生命中不可避免的遗憾与失去的理解与和解。他意识到,那些曾经困扰过他,让他感到迷茫与不安的东西,最终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沉淀下来,成为生命的一部分。 书的结尾,阿木并没有离开小镇,也没有做出惊天动地的决定。他依然生活在那里,但他的眼神中,多了一种超越年龄的沉静与了然。他开始用一种更成熟、更包容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他或许会继承祖母的衣钵,去倾听那些老物件里藏匿的故事,去感受那些被遗忘在角落里的情感。他明白,即使世界在变,即使很多东西会消失,但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东西,那些关于爱、关于记忆、关于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羁绊,却会以另一种方式,永远存在。 《尘埃落定》是一部关于“等待”的书。等待时间的流逝,等待记忆的沉淀,等待心境的成熟,等待那些关于过去的尘埃,最终缓缓落下,让一切归于宁静。它没有给予读者一个明确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个空间,让读者去思考,去感受,去品味生命中那些不易察觉却又至关重要的细节。它像是在讲述别人的故事,却又处处触碰到读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让人们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那些闪耀着人性光辉的瞬间。

用户评价

评分

《槽边往事》,我总觉得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蕴含着一种意味深长。它不是那种开宗明义、直奔主题的写法,而是像一条蜿蜒的小溪,在不经意间,流淌进了你的心田。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接触到这本书的,当时是被它封面那种极简的设计所吸引,觉得有种“大音希声”的韵味。 翻开书页,我发现它的文字,就像作者这个人一样,内敛、从容,却又充满了力量。它不是那种能让你捧腹大笑的书,也不是那种让你痛哭流涕的书,它更像是一种温和的提醒,一种关于“慢下来”的哲学。在如今这个被信息洪流裹挟的时代,这本书像是一个宁静的避风港,让我在其中找到了片刻的安宁。 它所探讨的,是一种关于“存在”的思考,关于个体如何在喧嚣的世界中保持自我,关于如何与生活中的种种不确定性达成和解。书中那些对日常琐事的细致描绘,对人情世故的洞察,都让我受益匪浅。它们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故事,却往往能触动我内心最柔软的部分,让我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一些微妙的情感和心理时,那种不动声色的笔触。他从不煽情,却能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深刻的体悟。这种“含蓄”的力量,反而更具穿透力,它能让你在不经意间,被触动,被引发。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是一场无声的对话,作者在述说,我在倾听,并在倾听中,逐渐找回了属于自己的节奏。 《槽边往事》,我并不认为它是一本“速读”的书。它的精髓在于“品味”,在于“体会”。每一次翻阅,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它不像是一扇门,让你一脚跨入就能看到全貌,它更像是一片森林,你需要一步一步地去探索,去发现其中隐藏的惊喜。对于那些渴望在喧嚣生活中寻觅一丝清净与深刻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宝贵的馈赠。

评分

《槽边往事》这本书,我将其视为一种精神上的“慢炖”。它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也没有惊心动魄的冲突,却以一种极其平缓、却又引人入胜的方式,慢慢地渗透到读者的内心。我常常会在深夜,借着一盏昏黄的台灯,静静地阅读它,感受文字中流淌出的那种淡定与从容。 书中描绘的,很多都是生活中极其平凡的场景,但作者却能从中挖掘出别样的深意。他观察世界的角度,总是带着一种不动声色的智慧,仿佛他拥有一种“点石成金”的能力,能让那些被我们忽略的寻常事物,闪耀出独特的光芒。我常常会被他描述的某个细节所打动,然后开始回味自己的生活,发现原来那些被遗忘的角落,也曾有过动人的故事。 这本书最令我欣赏的一点,在于它提供了一种“不焦虑”的阅读体验。它不像很多畅销书那样,急于让你获得某种“顿悟”,或者告诉你“你应该怎么做”。相反,它以一种非常温和的方式,鼓励你去观察,去感受,去思考。它就像一位老朋友,在分享他的生活感悟,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对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 我尤其喜欢书中那种对“不完美”的坦然接受。它并没有回避人生的种种缺憾,却也从未放弃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它让我明白,生活的真谛,或许就藏在那些不完美之中,藏在那些细微之处。这种对真实的描绘,反而更能引起我的共鸣,也更能给我带来一种踏实的温暖。 《槽边往事》,对我来说,它更像是一本“生活指南”,但并非那种教你如何成功的指南,而是教你如何“活得像自己”的指南。它没有提供现成的答案,却为你打开了一扇扇思考的窗户,让你自己去探索,去发现。每一次翻阅,都像是与作者进行一场无声的交流,在交流中,我逐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节奏,也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槽边往事》这本书,我断断续续读了有些时日了。最初是被它独特的名字吸引,总觉得有种老街巷、旧时光的味道,仿佛能闻到泥土和炊烟的气息。翻开书页,才发现它并非我预想的那种怀旧叙事,而是一种更深邃、更个人化的思考。作者信手拈来的文字,像是深夜里独自一人,对着星空喃喃自语,又像是老友间的促膝长谈,没有刻意的雕琢,却字字珠玑,直抵人心。 它探讨的,是一种近乎哲学性的生活态度,关于选择、关于遗憾、关于如何与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保持一种温和而独立的关系。我尤其喜欢它在描述一些日常片段时,那种不动声色的洞察力。比如,书中提及的某些关于食物的细节,或者对某些普通人行为的观察,都能引发我内心深处的回响。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槽边”事物,在作者的笔下,却被赋予了别样的意义,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的生活,审视自己的选择。 这本书最令我着迷的,是它提供了一种“慢下来”的可能。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常常被裹挟着向前,来不及喘息,更别提深入思考。而《槽边往事》就像一股清流,它鼓励我们停下来,看看身边的风景,感受内心的声音。它不是那种要你立刻改变生活、激昂奋斗的励志读物,而是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悄悄地在你心里播下种子,让你在不经意间,开始重新审视那些被我们忽略的价值。 我承认,初读这本书时,我并未完全领会其精髓。它并非那种让你一口气读完,然后拍案叫绝的书。它的力量在于其细水长流,在于它在你反复品读后,逐渐浮现出的深意。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仿佛打开了书中隐藏的另一层维度。这种体验,让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文字,更是在与作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共同探索生命的意义。 这本书的价值,或许不在于提供了多少具体的答案,而在于它激发了多少提问。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内心的迷茫与渴望。它让我意识到,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独立的人格是多么重要。它没有给予我直白的指导,却给了我一种力量,一种去质疑、去探索、去塑造自己人生道路的勇气。读完这本书,我依然行走在自己的路上,但步伐似乎更加坚定,眼神也更加明亮。

评分

《槽边往事》,我大概是捧着它,一字一句地,像是品味一杯陈年的普洱,越泡越有味。它不像市面上那些动辄几十万字、情节跌宕起伏的小说,也没有那种一针见血、直击人心的“金句”频出,它更像是一种絮语,一种观察,一种带着淡淡疏离感的思考。我反复回到它,不是为了寻找某个具体的答案,而是享受那种被作者的文字所包裹、所引导的沉浸感。 书里描写的,很多都是我们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场景,但作者的视角却异常独特。他能从一个极小的切入点,比如一次偶然的际遇,一段微不足道的对话,延伸出对人性、对社会、对时间万物的深刻洞察。这种能力,让我惊叹。我常常会停下来,默默地咀嚼他描述的某个细节,然后对照自己的生活,发现原来那些习以为常的事情,背后竟有如此多的值得玩味之处。 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不焦虑”的阅读体验。它不像很多畅销书那样,急于给你灌输某种理念,或者告诉你“你应该怎么做”。相反,它以一种近乎散漫的姿态,让你自己去发现,去体会。它像是在你耳边轻轻地说,“你看,生活就是这样,有它的无奈,也有它的可爱,你只需静静地观察,静静地感受。”这种温和的引导,反而让我更能接受,也更容易融入其中。 我特别喜欢书中那种对“边缘”事物的关注。那些可能在主流叙事中被忽略的、被遗忘的角落,在作者的笔下,却焕发出了迷人的光彩。它们不是宏大叙事的组成部分,却是构成我们生活肌理不可或缺的元素。通过对这些“槽边”事物的描绘,我仿佛能看到一个更真实、更立体的世界,也更深刻地理解了人生的复杂性。 说实话,这本书并非适合所有读者。如果你期待的是那种情节紧凑、高潮迭起的故事,或者一读就能醍醐灌顶的道理,那么你可能会觉得它有些“慢”。但如果你愿意花时间,去沉浸其中,去感受作者的文字所营造的氛围,去体味那些不动声色的智慧,那么你一定会在《槽边往事》里找到属于你自己的宝藏。它不像一枚炸弹,而是像一盏灯,在你迷失的时候,悄悄地为你照亮前行的路。

评分

《槽边往事》,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种精神上的“隐居”。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它提供了一个可以暂时抽离的港湾,让我有机会静下心来,审视那些被日常琐事所掩盖的生活本质。它不是那种需要你费尽心思去理解的学术著作,也不是那种让你热血沸腾的励志宣言,它更像是一位饱经沧桑的长者,在漫长的岁月里,积淀下来的智慧和感悟,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娓娓道来。 书中所描绘的,常常是一些看似平凡的场景,但作者却能从中捕捉到令人回味无穷的细节。他观察世界的角度,总是带着一种不动声色的幽默感和深刻的洞察力。仿佛他拥有某种特异功能,能穿透事物的表象,直抵其核心。这种叙事方式,让我不禁想起那些老电影里的镜头,不急不缓,却每一帧都充满了故事感。 我喜欢书中那种对“不完美”的接受。它没有回避生活的残酷和无奈,却也从未放弃对美好事物的希冀。它让我明白,人生并非一场完美的演出,而是一场充满瑕疵却依旧精彩的旅程。这种对真实人生的描绘,反而更能引起我的共鸣,也更能给我带来一种踏实的力量。 《槽边往事》给予我的,是一种“自在”的阅读感受。它不会强迫你去接受某种观点,也不会催促你做出某种改变。它更像是在和你分享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你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也可以在其中发现新的视角。它是一种对话,一种相互的理解,而并非单方面的说教。 我时常会把书中某些段落划出来,反复阅读。它们像是散落在生活中的珍珠,需要细心去发掘,去品味。每一次重读,都能从中获得新的启示,仿佛作者的文字拥有生命,能够随着时间的推移,展现出不同的光彩。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读物,不如说是我人生旅途中,一位默契的同行者。

评分

还没看,还没看,应该还不错呀,还没看

评分

和菜头,微博已关注多时的博主,买本自选集支持,书膜没破烂保存好,

评分

内容 都是随笔 作者微博的摘抄 文笔功底夯实 看似生活中常见的问题 作者的视角和切中要害的品评 多看有助于快去理清看问题的思路

评分

值得阅读,假期看书

评分

很好看的一本书,下次再来买哈!

评分

京东神速。书的里和皮都是胶板纸,喜欢。装订能将书掰开易看,喜欢。

评分

很棒的书,常给人启发,逻辑思维很棒。

评分

非常好非常不错!!!!

评分

好书,我觉得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